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盲视 豆瓣
Blindsight
8.9 (28 个评分) 作者: [加] 彼得·沃茨 译者: 胡纾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7
★人类最终的进化方向到底是什么?如果唯有摒弃自我意识才能在茫茫星海中生存下去,这是进化还是灭绝?雨果奖得主彼得·沃茨代表长篇,近十年硬科幻领域集大成之作,获加拿大极光奖、法兰西学院科幻文学翻译奖、日本星云奖等诸多科幻大奖。
★重新定义人类与异星的“第一次接触”,打破历代作品中千篇一律的“外星人”形象,直接对生命形态发出拷问。以严肃文学的写作手法、科幻冒险的起伏跌宕,探讨存在与意识的终极命题。
★十年全新修订版,特别收录作者专门提供的《上校》《零和》番外中短篇二则及完整版后记,以供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故事线和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同系列续作《模仿》即将于年底出版。
◎ 内容简介
2082年2月13日,65536个外星探测器包围了地球,初时它们如同镶嵌在大气层中的无数个黑洞,其后它们一起燃烧殆尽,引发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所有无线电同声共鸣,每一架红外线望远镜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场短暂的、明亮的,来自不明生物的窥测。
地球方面探测到信号的来源,先后派出三支队伍前往源头——海王星轨道附近柯伊伯带上的一颗彗星,本斯—考菲德进行勘测,前两支队伍均为无人探测器。在第二波无人探测器即将靠近时,星核中埋有人造仪器的本斯—考菲德爆炸了。
天火坠落两个月后,包括主角在内的第三支探测队出发,途中爆炸的消息传来,飞船自行改变航向,载着船员前往大朝型星体大本。
船员们陆续从星际旅行的休眠中醒来:一个拥有四重人格的语言学家;一个以植入机械设备取代五感的生物学家;一个战斗指挥官;一个吸血鬼;以及一个综合家——人工去除了一半心智的拓扑信息观察者,作为向中心汇报情报的纽带。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战斗还是谈判?他们能否解读外星生命的密码,揭开天火坠落的真相?
◎ 媒体推荐
沃茨在这部令人激动的科幻小说中探索了意识的本质,将迷人的外星环境与引人入胜的战斗完美融合。他对我们所熟知的异星接触题材进行了令人战栗和本质性的颠覆。——《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彼得·沃茨掌控了第一次接触的核心并将其粉碎,最终成就了这部令人震撼又充满创意和警示的杰作。这是一部罕见的、可以为科幻小说创作开启全新篇章的作品。——加拿大科幻小说作家卡尔·施罗德(Karl Schroeder)
彼得·沃茨的外星人既不是有着奇怪外表的人类,也不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怪异组织——它们是新事物,而且无限地令人不安,这迫使我们面对有关意识本质的难以置信的可能性。强烈推荐。——雨果奖得主、《末日奇点》作者查尔斯·斯特罗斯(Charles Stross)
2022年10月5日 想读
人如何书写历史 豆瓣
Comment on écrit l'histoire
作者: [法] 保罗·韦纳 译者: 韩一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种科学吗?历史学家是否应该致力于建立一种理论体系?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本书对历史的本质与目的、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福柯所引起的历史学革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讨,对我们建立一种超越文本与材料的新型历史观颇具启发意义。
2022年10月1日 想读
始于极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oodreads
往復書簡 限界から始まる
8.9 (33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译者: 曹逸冰 新星出版社 2022 - 9 其它标题: Letters Between Chizuko Ueno and Ryomi Suzuki
“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家

历时一年,十二次通信,每次一个主题

一场始于矛盾与冲突,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

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

⚡上野千鹤子继《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又一力作,首次坦诚从未透 露的过往

一个总能犀利切中要害的人,或许也曾被自己的刀锋所伤。上野坦言“我也走过了充满羞耻和失败的人生”

·

⚡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围绕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她们迷茫,她们反抗,她们故作坚强实则遍体鳞伤

·

⚡性别对立时代的希望之作:“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在女性主义遭污名化的当下,上野千鹤子予以强力回击:“我无意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

⚡话题之作,横扫日本图书市场,“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人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

