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爱丽斯漫游奇境 豆瓣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nd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8.4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刘易斯·卡罗尔 译者: 张晓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5
本书的语言诙谐幽默,情趣盎然,那些形象的、新鲜的、嘲讽的、琢磨不透不说话方式,时不时出现的文字游戏、合成字或空插在故事情节中的打油诗、双关语,甚至玩从查起的词句,常使读者摸不着边际,但却赋予作品一种特别的美感 。其中《爱丽斯镜中游》中的著名诗歌《杰伯沃基》首创将卡罗尔的语言特点推向极至,为世人所赞叹。Jabberwocky这个怪诞的合成词也从此被收进大英辞典中。
2009年1月10日 已读
依然是小时候雷鸣哥哥送的版本~做得很漂亮,里面的翻译也很到位(根据原文一直换字体= =~),插图也是用的原版的。唯一不足的是有装订问题,最后一部分差了十多页的样子。开始看时没注意,结果看得稀里糊涂。(其实整本书都看得稀里糊涂,当时~)
M gift 刘易斯·卡罗尔 童话 英国
安徒生童话 豆瓣
作者: [丹麦]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译者: 徐 朴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 - 3
安徒生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璀璨瑰宝。本书所收二十一篇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如诗一般的童话杰作,热情地歌颂了人们善良、勤劳、勇敢、坚强和自我牺牲等优秀品质,也无情地鞭挞了当时社会许多不合理现象。这些童话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故事引人入胜,不仅教育了世世代代世界各国的孩子,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能引发他们美丽的想象,启迪人们深思。
这样的猫和那样的狗 豆瓣
作者: Christine Ammer 译者: 邢驰鸿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英语世界是一个万花筒,也是一个迷宫,它在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同时,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示了其奥妙所有。英语习语是英语这个庞大家族的一个分支,在这个分支里活跃着一种不可或缺的“小精灵”——动物习语,它们机灵、调皮、爱捣蛋,像水银一样无孔不入,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些“小精灵”在某此方面与人出奇地相似,弄得人不尴不尬、“不三不四”起来。譬如:用猪(pig)来影射人的懒惰,用(wolf)来形容人的凶残,用鸵鸟(ostrich)来讽刺人的自欺欺人,用公鸡(cock)来描绘人的趾高气扬,用老鼠(mouse)来鞭挞人的龌龊……,总之,读完全文,你甚至会产生一种“愧为人类”的感觉,不过这也毫无办法。
本书依照动物生活的场把地球上所有动物分为八类,归入八个章节,每一章节都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在详细描述每一种动物的习性的同时,巧妙地介绍了由动物的习性衍生的英语习语及谚语,并介绍了与之有关的西方文学作品,使读者在了解动物习语、谚语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可谓一箭双雕、一石二鸟。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实用价值,让我们一起领略英语里动物王国的风兴吧。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aH
我是猫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日] 夏目漱石 译者: 尤炳圻 / 胡雪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 5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小说的主角是一只猫,故事由猫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没有完整的线索,在看似不经意的猫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表述中,严肃的主题却鲜明地显示了出来。
猫的主人叫苦沙弥,是一个中学教员,喜欢清静,常常在家用功。他兴趣广泛,但却一事无成。主人常和自己的朋友们--“美学家”迷亭、“理学士”寒月、“艺术家”东风、“哲学家”独仙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弄文,打发时日。一天,资本家金田的老婆为女儿的婚事上门请苦沙弥帮忙。苦沙弥认为寒月会爱上金田家的小姐简直是笑话,又和迷亭一起把她嘲弄一番。从此,主人家招来了不少的麻烦。先是车夫老婆传播流言蜚语又哄闹辱骂主人;后是主人的老同学铃木上门规劝要主人少惹事;再是中学生们被唆使在主人家门喧哗吵闹,使主人肝火大旺。猫来到金田家,听到了金田夫妇的商量,知道这一切都是他们在整主人。
