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及秘史 豆瓣
作者: 仓央嘉措 译者: 于道泉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3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藏传佛教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上师,其一生行迹奇特,卓然不群。

仓央嘉措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情歌60多首。这些情歌,语言活泼生动,清新明快,通俗易懂,独树一帜,在藏族诗歌中别具一格,富有艺术魅力,二百多年来一直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秘史》是仓央嘉措的亲传弟子所做,记录了仓央嘉措的生平、经历以及他游历汉、藏、印、尼诸方时的逸事奇闻,为研究仓央嘉措者提供了最原始、最可信、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理想国与哲人王 豆瓣
9.2 (28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
《理想国与哲人王》(新版)收录了王小波的部分杂文。为了避免陷入一味赞美死者的俗套,读者可以在探讨王小波杂文的思想渊源的同时探讨其意义和局限,得出自己对王小波的看法。王小波去世以后,中国文化界对他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部分人文学者认为王小波是中国当代最好的作家,但大多数文化界人士仍然对他和他的作品保持沉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乃是王小波的思想渊源:他所师承的英美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在中国知识界是接受者较少的流派,在文学界的影响更小。所以,细致地把握王小波的思想渊源对理解王小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处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真正把握王小波作品的意义和局限的前提之一。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8.2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金鱼 豆瓣
作者: [法] 勒·克雷齐奥 译者: 郭玉梅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 4
她,没有名字,没有父母,没有亲人,六、七岁被偷走,辗转贩卖为奴,从北非到法国、从巴黎到波士顿、芝加哥、加州,再回到欧洲南部。潜逃、流浪、越界、偷渡,即使最后得来匿名护照,甚至美国移民局证明,仍没有任何归属感:“我的心还是跳得很快,就好象有人要把我往外丢。我想,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属于我的,无论我到那里去,人家都会告诉我,这不是我的家,总要我到别的地方去试试。”无家可归,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如果我们跟着第一个收养她的嬷嬷叫她“莱伊拉”(La?la)——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夜”,那么莱伊拉的自我就如同黑夜。令她惊惧、迷惑,直到最后回到最初被偷走的原点——沙漠:

“像盐一样白的街道,静止不动的墙,乌鸦的叫声,我就是在这里被偷走的,在十五年以前,像是永恒一样的久远,被卡奚伊加的一个族人,我奚拉族人的一个对头偷走,为了争夺水,为了争夺井,偷我抵偿。”

Poisson d’or,“金”鱼,决不是养在水缸的小鱼。如海的身世,成长,犹如飘泊无止尽的印记:“喔!鱼儿,小小的金鱼,你可要小心了!因为这世上有这么多套索,这么多网罗等着要捕捉你。”她,聋了一只耳朵,却听得比别人清楚、看得比别人明白,在企图存活的挣扎中,撒谎、偷窃、耍赖;却在追寻自我的旅途中,阅读、习乐、思索。作者Le Clezio让她随身带着最珍贵的书,是法农(Franz Fanon)——反抗殖民剥削,反抗第一世界压迫最力的作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家;但影响她最深远的,却是老人家El Hadj说的一句话:“最渺小的人在神的眼中都是宝。”自由,宗教,国家,民族,身分与认同,Le Clezio藉由女孩的浪迹天涯,呈现的是法国作家一贯坚持的知识分子省思:当生命成为各式各样法规制度、国族认同的压迫对象,在所谓的文化中,什么属于真正的人性?

你可以很沉重地阅读Le Clezio,但他的文字却是清简,节奏快速的。学校主修法文的三年级学生,看原文不须花费太多力气。但Le Clezio语言的感官直觉效果却出奇地强烈,某些段落描写(如妓院)甚至让人联想到波德莱尔(Baudelaire)甚或德拉夸(De Lacroix)的异国氛围:

“这些女人都胖胖的,她们脸光明净,头发用散沫花的叶子染成红棕色。涂了嘴唇,涂成很重的褐色,两只眼睛涂着眼圈墨。她们在一间间房门口抽烟,就地盘坐,她们香烟的烟从楼座阴暗的地方飘散出来,在阳光下飞舞。她们讲话很大声,她们都在笑,香烟弥漫在空气中,有一股说甜不甜的味道,这味道让我头昏。”(p24)

