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音乐
阿巴多:勃拉姆斯21首匈牙利舞曲全集 豆瓣
9.3 (50 个评分) Johannes Brahms / Claudio Abbado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Polygram Records
当舒曼(Robert Schumann)发现勃拉姆斯的音乐天分,他才20岁,此后他努力不懈,希望不要辜负舒曼的期。
虽然舒曼当时戏称他为“雏鹰”,但勃拉姆斯却生性保守,只有一个地方像老鹰:终其一生,他都坚持当独行客。
尽管勃拉姆斯成熟较晚,他却坚定地以继承古典主义的传统为己任。他杰出的作曲技巧和严格的自我批评,为他赢得当代最伟大器乐作曲家的美誉,而且也被后人推崇是浪漫主义中最强有力、最具独创性的声音之一,因为追根究底,勃拉姆斯的作品并不像表面上听起来那么保守。在对和声的理解方面,确实是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他对丰富的、自由组合的复调组织的偏爱也是一样:他不用传统的“对位法”来处理乐曲线条,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生命的独立旋律元素的组成部分。不过勃拉姆斯最具前瞻性的作法在于:肯定了节奏是音乐语言的基本元素,如同旋律与和声一般。他的这种看法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影响深远。
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卜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还写有其中第1、3、10三首管弦乐队的改编曲。他从未宣称《匈牙利舞曲》的旋律是自己所作,但其中一些几乎可以肯定是他的创作。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g小调《匈牙利舞曲第一号》,约作于1869年前,为所作二十一首钢琴四手联弹曲《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一首。后由作者改编为管弦乐曲。又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本曲的钢琴独奏改编版,曾是德国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重要的音乐会演奏曲目之一。
一开始即呈示出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以匀称平整的附点节奏写成,柔和抒情而略带淡淡的忧愁。移高八度反复时,情绪变得更为缠绵。接着,出现了节奏活跃、带有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中那种快速段落风格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了生动的对比。随后乐曲进入中间部,奏出情绪激昂的主题,表现了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速度忽慢忽快的中间部后半部分表情丰富,体现了匈牙利吉普赛音乐即兴性的特点。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升f小调《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这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本曲是勃拉姆斯所有作品中最为流行的一首,其粗犷而豪放的旋律具有明显的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的特征,给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更能突出原曲所要求的那种磅礴气势。乐曲的结构十分严谨,第一段为升f小调,具有民间舞蹈风格,速度变化上的自由体现出不同的情趣;乐曲的中段转为明快的升F大调,速度变化依然自由,单纯的旋律与和声所表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绪;乐曲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严格再现。
Gustav Holst: The Planets 豆瓣 Spotify
9.0 (47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着,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 "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 1920年全曲公演时曾这样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经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Bach: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豆瓣
9.9 (57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Sony
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促发了古尔德重录《哥德堡变奏曲》的念头。1955年他所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一直畅销不衰。在很多人眼里这张唱片几乎成为古尔德就的一个标志。重录《哥德堡变奏曲》对于古尔德,确实是一个非同可的挑战。他1955年的录音不仅为很多人所熟悉,而且被公认为是他巴赫演释独特风格的一座丰碑。如果在他49岁时,他拿不出能够超越自己23岁时的演释结果,那么就等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终,在第一次录制这部作品26年后,古尔德再次回到位于纽约东30街的录音室,谱架上再次摆上了《哥德堡变奏曲》。重录《哥尔德堡变奏曲》先后用了七段时间,分别是在1981年的4月22日至25日和5月15日、19日、29日,每次基本都是从下午4点到第二天凌晨。1982年,这张唱片与广大听众见面。
“早先的演释富于朝气,以力量和自由为本。”评论家们这样写道,“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早先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 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深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以及声部进行令人震惊的高度清晰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哥德堡变奏曲》染上了一层超然物外和深棠驳钠省!?br />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星期后,古尔德便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几乎所有熟悉古尔德的人都惊讶地注意到,《哥德堡变奏曲》的两次录音不仅是这位钢琴怪杰生前的第一张唱片,而且还可以说是他的最后一张正式唱片。尽管古尔德在1982年2月至8月间还录制了一些其他作品,但这些唱片均是古尔德去世后才发行的。迷信的人认为这肯定是天意的安排。这同一部作品代表著古尔德职业生涯的起点和终点。古尔德从这里出发,临死似又重回故里。
风景依旧,人事全非。这时的古尔德与二十七年前的自己相比,无论从什么方面说,都已经完全不同。青年古尔德踌躇满志,演奏中尽显英华四溢的天才本色,整部作品只用38分27秒,可谓快马迅捷;暮年古尔德则深邃内省,少年天才一变为沉思稳健的智者,持重坚忍的速度居然将演奏时间拖至5l分15秒。他这两个同样精妙绝伦、但风格完全不同的录音版本成了一个象征。古尔德向世人、也向自己证明,在艺术中,天才不可多得,但对自我的不断修炼和超越才是艺术之本。
古尔德的两次录音版本中,很多人在音乐背后听到了演奏家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早年的意气风发和英姿勃爽。晚年让位给老人面对死亡时超然的平静。让我们来看看现场拍摄的纪录片:电视镜头中,古尔德身著深蓝色的布衬衣,袖口忘了系扣,脸色疲惫,容面苍老。他几乎蜷缩在钢琴上,戴著老花镜的眼睛死死盯著琴键,似乎要看破钢琴这件乐器的整个奥秘。熟悉青年古尔德英姿的人看著古尔德一步步走向老态龙钟的晚年,不仅会感慨时光的流失和岁月的无情。然而,随著音乐声响起,观众会逐渐忘却一切,开始被古尔德对音乐的投人所打动。荧屏上的古尔德依稀仍和年轻时的他一样,演奏时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只见他嘴里不停地哼唱著音乐,只要能腾出手,就会做出各种自我指挥的动作。
回想一下,巴赫也是在垂暮之年写下了这部作品。“五十而知天命” 。正是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只有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参透了这最后一道宿命的咒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古尔德在大彻大悟之后死去,这也许是成就他艺术生涯的最完美的一个句号。
The Golden Age 豆瓣
Itzhak Perlman / John Williams
发布日期 1999年7月27日 出版发行: Sony
第一张”帕尔曼的电影琴声”,选录了欧洲与好莱坞多首广为流传,耳熟能详的抒情佳作,充份展现帕尔曼由古典乐坛跨界演出的魅力,相形之下,”帕尔曼的电影琴声”续集似乎有更大的野心,不仅要再次展现帕尔曼的个人魅力,John Williams似乎也将个人对电影的情感,更清楚敏锐的反应在这张唱片中.在音乐选曲上,这张专辑做了满冒险的尝试,不仅是对台湾地区的乐迷,而是对大多数新一代的乐迷而言,这些40年代左右的好莱坞电影音乐,实在有些太遥远了,然而就电影音乐史而言,这个时刻与这些作品却意义非凡,因为,这曾是好莱坞影史上,一个属于电影音乐的”黄金时期-The Golden Age”,即使今日电影音乐受到更多的重视,也有丰富的型态和表现空间,但实际上,论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黄金时期”的作品仍令许多影迷与研究者着迷不已,而当代的作曲家们更是一群光芒四射的大师,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来自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领域,群集于好莱坞八大电影工作室,建立起专属于电影公司的音乐部门,发展出百家争鸣的音乐风格和配乐手法,彼此有激烈的竞争较劲,却又总是惺惺相惜,在”何谓电影音乐?”,”音乐能为电影做些什么?”这类的问题都还浑沌不明的时代,他们一点一滴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作品,以及丰富的音乐表达理念,这样的成就固然是时势造英雄,但许多高水平的演出仍是电影史上难以超越的高标准.虽然,John Williams的创作历程中有许多非电影音乐的演出,包括各种协奏曲,音乐剧等,但说John Williams是好莱坞一手造就的音乐家并不为过,也因此,这张”帕尔曼的电影琴声”续集,John Williams将选曲的范围回溯到40年代的”黄金时期”,也许是这位现代电影音乐巨匠向前辈大师致意的一份心意,对大多数的乐迷而言,这些音乐恐怕十分陌生,但若能静静品味,会惊奇的发现,在精致的改编与Perlman动人的音乐表情下,这张专辑有如一个时空隧道,将带领乐迷重返电影音乐史上,最醇美深刻与最让人憧憬的辉煌时代.
