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音乐
Bach: The Art of Fugue / Musical Offering 豆瓣
9.5 (22 个评分) Neville Marriner /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0月17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企鹅评荐三星唱片。“奈维尔·马里纳爵士在他和安德鲁·戴维斯精心制作的版本中以其才智运用各种不同的织体,在管风琴、羽管键琴等键盘乐器上给赋格与卡农曲予以均衡区分。每一个例子都可以找出适合特定乐章的乐器编配。速度合适,乐句自然而不做作、节奏富有弹性,马里纳的演奏风格极其符合作品要求;1974年的录音更是精雕细琢。与此相似,在《音乐的奉献》中马里纳采用了他自己为乐器的编配的版本:弦乐包括3把独奏小提琴、3把独奏中提琴、1把独奏大提琴以及长笛、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此曲的演奏质素很高,他们演奏起来都举重若轻。唱片的录音好极,总而言之,此碟应该排列在此作品最成功的录音作品中。”
J. S. 巴赫的《赋格的艺术》,BWV1080,作于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大约是1749—1750年。1749年,巴赫将要失明,身体也日见衰退,这部作品可看作是他的音乐遗嘱。这部曲集共包括22首赋格与卡农,但其编号只有19首,原因是16、17、18各号均含两曲,而第十九号未完成。在第十九号中,巴赫想把自己的姓名作成 B—A—C—H4个主题组成的四声部赋格,可惜未完成:他的手迹停止的地方就是这位大师要将他的名字的第四个字母填上去的地方。这部作品被看成是高级对位的教科书,全曲分为;1.对位法第一,4声部赋格;2.对位法第二,4声部赋格;3.对位法第三,4声部赋格;4.对位法第四,四声部赋格;5.四声部赋格;6.法国型的四声部赋格;7.扩大与缩小的四声部赋格;8.3声部赋格;9.12度的4声部赋格;10.10度的4声部赋格;11.4声部赋格;12.8度卡农;13.反行的扩大卡农;14.在3度对位上的10度卡农;15.在5度对位上的12度赋格;16.对位法第十六,4声部赋格(正反两首);17.3声部赋格(正反两曲);18.两台古钢琴赋格曲(正反两首);19.3个主题的赋格曲,实际出现BACH4个主题。这部作品,巴赫只对第十八号两首作品注定了使用的乐器,早期研究,认为此曲集应由附有踏板的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自20世纪后 由指挥家卡尔·斯特劳贝(K.Straube,1873—1950)1927年第一次以管弦乐的方式演奏,编曲是格拉萨(W.Graser,1906—1928)。他在18岁时改编了这部作品,22岁时自杀身死,现在这部作品的演奏,基本使用古钢琴。
J. S. 巴赫的《音乐的奉献》BWV1079,作于1747年。1747年巴赫到柏林看望他的爱子卡尔·菲利普·艾曼纽·巴赫(Carl Philip Emanuel Bach),当时柏林的腓德烈大帝请他到宫中献艺,他根据腓德烈大帝所给主题,即兴创作演奏寻求曲(Ricercare,略长的赋格),使大帝赞叹不已。从柏林回莱比锡后,巴赫根据腓德烈大帝所给主题作成一套作品,献给大帝,他自己亲笔作了献词,这部作品共包括:1.三声部寻求曲,乐器配置:古钢琴独奏;2.无终卡农曲,乐器编制: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3.各种卡农曲:a.二声部卡农(两把小提琴);b.由小提琴演奏的二声部同度卡农(两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C.二声部反行的;d.二声部扩大与反行的(两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e.每次升高一全音,变调的二声部(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各一把);4.卡农型赋格,乐器编制:长笛(或小提琴)、古钢琴;5.六声部寻求曲(古钢琴独奏);6.二声部卡农(中提琴与大提琴);7.四声部卡农(3把小提琴和大提琴);8.三重奏(长笛、小提琴、古钢琴);9.无终卡农(乐器与8同)。
Disc: 1
1.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
2.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2
3.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3
4.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4
5.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anon alla Ottava
6.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5
7.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6, a 4, im Stile francese
8.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anon alla Decima, Contrapuncto alla Terza
9.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7, a 4, per Augmentationem et Diminutionem
10.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8, a 3
11.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anon alla Duodecima in Contrapuncto alla Quinta
12.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9, a 4, alla Duodecima
13.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0, a 4, alla Decima
14.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anon per Augmentationem in contrario motu
15.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1, a 4
16.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3, a 3 (rectus)
17.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2, a 4 (rectus)
18.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Fuga a 2 Clav.
Disc: 2
1.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3, a 3 (inversus)
2.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2, a 4 (inversus)
3.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Alio modo Fuga a 2 Clav.