Le Clezio生于1940年,23岁就以小说赢得文学奖,擅长以社会边缘人的角度观察描述感官接触到的文化氛围。说这本1997出版的《金鱼》是本“文化成长小说”是因为:从中我们习得另一种不以抽象观念,而以感官接触了解文化的方式,并在如此描述中,体会成长(社会化,文化化)的代价。刚从北非来的女孩这样描绘巴黎:

“到处都是狗,大的,胖的,短腿的小狗,有长毛长得不知道牠们的头在哪儿,尾巴在那儿的,有全身毛卷卷的,好象刚从烫发店出来的,也有理掉毛的,样子像狮子,公牛,绵羊,海豹的……有的狗住在高级城区的公寓里,总是坐在美国车,英国车或是意大利车里面,也有的是从牠们女主人的臂弯里冒出来,系着小缎带而且穿著方格子的小背心……”

动物的、本能的文化观察处处可见.再看女孩自己的生活:

“白天我们躲在地底下,就像蟑螂,晚上,我们从洞里出来,我们到处去……在地下铁的信道里,每天晚上都会传来达木达木鼓的声音,在意大利广场,在奥斯特利次,在巴斯底,在市政厅,咚咚咚的在地下信道里四处回响,有时候声音很吓人,像暴风雨呼号,有时候,声音很轻柔,很有律动,像心脏在跳动。”

至于渡假胜地尼斯,女孩注意到的则是垃圾场:

“垃圾车在小山秋爬上又爬下,就像只大昆虫,几吨的垃圾倒下来,刮平,捣烂,磨碎,呛鼻的尘埃飞暗散在整个山谷里,直飞散到天空中,在蓝色的平流云云层里染出一大片棕色的痕迹。城里其它的人怎么会没有感觉到这些尘埃呢?他们把垃圾丢出来,然后就把它忘记,就像他的排泄物一样。”

相对于社会同质的观感,莱伊拉“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在追寻自我的同时,也提供了另一双眼,另一只耳——“他者”的文化观照。