专辑中最为当下乐迷所熟悉的,想必是Max Steiner的代表作<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以及Herman Hupfeld的音乐经典,选自<北非谍影-Casablanca>的主题曲As Time Goes By,As Time Goes By至今仍广泛的出现在电影中,如<西雅图夜未眠>即以这首歌做为序曲,<北非谍影>可说是华纳公司的经典之作,因此近年来华纳公司的电影片头,也改以As Time Goes By做为片头音乐.至于Max Steiner公认是当代谱写优美旋律的高手,除了收录像迷耳熟能详的<乱世佳人>外,这张专辑尚还选录了<旅人恋人-Now , Voyager>,都是极尽旋律唯美之能事的作品,Perlman的小提琴演出,以及John Williams,Angela Morley典雅细致的编曲,让音乐在优美的旋律中,也洋溢着一份浓厚的怀旧风情.
而Alfred Newman(Thomas Newman的父亲,同时也是当时福斯电影公司音乐部门的总裁,曾获得九座金像奖,属于传奇型电影音乐家)的<咆哮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另一首近期常出现在电影音乐精选集中的佳作,这首Cathy's Theme呈现的是典型好莱坞文艺电影音乐的乐风,并没有特别呼应<咆哮山庄>故事中的时代与地域背景,不过这是一首情感相当凄美哀怨,深刻动人的作品,在Perlman的推波助澜下,情绪的张力实在不是任何其它版本所可以比拟的.
这张专辑中也和第一集一样,有多首作品都是由电影歌曲改编而来,除了As Time Goes By这样广为人知的作品外,David Raksin的<罗兰秘记-Laura>也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首主题曲在当代红极一时,比较特殊的是,这首作品是将电影中的配乐主题,由Johnny Mercer填上歌词,于电影上映后又另行推出的,后来这首歌曲创下出色的销售成绩,成为一种电影音乐行销的模式,配乐型态的电影音乐也跨出走出电影的第一步.David Raksin早期一直是默片巨匠卓别麟的合作伙伴,卓别麟本身也有完整的音乐训练背景,并且亲自为自己的电影谱写配乐,这张专辑中John Williams亲自改编卓别麟的代表作<摩登时代-Modern Times>,除了推崇卓别麟的影史地位,也肯定了卓别麟在电影音乐的贡献.Victor Young是当代另一名善长电影歌曲的代表性人物,这里选录的<不速之客-The Uninvited>以及<一厢情愿-My Foolish Heart>都是当代很受欢迎的流行歌曲,John Williams并且因为改编<不速之客>这首作品,而入围当届葛莱美音乐奖最佳器乐编曲的奖项.
30,40年代的好莱坞每年制作大量的电影,在电影音乐上的要求更是求才若渴,配乐家Dimitri Tiomkin回忆时就提及:当时好莱坞须要大量的音乐,只要稍微懂点音乐,能写得出旋律的,就可能被雇用为电影音乐家.而当然,古典音乐界的作者更是八大片厂的争取对象.其中如这张专辑中选录的William Walton,对大多数乐迷来说,可能更常在古典音乐区看到这个名字,但他在40年代与Laurence Oliver合作的几部莎剧电影音乐,却是电影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其中1945年的<王子复仇记-Hamlet>公认为”哈姆雷特”最具艺术价值的电影版本,这张专辑选录的则是Walton的另一部代表作<亨利五世>,Laurence Oliver与Williams Walton俨然是40年代的Kenneth Branagh与Patrick Doyle.Miklos Rozsa是另一名由古典领域走入电影音乐界的知名音乐家,从早期的<月宫宝盒>到后来的<宾汉>,Rozsa在影史上建立了极为气派华丽的音乐印象,而在这张专辑中,John Williams反而选择改编其40年代较为深沈灰暗的作品<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这部作品和Rozsa同年拿下金像奖的<意乱情迷-Spellbound>,皆为Rozsa描写精神心理世界的配乐经典,也是最早使用电子乐器的配乐作品之一,具有和Rozsa华丽史诗电影音乐全然不同的历史地位.而Erich Korngold则由维也纳歌剧院转战好莱坞,以<罗宾汉-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海鹰-The Sea Hawk>成为好莱坞管弦动作电影音乐的第一把交椅,50年代末期即因自觉己不可能在电影音乐上有更好的表现,而淡出影坛,继续从事严肃音乐的创作,但约二十年的电影音乐创作生涯中,Korngold树立了许多电影音乐的典范.这首选自<罗宾汉>的优美Love Theme当然是其中之一.
在一片温柔抒情的优美情调中,选自喜剧<篷门今始为君开-The Quiet Man>的民谣作品St. Patrick's Day则带来几分活泼逗趣的神采,在整张专辑中的音乐效果,有些类似第一集里的<远离家园>.
这张专辑称得上成功的延续了首集抒情高雅的品味与格调,仅管大多数的音乐对现代乐迷来说可能十分陌生,曲目间的音乐风格有时也显得太过相近,完全是气质典雅复古的柔美情调,但似乎少了一点变化性,但在整体制作与企划的构思上,却比第一张唱片更上层楼,特别是对电影音乐迷而言,更是意义非凡,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老电影音乐迷,同时也是一个在电影中成长茁壮的当代音乐大师,将电影音乐的历史呈现给新一代乐迷与影迷的作品,那份诚挚的情感,与怀旧的气氛,可以让这张专辑,比第一张更值得让人再三品尝,低回不已
肖邦:十九首夜曲(全集) 豆瓣
9.9 (99 个评分) Artur Rubin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RCA
专辑介绍
RCA公司出品的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全集11CD中的第1、2张,夜曲全集。
人们只要一提到肖邦夜曲,就会很自然地使人想到爱尔兰人费尔德(John Field,1782-1837)。因 为费尔德才是夜曲的始创者,是费尔德率先将“夜曲”作为钢琴作品的一种创作方式。他在1813年至1835间创作了18首供钢琴 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征是低音部以波动的伴奏音形,衬托出右手所弹奏甜美的主题旋律。1814年,费尔德的三首夜曲在莱比锡出版, 成为肖邦创作夜曲的源头。虽然在史料记载上,肖邦在1833年之前并未亲遇费尔德,但早在1818年肖邦便开始在华沙演奏费尔德 的作品。而到达巴黎之后,肖邦更经常用费尔德的夜曲作为音乐会曲目或教授学生钢琴的教材。
肖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别适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 深刻情感。在体型上,肖邦体弱多病,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却成了夜曲的迷人气质。 然而,当他的Op.09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时,却遭到德国著名乐评家列尔斯塔的无情痛击,称肖邦的作品比之费尔德的夜曲有欠自然 ,加入了过多的“香料和胡椒”。时至今日,我们除了在音乐史资料中见到费尔德的乐谱外,他的作品几乎极少在音乐会上出现,而肖邦 夜曲的优美旋律却穿过近两个世纪的巨变时代,还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也许正是肖邦夜曲中的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满足了现代人 的胃口吧?!
