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音乐
巴赫《赋格的艺术》 / 爱默生四重奏组 豆瓣
9.8 (19 个评分) J. S.Bach / The Emerson String Quarte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aphon/BMG
J. S. BACH: the Art of Fugue
J. S. 巴赫的《赋格的艺术》,BWV1080,作于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大约是1749—1750年。1749年,巴赫将要失明,身体也日见衰退,这部作品可看作是他的音乐遗嘱。这部曲集共包括22首赋格与卡农,但其编号只有19首,原因是16、17、18各号均含两曲,而第十九号未完成。在第十九号中,巴赫想把自己的姓名作成 B—A—C—H4个主题组成的四声部赋格,可惜未完成:他的手迹停止的地方就是这位大师要将他的名字的第四个字母填上去的地方。这部作品被看成是高级对位的教科书,全曲分为;1.对位法第一,4声部赋格;2.对位法第二,4声部赋格;3.对位法第三,4声部赋格;4.对位法第四,四声部赋格;5.四声部赋格;6.法国型的四声部赋格;7.扩大与缩小的四声部赋格;8.3声部赋格;9.12度的4声部赋格;10.10度的4声部赋格;11.4声部赋格;12.8度卡农;13.反行的扩大卡农;14.在3度对位上的10度卡农;15.在5度对位上的12度赋格;16.对位法第十六,4声部赋格(正反两首);17.3声部赋格(正反两曲);18.两台古钢琴赋格曲(正反两首);19.3个主题的赋格曲,实际出现BACH4个主题。这部作品,巴赫只对第十八号两首作品注定了使用的乐器,早期研究,认为此曲集应由附有踏板的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自20世纪后 由指挥家卡尔·斯特劳贝(K.Straube,1873—1950)1927年第一次以管弦乐的方式演奏,编曲是格拉萨(W.Graser,1906—1928)。他在18岁时改编了这部作品,22岁时自杀身死,现在这部作品的演奏,基本使用古钢琴。
Gil Shaham & Jonathan Feldman - The Devil's Dance 豆瓣
Gil Shaham
发布日期 2000年9月12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这张唱片绝对是最佳的小提琴小品专辑之一。沙汉姆的表现完美,小提琴的音色中透出一股真正的鬼魅气质,和唱片的主题甚是吻合。无论是约翰威廉姆斯的魔鬼之舞还是圣桑的骷髅之舞,又或是巴奇尼的精灵之舞,好像魔鬼和精灵能透过沙汉姆的小提琴一把抓住你一般。塔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则是我听过的最为灵动的一次演绎,巴洛克的音乐风格加上沙汉姆的诡异音色,这不是魔鬼,而是真正吸血鬼...
另外,还有至关重要的两点必须提及。一是本片的录音效果实在是无与伦比,发烧级的录音给了沙汉姆最大的发挥空间。二是钢琴伴奏Jonathan Feldman的配合天衣无缝,他出色的演奏使得钢琴的魔鬼气质绝不亚于主奏乐器。正是这两点关键因素,使得这张唱片更加完美无缺
Paganini for Two 豆瓣 Spotify
9.3 (43 个评分) Gil Shaham / Göran Söllsch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整张唱片充满了轻松, 浓醇又香甜的旋律, 小提琴与吉他的合奏是那么的优美, 散发出缕缕不绝的espresso咖啡香, 曲目中的"摩西"变奏曲, 常动曲更是令你陶醉。而韩剧"沙漏"更相中了此CD中令人难忘的旋律----第八,九首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第六号, 为"沙漏"剧的主旋律
德国 DG 公司的"4D"录音张张优秀,但这张又是"王中王"。沙汉姆的小提琴演绎绝妙、动听,将帕格尼尼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的意大利名琴高频纤细、透亮,琴声共鸣异常宏厚,而索谢尔的吉它声如玉珠落盘,虽然只有二把乐器,但音场却非常之宽阔。此碟发烧友应人手一张!
