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yfireworm - 标记
監視與懲罰 豆瓣
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作者: Michel Foucault 米歇爾.傅柯 译者: 王紹中 時報文化 2020 - 5
這本書可視為傅柯先前作品的延長來讀,但也標誌一個決定性的嶄新躍進。
——吉爾・德勒茲
《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出版於1975年,先前流傳的中文版本書名為《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此次版本係依法文原作重新翻譯。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酷刑、懲罰、規訓與監獄。從一場失敗且殘忍的酷刑與一份犯人作息表,掀開探究懲罰體系巨大轉向的序幕,呈現每一次刑罰的轉變,權力與社會所產生的變化。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在本書中展演了古典時期從公開、殘忍地在受刑者身體上獲得刑罰效果;法國大革命後,逐步轉成將所有罪犯判處相同的刑罰──監獄,近代監獄於焉誕生;而邊沁的「全景監獄」將地牢的原理──禁閉、光線剝奪及隱蔽性──反轉,保留禁閉的概念,一座分隔成單間牢房的環狀建築、一座位在中央的塔,且面向環形建築內側的大窗,足夠的光線及監視員的觀看,成為一種持續的觀看,而這樣的建築設計,並非侷限於監獄,更適用於醫院、學校或工廠。全景論不僅是具體的建築模式,更是建構了規訓權力的明確形式,同時也註定將在社會中散播、增加,使現代社會成為一個監視、規訓的社會。
就如傅柯在書中所提:「本書的目的:一部由現代的靈魂及新的審判權力兩相對應的歷史;一套關於當前科學-司法複合體──在其中,懲罰權力取得其基礎、獲得理由及規則,擴大其影響,並掩蓋其司法上越界的特殊性──之系譜。」
2022年5月28日 想读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 豆瓣
Attachment Vol.2 Separation
作者: [英]约翰•鲍尔比 译者: 万巨玲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17 - 6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二卷。本书主要探讨了婴幼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分离的种种情况对其造成的影响。亲子之间的分离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离的时间长短、分离期间是否有稳定的替代照顾者以及母亲的态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鲍尔比认为,某些形式的神经官能症和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要么是由于剥夺了母亲的照顾,要么是由于幼儿与母亲人物的关系存在断裂点。母亲人物的存在或者缺失本身对于决定幼儿的情绪状态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编辑推荐:
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亲子关系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
了解四种依恋类型,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
帮助为人父母者理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名人推荐: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研究关注母婴分离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让中国的父母重视儿童的早期养育,也期待这套书中的理念能够推动中国研究,能向大众普及相关的科学育儿的理念,增加大家对婴儿以及对母婴关系的理解。
——易春丽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讲师
阅读鲍尔比的系列书籍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义,虽然分离在这个快速的社会里显得稀松平常。
——施琪嘉
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威廉 (David J.Wallin) 译者: 巴彤 / 李斌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 1
本书首先回顾了依恋的文献,着重强调早期经验对于成人的心理健康和关系的影响。Wallin将依恋的关键原则与神经科学、创伤研究、关系(取向)的心理治疗以及有关觉察的心理学整合起来,进一步发展出一个通过关系促进转化的治疗模型。他说明了如何对干预进行“量体裁衣”,以贴合患者的依恋需求,帮助他们建立早期关系未曾提供的内化的安全基地。生动的临床材料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并治疗一系列被带入治疗中的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关系问题以及自杀等。本书通过展现聚焦于非言语互动的临床应用,描述了针对患者的情绪反应以及身体体验而工作的强有力的技术。同时本书还探索了治疗师如何利用自己的主观性体验、对活现的觉知以及对身体的关注,来呈现患者无法言说的以及解离的体验。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让我看见你 豆瓣
Standing in the spaces - Essay on Clinical Process:Trauma and Dissiciation
作者: Philip M. Bromberg 译者: 邓雪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7
一本让人有机会对人精神分析临床人际关系产生全新理解的著作。《让我看见你:临床过程、创伤和解离》在书的开始,布隆伯格思考了怎样从人际间视角看待分裂疏离。令他意外的是,他发现被病人否认的体验往往需要经由分析师的内部对话才能找到,因为被解离了的自体——他人互动结构先是在分析师那 里被引发,然后才在人际间场里展现出来。
