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天狼星的阴影 豆瓣
The Shadow of Siriu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W.S.默温 译者: 曾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1
透过今秋的云光
看见我最初来的山谷
我半生以前
哦大半生以前的河流
映照手掌形的天空
从来既非已知也非未知
从来既非属于我 也非不属于我
在天以外的远方
山岭此时反映着白云
透过一个没有阴影的早晨
河流宛如凝滞
虽然那是同一条河流
——W.S.默温《没有阴影》
---- ------------------------------------------------------------
当你在翻译的时候,你就是在做不可能的事。译文永远不会成为原文。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翻译并非到你的语言为止。当你写一首诗,并且顺利地写了出来,用以表达唯一可能之事的唯一可能之词,就出现了。可能与不可能,这是一对矛盾。这也会发生在翻译过程中。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你可能会神奇地翻译出那个最恰当的词或句。一旦发生,令人振奋。
——W.S.默温
2018年7月19日 已读
从今天才开始读懂其中与神相关的寓意。
美国 预言咏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豆瓣 Goodreads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9.1 (3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东尼·多尔 译者: 高环宇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8
法国少女玛丽洛尔生活在巴黎,幼年失明后,父亲保护她、训练她,鼓励她勇敢生活下去。1940年,德国 入侵,她被迫离家,不久又与父亲骨肉分离,以瘦削的肩膀抵抗纳粹暴政。
德国少年维尔纳从小失去双亲,与妹妹在矿区孤儿院相依为命。一心想摆脱底层命运的他,凭借无线电天赋跻身纳粹精英学校,本以为是命运的转折,不料却跌入另一个地狱。
战争碾碎了他们的希望,两个陌生人的生命轨迹也意外交汇。当平静的生活成为不可企及的黑暗之光,他们是否有勇气,在死之前,活出生机?
2018年6月27日 已读
非常王道的剧情,故事线的安排和紧促的章节加分不少。光是趋于无限,是不可见的零,是放在模型房子里的海之焰,是电波里的德彪西,是树叶中藏身的啼鸟,是对全民狂热信仰的老练看破,是埃琳娜说的不可抛却的信念。弗雷德里克的妈妈说,我们就是坐一会儿,看看夜色。想起三体第二部的结尾。
21世纪 美国
沙丘 豆瓣 Eggplant.place
Dune
7.6 (149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兰克·赫伯特 译者: 潘振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2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我们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哈勃用望远镜揭开了河外星系的神秘面纱,我们才知道宇宙中还有千亿个银河系。
“自由号”发现了黑洞的存在,我们才知道也许宇宙之外还有宇宙,我 们只是永恒中一颗微小的沙粒。
-
一切会思考的机器都被摧毁后,宇宙的焦点重回人类之间的争夺。行星厄拉科斯——人类梦寐以求、竞相抢夺的“香料”的唯一产地,在这里上演着权术与背叛、恐惧与仇恨、希望与梦想的太空歌剧。人们常常用另一个名字称呼这颗干旱的星球——沙丘。
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少年保罗在这里抗争着他的宿命。在命运面前,他是如此的渺小,却又如此的强大……
——————————
◆《沙丘》是伟大的科幻作家弗兰克•赫伯特的传奇代表作。
-
◆每个“一生必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
-
◆美国亚马逊“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
◆BBC“英国最受欢迎的100本书”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科幻•奇幻小说TOP100”