4.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Fuga a 3 Soggetti (unfinished)
5.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Ricercar 1 (a 3)
6.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 perpetuus super Thema Regium
7.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Canon 1 a 2 (Canon cancricans)
8.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Canon 2 a 2 violini in unisono
9.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Canon 3 a 2 per motum contrarium
10.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Canon 5 a 2 (Canon circularis per tonos)
11.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Largo
12.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Allegro moderato
13.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Andante larghetto
14.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Allegro
15.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Canon a 2 quaerendo invenietis (Canon contrarium stricte reversum)
16.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Canon a 4
17.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Canon perpetuus
18.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Canon 4 a 2 per augmentationem, contrario motu
19.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Fuga canonica in epidiapente
20.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Ricercar 2 a 6
卡拉扬:马勒第五交响曲 豆瓣
8.0 (8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8月13日 出版发行: Decca International
马勒在总谱上所罗列的表情符号时常会令演释者不知所云。比如他的《第二交响曲》,几乎每过五小节就出现一个提示,似乎是作为指挥家的马勒专为未来的演释者所设置的某种悬念。那里,隐含着他对未来音响空间的丰富想象。又如,面对pp和ff或渐强(crescendo)等表情符号,如果被埋在老贝和瓦格纳的乐谱里,演释者就可以凭自己的经验驾轻就熟。前者可依据古典的演释法则对之,后者则可凭个人的造化加以再创造。然而,遇马勒就不行。演释者如那样做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几乎无从着手。对此,已入一流的大师英巴尔不无感叹道,马勒的音乐之于乐队要求甚高,乐队唯有相当熟练后,才有可能逐渐去领略马勒的多义性,刻画出那些极为动人的音响。确乎,演释马勒就止时间与才能的相并之果。诚如伯恩斯坦所言,马勒的音乐基本上就是音色的音乐。在此,音色成了他隐喻万下世界和宇宙之力的心理独白。《第五交响曲》就是他对未来音响空间所作的一次有益探寻。他将巴赫艰深的复调思维融在各种音色的组合之中,结果,书面上成了,排练却遭到了同仁的批评。人们抱怨他写得过于繁复,连外声部都快被吞没了。而马勒生前又最在乎别人说他外中部的不是,他的交响乐作品大多要求外声部结构轮廓要格外清晰。马勒自己也说:“一些个别音太难演奏……连那些经过句都给跑了。”后来,马勒听取了大伙意见,重新来了一稿。才有了今天《第五交响曲》(据阿尔玛说,马勒后来对《第五交响曲》的配器还是不满)。
说起《第五交响曲》,人们不由地想到了他对终乐章的偏爱。那不仅是因为那里有他人生的缩影和对生活的感受,而且还因他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全面而综合的展现。《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甚至到《第九交响曲》,均为如此。这回,为了《第五交响曲》的终乐章,马勒特意将第四乐章紧缩成了具有间奏风味的“小柔板”作为铺垫,其结果就令这多情的《小柔板》名震天下。
那是因为每当聆听《小柔板》,就令人想到了她与电影《魂断威尼斯》的神缘。意大利名导威斯康蒂慧眼识金,懂音乐,听马勒。为拓展托马斯?曼原作的意境,将马勒的这个《小柔板》切入了银幕。影片的凄美基调与马勒音乐之境颇为相吻,结果,就让人从此知道了马勒。也使这段悲愁的音乐几乎成了死亡的某种象征。这既可说是马勒复兴运动借助影视媒体发展成功的某种点缀,也意味着好音乐必因与好影视的联姻而令世纪末之人逐渐远离日益物化了的烦躁,“躲”进音乐里去玩味人生。有趣的是有关此曲的追问至今仍为纷扬。
