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imar - 标记
卫氏朝鲜史 豆瓣
作者: 苗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西汉初年,燕王卢绾反叛,燕人卫满于乱中率众向东,越过长城,来到清川汉南岸的朝鲜半岛西北部,并说服(箕氏)朝鲜,得以居于其西边,于公元前195年,终结箕氏的统治,朝鲜进入“卫氏”统治时期。卫氏朝鲜是西汉的“外臣”,承担着藩屏汉朝的义务。在近90年间,朝鲜借助汉朝的支持,威服了周边的真番、临屯等小国,同时带领半岛的经济文化,使之有了较大进步。但由于没有履行外臣之约,汉武帝发水陆两路大军,于公元前108年灭亡卫氏朝鲜,在其故地设置乐浪、真番、临屯以及玄菟四个郡,开启朝鲜半岛的郡县时代。
2020年8月1日 想读
箕子朝鲜史 豆瓣
作者: 苗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箕子是孔子所称誉的殷代“三仁”之一。西周初年,箕子离开中原,东迁至朝鲜半岛,周武王封其为朝鲜侯,以“八条之教”在当地施行教化。箕氏在朝鲜半岛经营八百余年,是周的侯国。公元前4世纪末,宗周礼崩乐坏,燕侯等僭号称王,朝鲜侯随之自称朝鲜王。秦朝建立后,箕氏服属于秦,同时与齐、燕以及东胡等周边势力皆有所往来。公元前195年,燕人卫满取代箕氏,成为朝鲜王,朝鲜进入“卫氏”统治时代。箕氏朝鲜对朝鲜半岛的文明礼乐、经济开发等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0年8月1日 想读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 豆瓣 Goodreads
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Stories from Rwanda
9.0 (45 个评分) 作者: [美]菲利普·古雷维奇 (Philip Gourevitch) 译者: 李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荣获——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第一非虚构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图书奖、《卫报》首作奖
◆将卢旺达大屠杀带回人们视线的第一手记录◆
一场并非久远、惨烈异常、不应忽视的历史悲剧
见证一个个危难与离散的时刻,以及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
揭露种族灭绝背后的扭曲神话、政治操纵和国际社会的无所作为
···
【内容简介】
1994年,卢旺达境内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对作为少数民族的图西族展开全面屠杀,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大部分是用砍刀完成的。卢旺达大屠杀的累积死亡率几乎是死于大屠杀中犹太人的三倍,这也是自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死亡率最高的大规模屠杀。
本书作者菲利普·古雷维奇自1994年开始跟踪报道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先后6次前往卢旺达及其邻国,试图探究这场人道灾难的成因,倾听幸存者的讲述,并报道其余波。借由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包括现任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内的高级政要——的采访,古雷维奇以一种极具推进感的叙事,重构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恐怖和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大量的人口迁徙,复仇的诱惑和对正义的要求,人满为患的监狱和难民营。
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故事还是一个只有坏人的故事?国际社会对此负有多大程度的责任?一个多半由行凶者和受害者构成的国家能够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社会吗?这些内驱于这部见证文学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份绝无仅有的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深刻剖析。
···
年轻的菲利普·古雷维奇从非洲的屠杀现场带来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标志着他已跻身少数几位伟大记者之列,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将黑暗的真相带给了这个对非洲一知半解的世界。他既有学者的头脑,又有优秀小说家的观察力,他的写作似由天使执笔。本书使他能够与迈克尔·赫尔、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和托拜厄斯·沃尔夫比肩。
——罗伯特·斯通(美国小说家、记者)
海外报道类作品的一座里程碑,自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以来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邪恶编年史,古雷维奇扣人心弦的叙述值得人们阅读。
——乔纳森·兰德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读完这本让人难忘的书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社会、对人类、对自己还抱持着跟过去一样的感觉了。
——罗纳德·斯蒂尔(美国作家)
古雷维奇的书已跻身作为道德见证的新闻报道的最佳范例之列。
——兰斯·莫罗,《时代》
···
【编辑推荐】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卢旺达大屠杀纪事》记录了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短短100天里至少有80万人遇害,相当于每小时就有330人丧生。正是这样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将卢旺达这个在大部分地图上都必须将名字印在其边境线外的非洲内陆国家带到了大众眼前。对于这段苦难的记忆,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本书展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众生相,作者极具推进感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大多数人绝望放弃,在遇害之前已如行尸走肉;少数人四处逃逸,和死亡博弈;也有人挺身而出,保持为“人”的底限,与不义抗争。