这张唱片录制于柏林著名的耶稣基督教堂,在此曾完成过不少出名的唱片,如卡拉扬60年代的贝多芬交响乐、库贝利克和柏林爱乐乐团的德沃夏克交响曲全集等。
2013年7月29日 听过
有一段,不知道为什么听出来拥心爱的人在怀中的情意。真美呀。
RA 古典 小提琴 纯音乐
Schubert For Two 豆瓣
9.3 (41 个评分) Gil Shaham / Goran Sollsch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28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包括了舒伯特的14部作品。曲目范围从大型作品(D大调奏鸣曲)到迷人的小步舞曲系列、被改编的民谣抒情歌曲以及音乐的瞬间,甚至还有一首大型作品“阿佩乔尼”奏鸣曲。
现年32岁的美国著名小提琴家吉尔·沙哈姆是活跃在世界乐坛上日程最繁忙的小提琴家,他穿梭于世界各个音乐大都会之间,与世界顶尖乐团和著名的指挥家、独奏家合作举办独奏音乐会。并且在1998年到北京举办过个人独奏音乐会。深得中国乐迷的喜爱,也是青年一代学习的楷模。沙哈姆的演奏技巧几近炉火纯青,正如权威评论家所赞誉的,“单就技巧方面而言,沙哈姆丝毫不逊色于海菲茨、帕尔曼这些大师。”在音乐表现上,沙哈姆体现了准确严谨的现代演奏风范,同时融合了丰富多彩、变化自如的表现力,相比起现时期另一位小提琴家克莱默来说,他的演奏更具绅士风度和吸引观众的气质。他在抒情性段落展示出的甜美、亲切的歌唱性具有沁人心脾的美。
专辑中几乎所有的曲子都是非常优美好听的,抒情的气氛充斥着整张唱片,当然技巧的含量一点也不含糊。特别是“阿佩乔尼”奏鸣曲,原本就是舒伯特写出的为大提琴和钢琴的最完美作品,听了被改编成吉他和小提琴的演奏后,感觉更是把这种如胶似漆的意境融合进了如梦似画的梦幻中。一组15首的德国舞曲,把德国乡间的美丽景色镶嵌在了一段段动人的旋律中。当然,你在专辑中还能够听到几首非常熟悉的小品,最著名的《小夜曲》、《圣母玛丽亚》也在其中。在附送的小册子中,还有对于两位艺术家对于舒伯特音乐看法的采访。
沙哈姆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小提琴大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能够一直把持住自己的人生坐标相当不容易。这张唱片不管是录音(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格林·古尔德录音室中录制)还是后期制作,都是可以向发烧迈进的。我想,喜欢沉醉在梦境中的你,也应该有这份心境,随着沙哈姆一起,在琴弦上漫游。我相信,你会很甜。你的生活也会很甜。
起风了 电影原声带 / The Wind Rises Soundtrack 豆瓣
8.4 (34 个评分) 久石譲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3年7月17日 出版发行: 徳間ジャパン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2013年7月20日劇場公開作品『風立ちぬ』サウンドトラック発売!
