Rayj - 标记
教化:古希腊的成人之道 豆瓣
作者: [德]维尔纳·耶格尔 译者: 王晨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2
本书《教化:古希腊的成人之道》依据德文原版(Paideia: die Formung Des Griechischen Menschen)翻译而来,译文忠实于耶格尔的行文风格和用语,并整合大量英文版注释和添加了译者注释,除此之外,本书还专门收录了耶格尔晚年所著的《早期基督教和希腊教化》全文。
正文分为三卷,第一卷“早期希腊”描述了希腊文化在古风和古典时代的基础、成长和危机,其中既有对诗歌和史诗的解读,也有对城邦和贵族生活的描绘;第二卷“阿提卡精神的高峰与危机”和第三卷“伟大教育家和教育体系的时代”则处理了古希腊在柏拉图时代的思想史,内容包括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智者学派以及占据一半篇幅的柏拉图。沿着耶格尔划定的路线,读者不仅能一览希腊文化之瑰丽绚烂,更能感受到希腊性格形成的历史过程与他们建构理想人格的思想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化》一书是耶格尔对整个早期和古典时期希腊教化传统的综合性考察,也是对西方文明基础的深刻而永恒的研究。正如作者所言:“本书不仅面向学界,也面向所有在我们延续数千年的文明陷入今天的生存危机时,再次寻找通往希腊文明道路的人。”
2023年3月10日 想读
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①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文化系のためのヒップホップ入門
9.4 (38 个评分) 作者: 长谷川町藏 / 大和田俊之 译者: 耳田 拜德雅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 - 6
- 编辑推荐 -
★嘻哈不是音乐,是游戏。
★人气作家×大学教授带你入门,一部划时代的嘻哈书,不管乐坛怎么变天,也经得住时间考验。
★原书第11次重版出来!
★RHYMESTER・宇多丸 力荐!山下达郎 绝赞!
★小老虎×袁越×池子 联袂推荐!
★小老虎:“没想到关于嘻哈的所有秘密,被两个日本人用聊天的方式讲得明明白白。”
★袁越:“日本一直是西方音乐和文化进入中国的重要桥梁,那就看看日本人是怎么理解嘻哈的吧。”
- 内容简介 -
划时代人气嘻哈入门系列“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第一辑!
1970年代诞生至今的嘻哈史,100张唱片指南+8部影片指南+6个专栏。
一位从嘻哈黎明期开始一路听过来的人气作家,一位在摇滚音乐节上骨折后除了嘻哈之外其他什么音乐都听不了的大学教授,带你翻越嘻哈的高墙,让你彻底搞懂嘻哈这种文化,“现在开始也不晚!”
本书所涉音乐播放详情请见译后记。边读边听,乐趣何止加倍。
2023年2月19日 想读
The Physiology of Taste 豆瓣
作者: 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译者: Fisher, M.F.K. Everyman's Library 2009 - 10
A culinary classic on the joys of the table—written by the gourmand who so famously stated, “Tell me what you eat, and I will tell you what you are”—in a handsome new edition of M. F. K. Fisher’s distinguished translation and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Bill Buford.
First published in France in 1825 and continuously in print ever since, The Physiology of Taste is a 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and ultimately Epicurean collection of recipes, reflections, and anecdotes on everything and anything gastronomical. Brillat-Savarin, who spent his days eating through the famed food capital of Dijon, lent a shrewd, exuberant, and comically witty voice to culinary matters that still resonate today: the rise of the destination restaurant, diet and weight, digestion, and taste and sensibility.
2023年2月5日 想读
Pleasures of the Table 豆瓣
作者: 1755-1826 Brillat-Savarin Penguin Books 2011 - 4
Epicure and gourmand Brillat-Savarin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ood writers of all time. His 1825 book "The Physiology of Taste" defined our notions of French gastronomy, and his insistence that food be a civilizing pleasure for all has inspired the slow food movement and guided chefs worldwide. From discourses on the erotic properties of truffles and the origins of chocolate, to a defence of gourmandism and why 'a dessert without cheese is like a pretty woman with only one eye', the delightful writings in this selection are a hymn to the art of eating well.
2023年2月5日 想读
沙郡年记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尔多·利奥波德 译者: 王铁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2023年2月4日 想读
亲密关系的购买 豆瓣
作者: [美]薇薇安娜·A.泽利泽 译者: 陆兵哲 2022 - 10
长期以来,人们相信经济活动与亲密关系之间的交融混合常常会产生恶劣的后果,认为爱情、亲情等“亲密关系”不能通过“购买”得来。但在本书中,作者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本书基于丰富的案例证据,提出经济活动并非总是会腐坏人们所珍视的亲密关系;相反,我们实际上经常运用经济活动来建立、维护、调和亲密关系。围绕这一核心论点,本书聚焦于伴侣关系、照料关系、家庭关系等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亲密关系,揭示了人们运用经济活动来维持亲密关系的具体方式及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凭借新颖的论点和严谨的理论阐述,《亲密关系的购买》一书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学领域受到广泛认可的经典之作。
2023年1月12日 想读
小说机杼 豆瓣 Goodreads
How Fiction Works
9.2 (72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本书是一部研究小说魔力的神奇之作——分析其主要元素,颂扬其持久动力。书中对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时髦的批判深入到了讲故事时的机械设定,由此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当我们说”认识”某个虚构的人物时,这意味着什么?生动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谓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是现实的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惯例变得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到《给小鸭子让路》,从圣经到约翰·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本书既是一部虚构手法的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小说的另类史。它幽默、深刻,无论你是作者还是读者,甚或是对此书该兴趣的路人甲,它都将对你有所启迪!
2022年12月25日 想读
她們的征途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0 (25 个评分) 作者: 趙思樂 八旗文化 2017 - 10
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由,讓書中的女性跨出人生既定道路,成為鎂光燈下面對龐大國家機器的鬥士?甚至留下迥異於男性運動者、令世人難忘的表現?
  
