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等等 - 标记
千脑智能 Goodreads 豆瓣
A Thousand Brains: A New Theory of Intelligence
8.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夫·霍金斯 译者: 廖璐 / 熊宇轩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2 - 9
近些年,当人们谈论人工智能时,总热衷于讨论算法的优化、模型的迭代、算力的多少。人们不断地在追求模型的深度、数据的规模和芯片的算力。海量参数的复杂网络仿佛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然而,这就是真的智能吗?<br /><br />科技界的一代传奇人物、计算机科学家与神经科学家杰夫·霍金斯在《千脑智能》中揭示了一种关于大脑和智能的理论——千脑智能理论,这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大脑和人工智能的未来的理解。<br /><br />就像人类最终不是通过模仿鸟类,而是通过理解空气动力学而发明了飞行一样,在我们改进机器和深度学习的同时,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br /><br />杰夫·霍金斯和他的团队发现,大脑使用类似地图的结构来建立一个世界的模型——不仅仅是一个模型,而是成千上万个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的模型,也就是千脑智能理论。这一发现为创造机器智能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br /><br />霍金斯多年深耕于大脑研究的领域,终于在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2023年7月24日 已读
旧脑传承进化过程带给人类的本能,它固执自私繁殖癌。新皮质和其中无数皮质柱是人类个体学习并产生智能的部分。新皮质建立基于坐标系的模型,如通过手在咖啡杯的相对位置判断和预测杯子的形状。模型会不断修正和拓展,寻找方向,探索未知,这是学习机制。模型信息储存于所有皮质柱里,称之为千脑智能,或为人工智能指引方向。
硬核部分讲完书后半部讲述了新旧脑抗衡。再展开到为了人类基因延续要探索宇宙,否则智慧文明在宇宙爬梯停留时间太短无法相遇。后面有点远了,还是先开发真正的人工智能吧。
回归故里 豆瓣 Goodreads
Retour à Reims
9.0 (323 个评分) 作者: [法]迪迪埃·埃里蓬 译者: 王献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7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
2023年7月18日 已读
题目是回归,内容全是逃离。逃离那个逼仄狭隘愚昧的过去,追求广袤的世界。正视自己的阶级和性向,成为对社会有影响的人。书中处处流露出作者为离开深感所幸,很坦白很真诚。
看他写家人在兰斯的生活,管中窥豹法国政治风向。最近刚好读过的写英国穷人和中国穷学生的书,在这本书里读到了类似的主题。我忍不住想作者成长的年代机遇是更多一些还是更少一些?当今时代和他类似背景的年轻人,还能靠读哲学阶级跃迁吗。
圣母 豆瓣
聖母
7.9 (241 个评分) 作者: [日]秋吉理香子 译者: 郑晓蕾 新星出版社 2019 - 3
一起男童被害案搅得蓝出市人心惶惶。
好不容易怀孕生产的保奈美抱紧年幼的孩子,立誓要不惜任何代价保护她。
男人是在孩子出生后才成为父亲的,但女人,是从小生命来到体内的那一瞬间起,就是母亲了。患有不孕症的保奈美是经历过艰辛的治疗过程才终于有了孩子的,她不允许这起命案威胁到宝贵的孩子!
母亲,就是要消除所有对子女的威胁,每一位母亲都应肩负这样的使命,这是神圣的天职!