「崖の上のポニョ」から5年ぶりの宮崎駿&久石譲最強タッグ
【ストーリー】
ゼロ戦を設計した堀越二郎と、同じ時代を生きた堀辰雄の人生をモデルにした、主人公二郎と薄幸の美少女菜穂子とのラブストーリー。
【キャスト】
堀越二郎・・・庵野秀明/里見菜穂子・・・瀧本美織
本庄・・・西島秀俊/黒川・・・西村雅彦
カストルプ・・・スティーブン・アルパート/里見・・・風間杜夫
二郎の母・・・竹下景子/堀越加代・・・志田未来
服部・・・國村隼/黒川夫人・・・大竹しのぶ
カプローニ・・・野村萬斎
【先着購入特典】
共通特典「CDディスク」を先着予約・購入でプレゼントいたします。
メディア掲載レビューほか
宮崎駿&久石譲のジブリ映画最強鉄板タッグ再び。『崖の上のポニョ』から5年ぶりとなる2013年夏劇場公開『風立ちぬ』のサウンドトラックが登場。 (C)RS
富尼埃演奏德沃夏克、布鲁赫、布洛克作品 豆瓣
Alfred Wallenstein / George Szell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5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1. Concerto for Violoncello and Orchestra in B Minor, Op. 104: 1. Allegro2. Concerto for Violoncello and Orchestra in B Minor, Op. 104: 2. Adagio ma non troppo3. Concerto for Violoncello and Orchestra in B Minor, Op. 104: 3. Finale. Allegro moderato4. Hebraic Rhapsody For Violoncello And Orchestra: Schelomo - Pierre Fournier5. Kol Nidrei, Op. 47, Adagio On Hebrew Melodies For Violoncello And Orchestra: Adagio ma non troppo - Un poco piu animato - Bruch广告语: 德沃夏克、布鲁赫、布鲁克: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演奏大师皮埃尔·富尼埃演奏,柏林爱乐乐团、巴黎拉莫鲁管弦乐团协奏
Brahms: The Violin Sonatas 豆瓣
9.0 (6 个评分) Johannes Brahms / Josef Su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2月6日 出版发行: Decca
若无伟大的独奏家,就不会有伟大的室内乐!这张布拉姆斯小提琴夭鸣曲正好印证的这样的论点。苏克与卡录两位独奏家因绿际会以创造出如此深具表现力的演。两人的琴音温暖,诠释极富诗意,录音更如锦上添花,为两人之演出增添极致声光,同时也再次证明了录音地点英国Kingsway厅音响效果绝佳。
留声机杂志—
当今的小提琴家无人能够展现如此多样的音色、更自然的分句,以及音乐结构中所隐含的更深层情感。令人惊讶的是卡钦…他的音调柔嫩温暖,与苏克配合浑然天成。
巴赫《戈德堡变奏曲》 / 格伦·古尔德1981年第二版录音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字版)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码录音版) 豆瓣
9.9 (152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3月8日 出版发行: Glenn Gould Edition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Glenn Gould Edition - Bach: French Suites, Overture 豆瓣
9.7 (40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7日 出版发行: Sony
组曲,是将可以独立又互有联系的几首乐曲组合为一个整体。那时的组曲通常由四种舞曲组成:
(1)阿列曼德舞曲,4/4拍子,多为沉稳的情绪。
(2)库兰特舞曲,活泼的3/4拍子。
(3)萨拉班德舞曲,也是3/4拍,但缓慢、凝重,常有悲哀的意味。
(4)吉格舞曲,是非常快的三拍子。除这四个基本部分外,还可加入加伏特舞曲(中速,4/4)、小步舞曲(典雅的3/4拍)、布列舞曲(快速的四拍子,总是从弱拍开始)。这些不同的节拍、速度、性格互为对比,但各组内的各曲,调性都是一致的。例如第一首是E大调,所有各曲则都用E大调。至于《法国组曲》为什么叫“法国”?据说是因为组合方式、音乐风格都有法国风格的影响。但本质上,还是德国音乐。凡是学过一段钢琴的,都弹过我们通常称为“小巴赫”的那本书,那里有几首就是选自《法国组曲》的,如第23首:这是第五首G大调《法国组曲》中的第4曲,《加伏特舞曲》。明快、优美而又典雅。乐曲综合了复调与和声两种手法。再如第24首《小步舞曲》,是第六首《法国组曲》中的第7曲。
这套法国组曲是巴赫为第二任妻子安娜而写,充满了温柔和甜蜜。这套法国组曲中,第四号是最意境美丽的,第五号是最脍炙人口的,第六号是最欢快的。以下是我从美丽元素中找到的一篇乐评,虽然我对其观点有保留,但觉得有助于欣赏这部作品。所以转过来:听Gould先生的“法国组曲”仿佛又一次体验了那时的生活,每次听的时候,他那清新而自由的风格都深沉地打动了我。我最喜欢的是第六首组曲,但放下我的喜好不提,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非常的真诚,深深地了解自己在演奏什么,必须演奏到什么样的水平。他对巴赫作品的深切了解和掌握使得他在演奏时深深的溶入其中,这是你在其他人的演奏中很难找到的。Gould先生演奏的巴赫超过了所有的人,他的演奏随着旋律起伏,而旋律又随着乐章起伏,这就是为什么巴赫的作品在Gould先生手下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富有诗意。你可能会被被这些组曲不同的演奏方式所吸引,浪漫的、激情的、解析的,但Gould先生的演奏则会让你回味无穷……
里赫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豆瓣
9.5 (66 个评分) Sergey Rachmaninov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柴科夫斯基一共有三首钢琴协奏曲,当然就是属第一号最有名了。在这首钢琴中,作者深深情地、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光明的渴望,钢琴与乐队的协奏成功地实现习了真挚的感情抒发与强烈的、激动人心的交响化效果的高度和谐与协调,从而使产生极其巨大的音乐感染力。

1963年由卡拉杨指挥维也维交响乐团、闻名世界、脾气怪异的前苏联钢琴大师演奏钢琴的"大禾花"版被众多乐评称为无出其右。李希特+卡拉扬+维也纳爱乐,这样的组合,精彩绝对可期。

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算是20世纪音乐家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这一乐曲被公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里赫特的这一版本充满梦幻色彩,可以说是最接近拉氏原意的演绎,当然成为“拉二”的首选版本!
郎朗在卡内基音乐厅 豆瓣
郎朗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文采声像出版公司
Lang Lang is a Chinese concert pianist who has performed with leading orchestras i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elsewhere. Active since the 1990s, he was the first Chinese pianist to be engaged by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and some top American orchestras.