这个领悟导致了其他发现,布隆伯格经常在分裂病人及其他人格障碍病人的解离结构之下找到创伤体验——哪怕是在非创伤性病人身上也能找到。这个发现使心身结构的人际间理念得以以新的面貌出现,布隆伯格进而认识到,所有严重的人格异常都暗藏了解离防御,用以避开内部创伤体验,控制外部世界,从而避免再次创伤。这些领悟开启了对治疗过程本身固有的解离过程的全新理解。在布隆伯格看来,病人关系世界里的突发事件,及其对分析师保持治疗姿态的努力产生的冲击,使得最深入最有成效的分析体验成为可能。
布隆伯格的文章不落俗套,力求让读者体会语言是怎样捕捉联结中的微妙变化的。确实,布隆伯格的写作生动再现了关系分析师工作中心身状态的改变,富于启发,散发着充满慈悲和机敏的临床智慧。本书将注定成为未来几十年里分析师和治疗师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论再生产 豆瓣
Sur la reproduction
9.4 (18 个评分) 作者: [法]路易·阿尔都塞 译者: 吴子枫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9 - 7
阿尔都塞在五月风暴后撰写的重要手稿,其最有影响力的论文《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由从中抽取的片段合成。本书在作者去世后出版,被认为是其最具体系性的文本,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和国家理论的一系列经典主题,最核心的是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的论述,已被公认为当代最重要的理论成就之一。
我认为可以说,这个文本已经成了、并将继续是阿尔都塞最重要的文本之一:是要描绘他的思想特征就必须参考的文本之一;是使用了烙有他自己名字的“印记”因而可被直接辨认出来的那些概念的文本之一;最后,它铭刻进了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后继传统中,成为当代哲学仍在继续研究的文本之一。——巴利巴尔
这部书稿首先是一份战斗性的教学文本,是阿尔都塞思想最理想的入门书,但它同时也一步步向我们展示了阿尔都塞独创性概念的加工过程。因此,它要求一种多层次的阅读:既把它作为包含着一个时代见证的政治文本来阅读,又作为以阿尔都塞式范畴来表达的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来阅读,还把它作为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的“唤问”功能的(新)理论来阅读。——比岱
自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最初提出以来,错综复杂的争论围绕着它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从而暴露了这一理论的复杂性,也暴露了它内在的各种难题。但是,对于个人和集体的不可通约性这个直到最近的哲学还在提出的二难困境,这个理论仍然为我们提供了最有激发力的“解决办法”之一。就算这是路易·阿尔都塞在其不断变化而且涉猎广泛的全部著作中所做出的唯一的概念创新,他的名字也会牢固地树立在现代哲学史上。——詹姆逊。
2022年5月25日 想读
尼采的微言大义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2022 - 6
尼采是二十世纪颇具影响力的革命性思想家之一,即便放眼整个思想史的坐标,尼采的地位依然堪称举足轻重。理解尼采,已然成为理解二十世纪以及未来世纪的关节。
二十年前,刘小枫教授发表《尼采的微言大义》,随即引发坊间热议。二十年间,作者一直致力于理解尼采,而这种努力实际更多着力于阅读柏拉图。本书收集了作者晚近几年所写的数篇习读尼采札记,与二十年前备受争议的文章合在一起,记录了作者认识尼采的学习进程。
“尼采的教训既是我们思考的路标,也是我们的思想绊脚石。”本书虽立足理解尼采,却以整个西方文明为经纬,视野开阔,发人深省。
2022年5月23日 想读
如何阅读尼采 豆瓣
How to Read Nietzsche
8.2 (8 个评分) 作者: [英]基思·安塞尔-皮尔逊 译者: 汪丽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现代哲学的“炸弹” 划时代的思想巨人 尼采
◎十堂课读懂大师思想 让哲学不再令人生畏
◎英国格兰塔出版社王牌书系
【编辑推荐】
※尼采是19世纪最具争议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他以充满个性的写作风格及极具颠覆性的思想成为现代哲学的“炸弹”,开启近现代哲学思潮的新起点,启发了萨特、福柯、德勒兹、德里达等著名思想家。
※英国知名出版社格兰塔王牌书系之一,广受读者欢迎和好评。
※本书系由当代著名哲学家西蒙•克里奇利主编,每本书均由各个领域的权威教授和专家撰写,内容深入浅出,是阅读这些大师级思想家的绝佳入门。
※装帧精美,小开本便于携带。
【内容简介】
弗里德里希· 尼采是19 世纪最具争议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他以极富颠覆性的方式揭示了宗教、道德、政治、哲学中的基本困境,并提出新的建设方案。尼采的重要思想如上帝已死、酒神精神、超人、谱系学、永恒轮回等,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启发了萨特、福柯、德勒兹、德里达等著名哲学家。
在《如何阅读尼采》中,基思·安塞尔-皮尔逊介绍了尼采独特的写作风格,选取尼采著作中十段关键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在公正对待尼采观点的复杂性之外,同时以独特的方式整理呈现给读者,引导、激发其进行更具挑战性的思考。
【名人推荐】
“‘如何阅读’系列通过对作品的文本细读,让我们可以和这些大师级思想家面对面相遇。”
——特里·伊格尔顿
“这套看上去薄薄的小册子是一堂真正教你‘如何阅读’的课程,而非‘如何假装阅读’。”
——约翰·班维尔
2022年5月23日 想读
如何阅读克尔凯郭尔 豆瓣
How to Read Kierkegaard
8.5 (13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D.卡普托 译者: 周荣胜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我们所害怕的,正是我们所渴望的”
◎孤独的哲人、存在主义之父 克尔凯郭尔 思想精华
◎十堂课读懂大师思想 让哲学不再令人生畏
◎英国格兰塔出版社王牌书系
【编辑推荐】
※克尔凯郭尔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哲学家之一。理解克尔凯郭尔是理解现代存在主义思想的关键。