-
◆摘得《轨迹》杂志“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桂冠
-
◆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科幻小说史上的必读经典。
-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
◆《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
-
◆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全球销量已突破1200万册。
-
◆《沙丘》被改编成红遍全球的即时战略游戏的鼻祖《沙丘魔堡》,由此衍生出的《红色警戒》《星际争霸》几乎成为每台电脑上的必装品。
-
◆催生了《星球大战》《阿凡达》等经典科幻电影。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 ——《图书馆杂志》
-
科幻小说史上的里程碑。 ——《芝加哥论坛报》
-
这部作品所描绘的外星星球比其他科幻作家所描绘的更完整、更细腻,完美地平衡了技术描写和心理描写。 ——《华盛顿邮报》
-
随着气候变化、中东局势、能源危机层出不穷,《沙丘》比50年前更具现实意义。如果你还没看过,的确该找来读读。 ——《纽约时报》
-
赫伯特对于这个星球的创造,包含了复杂的情节发展,以及对生态、宗教、政治和哲学,是科幻史上一个伟大而又影响深远的成就——《路易斯维尔时报》
-
极强的感染力,情节令人信服,绝对天才的创意。——《星船伞兵》作者罗伯特•A•海因莱因
-
《沙丘》在故事的生动复杂方面,《沙丘》同金庸的小说有的一比。《沙丘》又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这里面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生态学,未来学等等,更把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目的放在一个宇宙的尺度上进行终极思考,这个规模恐怕又是金庸所不及的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
-
独一无二。只有《指环王》可以与之媲美。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
-
如果你只读过这部杰作的外延或改编作品,你都不算真的了解《沙丘》是怎么回事。这是一次“必须通过阅读才能完全领略的全沉浸式的体验”。——《合成人》作者帕特•卡蒂根
-
现代科幻史上的标杆之一,想象力创造上的丰碑。 ——美国科幻作家P•斯凯勒•米勒
-
在16岁那年,我第一次被《沙丘》打动,它成了我心目中的神作。八年来,很少有书能撼动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包括《权力的游戏》、《基地》、《安德的游戏》和《指环王》。于是,我又重读了一遍《沙丘》,发现16岁那年的感动历久弥新。真的有那么棒吗?当然了! ——读者评论
-
我经常默念书中的“恐惧是思维杀手”这句话。恐惧——通常是对失败的恐惧——是我们思维清晰、专注的最大障碍。默念这句话并不能消除恐惧,而是让我意识到恐惧并直视它。 ——读者评论
2018年6月20日 已读
玩儿宗教梗我懂,但神棍玄幻加上科幻外壳,还扯了政治斗争,就……昂反正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虽然知道这样成篇确实写得不容易。
20世纪 美国
火星救援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The Martian
9.0 (188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迪·威尔 译者: 陈灼 译林出版社 2015 - 10
六天前,马克·沃特尼成为了第一批行走在火星上的人。如今,他也将成为第一个葬身火星的人。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阿瑞斯三船员被迫放弃任务。撤离过程中,沃特尼遭遇意外,被孤身一人丢在了这片寸草不生的红色荒漠中,剩余的补给也远不够撑到救援可能抵达的那一天。
当然,沃特尼也不准备坐以待毙,凭借着他的植物学家和机械工程师背景,他决定跟火星来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过家家游戏。
2017年5月17日 已读
太空种田文,前面挺好看的。大概我真的喜欢种田?
