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imar - 标记
1921年的喀琅施塔得 豆瓣
作者: 纳乌莫夫 / 科萨科夫斯基 译者: 赵国顺 / 任建华 人民出版社 2009 - 7
《20世纪俄罗斯档案文件:1921年的喀琅施塔得》是迄今为止,俄罗斯整理出版的规模最大的历史文献集。《20世纪俄罗斯档案文件:1921年的喀琅施塔得》收录的大部分文献,都是首次对外公布,内容贯穿俄罗斯20世纪特别是整个苏联时期的历史,涉及许多重大问题和历史事件,史料价值极高。
2018年9月12日 想读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豆瓣
Ottoman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urkish Empire
8.7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帕特里克•贝尔福 译者: 栾力夫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10
【内容简介】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帝国”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起新的繁荣,被汤因比称为“罗马帝国的第五次复兴”;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回归了团结与强盛。这一切,使得奥斯曼帝国在那个帝国时代无往不利,成为“三洲两海、东方西方、世界中心伊斯坦布尔的主人”。
随着世界现代的降临,奥斯曼帝国却落后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站上历史变革的潮头,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沙皇俄国、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与东方强权奥斯曼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1683年奥斯曼军队再度围攻维也纳遭遇惨败,从此,“胜利”愈发成为一种奢望:奥斯曼帝国在军事、制度、科技上都被欧洲赶超了。帝国尝试过种种维新道路,新与旧的交锋异常残酷,一些大臣甚至苏丹为了改革事业献出了生命。
帝国的改革亦步亦趋,而世界近代的帝国主义争夺和民族独立运动却来得无比迅猛。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独立战争;同时期的埃及也自立门户。此后,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中东和非洲领土上陆续分裂出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很多国家迅速沦为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最终,奥斯曼帝国本身也在“一战”战败后倾覆。六百年世界帝国的历史成了被人怀念、叹惋的过去,而现代土耳其以一个共和国的面貌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土耳其的跌宕国运中,中国读者能找得到祖国的影子,也找得到很多国际现状的根源。那段帝国时代是欧亚两洲,乃至整个世界近代不可磨灭、无法回避的历史记忆。
【编辑推荐】
1. 奥斯曼帝国史,即土耳其的古代、近代史,是我们了解世界近现代变迁必不可少、又常常忽略的一块拼图。奥斯曼帝国的国运兴衰,强时称霸欧洲,弱时被欧洲赶超、欺凌,加上地处“世界的十字路口”,使得土耳其成为理解近代全球力量变迁绝好窗口。从这里,你在了解土耳其自身的同时,也将从另一个视角理解现代欧洲和现代中东的形成。
2. 历史读者的感官盛宴!本书作者曾受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称赞,说作者兼为“形象刻画的大师”和“叙事写作的大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作为作者的生涯收官之作,完美诠释作者的大师文笔。傲视欧亚群雄的伟大苏丹,被守旧势力烧死在塔楼中的维新大臣……洋洋洒洒的奥斯曼历史,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
3. 土耳其时政局势动荡,牵动欧亚两洲乃至全世界的神经。这个地处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交,背负数百年奥斯曼帝国传统的国家,为何如此重要?这部奥斯曼帝国通史将给你答案。
4. 土耳其旅游访古、感受风情的必备读物。土耳其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国际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这本书让你不再对土耳其一无所知,你将对伊斯坦布尔的街巷、伊兹密尔的古城、地中海岸的秀丽风光都有不一样的亲切。
5. 你是否是诺奖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粉丝?那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也将让你一见如故!这是《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白色城堡》等书背后的历史布景。
6. 土耳其与中国同为亚洲文明古国,到了近代又一同沦为欧洲主导的世界现代化大潮中的落后被欺者。近代的土耳其史称“西亚病夫”。是什么导致了中土两国的相似命运?了解土耳其的历史命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近现代世界。
2018年9月5日 想读
思想与乡愁 豆瓣
6.7 (9 个评分) 作者: 崔卫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在今天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如何拥有恰当的美学眼光?这两者是否同样重要?能否既是拥有伦理的,也是符合美学的?《思想与乡愁》主要运用文学及电影作品,通过追寻伏尔泰、狄德罗、康拉德、伯尔、索尔仁尼琴、海子、王小波等人的踪迹,对这些问题做了独特而极具意义的思考。这本富于深刻思想内容和人文价值的思想文化随笔,重在探讨当今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理想,以及如何拥有恰当的现代美学眼光,其中议题包括当代美德、人文精神、人性的幽暗意识、文化现代性,美学与伦理关系以及知识分子的角色等。其对当代价值理想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都站在美学、哲学的高度,其命题和内涵所指向的当代思想文化重建,富于极强的人文价值。
2018年8月30日 想读
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 豆瓣