主人仍与迷亭、寒月等一班朋友聚会,在高谈阔论嬉笑怒骂中攻击世道、痛斥资本家的可恶和侦探走狗们的可鄙。主人有个学生三平,要和金田小姐结婚了。他来邀请主人参加婚礼,主人断然拒绝。猫在主人家也觉得沉闷。“人类最后的命运不外乎自杀”,主人的说法大概不错。醉酒的猫想着,不慎掉进水缸,在挣扎中死去。
围绕金田小姐的婚事,作品有力地批判了资产者的骄横和拜金主义者的势利。金田策划安排、兴师动众,最终要苦沙弥“投降”,原因只在苦沙弥冷落了他的老婆。他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有让人“生就生死就死的本领”,原因是他财大气粗。铃木百般巴结金田,卑躬屈膝,趋炎附势,成为金田的暗探和说客,其原因也在于金钱。连猫都看出,“我现在明白了,使得世间一切事物运动的,确确实实是金钱。能够充分认识金钱的功用,并且能够发挥金钱的威力的,除了资本家诸君外,再没有其他的人物了。”作品对 “鼻子、眼睛都盯在钞票上”、“只要能赚钱,什么事也干得出来”的缺义理、缺人情和缺廉耻的“最坏的人类”作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通过猫的眼,苦沙弥的“执迷不悟”、寒月的不慕时尚、迷亭的玩世不恭、独仙的“大彻大悟”,乃至铃木的自私与势利等,不同的品性凸现出来了。苦沙弥们的嬉笑怒骂,蕴含着对拜金主义社会的嘲讽,对军警侦探等军国主义暴力的痛恨,表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们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质。与此同时,作品对苦沙弥们胸无大志、无所事事、孤芳自赏、故作风雅的弱点也加以批评和嘲笑,但这是一种“带有苦艾的余韵的”嬉笑怒骂,蕴含着作者本人的同情、苦闷和悲哀。作品成功塑造了日本明治时代不满社会现状,但又不能与百姓为伍的中下阶层知识分子群像。
小说形式别具一格,以猫为主角,以猫的一生作为叙事架构(从“我”出生流落苦沙弥家始,到“我”误饮啤酒掉进水缸淹死止),新颖别致,流畅生动。猫的议论看似东拉西扯,实则形散神不散。猫既起叙述的作用,又起评论的作用,还起串连故事的作用,独特的构思形成奇特的魅力。小说语言幽默,讽刺辛辣,从中也可以见到日本俳谐文学和英国讽刺小说的影响。
抵达之谜 豆瓣
The Enigma of Arrival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邹海仑 / 张曙光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 - 1
奈保尔(V.S.Naipaul)在《抵达之谜》中,描绘了英国威尔特郡乡村旷野的景色,包括生活在那里的人及他们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同时交替穿插着自己写作的历程和外出旅行时的心情记录。这部被冠以“半自传体小说”(一种纯粹杜撰的称谓)的作品,打破了纪实与虚构、小说与散文的界限,以类似印象画派的笔法,捕捉外界事物留存在心中的影像――那些跳跃的记忆光点、闪烁的人影、生活碎片、乡野景色和朦胧的伤怀之情。它们在忧伤调性统领下,使流淌的语词所呈现的一切,具有永久回味的意味;仿佛是对逝去岁月所作的一次邀请或回访。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米格尔街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王志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 - 1
《米格尔待》讲述的是弱势群体毫无希望的故事,读来却丝毫没有那种了无生气的窒息之感。在米格尔大街贫困、脏乱的社区景象中,人们似乎活得有滋有味,其中不乏草根社会的幽默气息。奈保尔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小人物的想入非非,揭示了植于琐屑欲念中的民间理想。一方面总是某种虚幻的东西在支撑着人生意趣,而另一方面,那些卑微、古怪的动机同时让你感受到“理想”本身所包含的凄凉。这里,所以那些令人心酸的东西都融入了日常的起居变谐,在适当的时候它们便成为撬动故事情节的杠杆,从而使一帮街头闲汉和放荡娘们的故事演绎出某种悲剧风格。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奈保尔家书 豆瓣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北塔 / 常文祺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6 - 1
奈保尔——21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以小说成名,这跟他的老爸很有关系。虽然儿子的写作才能绝非做父亲的所调教,但他在每封信里都流露着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本书以时间顺序写成,既是一部奈保尔的成长史,又是一本不同寻常、感人肺腑的通信集。
这是一本不同寻常、感人肺腑的通信集。在这些父子之间的往来书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壮志未了、为家庭所累而心力交瘁的老人;以及立志在广袤的文学沃土上耕耘的年轻人形象。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马龙之死 豆瓣
作者: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 阮蓓 / 余中先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 6