我们对法国文学的了解,大凡在萨特加缪时期便缓慢停顿下来了,像Le Clezio这样的作家,呈现的是和我们生活同步发展的现代法国社会,提到的文化范畴,除了莱伊拉准备高中会考念的书,还有她熟悉的流行歌曲,歌手,媒体杂志(种类繁多不及备载)。虽然其中偶尔流露作者说教的嫌疑,仍不影响我对《金鱼》的评价:当代法国小说中,值得关注的作品。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豆瓣 谷歌图书
Handbook of Short Story Writing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F.A.狄克森(Frand A.Dickson) 编 / [美] S.司麦斯(Sandra Smythe) 编 译者: 朱纯深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其它标题: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狄克森,通译:迪克森;司麦斯,通译:斯迈思
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豆瓣
作者: 旷新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 9
文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无足轻重和并不讨好的休闲娱乐。文学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这已经成为了困扰许多文学工作者的一件事情。
文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这种困扰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米勒中心为美国宪法二百周年庆典举办的一个有关宪法的讲座上,肯尼思提到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发生的一场重要的争论。攻学家和生物学家常常对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家说:“我们不断地发明东西:新的药物、新的治疗方法、新的各种谷物和麦类,而你们这些社会科学家除了单纯地重复过去,又做过什么呢?”
所以被讲述的历史始终是一个故事,并且总是具有传奇的性质。我们只有通过帮事才能接触历史。“历史除非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文学史也是一个故事,或者说需要一个故事。问题在于这个故事是由谁讲述的?谁有权力讲述故事?
本书以十一篇学术讲演构成,始终围绕文学这个中心,试图从文化、生活、人性等诸多方面,解释文学以及人文学科的种种困扰。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8.6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btr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1
保罗·奥斯特自传作品,穿越层层迷雾,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的神秘追寻。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神谕之夜 豆瓣
Oracle Night
8.3 (41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潘帕 译林出版社 2007 - 7
大病初愈的作家希德尼偶然路过中国人张生开的小店,对其中一本蓝色笔记本爱不释手,这本亲切而魔幻的笔记本把他重新带回写作,故事在纸上快意地流淌,写作是他唯一能够投入的生活方式。然而接下来的九天里,一连串神秘事件的发生却使他开始怀疑:是否字句如谕示,牵引现实与未来……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 豆瓣
7.7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陈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4
“我在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
身患癌症、家庭破碎的中年男子内森·格拉斯,退休后特意搬到布鲁克林,打算在这个童年的故乡了却残生。没想到,这里才是他人生的起点……他探索布鲁克林的一切:街角的餐馆、餐馆里的女招待、二手书店的老板,居然还邂逅了多年未见的外甥汤姆。
在与同样失意的汤姆携手探索新生活之余,内森逐渐发现身边的小人物,不是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去,就是过着徒有其表的生活。但他们都选择了布鲁克林止痛疗伤、重新开始。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也逐渐与他的人生交错纠缠。
有一天,汤姆的外甥女、九岁半的露西突然敲开了他们的家门。无论问她什么,她都不说话。两个男人的生活,因为这个小女孩的闯入而改变……
在地图结束的地方 豆瓣
7.3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韦玮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8 - 1
着泳装的漂亮小妞、冰淇淋的包装纸、一管管的防晒乳液、红色的飞盘在空中咻来咻去。这是梦里他睁开眼睛看到的景象,他闻得到它的奇和美,彷佛他的一部分已经知道自己超越了现实界限之外。一开始静默无声,是无语的静默,只有拍岸的浪和扑打着旗帜与遮阳伞的风。哪里的收音机放送起流行歌曲,一个女声在唱:“做我的宝贝,做我的宝贝,做我的宝贝吧!”……游走在生命边缘的潦倒诗人威利,身边只剩一只忠心耿耿的狗先生。
虽然他只能靠四条腿走路,不会说话,但他可以思想。这一对人与狗就像唐吉诃德和桑丘·潘萨一般,在生命快走到尽头时,经历了一场最后的大冒险,一起走向地图的那一方,迎接最终时刻的来临,并且期待在那个被称为“汀泊渡”的另一个世界相会……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幻影书 豆瓣
8.4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孔亚雷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7
一场空难让戴维·齐默教授失去了深爱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不知所措,他迷失了自我,他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死人。他足不出户,沉溺于悲伤的酗酒泥潭中不可自拔,直到六个月后的某个夜晚,他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了默片谐星海克特·曼的电影片断,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还有笑的能力——于是,为了看完所有海克特的老电影,他开始周游世界,那成了使他继续活下去的惟一动力。