美国
冰与火之歌(卷二) 豆瓣
A Song of Ice and Fire:A Clash of Kings
9.2 (14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治·R·R·马丁 译者: 屈畅 / 胡绍晏 重庆出版社 2006 - 1
继《权力的游戏》之后,乔治·马丁推出了另一部恢宏之作,续篇《列王的纷争》。与罗伯特·乔丹不同的是,乔治·马丁牢牢把握住了精妙的情节和那些真实得令人惊叹的人物。《列王的纷争》具备了一部优秀奇幻小说需要的所有元素:爱情故事、宫廷阴谋、背叛和战争,并且远不止于此。乔治·马丁所展示的人物能够在不觉中触及你的灵魂深处,引发你强烈的爱憎感,如同他们本是你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使得《冰与火之歌》不仅仅在奇幻界堪称杰作,更是一部文学佳品。马丁拒绝演绎寻常的善恶套路,或是呈现读者可能期待的那些包裹着糖衣的英雄故事。他书中的人物具有不可思议的深度,无论善恶,他们都将赚取你的情感。这些再结合魔法元素的合理运用和对悬念与高潮设置的天赋感觉,造就了《列王的纷争》,如同《权力的游戏》这本你全心爱上的小说一样,也使乔治·马丁跻身当代最卓越的作家之列。
2017年3月22日 已读
为什么感觉没有第一部好看……感觉太多重复的话?感觉作者不喜欢年轻的当权者啊,乔弗里和罗柏都透着一股蠢气(乔弗里已经蠢上天了,有一种乱伦确实会生傻逼的即视感),虽然作为中二少年无可厚非但还是觉得有什么不对。以及提利昂真的爱上雪姨真是智商下线==略喜欢几个野人和帮艾米丽杀三个人的小哥,猎狗是不是喜欢珊莎==。
美国
冰与火之歌(卷一) 豆瓣
A Game of Thrones
9.4 (2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治·R·R·马丁 译者: 谭光磊 / 屈畅 重庆出版社 2005 - 5
《冰与火之歌》由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小说家乔治·R·R·马丁所著,是当代奇幻文学一部影响深远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于1996年刚一问世,便以别具一格的结构,浩瀚辽阔的视野,错落有致的情节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迅速征服了欧美文坛。迄今,本书已被译为数十种文字,并在各个国家迭获大奖。
本书主要描述了在一片虚构的中世纪大陆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宫廷斗争、疆场厮杀、游历冒险和魔法抗衡的故事,全书七卷(包括未出的各卷)浑然一体,共同组成了一幅壮丽而完整的画卷。书名“冰与火”,为的是突出人性挣扎的含义,书中塑造了无数的人物,但其着眼点,却并非孤立地凸现英雄主义,奉献精神或奸猾阴谋,而是将书中人物放在一个“真人”的角度,写出他或她在时代和社会的旋涡中不同的境遇与选择。从写作上说,本书与莎翁的《哈姆雷特》颇有共通之处。从中,读者便能与之产生呼应,共同经历这冰与火的洗礼。
那么《冰与火之歌》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在阅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关注呢?
首先,本书采用了独特的视点人物写作手法(POV)。通俗地说,就好比一部大片,导演将摄影机装在不同人物的身上,并不断切换。整个故事,由甲人物以自身立场讲述一段后,便换为乙人物来讲述,以此类推,周而复始。翻开本书可看到,每章节的名称皆为一人物名,该人物便是本章的视点人物。这样的写法,不仅大大增强了代入感,尤为重要的是,它主观地限制了读者(通过视点人物的视野)获取信息和进行思考的广度,为书中错综复杂的线索设置提供了必要的帷幕。作者的另一巧思在于,相对于采取这一写法的同类作品常出现的时间线索混乱,叙事搅成一团等弊端,本书经过精心梳理后,每个章节的时间互不交叉,而是呈现精巧的上下承接的关系,虽然视点人物不同,但故事却在不断前进。