今年4月13日是世界著名作家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纪念,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贝克特选集》。全书共5卷,125万字,按年代收录了贝克特定居法国巴黎后所有用法文写作的作品,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主译。
塞缪尔·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
据悉,贝克特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创作和写诗开始的,其小说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戏剧作品。从文学表现的角度来说,贝克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飘忽和细腻见长,小说作为一种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贝克特。他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罗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直接导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文学实验。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现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如此深刻。贝克特健在时,国际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是存世的三位最伟大作家。但在国内,贝克特的小说基本上被忽略了,这可以说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此次湖南文艺推出的5卷本的《贝克特选集》,将《莫罗瓦》三部曲收录在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本卷收录:《莫洛伊》《马龙之死》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古兰经故事 豆瓣
作者: 杨连�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9 - 3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主要也是首要的最神圣的经典,是最根本最有权威的立法依据。千百年来,全世界的穆斯林都以它为指导宗教生活、品德修养、社会活动乃至评判是非善恶的准则;东西方学者也都把它视为研究伊斯兰教的首要必读文献,视为探索伊斯兰教真谛所在的金钥匙。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银说话 豆瓣
作者: 鲍尔吉·原野 新世界出版社 2006 - 5
继老舍、萧乾、沈从文之后,鲍尔吉·原野成为中图最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中的一员。他的一些散文,即使是放在整个20世纪散文金宇塔也无愧色。读其文,如入其乡,如登其堂,和每一个居民把臂交谈,看见他们的泪痕,辨听他们的低喟,并且感受草原一路吹来的万里长风。鲍尔吉·原野写活了他所身属的原野。本文分胡四台、蒙古音乐笔记、吉祥蒙古三辑来为我们展现一幅草原画卷。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夏日走过山间 豆瓣
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
作者: [美国] 约翰·缪尔 译者: 纪云华 / 杨纪国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5 - 10
在纷乱的尘世中,我们渴望寻得宁静,渴望倾听自然的声音,渴望给心灵找到安稳的归宿。面对现代文明的恶之花,我们深深怀念曾经广布的人间天堂,甚至怀念清澈的河流、静默的繁星、温润的雏菊。幸运的是,这个世界上曾有亨利·戴维·梭罗、约翰·缪尔、阿尔多·李奥帕德这些当年舍掉舒适、忘情自然的人。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认为,亨利·戴维·梭罗、约翰·缪尔、阿尔多·李奥帕德的作品是可以并存于书架上的自然文学典范。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初唐诗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贾晋华 三联书店 2004
《初唐诗》《盛唐诗》三联版序言
英文版的《初唐诗》和《盛唐诗》大约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那时的中国古典文学学术界和现在十分不同。那时,我们拥有基本的原材料,虽然王绩的五卷本诗文集直到1987年,也就是《初唐诗》出版十年之
后才面世;那时,很多诗文集的笺注本都还没有问世,我们也还没有傅璇琮等学者就作者生平和诗歌编年作出的重要研究成果。现在的电子文献把检索字词变得非常容易,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在二十五年前,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那时,我们缺乏现有的种种研究工具,只能依赖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中国学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唐代研究领域精彩纷呈,令人欣慰和鼓舞。