尽管有学者在介绍肖邦的夜曲时,会连《摇篮曲》(Berceuse)和《船歌》(Barcarolle)一并介绍。但我们现 在所称的21首夜曲却并不包含这两首乐曲。这21首夜曲,创作时间分别在1827年至1846年间,也就是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 其中有三首是肖邦过世后才出版的。如Op.19《e小调夜曲》,是肖邦的好友冯坦那(Julian Fontana) 在家中发现,后经肖邦家人同意而出版。而Op.21《c小调夜曲》原来打算编成Op.32-3出版,后又临时取消。这两首作品是 受到较多怀疑的作品,所以鲁宾斯坦和富朗索瓦的夜曲全集都没有收录这两首夜曲。
肖邦一生的创作,都不喜欢用文学性的标题来注释他的作品,所以像《雨滴前奏曲》、《革命练习曲》、《小犬圆舞曲》这些名称, 都是出版商后来附加上去的。像作于1833年的Op.06《g小调夜曲》,是肖邦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后,将内心的彷 徨苦闷和忧心忡忡写成这首悲剧性的夜曲,他原来打算给这首夜曲加上“悲剧哈姆雷特观后感”的字句,后却不愿文学性的标题破坏了音 乐的神秘感和想象力而取消了。至于像《叙事曲》这种原本有文学性内容的作品,他也不加任何解说,而希望演奏者和欣赏者以纯音乐的 方式来欣赏。所以,要想了解肖邦夜曲的创作背景就特别困难。好在他的这21首夜曲,有一半以上是题献给至亲好友,我们可以顺着这 个线索找到一些创作时的蛛丝马迹。
作品Op.09的三首夜曲,是肖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创作完成的作品。他在沙龙和朋友聚会时,经常喜欢演奏其中 的第二号《降E大调夜曲》,而这首夜曲也成为现今最通俗、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肖邦初到巴黎时,是使用一台伊拉德钢琴(an&n bsp;Erard piano),这种钢琴的键盘较笨重,要弹奏弹性速度的乐曲常无法得心应手,于是肖邦的好友波列 意(Camille Pleyel,1788-1855)慷慨解囊,赠送肖邦一台触键灵活的钢琴。这台钢琴伴随肖邦直 至1879年辞世。肖邦为了感念他们一家的友谊,将他的第一号《降b小调夜曲》题献给波列意夫人。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 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 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 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 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 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 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在最著名的第五号《升F大调夜曲》中,我们甚至可以听见静夜里孤独浪人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情景,第18小节的落漠之情,第25 小节至35小节的内心波涛滚滚,再一次说明了肖邦离乡背井的孤寂,祖国的灾难、与亲人离散的痛苦所产生的悲剧性风格转变。第六号 《g小调夜曲》,从68小节开始的戏剧性高潮,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作品Op.27之一的《升c小调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 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 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描写性格,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 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英国一位管风 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Simplicity)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 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 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另一首第八号《降D大调夜曲》,虽是同一时期作品,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题,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 主题旋律,却构成一个奇妙的甜蜜夏日二重唱歌声,主题重复出现三次,由弱到极弱,然后再到强,构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情绪起伏。
作品编号Op.32的两首夜曲,似乎又从强烈的描写和戏剧性格,返回到费尔德风格。其中《B大调夜曲》,无法预期的几句长度 、开放结尾和缺乏反复的自由形式,和那相当戏剧化的结尾,却给人不落俗套的清新感受。第十号《降A大调夜曲》,优美的旋律加上圆 舞曲般的节奏,后来被芭蕾舞剧《仙女》(les Sylphides)采用,而改编为管弦乐 曲。
1838年冬天,肖邦病情恶化,医生建议他到南方去休养,于是乔治桑决定随肖邦到地中海的西班牙领地--马约加岛(Majo rca)避寒。11月19日,肖邦在写给冯坦那的信中说:“天空像绿松石,海洋像碧琉璃,山岗像翡翠,空气像天堂。太阳整天热焰 当空,每个人都穿着夏天的衣服,入夜吉他歌声不断。……总之,这真是爽快生活!”
作品编号Op.37的两首夜曲,便是在这风景宜人的马约加岛上完成。当然许多人都想知道,马约加岛上的温暖海风是否会吹散肖 邦内心郁结的忧伤。首先《g小调夜曲》速度缓慢,给人举步维艰的沉重感,但肖邦学生顾特曼(Adolph ;Gutmann)认为,肖邦在这首乐曲中,忘记加上渐快速度记号。不过另一首《G大调夜曲》却美得使人不敢正视。卡拉索夫斯基 (Mority Karasowski)就认为,从29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是肖邦所写过的最美的旋律。
舒曼对作品三十七的看法:“这两首夜曲与早期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它的装饰音更简洁而表现更优雅。我们知道肖邦一生钟爱闪 耀的星星,金光耀眼的宝物珠玉。尽管他已经改变和成长,他仍喜爱装饰,但那是深思远虑的一种装饰音。因为在所有的装饰音背后,闪 耀着一种诗情的高贵。的确,品味超卓必属肖邦。”
在舒曼的深刻剖析下,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马约加岛大自然风光的洗礼,使得肖邦的夜曲又发展到一番新的境界,一种更纯净的诗意 的夜曲。
由于生活的不便,肖邦一行于1839年02月13日离开马约加岛,返抵法国。又因乔治桑的家诺安(Nohant)气候较适合 肖邦,所以往后的七年,肖邦都安居在诺安,作品Op.48、Op.55、Op.66这六首夜曲都是在诺安的单纯起居生活中完成的 。
克列金斯基曾称OP.11《g小调夜曲》为“思乡病”(homesickness),其实在诺安所创作的六首夜曲,多少有心 理忧郁加上身体衰弱的阴影。而在缓慢的乐曲进行中,肖邦早年的青春气息不复出现,灿烂的光辉也逐渐褪色。Op.55之一中的“失 望的哭泣”(克列金斯基的形容),谱出人生的无限悲情。Op.62之一则是带有病态香味的“月下香夜曲”,旋律悄悄爬上音符的花 架。此时,病魔缠身的肖邦,似乎随时在听候死神的召唤。洪奈克(Huneke)说得好:“肖邦编织着他生命的夜曲,直到死亡之日 。”确实,我们在肖邦生命中最后的四首夜曲(Op.55和Op.62)中听到最美丽而安详的死亡之歌。
由1827年至1846年这段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留下了21首黄金般的夜曲。这些夜曲的风格转变,也恰巧反映出他百般波 折的生命历程。虽然Op.09的三首夜曲中,已表现出不同于费尔德的戏剧性华丽风格;但由Op.15和Op.27这五首夜曲中, 似乎在祖国山河变色、生灵涂炭的刺痛下,都迸发出无法遏止的悲剧激情。1838然后,的病魔的折磨和马约岛的风情的刺激下,悲剧 性的激情化解为纯净的诗意。在诺安的最后六首夜曲,肖邦近乎病态的美感,谱出美丽的生命终曲。然而,风格尽管在转变着,贯穿在2 1首夜曲中的高贵气质却始终如一。或许,那旷世奇才所独有灵气,才是创造永恒的原因。
专辑曲目
Disc: 1
1. Op. 9 - No. 1 In b flat
2. Op. 9 - No. 2 In E-Flat
3. Op. 9 - No. 3 In B
4. Op. 15 - No. 1 In F
5. Op. 15 - No. 2 In F-Sharp
6. Op. 15 - No. 3 In g
7. Op. 27 - No. 1 In c sharp
8. Op. 27 - No. 2 In D-Flat
9. Op. 32 - No. 1 In B
10. Op. 32 - No. 2 In A-Flat
Disc: 2
1. Op. 37 - No. 1 In g
2. Op. 37 - No. 2 In G
3. Op. 48 - No. 1 In c
4. Op. 48 - No. 2 In f sharp