2023年7月6日 已读
故事一般,写得不错。两个为了女儿犯罪的母亲。警察打了个酱油。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豆瓣
7.4 (40 个评分) 作者: 郑雅君 著 / 熊庆年 主编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1
重点大学寄托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梦想,如今一系列专项招生计划也为更多学子打开了机会之门。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本书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 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默认”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本书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更意味一整套关于“上大学”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更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本书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获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内化主流价值信念、扩充“文化工具箱”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生涯目标迷失的困境,从而更高效地利用大学资源,获得生涯出彩机会。
自中国教育社会学重建与高校扩招以来,探究大学入学公平问题的研究在不断增长。郑雅君往前迈了一步,将重点从入学转到了学生经历大学生活与“探寻出路”的过程。她从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那里汲取了有力的概念工具,深入到中国的具体情境中去理解农村贫困学生的大学经历,探究了价值话语、机会结构与个人动力如何在家庭主义传统与市场经济交织着的社会转型期塑造他们的观念和决策。这本书是对中国教育社会学的重要贡献。
—Gerard A. Postiglione(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誉教授)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切入受教育者的分类,是书作者提供给学界的一个知识亮点;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它的结论,它将给教育学和社会学提供更多有用的思考。
—周怡(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很多人把考上大学作为衡量教育公平的结果变量,雅君则打开了高等教育过程的黑箱,指出“上大学”是一种“技艺”,经过层层选拔而胜出的相对弱势家庭孩子,可能因为文化障碍而经受更深刻的困扰。这本书不仅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大学中这些困难学生的迷茫与苦痛,更促使我们去反思大学教育,以寻求更加包容与公平的大学社区。
—余秀兰(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当社会舆论还在争辩不同背景的青年如何才能公平地走向社会的时候,雅君的这份教育与文化社会学专著已经深化了这场争论,不仅打开了高等教育过程的“黑匣子”,而且呈现了其中的异质性。相信这本书的文化关怀和深刻意义,不仅适合学术工作者阅读,更适合广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一起思考。
—孙宇凡(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微信公众号“社会学理论大缸”创办人)
我在上大学之后,长久地困惑于两个问题:我与其他同学高考分数都差不多,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异如此巨大?是不是有某种东西是高考试卷分数所反映不出来的?直到我读完本书,我才恍然大悟—“‘上大学’如今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差别的传送带,而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又一重隐秘的筛选过程,一种与家庭背景紧密相连的、难以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艺”。本书直接洞穿了大学生所面临的窘境。所幸的是,雅君学姐提出了应对之法,这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避免走弯路的金玉良言。
—陈建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
阅读完这本书,我之所以感到慰藉并受到鼓舞,是因为我终于明白,学生生活中出现文化障碍的现象是个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事实,我们每个人无论是经历过哪种文化障碍的状态,都不是孤单、羞耻的。我真诚地推荐和希望更多的人去阅读这本书。
—孙露(兰州大学公共管理系硕士生)
2023年7月4日 已读
读前言导师推荐和作者导论,对显现出的学术严谨性颇有些期待。读完不得不说时失望的。旁征博引,给学生归类,贴各种fancy标签:目标掌控模式,直觉依赖模式,自主驱动,机会主义,价值归顺... 然后呢?读者只要不装外宾,书中所有现象和结论都早已熟知。说难听点也就几篇公众号的水平。
基础教育失衡,出身导致眼界缺失起跑线远。原因是通透的,那该怎么办。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越发脱节,原因是什么,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怎么做的,有什么经验教训。为什么努力又聪明的学生按部就班完成教育却找不到自己也找不到出路。如果社会做不到,能否大学本身对学生提高容错率,鼓励在校期间探索开发自己的志向兴趣。这些我期待的展开都没有。最后寥寥几句给寒门学子的建议也无聊得很,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社科学术作品这就是可以拿出来夸的吗?我不理解。
黄金时代 Goodreads 豆瓣
黄金时代
9.1 (423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9 - 4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2023年6月26日 已读
扪心自问读完黄金时代记住了什么呢?敦一敦伟大友谊,拿起笔做刀枪,不拘一格的发明家,假结婚为了治yw... 一个机灵又叛逆的王二,各色拜倒于他的女性。抖一抖书袋见缝插针掉点普鲁斯特佛洛依德,闪回来一下多年以后我在美国在欧洲又想起xxx,似乎就这些了。
那么我们需要这样的书作为高分经典吗?我想需要。后记里就说,这所有的故事想讲的就是生活本身。不搞三观不说教,不试图影响任何读者。这是最王二的举动。我不把自己当回事,你也别把我当回事,咱就是唠唠嗑白话点别处你不好意思说但实际天天琢磨的破事。它火了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们现在还提起它,是嘲笑当下对文字作品的审判。
Sapiens 豆瓣 Goodreads
8.8 (26 个评分) 作者: Yuval Noah Harari Harvill Secker 2014 - 9
100,000 years ago, at least six human species inhabited the earth. Today there is just one.
Us.
Homo sapiens.
How did our species succeed in the battle for dominance? Why did our foraging ancestors come together to create cities and kingdoms? How did we come to believe in gods, nations and human rights; to trust money, books and laws; and to be enslaved by bureaucracy, timetables and consumerism? And what will our world be like in the millennia to come?
In Sapiens, Dr Yuval Noah Harari spans the whole of human history, from the very first humans to walk the earth to the radical - and sometimes devastating - breakthroughs of the Cognitive, Agricultural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s.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biology, anthropology, palaeontology and economics, he explores how the currents of history have shaped our human societies, the animals and plants around us, and even our personalities. Have we become happier as history has unfolded? Can we ever free our behaviour from the heritage of our ancestors? And what, if anything, can we do to influence the course of the centuries to come?
