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浪花集 豆瓣
作者: 张允和 / 张兆和 等编著 新世界出版社 2005 - 4
《水》的文章充满了真实、爱心和亲情。她们就像一朵朵纯洁、挚情的浪花,她们叙述的时限从晚清到现代(约150年);叙述的人物从祖选张树声到子孙周安迪。每一朵浪花皆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损资兴学的开明人士;坚贞不屈的革命烈士;驰名中西的语文学者;星斗其文的一代文豪;聪慧敏思的白发才女;笔耕不辍的耋耋老人;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还有,稚趣可爱的小小儿童……她们,叙述了一个家族的古今中外的真人真事,令人感慨、令人悲愤、也令人欢悦和振奋。
吃马铃薯的日子 豆瓣
作者: 刘绍铭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6
《吃马铃薯的日子》不是自传文学,但既然涉及我个人一些经历,总可算作自传文字。我记下这段生平的用心,是为了励志。当然,今天香港的社会环境,与五十年代是云泥之别。但我相信,即使今天大部份香港青年在求学、就业和生活都有改善,总还有一些人是个例外。《吃马铃薯的日子》,也就是为了这一类没有享受到父母或社会福荫的人。
书中的《童年杂忆》,成于八十年代,却可看作《吃马铃薯的日子》的前身。抚今追昔,吃马铃薯的日子,比起童年那段岁月来,并不算是什 折磨。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栉风沐雨、旰食宵衣,也是值得的。
我想香港一定有不少与我童年经验相似的孩子。我希望他们看了本书,也会像我当年的决心一样:咬牙,挣下去。
2008年10月30日 想读
M
一炉烟火 豆瓣
作者: 刘绍铭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6
十年来作者吃尽人间烟火,很是利于书写收在本集这类题材的文章。借用甘阳引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话,说现代文人与城市的街头巷尾有一种文化共谋的关系,“一个文人必须随时准备好迎接城市生活中的下一个传闻、下一句俏皮话或下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单看集内所收文章的一些题目,如“本店不打骂顾客”、“穿T-shirt的母亲”和“Used Wife源考”,可知我实够资格做“现代文化”。
除了第三辑“旧日的足迹”外,其余名辑都是我这两年来的新作。第三辑所收文章,选自三民书局出版的四本集子:《细微的一炷香》(1990)、《未能忘情》(1992)、《灵魂的按摩》(1993)和《偷窥天国》(1995)。
2008年10月30日 想读
M
文字不是东西 豆瓣
作者: 刘绍铭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6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集,分为“旧时香港”、“写作这回事”、“文字岂是东西”、“文化瘾”、“寂寞翻译事”五辑。文章大率以文人、文学作品或自身文学经历为引抒发评论、阐述情怀,包括对旧时香港的追忆,对今夕文坛逸事的调侃,对文人琐事趣事的叙述,对文字“颜色”的点评,对文学翻译的独特体验,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综而观之,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者对文学的投入,对社会的关怀。
2008年10月30日 想读
M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豆瓣
作者: 刘绍铭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6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大部分的稿件,是作者这两年来先后发表在报章上的文章。其余散篇,见《香港文学》和《文学世纪》。在文字身价贬值“玩残”的时代,我还笔耕不断,一来是为了经济收益,二来是积习难改。写作一旦成了爱好,终生也戒不掉。这年月,文字虽难再感人,但至少还能感动作者自己。有些当年刊在台湾地区报纸副刊的旧稿,事隔多年,我还不时拿出来翻阅,像重刊在本集的《怀念旧台北》是一例。这类旧作现在重刊,一来是为了重温旧时情;二来是今日的我,童心已尽,再也写不出这种文章来。集内有《写不过自己》一文,讲的就是这份心情。
2008年10月30日 想读
M
未知的自我 豆瓣
作者: (英)乔治·弗兰克尔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
未知的自我,ISBN:9787801733443,作者:乔治·弗兰克尔
探索潜意识 豆瓣
作者: 乔治·弗兰克尔 译者: 华微风 国际文化 2006