人们关注的焦点自然就是威斯康蒂究竟为何要用马勒之乐作配乐呢?与影片相吻的浪漫时代悲乐何止马勒?!比如老柴的《悲怆》等。于是,世界影坛和乐坛的“马勒迷”们就此展开了和睦的争议。是因威斯康蒂导演的故事影射了马勒的爱情生活,还是威导没了别的选择,只是就属她了的那种?!孰是孰非,难以评说。一般而言,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后者。想必威导对马勒颇有心得。影片中导演似淡即浓地让主人翁作家与英俊少男在充满瘟疫的威尼斯城相遇所引出的恻隐和凄楚,似高贵清纯而又似荒诞悲戚,确乎构成了电影配乐的难度。这则缠绵,除了马勒之乐能够胜任外,还会有别的选择吗?!何况原小说作者与马勒还是朋友。可见,威斯康蒂是聪明而富远见的。他当然知道“小柔板”是为了爱情;为了爱妻阿尔玛的负疚之情,更是为了预示某种成份的殉情。马勒的大男子气概,一直令阿尔玛无所适从。阿尔玛有很好的作曲人赋,又是与马勒齐过名的策姆林斯基的学生,并肩过成功的艺术歌曲,而马勒却禁止阿尔玛作曲。阿尔玛含泪顺从。这种心灵隐患令她终身难忘。她甘愿为马勒这具崇高的精神话体作出牺牲。《第五》还是由阿尔玛抄写定稿的。可以想象,马勒的创作灵感若离开了阿尔玛的鼎力相助,还会有今天的‘“巨人”马勒吗?!对此,马勒生前是深有感悟的。在他们的通信交往中,马勒曾无数次地向阿尔玛呼唤过爱和内疚之情。结果,除了“小柔板”,还有《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尤其是《第十交响曲》的慢板乐章,马勒不失时机地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至于那些大指挥们,每俟品到此处,就分不清自己和马勒了。才有了有关“小柔板”的风格之别,有了速度等方面的角逐。有人曾评说大师们远离了马勒原速。他们怎么看?卡拉扬、伯恩斯坦、库贝利克、巴比罗里、腾斯泰德等都似乎对此不屑一顾。或许这是情有可原的。马勒有常在排练中即兴改变配器之习。马勒也曾说:“为了表达作品的意图,如果乐队的空间和质量要求指挥家在我的总谱上做一些改动,那他是正确的。”大师们所争的无非就是自身修养和对马勒风格的感悟,仿佛就在这个“小柔板“里融着道不尽的人间沧桑。所以,似乎一个比一个缠绵和悠长。竖琴潜在的简约风格和弦乐的如泣如诉般的吟颂,令人不由地想到了人生的无常。
19O2年,马勒完成此作。五个乐章。为了音色的倾述,马勒首次在此曲中开始了音响上的“剪接”和“叠影”。他不自觉地将电影蒙太奇的一些法则运用此曲中,结果,就令第一乐章的送葬进行曲动人心魂。乐曲由马勒从小偏爱的小号开始,在大鼓的逐渐弱奏下,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升C音上的拨奏声中结束。注意,马勒特意标明为P一 PP—PPP,为第二乐章的激情精心铺垫。
第二乐章又作第一乐章的持续和扩展。所以,那个大鼓的弱奏自然成了某种点缀,此乐章为自由奏鸣曲式。音响粗旷、尖锐、凝重,甚至个别段落还出现了九度音程。马勒要求长笛柔而飘逸,像天边回声;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要奏得古怪而粗野、滑稽;圆号作大块面地吼叫。在此,音响的“剪接”象征着生存的苦难和不幸。其中,高潮即临的铜管齐鸣下的D大调圣咏,极富动力。
第三乐章,谐滤曲。弦乐在连德勒舞曲节奏下拨奏,音色似如吉他,很是轻灵、动听。在相当长的发展部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三支单簧管和三支小号融在弦乐中的音响。十分流畅超迈。
第四乐章,小柔板。仅由竖琴和弦乐演奏,采用了他为五首吕克特诗歌之三“我消失于这个世界”而谱的旋律。具有夜曲风味。在降G大调的中部,通过持续不断的半终止来逐渐导向终乐章。所以,也可视此为终乐章的序奏。
第五乐章,回旋曲——终曲。马勒十分注重配器上的结构和色彩。这种章法直接影响了《第八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乃至《大地之歌》。法国号、低音号、双簧管和单簧管相互对答,由法国号将主题展开,在圣咏般的高潮中结束此曲。
法国文学大家罗曼?罗兰听了马勒《第五交响曲》后,声称是‘“严谨和松散的一个混合物”。对此,深喑马勒风格的伯恩斯坦却认为“马勒用音色喻示了20世纪的精神危机”。有心的听者只要认真聆听,便会觉得伯恩斯坦的结构色彩、句法和呼吸,以及对马勒独有的“剪接”音块和音色的把握均到了炉火纯青之境。他在用音色作着内心对天穹的表白。
马泽尔虽与伯恩斯坦在理性上积分不相上下,但效果上却不如伯氏浑然。
卡拉扬的马勒“第五”毋如他的《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卡氏似乎对马勒的“剪接”言语有些不以为然。所以,太本色,就凸现了结构、在色彩上却略有些平了。
西诺波里堪称独辟跟径,他通过演释和录制马勒“第五”而逐渐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乐坛的地位。尽管人们对他在演出中的表现甚有微词、觉他水平很是波动,但也极为赞赏他首次试图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演释马勒。在他看来,马勒就是一个敏感而富幻想的大家。马勒通过音乐创作去寻觅不幸生活产生之原由。因此,他在演释上突出了幻想和色彩。如在终乐章之前的引子,他把法国号、低音黑管和双簧管所奏的过门音色处理得似悠闲而富冥想意昧。在终止的最后那瞬的小提琴所奏的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他处理得一波三折、突出了终止的厚度和气派。
英巴尔自从录制了马勒以来,人们就对这位具有学术水平的马勒专家抱有期望。他的演释走向与阿巴多如此相近。然而,由于他采用了单点录音方法,又在德国古歌剧院大厅录制,所以,展现马勒生前那种对音响空间的远大理想可谓得天独厚。同样像阿巴多那么注重音色的光彩,但他的管弦音色却极具颗粒性,又有适度之美。甚至就连提琴的换弓,铜管部的呼吸以及器乐的方位感都能听到。尽管,他的音量总不太大,但就音色来看,他比伯恩斯坦、阿巴多等更为精细和清晰。他的唯一不足或许就是在驾驭激情上还略欠火候。股斯泰德的马勒《第五交响曲》荣登榜首,那是因为他对音乐具有超乎寻常的直觉和领悟事物的敏锐。这令他在诠释马勒《第五交响曲》的深度上堪与伯恩斯坦相匹,在人文上具有相当的高度。所憾的是面对铺天盖地的音响在处理上略有些含混,尽管如此,他对《小柔板》以及许多旋律悠长片断的处理,令人极为心动。
