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等等 - 标记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赵林 2022 - 1
★ 国家教学名师赵林教授倾情讲授,基于多年来在武汉大学开设、场场被挤满的 “西方哲学史”通识课,作者在本书中将深奥的哲学思想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体会娓娓道来,既通俗易懂又保持了哲学的本质。
★追溯两千余年西方哲学思想的传承演变,置身哲学家的时代练习如何哲学地思维,不“戏说”也不故弄玄虚,一部通俗易懂又不失哲学旨趣的西方哲学史。
★不晦涩、“说人话”的哲学入门佳作。不简单罗列概念也不平铺哲学流派,一部有体系、有逻辑、重在阐述哲学思想传承演变的入门首选。
★ 豆瓣高分热门Top10哲学史图书全新修订再版。新增“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一讲,弥补了初版之憾。
-
“哲学是活的生命。”“哲学史就是哲学。”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本书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黑格尔哲学,突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揭示不同哲学家出现的历史顺序与哲学概念发展传承的关系,展现了哲学史就是哲学概念演变的生命历程,而不是堆积以往哲学家思想遗骸的荒冢。
作为一部讲演录,本书在作者多年讲授的“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程基础上整理而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并省去了引经据典之繁,可谓哲学入门书首选。此次修订版特别增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一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从英国经验论哲学和自然神论向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弥补了初版之憾。
每个人都是有哲学慧根的,哲学史的训练正是通过启发我们的睿智慧根使我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爱智者。
2022年8月11日 已读
从泰勒斯到黑格尔每潮思想穿针引线,深感哲学既是哲学史。希腊人始于思考万物起源是什么,没有简单答案就转向思考起源的组成,答案从水火气数渐渐抽象,引出存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基于经验还是先验回忆?随社会进展,从自然哲学进一步思考生存哲学,面对生活该伊壁鸠鲁还是斯多葛。迫害导致经院哲学逆反形而上学,信仰太沉重就有伏尔泰宣扬自由卢梭宣扬平等。英国另起炉灶掀起经验哲学,培根到休谟把无法普遍化的经验论发展到了怀疑论一地散沙。相对应笛卡尔到莱布尼茨把唯理论发展到独断论。康德站出来调和两者,保守划分出可感的,可知的,可上升到理性的。三大批判提出能认识什么,该做什么,可以希望什么。费希特谢林试图证明思维存在是同一,黑格尔用绝对精神霸气解答所有问题,马克思将黑格尔反过来就有了辩证唯物。
黄金案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Chinese Gold Murders
8.1 (37 个评分) 作者: 高罗佩 译者: 张凌 Beijing Book Co. Inc. 2019 - 04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重写初唐名臣狄仁杰传奇
兼具中国古典文学雅韵与西方侦探小说妙趣
-
□全新无删减译本
□高罗佩手绘插图
□创作背景全解析
□译者研究高罗佩多年,独自担纲翻译,保证文风统一
-
“大唐狄公案”成功地造成了“中国的福尔摩斯”,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在中国与世 界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译文版“大唐狄公案”计划出版十五种,由研究高罗佩多年的 张凌担纲翻译并撰写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注释和译后记,但因为是市面上仅见的一人独立翻译的版本,耗时耗力,故先推出五种(《黄金案》《铁钉案》《湖滨案》《铜钟案》《迷宫案》)以飨读者。每卷配有高罗佩本人创作的插图,古韵盎然,令人赏心悦目。
-
《黄金案》讲述公元663年,狄仁杰首任蓬莱县令,家仆洪亮随行,路遇绿林好汉马荣、乔泰并收服二人。他随后破获前任县令王元被投毒身亡一案,顾孟宾新妇失踪一案,范仲被杀一案。在这一小小的中国东北部港口——一个据说死者会在风雨夜爬出坟冢的诡异地方,狄公一举解决了三桩扑朔迷离的案件。
-
“大唐狄公案”系列是高罗佩在世界侦探小说领域内开创的极其珍贵的一个支脉。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黄金案》带给我巨大的快乐……虽然裹上了中国习俗,这却是部真正的西方侦探小说,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硬汉派”作品的某些招牌设定(比如私家侦探和反戈一击的高丽美女)被成功化入了一个古老而陌生的背景中,实在是妙趣横生。
——雅克•巴赞
2022年7月21日 已读
读时完全意识不到是荷兰人写的。作者和译者都做了很多功课,乍一看通俗小作,细一品匠心独运。
从来不喜欢鬼怪之说,但最后结尾一句真是妙笔,设计得好。
靠囤积黄金操纵金价这个设定有点意思。没有国仇家恨,犯罪就为了实现金融手段,反派大可以再从容一点嘛。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豆瓣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美]洛莉·戈特利布 译者: 张含笑 果麦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7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本书是2019年美国众多媒体推荐的心理自助书——它荣登《纽约时报》《时代》《人物》《综艺》等媒体年度必读书榜单,是美国亚马逊当年度销售TOP10图书、哈佛商学院年度推荐图书,它的有声书版本也是当年Audible非虚构类有声书第一名。刚上市一个月,这本书就冲上了美国亚马逊图书总榜TOP100和《纽约时报》畅销榜;出版两年来,已经在全球授权了四十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七十万册,并且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由曾出演《绝望主妇》的知名演员伊娃·朗格利亚担纲主演。