  有人屬於自我覺醒,有人是被迫成長,有人則是順著原本該生長的樣貌而走到命定的位置。她們在各種社會運動中有了與男人的橫衝直撞不同的形象,她們的聲音也因為稀罕而珍貴。
  
  「當你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從他的眼睛裡,看見他的悲哀,這種個體被摧毀的命運就難以再被當作一個繁榮背景下的雜音而忽略不計。」──本書作者趙思樂
  
  劉曉波同學、著名學者/艾曉明──
  她說自己完全不是一個具有政治家思維的人,她是一個學者、紀錄片導演,她參與運動,關心的只是問題、故事和人。她眼睛裡閃著光,說著:「這是中國人的靈魂,儘管此刻是失魂落魄的……」
  
  懷有作家夢的下崗女工/寇延丁──
  她向公安局副局長撂下狠話,自己現在是拿著全世界朋友捐的錢給川震的孩子來治病,「你只要讓我把事情做得下去,我怎麼著都可以委曲求全,要是讓我做不下去,非得讓我碎個瓶子踢個響,我就讓全世界都是玻璃碴子!」
  
  北京市人大公務員、退休大媽包租婆/王荔蕻──
  她在現場原本是不必過多露面做事的,然而負責喊口號的人喊一個字拖三下,她對這種節奏忍無可忍,自己拿過擴音器喇叭就喊了起來,中氣十足的高音壓過了上百人的嘈雜。數部攝影機對著她拍攝,記錄下為她這一生帶來最多光榮和苦難的一幕。
  
  過氣網紅、性工作者/葉海燕──
  她來到小學門口,舉起一張大紙,上面寫著:「校長,開房找我,放過小學生!」標語下面還有聯繫電話「12338」,這是全國婦聯官方電話。她的抗爭訴求與社會主流發生前所未有的結合,再一次擊中了整個網路的興奮點。
  
  都市白領、律師妻子/王峭嶺等──
  她們背著紅色水桶,桶上用白色膠帶貼出字樣:「和平,支持你」、「全璋,相信你」,並露出得意笑容的照片上傳到社交網路。七零九家屬團的行動透過手機影像散播,這種歡樂風格一發不可收拾,她們的樂觀更讓人心疼她們的遭遇。
  
  ====================
  
  絕大多數底層打拼者在摸爬滾打中沒沒無聞度過一生,但在急速變遷的時代裡,有些人的個人特質會突然與時代產生共振,從而脫離既定的人生軌道。本書所描述的從事社會運動的女性,就是此類敘述的典型例子。中國女性向來在社會運動中扮演二線的角色,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由,讓書中的女性跨出人生既定道路,成為鎂光燈下面對龐大國家機器的鬥士?甚至留下迥異於男性運動者、令世人難忘的表現?
  