《探索潜意识》一书阐述了乔治·弗兰克尔自己开发的临床治疗方法。读者被邀请进入诊疗室,去见证——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见证——病人是如何被引导着将他潜意识心理的秘密展现到他自己和分析师面前的。弗兰克尔的治疗方法让病人能够回忆起那些以前被隐藏起来的、幼儿时期的经历,以及他们的身体反应的形成过程,让病人实际地去重新经历那些导致他们神经症状和精神症状的创伤性事件。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探索许多身体疾病的起源,并采用精神疗法来治疗这些疾病的新的前景。
2008年10月17日 想读
M
亲爱的提奥 豆瓣
Dear Theo
8.7 (9 个评分) 作者: [荷] 文森特·凡高 译者: 平野 南海出版公司 2001 - 7
这是一部书信体自传,由凡高写给弟弟提奥的几百封信组成。书中不仅真实地记述了凡高贫困孤独的生活,突出地反映了他艺术上艰苦卓绝的探索与独到的见解,还充分地反映了他与弟弟提奥之间深厚真挚的手足之情。
2008年10月17日 想读
M
萨特自述 豆瓣
作者: (法)让-保尔·萨特 译者: 黄忠晶 / 黄巍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 4
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本书即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萨特的只言片语,1905年6月21日,一个男孩在巴黎诞生。没等睁开眼睛,他就大声啼哭起来,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健康。跟别的孩子不同,他的哭声还具有另一种意义:家门不幸。他的父亲正在病中,拖到他1岁3个月时,饱受发烧和肠炎的煎熬,一命呜呼,撒手归西。40年后,这个孩子开始名扬天下,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叫让-保尔·萨特。而年轻母亲安娜·玛丽则亲昵地唤他为“普卢”,让我们在精彩的文字中体味他的人生、历史……
2008年10月17日 想读
M aH
蛤蟆的油 豆瓣
8.5 (81 个评分) 作者: [日] 黑泽明 译者: 李正伦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 11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油的结晶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从孩提时代一个孱弱的“夜哭郎”,如何痴迷于绘画和电影,如何幸得启蒙而踏入电影界,最后如何执导《罗生门》等影片而成为世界级的导演黑泽明坦然直面过往的一切,人生的甘苦,艺术的感悟,流露于字里行间。
2008年10月15日 已读
真摯至此,我都要驚嘆了~只是,止于《羅生門》總覺得有些意猶未盡。關于電影和導演,想要了解更多。好吧,直接看電影去~
M 传记 日本 电影 自传
拥抱 豆瓣
作者: 张小娴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 9
《拥抱》是继《相逢》之后,张小娴散文精选集“爱藏系列”的第二本散文精选集。“爱藏系列”是把张小娴的散文集原来按时间的结集方式打破,根据不同的主题,把现有的散文重新编排出版,更有利于读者阅读和珍藏。
2008年10月12日 已读
現在無法喜歡上這樣的世俗。將來碰見具體現實再說吧
M aH 张小娴 散文 随笔
兰波彩图集 豆瓣
Illuminations
9.4 (8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图尔·兰波 译者: 叶汝琏 / 何家炜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 - 1
《彩图集》(Illuminations)是一个谜。
《彩图集》中所有的诗篇,其灵感来源各异,但每一页都闪耀着兰波的诗歌特征,那就是他完全个人化的“看”的方式,以及他的让人去“看”的方式。散文诗这一新的诗歌形式,给了兰波的诗歌创作以更大的自由度,更丰富的可能性。他以句法的革新、紧凑的节奏感,发现了“和谐的不连贯”(瓦雷里语),更重要的是,他的视觉的清新和新奇让我们的眼睛得以摆脱日常习惯和陈旧观念,以一颗敏感的心去观看这个世界,去发现了不可知。(毋庸置疑,《彩图集》是兰波的代表作品。
《彩图集》是兰波倍受争议的作品,诗人以“通灵者”的身份开创了一种求索于潜意识和幻想的力量的自由诗风,并以此成为现代诗的真正奠基人。
2008年10月11日 想读
M
出版人 豆瓣
作者: [英] 汤姆·麦奇勒 译者: 章祖德 / 谢山青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9
经常有人问我,我如何决定是否应该出版某一本书。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做出这样的选择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我只能说,于我而言,我很少出于商业原因来甑选书籍或者作者。要想做好出版,出版人就必须对书籍本身充满热情。对我来说,要想做到这一点,我就必须真正喜欢这本书,而要喜欢这本书,我就必须真正赞赏这本书的品质。这就是我惟一的原则。一旦做出了决定,接下来就开始操作。首先在出版社内部传播这种信念,然后再传播到外界。      ——汤姆·麦奇勒