Bold, wide-ranging and provocative, Sapiens challenges everything we thought we knew about being human: our thoughts, our actions, our power ... and our future.
2023年6月26日 已读
认知革命产生想象的共同体,从此散沙智人趋向凝聚。农业革命开始陷入自我洗脑不断奋斗的枷锁,同时开始对环境和其他物种残忍。想象的秩序带来了宗教,意识形态阵营,经济体系。为了多神单神战争,开疆拓土做大蛋糕,建立信用系统以增长的概念刺激再生产,需求导致剥削、个人主义、进一步引爆工业信息革命,技术进步到一定程度人类自己成为了神。但是这个手握强大法力却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神是可怕的。人类甚至无法证明智人比forager时期更加快乐。
几个难忘的观点:1.nature enables, culture diables. 本没有什么'不自然的事',所有发生了的都是自然的,歧视和审判都是人类自己想象的秩序。2.对神最合理的解释是单个万能的神,且它是邪恶的。
作者倾向可能是佛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和观测就好。
九三年 豆瓣
Quatre-vingt-treize
9.2 (20 个评分) 作者: (法)雨果 译者: 叶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则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
2023年6月11日 已读
雨果借着人物之口展开一系列思辨,每个立场都写得很诚恳。朗德纳克侯爵被关押后骄傲维护王权和贵族光辉;原神父西穆尔登为了纪律铁面无私斩郭万;郭万坚信"在革命的绝对真理之上,存在着人道的绝对真理"。他们的宣言都掷地有声。显然郭万的理想就是雨果的理想,他不想要愚民的和平乐园,意在追求建立于智慧基础上的自由公民社会。因此他看到叔父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仍然是个勇敢博爱的英雄,为把三个小孩救出火海自投罗网。由此郭万义无反顾替他走上断头台。
郭万的理想太遥远了,雨果在写乞丐、母亲和侯爵士兵时留下了伏笔:老百姓受限于贫穷和愚昧,不关心进步力量社会变革。另一方面罗伯斯庇尔、丹东和马拉的讨论更揭示出共和党人的粗鄙和矛盾。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都局限于个人认知,革命难免走偏或者过火。1793是胜利和希望,同时布满残忍和危机。
人生海海 豆瓣
7.4 (112 个评分) 作者: 麦家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 4
★豆瓣2019年度书单·中国文学(小说类) 第一名
·
“他是全村最出奇古怪的人,古怪的名目要扳着指头一个一个数:
第一,他当过国民党军队的上校,是革命群众要斗争的对象。但大家一边斗争他,一边又巴结讨好他,家里出什么事都去找他拿主意。
第二,都说他是太监,可我们小孩子经常偷看他那个地方,好像还是满当当的,有模有样的。
第三, 他向来不出工,不干农活,天天空在家里看报纸,嗑瓜子,可日子过得比谁家都舒坦。还像养孩子一样养着一对猫,宝贝得不得了,简直神经病!”
·
《人生海海》讲述了一个人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离奇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
人生如海,总有阴冷暴虐的水域,也有轻柔温暖的洋流。
·
“生活摧残了他,但也让他穿越了生死恐惧和世态炎凉, 变得大彻大悟, 笑傲江湖。 ”
他知道怎样在风光处耀目,也知道怎么在卑贱中自处。
·
★麦家强力超越之作·在一个最不可描述之处解密人性的荒唐与高尚
★小说的迷人之 处就在于它能把不存在的人物写得仿佛是我们的朋友,麦家的《人生海海》就是这么迷人。——莫言
★麦家的身上永远有一种旁观者的气质,一旦他开了口,他的语言是那么的精准。他的细节是那么的触动,他的思想是那么的深刻。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我读完《人生海海》的感受,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董卿
★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麦家
★《人生海海》是麦家老师跨越了自己的第一座高峰,向内心深处的文学攀登下一座高峰的大作。——高晓松
=========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你要替我记住这句话,我要不遇到它,死几回都不够。”
★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
你说那是消磨、笑柄、罪过,但那就是我的英雄主义。
2023年6月3日 已读
一开始写乡里乡亲还以为又读上一本刘震云。后来上校的故事从不同人口中展开,渐渐想起是麦家在风声中就喜欢的多视角。爸爸是上校的挚友,小瞎子因为窥探了上校的秘密被断了手脚,爷爷出卖上校导致众叛亲离,伪保长透露军医风华正茂又消失坐牢的日子,女护士补齐前线英模一步步陷入疯狂的悲剧。叙述者这一切都有所距离,只是一个负责聆听的晚辈,拼凑出上校的一生。最后肚皮上的字不重要,女护士是否被人利用坑了上校不可证,父亲对上校的感情未可知。人生海海,浮沉故事。
还行吧,惊艳谈不上,有些情节令人难忘。
Catch-22 豆瓣 Sukkertoppen Goodreads
Catch-22
8.9 (14 个评分) 作者: Joseph Heller Prentice Hall & IBD 1996 - 9
Fifty years after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Catch-22 remains a cornersto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one of the funniest—and most celebrated—books of all time.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named to “best novels” lists by Time, Newsweek, the Modern Library, and the London Observer.