5. Op. 55 - No. 1 In f
6. Op. 55 - No. 2 In E-Flat
7. Op. 62 - No. 1 In B
8. Op. 62 - No. 2 In E
9. Op. 72 - No. 1 In e
乐曲介绍
1. 降B小调,OP9.1,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极慢板,充满夜的优美
2. 降E大调,OP9.2,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回旋曲式,行板,右手装饰音保持华彩的咏唱,左手是伴奏
3. B大调,OP9.3,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稍快板从优雅开头,中段转为激烈的戏剧化情绪,最后是优美的尾声
4. F大调,OP15.1,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如歌的行板
5. 升F大调,OP15.2,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极慢板,先是装饰的花音,然后是丰富的情绪,这是最优美的一首夜曲
6. G小调,OP15.3,作于1833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慢板,其中有痛心与叹息,到达极点转为优美,然后是幽静的钟声
7. 升C小调,OP27.1,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极慢板,三段形式:柔声、转快、悲痛主题,转为明朗
8. 降D大调,OP27.2,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优美平衡的回旋曲式——6:16秒, play
9. B大调,OP32.1,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行板,梦一般的纯朴,尾声有暴风雨般的宣叙与之对比
10. 降A大调,OP32.2,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慢板,三段形式
11. G小调,OP37.1,作于1838年,始终行板,中段有圣咏合唱
12. G大调,OP37.2,作于1839年,航海途中的灵感,船的运行、水光,舵手之歌,船的飘浮
13. C小调,OP48.1,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慢板,三段式
14. 升F小调,OP48.2,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小行板,三段形式,歌谣曲,中段为狂想曲
15. F小调,OP55.1,作于1840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行板,三段式,以离别的悲伤开头,中段进行曲式,富于热情,尾声是感激
16. 降E大调,OP55.2,作于1843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持续的慢板,船歌——5:48秒, play
17. B大调,OP62.1,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行板,三段式
18. E大调,OP62.2,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慢板,三段形式的变形,此曲的和声和对位都极丰富
19. E小调,OP72.1,作于1827年,行板,三段式
演奏: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作为肖邦的同胞(波兰),鲁宾斯坦是本世纪最权威的肖邦专家。对他来说,肖邦的音乐基本上是快乐的,钢琴的声音是优美的。从鲁宾斯坦的演奏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肖邦的健康情感和高贵格调。他所演奏的肖邦,通常都具有极为平衡的效果,表情的自然性保证了音乐的真实感。
古尔德: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1955版 豆瓣
9.7 (61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27日 出版发行: Sony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辛德勒名单 豆瓣
9.1 (13 个评分) Itzhak Perlman / John William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7年7月29日 出版发行: Sony
[转载]这张动人的精选集,可以说是John Williams与Itzhak Perlman带给电影音乐迷的一个大惊喜,也是电影音乐精选专集首度以这种型式推出,专辑既然名为Serenade(夜曲),音乐风格自然以柔美抒情为诉求,在制作理念上,这张作品俨然是<辛德勒的名单>的延续,Perlman基于<辛德勒的名单>的合作愉快,再次于John Williams的量身打造下,跨越古典音乐领域,为乐迷呈现兼具大众通俗品味,与醇美古典音乐素养的精湛演出,John Williams除了改编个人的若干作品外,也非常不寻常的,亲自改编同侪音乐家的作品,以适切优雅的管弦语言,细腻的烘托Itzhak Perlman扣人心弦的提琴独奏,不仅红花绿叶,相得益彰,也将John Williams自1970年的<屋上提琴手>,个人的小提琴协奏曲,到93年<辛德勒的名单>,历经多年累积与磨练的音乐实力,以精致高雅的品味,呈现给电影音乐的爱好者.
一开场的<紫色姐妹花>,是史匹伯电影中,唯一不是由John Williams出任配乐的作品,不过因为这部电影的制作人Quincy Jones本人即是音乐大老,这部配乐自然由Quincy Jones率领庞大的音乐阵容制作,John Williams也只好让贤了,这部配乐当年虽因配乐者人数太多而与金像乐失之交臂(影艺学院认为这部配乐的作曲者近二十人,平均一个人只需要做十分钟的音乐,无法公正的与其它一人处理整部电影所有音乐需求的音乐家比较),但主题曲与多首插曲都是十分动听的作品,在这张专辑中,John Williams亲自改编这部配乐的Main Title,算是一补他与史匹伯二十多年来,亲密合作关系中的遗珠之憾,而且这首作品改编的相当动人,是这张专辑最迷人的作品之一,John Williams的改编与润色,加上Perlman细腻高雅的音色,甚至超越了当年原声带的演出水准.
Tango曲目Por Una Cabeza也是John Williams亲自改编的作品,这首作品因<女人香>一片而声名大噪,是相当迷人的作品,事实上,除了<女人香>外,这首作品还出现在不少其它的电影中,包括<辛德勒的名单>,可见这首作品应该也是John Williams个人十分喜爱的作品,John Williams在改编的风格上,与一般阿根廷Tango的激情暧昧,情欲纠葛有所不同,呈现较为优雅高贵的华丽美感,至于Perlman的小提琴演出自是不在话下.PaPa , Can You Here Me选自芭芭拉史翠珊自编自导自演的<杨朵>,一部犹太版的<梁祝>,不过故事的重点在于描写传统社会的犹太少女杨朵,为了求学而女扮男装,追求女性自主与两性平等的过程,而不着重于<梁祝>式的凄美情爱,是一部音乐剧型态的电影,不过是我个人很不习惯的那种音乐剧,而Papa Can You Here Me是全剧最美也最著名的一首歌,以我个人而言,也是我觉得唯一好听的歌.坦白说,我个人其实并不习惯Michael Legrand的音乐剧,除了<杨朵>外,这张专辑还选录了其著名的<秋水伊人-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同样也是一首旋律相当美的作品,同时也是最广为流传的法国电影音乐之一,不过我个人觉得,这部所谓的法国经典音乐剧,看起来简直愚蠢,从头到尾,所有的对话都是用唱的,而且听起来并不像歌,大多数的时候更像在念歌,而且在”演唱对白”时,演员表演的方式其实是很”写实”的,并不是一般我们看歌剧演出的那种感觉,而对我来说,问题或许就是出在,我觉得音乐剧或歌舞片并不是”写实”的东西,现实世界中大家根本就不会用歌唱来对话,但结果这部片子里,所有的运镜和表演方式,肢体动作等,就和一般写实的电影完全相同,关掉声音的话根本看不出来是音乐剧,但偏偏这就是一部从头唱到尾的音乐剧,实在有点莫名奇妙,是我个人看过最无趣的经典名片,不过主题曲I Will Wait For You的确是凄美绝伦的抒情经典.
Il Postino由John Williams改编Luis Bacalov夺下金像奖的作品<邮差>,是这张唱片中我个人最喜爱的一轨演出,Permal与Williams精湛的呈现出这部配乐的细致美感,令人回味无穷.至于Elmer Bernstein近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纯真年代>,在这张专辑中也有凌驾于原声带之上的演出水准,Perlman将一份典雅深情的情怀诠释的淋漓尽致,几乎像是改造了这首作品,也提升了这首作品.
Track 5. Far And Away,John Williams将自己的<远离家园>改编成小提琴演奏曲,效果相当出色,为整张专辑注入一股活泼的律动与活力,也呈现出和原声带大异其趣的音色和感受,Love Theme的演出尤其动人,有比原声带更优美的惊喜演出,相形之下,John Williams另一首个人的作品<新龙凤配>,小提琴改编的效果则不若原来的钢琴演奏曲那般出色,也许是因为这首作品原本就是创作成钢琴演奏的型式,小提琴固然能呈现出不同感受的温润高雅,但比起钢琴演出来,似乎少了点梦幻,晶莹的美感.