索尔蒂、海汀克和康德拉欣,均属结构力浑厚的那种,敢于表现,大刀阔斧,令人难忘。小泽的版本音色很好,透明、清新,还有回音感。但在把握马勒结构和色彩上略显不足。祖宾?梅塔也出了《第五交响曲》版本,但评价毋如他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
老到的巴比罗里一如既往、一身贵气、色彩上虽不及伯恩斯坦、英巴尔那么富有新意,但他驾驭结构和激情的能力丝毫不逊卡拉扬。这不禁令人想起了当年他与卡拉扬、切利比达凯一起角逐柏林爱乐帅印的情景,确乎实力非凡。在巴比罗利的经典演绎中,小柔板乐章更具悲天悯人的感情J而麦克拉斯的这版使用了少许有争议的诠释方法和华丽的现代音响,使其成为绝佳的首选之作。巴比罗利的1969年版无论如何也应算作最伟大的演绎之一,是曾制成唱片的作品中最热烈动人的一张。音乐宽广繁华但感情强烈:尤其小柔板非常动人。这张唱片录制于沃特福德市政厅,重新制作得极为成功。堪称经典一版。
目前,世界上的不少乐团,常把马勒《第五交响曲》作为训练和提高乐团素质的手段之一。那是因为演释马勒既可把握古典浪漫风格,又为演释现代之乐作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
Somethin' Else 豆瓣
9.4 (56 个评分) Cannonball Adderley / Miles Davis 类型: 爵士
发布日期 195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Blue Note Records
Cannonball Adderley1928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于1975年逝世。Adderley是一位卓越的中音萨克斯演奏家,他的演奏粗纩豪放,热情洋溢,具有一种原始美。Adderley不仅是硬波普爵士乐中的重要人物,他还是同一时期另一个重要流派——Soul Jazz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仅仅活了47岁的Adderley在爵士音乐史上,始终只受到少数有识之士的敬重,对大部分爵士乐迷而言,或许他只是一位流行乐匠,而很少体会到他大师级地位与影响力的一面。他的音乐风格带有蓝调的影响,虽然有时会因老式作风引起人们的批评,但在展露锋芒之时,却总让人惊讶于他对于爵士乐艺术的奉献和执着之深。Cannonball Adderley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他运用特别的节奏组合,赋予60年代Soul Jazz风格的本质确立。虽然有些人认为那只是商业手段的推波助澜,但仔细聆听同时期其它人作品,仍以Cannonball Adderley的最为精纯。
在服役前后,Cannonball曾担任高中音乐老师,并组团表演。后来受到萨克斯风手Eddie Vinson的鼓励,于1955年,在纽约录制他的第一张作品,与Paul Chambers与Kenny Clarke合奏。这时正巧Charlie Parker才过世不久,纽约之行Cannonball适时接替了这个空缺,并造成当地的震撼。接着,他和弟弟Nat Adderley合组一支五重奏,以节奏变换特性广受欢迎。即兴的独奏明显的受到Charlie Parker的影响,但却没有Charlie那种刻意引人注目的声调。在节奏方面,亦呈现同时期Eddie Vinson和Louis Jordan的特有韵味,毫无拘泥之意。在综合这些特点之后, Cannonball经常在经营旋律时长篇大作的冠以装饰音,让听者喘息难当。然而,这个偏好至今尚无人出其右。
Somethin' Else是张极具意义的唱片,由Miles Davis、Cannonball Adderley两人组成的铜管二人组搭配Art Blakey创意十足的爵士鼓敲击,当然还有Hank Jones优异的钢琴演奏。除了阵容之外,唱片中的编曲创意才是欣赏的重点,超越了硬咆哮的视野而扎实的展现出爵士乐之美,堪称是Adderley生平最优秀的一张专辑——很多评论家和爵士乐迷认为这是爵士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专辑之一。(Many critics and jazz fans consider Somethin' Else to be among the greatest jazz albums of all time)
本专辑获得了《企鹅爵士指南》四星带花的满分评价(本来企鹅是三星为最高,2006后改为四星为最高),原始发行于1958年,此为1999年RVG Remastered版本。如果是音响器材的发烧友,可能就听过此专辑,因为这张专辑经常作为发烧碟出现在各种音响试听会上。
解释下:企鹅指南(也有翻译为企鹅评鉴)的三星评价体系,很多爱乐者都比较熟悉了。在企鹅的评价体系中,三星就表示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演绎和录音,也就是最高的评价。在少数CD前加上的Rosette,即俗称的“花”(Rosette原义为玫瑰形的装饰),实际上表示的是企鹅指南编者个人对某个录音的特殊喜爱,带有更加强烈的主观色彩。2006年开始出现了第一张四星带花的专辑《Spem in Alium》,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四星带花成为企鹅指南的最高评价。
科隆音乐会 豆瓣 Spotify Discogs
9.7 (95 个评分) Keith Jarrett 类型: Jazz
发布日期 1975年11月30日 出版发行: Oper Köln / ECM Records GmbH
六十年代掘起了一批出色的爵土乐演奏家,Keith Jarrett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一位有代表性的钢琴家。Keith Jarrett的音乐生涯经历了多个阶段。他获得巨大的国际荣誉则主要归功于他的系列独奏音乐会。在这些引入瞩目的音乐会上,他显示出杰出的即兴演奏才能。他在音乐会上的演奏完全是即兴的杰作,毫无事先的准备或者计划。在表演独奏的同时,他曾经不止一次地领导四重奏和五重奏乐队,演出古典音乐。