享誉全球的心理学泰斗、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为这本书写下推荐语:“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为这本书担任专业审校,并写下推荐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2022年7月18日 已读
每次读完self help/鸡汤/心理学畅销书都告诫自己这是最后一次了,过一段时间又“这么多好评的书试一试吧,万一有收获呢。”而且越觉得无聊越坚持读到最后一页,就因为不信就这还能打高分,肯定是我还没看完的原因…
这一次也不例外,读完了,没有任何收获。这些正视痛苦/在没有选择时仍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失败是人生的一部分的道理,换着花样声情并茂讲一万遍,于我依然是“听了再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最后一次了,不会再读这些书了。坦然承认自己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无知地索求,羞耻于求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将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咳,对我来说这几百页真不如一首李宗盛。
现代艺术150年 豆瓣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9.2 (126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尔·贡培兹 译者: 王烁 / 王同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这是艺术吗 ?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2022年7月7日 已读
看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艺术,和听无调性音乐一样,如果知道它如何演变至此,即使依然欣赏不来也能多一点理解。惟妙惟肖的绘画'正统'发展到鼎盛,权威傲慢过甚,就引起新流派的逆反。不按你的规则,打造新的审美。印象派来了,带着画笔走出去,留下一片光影。塞尚打破传统透视,画他真正看到的山,而不是被教导应该看到的。由此大家打开视野,原始派崇尚远古和远方,野兽派回归童心自然,毕加索再进一步在平面追求立体派。到这个时期科技和战争加速社会进程,艺术也变得激进,未来主义不可避免地与法西斯联系起来,达达主义打破秩序,此后行为本身成了艺术的第四个维度。
严肃之后变得戏谑,清高之后崇尚利益,棱角分明后没有棱角,拒绝传统之后什么也不抗拒,极繁之后极简,极简之后再无章。每个时代都等待着塞尚、波洛克或沃霍尔的出现,而且必然会出现
金阁寺 豆瓣
8.5 (39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曹曼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 - 1
蓬勃而颓唐,自负而不安,因美而毁灭,谁能凭爱意将金阁占有?
“世界上没有比金阁更美的东西”,美是怨敌,语言大师三岛由纪夫根据真实事件创作而成,呈现一个自卑的完美主义者追寻美、而后毁灭美的心路历程。
《金阁寺》是世界公认的长篇杰作。1950年,日本京都名胜古迹金阁寺,被年轻僧人的一把大火焚毁,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这便是《金阁寺》的原型。三岛由纪夫根据当年僧人的一句独白,“我妒忌金阁寺的美丽”,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此有了这部著名代表作的诞生。
小说以第一人称写就,“我”在十几岁时因住持父亲离世,被托付到了金阁寺。整本书围绕着我对金阁的情感变化展开。我是个面貌抱歉的结巴,金阁是完美和永恒的化身,“世界上没有比金阁更美的东西”。未见时憧憬,初见时因为落差而失望,后来整日生活在一起,便觉得金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来金阁在我脑海中幻化为我和真实世界的阻碍,尤其在我想做出格事情时,总会看到金阁显形,从而做不成……绝望之余 ,“我”将金阁付之一炬,亦打算与金阁同归于尽,然而在大火烧起之后,我放弃跟金阁同归于尽的想法,决定一个人好好活下去。
编辑推荐:
◆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著名文学大师,被誉为“日本海明威”,曾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文坛拥有高度声誉,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语版本最多的日本当代作家。
◆ 三岛由纪夫一生著有二十一部长篇小说,八十余篇短篇小说,三十三个剧本,以及大量散文。为纪念他,日本山梨县设有三岛由纪夫文学馆,日本新潮文艺振兴会于1988年设立三岛由纪夫文学奖。
◆ 《金阁寺》是三岛由纪夫经典之作,曾荣获第八届读卖文学奖,是世界公认的长篇杰作。
◆ 本书呈现了一个人由感受美到毁灭美的心路变化历程,三岛由纪夫说:“我写《金阁寺》是要探讨罪犯的动机。仅仅靠‘美’这种浅薄愚昧的观念,就足以成为他对国宝纵火的犯罪动机。另一方面,要在现代生活下去,相信一个愚昧浅薄的观念并将其敷衍为生的根本动机,这完全可能。”
◆ 莫言力荐,“我认为《金阁寺》简直可以当成三岛的情感自传”。
◆ 著名日本文学译者曹曼全新翻译,字斟句酌,文笔更清新流畅,语感更直接现代,更符合当下读者阅读习惯。
◆ 著名设计师操刀设计封面,运用色彩搭配三岛由纪夫肖像,凸显作者和作品本身的绚丽。
◆ 书中附有三岛由纪夫年表,结合其45年的生命历程,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这本书。
追寻纯粹之美的人,都有一颗黑暗之心。
2022年6月26日 已读
金阁和人类的对比越发鲜明,一方面是人类徒有脆弱之姿,却幻想着永生;倒是有永生之态的金阁,展示着不坏之身的美,传来可毁灭的气息。人类这样有寿命之限的生物不可能灭绝。金阁这样看似永恒的东西倒是可以。
自己丑陋残缺,母亲,师父,象征光明的好友都是令人失望的人。这破败绝望的生活本来有金阁之美作为念想,而最后不如以它的毁灭教人们一课:在镜湖池畔持续站了五百五十年并不能保证任何东西。人们应学会恐惧,理所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建立在这些上面,明天就有可能崩溃。
生死疲劳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3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特别提及的莫言代表作;
构思二十余年,手写四十三天,跌宕起伏五十万字,演绎人畜苦难与大悲;
六道轮回的民间想象撑起恢弘的小说结构;灵魂不死的动物视角透视五十年人世悲欢。
————————————————————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畅销“莫言长篇小说全编”系列,全新修订升级