◆本书斩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98)、乔治·波尔卡新闻奖( George K. Polk Award for Foreign Reporting)、《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卫报》首作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1999)等,并多次再版。
◆本书催生了一系列从不同角度记述卢旺达大屠杀的文艺作品,如2005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年出版的传记《跟魔鬼握手:人道主义在卢旺达的失败》(Shake Hands with the devil:The Failure of Humanity in Rwanda)以及2006年出版的幸存者的回忆录《宽恕,我唯一能做的——种族灭绝的幸存者告白》(Left to Tell: Discovering God Amidst the Rwandan Holocaust)。
◆作者对各方当事人——幸存者、国际组织成员、卢旺达高级政要——进行两人采访,从不同视角审视这段历史。
◆在聚焦事件的同时,作者还回溯了卢旺达种族冲突的起源,展现出混乱而尴尬的劫后现实。
2020年7月22日 想读
The Sixth Extinction 豆瓣
作者: Elizabeth Kolbert Henry Holt and Co. 2014 - 2
A major book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blending intellectual and natural history and field reporting into a powerful account of the mass extinction unfolding before our eyes
Over the last half a billion years, there have been five mass extinctions, when the diversity of life on earth suddenly and dramatically contracted. Scientists around the world are currently monitoring the sixth extinction, predicted to be the most devastating extinction event since the asteroid impact that wiped out the dinosaurs. This time around, the cataclysm is us. In The Sixth Extinction, two-time winner of the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and New Yorker writer Elizabeth Kolbert draws on the work of scores of researchers in half a dozen disciplines, accompanying many of them into the field: geologists who study deep ocean cores, botanists who follow the tree line as it climbs up the Andes, marine biologists who dive of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e introduces us to a dozen species, some already gone, others facing extinction, including the Panamian golden frog, staghorn coral, the great auk, and the Sumatran rhino. Through these stories, Kolbert provides a moving account of the disappearances occurring all around us and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extinction as concept, from its first articulation by Georges Cuvier in revolutionary Paris up through the present day. The sixth extinction is likely to be mankind's most lasting legacy; as Kolbert observes, it compels us to rethink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2020年6月12日 想读
格氏解剖学(第41版) 豆瓣
Gray's Anatomy
作者: [英] Susan Standring 译者: 丁自海 / 刘树伟 山东科技出版社
始自1858年的解剖学经典巨著《格氏解剖学》(Gary’s Anatomy),历经15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全世界医学界名副其实的解剖学圣经,现在迎来了全新改版的第41版。本书在经典的人体解剖学基础上,广泛吸纳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胚胎学、组织学、人类学、遗传学、生理学和功能解剖学等学科的最新发展成就。在各个局部描述的篇章中,充分运用影像学、腔镜学等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阐述临床解剖学和新的、行之有效的外科手术,从而大大拓宽了解剖学的理论内涵和应用范畴。新增1000余幅图片,包括最新的X线、CT、MR、超声图及组织学电镜图,全面并深入地阐释各解剖学领域最新、最权威的信息。
2020年5月14日 想读
外蒙主權歸屬交涉 豆瓣
作者: 張啟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5
清末民初的中蒙關係,歷經由合而分,再由分而合的過程。外蒙,在俄國的策動下,既脫離中國獨立,卻又回歸中國的道理何在?本書將就國家認同、統獨紛爭與主權歸屬交涉三個層面加以分析探討。 「中華世界秩序原理」是作者自創的理論,也是本文的研究架構,用以考察傳統政治文化在中蒙統獨紛爭的分合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中華世界秩序原理就成為解釋外蒙所以改廢國號、帝號、年號及政府名義,奉中華民國之正朔暨活佛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受中國冊封為佛汗等政治外交行為的最佳理論基礎。
2020年2月4日 想读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豆瓣
作者: 胡阿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本书在全面地考察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侨寄之地与设置经过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侨置的历史源流、东晋南朝设置侨州郡县的背景与原因、侨州郡县的设官施政与户籍制度、侨州郡县对政区制度的影响;进而密切结合侨州郡县的研究,讨论了研究东晋南朝侨流人口的特殊方法,论述了侨流人口的地域选择、家族兴衰及其社会影响等内容。