海克特是谁?海克特是原籍阿根廷的喜剧天才,作为正在二十年代美国电影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他却在一天清晨突然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六十年来,他的失踪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然而,在齐默教授撰写的关于海克特喜剧默片的书出版后,他却收到了一封新墨西哥荒漠中的来信,信上称海克特还活着,并想同他会面!正当齐默半信半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神秘女子忽然出现,她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走上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幻影之旅……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中国古代房内考 豆瓣 Goodreads
8.3 (13 个评分) 作者: [荷]高罗佩 译者: 李零 / 郭晓惠 商务印书馆 2007 - 1
“房内”一词是中国古代对性事的雅称,“历代房内考”即是对悠悠历史长河中性文化的考证。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性文化漫长而曲折的演变史。从最初的原始社会的性崇拜、性禁忌到逐渐形成性文化雏形的奴隶社会;宽松的两性关系、房中术的兴起和性艺术、性文学的兴盛为代表的汉唐时期到对性进行残酷的禁锢与剥夺的宋元明清时期;从二十世纪初的“性博士”奇人张竟生到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的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人们的性观念、性意识一直在禁锢与解放中交错演进。 全书以洋洋二百万文字,近千幅图片将5000年中国性文化的发展史,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神秘的一页。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历代中国性文化的宏篇巨制,一部生动直观描绘中国房中术的精美典籍。本书首次透过古代中国性文化的渊源看当代性文化的发展;首套集性文化、性科学、性医学、性风俗之大成的巨作;首部公开披露历代民间性学秘传本、手抄本及宫廷房中理论的典籍;首次登载并以学术眼光研究性文物、春宫画、秘戏图的精美读物。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大唐狄公案 豆瓣
The Chinese Bell Murders
作者: [荷]高罗佩 译者: 陈来元 / 胡明 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2006 - 3
西方汉学大师经典之作,列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学生必读书目。
20世纪50年代此书英文版一经面世,即在欧美引起轰动。至今已译成10余种文字。
全部采纳高罗佩生前手绘插图。
全书以中国唐代宰相狄仁杰为主人公,描述狄公在州、县及京都为官断案,与民除害的传奇经历。全书故事纷纭,案情凶险,情节扣人心弦,谜底逼人追索。
作者笔下的狄公迥异于中国传统公案小说“青天大老爷”,他有独到的办案风格:重效率而轻缛节,讲操守而又善变通,重调查推理,而不主观妄断。狄仁杰断案如神,被西方读者称为古代中国的福尔摩斯。
屎捞人·在路途上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谢立文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 - 6
《屎捞人》系列书是以一套以小屎人为主角的故事绘本,这一个不同寻常的形象显示出作者谢立文编织故事、驾驭绘本非凡的能力。香港著名作家谢立文的另一部绘本作品《麦兜麦唛》系列在2003年感动了内地无数的年轻人,销量创出了业界奇迹,谢立文也由此被大陆读者所发现。
与《麦兜麦唛》那个略带灰色的成长故事相比,《屎捞人》从头到尾都是哀愁的,它的幽默感体现在故事的细节之中而不在于故事本身。香港《明报》评论说:“《屎捞人》这个漫画故事,包涵了悲情、壮志、浪漫情怀、自嘲式的喜剧感与荒谬感。所引起的复杂情绪,一如读一本文字小说。”
《屎捞人》系列分为三册,《浮屎六记》、《在路途上》和《屎诗童话》。在《浮屎六记》和《在路途上》中各有一个较长的故事,细致地描述了一个小人物是怎样追求理想的,有许多诙谐讽刺的地方,结局却曲折而伤感。《屎诗童话》中则收录了一些短篇,讲述的是自卑而又自嘲的童话。我们可以从这些“屎捞故事”诗意的语言里触及许多平常不易感受到的生命哲理,很有令人感伤、让人感动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屎捞人”将深受年轻人的钟爱。《屎捞人》系列书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谢立文,香港知名作家,《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屎捞人·屎诗童话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谢立文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 - 6
“屎捞人”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批判性的灰色小人物,我不相信人们看见他会觉得恶心,因为我们大部分人自己就是一个“屎捞人”。不是吗?
看完这三本书,我是这样想的,屎捞人屎我联想到世界上的穷人,或者说平常生活中不被人重视的人,还有一些生活很平淡的人,这些人其实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而这些才是最真实的生活,书中的语言都很平淡,甚至会让某些人做呕,但是这些语言确实很真实的生活的体现,人格的体现。相比某些词藻华丽的书,我认为,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生活。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继承人 豆瓣
8.7 (22 个评分) 作者: (法)布尔迪约等 译者: 邢克超 商务印书馆 2002 - 11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ISBN:9787100034883,作者:(法)P.布尔迪约(Pierre Bourdieu),(法)J.-C.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著;邢克超译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向日葵 豆瓣
作者: 苏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8
苏童的小说叙事优雅从容,纯净如水,平实写来却意韵横生;着笔清雅而富有江南情调;叙事与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文风别具特色。
苏童是个天分极好的作家,有着万里挑一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他因为一些作品而一度走红,客观上成了一个明星般的人物。但这些过早来到的声誉并没有使他变成一个通俗作家。
《苏童作品系列:向日葵》是他的又一力作,里面收录了《蝴蝶与棋》、《小偷》、《拱猪》、《红桃Q》、《新天仙配》、《狂奔》、《稻草人》、《棚车》、《小猫》、《玉米爆炸记》、《十八相送》、《声音研究》等二十部短篇小说作品。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王银福 / 石灵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1 - 8
收录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疯狂时期的大海》、《普通的一天》、《死亡联想曲》等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