Set in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 this is the story of the incomparable, malingering bombardier, Yossarian, a hero who is furious because thousands of people he has never met are trying to kill him. But his real problem is not the enemy—it is his own army, which keeps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missions the men must fly to complete their service. Yet if Yossarian makes any attempt to excuse himself from the perilous missions he’s assigned, he’ll be in violation of Catch-22, a hilariously sinister bureaucratic rule: a man is considered insane if he willingly continues to fly dangerous combat missions, but if he makes a formal request to be removed from duty, he is proven sane and therefore ineligible to be relieved.

This fiftieth-anniversary edition commemorates Joseph Heller’s masterpiece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Christopher Buckley; a wealth of critical essays and reviews by Norman Mailer, Alfred Kazin, Anthony Burgess, and others; rare papers and photos from Joseph Heller’s personal archive; and much more. Here, at last, is the definitive edition of a classic of world literature.
2023年5月19日 已读
对catch22的评论都是既幽默又沉重。可能因为文化区别,幽默的部分没有感到太可笑,直觉得军需官Milo成为倒卖大亨甚至到处当市长这个梗很绝。沉重的部分倒是都戳中了,比如打炉子笨笨的Orr没有回来,Nately死后女朋友发疯。
印象深刻的还有罗马妓院门口老头的话,德国人来了我为他们欢呼,美国人来了我也为他们欢呼,这就是他的生存哲学。什么正义荣誉都是假的,我就是为自己活着。其实读丑化军官的部分时我也略有点圣母不舒服,毕竟这是反法西斯战争啊。书在越战时期火起来,想必是漫长荒谬的越战让人更能共情书中设定。但无论是什么战争,真实陷入战火的老百姓和大兵没法一心宏大叙事。尤塞恩想生存,完成50次飞行就回家,远离虚伪和愚蠢。走吧,去瑞典去,和Orr会和。做个提心吊胆的逃兵也好过和上校的达成协议昧着良心衣锦还乡。
强风吹拂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風が強く吹いている
8.5 (6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浦紫苑 译者: 林佩瑾 / 李建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B站热血新番《强风吹拂》(豆瓣超2万人评价,评分高达9.6)同名原著小说,唯一正版引进。
豆瓣2015年度读书榜单,最佳暖心治愈作品No.1。
跑步界的《灌篮高手》,“十万册纪念版”2019重版出来。疾风再起,奔跑不息!
.
长跑的目标不是更快,而是更强。
“明明这么痛苦,这么难过,为什么就是不能放弃跑步?
因为 全身细胞都在蠢蠢欲动,想要感受强风迎面吹拂的滋味。”
.
宽政大学宿舍“竹青庄”的十名舍友凑成杂牌长跑队,在队长清濑灰二的魔鬼训练下,从零开始向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长跑接力赛“箱根驿传”挺进 。这十名大学生包括两名田径队逃兵、一对神经大条又聒噪的双胞胎、俊帅漫画宅男、尼古丁中毒的万年留级生、逻辑超强的毒舌精英、不爱跑步的黑人留学生、老实好青年、百发百中猜谜王。这些“选手”刚开始时连自己是田径队都不知道,且一半成员没有长跑经验。他们能否创造“箱根驿传”史上最大奇迹?不到最后一棒,没人知道答案。
.
“箱根驿传”二三事
.
1、 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长跑接力比赛,始于1920年。每年1月2日、3日举办,由关东学生田径联盟主办,读卖新闻协办。是日本新年最重要的、全民关注的体育赛事。
2、 路线从读卖新闻东京本社前出发,至箱根芦之湖后折返,去程有5个区间,回程同样有5个区间,合计10个区间总长约217公里。
3、 参赛门槛为曾经取得17分钟内完成5公里的记录赛正式记录。(后调整为16分钟30秒内完成5公里或34分钟内完成10公里)
4、 参赛队伍共20所大学代表队,各10名选手。每支队伍的每位参赛选手至少要跑20公里。(第4区例外,为18.5公里)
.