2019年12月10日 想读
无泪而泣 豆瓣 豆瓣
We Wept Without Tears: Testimonies of the Jewish Sonderkommando From Auschwitz
8.8 (8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吉迪恩·格雷夫 译者: 曾记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
本书首次披露了二战纳粹灭绝营中最为特殊的一批受害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特别工作队”是在纳粹实施种族灭绝的集中营中被挑选出来、被迫在毒气室和焚尸炉旁工作的犹太奴工。他们目睹了人间地狱般的杀戮场景,还被迫参与其中,同时也承受着外界的责难,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作者通过多年的资料采集和访谈(许多人是首次披露他们的经历),以丰富的细节和严密的逻辑,重构了“特别工作队”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煎熬,无声地控诉了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的反人类暴行。
2019年12月9日 想读
永不消逝的墨迹 豆瓣
Indelible Ink: The Trials of John Peter Zenger and the Birth of America’s Free Press
作者: [美] 理查德 ·克鲁格 译者: 杨靖 / 殷红伶 东方出版社 2018 - 11
曾格案是美国殖民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众舆论权诉讼案,也被誉为美国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史诗开篇。1733年,印刷商人约翰•彼得•曾格发行《纽约周报》,刊登文章抨击和嘲笑新上任的英国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腐败与傲慢,整个纽约为之震动。1734年末,曾格被控煽动诽谤罪入狱,报纸被当众焚毁。九个月后,1735年8月4日进行了一场改写历史的审判,来自费城的辩护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为曾格进行了精彩的辩护。陪审团仅用几分钟即裁定被告无罪,曾格被当庭释放。
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资深媒体人、社会历史学家理查德•克鲁格搜集梳理了大量珍贵的殖民地时期档案资料,描绘了纽约州强大的政治对手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以及整个诉讼案件的台前幕后与细枝末节,亦如同一幅丰富而引人入胜的纽约社会政治画卷。这场审判距今虽已两百八十余年,但并不仅是一桩旧事,是对今天公共言论自由作为民主基石重要性的有益呼应。
2019年12月9日 想读
The Secret World of American Communism 豆瓣
作者: Harvey Klehr / John Earl Haynes 译者: Sergay, Timothy 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9
For the first time, the hidden world of American communism can be examined with the help of documents from the recently opened archiv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terweaving narrative and documents, the authors of this book present a convincing new pict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PUSA), providing proof that it was involved in espionage and other subversive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y disclose fascinating details about the workings of the party and about the ordinary Americans and CPUSA leaders who participated in its clandestine activities. "A formidable achievement in archival research. No one will be able to write about the cpusa in the future without reference to this volume."-Maurice Isserman, Nation "A memorable, powerful book...One of this year's most significant books about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political history."-David J. Garrow, New York Newsday "This book contains the first new revelation about American Communism in a generation. It is superbly edited and admirably presented. No one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Communism can afford to miss it." -Theodore Draper Harvey Klehr, the Samuel Candler Dobbs Professor of Politics at Emory University, is also the author of The Heyday of American Communism. John Earl Haynes is a specialist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history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Fridrikh Igorevich Firsov is formerly of the Comintern Archive at the Russian Center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Study of Documents of Recent History.