小说家花房观音诚挚推荐:“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作家本岛理生盛赞:“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

·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

·

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铃木凉美的文字,一面极其冷静地自我分析,一面又混杂着活生生的真心话,隐现着无法否定的感情。——作家岛本理生

上野千鹤子解体了铃木凉美,也使得她得以摆脱母亲和男人的手,开始作为一个人生存。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向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性伸出的双手。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小说家花房观音

从头到尾,我就像被钝器击中了一般。仿佛有人揪着我的衣领说,“喂!别给我装作没看见!”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女性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亚马逊读者

我深感女人生存如何艰难。即便如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身为女人果然还是一种福音。——国际政治学家三浦瑠丽
2022年9月27日 想读
对马 豆瓣
Цусимa
作者: [苏]普里波伊 译者: 梅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5
《对马》又名《日本海海战》,反映日俄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揭示了俄国失败的社会原因和海军将领的腐败。具体内容如下:1905年5月27日至28日,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争夺远东军港—旅顺港,在这一海域爆发有名的“对马大海战”,也称为日本海大海战。东乡平八郎大将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使用丁字战法对阵俄国海军中将罗泽德斯特凡斯基指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导致俄军几乎全军覆没。小说情节曲折,节奏紧凑,故事发展扣人心弦。
2022年9月5日 想读
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 豆瓣
The Hard Facts of The Grimms' Fairy Tales
作者: [美] 玛丽亚•塔塔尔 译者: 吕宇珺 2022 - 8
❦·玛丽亚•塔塔尔,哈佛大学教授 | 国际知名童话学者
身兼学者与说书人,在格林童话的大锅里,烹制新见解。
——2005年凭借《格林童话诺顿注释本》,获轨迹奖非小说类最佳作品提名。1999年获古根海姆奖。
·
❣·重温旧梦,《格林童话》的极佳指南
一本写给大人看的书 ! “魔法发生在禁忌的门槛上。”
——复仇甜如爱 / 纯洁与黑暗 / 天真和诱惑 / 美丽与恐怖 / 好运与愚蠢,每一则 你我儿时听过的格林故事, 其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
☠·折射人类内心现实: 古老故事 X 家庭关系 X 禁忌欲望
欢迎来到黑暗童话世界的入口,探索格林童话的诞生史与禁区!
——蓝胡子、灰姑娘、强盗新娘、白雪公主、至爱罗兰、千匹皮……无知的父系,纺织的母系, 从悍妇到女巫,继母与食人魔,蓝胡子,性禁忌……
一个故事是一个镜子碎片,折射我们内心期待和炽热欲望。这面镜子,既有美好的白日梦,也有可怕的噩梦。它滋养希望和想象,同时爆破我们内心隐秘的暴力和惊恐。
·
♟·珍藏:补遗流失故事,还原格林故事诞生现场
——特别收录最终版六则故事及几则后期流失的故事、初版序言及第二版序言
·
𓆸·新锐译者吕宇珺从现实世界重返童话,精心翻译。
——代表译作有《毫无意义的工作》《隔间:办公室进化史》
·
✠·装帧设计由知名设计师周伟伟倾心设计,再现德国古典风味
—— 护封绿色烫金,内封黑色竖纹、书名压凹。复刻初版《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绿色金字风味。
——————
▼ 内容介绍
蓝胡子、强盗新娘、白雪公主、灰姑娘……几代人讲述这些故事,在过去的好时光。它们如此疯狂惊悚,又如此平淡日常。

“格林兄弟开始立志为‘诗歌史’添砖加瓦,根本无意出版‘供人消遣的书’。
后来,威廉• 格林不知不觉响应起大众的需求和期待……格林童话越来越远离初版时的粗野和纯朴,内容逐渐净化、风格化、文学化,大人孩子都喜欢。”