作者: 薛衔天 等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收编从十月革命到中苏早期建交这段历史时期中苏国家关系资料。主要涉及十月革命与中国、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与苏联最初外交接触到正式建交谈判及其协定的签订、中东铁路、外蒙古、新疆、侨务等问题。
2018年7月20日 想读 被朋友拿走已经七年了
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往来书信 豆瓣
作者: (俄)弗拉基米尔·奥列戈维奇·佩恰特诺夫(Владимир Олегович Печатнов) 译者: 于淑杰 / 隋涛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7 - 10
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往来书信——文献研究Переписка Сталина с Рузвельтом и Черчиллем в 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2015年6月,俄文版在莫斯科出版。
2017年11月,中文版在北京出版。
现任俄罗斯联邦外交部部长C.B.拉夫罗夫、前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俄联邦国防部第一副部长A.A.科科申、前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李际均中将为中文版作序。
本书是一部历史,史料研究和阅读价值极高。
作者历经五年,研究了俄罗斯、美国、英国档案馆中5000份最新解密文件,将800多封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往来书信收录书中,并保留了修改痕迹。作者对每个阶段的通信配以背景描述、专业解析和珍贵历史照片。内容之翔实,独树一帜。
本书引人入胜的是,通过三巨头原汁原味的书信,即伟人亲笔书写的历史,可见二战中为共同抵御法西斯侵略,苏联、美国、英国所结成的反法西斯联盟,在战争初中期被一致的目标掩盖了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军事战略上的分歧,虽然书信中充斥着苏联要求英美严格履行租借法案和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争论,但以苏联红军为主力消灭希特勒军队的不断胜利鼓舞着联盟同仇敌忾地战胜敌人。战争中后期,尤其是盟军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之后,争夺战后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则成了各方极尽纵横捭阖之外交能事而欲盖弥彰的巧斗,暗流涌动的刀光剑影下是各自为本国利益的激烈博弈。透过字里行间话语、口吻、心理的微妙变化和故弄玄虚的外交辞令,斯大林的强硬多疑,罗斯福的冷漠大度,丘吉尔的热情狡黠跃然纸上。三巨头写信收信的内幕故事也颇为有趣。相信无论普通读者还是研究人员都会被本书所吸引,从而看到三巨头在战争年代,在广泛的外交联盟背景下所持的政治立场和复杂的行为动机,并使人们能够穿越历史,反观“冷战”,尝试拨开当今世界大国关系的层层迷雾,准确把握其来龙去脉。
中文版编者。
2018年6月11日 想读
聽好了,古巴很重要! 豆瓣
Listen, Yankee! : Why Cuba Matters
作者: 湯姆‧海登 Tom Hayden 译者: 馮建三 聯經出版公司 2016 - 8
唯有了解我們共同的過去,才能明白正常化的突破何以能出現,
進而了解古美關係的糾葛會從這裡走向何方。
──湯姆‧海登
阻礙美國與古巴復交的原因,冷戰只是表象
真正的關鍵是美國帝國心態的全球戰略與經濟利益
在55年的外交禁令下,古巴雖被主流媒體邊緣化,但從未被世界孤立!
現在,正是重新了解這段歷史的時候。
《聽好了,古巴很重要!》這本書,不是「輕鬆認識古巴」
它適合真正想理解古巴的讀者。
繼社會學大師米爾士《聽好了,美國佬!古巴在革命》之後,又一部關於社會主義歷史實踐的經典著作。
《聽好了,古巴很重要!》透過兩位一生追尋社會主義理想境界的資深政治家對談,深入剖析古巴革命的內在理路與歷史、冷戰架構與美國帝國主義如何合謀、古美55年多次衝突的深層意義、左派運動與社會主義流變、拉美新模式可以提供世人什麼樣的新啟示。
《聽好了,古巴很重要!》寫於2014年古美關係正常化前後,主書名借自1960年美國社會學者米爾士(C. Wright Mills)論古美關係的暢銷著作《聽好了,美國佬!古巴在革命》。
作者湯姆‧海登以1959年的古巴革命為核心,與古巴資深外交官阿拉爾孔,以及多位美古官員回顧自1950年代以來影響古美關係的關鍵事件:切‧格瓦拉與古巴革命、飛彈危機、甘迺迪遇刺、新左派興起、拉丁美洲與非洲各國革命等,同時評述美國各任總統的古巴政策,重探米爾士、德布雷(Régis Debray)的著作,鋪述了從1959年古巴革命到2014年12月17日兩國同步宣布「關係正常化」以來長達半世紀的外交發展。其目的是重新評價古巴革命及其影響,寫出一個迥異於美國主流媒體塑造的的古巴印象。
1959年古巴共產革命成功,古巴之所以走向社會主義,必然之餘,亦有外在因緣。美國最初不以為意,其後不解、惱羞成怒與失策。歷經九任美國總統對古巴的封鎖,迄至拉美區域與國際政治情勢的演變,終有古美同步宣告,兩國的對峙關係即將轉軌。本書作者湯姆‧海登的回憶錄有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之長,事件的選擇精確,沒有流水帳的索然無味。
湯姆‧海登與阿拉爾孔,一位曾親身參與古巴革命,一位在同時期擔任美國社運學生領袖,他們對照自身經驗,回顧古巴革命從一小群人的起義開始,直到建構出古巴現代歷史的過程。這種「英雄般的創造」隨即在拉丁美洲、亞洲與非洲各國掀起浪潮,並藉由德布雷風靡一時的著作,成為全球反叛青年的精神象徵。
在此同時,美國從甘迺迪、卡特、柯林頓到歐巴馬總統的古巴政策,則在冷戰思維與國內政治角力中艱難前進。
《聽好了,古巴很重要!》結合個人與歷史、回憶與反省,為古美復交提供了詳實的歷史脈絡;從作者對古巴革命及其世界性影響的梳理中,讀者也看見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古巴。
如果「個人傳記」可以是「社會歷史」,《聽好了,古巴很重要!》就是印證,作者湯姆‧海登最後回顧了馬克思主義,展望了新的美洲未來。
※ 國際媒體、專家一致推薦
本書不僅描述目前美古解凍的政治過程,也是一本回憶錄,一段沉思,對美國社運人士、知識分子與政治人物為追求更公平的世界而做的自我掙扎,進行深刻的反省。
──格雷格‧葛丁(Greg Grandin,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
當世人目光都集中在古巴身上的這一刻,湯姆‧海登撰寫這本必讀之書,論古巴及美國雙方的革命歷史⋯⋯這是一本了解兩國共同歷史如何走到這個重大轉折時刻的重要著作。
──卡崔娜‧霍薇爾(Katrina Vanden Heuvel,《國家》編輯兼發行人)
這不是歷史的終結,我們正在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里卡多‧阿拉爾孔(Ricardo Alarcón)
2018年4月26日 想读
金錢與權力 豆瓣
The Cash Nexus:Money and Power in the Modern World, 1700-2000
作者: Niall Ferguson 译者: 黃煜文 聯經出版公司 2013 - 1
金錢是一切罪惡的淵藪,
還是推動世界運轉的動力?