其次,本书每个章节张弛有度,节奏感非常强烈,能吸引人连续地阅读。作者在写作《冰与火之歌》之前,已获得多次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等,并在好莱坞担任编剧长达十年之久,丰富的经历,使本书成为了他三十多年写作经验的总括和升华之作。在本书每个章节,读者都可以很轻松地发现其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本书的每一卷,也形成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乃至在由整个七卷组成的《冰与火之歌》,也呈现出这样完整的结构。不仅互相串联,其中更包含了无数的情节兴奋点。作者曾经说,担任编剧,最痛苦的是不能将自己的才华在四十五分钟一集的时间内释放出来,而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对自身抱负的一种实现。
第三,这本书,诚如上面已提及的,其核心在于“人”本身。由是,它没有简单的答案,并不是一本可以懒洋洋浏览的书。它不仅包括无数扣人心弦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它所描述的情景,往往是真实人生中无可回避,必须面对的东西。因为人本身是最复杂的。看过本卷《权力的游戏》的读者朋友,不妨在下列问题上作深入的思考,如琼恩·艾林死亡的真相,行刺布兰的真相,乃至琼恩的父母等等,相信作者最后会让你大吃一惊。同时,相对于其他的奇幻作品,习惯于主角落地百尺毫发无伤,或危机时刻总能化险为夷的读者,本书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惊愕。在作者笔下,每个角色均以其真实的轨迹在运行,有成功,也有痛苦,甚至死亡,本书正是通过这样的构架翻动着读者的情绪。
第四,本书是典型的西方史诗奇幻文学。既然是史诗,其落脚点就是整个书中呈现的世界,关注的问题宏伟,全书的格局庞大。历史,人物,宗教,神话交织在一起,展示出一个亦幻亦真的世界。或许会有读者认为,本书更像一本历史小说,这种论断有其合理之处。马丁本人曾在采访中言道:“我喜欢历史小说,但历史小说最大的局限是结局已经基本注定,不论作者付出多大的巧思,都失去了最大的悬念点和高潮处-结尾。”所以,他选择了《冰与火之歌》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奇幻文学必不可少的元素“魔法”的处理上,作者马丁秉承托尔金的精神,运用得非常谨慎,着意刻画神秘感。读者或许记得,《魔戒之王》虽是一部典型的奇幻作品,且出现大量的神灵和超自然现象,乃至伟大的法师甘道夫等等,但书中却没有具体描述一种魔法。针对这一特点,马丁曾经说“魔法等元素就好比调料,不用则无以凸现奇幻氛围,滥用则会串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相对于无数火球满天飞的“奇幻”作品,《冰与火之歌》之中的魔法显得非常精细、神秘和巧妙。
一直以来,国内的奇幻文坛苦于少有优秀奇幻文学作品的引进。少量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的作品,甚至使得文学界将在西方百花齐放,无比兴旺的幻想文学归入了少儿读物和幼稚作品一类。纵然在关注奇幻文学的读者群中,参差不齐的玄幻文学,也蒙蔽了人们的视线。透过本书的出版,阅读一本真正的奇幻作品,感受一下奇幻小说无穷的魅力,让她真正地扎下根来!
可以想见,本书的成功,必将推动新一轮奇幻文学作品引进和阅读的风潮!
2017年3月13日 已读
这么清新脱俗不带硬性说教又透着一股中世纪传奇之风的小说火得确实很有道理。目前喜欢小恶魔和舞蹈老师,虽然后者太装逼GG了(sad);讨厌大姐和凯瑟琳她姐,一个花痴小妹(如果黑化就转粉)一个神经质妈,小国王们全都很讨厌。龙妈虽然整天我是真龙xx很烦,但好歹出了那么多肉戏,反正我还是挺喜欢她的😏
美国
布鲁克林有棵树 豆瓣
A Tree Grows in Brooklyn
8.7 (51 个评分) 作者: 贝蒂·史密斯 译者: 方柏林 译林出版社 2009 - 7
这是一本关于生存的书,讲述阅读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讲述知识如何改变人的修为与命运,讲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是一片宁静的乐土,而在这里,一颗本应无忧无虑的幼小心灵却要被迫去面对艰辛的生活,体味成长过程中的无奈百味:母亲偏爱她的弟弟,父亲深爱她却英年早逝,家境清贫,在学校饱受轻鄙……面对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闷、忧愁,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门终于为她打开。
我想,在我成长过程中让我最受感动的一本书就是《布鲁克林有棵树》了。