2019年11月26日 想读
法国外交部档案馆藏中法关系史档案汇编 豆瓣
译者: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9 - 2
“法国外交部档案馆藏中法关系史档案汇编”系列书为南开大学学校委托项目,是原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与南开合作交流的成果之一,内容为法国外交部馆藏史料——18至20世纪的中法关系史档案精选精译;作为馆藏的珍品,史料包括政治、外交政策、经济、文化、宗教、领事等类别。主要是法国驻华机构发回来与所在国有关的各种类别的文件,外交部对于相关问题的指示、建议、政策;驻外人员、机构的变化和工作、以及汇报请示等。本册所涉时间为16世纪末至18世纪20年代这段历史时期。
2019年11月18日 想读
朱令的四十五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6 个评分) 作者: 李佳佳 春山出版公司 2019 - 11 其它标题: 朱令的四十五年
☆★中國第一起互聯網求助事件☆★
本書是朱令事件迄今最完整的紀錄……我所著迷的,除了故事本身,還在於環繞在這個無辜殘損的生命四周的,豐富的時代細節,它像微縮膠片一樣記錄了中國的過去,並不太久的過去,也讓我們理解中國的現在。──李志 德
從未遺忘,不敢遺忘,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真相
──一名中國網友對清大女學生朱令被下毒事件所下的注解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五號感到腹痛,繼而發展為全身劇痛。持續三天後開始脫髮,顏面神經麻痺,中樞眼肌麻痺,呼吸障礙,目前已失去自主呼吸能力。」
一九九五年,北京清華女學生朱令罹患怪病已四個月,從秀逸且多才多藝的學霸,變成躺在協和醫院加護病房、全身插滿儀器的病患。她的高中同學姑且試著以不甚流利的英文,將上述文字傳上當時在中國才剛起步的互聯網求援。不久後,回覆紛至,這些訊息帶來一個令人疑惑的詞:Thallium(鉈,有毒化合物),這是一種罕見的化學物質,並不是生活中隨便就可以接觸得到的。
之後半個月,全球專家共寄來七百七十六份電郵,其中一百零六份明確指出朱令是鉈中毒。朱令父母要求協和醫院為朱令進行铊中毒測試遭拒,請求學校協助未獲正面回應,甚至連朱令宿舍都莫名遭竊……一切的一切,都顯示整個事件正往詭譎的方向前進:協和不希望自身權威被挑戰;校方的不作為,則是不願承擔毒物管理不善、現場保護不力的失職責任;更恐怖的是,兇手極可能就是清華的學生、朱令的室友孫維──她是朱令身邊唯一能接觸到铊的人。
之後,朱令和她父母的人生就在醫療單位、公安部門以及法院間來回拉扯。即使諸多事證都指向孫維正是下毒者,然因為她的高幹家庭背景,此事件始終無法真正破案。如果不是一般市民、互聯網和海內外無數網友的持續關注與無私援助,朱令不可能存活到現在。
朱令的四十五年,講述的是網路社群、小市民與難以撼動的權力結構對抗的故事,也是在巨大的絕望中,看見不間斷的善意與微小希望的故事。
2019年11月7日 想读
东欧各国社会制度转型档案文献编目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0
本书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欧各国冷战时期档案收集和整理”最终成果。全书为东欧八国及俄罗斯总计四万多条档案的目录汇编,这些文件来自苏东各国的档案馆、图书馆和已经出版的档案文献集。
在编目中以东欧八国从20世纪40年代进入苏联模式到80年代摆脱苏联模式的社会制度转型的历史为主线,侧重冷战时期东欧八国在政治、经济体制变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危机,如1948年苏南冲突、1953年东柏林事件、1956年波匈事件、1968年布拉格之春、1989年东欧剧变等。
全书共9卷,分为匈牙利篇、保加利亚篇、波兰篇、东德篇、阿尔巴尼亚篇、捷克斯洛伐克篇、罗马尼亚篇、南斯拉夫篇,以及副篇一(苏联与东欧关系俄国档案)、副篇二(东欧各国档案文献:英译文)、副篇三(东欧各国档案文献:中译文)。
2019年10月25日 想读
《永乐大典》流传与辑佚新考 豆瓣
作者: 张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本书分上编和下编。上编为研究部分,共八章,主要通过一些具体个案深入分析《永乐大典》流传与辑佚的重要问题,具体包括:“抄本《永乐大典目录》的文献价值”、“《永乐大典》缺卷数新考”、“德国汉堡大学所藏两册《永乐大典》的流传”、“陆锡熊与《四库全书》编修”、“《永乐大典》乾隆御题诗考”、“《永乐大典》与清代山东的两部地方志”、“《古泉汇考》抄本、流传及与《永乐大典》关系考”、“论《永乐大典》之复原”等。下编为考证部分,即“《永乐大典》分册流传考”。本编详细著录、考证现存《大典》残本的各册流传线索,包括现存《大典》零叶的著录和流传线索,以及待考之《大典》残本的有关线索。本书的主要创新点有:1、重新核对现存《大典》的相关信息,统计得出共有436册《大典》残本存世。这是目前为止关于《大典》现存残本册数最为准确、数量最多的统计。2、提供了最为详尽、准确的现存《大典》残本的流传线索信息。3、对某些关于《大典》流传的错误认识作了纠正。4、提出了复原《大典》的倡议及基本方法、思路,详细论证了复原《大典》的意义、资料来源与开展步骤。5、对《大典》目录、凡例、体例、乾隆御题诗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考证,尤其对凡例进行了逐条解读,揭示了《大典》编纂的主要思路与方法。本书对《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书籍史、藏书史、图书流通等方面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年6月6日 想读