《生死疲劳》是莫言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与回归的一部巨著,初版于2005年。在小说中,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终又转世为一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每一世的离奇经历。小说通过六道轮回的想象跨越生与死,悲悯着历史变迁之中无常的命运,也歌颂着生存于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世代相继、生生不息的执着生命力。
小说入围2006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荣获2008年“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09年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1年韩国万海文学奖等奖项;201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榜。
“‘生死疲劳’是来自佛经里面的一句话:‘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我之所以用它做书名,就是因为小说的主人公,他在畜生道里面不断地投胎,他一会儿变成驴,一会儿变成牛,一会儿变成猪,一会儿变成狗。”
“假如我能有两本书得以流传,《生死疲劳》肯定是其中之一。”——莫言
-------------------------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 这是一部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也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鸿篇巨制。
 本书获得2007年“‘福星惠誉杯’《十月》优秀作品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入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小说排行榜”(榜首),亚洲周刊“2006年十大好书”。
 莫言用43天写就43万字《生死疲劳》,但这个故事在莫言心里积累了43年。
 莫言透露,当初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主要就是因为读完了《生死疲劳》才把这个奖授给了他。
 “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我知道,我总有一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 “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的努力与牺牲。” ——莫言
 莫言坦言:《生死疲劳》是我遗憾最少的作品。
----------------------------
《生死疲劳》具有说书人的声音,而这声音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总体性路径: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一切如轮回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不是与他的世界对抗或从他的世界出走。从根本上看,人是在承受、分担和体现世界的命运。人物带着他的整个世界行动和生死。——中国作协副主席 李敬泽
莫言携带的是远程核弹头,杀伤力更大。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人性的怪异、历史的异化、民族认同……等等,莫言的小说可以找到当代国际学界最热门的所有的主题,既是现代性的表达,又充满后现代的蛊惑人心的意味。
——著名文学评论家 陈晓明
《生死疲劳》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以非常怪诞的叙事形态展示了“家族”的元素,从而再进入了对历史的审美的描绘。——复旦大学教授 陈思和
我们要一个字一个字读, 生、死、疲、劳。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读:生死、疲劳。这小说不是把生死落在疲劳的问题上,而是相反。疲劳落在生死上,这是它乐观的地方。但是最后小说到底落在生还是死上?我一定要说,还是生。——纽约大学东亚系教授 张旭东
2022年6月20日 已读
畜道轮回每一道都鲜活得惟妙惟肖,驴的彪悍,牛的倔强,猪的智谋,狗的忠诚,读完留下深刻记忆。更令人感叹的是真正的主角蓝家,单干户蓝脸和抛弃一切私奔的蓝解放,受了诅咒一般固执坚持。他们比起西门家随风飘摇的妻眷子孙更像牲畜,从某个角度想又更配称之为人。
蓝开放和庞凤凰一段感觉过犹不及,耍猴和蓝千岁没什么意思。拙见小说作结于蓝脸之死,狗小四转世时看穿一切放下怨恨即可。让一切来自土地都归于土地,结尾寂静无声。
众神的样子 豆瓣 Goodreads
8.3 (18 个评分) 作者: 江逐浪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 - 1
看不懂世界名画、读不懂西方文学,是因为你还不够了解希腊神话故事。江逐浪老师一边为你希腊神话故事,一边带你欣赏西方美术作品。本书以希腊神话十二主神为线索,通过轻松幽默的文字与精美艺术作品,深度解读希腊神话故事,详尽介绍了希腊神话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西方艺术的视角揭示神界,让人能够探寻西方艺术的审美追求和风格演变,更能够感悟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之间的关联。
2022年6月17日 已读
这本名不虚传,结合艺术作品和历史渊源,让人能记住不少希腊神话设定。比如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帮助宙斯与泰坦之战,他打造肉体,雅典娜赋予灵魂,这是灵肉分离的西方思维;
宙斯费尽心思打造全能少女潘多拉,借她只手打开普罗米修斯让兄弟保管的苦难之盒,让人类无法与神抗衡;宙斯风流是种手段,把希腊多城邦通过他的多次婚姻融合在一起;阿波罗得罪丘比特,追求宁愿变成月桂树的达芙妮;凡人拉奥孔看破木马计,得罪了雅典娜,和俩儿子被雅典娜毒蛇咬死,而苦难面前的理性克制让他成为美学著作。
无论是神还是人,最大的敌人和矛盾都是命运。神灵尽管高高在上,可更高贵的是不断有普通人会用自己的才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挑战神灵。就算明明知道命运不可违,希腊神话还是把巨大的同情与力量注入那些挑战神灵的人身上,让凡人在失败中看到人性的伟大
The Chancellor 豆瓣
作者: Kati Marton Simon & Schuster 2021 - 11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of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detailing the remarkable rise and political brilliance of the most powerful--and elusive--woman in the world.