玛丽亚•塔塔尔带我们重回童年的魔法森林。她重新翻阅格林童话的最初版本——《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回溯格林兄弟编选童话集的历史场景。在她深思熟虑的解读中,在精心选取的童话故事中,安放人类绮丽复杂的想象与潜意识思虑。
——————
▼ 媒体推荐
犀利、生动、没有行话。这是格林学者能给普通读者带来愉悦的可喜证据。
——《纽约书评》
塔塔尔在这里迂回进入文学史,在那里深入比较人类学。
翻阅本书,像在萦绕于我们成年后的梦境的黑暗童年森林里来一次深思熟虑的漫步。
——《旧金山纪事报》
清晰、富有想象力,引人入胜地诠释了我们自以为了解的格林故事。
——《洛杉矶时报》
对于学者和普通读者,这是一本极佳的《格林童话》指南!它敏锐、富有新见。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火让我想起了童话故事的“点火能力”,它们能够激发想象力,在黑暗中提供光明。
有了火,也会有阴影,可怕的东西可能潜伏在那里。故事不仅有这种神奇的、闪闪发光的光芒,还有黑暗、可怕的一面,展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惧。”
——玛丽亚•塔塔尔
2022年9月1日 想读
Essentials of Classic Italian Cooking 豆瓣
作者: Marcella Hazan Alfred A. Knopf 2012
Provides an updated combination of two best-selling cookbooks-- The Classic Italian Cookbook and More Classic Italian Cooking --with thirty-five new recipes, revised cooking instructions, and new menus. 40,000 first printing.
2022年8月18日 想读
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 Goodreads
作者: 王立 / 沈伯洋
1|彈道飛彈無敵論
2|千台無人機癱瘓防禦論
3|空降部隊奇襲斬首論
4|直升機快速打擊部隊斬首論
5|民航機奪取機場論
6|萬船齊發攻台論
7|航空母艦夾擊論(台灣東部淪陷論)
8|貨櫃改裝飛彈船突襲論(美軍航母擊沉論)
9|近年正夯的巡弋飛彈與長程火箭彈襲台論
10|萬年不變的經典謠言——封鎖台灣
台灣大選之前,必會出現軍事謠言大量散布。
以往都是少部分的中國網民,配合台灣統派譏諷貶低台灣國軍,散播吹捧解放軍實力的農場文。但在二〇〇〇年總統大選,此趨勢已擴張到一般民眾,透過LINE、Facebook等封閉群組的特性,中國加強資訊戰的力道,力求讓台灣民眾普遍相信,中國解放軍的實力不僅可以三兩下打敗台灣,更可以超英趕美,不出數年就可成為新霸權。也就是要台灣人早點認清現實,快快投降。
但仔細想一想,這類謠言的目的是什麼?
謠言是動搖對手民心的武器,是在沒有把握、無法有效直接進擊時,靠謠言來動搖對手的信心,創造打擊的有利條件,甚至想以恐嚇的方式讓台灣乖乖就範。因此,謠言所代表的是造謠的一方沒有必勝的把握,試圖透過謠言創造對其有利的情勢。
然而,這些謠言之所以能歷久不衰,代表的是台灣人對軍事常識的認知不足。更頭痛的是,政治上藍綠對抗的結果,讓雙方支持者對於理應客觀面對的軍事議題,採取政治立場優先的態度。錯誤的認知,在心戰的層面來說對台灣當然是不利的,更糟糕的是,會影響到我們對國防建軍需求的判斷,產生不切實際的看法。不管是認為解放軍無敵,台灣怎麼做都沒差,不如放棄軍備,還是反過來覺得台灣必勝,所以武器亂買也沒差,這兩種想法都會危害到國家安全。
要建立對台海狀況合理的判斷,就需要先釐清謠言。本書先針對近三十年來常見的軍事謠言加以解析、破除,讓讀者了解各種謠傳的攻台傳聞,若不是成功機率極低,就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多方配合,絕非所向披靡的神兵利器。透過破除謠言來建立較完整的軍事觀念,認識解放軍為了提高勝算會使用的戰術,合理的範圍會到哪裡,以及台灣所擁有的防禦力量。接著再解釋中國想要侵略台灣會使用的方案,以及過程會面對什麼樣的挑戰。書中也討論在非軍事作戰外,中國一直在對台灣採取哪些沒有煙硝的侵略手段。
除了以戰略觀點分析局勢,更從民眾的角度來看日常面對的中國攻勢,書中也包含了台灣人最關心的議題:如果戰爭爆發,生活會變成怎樣。最後,用較寬廣的視野看國際戰略,介紹台灣及周邊國家,以各國的利益與立場會怎樣規畫長期戰略。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會發現許多謠言完全與各國的戰略衝突。本書同時也以解放軍的角度來分析,建軍的目的究竟劍指何方。台灣人處在相對弱小的位置,常看貶自己、被謠言蠱惑,忘了中國也會害怕被侵略。立場對調,站在北京的角度,將會有完全不同的想法。
不過分奢望台灣是軍事強權,畢竟我們不侵略他國,但建立足以自衛與嚇阻入侵者的防衛力量,首先要國民擁有基本且實際的軍事認知。要能夠客觀理性評估我方與敵方的優缺點,才可以在鋪天蓋地的謠言恫嚇認知作戰下,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全民具備該有的正確認知戰力,台灣也才得以在面對複雜的世界局勢時走穩自己的路途。
「中國的未來目標是積極的擴張,以成為世紀霸權,制定世界新秩序。台灣一旦被拿下,變成中國的軍事基地,下一步就是指向東亞全體與西太平洋,到時台灣真正的戰禍才要開始。
「那麼,不顧一切發動戰爭攻下台灣,真的是中國統戰台灣的唯一目標嗎?其實,透過買辦跟被收買的內應來買下台灣,永遠比打下台灣划算。」