  本書描寫女性主要為五組人:她們分別是代表八零年代知識分子、劉曉波同屆博士生的艾曉明;以自組川震NGO為開端、懷有作家夢的下崗女工寇延丁;以俠氣集結網路人馬、以行動快閃為號召的包租婆王荔蕻;以驚人作風從網紅跨界社運、並聯結女權NGO的葉海燕;以及以王峭嶺為核心、「七零九大抓捕」中被捕律師們的妻子團。
  
  這些中國女性分別在不同的時間點投身社會運動,有人屬於自我覺醒(如艾曉明、寇延丁),有人是被迫成長(如七零九律師團的妻子們),有人則是順著原本該生長的樣貌而走到命定的位置(如王荔蕻、葉海燕)。透過同樣身為女性的作者之筆,她們在各種社會運動中有了與男人的橫衝直撞不同的形象,她們的聲音也因為稀罕而珍貴。
  
  她們的故事在作者筆下,成為社會運動中最獨特的一頁。「上部:野蠻生長」將每個女性抗爭者的命運和她們所屬的運動路徑都寫到最高點,並引入外界熟知的男性運動者的故事,展現社會運動的全貌並相互對照;「下部:困獸猶鬥」描寫政府打壓各種維權組織與個體,及其後男性角色勢弱與女性角色上升的關係。換句話說,本書即以中國女性在公民覺醒道路上的轉變為觀察重點,橫向記錄五組分屬社會各階層女性的人事變化,並在其所屬時代背景下、綜向爬梳中國三十年來的社會運動從野火之苗、風風火火到被幾近斬草除根的歷史脈絡。
  
  而作者趙思樂在書中是採訪者的角色、但她同時也與書中女性一樣,曾經與公共部門有過交手經驗,因此她的自身經歷很容易與筆下各角色的生命歷程、當下人際網絡串連。本書的報導寫作,一部分可看見記者的近距離採訪、另一部分也能看見作者與受訪者們互動而產生的自省、甚至是改變自我的影響。
  
  本書的開章是以善拍紀錄片的艾曉明正躲避一場追捕開始,最終章也以艾曉明在雪地裡拍攝勞改農場的血淚故事為收尾,對比開場的驚心動魄、收尾在冰天雪地的荒地裡,作者筆下的人物更顯滄桑、而出現在鏡頭裡的故事卻永遠不被遺忘。