编辑推荐
△直木赏得主、《编舟记》《多田便利屋》作者三浦紫苑,历时六年创作之运动励志文学代表作——明明这么痛苦,为什么就是不能放弃跑步?长跑的目标不是更快,而是更强。跑步真谛,亦是人生心诀。
灰二:“ 先天的肌肉性质决定短跑能力,长跑更注重每天的积累,距离越长,努力与才能的天平,越是倾向努力的一边。”
藏原走:“ 跑究竟是什么?我们还没找到答案!我以后继续寻找答案,就像追求人生的意义一样!一直,一直跑下去!”
△以日本全民关注的体育盛事“箱根驿传”为背景,《强风吹拂》的世界铸就一起奔跑的热血青年——2012年由村上春树首次执笔文案的长跑广告片在“箱根驿传”期间投放,鼓舞大地震后民众士气,而片中于痛苦中超拔的“驿传精神”,也通过互联网在全亚洲传播:疼痛无可避免,苦痛却可以自己选择。
△以20公里时速接力完成217公里长跑,十名大学生挑战“不可能任务”的青春群像——跑步是孤单的运动,跑步者却可以不孤单。《强风吹拂》中一支勉强取得参赛资格的弱小田径队,在队长清濑灰二率领之下与传统强校比肩较量,队员们共同经历魔鬼训练与严酷现实,终于创造“箱根驿传”史上最大奇迹。
△这些年过去,你还在奔跑吗?2019《强风吹拂》新版上市,书封选用日系高端云宣纹与灰绿大地纸,拥有足以收藏的精美版本。
2023年5月14日 已读
竹青庄少年老成的教练,带着天才和菜鸡共同组成的临时编制,一步步跑进箱根驿传种子队。热血励志故事,挣脱枷锁为自由奔跑。人物都塑造得挺好,对长幼秩序服从性略有讽刺。
跑步这个运动表面单调枯燥,乍一想不像是适合小说的题材。读完再回想,长跑的过程始终面对自我,同时步步向前,有许多象征意义。配上接力赛,既有团队的交互,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又归结于个人成长自我突破。的确可以构成好故事。
筚路维艰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7 (55 个评分) 作者: 萧冬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0 其它标题: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 筚路维艰
本书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了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从实行新民主主义开始,途经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五次历史选择。
2023年4月28日 已读
内容不错,附录里的讨论也很精彩。许多事大大方方拿出来讨论分析挺好的,越是捂着不可说越引起怀疑和猜忌。意识形态和理论常常来自于解决问题之后的总结,玄之又玄的几次转向都是源于具体问题。因为资本基础差,要新民主主义过度时期;因为站队,要加速进程;因为和同盟做生意,要计划经济;因为队伍得到权力后存在腐化,要发动人民清理内部矛盾;因为不安,所以要一遍遍发动运动验证;因为运动不可收拾,从抹平差距的土壤重新出发。这是一场巨大的实验,一路走来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不幸,也有幸运。
一地鸡毛 豆瓣 Goodreads
7.8 (20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9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的小说除了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而被大众耳熟能详的《一地鸡毛》外,还有《塔铺》《头人》《新兵连》《单位》《口信》和《土塬鼓点后》等篇,并新增刘震云的官场小说《官场》。
文集中收录的对单位和官场的描写堪称中国最早的官场小说;《口信》是小说《手机》中集中写乡下的部分,又成为其后来鸿篇巨制的《一句顶一万句》的萌芽。
从这些旧作里,可以洞悉刘震云早期创作的关注点和着眼点,这些短篇也是刘震云的而立之作,却显出相当的成熟老到,直到今天,经历岁月的淘洗仍不过时,更显经典。
2023年4月23日 已读
新兵连,备考班,办公室政治,官场小心思,体制内贫贱夫妻。每个故事都很有意思,出场人物不多,每个写得活灵活现。没有大奸大恶之人,也没有经得起考验的道德模范。全是普通百姓,容易被激怒也容易被感动。一点私利盘算半天,一点善良热泪盈眶。众生相抖一抖,一地鸡毛。
小林的故事收尾很巧妙,他比其他故事里的人多了些书生酸腐志气。对无助的恩师无能为力,这种懊恼和惭愧放在学生时代一定会让他久久痛苦,但此时他已经可以甩甩头就原谅自己。最终和生活和解的方式就是沉浸于生活本身。
务虚笔记 豆瓣
9.3 (21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务虚笔记》内容简介: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2023年4月9日 已读
以前一想到史铁生就是身残志坚那些励志标签,觉得很正统教科书。读务虚笔记大跌眼镜,竟然充满村上春树般的抽象符号。写作之夜各色人物以一个个片段登场,诗人L,画家Z,被发配的WR,医生F,女教师O,女导演N,还有残疾人C。他们产生交集,相爱,分离,混淆身份,在作者笔下颠沛流离,又成为作者本身。读罢也许记不住具体的情节,也分不清人物命运,但会记忆中留下极具特色的一幅油彩。画中布满怪异的元素,漂亮的房子,巨大的书房,农村小学,写了字的荷花叶子,养蜂老人,写满非文字的稿纸,医生口袋里的小册子,傲慢的画家敲着黑板讲优胜略汰人生法则,婚礼上WR戴着世故的微笑,角落里红字写着我是叛徒,还有播种后献身于狼的老鹿... 读完像做了好几场梦,看了好几出电影,在混乱感中懵着回味细节。