——〈結語〉
「要先知道合理的手段,才會曉得該怎樣因應,不然老是用台灣必敗的角度,去預設中國所有的武器與戰術都必定成功,這叫作失敗主義。讓台灣人落入失敗主義,覺得做什麼都沒用,這樣中國就可以用最節省的方式攻下台灣,這才是這些謠言想要達到的目的。」
——〈謠言就是要讓人變成失敗主義者〉
「偏保守與右派的,最容易被陰謀論以及刻板印象吸引,使其走向極端化,滲透進去非常花時間,但若成功則會有堅定的支持者。自由與左派,則最容易被看似理想的言論所吸引,輕易相信證據力薄弱的個人說法,要滲透非常的簡單,只是成功後的堅定支持者少且分散。俄羅斯以此方法拿去對付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效果相當卓著,就目前所知,用反戰、和平當作口號,透過接近共產主義的進步派,最容易裂解民主國家,只要讓進步分子做永續抗爭就可以。」
——〈資訊戰〉
「各國的戰略構想,最重要的是『既有架構』,若在既有秩序下是得利者,就沒有破壞秩序的誘因。要改變原有的架構,挑戰者就得要提出更佳的條件,至少在整個西太平洋到印度洋間,中國都是挑戰者,而非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當然有權力挑戰這個架構,但沒道理別人就一定要買單,尤其是受惠於原有體制的國家。」
——〈各國戰略總結〉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2022年8月3日 想读 前段时间还跟台湾朋友讲这个书,该看起来了
性/别 谷歌图书
作者: Raewyn Connell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4
2022年8月2日 想读 这个书是不是已经变成大学内参了?出现在每一个syllabus,但没有电子书,实体书也绝版。找译本真的折磨
意识的解释 豆瓣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作者: [美] 丹尼尔·丹尼特 译者: 苏德超 李涤非 陈虎平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 9
《意识的解释》全方位地探索意识现象。在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丹尼尔•丹尼特反驳传统的、常识的意识理论,提出一个全新的模型,广泛吸收来自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信息。我们当前关于有意识生命物(人类、动物,甚至机器人)的各种理论,都会因为此书揭示的全新视角而发生根本转变。
2022年7月22日 想读
一個人的臨終 豆瓣
おひとりさまの最期
作者: 上野千鶴子 译者: 賴庭筠 時報出版 2017
繼「一個人的老後」,睽違十年的最新力作
迎向人生盡頭的最後一哩路,需要最好的準備和有尊嚴的告別。
「一個人的老後」作者上野千鶴子看著一個接著一個離世的親友們,開始有了「原來,死亡沒有那麼地遙遠,不過就在身邊而已。」以及「接下來就可能是我了……」的深刻體悟,不禁想著日漸衰老的自己,該如何規劃,才能安詳地迎接死亡的來臨呢?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將是一個人」
你曾想過,該用什麼方式迎向你人生的最後路程?
這本書是給希望臨終前能有完善規劃的人,更是給為人子女想要讓家人走得安穩的人。
當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意識到生命步入倒數計時的時刻,很難說不害怕。但比起害怕死亡,相信更加令人擔心的會是臨終前「生不如死」的情況:
被移送到醫院做沒有意義的延命醫療!
年邁後被送到陌生且品質不好的照護機構!
即將邁向死亡之路,也沒有可以值得信賴的送終者!
為了避免在最後這個緊要關頭,身邊的人無法提供合適的方案,自己也慌了手腳,走得不安心,倒不如事先做好臨終規畫,有尊嚴地離開人世,也留給世人一個想念。
文中,上野千鶴子在分析了老後居家照護醫療以及多位臨終者的實際案例後,主張即使沒有親友、或是失智症者,都能選擇在家一個人臨終,尊嚴並優雅的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想在家一個人離世,該怎麼做才能安心?
(一)廿四小時待命的到宅照護
(二)廿四小時待命的到宅看護
(三)廿四小時待命的到宅醫療
只要有以上三種組合,就能在家一個人臨終。此外,因為高齡者的死亡是緩慢而且可以預期的。當預感到自己身體機能大不如前,距離死亡的時間大約還有數個月的時間。即使是末期病人,當步入臨終這一個階段也不會覺得痛苦。因此,不論生病與否,一切都應該順其自然,不多此一舉使醫療介入。
若說「一個人的老後」是在幫你的獨居老後做心理建設,那麼「一個人的臨終」將是最實用的臨終規劃書,幫助你一個人可以住得安心,活得開心,走得安心。
每個人都應該看的一本書──安心地走完人生最後的一哩路。
2022年7月13日 想读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豆瓣
作者: 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10 - 6