The Chancellor is at once a riveting political biography and an intimate human story of a complete outsider--a research chemist and pastor's daughter raised in Soviet-controlled East Germany--who rose to become the unofficial leader of the West.
Acclaimed biographer Kati Marton set out to pierce the mystery of how Angela Merkel achieved all this. And she found the answer in Merkel's political genius: in her willingness to talk with adversaries rather than over them, her skill at negotiating without ever compromising on what's most important to her, her canniness in appointing political rivals to her cabinet and exacting their policies so they have no platform to run against her, the humility to allow others to take credit for things done in tandem, the wisdom to stay out of the papers and off Twitter, and the vision to take advantage of crises to enact bold change.
Famously private, the Angela Merkel who emerges in The Chancellor is a role model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gaining and keeping power while holding onto one's moral convictions--and for anyone looking to understand how to successfully bridge huge divisions within society. No modern leader has so ably confronted Russian aggression, provided homes to over a million refugees, and calmly unified Europe at a time when other countries are becoming more divided. But Marton also describes Merkel's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her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with President Obama, who she at one point refused to speak to.
This captivating portrait shows a woman who has survived extraordinary challenges to transform her own country and return it to the global stage. Timely and revelatory, this great morality tale shows the difference an exceptional leader can make for the greater good of a country and the world.
2022年6月11日 已读
初入政坛时是triple outsider: 女性,东德人,科学家。而回顾她的机遇和成绩,很大程度源于这三重属性。
作为女性,她坚韧温和有同理心;东德经历让她低调节俭,注重隐私,警惕倒车;科学家素养更不必说,理性冷静,实事求是。书中有句话特别好:对待夸夸其谈的alpha male,最好的方式就是静静地看着你装b,然后用逻辑和数据outsmart them.
换一个时代或地域,默克尔未必能成为默克尔。德国的历史和政体导致他们抵触有煽动性的演说家,且总理之位在内政上决定权不大,主要职责在外交。16年过去,世界已经变化。当你引进大量难民,慷慨纾难,民众有疑惑抵触很正常。这时对抗议的冷漠处理适得其反,缺乏演说和民众沟通技能会被AfD之流利用。
在最合适的时候上台,在比较合适的时候谢幕。时势与智慧。
城南旧事 豆瓣 Goodreads
8.3 (10 个评分) 作者: 林海音 作家出版社 2016 - 4
2022年6月5日 已读
'我将来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的,但绝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我要写的是“我们看海去。”'
疯子,小偷,苦命无助的女人,令人又爱又恨的男人。英子眼里没有好人坏人,就是一段段故事,点滴相处,落在'人'这个字上。
合上书页就是英子兴冲冲地甩着小辫子,向前疯跑着,走呀我们看海去。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orte accidentale di un anarchico
8.9 (130 个评分) 作者: [意] 达里奥·福 译者: 吕同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代表作
★ 上演40余年经久不衰的剧目最新演出脚本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是意大利剧作家、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达里奥•福的代表作。1969年,米兰火车站发生一起爆炸案,一名无政府主义者被指控为凶手,审讯期间,他突然跳楼身亡。达里奥•福迅速对此事做出反应,在做出精细的调查之后,写成此剧。一名身患演员狂症的“疯子”在警察局偶然接触到无政府主义者“偶然死亡”的材料,他随机应变,乔装成最高法院的代表复审此案,终于洞悉内情。所谓“意外死亡”,竟是警察对无政府主义者严刑逼供,将其活活打死后从窗口丢下,造成的畏罪自杀的假象。 该剧曾在意大利引起轰动,在两个演出季里,曾连演300场,观众超过三十万人次。在国内,孟京辉导演的同名话剧引起强烈反响,随而成为国内经典剧目。
“演出获取巨大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至少,是源自权力机关颠倒是非、捏造事实的伪善谎言,特别是源自他们对国家制度的恣意践踏。我们清醒地知道,我们的铤而走险可能被告发、被指控、被起诉。但无论如何,我们的行动是值得的。正如贝尔托•布莱希特所说:“黑暗时代中,我们揭露黑暗,美好时代才会到来。”——达里奥•福
2022年6月1日 已读
执法者欺上瞒下,记者被耍得团团转,老百姓寻求的也未必是真正的正义。疯子是唯一的明白人,耍了一通找够了乐子,随着无政府主义者的结局去了。
闹哄哄的戏,挺有画面感。倒是谈不上喜欢。
李光耀观天下 豆瓣 谷歌图书
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
9.0 (21 个评分) 作者: [新加坡] 李光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2
新加坡开国元首生前绝笔,洞察天下与人生,精装珍藏版全新上市。
这本书绝不是枯燥的地缘政治论述,也不是全球事务迂回曲折发展的专题报告。