※英国知名出版社格兰塔王牌书系之一,广受读者欢迎和好评。
※本书系由当代著名哲学家西蒙•克里奇利主编,每本书均由各个领域的权威教授和专家撰写,内容深入浅出,是阅读这些大师级思想家的绝佳入门。
※装帧精美,小开本便于携带。
【内容简介】
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的索伦· 克尔凯郭尔是19 世纪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以诸多假名创造了数量庞大的著作,其中一些被誉为欧洲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影响了包括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一批后世著名的欧洲思想家。而在作品与思想之外,克尔凯郭尔孤独的生活、对婚姻的反对态度也让人对他的生平产生好奇。
在《如何阅读克尔凯郭尔》中,约翰·D. 卡普托从克尔凯郭尔卷帙浩繁的著作中选取了十段关键文本,将它们与克尔凯郭尔的生平事迹相结合,进行逐一解读和延伸,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信仰的骑士与孤独的哲人的生命与思想。
【名人推荐】
“‘如何阅读’系列通过对作品的文本细读,让我们可以和这些大师级思想家面对面相遇。”
——特里·伊格尔顿
“这套看上去薄薄的小册子是一堂真正教你‘如何阅读’的课程,而非‘如何假装阅读’。”
——约翰·班维尔
2022年5月23日 想读
疯癫与文明 豆瓣
Folie et Dé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9.1 (87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 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2022年5月23日 想读
规训与惩罚 豆瓣
Surveiller et punir
9.5 (98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2022年5月23日 想读
沉重的肉身 豆瓣 Goodreads
刘小枫随笔集
8.3 (36 个评分) 作者: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2007 - 7
全书收录了刘小枫的8篇随笔。
作为一个学者,刘小枫的每一部著作似乎总能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刘小枫在这本书中用清新流畅的文笔解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经典之作,并通过复叙事使一个个沉淀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伦理问题真正成了问题。毕希纳、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这些卓越的叙事思想家的叙事在刘小枫的喃喃复叙事中重新又鲜活了起来,呈现着它们敞开着的意义。
2022年5月21日 想读
哲学片段 豆瓣
作者: [丹麦]克尔凯郭尔 译者: 翁绍军 商务印书馆 2012
在本书中,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以哲思的方式来考察或描述基督教的信仰,将主耶稣的信仰叙事与苏格拉底之求知相并置,在知识与信仰、苏格拉底遗训与福音书之间的紧张中,揭示了基督教信仰的根本出发点和立场,论述了信仰是什么,解释了在信仰中永恒与瞬间的关系:信仰是神对人的爱、降卑的神对人寻找和拯救;而在人的这一方面,永恒和历史统一在一种悖论中,需要作为跳跃的信仰去把握。据此,克尔凯郭尔批判了其生活时代基督教信仰知识体系化及世俗权威泛滥等倾向。
2022年5月21日 想读
罗马帝国衰亡史(套装共6册) 豆瓣
作者: [英国] 爱德华·吉本 译者: 席代岳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5
《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堂皇宏阔的篇幅,叙述了罗马帝国从公元2世纪安东尼时代的赫赫盛极,到l453年君士坦丁熙陷落时黯然谢幕的l300多年的历史风貌。作者
在近400万的洋洋文字中,既发怀古之幽思,悲怆叹惋千年帝国的无奈衰颓乃至烟灭;又阐思辨之深彻,诠释剖析盛衰兴替的永恒历史命题。
《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后传诵两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学光彩与史学成就同样为后人称颂。
2022年5月19日 想读
维迪亚爵士的影子 豆瓣
Sir Vidia's Shadow: A Friendship Across Five Continents
作者: [美国] 保罗·索鲁 译者: 秦於理 重庆出版社 2005 - 10
《维迪亚爵士的影子》是保罗·索鲁的一本文学回忆录。记述了保罗·索鲁和V.S.奈波尔两位当代英语文学才子的一段文学对话,以及两人一场30年没齿不忘的友谊。两人从乌干达到新加坡,从伦敦到纽约,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同时在文坛取得辉煌成就,为世人瞩目。但是两人性格迥异,个性鲜明。其交往过程妙趣横生,栩栩动人。通过此书我们得以管窥两位文学大师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2022年5月18日 想读
火车大巴扎 豆瓣
THE GREAT RAILWAY BAZAAR
作者: [美] 保罗·索鲁 译者: 苏西 黄山书社 2012 - 8
保罗·索鲁乘坐火车,从伦敦出发,穿越欧洲,横贯整个亚洲。壮游之路,由众多著名的火车路线连缀而成,车头蒸汽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次发现之旅发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要过很久之后,西 方世界才开始了解东方的风土人情、美食、信仰和文化。回到当时当地,在索鲁眼中与笔端呈现的欧亚大陆,展现出的是一派完全陌生的图景,弥漫着真正的异国风情。
2022年5月18日 想读
The Soul of a New Machine 豆瓣
作者: Tracy Kidder Back Bay Books 2000 - 6