暢銷書《文明》、《貨幣崛起》作者尼爾.弗格森撼世之作
經濟與政治的關係是理解近代世界的關鍵
金錢與權力是形塑現代社會的兩大要素
近代歷史告訴我們,
國家的興盛端賴國家是否能善加管理它的金錢。
在戰爭時期,財政與武器一樣,都是國家致勝的關鍵。
然則金錢與政治究竟在何處交會?
從1700年到今日,弗格森對這段歷史的經濟與政治演進做出大膽而眩目的分析。
他精采而清楚地表明,人類近代歷史的發展並非光憑逐利的欲望所驅動,
強大但彼此衝突的人性本能──
性、暴力與權力欲──更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一項關鍵因素!
如果認為經濟與政治之間存在著簡單的因果連結──尤其是認為從資本主義到民主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那麼可就錯了。
這種關係的其中一種形式確實產生了資本主義民主的幸運結果:西方發展的雙螺旋。然而就像DNA一樣,金錢關係也會產生突變。
民主有時也會扼殺經濟成長。
有時一場經濟危機會削弱獨裁政權。有時即使經濟陷入困境,民主也依然繁榮。有時經濟成長會鞏固專制的統治者。
經濟與政治的關係是理解近代世界的關鍵,《金錢與權力》試圖挑戰歷史上的經濟決定論模式。《金錢與權力》共分四部:「支出與徵稅」、「承諾還債」、「經濟政治學」與「控制全球的力量」:第一部討論與歲出歲入有關的基本財政機構的政治起源;第二部討論公債制度的演進;第三部要探討三個假說,這些假說將第二部提及的財政機構與政治連結起來;第四部則從前面分析國家內部的制度發展,延伸到國際層次上。
本書四部分十四章,每一章分別從特定的面向處理經濟與政治的關係。
作者弗格森認為,金錢無法推動世界運轉。相反的,是政治事件──尤其是戰爭──塑造了近代經濟生活的制度。此外,是國內政治衝突驅動了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雖然經濟成長可能促進民主制度的傳布,但有充分的歷史證據顯示,民主也會產生違背經濟的政策;而經濟危機時期(例如由戰爭引起的經濟危機)也同樣對民主化有促進作用。本書對過去三百年來金錢與權力的互動關係做出嚴謹的歷史分析,是一本精采而傑出的作品。
2018年4月26日 想读
八月砲火 豆瓣
The Guns of August
作者: Barbara W. Tuchman 译者: 張岱雲等人 聯經出版公司 2004
一九一○年是平靜的、繁榮的……。諾曼安吉爾的新書《大幻覺》剛剛出版,這本書力圖證明戰爭是不可能的。他以令人信服的事證與無可挑剔的推論,說明在當時各國金融與經濟相互依存的情況下,戰勝者與戰敗者同樣受創;戰爭已經無利可圖,沒有一個國家會愚蠢到乃至於發動一場戰爭。這本書被翻譯成十一國文字,成為崇拜的偶像。…… --作者
但歷史發展告訴我們,一九一○年的繁榮景像並沒有維持太久;大戰在一九一四年爆發,而且幾乎襲捲了全世界。本書提醒當政者和可能受到戰爭影響的所有人,一個不可輕忽的歷史教訓。
「在(第一次)大戰爆發前夕,歐洲國家絕大多數的知識分子,金融家與企業主,都沒有意識到他們與即將爆發的巨大危機只有一尺之隔,他們對於政治領袖與軍事謀略家加諸於自己的戰爭浩?風險渾然不覺。
「《八月砲火》一書點出了許多讓人深思的歷史弔詭與荒謬。一批深諳治國之術與權力均衡遊戲的統治菁英,他們機關算盡,最後卻無法避免讓自己成為歷史悲劇中的主角;他們精心布置的軍事盟約與政治承諾,最後卻成為衝突升高過程中的重力加速器。」 --朱雲漢
不論是全球化下的互賴理論與實際,以及台海情勢的評估和處理,都能在本書中找到深刻的啟發。
2018年4月26日 想读
緬甸 豆瓣
The Rebel of Rangoon: A Tale of Defiance and Deliverance in Burma
作者: 黛芬妮‧史藍克(Delphine Schrank) 译者: 高平唐 聯經出版公司 2016 - 7
一個不一樣的緬甸故事 一群被遺忘的緬甸英雄
追求緬甸民主運動的背後,不只是翁山蘇姬一個人的努力,
還有許多默默付出的自由鬥士,
這五十年間持續為緬甸爭取自由獨立而反抗。
他們的遭遇與奮鬥的歷程,是難以想像的悲慘與艱辛……
國內外媒體名人齊聲讚譽
朱宥勳、房慧真、張鐵志、陳又津 ── 熱烈推薦
宋鎮照、張正、楊昊 ── 專文導讀
2009年5月,緬甸名列全世界最高壓、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執政的軍政府似乎處於權力巔峰。然而,一群不願接受現況的人、年輕的夢想家、老年人在反抗不正當體制的理念下團結在一起,拒絕屈服。不怕事的年輕人阿偉、他亦敵亦友的夥伴尼哲、坐牢十九年剛出獄的反對運動資深軍師「爺爺」,在仰光小巷和網咖暗中努力,準備進行一場已經醞釀五十年的戰鬥。
本書描述:
一群無名英雄,在緬甸歷經長期苦戰,
於黑暗環境中奮力以血汗建立民主……
阿偉,貌似紈褲子弟的叛逆者,他的個性較急躁、隨性、難以捉摸,也具有罕見的天賦,能在他人嚇呆或驚慌失措時臨危不亂。他的領導能力有如黑夜中的燈塔般耀眼。長髮不羈的他,任由頭髮垂掛輪廓突出、對稱的臉龐,卻遮不住他淡咖啡色眼珠的強烈目光……
尼哲,出身都市貧民窟,有難得的機會受教育,讓他能夠更明確診斷、訴說自己對社會的不滿。他能把自己社區的日常不公、獨立後未能落實的議會時代承諾,與普世人權的語言、其他國家類似的爭取自由奮鬥相連結……