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本书中,他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相反,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
李光耀在书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的读物;也探讨了他长久以来最关切的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对死亡的观点。每章中还穿插了他接受《海峡时报》访谈的问答录,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他的观点。
2022年5月25日 已读
我以为李光耀这种紫微星到了暮年会难舍辉煌,只恨不能向天再借五百年,抓紧时间指点江山教后辈如何扛旗。没想到他如此冷静,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圆满完成,对未来充满客观的悲观,静待后人去走他们自己的路。
他对自己的判断显然非常笃定,中国将保持集权,欧盟将持续衰落于中美,欧元将会失败,韩朝巴以都将长期保持现状…新加坡要居安思危看到自己的脆弱,不可锁国不能选边,不能为平等放弃自由贸易,如果放弃精英政府或走两d制,就会走向衰退。环境问题难,低生育问题更难,他直白的说自己无解。
也许平时被塞了太多大饼和鸡汤,读李光耀这些直白到冷酷的观点,感觉挺痛快。
草枕 豆瓣
草枕
8.8 (13 个评分) 作者: 夏目漱石 译者: 陈德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3
【内容简介】《草枕》的主要舞台在山中温泉地,作者把它描绘成脱离尘俗的“非人情”的天地。这样的外部格局的设定,如同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世界,即夏目漱石的“非人情”天地。同时,作者还把“非人情”天地中所有登场人物都塑造成近似于“非人情”的人物形象。譬如,山崖茶馆的老太太、女主人公那美、观海寺的大辙法师、理发馆的师傅。作者意在把主人公画家的“非人情”之旅描绘成“脱离世俗烦恼的超然心境”的旅行。画家为了忘却世俗的烦恼来到山中温泉旅行,他的旅途就像陶渊明和王维的诗歌里所描绘出来的诗境一样,切实体现了作者“直接从大自然中吸收,即使是短暂的也要尽情地徘徊在非人情天地的真挚的愿望”。
书中曾多次引用到汉文典籍中的诗词语句,尤其以对陶渊明诗歌的引用最为直接和精彩。除了山水田园诗外,《草枕》中还包含着许多显而易见的中国元素。作为反对日本明治时代的工业文明以及自然主义文学理念的实践之作,作者在这部著作中宣扬的是一种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美的“东洋趣味”,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感受性的渲染。
【编辑推荐】《草枕》是夏目漱石的前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写“我”——一个青年画家为了躲避俗世的忧烦,寻求"非人情"的美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以及在那里的所见所思所闻。作品着重描写了山村中的人和景物,其间穿插着大量"我"关于艺术论和美学观的独白,并比较了东西方艺术的差异。这些独白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即"非人情"。所谓"非人情"是一种超越道德或人情的境界,是超脱世俗的出世境地,也是一种艺术审美观。比如作品中的"我"认为陶渊明的诗中所传达出来的意境便深得"非人情"三昧。因此,《草枕》与其说是一篇小说,更像是一部夏目漱石关于艺术的论著;而对山村风情的描写以及不时出现的俳句和诗词又让这部作品像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总之,《草枕》是一部别具特色的作品,非常值得一读。
2022年5月19日 已读
文字很美,充满画面感,像是跟着画家一起去度假。看他看他的风景,走他走的路,在郁郁葱葱的山野胡思乱想。访客,泡汤,观察神秘的美妇、和尚、将要上路的新兵或随便什么乡间的人。
“旅行的时候是一副常人心境,讲述经历时就是诗人的态度了。” 倒也不必美化,书中人和读者都是去逃避现实。
“艺术潜隐于我等心里,它是避邪就正、斥曲求直、扶弱抑强的坚定不移的信念的结晶,光辉灿烂如白虹贯日。”
可能性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8.8 (250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4
「内容简介」
一个和平“爆发”的年代?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
文明的冲突是一个过时的预言?
……
面对林林总总的政治问题,作者带领我们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在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两个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下,建立起观察的参照系,将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比较的视野,去分析我们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进程,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转型与国家能力,以及文化和经济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当我们将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就能从此时此地抽离,获得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而再聚焦定位现实,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名人推荐」
比较政治学当中的“比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的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你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的视野”。
比较的视野本质上是一种俯瞰的视野,从“此时此地”抽离,来到多样性的“上空”,从宏观开始领略,然后慢慢聚焦到微观,也就是从森林开始,慢慢聚焦到树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管你在分析多么具体的问题,在你脑海的深处,始终有一种比例感,有一片隐隐约约的森林,它提醒着你,你所见到的只是现象,而现象未必是真相。
可能我思考得越多,就越相信,智慧的本质就是对事物比例的公正判断。
——刘瑜
以比较的视野辨析相似与差异,从妙趣横生的事例引向缜密的逻辑推论,澄清认知的盲点和误区,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抵达高深的学理分析,最终揭示政治世界的种种奥秘。刘瑜的写作天赋与学术训练功力都已为人所知,在这本书中,二者达到了几近完美的融合,为我们呈现出真正深入浅出的典范。
——刘擎
什么叫“可能性的艺术”?在这个年代活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可能都要面对一个问题:整套影响我们生活、塑造我们日常社会行为的政治制度,还有什么可能吗?