The Midnight Library 豆瓣
6.1 (15 个评分) 作者: Matt Haig Viking 2020 - 10
"Between life and death there is a library, and within that library, the shelves go on forever. Every book provides a chance to try another life you could have lived. To see how things would be if you had made other choices . . . Would you have done anything different, if you had the chance to undo your regrets?"
A dazzling novel about all the choices that go into a life well lived, from the internationally bestselling author of Reasons to Stay Alive and How To Stop Time.
Somewhere out beyond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 there is a library that contains an infinite number of books, each one the story of another reality. One tells the story of your life as it is, along with another book for the other life you could have lived if you had made a different choice at any point in your life. While we all wonder how our lives might have been, what if you had the chance to go to the library and see for yourself? Would any of these other lives truly be better?
In The Midnight Library, Matt Haig's enchanting new novel, Nora Seed finds herself faced with this decision. Faced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ing her life for a new one, following a different career, undoing old breakups, realizing her dreams of becoming a glaciologist; she must search within herself as she travels through the Midnight Library to decide what is truly fulfilling in life, and what makes it worth living in the first place.
2023年3月27日 已读
Looked for light reading 但这也太无聊了,老套鸡汤,开局就猜到结尾,最要命的是中间多处图书馆规则/量子力学试图制造合理性,引用梭罗萨特加缪试图提升逼格。我的毛病在于总期待有神来之笔,以为一本高分畅销书读着没劲是因为还没读完,高光时刻还没到,然后浪费时间坚持读完。
女主游泳少年冠军,音乐天赋从自学键盘到教小孩弹肖邦,写歌还一度有唱片公司想签约,知识丰富百科全书,哦还有个哲学学位。心灵创伤是父母,公众演出panic attack,男友不尊重她梦想... 量子力学平行宇宙教会她原来生活充满可能性,失业失恋失去猫弟弟朋友不回你信息也要好好活下去哦。我这么一总结还有人想看伐。
麦克白 豆瓣
8.8 (59 个评分) 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 译者: 朱生毫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8
《麦克白》内容简介: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袅首的下场。
2023年3月19日 已读 野心家弑君者麦克白。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法治的细节 豆瓣
8.2 (48 个评分) 作者: 罗翔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编辑推荐:
◇2020年度法治人物、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全新法律随笔,解读热点案件,思辨法治要义。
◇集结罗翔近两年对法治与社会的观察,论法理、聊读书、谈爱情,人间清醒与你坦诚相见。
◇盘点近年热点案件,理性而不失温度,从N号房事件到张玉环案,如何在现实中追求正义?