Computers have changed since 1981, when Tracy Kidder memorably recorded the drama, comedy, and excitement of one companys efforts to bring a new microcomputer to market. What has not changed is the feverish pa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the go-for-broke approach to business that has caused so many computer companies to win big (or go belly up), and the cult of pursuing mind-bend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The Soul of a New Machine is an essential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machine that revolutionized the worl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22年5月18日 想读
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Anne Fadiman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8 - 9
Winner of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Nonfiction
When three-month-old Lia Lee Arrived at the county hospital emergency room in Merced, California, a chain of events was set in motion from which neither she nor her parents nor her doctors would ever recover. Lia's parents, Foua and Nao Kao, were part of a large Hmong community in Merced, refugees from the CIA-run "Quiet War" in Laos. The Hmong, traditionally a close-knit and fiercely people, have been less amenable to assimilation than most immigrants, adhering steadfastly to the rituals and beliefs of their ancestors. Lia's pediatricians, Neil Ernst and his wife, Peggy Philip, cleaved just as strongly to another tradition: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When Lia Lee Entered the American medical system, diagnosed as an epileptic, her story became a tragic case history of cultural miscommunication.
Parents and doctors both wanted the best for Lia, but their ideas about the causes of her illness and its treatment could hardly have been more different. The Hmong see illness aand healing as spiritual matters linked to virtually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while medical community marks a division between body and soul, and concerns itself almost exclusively with the former. Lia's doctors ascribed her seizures to the misfiring of her cerebral neurons; her parents called her illness, qaug dab peg --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and ascribed it to the wandering of her soul. The doctors prescribed anticonvulsants; her parents preferred animal sacrifices.
2022年5月18日 想读
大河湾 豆瓣
A Bend in the River
8.4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V. S. 奈保尔 译者: 方柏林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8
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
萨林姆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和接触到的每一颗尘埃上,都似乎散发着梦想和未来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这里奔来,都像那满河的水葫芦朝小镇漫卷而来。水葫芦开着紫色的花,默默无语。
但眨眼之间,萨林姆发现繁荣里总透着无边仓皇,无论他怎么挣扎,他永远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异乡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
只有水葫芦依旧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无语。
2022年5月18日 想读
与荒原同行 豆瓣
Encounters with the Archdruid
7.7 (7 个评分) 作者: 约翰·麦克菲 译者: 岳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3
美国,1960年代。
“如果要去荒原,你会与谁同行?”