人类历史上所有政治制度的出现、形成、演变的空间何在?很多时候要透过比较才看得到,而由刘瑜老师来讲述,则是再精彩不过了。
——梁文道
「编辑推荐」
★ 学者刘瑜比较政治学新著。继《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出版近10年后,政治学者刘瑜新作出版。在保留其理性而灵动的语言风格、清晰而缜密的逻辑叙述的基础上,这一次,她带我们跳出一时一地的政治,从高处看国际格局,形成广阔的俯瞰视野。
★ 全方位、多角度的政治比较视野。围绕比较政治学两个核心维度——政治转型和国家能力,将不同国家、地区、古今纳入其中,带来全方位的比较。同时,书中不仅有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的分析,也有对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墨西哥、泰国、智利、伊拉克等的介绍;在分析经济发展、民主转型的成功案例时,也会剖析失败案例,以此突破认识的偏见,将当下问题纳入历史长河,以历史为尺度,形成看问题的比例感,跳出现象,对问题做出公正的判断。
★ 政治在社会中,从政治之外看政治。“政治在社会结构中”“政治在经济中”“政治在历史中”“政治在地理中”“政治在文化中”。本书通过分析南非的转型、智利经济政策的选择、美国的社会运动以及韩国的观念变迁等,带我们认识政治创造可能性的各种途径,理解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制衡关系、政治选择与政治行动的可能。
★ 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化为通俗的讲述。本书基于作者在看理想平台的音频节目而成,保留了作者通俗的讲述风格,同时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优秀的写作能力以及对现实的敏锐分析,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以易懂的方式讲给我们听。
★ 对多变的政治现象进行比较、思考,形成社会洞察力。比较产生冲击,冲击带来思考。政治的多变与不确定性让我们对它的思考很难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我们不断重返基本的道德问题和历史经验,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将“此时时刻”和无数的“他时他刻”联系起来,以此形成明晰的社会洞察力。
★ 于差异中寻找规律,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政治是复杂的,但不是随机的。本书通过建立一个政治可能性的参照系,将每个国家编织在同一网络下,以此理解他国,也照见自身,于差异中寻找规律,进而定位现实,理解我们自身。
2022年5月15日 已读
全网政治性抑郁期间读到这本书,让我这个潜水侠到小组开贴推书。许多段落下意识想,这是可以讨论吗?然后告诉自己这当然可以讨论,且应该讨论,必须讨论。平凡渺小如我,也应为这个世界学习思考。这本书读着有趣又涨知识,全篇大白话,抽象的观点常辅之简白的例子,例子之贴切每每令人叫绝。
民主不是万灵药,也不能拔苗助长一蹴而就。它是漫长且满是试错的程序。巡礼各国,法国经历了不自由的民主,瑞典熔炉转向,埃及裂痕动员,印度表亲的专制,阿富汗遍尝百草,泰国激情破坏契约,委内瑞拉极左误国,更别提中美,家家都是烂摊子。而放在历史与全球横纵比较,人类其实有所长进,韩国和南非的经历尤其令人感动 。切忌因噎废食而陷入对威权的浪漫幻想。
"最终这种无与伦比的天真还是会从水底浮现。它熠熠的光芒,还是会诱惑你向它伸出手去。"
冬牧场 豆瓣 Goodreads
9.1 (32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新星出版社 2018 - 11
我从不掩饰自己对《冬牧场》的偏爱,它应该是目前为止自己最重要的一本书吧。——李娟
李娟非虚构长篇《冬牧场》首推精装珍藏版,精细校订,全新自序,新增26张冬牧场实景写真,真切展现最后的游牧景观
——————————————————————————————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家庭,进入冬牧场,进入游牧生活的荒寒与核心处,生活了近四个月。这是哈萨克游牧民族最后的转场——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天应地、自律慎微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终将被放弃。
然而,戈壁在那里,羊道在那里,亘古不变的季节更迭在那里,深沉古老的天人关系在那里,它们并不因现代文明的彻底改造而消失。
李娟用这本书,为冬牧场最后的宁静时刻,最后的游牧景观,最深处最沉默的生存,做了见证式的留影。
2022年5月13日 已读
早就听说过李娟的冬牧场,一直没看是因为想象成了三毛和撒哈拉,对那种中学时期的文艺实在提不起兴趣。最近又看到推荐,翻来看看才知道和想象大不相同。寒冬荒原和居麻一家在她笔下像块毛毡抖落在读者面前,粗旷里带着细腻,朴实间暴露出简陋。偶尔来一句气急败坏的“气死我了”,“豁切”,好气又好笑。
“就算已经隐约看到了牧人和荒野的命运,已经隐隐有所了解了,仍张口结舌,着急又混乱,越是向大处摸索,却越是总为细小之物跌倒。更糟糕的是,越是想指出最残忍的事实,却越想转过身去,想谅解人心所向。”
致命的自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Fatal Conceit
8.7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哈耶克 译者: 冯克利 / 胡晋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9