This popular text provides useful and pragmatic guidance for developing and successfully defending proposals for qualitative inquiry. The fifth edition addresses the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presented by developments and new applications while providing direct guidance. Focusing on the proposal stage of research, this edition allows the reader to have a clear plan for data analysis and for the challenging varieties of final reports of qualitative inquiries. The new edition includes expanded coverage of ethics, analysis processes, and approaches, and is full of updated vignettes that illustrate th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that face today's qualitative researcher. This edition also includes discussions about distance-based research (such as email interviews and online discussion groups), the implications of postmodern turns, integrating archival material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reative ways of presenting the research. This text is an invaluable resource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research methods across disciplines and is a must for the library of those using qualitative approaches.
2022年6月12日 想读
哥白尼问题 豆瓣
The Copernican Question: Prognostication, Skepticism, and Celestial Order
作者: 罗伯特·S.韦斯特曼 译者: 霍文利 / 蔡玉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7
15世纪的欧洲,人们仍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不仅拉开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序幕,还彻底摧毁了中世纪的道德观念,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习俗风貌。现在人们相信: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
但是,鲜少有人思考,在仅凭肉眼观测星空的时代,哥白尼为何会提出与实际感官完全不符的“日静说”理论?在占统治地位的教会认定“地心说”为真理的16世纪,是什么动机使哥白尼如此“大胆”地重新制定行星秩序?如此“激进”的哥白尼理论是如何幸存下来的?它的提出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随后又有哪些关键的事件推动着这一理论的发展?有哪些重要的后继者不断完善这一理论体系?他们遭遇了哪些阻碍?如何与旧秩序的维护者进行角逐?他们之间关系如何?zui终又是如何促成这场漫长的颠覆?
本书作者耗时23年,梳理大量原始史料,厘清政治、社会、哲学、宗教以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黑死病与占星术、天文学之间的各种关联,揭示了“哥白尼问题”的奥秘。
2022年6月6日 想读
神話學:從蜂蜜到煙灰 豆瓣
Mythologiques, t. II : Du miel aux cendres
作者: 李維斯陀 译者: 周昌忠 時報文化 1994
李維斯陀為當代著名的人類學家,也是法國結構主義的締造大師。《神話學》為其最具代表性之巨著。全書分成四卷《生食和熟食》、《從蜂蜜到煙灰》、《餐桌禮儀的起源》、《裸人》,本書為其第一卷。李維斯陀認為神話邏輯乃是人類普同而無意識之思考結構的表徵,因而他的神話研究主要是針對其邏輯結構所作的分析。透過神話的結構分析,他企圖證明人心靈在看來十分任意的表象之下,存在著非常固定的運作法則。同時,《神話學》四卷的標題也告訴我們,李維斯陀念茲在茲的關切所在是人存在於自然與文化這兩個範疇之間的處境問題。
2022年6月3日 想读
没有我们的世界 豆瓣
作者: [美]艾伦•韦斯曼 译者: 刘泗翰 重庆出版社 2015 - 6
读罢此书,请一定要思考:“我们如何才能与这个世界相爱相生?”
• 启示录般的奇想 惊世骇俗
• 冷静科学的推理 无懈可击
“人类如果退出,地球将会怎样?”第一次读到这样的问题时,着实被吓了一跳。
诚如《没有我们的世界》的忠实读者们一再反复传颂的评价------“这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实验”,它是一位深具科学精神、逻辑思维、人文情怀与想象力的卓越调查者和旅行家严谨又天马行空的推理与论证。