作者簡介

趙思樂

  廣州人,畢業於南京大學。長期為港台媒體撰寫中國時政與民間運動相關深度報導及專欄。她持續關注中國女性與抗爭議題,其文章曾五次獲得亞洲區域人權新聞報導的最高榮譽──「人權新聞獎」肯定,並於二○一七年獲得亞洲地區最高新聞獎項——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新聞獎」。
2022年12月18日 想读
母乳主义 豆瓣
Lactivism:How Feminists and Fundamentalists,Hippies and Yuppies,and Physicians and Politicians Made Breastfeeding Big Business and Bad Policy
8.0 (15 个评分) 作者: [加]考特妮·琼格 译者: 张英杰 2022 - 6
【编辑推荐】
★回顾育儿方式的变化潮流,探究母乳喂养如何从个体选择演变成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
“自1995年以来,没有哪项大众哺乳倡议对女性的偏好和选择表示过支持。”
在极端的母乳喂养倡导者眼中,母乳喂养是一项强制要求、一场道德运动、一种区分好父母与坏父母的方法,甚至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安慰剂,却独独不再是母亲喂养孩子的其中一种方式。
★透过十数位哺乳期母亲的真实经历,深入反思母乳喂养文化中的社会问题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女人不给孩子哺乳。不过,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所有女人都给孩子哺乳。”
世上约有15%的女性患有泌乳衰竭或乳房发育不全,并非所有女性都能泌乳,也并非所有女性都能分泌出足够喂饱孩子的乳汁。顽固地拒绝接受这一生理事实,不论对母亲还是孩子而言,都是一种残忍。
★职场歧视、道德绑架、公共设施不足、社会福利缺失、疾病与疼痛……直面哺乳期母亲被忽视的困境
“基本上每一位和我谈过上班吸奶问题的女性都经历过不快或尴尬;她们都说自己经常遭到同事的批评或嘲笑,而且他们往往把这种批评和嘲笑装作是玩笑话。”
母乳喂养的背后,是大量的母亲们难以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的无数个日夜,可她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她们为此遭遇的种种不公与困境,却鲜有人提及。比起强调让婴儿喝母乳,正视这些付出与遭遇才更能真正地为母亲和孩子们带来福祉。
★以医学研究成果和大量统计数据,客观分析母乳优劣,破除“母乳神话”
“新生儿父母希望找到一种‘万灵丹’来保护他们娇贵的宝宝,但母乳喂养并不是这种‘万灵丹’。”
在利益驱使下,母乳被各方利用巧妙的话术,吹捧成了包治百病的“液体黄金”。然而以平均概率计算,母亲们花费几千上万个小时给婴儿哺乳,才能预防一例耳部感染或肺炎,预防各种慢性病乃至癌症的作用更是无稽之谈。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2号作品。
医生、专家、媒体,甚至你的长辈和伴侣,都在强调母乳相对奶粉的优势,“每个妈妈都应该给孩子哺乳”也已成为共识。然而母乳喂养对母亲,尤其是职场妈妈造成的困扰却被忽视了:不完整的睡眠、价格不菲的哺乳用具和服务、生理上的忧患、在公共空间哺乳的尴尬、职场的骚扰和歧视,还有更重要的——来自社会、亲属、以及自我的德道压力。
本书作者考特妮·琼格是一个选择哺乳的母亲,在与其他年轻妈妈交流哺乳的经历时,看到了在母乳喂养被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背景之下,母亲们遭遇的各种困境。她广泛研究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医学专家、研究人员、母乳喂养倡导者和十数位母亲,展现了母乳从个人选择转变成德道义务的过程,呼吁社会各界关于母乳喂养的讨论能够回归理性,卸下母亲们的道德枷锁,将喂养方式的选择权归还母亲。
【媒体推荐】
“琼格提出了一些深思熟虑的观点,反对将(母乳喂养)视为母亲们最或唯一可接受的选择。”
——《出版人周刊》
“她向读者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重新流行母乳喂养的现代世界……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分析了简单的哺乳如何通过使用吸奶器变成机械过程,并提供可销售的商品:母乳……这是对许多‘当代母乳喂养文化陷阱’冷静而深入的分析。”
——《柯克斯书评》
“(琼格)揭露的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但也许最有趣的是琼格敏锐地观察到,人们如此热情地宣传的并不是真正的母乳喂养——即用母乳喂养婴儿——而是将母乳作为一种产品。这给各种收入水平的职场妈妈们带来了压力,她们不得不在不具备理想条件的环境下吸奶。然而对她们和她们的孩子最有利的,实际上是带薪产假(或者仅使用配方奶)……琼格敏锐的分析和幽默让读者沉浸其中。”