“戴维•布劳尔。”
戴维•布劳尔,美国《荒原法案》主要推手,塞拉俱乐部执行董事,地球之友创始人。他是同行眼中“荒原保护的代言人”。
在布劳尔担任执行董事期间,塞拉俱乐部的会员从七千增长到七万七千人。在他的领导下,俱乐部影响着美国有关土地、海洋和大气利用方面的立法。对于美国垦务局而言,布劳尔简直就是一个恶魔,他以一己之力,将大峡谷中两大水坝的建设至少推迟了两代人的时间,并有可能永远都造不起来。
这本书记录的是布劳尔的三次荒原之旅。与布劳尔同行的分别是:
查尔斯•弗雷泽,“美国最顶级的两位地产开发商之一”,自认为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他觉得很多所谓的环境保护分子,其实是环境保存分子。
查尔斯•帕克,美国地质学家,矿业工程师。他认为,“如果在白宫底下发现铜矿,那么白宫就该移走”。
弗洛伊德•多米尼,美国垦务局局长,职业生涯的目标是有一天能建造两百米高的大坝。他觉得“大自然毫无恻隐之心”,而布劳尔“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保存主义者”。
三场旅行,一个时代的声音。危机与变革、环境与发展、争执与妥协,所有这一切,都将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我们,是否还能与荒原同行?
2022年5月18日 想读
向伯利恒跋涉 豆瓣
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
7.9 (15 个评分) 作者: 琼·狄迪恩(Joan Didion) 译者: 何雨珈 中信出版集团·北京时代华语 2021 - 6
本书是美国文化偶像琼·狄迪恩的代表作,是第一批向公众揭示二战后美国繁荣表象下失序现实的作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掀起现象级的热议,并由此成为影响至今的美国文学殿堂级非虚构写作。书中收录了琼·狄迪恩20多篇名作,包括《向伯利恒跋涉》《加州梦》《黄金梦里人》等。
狄迪恩以冷冽笔 锋和灼热自我,疏离又深陷,还原了1960年代的美国,特别是加州的反文化潮。 “万物解体,中心再难维系”:社会繁华昌盛的表象下,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已然开始崩塌,而新的未来却遥不可及。社会彻底走向失序,中产阶级生活危机重重,嬉皮士运动兴起;一整代人沉浸在虚无与迷惘中,作出近乎可笑的无力反抗——这是触及美国一个时代灵魂的完整记录。
————————————————————————
编辑推荐
★ 美国非虚构文学殿堂级作品,热销40余年
★《江城》作者何伟推荐九部非虚构作品之一
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指定暑期阅读书目
《纽约时报》“20代年轻人应读的11本书”之一
《时代》《卫报》“百大非虚构作品”
★ 美国文化偶像琼·狄迪恩成名作/代表作
★“(琼·狄迪恩是)几十年来,美国政治和文化最尖锐、最被尊敬的观察家。”——奥巴马为狄迪恩颁发美国国家人文奖章授奖词
★以尖锐的视角审视美国的嬉皮士年代,记录19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浪潮,再现了一整个时代的情绪。
————————————————————————
媒体推荐
关于1960年代美国最有力的著作。
——《时代》
《向伯利恒跋涉》是一个时代的衡量标准,其读者已经不仅仅是其读者了,而是其追随者,其仰慕者,其信徒。
——《名利场》
琼·狄迪恩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最知名的文化偶像之一。
——《洛杉矶时报》
“狄迪恩”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的名字已然成为了形容词,“狄迪恩般的”“狄迪恩式的”,指代其相关的一切:一位超脱、充满洞见和预知,但却有着脆弱感的女作家,她揭开美国之疮痍,使其活生生地暴露在美国读者们的面前。
——《卫报》
————————————————————————
中心再难维系。这个国家,破产公告、公开拍卖通知满天飞;随意杀人事件、流离失所的孩子、废弃无人的家园屡见不鲜;那些在文物上涂鸦破坏的人,连四字单词都会拼错。这个国家,总有家庭无缘无故地消失,留下没有还完的账单与抵押到期的文件。青少年们在外游荡,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如同长蛇蜕皮;孩童懵懂无知,也再无机会了解维系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人们销声匿迹。孩子不知去向。父母人间蒸发。被抛下的人们漫不经心地填写完失踪报告,然后自顾自地继续活下去。
这个国家,并没有如火如荼的革命,也没有因敌人的包围而走投无路。这是一九六七年的美国。市场稳定,国民生产总值高,多少人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崇高的社会理想。
——琼·狄迪恩,《向伯利恒跋涉》
2022年5月1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