「爺爺」溫丁,在這個1930年出生、眼光宏偉的男人心中,想辦法參與政治第一線工作,一直是當務之急。他的童年在緬甸爭取獨立的奮戰中度過,在脆弱的議會民主時期那幾年成年;他在無政府的內戰亂世擔任記者和總編輯,逐漸歷練,經歷軍事統治,以及接下來國家每況愈下、持續到1988年的漫長沉淪……
黛芬妮‧史藍克──一名鍥而不捨的記者,深入祕密地下異議組織,
以熱情和感性寫出他們在專制時期爭取自由的過程……
在緬甸重大轉型之際,《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描述兩三世代的緬甸人以勇敢和犧牲精神對抗專制政府的故事,掌握緬甸充滿發展機遇的時刻。在緬甸尚未開放外國媒體採訪的年代,本書作者史藍克設法進入緬甸,祕密置身異議分子之中,報導他們為解救國家奮鬥的過程;為了避免特務跟蹤,她在訪問敏感人物前後到觀光景點走動、經常換旅館。她追蹤阿偉和同志從監獄到藏身處的經歷,描述反對運動成形、幾乎瓦解,但最後逼迫政府展開無法逆轉的政治改革的過程。書中以人道關懷角度探索他們冒險、反抗的實況,以及自由的力量和真諦。
作者史藍克以一群仰光反抗者的故事陳述緬甸政治經歷與發展,並在政治歷史的脈絡下,鋪陳這些追求民主、捍衛自由的鬥士之血汗經歷,在刻畫個人故事之餘,同時緊扣住重要的政治歷史事件或活動,讓人猶如閱讀一部緬甸近代發展史。
緬甸的民主改革,是一條漫長、孤寂、無情的抗爭之路;有人說,緬甸人已能看到隧道口的光線,但實際上,他們仍然在黑暗無垠的隧道裡……
※ 國際媒體、名人專家一致肯定:
本書描寫幕後英雄奮力在緬甸黑暗環境中建立民主的長期苦戰。史藍克以熱情和感性寫出他們在專制時期爭取自由的過程。書中的故事令人振奮又痛心;人物難以忘懷;他們的夢想崇高──卻又難以達成而讓人唏噓。
── 大衛‧霍夫曼(David Hoffman),普立茲非小說類作品獎得主
本書記錄個別人士的經歷,進而呈現緬甸人反抗極權的過程。史藍克親眼見證她描述的經歷,並以簡單卻有力的文字傳達。書中充滿優異政治科學書籍的嚴肅分析,同時精彩描述不願屈服的精神。本書要讀過才會相信書中所言。打開來讀吧。
── 傑佛瑞‧艾薩克(Jeffrey S. Isaac),印第安納大學政治學教授
緬甸數十年來籠罩在叢林般濃密的神祕中。它對外開放的同時,史藍克深入境內,帶出為民主和人權奮戰人士的精彩故事。本書呈現不為人知的當代偉大故事,內容和緬甸風土一樣豐富。
── 德克斯特‧費金斯(Dexter Filkins),暢銷書The Forever War作家
緬甸人熱忱投入和犧牲的故事,正適合配合緬甸當前政治局勢閱讀。史藍克敘述反對派數十年來在極權統治環境從事地下活動的故事,外界得以一窺形塑這個東南亞國家的力量,以及其他牽涉轉型困難的因素。
──《金融時報》
精彩作品。不過,史藍克寫的內容並非傳統記者對一個高壓政權的感嘆。這本書讀起來像小說……是宏偉又細膩的報導。
──《經濟學人》
史藍克帶領我們深入緬甸政治變化的核心,揭露民主運動的內幕……以人道角度觀察射殺抗議學生、監禁人權運動分子的不人道政權。
──《華爾街日報》
大膽探索……本書記錄阿偉和同志在全國民主聯盟政治運作中成熟的過程,可當作了解該黨多年來奮鬥和當前轉型期的導讀資料。
──《華盛頓郵報》
一位鍥而不捨的記者,在緬甸這個警察國家深入祕密的地下異議組織,探討轉變中的受創傷社會……史藍克展現出色文筆和認真記者的努力。精彩記錄緬甸幾代人造就重大轉變的奮鬥。
──《Kirkus》書評期刊
※ 國內名人專家、學者
◎ 震撼推薦
朱宥勳(作家與文化評論家)
房慧真(作家與媒體工作者)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陳又津(作家)
◎ 專文導讀
宋鎮照(成大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楊昊(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 精采導讀(摘錄)
在閱讀的過程中,儼然歷經一場反抗者奮鬥的心路歷程,以及緬甸政治與社會發展的時光隧道,一齣活生生具有政治演變場景的寫實故事盡在眼底,可以說享用既理性又富感性的政治文學饗宴。
── 成大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宋鎮照
台灣人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因為我們要提醒自己,抗爭不總是像台灣現在這種嘉年華的形式,快快樂樂出門綁布條,平平安安回家看新聞。緬甸不遠,在給予緬甸祝福的同時,也別忘了台灣歷史上不遠的殷鑑。如果不隨時警惕,台灣不見得不會回到過去的年代。
── 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負責人 張正
本書最值得讚許的,是作者對於異議分子與地下組織運作的紀實。從反抗者的視角,近觀緬甸變局,刻畫緬國抵抗政治的實況圖像,深具特色。
── 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昊
2018年4月26日 想读
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 豆瓣
作者: Daniel Tudor 译者: 胡菀如 聯經出版公司 2013
無論你「哈韓」還是「反韓」,
都必須更了解這個滲透全球的強國!