加雷特三岁时就开始演奏钢琴,在他只有七岁时他就举办了自己的独奏音乐会。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早熟的音乐家,当他还是一位中学生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位职业音乐家,在1962年时,他在伯克利学习,其后他就开始和自己的三重奏组在波士顿地区演出;1965年他来到了纽约,当时著名的鼓手相乐队指挥Art Blakey的“爵士信使”乐队正在这里,他同这个分队合作了四个月,后来他加人了非常流行的查理·劳埃德四重奏组(1966年到1969年)并跟随这支乐队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这些演出为他增加了个人的荣誉。他开始偶尔在演奏钢琴之外,演奏高音萨克斯管,这种情况在整个七十年代一直持续着。
1969年到1971年期间,加雷特和Miles Davis的融合派爵士乐乐队在一起。他演奏管风琴和电子键盘,在第一年中Chick Corea也在乐队中。在离开戴维斯的乐队之后,加雷特宣告自己将永久性地告别键盘音乐。他在1967年到1969年期间为沃尔泰克唱片公司以及在1971年为亚特兰蒂克唱片公司作为指挥录制了唱片。但是从1971年11月起,他开始为ECM唱片公司广泛录音,除此之外他在1970年还曾经为ABC唱片公司和推动力唱片公司录制了一些曲子。这种合作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的今天。
七十年代,加雷特曾经领导过两支出色的乐队。从1972年开始,加雷特开始举办他著名的系列即兴演奏音乐会,结果出现了一大批流行的唱片如《独奏音乐会》,《科思音乐会》,《太阳熊音乐会》。八十年代,加雷持录制古典音乐的机会和录制爵士乐的机会同样多。但是从九十年代起,他似乎重新找到了爵士乐的灵感,他的录制的唱片中更多的是广泛录制的他的经典的标准三重奏爵土乐作品,这支著名的三重奏组合的成员包括加里·皮科克和Jack DeJohnette。
在最初的音乐经历中,加雷特受到Bill Evans的影响最大。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加雷特逐渐摆脱了前辈大师风格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的原创风格。他在音乐中更多的增加了有自己特色的东西,以及更多个人感受,个人风格开始逐渐超过了传统风格,成为他音乐中的主流。进入九十年代后,加雷特仍然孜孜不倦,探索着音乐的真知。
活跃年份:1960_1990
主要音乐风格:ost-Bop or Mainstream Jazz
相关工作 :钢琴
卡萨尔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豆瓣
9.3 (41 个评分) Pablo Casal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9月16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演奏巴赫这六首无伴奏组曲,最富于启示性的也是最早的权威的版本,当然是卡萨尔斯3O年代后期的这个录音。这些组曲曾被相当多的音乐家演绎,卡萨尔斯的浑厚有力,富尼埃的舒展如歌,罗斯特罗波维奇轻盈而显得匆忙,初听上去简直就象不同的作品。卡萨尔斯的录于30年代(36年至39年)大师刚过了60岁之后。我一向怀疑四十年代和之前的所谓历史录音,认为无论上一代大师们的演奏如何精彩,但毕竟录音技术有限,很难保留真实的演奏的音响。如果把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演奏看作一幅色彩斑谰的油画。卡萨尔斯就是早先古朴的铜版画,线条坚实挺劲,具有难以想象的力度,像是凸现于整个画面之上种线条一旦在你面前显出须眉皆动而欲飞舞之状时,真是要令人心魄俱与的。巴赫的精神,在这里始终是回荡在音乐的空间之中,而不是从中沁出来。
卡萨尔斯手指的力量惊人,不知是否得益于他边拉琴边抽雪茄的缘故,大提琴像是他的一件玩具。长期来,卡萨尔斯的这套录音已被公认为为这个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他的这一成就来自他对这部巴赫巨着的长达几十年的精心研读和作品精髓的发掘。据他自述,从13岁时他在一家旧书店发现这套作品的乐谱开始,他在这套作品上每天研读练功12年,到25岁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公开演奏其中的一部全曲。又过了35年,才在录音公司的长期不断催促之下答应录制这套作品,使我们今日能得以领略一代大师对这套作品的解读。
敦煌 豆瓣
闫月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2012年10月1日 出版发行: 洋之音
《闫月:敦煌》是一张与敦煌有关的概念专辑,源自闫月的一次敦煌旅行,里面讲述了她敦煌旅行中经历的事情与感悟,是一个女人内心的成长之旅。
钢琴专辑《敦煌》在2009年由闫月集合了国内顶尖制作团队完成。牛奶咖啡的格非,何炅、乔任梁等人的唱片制作人吴涛担任了编曲,张亚东担任监制,并负责了专辑部分音乐制作工作。参与录音的还有歌手彭坦、张远和武笑羽,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等。专辑的后期由女子十二乐坊、王菲、那英等歌手的录音师李军完成,母带由滨崎步的制作人池畑伸人在东京与闫月完成。
闫月说:“如果有一天你到敦煌旅行,希望你能带上这张唱片,音乐能帮你把这个旅途记录下来,把你的心情保存下来。当日后人生不如意的时候,请你再听这张专辑,所有的回忆都如同潮水般涌入眼前,它会是你最好的安慰。”这张专辑中十首富有治愈性的乐曲更能帮助人们回归人性本质,找回自我。
Perpetual Motion 豆瓣
9.3 (12 个评分) Béla Fleck / Edgar Mey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10月2日 出版发行: Sony