《初唐诗》、《盛唐诗》有它们的局限、错误和缺点。如果能够重写,它们一定会很不一样。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所利用和借鉴的学术研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即使在多年之后,我相信书中的一些基本论点和对文学史采取的视角仍然不无其有效之处。
文学史不是“名家。的历史。文学史必须包括名家,但是文学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理解变化中的文学实践,把当时的文学实践作为理解名家的语境,我们不应对一个长达百年的时期进行大刀阔斧的概括,而应该检视较短的时期,作家群体,不同的区域。这样一来,传统的学术研究,比如说交游考、年谱,就会和文学史写作以及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文学史试图把具体细节和对整体的理解与把握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的复杂性总是使简单的概括显出不足。
在对诗歌的研究里,学术工作的惟一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诗篇。好的文学史总是回到诗作本身,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笔下那些令人讶异的、优美的、大胆的创造。
最后,我要向这两本书的译者贾晋华教授表示衷心感谢:如果三联书店认为这两本著作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值得在中国再版,那么,功劳有一半属于贾教授。
2004年8月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迷楼 豆瓣
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程章灿 三联书店 2004 - 1
由宇文所安编著的《迷楼》内容介绍:“迷楼”原指隋炀帝在7世纪初
建造的一座供其恣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论
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宇文所安这部著作模仿迷楼的架构
,将来自多种不同文化、多个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由
此论述中西诗歌中的爱欲问题,这些诗作本来毫无归并一处的理由,然而
彼此结合,却益觉其气韵生动。
作为一种比较诗学,《迷楼》不拘限于欧洲传统中那些人人耳熟能详
的作品,而是突破常规,将生的与熟的、古的与今的作品结合起来——否
则,那些与传统类别格格不入的作品就会被强行纳入其所不从属的类别,
或者被视为外来的少数派而弃置不顾。本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提出了什
么观念结构,而在于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以及当我们放慢脚步沉
思这些诗作时感到的快乐。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另一种乡愁 豆瓣
作者: [瑞典] 马悦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
从峨嵋山古刹中的青年学子到誉满全球的汉学大师,身为瑞典人的马悦然用自己的第二母语――汉语,带领读者穿越不同时空,领略一种同样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异国游子的拳拳乡思。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米沃什词典 豆瓣
Milosz's ABC's
8.5 (12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西川 / 北塔 三联书店 2004 - 6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8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人生回忆录,呈现20世纪历史文化广阔的精神地图。
1940年6月,29岁的切斯瓦夫·米沃什闯过苏军与德军四道防线,从维尔诺长途跋涉到纳粹占领下的华沙。半个多世纪流亡生涯之后,他才终于重返故乡维尔诺,一座“从童话中长出来的城市”。与自己的过去重逢,他回到一种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开始为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登记造册,而不是谈论他 自己。
《米沃什词典》就是这样一件替代品。它替代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篇关于整个20世纪的文章,一部回忆录。书中所记的每一个人,都在一个网络中活动,相互阐释,相互依赖,并与20世纪的某些史实相关联。
《米沃什词典》是米沃什亲自经历与见证的20世纪。与他一起到过人间的天堂或地狱的人,几乎都已去了幽灵王国。本书是对那些灵魂的召唤,以文学这一永恒的纪念仪式,换取他们的片刻显形。他用词典这一相对客观、抽离、高度浓缩的形式,以平静、卓越的才智,将他的时代丰富层面的体验,浓缩为一个个充满高度智性和深沉情感的词条。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生命之爱 豆瓣