GAGAKU Coutr Music of Japan 豆瓣
東京楽所
发布日期 2000年8月2日 出版发行: ビクター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大陸からの伝来以来その姿を守り続け、千年を越えて現在も天皇家や寺社の祭事の音楽として演奏し続けられている雅楽。
卡洛斯·克莱伯: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豆瓣 Spotify
9.4 (33 个评分) Wiener Philharmoniker / Vienna Philharmonic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6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01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1. Allegro non troppo
02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2. Andante moderato
03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3. Allegro giocoso - Poco meno presto - Tempo I
04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4. 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 Più allegro
梁祝 豆瓣
西崎崇子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5月22日 出版发行: Marco Polo Chinese
The Butterfly Lovers Concerto Chen Gang & He Zhanhao The Butterfly Lovers was written by He Zhan-hao and Chen Gang in 1959 while they were students of the Shanghai Conservatory. Musically, the concerto is a synthesis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raditions although the melodies and overall style are derived from the opera of Shanghai.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 concerto (presented here) has a marked traditionally oriental colour. In the spirit of the Shanghai opera, the concerto, as a whole, conveys on a musical level aspects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n its light and calm mood. Chen later revised the original score in an attempt to intensify the dramatic power of the music by further contrasting both the tempi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concerto. The result is that the later version sounds far more Western and further removed from the Shanghai opera which inspired its antecedent. Although the concerto is written in sonata form it is also strongly programmatic. The narrative is based on Chinese folklore and tells the story of the lovers Liang Shan-po and Zhu Ying-tai. Liang Shan-po has been studying with Zhu Ying-tai, disguised as a boy, for many years during which Ying-tai has fallen in love with Shan-po who is ignorant of her true gender. One day, Ying-tai is summoned home, where her family has arranged for her to marry a wealthy neighbour. She is, therefore, forced to part from Shan-po, in a tender scene by a bridge. After a time, Shan-po, greatly missing his companion, attempts to visit Ying-tai's house where he finds out from a servant that Ying-tai is a girl and about to be married. Only then does he understand what Ying-tai had so often tried to tell him, and in his bitter despair he falls ill and dies. On learning of the death of Shan-po, Ying-tai visits his grave and in her grief begs his tomb to open. There is a clap of thunder, the tomb breaks open and Ying-tai leaps into the grave, from which the two lovers emerge as butterflies and fly away together, finally reunited. Techniques of the Chinese string instrument, the er-hu, are used by the violin in this concerto and this serves to emphasise the Chinese character of the work. In the North-West Plain In the North-West Plain was composed by Jiao Jie and makes much use of a particularly moving melody. Composed in a simple ternary form, the piece opens in a joyful mood with a strongly rhythmic theme, the series of short bows in the violin part giving the impression of a dance scene. The piece then moves into a lyrical and expressive slow section in which there is interplay of an intimate and romantic nature between the violin and woodwind.