——奥普拉·温弗瑞
如果错过了《布鲁克林有棵树》,你将失去一次重要的人生体验……这是一个深刻理解童年与家庭关系的动人故事。
——《纽约时报》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本让人洞悉个体如何能变得更坚强、坚定、睿智的书。最重要的,它谈及人要生存所需的人格力量,也就成了一篇关于爱、信任与磨难的文章。正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平生第一次认识到,尽管磨难是一次艰难的考验,但它确实是个人所能体验的最积极的人生影响因素之一。
——美国读者
2017年1月9日 已读
感觉到作者想写出狄更斯感的野心,奈何……嘛,横看竖看都像儿童文学,或者是消遣小说。
20世纪 美国
斯通纳 豆瓣 Goodreads
Stoner
8.8 (47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
2017年1月6日 已读
可能是因为读的同时看了一篇尤利西斯的文,在那样的作品面前,斯通纳即便好也显得幼稚且立足点不佳,虽然“结婚一月他就知道了婚姻的失败”和那些别扭绝望的对话挺好的。
20世纪 美国
知更鸟女孩 豆瓣
5.7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查克·温迪格 译者: 吴超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6 - 5
米莉安自小就没有父亲,单身家庭长大的她,14岁又被母亲抛弃。因为一场意外,她拥有了预知他人死亡的能力。从此之后,她带着记录死亡名单的日记本四处流浪,在茫茫人群中寻找着濒死的人。这样的生活苦涩而绝望,逐渐被填满的日记本里散发着死亡的浓烈气息。8年之后,就在生命指针即将停住的那一刻,善良单纯的卡车司机路易斯意外地闯进了米莉安的世界。他的眼睛清澈纯净,心思细腻温厚,为米莉安干涸枯竭的生命带来了希望。然而命运却始终如寒冬般严酷,米莉安发现路易斯将会在一个月之后惨烈死去,那么,女孩米莉安该如何制止这命运有一次的玩弄?又将如何完成生命的永恒救赎?
2016年12月22日 已读
讲真,作者是不是看死神来了的灵感……以及为什么第二部飚那么高分
美国
沙郡年记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尔多·利奥波德 译者: 王铁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2016年7月11日 已读
虽然作者看不到自然后神的作为,可我原来也没看到动物的丰富情绪。
20世纪 美国
饥饿游戏 豆瓣
7.4 (72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柯林斯 / Suzanne Collins 译者: 耿芳 作家出版社 2010 - 1
第七十四届饥饿游戏即将开始。
在荒蛮的野外环境中,每个人都想置你于死地,
你能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来吗?
24人参加竞赛。只有一人能够存活。
抽签日那天,凯特尼斯的人生彻底改变了。
在未来的北美洲,帕纳姆国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它的中心凯匹特位于十二个区的中央。每年,十二个区都被迫向凯匹特送去年龄在12岁至18岁的少男少女“贡品”各一名,去参加饥饿游戏,这是一项残酷而可怕的生与死的竞赛,所有的贡品必须战斗到死,最后的幸存者就是胜者。
竞技场是经过人工布置的森林、荒原。竞赛中,猎杀、追踪、饥饿、伪装、智斗等生死存亡的时刻,都被电视现场直播到全国,每个人都必须观看,而且要当成节日一样庆祝。对于凯匹特,这是年度盛会,是一场游戏。对于其他十二区,是羞辱和折磨。
生存是16岁的凯特尼斯的本能,她依靠在十二区围栏外偷猎、采集野果勉强养活妈妈、妹妹和自己。当凯特尼斯代替被抽中的妹妹参加饥饿游戏时,她明白这对她可能意味着死亡。如果她想生存,她必须在人性与生存、生活与爱情之间做出选择。
在竞技场上,凯特尼斯机缘巧合被塑造成燃烧的女孩,又与本区的另一个贡品皮塔组成明星恋人备受瞩目。她很困惑,自己与皮塔的关系?她企图拯救其他竞赛者的生命,机智地应对游戏中出现的谜题,使她成了电视观众关注的中心。生死关头,她才发现爱情竟然也可以成为赢的策略。
凯特尼斯只有继续做她自己。那个倔强的女孩,她拒绝向游戏规则屈服,拒绝向死亡屈服,也拒绝向爱情屈服。她的拒绝会带来什么,未来又会怎样呢?