作者: 埃里希·弗罗姆 译者: 王大鹏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7 - 3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本系列丛书共18种,精心选取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荷妮和弗罗姆的经典之作,分别从性欲、社会、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对人的状态心理——大至精神病串,小至日常笔误、舌误等过失进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讨这些著作,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我所有。
晚翠文谈新编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7
这本《晚翠文谈新编》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编排:一、谈文学与写作;二、关于文学语言;三、关于戏曲;四、关于沈从文;五、作品评论;六、自述和自序。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沉船 豆瓣
作者: [印度]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译者: 黄雨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3
《沉船(插图本)》内容简介: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和哲学家;而且在音乐和绘画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他于一八六一年生于孟加拉一婆罗门地主家庭,一八七七年到英国学习法律,但不久弃学归国,经营其父遗产,并开始从事文学和哲学创作活动。他一生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二十多部剧本,十二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及其它著作(包括哲学著作和各种论文集)达四十卷。哲学著作以《生之体现》最为重要,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传统的印度哲学思想。诗集最著名的有《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等。泰戈尔曾于一九一三年,主要以其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戏剧较重要的有《邮局》、《红色夹竹桃》等。他的作品主要用孟加拉文写成,其中大部分由他本人译成英文。
泰戈尔在印度享有极高的声誉。泰戈尔虽自幼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但在宗教、哲学、社会思想等方面仍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他十分崇拜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对古印度梵文文献相当熟悉。对于西方文明,他一方面赞赏其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又颇恶其精神空虚。他显然完全接受性善说观点,视幼小男女天真无邪的心灵至为可爱和可贵,切望人人都保有赤子之心。他主张恬静、淡泊的生活,反对激情;主张人与人和睦相处、彼此相爱相助,树立人类为一整体的观念,反对互相歧视、欺凌和使用暴力。在这样一些思想支配下,他一方面对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等不合理现象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必然反对暴力革命,甚至对印度本身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持否定态度,提出了于人民有实惠的社会改革更重于空洞的政治自由一类口号。泰戈尔本人曾长期致力于和平运动。一九○一年他在圣谛尼克坦创办了“和平之家”(一九二一年易名为“国际大学”),招收世界各国学生,学习有关社会改革、国际团结及农村建设等方面课程,所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全部用作学校经费,希望借此实现其世界和平理想。
泰戈尔于一九四一年去世。
《沉船》是泰戈尔较早的一部作品,写于一九○二年,先于一九○三年四至六月在孟加拉《班加•达逊日报》上连载发表,至一九○六年始以单行本出版。
《沉船》的整个故事写了纳里纳克夏和卡玛娜这对无比虔诚、无比善良的年轻夫妻的悲欢离合。从这点看,颇似我国的传奇。但《沉船》决非一个简简单单的、意在劝善儆恶的传奇故事。
《沉船》故事中的偶然际遇,在泰戈尔的笔下显然都表示一切为神的安排,或上帝的意旨。他有意以此来宣扬他的宗教思想。但更重要的,我们必须看到,泰戈尔实际通过这个故事全面地表达了上面所说他本人的那种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们看到《沉船》里所描写的世界真可称之为好人世界。这里每一个人都随时全心全意在为别人着想,都不惜自我牺牲以谋求别人的幸福:安那达先生简直完全以女儿所感受的悲欢代替了自己的感受,纳里纳克夏和克西曼卡瑞母子彼此的关怀和体谅达到了全然忘我的地步;汉娜丽妮在和罗梅西真诚相爱之后,尽管出现了重重难以破除的因误会而产生的障碍,却始终对他一往情深、无法忘怀;罗梅西在发现自己意外得来美丽的新娘并非自己的妻子之后,既不肯苟且从事,以假作真,又决不肯不负责任地把她抛开了事,即使自己因而受尽种种误解和折磨亦在所不惜!更不用说还有那位“印西一带出名的‘卡克拉巴蒂大叔’”,他和罗梅西、卡玛娜真可谓萍水相逢,仅是在一条船上偶然相遇,但他以及他的全家马上把解决他们的困难看作了他们全家的头等大事】甚至连这里仅有的一个坏人阿克谢,读者也会觉得他可怜和可厌更多于可恶和可恨。