1978年,年届80高龄,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战斗了一生的哈耶克,希望让这场论战有个了断。他设想举行一次正式的大辩论,地点很可能是在巴黎,让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家与知识界中赞成市场秩序的领军人物对垒。他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是错误的吗?”赞成市场秩序的人将会证明,不管是以科学、事实还是逻辑为根据,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而且历来如此;本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在许多实践领域的应用屡屡遭受的失败,从整体上说便是这些科学谬误的直接后果。哈耶克把支持自由市场的主要论点写在一份宣言里,然后又压缩成了这本小书。
2022年5月12日 已读
以人类对自然的了解,可以解决单细胞的构成和多细胞间的关联代谢,但是尚未理解细胞组成的整体如何涌现出意识。所谓'理性'能解释的东西太少了,不能充分理解的现象被神化或妖魔化。人类社会类似于生物学,我们的理解非常局限。如此情况下试图实行计划经济和计划人口,反对不能充分理解的资本现象,这是对群体活性的扼杀--这是致命的自负。
已形成的社会道德不能完全归结于理性,社群会追寻传统惯例和宗教的要求。人们出于错误的动机做正确的事,当然好于愿望极好却做错事。
保护私产和自由,顺应人性和自然,放下'人定胜天'的自大。谦卑一些,实事求是承认自己懂得很少,好吗。
莫斯科绅士 豆瓣 豆瓣
A Gentleman in Moscow
8.7 (92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默·托尔斯 译者: 马韧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6
【编辑推荐】
◆一个人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就会被命运掌控。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比尔·盖茨年度推荐。
◆都柏林文学奖入围作品。《泰晤士报》:“这是一本关于摆脱世俗的书。”《科克斯书评》:“无死角的伟大小说。”
◆美国亚马逊&NPR年度好书,《泰晤士报》等 9家媒体年度最佳图书。
◆被翻译成近30种语言,一年内销量超过100万册,全年雄踞《纽约时报》排行榜。
【内容简介】
在变革的年代里,被囚禁的反而成了最自由的。
1922年,罗斯托夫伯爵被认定为不悔罪的贵族,被判软禁在克里姆林宫对面的大都会酒店。这位此前从未工作过一天,人生要务唯有追求智慧与学识的绅士,自此只能栖身于这家五星级酒店的阁楼,以独特的视角观望俄国在历史车轮下展开的巨变。他的人生也开启了崭新篇章。神秘的女演员、古灵精怪的少女、性格各异的主厨与侍者……种种邂逅与交往,让他体会到多样、微妙又丰厚的情感。酒店这一受限的空间,却让他的精神得以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这本优美的小说充满了风趣幽默的桥段、闪闪发光的人物和精致迷人的场景。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在时代的洪流中,人之为人的意义。
【媒体推荐】
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伟大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智慧与极富洞察力的哲思,带给你无穷的阅读快感。即便残酷的时代也无法消弥人类的尊严、荣耀与记忆。
——《科克斯书评》
这是一本关于摆脱世俗的书。《莫斯科绅士》有着绝妙的结构和精致的文风……这一切都让人联想到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泰晤士报》
出色、华丽、精彩,托尔斯是个文字匠人。他写得好的地方不是奇迹与巧合发生的时刻,而是那些处于故事外围的人身上发生的巨大转变。他们在一起度过的几十年中,彼此成为密友、同人、至交。
——《纽约时报》
凭借极具魅力的主人公及其栖身的奇特世界,托尔斯毫不费力地脱颖而出了。
——《纽约客》
在这个乱象丛生的时代,埃默•托尔斯以旧世界的优雅,成就了这部小说的美好。
——《华盛顿邮报》
小说里充满了各种冒险、爱情故事、命运纠葛和傻气又滑稽的桥段。
——《华尔街日报》
托尔斯是当今美国最杰出的文体家之一。
——美国亚马逊主编
一部非常成功且风格别致的小说。
——NPR(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2022年5月9日 已读
精彩,读得舒服。开篇与少女在酒店探险,颇有大师与玛格丽特的魔幻,中篇带点历史小说的意思,尾篇又成了卡萨布兰卡。以为他要抗争逃走时,他心无旁骛的接受了囚禁的命运,甚至给自己找了份工作;以为他要按部就班颐养天年时,他反而搞了场诀别与逃亡。
福兮祸兮。乱世中软禁成了莫大的幸事,落魄贵族被温情和奇遇环绕。年少时安顿好母亲自己逆行,暮年时送走养女自己默默留下。这份故土之情深植于遗老遗少举止中,小到美食佳肴品鉴,大到每一次关键抉择。
“生活被不确定因素控制着,许多具有破坏性。但只要我们坚持便可能等来大彻大悟的时刻。而那一刻所有曾经发生的事都无比清晰,原来每一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组成。”
想去大都会酒店住一晚。有个未解之处,作者提醒我们记住名字的小提琴王子后来出现过么?
山茶文具店 豆瓣
ツバキ文具店
7.8 (165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川糸 译者: 王蕴洁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3
★日本全国700多家书店店员投票选出的最想卖的书! 2016、2017连续两年获日本“书店大奖”重推!