《經濟學人》駐韓特派記者,帶你深入搞懂韓國
韓國,憑什麼崛起?
這個戰敗國原本缺乏民主制度,也因為戰爭而受到破壞和分割,
日本長達35年的殖民統治更耗盡了它的精力,
但卻在短短50年內轉變成經濟強國,並成為其他國家的民主典範。
韓國在缺乏天然資源和獨裁統治的背景下,締造了亞洲奇蹟。
它的崛起絕非偶然,而它的成功,是其他國家可以複製的嗎?
作者丹尼爾‧圖德從歷史、經濟、政治、宗教、文化、民族性、生活等諸多面向逐一剖析,呈現出最豐富完整的韓國圖像。
認識你從不知道的韓國
韓國的經濟成長令人稱羨,但人民自殺率卻高居全世界第二;
韓國人整日工作,卻整晚飲酒作樂,高呼「讓我們喝到死」!
韓國的戀新狂、瘋整型、英語狂熱……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長久以來,韓國一直被日本和中國搶去光彩,但這個國家卻在二次大戰之後創造一個偉大的奇蹟。
不可思議、浴火重生的韓國
一個創造經濟、政治和文化奇蹟的國家
丹尼爾‧圖德是《經濟學人》雜誌駐韓特派記者,旅居韓國約十年。他在《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這本書裡,不僅探討韓國的文化和民族性,也對該國在政治、商業和工作場所等公共領域,以及家庭、約會和婚姻等方面多所著墨。他在探討過程中觸及各種不同的主題,例如:薩滿教、氏族體制、北韓帶來的難題、人們對於在韓國經商的誤解、韓國人民著名的狂歡精神,以及韓國人對於學習英語的狂熱為何對該國造成很大的社會問題。
圖德在《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指出,韓國在經濟發展以及徹底民主化上,締造了兩個奇蹟。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個國家是否會變得和一些人眼裡的日本一樣,變成一個毫無生氣及活力的富裕、但老化的社會?或者韓國社會的動力和它對於改變的意願,以及該社會目前具有歡迎外人加入其行列的機會,能夠再創造第三個奇蹟,讓韓國在文化、民主和財富方面成為世界領先的國家之一?
圖德在《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一書裡訪談了許多韓國各行各業有成就的人物。例如:《原罪犯》男主角崔岷植、首爾市長朴元淳、韓國第一位太空人李素妍、韓國國家足球隊主力球員洪明甫、韓國搖滾樂教父申重鉉、詩人高銀、率先「出櫃」且當餐廳老闆的名人洪錫天。此外,還包括朴正熙總統的顧問、薩滿教的巫師、韓國規模最大婚姻介紹所的負責人、「房間沙龍」的女員工、建築師,以及多位廚師、音樂家、學者、創業者、家庭主婦和財閥企業的員工等。
國內外名人‧媒體推薦
林秋山 前監察委員、中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郭秋雯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主任
游娟鐶 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韓國大躍進了,我們也要大躍進,但我們追求的是能增進人民幸福的大躍進,本書就是最好的參考,希望人手一冊,熟記力行之。
──林秋山,中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這本書探討的面向非常多元……作者以淺顯易懂的筆法將內容變得精彩有趣,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能客觀認識韓國的入門書,在此真心推薦。
──郭秋雯,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主任
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對韓國人自我改善熱忱的文化力量背景深入探究。……有些人將韓國歌手PSY的成功,視為南韓終於在國際間建立了現代、時髦社會的形象,這或許沒錯,但PSY在歌曲中,諷刺首爾富有、時尚的江南地區生活,與圖德在書中描述韓國社會逐漸分歧所帶來的不安,相互呼應。
──《金融時報》
60年前,韓國曾經是經濟蠻荒之地。如今,它不但是全世界第11大經濟體,同時具有活躍的民主社會和崛起的文化力量。《經濟學人》駐南韓特派記者圖德在本書中探討這個主題。
──《時代雜誌》
圖德在書中討論韓國新的社會和經濟議題,包括該國移民具備的角色、多元文化的家庭以及同性戀。他闡述韓國社會中一些矛盾現象,例如:人們對於新的流行產品和時尚抱持無限渴望,但對於構成成功人生的要素卻有狹窄的視野。