涉及的音乐家:
Edgar Meyer / Evelyn Glennie / Joshua Bell / Gary Hoffman / John [guitar] Williams / Domenico Scarlatti / Johann Sebastian Bach / Claude Debussy / Fryderyk Chopin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Johannes Brahms / Niccolo Paganini / Ludwig van Beethoven
古尔德:意大利曲集 豆瓣
9.8 (17 个评分) Glenn Gould / Ba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9月3日 出版发行: Sony
【专辑介绍】
J. S. 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F大调,BWV971,作于1734年,与《法国组曲》合为一集,于1735年作为《古钢琴曲集》第二卷出版,此曲原标题为《按照意大利趣味的协奏曲》(Concerto nach Italienischem Gusto)。在巴赫的时代,意大利 音乐发展之快,对整个欧洲影响极大,巴赫从青年时代起就研究意大利音乐,他采用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形态,尝试在大键琴上表达合奏与主奏的效果。这首作品是为大键琴而创作的,巴赫为二层键盘指定了详细的力度记号,充分展示丰富的合奏效果与富于阴影效果的独奏之间的对比和和声效果。这首作品的一般演奏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共包括3个乐章:1.速度未予指定,大约是稍快的快板,活泼的主题以合奏方式表现,随后是合奏与独奏的交替表现,最后主题又以合奏方式表现。2.行板,转为D小调,右手旋律模仿小提琴主奏的抒情调,左手始终是数字低音的音型。3.急板,又转回F大调,回旋曲风格,交互配置合奏与主奏,形成复杂而丰富的协奏效果。
【专辑曲目】
Johann Sebastian Bach
01. Concerto In D Minor After Alessandro Marcello, BWV 974: I. Without Tempo Indication
02. Concerto In D Minor After Alessandro Marcello, BWV 974: II. Adagio
03. Concerto In D Minor After Alessandro Marcello, BWV 974: III. Presto
04. Fugue In B Minor On A Theme By Tomaso Albinoni, BWV 951
05. Fugue In A Major On A Theme By Tomaso Albinoni, BWV 950
Domenico Scarlatti
06. Sonata In D Major, K. 430 (L.463): Non presto ma a tempo di ballo
07. Sonata In D Minor, K. 9 (L. 413): Allegro
08. Sonata In G Major, K. 13 (L. 486): Presto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09. Sonata In A Minor 'Wurttembergische Sonate': I. Moderato
10. Sonata In A Minor 'Wurttembergische Sonate': II. Andante
11. Sonata In A Minor 'Wurttembergische Sonate': III. Allegro assai
12. 'Aria variata alla maniera italiana' In A Minor, BWV 989
Johann Sebastian Bach
13. 'Italian Concerto' In F Major, BWV 971: I. Without Tempo Indication
14. 'Italian Concerto' In F Major, BWV 971: II. Andante
15. 'Italian Concerto' In F Major, BWV 971: III. Presto
16. Chromatic Fantasy In D Minor, BWV 903
17. Fantasy In G Minor, BWV 917
18. Fantasy In C Minor, BWV 919
19. Fantasy (And Fugue) In C Minor, BWV 906
似曾相识经典电影音乐合辑 豆瓣
Various Artists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广州音像出版社
专辑介绍:
席卷英国排行榜最畅销跨界电影音乐专辑、「钢琴师」「辛德勒名单」等知名电影配乐
全球乐迷持续好评中,席卷英国排行榜最畅销跨界电影冠军合辑!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费城管弦乐团,剑桥国王学院合唱团,卡拉丝和卡巴耶等多组世界级乐团和音乐家真情全释电影[美丽人生]、[钢琴课]、[英国病人]、[悲怜上帝的女儿]、[泰坦尼克号]等19首知名电影配乐古典名曲,重温记忆中的每一刻感动!贝多芬、巴赫、肖邦、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理查施特劳斯等多位古典巨匠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以及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士·麦可尼曼和格什温的回味无穷的精湛曲目一次全收录。
席卷英国排行榜,创下销售纪录的冠军合辑!最畅销的跨界电影音乐专辑!全球乐迷持续好评中!