★日本畅销作家小川糸备受好评暖心之作。16封手写书信,掀起“书信时代”怀旧风潮。
★一封封有温度的信,一个个有故事的人生。执笔写下说不出的话,与思念之人见字如面
★随书附带精美手绘镰仓游览导图
…………
在镰仓,有一家帮人代笔的文具店,每代店主均由女性担任,只要有委托便会接受,即使是餐厅的菜单也会帮忙。
不知不觉间,雨宫鸠子成为了第11代传人,而与外祖母之间的误会,以及开始独自一人活在世上的恐惧,使她充满迷茫。给死去宠物的吊唁信、宣布离婚的公告信、拒绝借钱的回绝信、写给挚友的分手信……
一封封代笔信是客人们的写实生活,也是一节节人生的课堂。
2022年5月6日 已读
细腻且有仪式感地对待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随手翻完,像看了集日剧。一些情节过于矫情了。
火星救援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The Martian
9.0 (188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迪·威尔 译者: 陈灼 译林出版社 2015 - 10
六天前,马克·沃特尼成为了第一批行走在火星上的人。如今,他也将成为第一个葬身火星的人。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阿瑞斯三船员被迫放弃任务。撤离过程中,沃特尼遭遇意外,被孤身一人丢在了这片寸草不生的红色荒漠中,剩余的补给也远不够撑到救援可能抵达的那一天。
当然,沃特尼也不准备坐以待毙,凭借着他的植物学家和机械工程师背景,他决定跟火星来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过家家游戏。
2022年5月3日 已读
各种解决问题的原理有些太复杂啦,除了种土豆基本都是一知半解地读下来。无论如何,读到最后一章对接时还是非常激动。模糊记得电影的结局,读起来依然很紧张。
这种催着人往下读的感觉,和书里说不计代价火星救援的原因是一样的:“我们代表了进步科学和行星际未来,但说真的,真正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就是把同伴救出来。”
最后不分国籍不分地域全人类都为救援成功而欢呼,今时今日好需要这种情绪补给。感谢安迪威尔这两本书!
Nothing to Envy 谷歌图书 豆瓣
9.2 (16 个评分) 作者: Barbara Demick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10 - 9
An eye-opening account of life inside North Korea—a closed world of increasing global importance—hailed as a “tour de force of meticulous reporting”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NATIONAL BOOK AWARD FINALIST •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INALIST
 
In this landmark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otalitarianism,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Barbara Demick follows the lives of six North Korean citizens over fifteen years—a chaotic period that saw the death of Kim Il-sung, the rise to power of his son Kim Jong-il (the father of Kim Jong-un), and a devastating famine that killed one-fifth of the population.
 
Demick brings to life what it means to be living under the most repressive regime today—an Orwellian world that is by choice not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where displays of affection are punished, informants are rewarded, and an offhand remark can send a person to the gulag for life. She takes us deep inside the country, beyond the reach of government censors, and through meticulous and sensitive reporting we see her subjects fall in love, raise families, nurture ambitions, and struggle for survival. One by one, we witness their profound, life-altering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ir realization that, rather than providing them with lives of abundance, their country has betrayed them.

Praise for Nothing to Envy

“Provocative . . . offers extensive evidence of the author’s deep knowledge of this country while keeping its sights firmly on individual stories and human details.”—The New York Times

“Deeply moving . . . The personal stories are related with novelistic detail.”—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 tour de force of meticulous reporting.”—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Excellent . . . humanizes a downtrodden, long-suffering people whose individual lives, hopes and dreams are so little known abroad.”—San Francisco Chronicle

“The narrow boundaries of our knowledge have expanded radically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Nothing to Envy. . . . Elegantly structured and written, [it] is a groundbreaking work of literary nonfiction.”—John Delury, Slate

“At times a page-turner, at others an intimate study in totalitarian psychology.”—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2022年5月1日 已读
可能因为书中描写的许多元素都似曾相识,读起来很有代入感。都说nk是几十年前的中国,让人联想到那些妆容衣着和口号,但我从未细想饥荒的恐怖。1998年,那是怎样的年代,读到那些真实具体的穷途困境,难以和年份挂钩。医生还不如对岸的狗。
书中的脱北者愿意被跟踪采访,显然都是过得很好的一批。但对他们来说,朝权奇迹般地挺立也是痛苦的。那里有他们的过去和血脉,如不是熬不下去,谁会愿意这样破釜沉舟?
读完也觉得后怕,儿子没战死沙场会怎样?没有邓公会怎样?长叹一声吧。
挽救计划 Goodreads 豆瓣
Project Hail Mary
9.0 (135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迪·威尔 译者: 耿辉 译林出版社 2021 - 9
一趟孤注一掷的太空远征
一座没有尽头的科学迷宫
一次争分夺秒的冒险营救
一段跨越星际的真挚友谊
浩瀚宇宙中,瑞恩•格雷斯是整个人类文明仅存的希望。但在醒来的那一刻,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记得。他在未知的恐惧中寻找身份,从记忆的碎片中获取线索。这个肩负拯救地球重任的关键人物,现已命悬一线!人类文明究竟能否存续?在这场“挽救计划”里,一切都充满了挑战……
2022年4月22日 已读
啊好喜欢这本啊,拯救坏心情!开篇就是第一视角密室逃脱,记忆碎片一步步解谜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读者轻松沉浸。很多科幻小说都是一上来让人一头雾水,耐着性子把所有设定搞明白了才能渐入佳境。
和洛基初遇的时候萌炸,好多地方笑出声。故事里各种基本设定:质能完美转换的噬星体,宇宙瘟疫,克星进化论,还有主角的性格背景等等,都与剧情进展非常贴切。因为科学水平差不多才能在此相遇,因为重力在一个量级所以思考速度差不多,这些突如其来的顿悟也让人记忆深刻。不会用力过猛,也不觉得展开不够,读完心满意足。
每次吐槽英制单位都戳中我笑点,这是多大怨念啊哈哈哈我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