2016年5月23日 已读
古代献祭的超时空游戏版,又符合现代流行艺术的喜好又有莫名的古典感,还有分区的反乌托邦设定和对媒体的讽刺,作者很会讨巧,要不是不喜欢第一人称叙事的玛丽苏感还有女主婊得不行的结局,说不定就给五星了。及,露露尸体上的小花和来自11区的面包也看泪目了_(:з」∠)_
美国
我将是你的镜子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肯尼思·戈德史密斯 译者: 任云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我将是你的镜子,安迪·沃霍尔访谈精选1962-1987。与波普巨星的35次对话。
本书是第一本安迪·沃霍尔访谈选集——精选了这位波普艺术先锋谈论名声之艺术、让一米歇尔·巴斯奎特的作品等——从安迪·沃霍尔早年崛起的日子到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
问答方式的访谈是安迪·沃霍尔最喜欢的一种沟通方式——他甚至将他出版的杂志命名为《访谈》。然而一直以来,却从没有一本以沃霍尔访谈作为主要内容出版的选集。《我将是你的镜子》精选了35篇对话,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复杂的心理。从1962年横跨至987年,这一篇篇高深莫测、机智诙谐的对话展现了沃霍尔艺术生涯中不同进程的真实面貌。
肯尼思·戈德史密斯身为知名的诗人、编者的评论家,在此提供了每一篇对话的出处以及与其相关之背景脉络。本选集包含了20世纪60年代沃霍尔访谈萌芽时期讨论关于他著名的康宝浓汤作品、杰姬·肯尼迪极度忧伤的肖像画,以及他极具震撼力的死亡和灾难系列作品。当沃霍尔在70年代从绘画转向电影制作,访谈便见证他成为一个社会名流、大出风头者以及带动风潮者的年代。极具影响力的《访谈》杂志、54俱乐部,以及到了80年代,沃霍尔对于新起的艺术家如基思·哈林的支持,在科技与艺术之间渐长的关系,以及到最后去世前几个月在一次访谈中回到宗教想象和精神性的表现。
《我将是你的镜子》展示了沃霍尔掌控、迷惑以及丰富我们文化各个领域的能力。
2016年5月21日 已读
艺术已经死了,没有人思考,没有人再用想象力。算是对pop artist的入门了解,虽然那种解构、大众化一切的态度注定和我吹毛求疵的精神格格不入。
20世纪 美国
分歧者3·忠诚者 豆瓣
Allegiant
5.0 (6 个评分) 作者: [美]维罗尼卡·罗斯 / Veronica Roth 译者: 王明达 / 王思宁/校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4 - 8
下一个大事件。
——《滚石杂志》
罗斯笔下的情节……聪明又复杂。每个角落都遍布着危险、猜疑,极有张力,翠斯和托比亚斯之间的“化学反应”依然真实,让人怦怦心跳。最后这一部始终牢牢抓住你注意力,一直到最后的决战开始。(《出版人周刊》)
——《出版人周刊》
一个大胆、无法预料且大大出人意料的结局。
——《洛杉矶时报》
悲剧的结尾虽然让人震惊,却和主题一致;苦乐参半的终曲,给人一种伤感的希望。
——《科克斯书评》
最后的最后,这是一个充满失去的世界。英雄必须受苦的大转折让很多读者心碎,却又忠于罗斯所创造的无情的“反乌托邦”。
——《儿童图书中心简报》
如果你喜爱《饥饿游戏》或《暮光之城》,你会为《分歧者》系列疯狂!这本书会一鸣惊人——相信我们没错的!如果选择继续做个无派别者,你注定是个孤独的灵魂。
——PerezHilton.com
罗斯在这本被高度关注的小说里,给自己的所创造的故事写下了令人震惊的结局(有些读者一定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出版人周刊》
毫无疑问,情节很复杂。在终结篇中,罗斯做了一个很高明的决定,她很早就把秘密亮开,把重点放在人物描写上,他们与新世界、与所面对的选择作斗争,他们的所作所为会引起怎样的后果。
——《儿童图书中心简报》
世界是一个大谎言,人们活在被篡改的历史和人为设置的现实中,无时无刻不暴露在监视之下。五大派别赖以生存的芝加哥城,不过是美国基因局制造的一场实验?忠诚者誓死要恢复的派别制度,其实不过是当局进行实验的一条规则?