——《纽约时报》
“一部高度可读的作品……琼格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如果女性应该对自己的生殖活动有‘选择权’,那为什么她们不能选择如何哺育自己的孩子?”
——《旗帜周刊》
“(琼格)的研究非常广泛……本书阐述了妇女的选择如何变成了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在美国,一些政策巩固了落后的科学,损害了妇女的权利。”
——《货架意识》
“琼格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群体如何解读‘乳房是最好的’的口号,以反映他们自己的议题。”
——《华盛顿邮报》
2022年12月5日 想读
魔物的诞生 豆瓣
Monsters of the Gévaudan: The Making of a Beast
作者: [美]杰伊·M.史密斯 译者: 林剑锋 2022
【亮点推荐】
☆全景式新文化史典范力作,在社会变革前夕的历史中重新讲述“狼人”故事的原点。1760年代,“长尾巨爪”的怪兽缘何出现在穷山恶水的热沃当?它是凶猛嗜血的野兽还是邪恶残忍的狼人?它为什么杀死了那么多受害者,为什么偏爱女性和儿童的肉?这一发生在边远之地的离奇事件如何变为传奇,引发上至国王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的举国关注并流传至当代欧美的流行文化?
☆以微知著,从想象的魔物身上窥见真实的旧制度众生相,全面考察18世纪中叶各个阶层的风俗和心态:生活贫瘠、愚昧迷信但又勇敢自救的山野村民,深感自身统治岌岌可危而急于展示爱民之心的国王,在七年战争中落败希望挽回颜面的贵族,欲以天降怪兽之说维护宗教正统性的主教,追求新闻刺激以满足读者猎奇需求的媒体报人,对奇异生物万分好奇的博物学者,追求巨额赏金和封号的职业猎人,意图捍卫热沃当荣誉的地方官员……他们共同制造了怪兽的传奇。
☆破除去昧化、断裂式的启蒙神话,展现一个精英与大众、城市与乡村、公开与私下、理性与迷信、国家与地区、世俗与宗教、官方真相与地下谣言、科学与巫术胶着暧昧的前现代社会。
☆新文化史领军人物罗伯特·达恩顿&法国史大师威廉·多伊尔&动物史名家陈怀宇联袂推荐!
---
【内容简介】
1764-1765年,法国中南部热沃当地区一名女子险遭野兽残害。事后她声称,攻击她的那个怪物来自丛林深处,既像狼,又像人。此后大半年中,又有数十人被类似生物袭击,多人死伤。人们的恐惧迅速蔓延至全法国乃至全欧洲,热沃当的野兽也进入了法国民间传说。围绕这一奇怪、异常的怪兽事件,法国史学者杰伊·M.史密斯在本书中做了全景式的文化史研究,展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交替之际法国的社会、知识、文化和政治面貌。他关注的焦点并非怪兽是什么,而是事件背后的意义,即什么样的力量使热沃当怪兽事件轰动全国。他从重建贵族荣誉、报刊媒体的推动、启蒙时代的蒙昧三个视角把握这一事件,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最终揭示出贵族、媒体、教会等出于各自的目的,携手催生了热沃当的怪兽传奇。
---
【著译者简介】
杰伊·史密斯(Jay M. Smith),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学教授,专攻近代早期法国史,以研究贵族政治文化著称,代表作包括《荣誉文化》《18世纪的贵族》《魔物的诞生:1760年代法国热沃当怪兽事件》等。
林剑锋,浙江大学法国史博士。
---
【相关评论】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院与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合聘副教授 陈怀宇:
“怪兽”与“狼人”的传说对欧美流行文化有着深远影响,从近年一些相关主题影视作品的大热可见一斑。热沃当怪兽事件无疑提供了一个重要历史文化背景。这部史学佳作以这一事件为个案,运用娴熟的历史技艺从多角度、多面向揭示了法国启蒙时代人与动物之间的跨物种冲突,抽丝剥茧式分析了当时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科学与宗教、自然与超自然、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民众与贵族、信仰与启蒙、战争与政治、情感与风俗、口耳相传与新闻媒体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相信每一位读者都将深受启发。
浙江大学历史系长聘副教授 汤晓燕:
热沃当的怪兽是法国民众耳熟能详的民俗故事,直至事件过去数百年之后的20世纪,仍有电视剧、漫画以及小说沿用这一题材,尽管对于严肃的历史学家来说,这不是值得深究的题目。但是,史密斯却独辟蹊径,深入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去探索平常不过的事件演化为巨大的传奇的原因。他在貌似通俗的山野故事背后看到,贵族、媒体以及教会出于各自的目的,何由携手“制造”出了一只震惊全国的“怪兽”。
新文化史领军人物、哈佛大学荣誉教授 罗伯特·达恩顿:
史密斯仔细检查怪兽事件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如何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惊人的集体错误意识案例。 他展示了人们被怪兽吸引而来,浮想连连,而这些想法有着丰富、多样的心理环境。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法国史名家、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 威廉·多伊尔:
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尝试,将热沃当野兽的故事放在了一个更广阔的框架中……普通读者以及学者们都会发现史密斯的分析引人入胜。
2022年11月30日 想读
沙仑的玫瑰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包慧怡 / 陈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当你或独自一人,或带着孩子读外文诗歌、看西方绘画展时,你手边应该有一本《沙仑的玫瑰》,它能帮助你很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中的那些意向。无处不在的天鹅、头颅、花、塔楼、葡萄酒和玫瑰分别在讲述什么?怎么去理解?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导,作家谈瀛洲,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教授 、博导卢丽安推荐的《沙仑的玫瑰》全三册,分别讲述了英文、法文、德文3语种中的6个文化意向,配有200多幅画作,全彩印刷。
书中附课程视频二维码,扫码即听课,实现“视听读”“书+课”的全方位立体化知识学习。
这场独创性极高的致美体验,必定能撩拨起更多对文学文化求索的热情。
================================================================
《沙仑的玫瑰》脱胎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副教授包慧怡、法文系副教授陈杰、德文系副教授姜林静三位明星老师首次在复旦大学校内联合开设的跨学科、跨语种文学精读课,从天鹅、头颅、花、塔楼、葡萄酒和玫瑰这6个经典的意象入手,从诗歌的意象阐析、绘画的视觉符码到哲学的纵横导引,透过国际的视野、广博的见闻和清丽的文字对三语文学和绘画进行解读,并挖掘了与其有关的独具魅力的人文故事与浪漫典故,配上神秘、高贵、迷离、荒诞、恐怖而又浪漫的画作,让读者宛如置身于承载着历史烟尘与依附着神秘灵性的异域殿堂之中。
2022年11月30日 想读
中世纪的身体 豆瓣
Medieval Bodies: Life, Death and Art in the Middle Ages
作者: [英]杰克·哈特内尔 译者: 徐仕美 2022 - 11
本书是一部关于身体的中世纪文化史,从身体的角度逐一审视了中世纪人们对身体的认知,依次从头部、五感、皮肤、骨头、心脏、血液、手、腹部、生殖器、脚各主要部位,展现了中世纪人的生死观念和日常图景,解读了其感受和思考身体性自我的方式,并由此反映出中世纪的社会观念和历史文化。
在中世纪生活的各方各面,身体都是重要议题。一方面,它被视为体内各元素相互平衡、与体外环境相互协调而运作的整体,也是实践医学观念的场所;另一方面,它具有复杂而奇妙的象征含义,人们既有可能凭借身体获得某种共通的内在体验和身份认同,也有可能因其差异而产生恐惧进而相互仇恨。透过本书,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的人们如何探索、理解、幻想科学主义盛行前的世界。
2022年11月30日 想读
战争中没有女性 豆瓣 Goodreads
У войны не женское лицо
9.2 (41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女性参战。她们是15-30岁的年轻女孩,却担任起被视为“男人的岗位”的职责,她们是医生、狙击手、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本书是一本二战时苏联女兵和女性医护人员等的回忆录。她们眼里的战争,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也是从未有过的冲击和震撼。