◇从法律视角破解电车难题,思辨刑罚边界、胎儿权利等法理冲突,在时事中保持理性思考
◇收录罗翔走红后的心路历程,不仅普法,更分享人生经历与感悟,附罗翔青年照。
◎内容简介:
《法治的细节》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全新的法学随笔,面向大众读者,从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内容包括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或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罗翔在爆红后的心路历程,分享其求学成长经历,袒露其心境的变化与成熟,与读者一起通过阅读与思辨,走出生活中的迷茫时刻,在现实中共同完善法治的细节。
◎媒体评价:
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这不仅是罗翔老师这样法律传播者的愿望,也是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有的态度。
——《人民日报》
法律可能让人觉得很生涩,离生活比较远。但是罗老师能让你知道法律跟生活是非常贴近的。他自己本身很懂,所以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出来。
——《南方周末》
罗翔老师不仅给你提供法律专业视角下的独特解读,还时不时来一场哲学教育,让你感受到一种被降维打击的快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满满。
——《第一财经》
外皮是喜感的口音,搞笑的例证;内核则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催人上进,成为内容产业中的一股“清流”。这恐怕是罗翔之所以能持续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
罗翔老师满足了人们对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像。用荒诞、极端案件逗笑人的同时,夹带出对尊重生命、尊重常识和对理想主义的呼唤。
——《三联生活周刊》
“津津有味”是罗翔弹幕里的高频词。除此之外,人们喜欢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真性情。
——《网易》
2023年3月19日 已读
罗翔让人感觉是个有温度的知识分子。谈论的是法律,实质说的都是尊重与爱。尊重具体的人,爱具体的人。不要像卢梭一样满嘴爱人类,却做不到爱身边具体的人,不要多读了几本书就夸夸其谈。承认自己的虚伪和局限性,经常反省自己,放下偏见,冷静思考。
有关父权式法治的探讨很有意思。如何平衡保护与自由?抚育子女,安顿老人,治理国家,许多矛盾都源于此。没有明确的对错,这是基于文化根基的度量问题。
同时我也在想,他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在现实环境下坚持自己的信仰?面对权力不受制约,法律受到践踏,他会气愤失望吗?书里他其实也给了答案,抗拒虚无就是做具体的事,爱具体的人,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事。
知易行难,与君共勉。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7.9 (7 个评分) 作者: Gabrielle Zevin 2022
Let the games begin!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Storied Life of A.J. Fikry--a glorious and immersive novel about two childhood friends, once estranged, who reunite as adults to create video games, finding an intimacy in digital worlds that eludes them in their real lives.

On a bitter cold day, in the December of his junior year at Harvard, Sam Masur exits a subway car and sees, amid the hordes of people waiting on the platform, Sadie Green. He calls her name. For a moment, she pretends she hasn't heard him, but then, she turns, and a game begins: A legendary collaboration that will launch them to stardom. They borrow money, beg favors, and, before even graduating college, they have created their first blockbuster, Ichigo a game where players can escape the confines of a body and the betrayals of a heart, and where death means nothing more than a chance to restart and play again. This is the story of the perfect worlds Sam and Sadie build, the imperfect world they live in, and of everything that comes after success: Money. Fame. Duplicity. Tragedy.

Spanning over thirty years, fro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o Venice Beach, California, and lands in between and far beyond, Gabrielle Zevin's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is a dazzling and intricately imagined novel that examines the multifarious nature of identity, games as artform, technology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 disability, failure, the redemptive possibilities in play, and above all, our need to connect: to be loved and to love. Yes, it is a love story, but it is not one you have read before.
2023年3月13日 已读
少数族裔,残疾人,women in tech,同性婚姻,枪击,metoo… 要是早知道有这么多政治正确要素 cliche可能并不会买来看吧,但是实际阅读体验是停不下来。服了作者,讲故事能力极佳。
喜欢男女主之间的猜忌,展现人性的自私。没有把女主写成勇者真善美,也没有把男主塑造成上不了台面的纯 nerd,更没有过分美化夸大友谊。复杂多面让人觉得不按套路出牌,比如我一直以为 sam 最终会洗白当年并没看到 dov 封面,然而并没有。
Marx 是最简单的,阳光善良会照顾人,这样一个高大全的角色也不令人反感,为他的死各种感动。此外虚构游戏都写得很吊胃口,虽然回想一下也只算寻常的游戏主题而已...优秀的小说家点石成金啊!