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费城管弦乐团、剑桥国王学院合唱团、卡拉丝和卡巴耶等多组世界级乐团和音乐家真情诠释电影《钢琴师》《英国病人》《美丽人生》《钢琴课》《泰坦尼克号》《辛德勒名单》等37首知名电影配乐古典名曲,重温记忆中的每一刻感动
贝多芬、巴赫、肖邦、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理查施特劳斯等多位古典巨匠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以及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士、麦可尼曼和格什温的回味无穷的精湛曲目一次全收录。
最好的时光系列之2-自由探戈 豆瓣
9.4 (10 个评分) 李哲艺
发布日期 200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风潮唱片
《自由探戈》是最具质感的原音重现,最有默契的三重奏组合,14首展现环宇万千风情、令流浪因子摇摆舞动的世界民谣。放心飛到地球的另一端,那儿有我梦想和记忆的足跡——当代最杰出三重奏组合竖琴李哲艺、小提琴林天吉、大提琴欧阳慧儒葛莱美奖录音大师Kavichandran Alexander精彩捕捉演奏生命力!发烧天书TAA杂志形容Kavi的作品:《是我们一致追求的极境!》
李哲艺简介
李哲艺,“美国国际爵士竖琴大赛”第一位亚洲获奖者,也是全方位作曲和编曲家,不只国内顶尖乐团如国家交响乐团、台北市立交响乐团、长荣交响乐团等持续邀约创作,世界一流乐团的音乐家如柏林爱乐、汉堡交响乐团等也相继演出其作品;此外,更多次与杨乃文、郭富城、陈奕迅、张震岳、蔡依林等流行乐界天王天后合作。他的作品特色在于能结合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如《掌中随想曲》、《八方风云会中洲》、《庙埕》等管弦乐团作品,或大稻埕偶戏馆的《老鼠娶亲》和佛朗明哥舞剧《梦舞潘金莲》等剧场配乐都出自他手,创作及编曲数量高达上千首。
林天吉简介
目前担任宙斯爱乐管弦乐团小提琴首席、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常任指挥的林天吉,是台湾年轻一辈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与指挥家。他是台湾第一位单场演奏三种版本《卡门幻想曲》的小提琴家;其指挥师事大师亨利?梅哲,是台湾第一位未满三十岁就带领职业乐团到欧洲国际音乐节演出的指挥家。他亦致力于使古典音乐摆脱严肃印象,贴近普罗大众的生活、更具亲和魅力。
欧阳慧儒简介
欧阳慧儒,台湾各大乐团争相邀请的大提琴演奏家,演奏充满了爆发力与灵活性,各式各样的音乐在他的手中都游刃有余。参与过的乐团表演不计其数,曾担任台北世纪交响乐团、台北市立交响乐团、YMCA乐团、青年音乐家管弦乐团之大提琴手,目前为台北爱乐室内及管弦乐团、宙斯爱乐管弦乐团大提琴首席。其演奏亦出现在流行演唱会的舞台、广告配乐里,具有多元的演奏经验。
捕捉器乐演奏鲜活质感-录音大师Kavichandran Alexander
国际级的发烧录音大师Kavichandran Alexander曾与无数世界顶尖乐团乐手合作,包括著名的爵士乐团Weather Report、圣彼得堡学院交响管弦乐团(Saint Petersburg Academic Symphony Orchestra)、印度国宝级音乐家Ali Akbar Khan、滚石音乐杂志“史上百大吉他手”第八名也是电影《乐士浮生录Buena Vista Social Club》重要推手与原声带制作人Ry Cooder 等人。其中由Kavichandran Alexander(以下简称Kavi)自创厂牌Water Lily录制出版,Ry Cooder和印度音乐家Vishwa Mohan Bhatt合作演出的世界音乐专辑《A meeting by the River》更荣获第36届葛莱美奖的殊荣。
Kavi之所以享有盛名,在于他录音时能正确掌握住音乐的神髓,展示出乐器鲜活的质感和动态。Kavi擅长使用单点录音技术捕捉演奏空间的回声效果,并能藉由调整乐器的位置和麦克风的收音点,使乐器音符听来层次分明、饱满剔透。就连拥有丰富唱片录制经验的音乐家李哲艺,在听到Kavi此次录制的成品后都赞叹:“以单点录音技术来说,在台湾很少听见能将小提琴的高音录得那么漂亮!”
Kavi在音响录制水平及音乐格调上的高标准要求,使他在现今音响与录音界显得独一无二,并受到西方录音和音乐界一致赞扬!发烧天书TAS杂志曾经形容他的作品“是我们所一致追求的极境”。此次来台录音为了寻找最低杂音干扰、音场环绕效果最好的录音空间,Kavi和制作人吴金黛耗时多日,在克服种种环境问题后,终于在芦洲功学社演奏厅完成符合Kavi严苛标准的声响空间,堪称为大师顶级录音美学又一巅峰代表作!