Four Horeseman Of The Apocalypse是优美而感伤的抒情佳作,Perlman的表现凄测唯美,而且颇富戏剧张力.<远离非洲>也是抒情电影音乐的长青作品,选录在这张专辑中虽略嫌八股,但由于音色上强调Perlman的提琴独奏,因此这首作品呈现的效果其实有别于一般的印象,是不错的表演版本.<黑人奥非欧>的主题曲Manha De Carnaval,情调相当抒情柔和,也是一首著名的电影歌曲.
由于这张唱片,正是缘起于Perlman与Williams93年于<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初次合作,因此,选录<辛德勒的名单>自然极有纪念意义,这部作品已经成为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音乐经典之一,Perlman也又一次重现原声带中的动人演出.<新天堂乐园>同样也是最广受乐迷喜爱的抒情电影音乐,这首作品实际上是Ennio Morricone的儿子Andrea Morricone所作,被Ennio Morricone用在<新天堂乐园>中作为Love Theme,是历久弥新的电影音乐代表作,Angela Morley细腻清新的编曲,与Perlman动人心弦的演出,也为整张专辑画下完美的句点.
整体而言,这是近年来最出色的电影音乐精选专辑之一,收录的曲目横跨欧美古今的抒情佳作,有坚强的编曲,指挥,演出阵容,成功的企划和选曲理念,以及协调一致,抒情柔美,又极具特色的整体风格,在音乐公司抢食电影音乐巿场,大量推出的电影音乐合辑中,别有一番脱俗精致的不凡魅力.
古乐神韵-中国古乐器演奏专辑 豆瓣
上海民族乐团 / 上海电影乐团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唱上海
1. 古琴独奏《神人畅》
龚一根据《西麓堂琴统》打谱
周成龙改编
龚一独奏
上海民族乐团小乐队伴奏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又称“琴”或“七弦琴”,在古代有 “绿绮”、“丝桐”等别称。
据说,古琴是伏羲氏创造出来的,而一些古籍则认为是神农氏首创。虽然两种说法不一,但时间都够久远的。
至少在西周时期,古琴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正统乐器,在按乐器材料划分的八类“八音”中属“丝”。
古琴起初只有五弦,据说西周时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了一根,发展成为七弦。汉末三国之际,古琴的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袭到现在。
一般定制是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大多以桐木作面板,梓木作底板,合为音箱,髹以色漆。一端有岳山支撑琴弦,其下有琴轸用以调整弦的音高,琴面的十三个琴徽则是标识弦上音位之用。琴面张七弦,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一般按五声音阶定弦。
古琴在演奏时右手拨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散声以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泛音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按声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音高并能奏出滑音、颤音及其它装饰音。此外还能演奏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
《神人畅》原谱有序云:“唐尧所作”, 又有“神授声”传说……这些说法固然不可信,但种种迹象表明,此曲显然是颇有渊源的汉魏遗音。
《神人畅》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宫廷舞蹈场景,表现了“尧弹琴,神人现”的神话故事。如果联系到乐曲那种新奇、神妙而又奔放、热烈的音调,可使我们确信它描绘的与其说是人们心目中的神仙世界,不如说是再现了远古人们生活的神奇画卷:部落联盟首领“尧”祭祀时弹着琴,奇妙的琴声感动上天,使天神降临,人们为此欢乐歌舞,庆祝这一盛事。
2. 埙独奏《楚歌》
陈重、杜次文改编
王力钧独奏
马晓兰箜篌伴奏
埙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远古多为石制、骨制,后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又称陶埙。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有一个音孔的陶埙,经考古测定距今约七千年。
多处文化遗址均发掘出埙,其制作材料有石、骨、玉、象牙和陶土等多种,形状有球形、管形、鱼形、橄榄形、椭圆形、和梨形等。以陶土烧制的梨形埙最为普遍,有一音孔、二音孔、三音孔、五音孔等多种……殷商以后的一多年中,埙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五音孔陶埙能够吹奏七声音阶和部分半音,至汉代才出现了六音孔埙。宋代曾有过七音孔的木埙,但没有流传下来。直至清代,埙仍保持在五音孔上。
在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埙被列为土类乐器。传统埙(殷埙)的形制为圆形、上尖、削肩、腰粗、平底、内膛空,形似鸭梨,顶端开一吹孔,两侧各有二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音乐工作者对埙进行了改革。放大了体积和肩部,扩展了内膛,使音量增大;音孔增加到十个,扩展了音域。
改革后的埙,音量较大,穿透力强,音色低沉苍劲,古朴醇厚而悲壮,很有特色,非其他乐器可代替。既能用于独奏,又可与乐队合奏。
乐曲根据古曲《霸王卸甲》改编,项羽为刘邦大军所困,面临四面楚歌,军心涣散,战马嘶鸣,只能与虞姬做最后的生离死别。古埙声声,慷慨悲凉,苍劲雄浑,不仅是音符和旋律的绝佳表现,更是向人们如泣如诉讲述一个悲壮的故事。
3. 古琵琶独奏《如意娘》
敦煌琵琶谱
叶栋译谱
汤良兴改编、独奏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琵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摹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是弹奏时的两个基本手法。因此远在秦汉时期,凡是用这两个手法抱在怀中弹奏的乐器都可称为琵琶。以后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定形为一种半梨形音箱,曲项四弦,置胸前演奏的琵琶。
琵琶是中国弹拨乐器中最富有表现力乐器,因而在琵琶大曲中有文武两种截然不同风格之分:文曲宜于表现文静细腻、柔和美妙的情趣,如《夕阳箫鼓》、《汉宫秋月》等曲;武曲适于表现威武雄健、豪放爽朗的气概,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等曲……即既能表现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势,又能表现花前月下缠绵的思念之情。
此曲原别名《如意曲》,系唐代教坊曲,为《五弦谱》曲之一,商调曲,有词。
武则天有《如意娘》一诗,诗云:“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因此,《乐府诗集》转引《乐苑》的说法,乐曲的作者是唐则天皇后。
乐曲根据武则天诗意而作,凄寂、哀怨,表现了古代妇女思念亲人的深切情怀。
4. 箜篌独奏《蕉窗夜雨》
古曲
马圣龙、周成龙改编
马晓兰独奏
上海民族乐团小乐队伴奏
箜篌是我国古代弹拨乐器,盛行于汉唐时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明代以后很少使用。现改革的箜篌有三十七根弦,擅长演奏划音、吟音、揉弦等手法,表现力极为丰富。
按:2005年第2期《音响技术》2-82【金碟名曲】载有《复得的雅韵》一文,比较详尽地介绍了箜篌,可以参考。
乐曲名称来自宋词:“只知愁上眉,不知愁来路。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乐曲描写古人在寂静的雨夜,产生强烈的思乡情怀。悠长的愁思,仿佛缠缠绵绵的细雨,淅淅沥沥地打在芭蕉叶上,声音不大,却十分清晰……全曲恰似一幅工笔精细、素色淡雅的水墨画,引人入胜。
《蕉窗夜雨》本是一首古筝独奏曲,用箜篌演奏别有一番韵味。
5. 洞箫独奏《佛上殿》
古曲
刘斌配器
谭谓裕独奏
上海民族乐团小乐队伴奏