师劫 豆瓣
作者: 黎云 编著 时代文献出版社 2019 - 1
2019年5月28日 想读
新自由主义简史 豆瓣 谷歌图书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9.2 (5 个评分) 作者: 大卫·哈维 译者: 王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2
或许在未来的历史学家看来,1978年至1980年这几年是世界社会史和经济史的革命性转折点,因为正是在这几年中,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实践的理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建立一个以稳固的个人财产权、自由市场以及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制度框架,能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幸福。
自1970年代以来,松绑、私有化、国家从许多社会供给领域中退出,开始变得司空见惯。从前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国家到老牌社会民主制和福利国家,几乎所有国家都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另外,支持新自由主义的人们如今都身居要位,影响遍及教育、媒体、公司董事会和财政机构、政府核心机构和那些管理全球财政和贸易的国际性机构。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作为话语模式已居霸权地位,它成为我们许多人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常识的一部分。
那么,新自由主义打哪儿来,它又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泛滥的,对这个政治经济学故事的批判性考察,将为我们确认和建构另一种未来政治和经济安排的可能,提供一个框架。
2019年5月24日 想读
“新启蒙”知识档案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贺桂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3
作为“新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告别50—70年代的革命实践而进行文化“新启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模式构成了近三十年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六十年乃至整个20世纪历史的基本认知装置。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使得如何评价这一认知装置变成了知识界的关键分歧所在。本书从探讨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重写文学史”思潮、“纯文学”实践等6个文学与文化思潮着手,试图对80年代整体思想状况进行一番知识社会学考察。对每一思潮,不仅在新的历史视野中重构其基本历史轮廓和复杂脉络,更从叙事形态、知识构成与话语机制等不同层面重新解读其核心历史文本,尤其关注“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这种研究的两个基本特色:一是跨学科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但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图把80年代思潮作为具有“共振性”的文化场域来加以把握;另一则是全球视野与中国问题的结合,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整体历史视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国文化实践的不同面向,及其与90年代以来“全球化”现实间的关联。由此,本书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描画80年代文化地图,以作为推进现实思考的参照。
2019年5月2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