──《華爾街日報》
市場上有關韓國的書籍繁多,但很少能夠超越韓國泡菜和流行文化,針對每天影響著韓國人、但比較不被提到的主題進行探討。圖德的這本書突破這些框架,以全面性及引人入勝的角度來描繪韓國,非常值得與我們的讀者分享。
──KoreaBang.com
每五年就有一個新世代的韓國,讓人很難跟上它的腳步。這是一本令人期待已久的好書,作者圖德在填補人們對韓國認知的缺口方面具有相當大的貢獻。他毫不費力地呈現出現代的韓國,讓讀者欲罷不能。
──布恩(Michael Breen),《韓國人》(The Koreans)作者
圖德談論到所有重要的議題,他不僅陳述我們熟悉的韓國,而且更深入、廣泛地探討現代的韓國。
──烏登(Martin Uden),前英國駐韓國大使
2018年4月26日 想读
印尼 etc.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Indonesia, Etc. : Exploring the Improbable Nation
作者: 伊莉莎白.皮莎妮(Elizabeth Pisani) 译者: 譚家瑜 聯經 2015 - 6 其它标题: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你認識印尼嗎?對於真實的印尼,你了解多少?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當今地球上每30個人就有一人以它為家
豐富的天然資源引發各國覬覦,長年飽受殖民剝削與衝突戰爭蹂躪
踏入這個不可思議的萬島之國,走遍13000餘座島嶼,揭開它神祕多變的面紗……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最佳著作」
李美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強力推薦
1945年的印尼獨立宣言曾許諾:「將盡速解決權力轉移及其他事宜。」70年後的今天,這個全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國家仍在處理「其他事宜」,並熱烈擁抱民主,致力多元發展。印尼雖有8000萬居民無電可用,臉書用戶卻多達6400萬人。它是地球上資源最富裕、最迷人的國家之一,但也因為政治腐敗無能而千瘡百孔、百廢待興。
印尼人口約2億5千萬,是南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從西北的蘇門答臘開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為界,向東延伸將近5000公里,與東帝汶、巴布亞新幾內亞相鄰,海域直到澳大利亞北方。在綿延數千里的廣闊領域中,充滿了文化的多樣性,有360個不同民族和719種語言。
歷史上,印尼曾出現佛教與印度教王國,但穆斯林商人所帶來的伊斯蘭教,讓印尼成為今天世界上擁有最多穆斯林人口的國家。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印尼長達350年(1596-1942),基督教因而進入印尼。二次大戰期間又被日本統治三年半。
華人到印尼發展的歷史也有幾百年,明朝鄭和下西洋,曾停留在印尼三寶瓏(Semarang)、Demak與Tuban。19世紀末,從福建、廣東開始有大量的華人移民。今天印尼華人大約有2千萬人,但卻控制了印尼的經濟。1960年代蘇哈托主政期間開始對華人採取強硬同化政策,禁用中文。1998年5月,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動盪,轉化為激烈的排華暴動,華人慘遭迫害。
在這複雜的殖民經驗、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龐大國家中,獨立後的印尼一路走來備極艱辛。1998年蘇哈托下台,結束32年的軍事威權統治,印尼開始進入民主化的改革時期,解除對華人的許多壓制規定。
2014年9月的印尼總統大選成為舉世矚目的大事。新總統佐科威接掌政權,比之於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泰國,讓世人對這個南亞最大的民主國家另眼相看。佐科威也展現了強大的企圖心,計畫五年內停止輸出女傭,2019年提供全民健保、十二年義務教育、福利家庭儲蓄計畫、簡化投資手續,期待建立一個海洋大國。
對於這樣一個崛起中的南亞大國,我們了解多少?