箫,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单管竖吹。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加1孔,成为5孔;到了晋代已有6个指孔的笛(即箫),与现代的箫相似。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古代的箫多为竹制,但也有玉制或瓷制;现代箫为竹制,管长约八十厘米,上端封口的竹节边缘开吹孔,管身开有指孔六个,前五孔,后一孔,下方另有两对出音孔,底端为开管。
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既圆润轻柔甘美,又幽静娓婉清雅,以夜阑更深之际乐声幽美悦耳著称,常用于独奏和琴箫合奏或演奏传统丝竹乐曲。
《佛上殿》是一首民间乐曲,节奏缓慢平稳,以箫独奏的形式,加上木鱼的敲击声衬托,使音乐听来极富庙堂色彩和神圣虔诚的韵味。凝重、抒缓、缥缈的旋律,呈现出古代寺院庙堂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及佛家子弟在静心坐禅的幽远空灵意境。
6. 编铓独奏《枫桥夜泊》
金复载曲
王启权独奏
上海电影乐团小乐队伴奏
编铓,又称铓锣,是古老而极富有特色的民族定音打击乐器,流传于云南、广西等地的傣、佤、壮、景颇、崩龙等民族间。铓锣面圆体厚,由特制的响铜铸成,锣身轻薄,锣脐为乳突状结构,锣面呈拱形。编铓由三十二面大小不等、音高不同的铓锣组成,并按一定音序编排在一起,吊挂在一个长方形木架上。它的音色浑厚洪亮、悠扬动听,富有魅力。
乐曲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作。作者利用编铓特有的音色,运用现代作曲技法,恰到好处地勾画出一幅“寒山寺夜半钟声”的音画,真是古钟声声,缥缥缈缈,思绪万千。
7. 筚篥独奏《凄凉犯》
南宋·姜夔(白石)词曲
杨荫浏译谱
周成龙改编
尹重华独奏
上海民族乐团伴奏
筚篥亦作“觱篥”、“芦管”、“笳管”,又称“悲篥”、“必栗”等,是源于西域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吹奏乐器。汉代时传入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有大小筚篥、桃皮筚篥、柳皮筚篥及双筚篥等多种形式。隋唐至宋元时盛行全国,宋代教坊十三部中有筚篥部。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在诗中曾有细致的描述。
《凄凉犯》是南宋词人、作曲家姜白石自度曲──自己谱曲、自己填词的词(歌曲)。
“犯”是古代乐曲的一种调称。此曲原有小序,说明了创作缘由:1191年,姜白石访问边防要地合肥,正当深秋时节,城内一片萧瑟,战马不时发出嘶叫之声。出城四望,到处是荒烟野草,十分凄凉黯淡。姜白石感触很深,就借琴曲中的凄凉调意,创作了这首自度曲。
全曲结构完整,音乐伴随情绪的发展很有逻辑;在调性、调式的对比和段落衔接等方面也处理得相当自然,并做到了为表现乐曲的感情内容服务,是姜白石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8. 古筝独奏《寒鸦戏水》
传统乐曲
朱晓萌独奏
古筝简称“筝”,我国古老的拨弦乐器。筝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筝已流行于秦地(今陕西省),史称“秦筝”。
筝在汉、晋以前十二弦,唐、宋增加为十三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十五或十六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改革制成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的古筝,筝弦也由传统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并设有机械变音装置,能转十二调。
古筝按五声音阶定弦。其传统的演奏技法:用大、食、中三指,或大、食,或大、中两指弹弦;用左手食指、中指或中指、无名指捺弦以取得“按、颤、揉、推”等的变化音。
古筝的发音浑厚明亮、音韵优美华丽,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用于独奏、重奏、歌唱的伴奏及器乐合奏。
此曲是广东潮州民间筝曲。乐曲采用高低八度音程交替变化的手法,配合轻快流利的花指,以轻盈的旋律、清新的格调、别致的韵味,描绘一群寒鸦(即鱼鹰)在水中追逐嬉戏的情景。
9. 篞独奏《梅花三弄》
古曲
罗守诚独奏
翁镇发笙伴奏
篞是我国古代音区较低的笛类乐器。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释乐第七》记载:“大管谓之簥,其中谓之篞,小者谓之篎。”其音色低沉,悲切动人。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梅花落》等,是晋代古曲。原为笛子曲,据说是唐代颜师古将其改编为古琴曲。
《梅花三弄》借物咏怀,借梅花的傲霜斗雪,表现其高洁安详,以表达作者那种刚毅不拔、坚贞不屈的胸襟。
曲中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做“三弄”。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以表现傲霜雪的梅花,和它那恬静而安详的神态。后半部分利用音色对比和节奏对比,表现梅花与寒风搏斗的形象。
按:关于此曲,《音响技术》1997年第5期5-61【金碟名曲】中《十大名曲浅说(四)》有比较全面的介绍,可以参考。
这张唱片中规中矩,音乐的层次感平衡感把握得很好,高低音绝无过分夸张之处,在配器上所下的功夫,使得每一段音乐都能凸现出独奏乐器特有的韵味。
——以上介绍来自2006年第七期《音响技术》第7-75页【金碟名曲】
Romance de Amor 豆瓣
9.0 (8 个评分) 杨雪菲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国际古典及跨界音乐结他手杨雪霏,以技惊四座的结他音乐震撼全球乐坛,隆重推出首张录音大碟《Romance De Amor》,以高技巧演绎全新改编17首古典及流行动听作品,感动乐迷。

⊙热门推介:柔情作品“Romance De Amour”,猎鹿者主题曲“Cavatina”,Beatles 名曲“Michelle”,韩剧名曲“I Believe” 结他版 。

⊙着名监制 (欧丁玉) 全力制作。首批原装德国压碟进口发烧版,精美礼盒包装,限量发行。特别版随碟附送阿Fei音乐特辑 Bonus DVD。

⊙ 这张平易近人的古典结它专辑,并请来《李克勤演奏厅》监制欧丁玉负责制作。为了让乐迷更易投入,她在碟内特意演奏了《Spring Breez》及《Sakura》这两首中、日传统歌曲,还有披头士名作《Michelle》、电影《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主题音乐等,甚至连当年《我的野蛮女友》大热主题曲《Ill Believe》也包括在内呢。乐曲换上杨雪霏的古典结它演奏后,虽然一般普通乐迷未必听得出她的高超指法及深厚的古典音乐造诣,但专辑内处处弥漫着一片轻盈、悠然气息,却是人人皆可感受得到的。

⊙关于杨雪霏
杨雪霏,作为罕有的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吉他演奏家,被誉为当代其中一位最优秀古典吉他演奏家。
出生于北京,七岁时在学校内于陈长玲老师主持的课余吉他小组中开始接触吉他,十岁随陈志正式学习古典吉他,不久后便在中国国际吉他艺术节中初次展露她的才华,获得参与的各国专家及听众的一致赞赏,以至西班牙领使赠予她一把西班牙音乐会吉他。十二岁在东京演出,获得日本吉他联盟授予的特别奖,日本着名吉他制作家河野贤赠予她一把他本人制作的吉他。十三岁获得由北京市长颁发的银帆奖,同年进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成为中国第一个主修古典吉他演奏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期间杨雪霏已到西班牙、葡萄牙、日本、香港、澳门、台湾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及城市演出,亦多次出现在各地电视台及电台节目中。少年时期的她,已经具备惊人的技术及鲜明的音乐个性与感染力,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着名作曲家罗德里哥(Joaquin Rodrigo)出席她的马德理演奏会后说“ 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年轻人的演奏”。1995年,吉他大师约翰威廉斯(JohnWilliams)听了她的演奏后,感动之余,把他自己的斯摩曼吉他留下给她作演出之用。