在围栏之外的世界里,翠丝作为基因纯净的分歧者,有机会窥知更多的秘密。而其他人所仰赖的生存基础、价值观、信念统统被粉碎,他们陷入对自身的怀疑不能自拔。
忠诚者叛乱即将爆发。为了镇压叛乱,基因局决定重置所有芝加哥人的记忆,再次篡改历史。为抵制基因局的阴谋,翠丝和老四分头行动,而这一次分开,他们很可能就会天人永隔……
第一部《分歧者》:正是与众不同,使你身处险境
第二部《反叛者》:就算背叛已司空见惯,你能否承受来自最爱之人的那一次?
第三部《忠诚者》:如果世界是一个谎言,你该如何面对所有伤害?
2016年5月21日 已读
刚开始那部分简直要五星的节奏,但是后面的走向并不喜欢,本来差点可以成为很经典的一系列书,最终还是没逃脱成为青春文学的档次。
美国
火山情人 豆瓣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姚君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以随笔作家身份闻名于世的苏珊•桑塔格最为钟爱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这部气势恢弘的史诗性巨著里,作者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为依托,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的意大利半岛为背景,描绘了由英国驻那不勒斯大使、收藏家威廉•汉密尔顿爵士,其续弦、风流的绝代佳人埃玛,以及埃玛的情人、英国一代海军英雄纳尔逊勋爵这三人组成的一个奇特组合,在寓意形象而又深刻的间歇喷发的维苏威火山这一地理背景下,展开了一幅交织着荒淫与破败、战乱与美色、革命与暴政、贪欲与毁灭的人性画卷。
2016年5月21日 已读
爱着却不能承认,他们便只好对爱进行泛论。这个世界是由形形色色遭遇不幸或爱情受挫的男男女女变形构建而来的。啊,我的狄俄尼索斯么,答案在这里,答案在这里。
20世纪 美国
分歧者2·反叛者 豆瓣
Insurgent
5.7 (7 个评分) 作者: [美]维罗尼卡·罗斯 / Veronica Roth 译者: 王明达 / 王思宁/校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4 - 6
丑恶一旦找到突破口,就势不可挡地冲出来,摧毁这世界。混乱中,有人为了所谓高尚的动机大肆屠戮,有人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趁机夺权。
无私派遭屠竟是因神秘使命,友好派避纷扰保持中立,诚实派为自保求妥协反被控制,无畏派分裂,博学派被扫荡,无派别大军崛起。从前据说已死的人还活着,活着的人又有太多死去。
错手杀死朋友,父母因自己双亡,心中的悲痛与愧疚让翠丝绝望,她一次又一次走在自毁的路上,让爱她的人一次又一次暴怒和疯狂。爱到底是坚实的还是脆弱的?死都不能撼动,猜疑为什么轻轻就能将它击碎……
2016年5月16日 已读
太妹原先以为自己是最特别的,后来才发现特别的人满大街都是,但他们都很低调。以及这是一个聪明的实验鼠阻止实验者发现实验成功的小白鼠不惜大开杀戒的故事。实验者想让成功的小白鼠帮助他们,但没有想到特殊的小白鼠在里面成为怪物一样的存在,被歧视被猎杀,真是双重的反乌托邦,人的计划真是太弱了。
美国
分歧者 豆瓣
Divergent
5.5 (20 个评分) 作者: [美]维罗尼卡·罗斯 / Veronica Roth 译者: 王明达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4 - 3
如果世界按照所有最美的特质划归五派,无私,无畏,诚实,友好,博学,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还会不会有杀戮,争端,夺权,暴乱?