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辗转在前苏联的辽阔大地上,亲访上千事件一线经历者,查阅各方文件资料,耗费心血整理而成的苏联口述史系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2022年11月13日 想读
Natural Symbols 豆瓣
作者: Mary Douglas Routledge 2003 - 9
'Natural Symbols is clearly a major work in the greatest of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the Durkheimian. It has an originality unmatched for a generation among the writings of anthropologists. It raises questions that are important and soluble not in the field but by the harder, less inviting, work of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Natural Symbols remains the book most important to understanding Mary Douglas's thought, and this fact places it amongst the most significant books of theory written by anthropologists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 Richard Fardon, SOAS
'As timeless as the subtitle. Essential reading for all those enthralled by her brilliant insights into the meaning of the Bible thirty years on.' - John Sawyer,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Lancaster University
'Mary Douglas's writing remains as fresh and vivid as ever. The ideas put forward in Natural Symbols have been taken up well beyond the discipline of anthropology, and should remain compulsory reading for all students of religion and society.' - Fiona Bowie, University of Bristol
It has an originality unmatched for a generation among the writings of anthropologists. -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2022年11月5日 想读
粤菜北渐记 豆瓣
作者: 周松芳 2022 - 8
本书是著名饮食文化学者周松芳专述粤菜在晚清民国之际北渐之情状的新作。作者广搜史料、下笔精准,笔墨所至,令人折服。虽为粤菜食志,却能容纳大千,其间不乏文人学者、政商名流之轶闻逸事,更见区域盛衰、风气嬗变,可谓一部意蕴深长的饮食文化生活史。
------------------------------------------------------------------------------------------------------------------
★晚清民国间粤菜北渐的历史,也是一部粤菜餐饮业大力拓兴、驰骋九州的奋斗史。作者广搜史料,下笔精准,由饮食史,洞见历史风云变幻,政商名流穿梭其间,于是在粤菜美食的舞台上,呈现出诗酒风流和政海潮涌的双重魅影,相信本书定能让读者感受到饮食文化更为丰富的内涵。
★罗韬序说:郁达夫诗“江山也要文人捧”。读本书可知,从无名记者到顶级文豪,他们对于粤菜,可谓默而知其味,歌以扬其声。鲁迅娶广东老婆嗜广东菜,是一个典型的爱粤者,他每每掷完“投枪匕首”之后,就要到粤菜馆东亚酒店享用佳馔,视为饭堂。至于陈垣、容庚、吴宓、顾颉刚等一流文人学者嗜食粤菜的故事,虽然只是近世学术史之闲笔,却是学人生活史的实录。邓云乡对于粤式汆虾仁的细致描写,汪曾祺对于“番薯糖水”的赞叹,梅兰芳对于北京恩承居葱爆肉丝的喜欢,都令人读来余香满口。——果然,有故事的美食,吃起来更香。
★你现在能吃到的粤菜,原来就是这样的吗?冠生园、谭家菜、恩承居、新雅饭店、锦江饭店、大三元……那些驰骋一时的百年老店,当年如何风头十足,现在又怎么样了?虾饺、蛋挞、叉烧肉、糯米鸡、烤乳猪、挂炉鸭、艇仔粥、红烧鲍鱼、豉汁排骨,光听名字就让人馋涎欲滴,更何况还有那些做法和讲究——非常不建议饿着肚子阅读本书。
2022年10月26日 想读
下馆子 豆瓣
Dining Out: A Global History of Restaurants
作者: 凯蒂·罗森 / 埃利奥特·肖尔 译者: 张超斌 2022 - 4
♦餐馆=美食+菜单+厨房+厨师+侍者+餐具+老板
♦国内首部追溯至青铜时代的6000年餐馆史著作!
【图书简介】
人们为什么要“下馆子”?
世界上第一批餐馆诞生在哪里?
女性在餐馆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厨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非常短命?
餐饮业的发展为何与汽车息息相关?
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2020年代,从中国到巴黎,从厨房到餐桌,小到一份菜单的制定,大到时代的发展,“餐馆史”从来都不单是美食的故事。餐馆本身就是映照社会历史变迁的“镜子”。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掀起了一次次舌尖上的革命,每座餐馆都是一个时代敏感而精确的回声。
这是一部权威·完整·好看·好读的“下馆子”必备指南,一本关乎文化、社会、技术、政治、美学、经济的餐馆发展史。两位历史学家旁征博引,纵观古今,多角度呈现了我们熟悉却不曾真正了解的餐馆。
【编辑推荐】
国内首部追溯至青铜时代的6000年餐馆史圣经!
从公元前4000年的一只碗开始,本书以深邃的历史视野追溯和“吃”有关的一切。这是一部从青铜时代到现代社会、从中国到巴黎再到世界的外出就餐史,一网打尽“下馆子”的方方面面。
餐馆≠美食!权威历史学家一站式解读“下馆子”那些事!
当我们谈到餐馆,我们不该只想到美食。两位美国顶尖高校饮食文化研究的权威历史学家,以全球史与跨文化研究的双重视野,向我们展现了餐馆中的菜单制定、厨师烹饪、侍者服务、设备更新、经营模式等各方面的历史变迁。餐馆的发展受时代影响,反过来也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吃什么,怎么吃,去哪儿吃,从来都不只是个人选择。