2000年她的首张独奏专辑面世,获得世界各地的高度好评,同年6月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学士学位的吉他本科毕业生,9月作为第一个中国学生,也是第一个吉他学生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校联盟的全额奖学金,赴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随米高卢因(Michael Lewin)及约翰米尔斯(John Mills)修读研究生课程。
2002年以罕有的高分成绩毕业,获得由英国皇室成员颁授学院最高的 DipRAM 演奏家文凭,每年只提名一人的院长奖,以及多个其它奖项,在毕业前已被国际着名的经理人公司Askonas Holt邀请加入。2005年以杰出成就,获得皇家音乐学院颁授院士荣誉,为当年获得这殊荣中最年轻的被提名者。
杨雪霏的演奏不仅具有东方人特有的细腻与诗情,并且具备女性演奏家所罕有的魄力与激情,加以对乐曲深刻的理解和超群的技巧,使她在负笈英国的短短四年中,以惊人的速度建立了她的国际演奏事业,演出和访谈经常出现在不同国家的各种媒体上,在许多国家和重要音乐节演出独奏、协奏曲及室内乐音乐会,其中包括英国、美国、新加坡、泰国、香港、中国、日本、德国、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前南斯拉夫)、芬兰、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爱尔兰等;重要场地有英国的威阁莫音乐厅, 国家人像画廊、菲尔菲德音乐厅、皮卡迪利教堂、柏林爱乐音乐厅、汗堡音乐厅、阿拇斯特丹音乐厅、新加坡滨海音乐厅、香港大会堂音乐厅、香港文化中心、台湾国家音乐厅与旧金山赫伯斯特剧院等;在依莉莎白女皇音乐厅她与BBC交响乐团演出罗德里戈的贵绅协奏曲,在公爵音乐厅与RAM交响乐团演出阿兰胡艾斯协奏曲,纪念罗德里戈诞生百周年,在普赛尔音乐厅,世界首演着名的PLG集团(Park Plane Group)委约添姆士索特(Timothy Salter)为她创作的<平衡>(Equipoise),在英国BBC Proms(世界最大规模的音乐节)上,BBC电台3现场直播了她的成功演奏,2003年底作为唯一的独奏演员参与逍遥之夜音乐会(Night of the Proms),于欧洲多国巡演54场,观众合共约80万人,实况演出在欧洲电视播出,而录音由BMG作世界发行。
她极具个性和出类拔萃的演奏,曾启发很多作曲家为她而创作乐曲,或把作品题献予她,由美国GSP公司录制,有关中国题材的专辑将于 2005 年二月发行,内容包括由她本人改编自中国音乐的吉他独奏曲,以及多位不同国藉的作曲家,专诚为她而创作或编写的作品,CD中的大部份曲目将会是世界首次录音。
2005 年底她签约百代(EMI)公司,新唱片将于2006年3/4月份作国际发行。
Nicolo Paganini 24 Caprices 豆瓣
9.1 (29 个评分) Itzhak Perlm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7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帕格尼尼创作二十四首随想曲时还未够二十岁,当时他已名满欧陆。他在舞台上神乎其技的演奏,充满浪漫热情和强烈精力的音乐,结合他那副带着魔幻神秘,瘦骨嶙峋的面容,有如魔鬼般的台风,使他在任何一个城市的音乐会门票,往往在一瞬间便被抢购一空,一票难求。他所到之处,都轰动一时,形成了一股席卷欧陆的帕格尼尼的狂飙。
帕氏的24随想曲可以说是小提琴演奏史上前所未有的精品,创作于1801-1907年间,不能不说是部天才之作。里面充满双音,十度、八度、三度颤音和形形式式的泛音等技巧,把小提琴演奏技术发展到极点。甚至到
古典吉他 豆瓣
杨雪霏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先恒
杨雪霏,作为罕有的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吉他演奏家,被誉为当代其中一位最优秀古典吉他演奏家.

出生于北京,七岁时在学校内于陈长玲老师主持的课余吉他小组中开始接触吉他,十岁随陈志正式学习古典吉他,不久后便在中国国际吉他艺术节中初次展露她的才华,获得参与的各国专家及听众的一致赞赏,以至西班牙领使赠予她一把西班牙音乐会吉他。十二岁在东京演出,获得日本吉他联盟授予的特别奖,日本著名吉他制作家河野贤赠予她一把他本人制作的吉他。十三岁获得由北京市长颁发的银帆奖,同年进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成为中国第一个主修古典吉他演奏专业的学生。

2000年她的首张独奏专辑面世,获得世界各地的高度好评,同年6月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学士学位的吉他本科毕业生,9月作为第一个中国学生,也是第一个吉他学生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校联盟的全额奖学金,赴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随米高卢因(Michael Lewin)及约翰米尔斯(John Mills)修读研究生课程。

2002年以罕有的高分成绩毕业,获得由英国皇室成员颁授学院最高的 DipRAM 演奏家文凭,每年只提名一人的院长奖,以及多个其它奖项,在毕业前已被国际著名的经理人公司Askonas Holt邀请加入。2005年以杰出成就,获得皇家音乐学院颁授院士荣誉,为当年获得这殊荣中最年轻的被提名者。

杨雪霏的演奏不仅具有东方人特有的细腻与诗情,并且具备女性演奏家所罕有的魄力与激情,加以对乐曲深刻的理解和超群的技巧,使她在负笈英国的短短四年中,以惊人的速度建立了她的国际演奏事业.

她极具个性和出类拔萃的演奏,曾启发很多作曲家为她而创作乐曲,或把作品题献予她,由美国GSP公司录制,有关中国题材的专辑将于2005年二月发行,内容包括由她本人改编自中国音乐的吉他独奏曲,以及多位不同国藉的作曲家,专诚为她而创作或编写的作品,CD中的大部份曲目将会是世界首次录音。

2005年底她签约百代(EMI)公司,新唱片将于2006年3/4月份作国际发行。
源氏ノスタルジー 豆瓣
8.4 (25 个评分) Rin’ / alan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5日 出版发行: エイベックス・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日本を代表する古典文学「源氏物語」が成立から来年で1000年を迎えます。記念すべき1000年に先駆けて、「源氏物語」の豊かさ、はかなさをRin'の織りなす和楽器の音色で表現します。
収録曲の「千年の虹」には、ゲストボーカルとして中国美人谷が産んだ驚異のシンガーalanが参加しています!ジャケットに使用されている絵は宇治市源氏物語ミュージアム所蔵「源氏絵鑑帖」巻四十五 橋姫より。
CD+DVDの1形態でリリース。源氏物語千年紀委員会推薦CD。
タイトル:源氏ノスタルジー
発売日:2007年12月05日
品番:AVCD-23458
価格:¥ 2940円 (税込)
星际迷航 豆瓣
8.8 (8 个评分) Michael Giacchino / Original Soundtrack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9年5月5日 出版发行: Varese Sarabande
Original soundtrack to the highly anticipated 2009 motion picture. From producer/director J.J. Abrams (Lost, Mission: Impossible: III, and Fringe) comes a new vision of the greatest space adventure of all time, Star Trek, featuring a young, new crew venturing boldly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 Starring Chris Pine as Kirk, Zachary Quinto as Spock, Simon Pegg as Scotty, with Eric Bana, Winona Ryder and Leonard Nimoy. Michael Giacchino, who has served as J.J. Abrams' musical lieutenant on all his projects, follows the extraordinarily rich musical legacy of Alexander Courage, Jerry Goldsmith, and James Horner, as he boards the Enterprise for her maiden voyage.