贫穷的质感 豆瓣
8.4 (66 个评分) 作者: 王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4
王梆第一部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她旅居英国十二年,住廉租房,逛二手店,后院种菜、下地劳作,走进乡村社交俱乐部,打入工党内部,采访异乡的普通人……以“英国观察”为切入点,从自身的真实处境及经验出发,讨论贫穷与制度、家庭与养老、乡村与城市、脱欧与留欧、文化与历史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她的生活,就是她的思想资源,也是她的写作原点。不同于一般旅行文学中“观光客式”的观察与纪录,她长期扎根当地,作为一位“生活中的人”,观察食物、衣着、住房、市集、邻居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与物,不断延展视野,将目光触及家庭、养老、医疗、制度等一系列社会议题,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揭示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背后的复杂真相。长期媒体工作的经验和写作训练,使她的叙述不仅有独特的视角,还有很强的感染力。
2023年3月6日 已读
这些年想到英国就是衰退不振,似乎没有任何拿得出手代表大英势力影响世界的新事物。读完这本贫困观察和政治格局讨论,只感到困顿。阶级固化,所有路堵死:农业赚不到钱,养老大问题,工资赶不上通胀。老工党和保守党的一来一回,和美国的红蓝破事基本一样。美国至少还有科技和货币,中产还能做梦拼一拼。英国似乎就是一个越来越小的蛋糕,同时被精英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也不怪老百姓尤其农民投脱欧,窝里斗不过,那就对着更弱的邻居们横吧。
我赞同全民医保和环境保护,除此之外作者许多左派思想我难以认同。勤劳不等同于价值,你作为劳动力不值钱,不全是资本家的错。不值钱又想被社会接济,那至少收起抱怨同时别生孩子。生而为人,生而为普通人,就是一件苦逼而抱歉的事。活在他人怜悯之下,就收起那些没用的骄傲吧。
Khrushchev 豆瓣
作者: William Taubman W. W. Norton & Company 2004 - 4
Shortlisted for the National Books Critics Circle Award: "The book is a gift, as fascinating as it is important."—Robert Legvold, Foreign Affairs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of the mercurial Soviet leader who succeeded and denounced Stalin. Nikita Khrushchev was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and important political figur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Ruler of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after Stalin's death, Khrushchev left a contradictory stamp on his country and on the world. His life and career mirror the Soviet experience: revolution, civil war, famine, collectiv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terror, world war, cold war, Stalinism, post-Stalinism. Complicit in terrible Stalinist crimes, Khrushchev nevertheless retained his humanity: his daring attempt to reform communism prepared the ground for its eventual collapse; and his awkward efforts to ease the cold war triggered its most dangerous crises.

Thi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biography of Khrushchev and the first of any Soviet leader to reflect the full range of sources that have become available since the USSR collapsed. Combining a page-turning historical narrative with penetrating political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is book brims with the life and excitement of a man whose story personified his era.
2023年2月23日 已读
长篇巨著,读完反而觉得赫很简单好懂。他就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小人物,被历史阴差阳错推上台前。出身导致自卑,为斯的抬举受控若惊,拼命想要搞成绩。作为疯狂年代的受益者,他沉醉于革命浪潮那一套,热衷于宣布危机,然后发动攻坚战。莫斯科地铁,哈尔科夫战役,开垦处女地,甚至到古巴危机,都是这一套。鲁莽,天真,赤诚。同时因为自卑死要面子,出访担心面子甚于担心结果。
除掉贝利亚,平息57后权力稳定下来,他渐渐客观看待国家的种种问题。各种迁怒和疯狂都说明他从内心深处开始怀疑,只是不敢面对。这导致他失去耐心,决策更加莽撞,同时用阿谀奉承麻痹自己,变成了自己讨伐过的人。56年勇于秘密演讲,到64年众叛亲离,他自己是其中最大的变量。
原来匈牙利事件,甚至彭被打倒,都抽丝剥茧源于赫抨击斯。
最大的讽刺是儿子入籍美国,他地下有知会再死一次吧!
5%的改变 豆瓣
7.7 (16 个评分) 作者: 李松蔚 2022 - 6
“你只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试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
这是心理学家李松蔚最近两年来,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精彩案例合辑。书中共收录44个案例,囊括了自我、家庭、工作、情感、人际五大领域的真实困惑。对于读者提出的每个问题,李松蔚都给出了温暖而巧妙的回答——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进一步的提问,激发提问者进一步去探索。他会要求提问者在未来一周内,尝试一个没有试过的行动,尝试5%的新可能,然后把结果反馈给他。而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我们看到:新的行动带来了新的经验,而当新的经验打破惯性的时候,改变就一步一步地发生了。
2023年2月20日 已读
说好再也不读self help的书了,还是做家务时听完了一本。比期待的更好,主要因为提问者的困扰太贴近现实了,不是欧美畅销书里那些我难以共鸣的抓马和代沟。网友们的问题都直击心坎:自控力差,眼高手低,患得患失,拖延症,迁怒,社恐,嫉妒,职场讨好,年龄焦虑,独立意识... 李松蔚的建议在我看来就是先停止责备自己,先接受当前自己的行为模式是一种选择,而选择未必分对错。如果真的想改变,就通过观察的方式,给自己时间和宽容,以最微小的行为去建立信心,靠蝴蝶效应让整套系统运转起来。
自我责备,为现状焦虑,为未来忧虑... 东亚人这套文化附体,也难怪我会一再读些并无卵用的self help吧。这本还算不错了,四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