本書作者皮莎妮精通印尼語,曾於25年前擔任路透社駐印尼特派記者,10年後又以衛生組織的醫學研究者身分返回故地。2011年,她再度重遊印尼,跑遍印尼的大城小鎮、窮鄉僻壤,不僅發現印尼綻放著數不盡的魅力,也找到這個充滿歧異的國家緊密相連的環節。她旅行一年有餘,以摩托車、公車、渡輪探訪印尼群島各地方,甚至以冒險方式鑽探許多走到一半就沒有的路,以及絕大多數印尼人也不曾去過的巷弄與社區,無疑是對這個國家和地方分權自治後各地狀況的巡禮。皮莎妮跋山涉水兩萬公里,途中曾拜會地方顯要,留宿農民、漁夫、牧人和護士家中,那些人的住處往往坐落在地圖沒有標示出來的蕞爾小島上。她觀察印尼人民生活的實際狀況,不僅親訪被遺忘的地區,更是融入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當中,參與他們的傳統儀式,以幽默、有趣的筆調,描述這個多樣性島嶼國家的種種奇特文化。
自1997年金融風暴導致三十年威權統治的強人蘇哈托下台,1999年通過地方自治相關法案、2001年開始實施以來,印尼正式進入地方分權自治的新時代。省和地區自此擁有前所未有的高財政預算和行政自主權。印尼近年來是個受國際媒體關注、充滿發展機會與希望的「金磚」大國,是不可錯失的投資地。印尼擁有1億1千萬名年齡低於25歲的青年人口,這些讓人覬覦的年輕勞動力在做什麼?皮莎妮在本書中給了讀者非常多而鮮明的畫面,但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她發現隨著民主化的進展,政治權力的去中央化已經很明顯。各地方的語言重新被肯定,各個種族的傳統文化再度被挖掘。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一書共分前言、結論和一至十三章,皮莎妮將所見所聞編織在一起,並深入剖析印尼近代歷史、貪汙政治制度、種族宗教認同、僵化官僚體制,以及傳統「黏稠」文化。膽大而風趣的她透過細膩觀察和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個令人心醉神馳的國家。
得獎紀錄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最佳著作」
名人專文推薦
李美賢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 正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
國際媒體一致讚譽、強力推薦
過去25年,作者皮莎妮先後以駐外記者和愛滋病流行病學家的身分,在不同時期住過印尼,對這個集詭譎、矛盾、神祕、挫折、魅力於一身的國家深深著迷,喻之為「身材巨大的壞男友」。印尼擁有13000多座島嶼,居民種族超過360個,方言達700餘種──民族、文化混雜是荷蘭殖民與日本占領的結果之一。皮莎妮歷經一年時間隨機周遊印尼諸島,行腳兩萬公里,途中去過首都雅加達,也待過叢林和小村莊,為了深入了解印尼的風土民情,曾與農民、政客、教士、漁夫、老師、軍人、護士等人交談,也參加過未成年小新娘的婚禮、剽悍年輕人的馬術競技,甚至陪死人喝過茶。她透過親身體驗,為這個全球人口第四多、努力在現代世界尋求自我定位的國家塑造出迷人風采。── 《書單》雜誌
大膽而熱情的皮莎妮在書中帶領讀者搭乘五花八門的交通工具,從喧囂紛亂的雅加達,走向印尼最小、最偏遠的島嶼和鄉村。旅程結束時,我們會感到筋疲力竭、灰頭土臉、口乾舌燥,也會開懷大笑,自認對這個複雜多變、動人心弦的國家有了一番了解。這是一部深刻隽永且充滿趣味的旅遊紀實上乘之作!── 威倫茨(Amy Wilentz),《雨季》(The Rainy Season)作者
皮莎妮足跡遍及擁有13000餘座島嶼的印尼,並透過流暢的筆調駕輕就熟地闡述第七世紀以來的印尼史,敢於嘗試完成這類壯舉的著述(或作者)寥寥無幾。── 葛里斯沃德(Eliza Griswold),《第十條平行線》(The Tenth Parallel)作者
本書作者對一個違反世俗觀點的國家做了深入的描寫……是值得對印尼有興趣的人拜讀的好書,也適合每一位想了解其他開發中國家應如何克服內部問題以創造驚人成就的讀者參閱。── 納瑟(Vali Nasr),《伊斯蘭資本主義的崛起》(The Rise of Islamic Capitalism)作者
很難想像寫這本書需要投入多少精力、毅力和高深的背景知識,幸好皮莎妮兼具了這些特質。就算你不認為你對印尼感興趣,也要開卷一讀──內容饒富趣味,可挑動你無窮的好奇心,讓你感受到作者的熱情,窺知印尼對地緣政治的信心和實驗。── 拉金(Emma Larkin),《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作者
本年度最引人入勝、最具知識性的遊記之一……皮莎妮的作品甚至能激起旅行行家的好奇心和旅遊癖。── 《護照》雜誌
我們彷彿身歷其境地看見了全球第四大人口國的廬山真面目。── 《自覺》雜誌
本書及時填補了印尼相關著作文獻的缺口,對印尼有細膩深入的刻畫,駕輕就熟地描繪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國家。──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取材廣泛,言之有物……皮莎妮是個閱歷豐富的觀察者,對印尼的奮鬥歷程瞭若指掌。── 《紐約客》
文采不俗,趣味十足……坊間有助於一般讀者了解印尼的著作屈指可數,本書為箇中翹楚。── 《經濟學人》
一部成就非凡的遊記佳作……皮莎妮象徵一股自然力量。── 《華爾街日報》
本書是即將造訪印尼的旅人必備的良伴。── 《衛報》
內容深刻扎實,具娛樂性而無陳腔濫調,富知識性而不令人厭倦。── 《雅加達郵報》
筆調鋒利、融入政治觀點的遊記。── 《金融時報》
對關注印尼的讀者而言,書中趣聞猶如罕見的可口小菜。── 《紐約時報》
洞悉印尼的趣味通俗讀物……為21世紀的「國家紀實」見聞錄提供了一個範本。── 《亞洲書評》
是認識印尼不可或缺的指南……透過事實與趣聞凸顯該國的諸多矛盾。── 《亞洲之家》