很显然,泰戈尔在这里宣扬的是一种以道德救世的思想,仿佛依靠人的善心,世间的种种苦难就可以解除了。书中还有作者寄予深情的两个人物:幼小的乌梅希和卡玛娜。乌梅希这个从小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为了生存下去不可能不染上许多“不道德的”、“自私的”恶习,但当他一旦被人收留,感受到别人给予他的温暖的时候,他善良的天性立即充分显露出来,完全恢复了他的纯朴、可爱的本来面目。天真、憨厚、温柔而美丽的卡玛娜,在她认定罗梅西就是自己的丈夫时,她是那样逆来顺受,甘愿忍受一切痛苦以求得罗梅西的幸福。而当她获悉和她结婚的实际并非罗梅西,却另有其人时,她便决不肯再和他相处下去,而是毅然立即出走,到茫茫人海去寻找自己的丈夫。这无疑是泰戈尔心目中贤妻良母的形象。所有这些当然都未免掺杂过多理想成分。但泰戈尔以其善于刻画青年心灵的妙笔终给我们留下了两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青年形象。
醒来的森林 豆瓣
Wake-Robin
作者: [美国] 约翰·巴勒斯 译者: 程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
巴勒斯并不是那种常见的身居闹市而心怀乡野的作家,他本身就是一个地道的乡野栖居者。他于1837年出生在纽约州卡茨基尔山区的一个农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写作,与他从小生长于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中有关。尽管后来他也离开家乡先后当过教师、专栏作家、演讲经纪人和政府职员,可真正令他倾心如一的事业是:体验自然,书写自然。于是,在他36岁那年,他辞去了工作,只身到哈德逊河西岸购置了一个果园农场,并在那里亲手修建了一间“河畔小屋”,两年后又在两英里之距的山间建盖了一间“山间石屋”。此后,在人生的最后48年间,他几乎都是在这两间乡野小屋中度过的。他始终自由自在地“过着农夫与作家的双重生活,用锄头和笔在土地和白纸上书写着他的心愿”。他一生的著作多达25部,多以关注鸟类、描述自然和记录乡野生活为主。
《醒来的森林》是巴勒斯的第一部自然散文集,是一本“关于鸟的书”,但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鸟的书。因为“它让我们享受到鸟语花香和大自然的清新优美,还有对原野与丛林的兴趣与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对待大自然的生活态度”。与其他描写和记录鸟类的许多作家所不同的是,巴勒斯对鸟的记录与描写并非只着眼于鸟本身,而是同时还对鸟的生存环境都加以充分关注。因此在巴勒斯的文字中,有“鸟”的出现也就有“林”的显现,有“林”的描绘也就有“鸟”的飞翔。诸如此类的“鸟”与“林”相互添彩和互为增色的“画面”充满了《醒来的森林》之中,并且最终构成了一个大地爱鸟人的心灵画卷。
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之价值和生命之远景,这是巴勒斯留给后人最珍贵的遗产。它让我们日渐明白:最美好的希望并非去面对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而是能够适时拥有一条条蜿蜒于林间的花香小径……
2009年1月10日 想读
M
绿野仙踪 豆瓣
作者: [美国] 鲍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 1
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把小女孩儿多萝西带到了一个奇异而美丽的地方。为了回家,多萝西沿着黄砖路,到翡翠城请求伟大的巫师奥兹的帮助。一种上,她结识了聪明的稻草人、善良的锡人和胆小的狮子。四个好朋友互相帮助,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实现了各自的愿望。
《绿野仙踪》是鲍姆最为著名,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著作,是美国人自己创作的第一部长篇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瑰宝。它一经出版即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连续两年高居童书畅销榜的首位,并以轻歌剧、电影、动画片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全世界产泛传播。 1939年,美国好莱坞将《绿野仙踪》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获得了当年美国奥斯卡大奖。 本书为“外国文学经典”系列中的一本,保持了英文版的原汁原味,值得一读。
2009年1月10日 已读
那么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英文原著,不是很难^_^~!(其实以前都没看过中文版,看电影也是很小的时候的事情了。原来原名是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这么看来,“绿野仙踪”这个译名,倒是十分古雅呢)09.09.21.
M aH 小说 暖心 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