人类对地球重要吗?这部作品可以满足热爱科学幻想,同时又深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读者最大胆的科学假设和想象。
人类离开后,自然的生机在恢复,在重新占领地球,人类太多自认为坚不可摧的东西会土崩瓦解,但很多痕迹被深深留住:那些核电站、那些人为的“墙”如疮疤般被留了下来,地球将带着人类的印记继续转动。
来看看我们人类给这个星球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吧?
人类退出后,世界是如释重负还是会怀念我们?如果没有了人类,这个星球会不会因为少了我们的贡献而变得有些贫乏呢?
既然一切纯属想象,我们何不梦想一个无须人类灭亡也可以让大自然蓬勃发展的方式呢?
在阅读此书之前,“你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因为你会被艾伦•韦斯曼‘劫持’到另一个世界里,久久沉迷其中。”
2022年5月30日 想读
The World My Wilderness 豆瓣
作者: Rose Macaulay Little, Brown Book Group 1992 - 7
Banished by her mother to England, Barbara is thrown into the ordered formality of English life. Confused and unhappy, she discovers the wrecked and flowering wastes around St Paul's, where she finds an echo of the wilderness of Provence and is forced to confront the wilderness within herself.
2022年5月29日 想读
哥伦布大交换 豆瓣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作者: (美)克罗斯比 译者: 郑明萱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 4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内容简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错综复杂。目前,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而不容回避的威胁。
2022年5月28日 想读
戰爭的滋味 豆瓣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
作者: 莉琪‧科林漢 (Lizzie Collingham) 译者: 張馨方 麥田 2021 - 1
蛋白質與卡路里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
第一本從帝國糧食供需、殖民及戰地飲食角度出發,
全方位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因與後果的歷史專書。
莉琪‧科林漢繼《帝國的滋味》之後又一重磅著作。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本書顛覆我們對於看似老調重彈且眾所周知的議題的看法,而莉琪.科林漢這本著作就是一例,它出色地描述了食物(及其短缺)在二戰期間扮演的角色。現在,我們不可能再從舊有角度去思考戰爭了。——英國歷史學家理查.奧弗里(Richard Overy),《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野心勃勃,說服力強大,令人大開眼界。——《衛報》(The Guardian)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本書顛覆我們對於看似老調重彈且眾所周知的議題的看法,而莉琪.科林漢這本著作就是一例,它出色地描述了食物(及其短缺)在二戰期間扮演的角色。現在,我們不可能再從舊有角度去思考戰爭了。——英國歷史學家理查.奧弗里(Richard Overy),《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劇力萬鈞、舉足輕重之作。——牛津大學基布爾學院院士黛安.帕基斯(Diane Purkiss),《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不可思議……這本書推出後,歷史學家都必須著重於糧食生產與消耗的各方面議題,才能構築出二戰的完整歷史。——英國歷史學家安德魯.羅伯茲(Andrew Roberts),《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莉琪.科林漢的作品極具原創性……〔她〕串起多條脈絡,探討一個橫跨全球範疇的重大議題。作者提醒了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人類與政治行為無不息息相關。——軍事歷史學家克斯・哈斯汀斯(Max Hastings),《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糧食供需影響政治外交、國際關係,成為未來人們如影隨行的夢魘。此刻的人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讓饑荒再次成為人們的集體記憶?