当富裕的名流频繁出入明亮的豪华餐馆时,贫困的工人阶级只能在阴暗的地下牡蛎屋就餐;当几世纪前的特权阶层安然地外出用餐时,工人只能外带食物,女性和少数族裔被餐馆拒之门外;用于矿业开采的传送带引入餐馆,使汉堡与回转寿司店开遍全世界;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连锁快餐的兴起,背后是资本的全球化……外出就餐从来都不只是一种个人选择,餐馆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西方视角聚焦全球餐馆史中的中餐馆。
不同于聚焦西餐的一般西方视角,本书在客观探讨“下馆子”历史与定义的基础上,明确肯定世界上的第一批餐馆出现在中国宋朝的开封,以及中国餐馆在世界餐饮史上的开创性地位。作者同时关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餐在西方的传播,借此讲述移民美食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过程。
75幅馆藏级珍贵照片 + 73幅典藏级世界名画。
精选难得一见的珍贵历史图片,皆为餐馆史里程碑式变革的重要见证。全彩图文珍藏版,尽飨视觉盛宴。
【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专门为“吃货”写的,是一部从青铜时代到现代社会的“下馆子史”。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值得我们去细嚼慢咽:例如“restaurant”一词最初是指18世纪在法国流行的一种滋补肉汤;到了18世纪80年代,它才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餐馆。书中包含了148幅名画、照片和插画,以及作者从期刊、馆藏档案和文学作品中摘录的有趣文字。
——莎拉·默多克《多伦多之星》
虽然本书内容覆盖广泛,但正如其书名所表达的,它并不是一本百科全书,而是一部历史著作。作者选择了特定的地点、案例、故事情节和重要时刻来代表餐馆及餐馆文化演变的更广泛的趋势。其中包括极其珍贵的馆藏级手写菜单、历史照片以及严谨的学术著作,然而,最令人惊讶和愉快的是,书中的148幅大图不仅见证了历史,同时也是完美的视觉享受……对于任何对餐馆悠久广博的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重量级读本。
——《食物、文化与社会》
罗森和肖尔提供了一次诱人的旅程,通过历史上的第一家餐馆到今天各种形式的用餐场所,他们为我们呈现了恢弘的餐馆发展史脉络。餐馆是一个充满创新的地方,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了食物的准备、服务和消费方式的机构,它本身也经历了漫长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厨房制度、侍者和用餐者本身。这本插图丰富且文字生动的著作一定会让读者读后欲罢不能。
——苏珊·保罗克 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对于餐馆全球史,罗森和肖尔煞费苦心地强调了公共就餐催生的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竞争差异、商业诡计、声望展示,以及一种鼓励顾客体验行为的氛围……本书清晰易懂,特有的大幅插图让段落变得轻松易读……而书中有关“铁路餐馆”的镀金餐车的伟大照片则会让你有种在伤口上撒盐的“振奋和清醒”。
——《美酒世界》
2022年10月19日 想读
饞: 貪吃的歷史 豆瓣
作者: 弗羅杭.柯立葉(Florent Quellier) 译者: 陳臻美 / 徐麗松 馬可孛羅文化 2015 - 3
你可知道:
熱可可曾讓民眾春心蕩漾?在修道院裡引發軒然大波?
女人在文藝復興時期不把體態吃得肥軟豐腴,便稱不上美女?
哈利波特吃得到柏蒂全口味豆和巧克力蛙,是因為十九世紀後,糖與巧克力不再是貴族階級的專屬樂趣!
穿梭時空,用目光滿足食慾,
圖文並茂,大嚼吃的歷史!
一本插圖豐富精美、內容色香俱全的美食史
禁忌全彩!超過200幅歷史珍稀畫作、諷刺畫,及文學作品中的插圖、名畫
有點邪惡!跨越千年,帶領你偷窺歷史上奇形怪狀、奇風異俗的貪食場景
一覽無遺!從希臘神話到童話世界,從黑暗時代到現代飲食,探討貪食與文化的變遷
舔油盤、刀子嘴、夾肉鉗、吸湯碟、吮羹盤、啜酒杯——
歡迎來到貪吃博物館!
這裡不但要勾起你的食慾,更要讓你大開眼戒。這本書帶領我們遊走一場華麗的美食之旅,從中探索那充滿曖昧的原罪:「貪吃」。當中收錄超過200張噴香欲滴的插圖及畫作,以獵奇和戲謔角度,展出人類歷史上著名的貪食場景。從中世紀到現代,透過貪吃這件事,探討「人類與吃、吃與文化」的進展。
從希臘神話中佳餚美酒築成的極樂世界,到中古時期魔鬼引誘墮落的縱酒暴食。「貪吃」到了十七、十八世紀時期,有了率真、貪嘴、講究美食的特質。後來才成為精緻美點的同義詞。直至現代,貪饞被商業廣告上下其手,健康飲食與對纖細時尚的狂熱追求,也使貪食以另一種世俗化的形式,從二十世紀蔓延到你我周遭……
吃,是一種罪嗎?
嘴巴是身體洞開的門戶,舌頭鬆了,道德感也搖搖欲墜?本書思考:貪吃,是品味饕家虛榮的美食藝術?還是教會及上流社會鄙視的暴飲暴食?為什麼貪戀美食會被視為縱情自私的罪惡?女人又為什麼自願對繽紛多彩、美侖美奐的甜點寬喉解舌、放棄矜持?甚至於連童話裡也運用了「貪吃」,當作嚇壞小孩的惡趣味呢?
餐桌讓人甘心墮落,也可以是啟迪人心和提升人性的殿堂。作者以歷史角度談論「貪吃」及「美食」,讓佳釀美饌成為一次認同的饗宴,並發酵成讀者禁不住嘴角上揚的高級幽默!
2022年10月19日 想读
餐桌上的危机 豆瓣
BIG CHICKEN: The Incredible Story of How Antibiotics Created Modern Agriculture and Changed the Way the World Eats
6.5 (6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安·麦克纳 译者: 吴勐 中信出版社 2021 - 3
试着想象一下:未来的某一天,你去牙科诊所时惊恐地发现,由于病菌对各种常用的抗生素都有耐药性,拔牙竟然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这就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抗生素耐药性。
人们通常以为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主要源于医疗中的抗生素滥用,但这本书揭示了一个惊悚的事实:美国售出的80%的抗生素、全世界售出的50%的抗生素,都被禽畜而非人类服用!
抗生素问世后,除了在医疗中发挥奇迹般的作用以外,也迅速成为现代农业的助推剂。它能够促进动物生长,还能起到预防养殖禽畜患病的作用,于是农业中滥用抗生素的状况越演越烈,使微生物对各种重要的抗生素相继产生耐药性。
农业生产中的抗生素滥用酿成了严重的医疗危机,让急需抗生素解除痛苦甚至救命的病患无药可用。这场危机就潜藏在我们的餐桌上,尤其是在工业化养殖的鸡肉里。耐药菌的产生源头,正是那些集约化生产、将肉鸡关在拥挤不堪的笼子里并投喂大量抗生素的农场。鸡肉成为餐桌必需品,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肉鸡的养殖和生产加工过程怎样逐步工业化、集约化,养殖者又为何将抗生素饲养作为常规操作?更重要的是,对于这场餐桌上的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怎样的努力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这是一个重要且精彩的故事。
2022年10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