01 深情相吻 Besame Mucho 2:52
美国十大流行歌曲榜首,披头四、多明哥、卡列拉斯等接连翻唱
02 遗忘 Oblivion 4:37
探戈大师皮耶左拉之作、王家卫电影《春光乍现》配乐
03 自由探戈 Libertango 2:31
和探戈划上等号的皮耶佐拉最经典代表作
04 明亮的窗户 Fenesta Che Lucive 3:47
“三大男高音”帕华洛帝、“声乐大王”卡罗素经典演唱曲
05 查尔达斯舞曲 Czardas 4:59
意大利作曲家吉普赛舞曲名作,日剧《交响情人梦》配乐
06 来自依帕内玛的女孩 The Girl From Ipanema 4:08
Bossa Nova百听不厌名曲,Billboard连续十二周排行榜前五名惊人纪录
07 假面游行 Tico Tico 2:44
掀起好莱坞森巴热潮的巴西名曲
08 我的太阳 O Sole Mio 4:00
世足赛三大男高音首度同台献唱,引爆乐迷收藏热潮名曲
09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Hungarian Dance No.5 2:37
卓别林电影《大独裁者》、知名韩剧《我的女孩》等配乐
10 归来吧苏兰多 Torna A Surriento 3:44
“世界三大男高音”帕华洛帝的绝响名曲之一
11 雀鸟 La Cumparsita 2:55
来自乌拉圭、风行全球的探戈界国歌
12 丹尼男孩 Danny Boy 3:52
与“夏日最后玫瑰”、“强尼从军去”并列爱尔兰最负盛名民谣
13 玉米穗 El Choclo 2:57
阿根廷探戈名曲,爵士巨匠路易,阿姆斯壮翻唱夺下排行榜冠军
14 绿袖子 Greensleeves 4:05
世界知名英格兰民谣
Dream's End Come True 豆瓣
8.4 (26 个评分) World's End Girlfriend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2年12月5日 出版发行: Noble
這張是WEG 2002年底發行的,同樣涵蓋極端的情感變化,從狂躁到崩潰的起伏壯麗而冷酷。最後一曲結尾重複的 “good-bye”,強調一切的終止,令人窒息地感到寥寂。
中国古琴极品 四代同堂 豆瓣
9.5 (8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11月4日 出版发行: PERFECT MUSIC PRODUCTION 柏菲唱片
这是一张非常难得的好碟,演奏者是古琴浙派、金陵派、诸城派、广陵派的大师,弹奏的是宋元明清各朝代表名曲,连古琴也是各朝硕果仅存的国宝级名琴。极度传真的录音,收录国宝级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的名古琴,由一代宗师张子谦、徐匡华等倾心演绎八首绝世名曲。不可能再来的经历,遗产文化巨献。国琴国韵,只限生产XRCD版本。
此碟虽系古琴演奏,但经过现代录音技术,特别经过JVC公司独家XRCD数码处理,音质决非普通古琴CD所及,动态巨大,空气感、解析度极高。是收藏的至今最为发烧的一张古琴(古筝)碟。
melody/summer 豆瓣
8.7 (53 个评分) the tumbled sea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2009年5月5日 出版发行: Futurerecordings
专辑名称:《Melody/Summer》
艺 术 家:The Tumbled Sea
音乐类型:Ambient/ Alternative
唱片公司:Self Release
发行日期:2009年
专辑语言:英语
资源整理:北岸
相关介绍:
《Melody / Summer 旋律/夏日》是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 The Tumbled Sea 下跌的海 的第二张专辑,网上有人评价说“Silence is also a Sound”,即沉默也是一种声音。专辑定位是Ambient(氛围)、Dark-ambient(黑暗氛围)、Post-rock(后摇滚)、Piano(钢琴)、Minimal(简约)。氛围的确是有,黑暗倒是不见得,简约确实很到位。不同于一般的清爽专辑的表达方式,可是夏天的味道却愈加深刻。然后多些其它元素,还好,并不显繁杂,宛如夜来香。不要怀疑曲名,确实就是这样子的,偶尔给夏天编目也不错,夏日一曲夏日二曲,还不按顺序穿插着来,因为这个夏季会不一般。
Ludwig van Beethoven: The 9 Symphonies 豆瓣
9.7 (20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h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7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莫扎特、海顿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最为著名)、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35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最为著名,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3部康塔塔,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弥撒曲2首;另外还有大量艺术歌曲与舞曲等。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被尊称为“乐圣”。他的学生中就有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他的第九部交响曲《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贝多芬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而九部交响曲代表了他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交响乐不但体现了他坚强的性格, 也充分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思想变革和历史进程;他的作品构思宏大,内容深邃充满了英雄般的气势;他的音乐使人思索,永远给人以力量和鼓舞是音乐史上的里程碑。
卡拉扬在他显赫的一生当中先后四次录制了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其中第一次是50年代和爱乐乐团,其他三次都是和柏林爱乐,时间分别是1963、1975、1982。而60年代的那一套尤为重要,它是唱片史上第一次以全集的方式发行的贝多芬交响曲。40多年以来,这套唱片几乎成为了欣赏贝多芬9首交响曲的基准。无论就其纪念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卡拉杨为我们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的聆听标准。
《卡拉扬: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卡拉场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歌唱家合唱团。卡拉场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这个60年代版一致公认为最首要的选择,录音也堪称模拟时代的范本,此低价版套装也更加显得超值,是乐迷不可错过的超值选择,不可错过。63年版“企鹅”评价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