二000年末,英国《书商》杂志(The Bookseller)评选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十大人物,该刊形容入选的汤姆·麦奇勒是“英国最重要的出版人;最有创意、是富冒险精神,也最有新闻价值”。在近二十年时间里,“他使出版业充满魅力,他为这一行业所创造的光环,至今未曾泯灭”。
在四十多年的出版生涯中,汤姆·麦奇勒出版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聂鲁达等十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也是菲利普·罗斯、库特·冯尼古特、托马斯·品钦、约瑟夫·海勒、约翰·福尔斯、萨尔曼·拉什迪、伊恩·麦克尤恩、马丁·艾米斯、朱利安·巴恩斯等大批英美当代重要作家的出版人,并一手创办了英语文坛重要奖项——布克奖。
在这部回忆录中,汤姆·麦奇勒以生动、幽黙和坦诚的文字,带领读者领略诸多书业内幕、文坛轶事,并见证他所亲历和创造的英国出版黄金时代。
书中收有五十多张照片和英国大插画家昆廷·布莱克(Quentin Blake)为老友汤姆这本书所配的45幅插图。
2008年10月11日 想读
M
逃避自由 豆瓣
8.8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希·弗罗姆 译者: 刘林海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 8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埃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最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卡萨诺瓦是个书痴 豆瓣
Casanova Was a Book Lover
作者: [美] 约翰·马克思韦尔·汉密尔顿 译者: 王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4
一本幽默另类却又实话实说的作品。
这本书回答了如下这类的问题:
作家们是否可以写出活生生的作品?——极少。
我是不是必须买我朋友新出的书?——不是,但你应该。
我是否考虑让自己猝死,可以使我的书大卖?——绝对是。
书中还会解释:
为什么对出版业最大的危害是作家数量的激增?
为什么书籍是推销自己的最理想途径?
为什么图书馆要处理掉越来越多的书?
……
不仅展示了书的历史,
还给出了包括写作、出版、销售、评论、收藏在内的图书业的“真相”。
2008年10月3日 想读
M
汉字的魔方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4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古典文学研究界最早采用语言的眼光看待古典诗歌的著作之一。作者深刻地指出,古典诗歌具有独立的语言系统,采用的是独特的言语。这样,作者不是对一篇一首的诗词进行微观的分析,而是从宏观的语言体系的角度对于古典诗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整体风貌和动态发展做出把握。
2008年10月3日 想读
M
让爱点亮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慕容引刀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5
关于爱情 快乐 调侃 迷惑 无奈 无主题
失落的书 豆瓣
The Book of Lost Books
作者: [英] 斯图尔特·凯利 译者: 卢崴 / 汪梅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4
这是一部另类的文学史——因为整部文学史也是文学失落的历史;
一座没有写碑文的墓碑——因为书中的作者我们都很熟悉,但他们的这些作品我们可能永远也读不到;
也是一个警示,一曲追怀过去的挽歌。
本书讲的是一些我们没有看到的经典,
它们可能毁于水火,可能失落于人们的冷漠、疯狂或偏见;
有些遗失了,有些未完成。
这世间最脆弱的是书,
最持久的也是书,
你会发现,
通过书使脆弱达到永恒的过程,
竟然充满了偶然
2008年9月29日 想读 Jane~
M
照相本子 豆瓣
8.9 (26 个评分) 作者: 幾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7
《照相本子》,幾米是摄影师、主人翁、配角以及布景,他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玩得很高兴,这种高兴揉合了许多种记忆元素,欢乐的、忧愁的、哀伤的……但这些记忆经过翻转进入书中,所以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幾米直接的记忆,而是经过转折后的动人,而这动人的画面揉合了我们自己的记忆,欢乐的、忧愁的、哀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