近幾年來,人造肉等未來食物的市場興起,饑荒的問題時有所聞,甚或因武漢肺炎的影響,導致各國爭搶食物。這些都和糧食不足有所關聯,加上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糧食戰爭一觸即發。
只是,糧食不足的問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作者將時序更往回推進,早在工業革命之後,農業人口大量移往都市,都市人口遽增,糧食供需問題便已蟄伏,隨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逐漸突顯,不但造成許多人飽受飢餓所苦,甚至有許多人活活餓死,進而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作者梳理這段歷史的過程發現,當大英帝國享有大片殖民地資源、美國正值開闢大片疆土、物產豐饒之際,歐洲的德國以及亞洲的日本,正苦於國內糧食缺乏的窘境。於是,英、美兩國順理成章成為典範:德、日兩國認為,唯有奪取廣大土地,保障國內糧食供應無虞,才是成為世界強國的唯一途徑。結果,納粹興起,緊接著便是對蘇聯人、猶太人的迫害,而日本,則在亞洲興起大東亞共榮圈的念頭,名為共榮,實為壓榨。
在糧食短缺驅動德、日兩國向外侵略的同時,以英、美為主的同盟國,在糧食供需上,是否做錯了什麼,否則,何以在二戰結束後,原以為所有問題都解決的當下,卻見世界各地盡是挨餓的人、餓到死的人,尤以印度、非洲、中國最為嚴重?即便在屬於英國占領區的人民,「一天也只吃兩片抹了薄薄一層人造奶油的土司、一匙稀飯和兩顆馬鈴薯——馬鈴薯還經常缺貨。」作者一一透析造成這個結果的失當政策。
書名為《戰爭的滋味》,意在人們已嚐過戰爭所帶來的各種苦澀滋味,尤其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之下,連想像食物的滋味都太過奢求,瀰漫四周的,只有煙硝味和營養不良的人全身所散發的將死之氣。而鑑古知今,解決糧食不足問題,爭地、搶糧以及戰爭,顯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我們必須為人類、地球的永續而思考,找出更人道,也更有效率的因應之道,避免再讓饑荒成為人類的集體記憶。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世界史的构造 豆瓣
世界史の構造
作者: [日本] 柄谷行人 译者: 赵京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9
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柄谷行人对其《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和《迈向世界共和国》所述观点全面体系化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试图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批判性的继承。
马克思主要从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的维度来考察社会构成体的历史,国家和民族便被视为观念上的上层建筑。柄谷行人则认为这种维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充分说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而且,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和民族也并不是只要“生产方式”改变就会自动消解的观念性对象。因此,他试图再次从经济基础入手,从“交换样式”的角度考察人类社会构成体的历史,从而对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和人类未来发展的前景,分别作出自己独特的批判和预测。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 豆瓣
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 twenty centuries of tradition & reform
作者: [美国] 奥尔森 / 罗杰·奥尔森 译者: 吴瑞诚 / 徐成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本书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将两千年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神学思想史领域立下了一块丰碑。神学思想史在奥尔森的笔下不是艰深晦涩的概念演变,而是在神圣照管之下充满曲折的救恩故事。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下的穆斯林世界 豆瓣
作者: 愛德華.薩伊德 译者: 閻紀宇 立緒 2002 - 6
愛德華.薩伊德是一位卓越優異、獨具一格的集大成人物,兼具學者、美學家與政治活動者的身份……他在每一個領域中挑戰並刺激我們的思考。──華盛頓郵報〈書的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Review)
每一位新聞媒體的國外特派員與國際新聞編輯,都應該讀一讀《遮蔽的伊斯蘭》……這是一本扛鼎之作。──法蘭西斯.費茲傑羅─《湖中之火》一書作者
2022年5月2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