答案你知道。
因为丑恶从未消失,它只是被深深地隐藏起来,妄图在某一天爆发出来,冲毁这世界。
在本书看似平静的开头后面,潜藏着令人惊讶的奇曲过程,我们所有人化身16岁少女“碧翠丝”,跟着她从安宁平和的无私派生活突然坠入分歧者的危境,突入无畏派基地,历经新生训练的血雨腥风,变身强悍理智美貌加身的“翠丝”,经历一场未知结局却至死不渝的恋爱,再跟着她走上解密分歧者之路,完成一次向死而生的蜕变。
2016年5月15日 已读
其实这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公务员家庭中出了两个叛逆者的故事,哥哥跑去搞学术了,妹妹跑去当太妹了,而且还是个有思想的太妹,以至于黑白两道的人都怕她。
美国
伤心咖啡馆之歌 豆瓣
Ballad of sad cafe : the novels and stories of Carson McCullers
8.0 (9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李文俊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7
《伤心咖啡馆之歌》收入了麦卡勒斯的七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最著名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及麦卡勒斯十七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神童》。
诸篇小说的背景多样,有都市生活的,有大学生活的,也有家庭生活的,但其反映的主旨似仍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那种没来由的孤独感。书中除《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家庭困境》曾被引介入国内,其余均为首次面世。
2016年5月5日 已读
周日看了一个寇乃馨关于爱的讲演,到底是成为爱者还是被爱者,被爱的结局痛苦,因爱者忍受不了完全的付出;爱的结局则美满,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然而现实的本相当真止于此么?麦卡勒斯的答案是最好了的。
20世纪 美国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9.0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2016年4月23日 已读
这本书的道德关注还是其次的,用来考虑“律法如何应用才算为公义和智慧”的问题比较合适。
20世纪 美国 需重读
美国宪法的基督教背景 豆瓣
Christianity and the constitution : the faith of our founding fathers
作者: 艾兹摩尔 译者: 李婉玲 / 牛玥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1
《美国宪法的基督教背景:开国先父的信仰和选择》从历史事实和思想两个角度深入探讨美国宪法的立法背景。中间部分重点探讨美国历史上著名的13个开国之父,对于他们立宪与立国思想背后的个人信仰和学识背景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以大量手稿摘录的方式进行条分缕析,最后部分探讨美国宪法的危机和未来,具有前瞻意义。
此书出版于90年代末,在大部分人专注这美国宪法的实际运用与权利分配时,这本书重新唤醒美国人对自己历史源头的审视。在过去的10年里,这本书再版了9次,成为所有保守派法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尤其是美国宪法研究员的必备书籍之一。《美国宪法的基督教背景:开国先父的信仰和选择》的出版,带动了一系列对美国宪法宗教背景的研究。现在,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们在判决中也会引用宪法及国父们的宗教背景作为辅助依据。
2016年2月23日 在读 然而阴确撕挺的是,米国的宪法虽然有改革宗背景(也许是1/3?)但米国并不是基督教国家→_→
宗教 美国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 豆瓣
作者: Carson McCullers Gardners Books 1999 - 2
This is the tale of Miss Amelia, gaunt and lonely owner of a small-town store; and how she squandered her love on Cousin Lymon, the little strutting hunchback who turned the store into a cafe; and how her rejected husband, the meanest man in town, came back and stole the hunchback's heart; and, of the gargantuan fight that followed. This is a miniature epic with the melancholy atmosphere of a ballad.
2016年2月3日 已读
The lover craves any possible relation with the loved, even if this experience can cause him only pain. 自私透了自私透了TAT!
20世纪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