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9.3 (9 个评分) 俞丽拿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上海声像出版社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常简称为《梁祝》,由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何占豪、陈钢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为基础于1958年创作完成(何曾是一名越剧戏班二胡手)。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南京大戏院进行首演,小提琴独奏为俞丽拿。
详细内容: 01.梁祝小提琴协奏曲The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erto02.良宵Beautiful Night03.夏夜Summer Night04.新春乐Spring Celebration05.二泉映月Moonlight on The Pond06.旱天雷Summer's Thunderstorm07.民风舞曲Folk Dance Song08.渔舟唱晚Fisherman's Song09.花儿为什么这样红Why Are The Floers So Red广告语: 爱情传世之作《梁祝》首演者—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与儿子李坚,亲情演绎至情,在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队伴奏下,将中国的管弦乐作品诠释得神远韵长……
The Piano Guys: Hits Volume 1 豆瓣
9.2 (18 个评分) Jon Schmid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2年1月30日 出版发行: The Piano Guys
For many years Jon Schmidt (pianist) and Steven Sharp Nelson (cellist) had their separate music careers – each with their own countless stage performances and multiple Billboard-charting album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it’s been difficult to find them apart, due the demand of audiences worldwide to see them together. Their musical chemistry, stage-spontaneity, and collaborative arrangements are incomparable.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they have created a full-length, joint album—comprised of all their big hits on YouTube released in the first six months of joining “The Piano Guys.” Jon and Steve have created a new genre of music – piano and cello music, but like you’ve never heard them before—from the innovative classical/hip-hop Michael Meets Mozart to the beautifully-emotive Bring Him Home; cool covers that reinvent artists such as Adele and David Guetta; and fresh classical remakes that pay an edgy tribute to the greatest composers, such as Bach and Beethoven. Call it what you will, this music is most often described not by placing it in a “category” of music, but rather simply with one adjective. Inspiring. Gifted cellist Steven Sharp Nelson has thrilled audiences with his passionate playing and appeared on more than a dozen award winning cds. In his solo debut, Steven Sharp Nelson presents a powerful collection of memorable pieces tenderly arranged for cello. Also, featuring timeless performances with Jon Schmidt, Peter Breinholt, David Tolk, Marshall McDonald, and Paul Cardall. Songs include: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Prelude,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All Creatures of Our God and King, and many others.
钢琴伙计 豆瓣
9.4 (25 个评分) The Piano Guys / Jon Schmid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2年10月2日 出版发行: Sony Masterworks
The Piano Guys have become a YouTube sensation with their clever and inspiring takes on popular music and creative videos that accompany them. From Beethoven to Adele, their eclectic mix of classical, film score, rock, and pop favorites resonate with audiences across generations and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ir debut album on Sony Masterworks includes songs featured in their hit videos, including their latest viral smash, a distinctive take on One Direction's "What Makes You Beauti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