Karajan Forever - The Greatest Classical Hits 豆瓣
9.7 (43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6月1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目录DISC 1 01 VIVALDI SPRING02 ADAGIO 03 VALSE FROM STRING SERENADE04 MENUETTO05 OMRNING MOOD06 SYMPHONY NO.40 MOLTO ALLEGRO07 VALSE TRISTE08 SYMPHONY"FROM THE NEW WORLD"09 NOTRE DAME:INTERMEZZO10 CARMEN SUITE:PRELUDE I 11 BOLERO12 THE SLEEPING BEAUTY:VALSE13 LA TRAVIATA:PRELUDE TO ACT III14 SYMPHONY"ORGAN":MAESTOSODISC 201 AISO SPRACH ZARATHUSTRA02 CAVALLERIA RUSTICANA03 EINE KLEINE NACHTMUSIK:ALLEGRO04 SWAN LAKE05 AN DER SCHONEN,BLAUEN DONAU06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ALLEGRO07 THAIS:MEDITATION08 BADINERLE09 BARCAROLLE10 PLANO CONCERTO NO.1 ALLEGRO11 SYMPHONY NO.5 ADAGITTO12 SYMPHONIE CLASSIQUE FINALE13 DANCE OF THE LESSED SPIRITS14 NUTCRACKER:DANSE DE LA FEE DRAGEE15 NUTCRACKER:VALSE DES FLEURS广告语: 卡拉扬超级精选2CD:收录《卡拉扬纪念典藏套装》精华曲目,包括:维瓦尔第、柴可夫斯基、马斯卡尼、格里格、西贝柳斯、德沃夏克等作曲家代表作。从一九五0年代到八九年,这一段期间,卡拉扬录制下无数经典的录音,留给后代无数的音乐宝藏,据一项保守估计,卡拉扬的录音,在全世界至少卖出了一亿张CD,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至少目前还没有什么人能和他相互媲美。做为一位指挥家,卡拉扬对乐坛的影响就像他所说的:「我的笔在乐团团员的身上,留下痕迹……」而现在,我们则透过录音,捕捉到卡拉扬瑰丽深刻的音乐世界。
贝多芬:第五(命运)、七交响曲 豆瓣 Spotify
9.7 (105 个评分) Carlos Kleiber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2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历史上只有一张唱片同时登上企鹅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名曲三百、《留声机》百大、DG 100(英国的Gramophone杂志为纪念Deutsche Grammophon的百岁生日,特别评选出的榜单,名为「DG百年历史最伟大的百张唱片」),Classic CD百大(由台湾著名古典音乐杂志《CD Hi》推出)五份权威榜单!这张唱片就是由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当录音技术发展到本世纪中期以后,在那么多伟大指挥家都一再与一流乐团录过贝多芬的交响曲之后,几乎没有人相信还有谁能在这些音乐中找出更多令人振奋的新素材,可是一九七五年,克莱巴的第五、七号交响曲录音出现了,这是一份真正伟大的录音!这张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
如果你的唱片架只允许一张唱片,那么留下的一定是这一张!
Diabolus in Musica - Accardo interpreta Paganini 豆瓣
9.6 (53 个评分) Salvatore Accardo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收录了10余首帕格尼尼的作品,有名的大概都在其中了。
早年的阿卡多火爆生猛,手中名琴迸发出的琴声华丽雄壮,光辉甜美,令人难以忘怀。
这是DG皇牌录音师Gunter Hermanns亲自所录的杰作之一。碟中独奏部分音色通透,琴声细节分明、空气感强,片中小提琴和打击乐的高频泛音极为丰富,足以试出音响系统中的任何瑕疵。
帕格尼尼的作品并没有出版得太多,很多作品他只作给自己演奏而没有正式出版。原因是没有多少人能够演奏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实在太难演奏了。传说中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非常特别,最快可一秒拉16个音。他在演奏会中,小提琴琴弦常常会被预先设计突然“意外”地拉断,一根接着一根,而帕格尼尼依然用高超的技艺演奏,甚至到最后小提琴只剩下一根弦线。
此碟收录12首帕格尼尼作品的节录曲,但凡有名的作品均在其中。意大利小提琴手阿卡多,是当今举世无双的诠释帕格尼尼的不二人选,他那高超的技巧,疾风般的演奏,令人相信帕格尼尼这魔鬼琴手依然在世。录音将弓弦的摩擦质感,流水般贯穿全曲的急板,空间中自然的堂音,通透亮丽的琴声,甜美的音质和名琴的音色尽收其中。这一切无疑令此张CD为最多人激赏。
本碟收录了1975年至1977年阿卡多演奏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和随想曲12段精华选段,此时正是阿卡多艺术生涯的颠峰期,演奏充满了十足的信心,既有炫目技巧,又有美妙动人的乐曲,伦敦爱乐乐团的协奏更是锦上添花。DG公司的王牌录音师Gunter Hermannsf负责摆放录音话筒,数码翻录技术处理使琴声通透亮丽,细节纤毫毕现,音色真实自然。
此碟也被广大音响发烧友用作专门测试音响系统对小提琴音色的重放标准,在欣赏时,你可留意在小提琴高把位时的发音是否变尖,此时的弓弦摩擦质感还能否保持?如果听起来像是细小笛子般的声音,表明缺乏质感,无疑是系统缺乏解析力。假如听起来觉得琴音太薄太尖,则表明你的音响系统中频以下的声音不够丰润。
Pachelbel's Greatest Hit: The Ultimate Canon 豆瓣
9.2 (50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CA
为了庆祝帕海贝尔350周年诞辰(1653/9/1),BMG唱片公司特别搜罗分佈在全球旗下的各领域知名乐手、乐团,以15首不同编曲、配器与演奏风格的卡农演出版本,来纪念这位音乐家。
专辑囊括了许多顶尖音乐家和极具时代意义的指标性演出版本,诸如在20世纪(1940年)第一个将“卡农”这首巴罗克杰作以大眾流行手法演出、带动古典音乐普及化功不可没的费德勒与他的小交响乐团;知名的法国百雅室内乐团的演出则是早期身历声录音时代(1970)广播电臺最热门的播放版本;长笛名家詹姆斯.高威自编自演的招牌长笛版,是一份保留了巴罗克原味的优雅版本;无与伦比的双钢琴演出,则是市调票选的人气首选版本;日本作曲家兼电子音乐大师富田勋的改编版,是最教人惊豔的现代版电子合成卡农;加拿大铜管乐团自编自演的管乐演出,展示出金属色泽的堂皇卡农;葛莱美奖女歌手克丽欧·莲恩的填词演唱版“何如、何处、何时”,成为风景独特的福音版;白金美声无伴奏重唱乐团展现了纯净圣洁的巴罗克正统;独一无二的“尺八与箏乐五重奏”版本巧妙地以东方古乐器呈现西方古乐;此外,被乐坛寄予厚望的英国古典吉他新秀克裏夫·卡洛首次面世的古典超技吉他独奏版;西班牙的古典吉他世家罗梅洛的吉他与音色合成器配合的协奏版,赋予出人意表的现代风貌;由伦敦市政厅弦乐团演出的终结乐章则忠实地以正统的巴罗克编制演出,让听眾亲炙原汁原味的正宗卡农。全专辑计有十轨全球首度重新编录版本,绝对能够满足无数卡农迷的重度搜藏欲。
肖邦夜曲全集 豆瓣 豆瓣
9.7 (34 个评分) 邓泰新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4日
肖邦的钢琴作品中,《夜曲》最令人心驰神往,在静谧的氛围中充满迷人的浪漫气息。本专辑全部收录肖邦二十一首夜曲,首首经典、篇篇醉人。更有全中文的肖邦生平和作品分析,使乐迷更易贴近肖邦情愁凄美、孤寂浪漫的内心世界。
邓泰新是越南人,在1980年举办的第10届肖邦钢琴大赛上勇夺桂冠,成为在这项历史悠久的著名赛事上夺冠的第一个亚洲钢琴家。他一举囊括了玛祖卡、波兰舞曲、协奏曲三个头奖,轰动了当时的国际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