本書讀來刺激有趣,並深入訪查印尼這個國家得以持續運作以及偶遇失敗的過程與原因。── 東尼‧惠勒(Tony Wheeler),寂寞星球出版社共同創辦人
皮莎妮精彩敘述旅途中的動人細節和趣味故事。── 《西雅圖時報》
皮莎妮習慣在旅遊故事結尾提供一針見血的評論,令人激賞。── 《雪梨晨鋒報》
皮莎妮的文字充滿想像力──用詞犀利且精彩,彷彿傳遞一張蓋上異國郵戳的明信片。── 《邦諾書評》
皮莎妮以逗趣的幽默感吸引了讀者……創造了一個能讓印尼的新訪客和常駐者同感新鮮的作品。── 新曼陀羅社
這本書說明,在一個極其複雜多元的國家當中要建立一套可充分實現和永續經營的政治體制還有多少努力空間,以及為什麼我們有必要更加關注當地的現況。── 澳洲《每月》雜誌
許多人認為,印尼是個擁有皮影戲和香料群島的神祕國度,而看過《我是殺人魔》這部電影的觀眾,則可能因為其中描繪的1960年代印尼反共大屠殺事件,而在心中留下巨大的陰影,但是皮莎妮用分析精闢、情感豐富的新作,為讀者呈現了一幅脈絡較為清晰的印尼圖像。── 《前景雜誌》
觀察入微、內容有趣、結構嚴謹的著作。作者文字流暢,以外地人的眼光看出印尼的異常與獨特之處。── 《文學評論》
一名勇於冒險、活力充沛的作家揭開了一個奇妙多變國家的面紗。── 《科克斯書評》
2018年4月26日 想读
柬埔寨 豆瓣 Goodreads
Cambodia’s Curse: The Modern History of A Troubled Land
7.2 (6 个评分) 作者: Joel Brinkley 译者: 楊芩雯 聯經 2014 - 3 其它标题: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
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布林克里震撼人心力作
繼北韓之後,另一個你應該認識、卻從未深入了解的國家
吳哥窟,充滿神祕的文化韻味,迷人而富有情調
事實上,柬埔寨像是被施了魔咒的苦難國度
上千萬人民困在永無止盡的惡夢裡,早已失去掙扎的氣力……
1970年代,赤柬統治柬埔寨,屠殺200萬人民,等同四分之一人口
1990年代,聯合國接管柬埔寨,各國捐贈巨款,卻進了政府官員口袋
喬‧布林克里的《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點明了柬埔寨的真實面貌,以及導致今日困境的深厚歷史根源。
閱讀這本書,我們得以了解一個國家何以走上歧途,成為現在的樣貌;
歷史又是如何埋下遠因與近果,使其人民沉默迎向苦難,喊不出求救的聲音。
柬埔寨在盜賊統治之下,官富民窮、貪汙腐敗,黑暗勢力籠罩全國,
半數人民患有創傷後症候群,出現極端暴力行為,並直接影響下一代,
潑酸、強暴、毆妻、虐殺等駭人案件,每天在社會各個角落例行上演。
在這裡,金錢比人命重要,只要有利可圖,殺人放火也在所不惜;
上學、考試、看病、打官司、運送貨物等,全都要支付賄金,
沒有錢,一律免談;付了錢,一切合法。
政府砍伐林木、販賣人口、侵占醫療資源、強奪土地,人民生計飽受威脅;
40%的兒童嚴重營養不良、80%的人民過著與千年前無異的原始生活,
這個看不到希望的國家,百姓卻也無力發出怒吼……
微笑的吳哥窟眾神

受苦的柬埔寨人民
你給我天堂,也給我地獄
天堂與地獄,原來在這個地方,沒有差別!
血淚交織 真實存在的悲慘世界
不可思議 令人震撼、憤怒又心碎……
吳哥窟是世界文化遺產,每年湧入數十萬各國觀光客;然而吳哥窟所在的國度柬埔寨,卻有全球數一數二的貪汙政府與貧窮人民。離開觀光景點,全國大多數土地低度開發,鄉間居民生活水準低落,無法享有道路、自來水、電力、學校、醫院等現代國家最底線的基礎設施。
在一片貧瘠景象的同時,柬埔寨卻年年接受數億美金外援,大大小小非政府組織都在首都金邊設有辦公室。有了這些錢、這些援助人員的努力,為什麼柬埔寨人的日常生活還是不見重大改善?答案是政治與金錢掛勾,掌權者以常人想像不到的方式,拿走原應屬於全國人民的大部分資源──是大部分,而不是一小部分。
作者布林克里曾赴柬埔寨撰寫赤柬下台後的報導,30年後,他回到柬埔寨,發現柬埔寨人民依舊是世界上最飽受摧殘、虐待的一群人。政府貪贓腐敗,人們身陷其中深深受苦,不賄賂政府,甚至連最基本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都無法享有。多數柬埔寨人生活落後,與千年前無異;而政府官員轉手塞入自己口袋的公款,金額高到難以置信。同時,經歷赤柬時代得以倖存者中,半數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至今仍受折磨──且這份苦痛已傳到下一代,使整個國家偏向黑暗的負面人格。
布林克里以《紐約時報》資深記者經驗,訪談多方決策要角,包括柬埔寨政治人物和企業家、美國大使和參議員、非政府組織派駐當地工作者,以及身處苦難現場的柬埔寨人民,並爬梳大量新聞報導和調查報告資料,寫就20萬字著作,分別以17章詳述柬埔寨經濟掛勾、政治操弄、土地掠奪與開發、非法砍伐森林、醫療與教育貧乏收賄等各個面向。本書筆法引人入勝,描寫出柬埔寨領導人存心造成的國家管理不善;作者運用豐富且深入的報導,勾勒出柬埔寨的真實面貌。包括生存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人民,以及導致今日困境的深厚歷史根源。
名人推薦
知名作家、資深記者 陳柔縉/專文推薦
深具批判力與解析力,並充滿了如小說般的片段。哀傷處,更加活生生;驚悚處,更加血淋淋。
國際媒體一致好評
柬埔寨名列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至少30%的柬埔寨人只靠不到一美元度過一日,約40%的兒童因為營養不良而發育遲緩……除了證實人民蒙受苦難的數據以外,《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徹底讓讀者認識到富裕國家在這場災難中扮演的角色。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閱讀本書令你憤怒,也令你黯然神傷。布林克里提出強而有力的資料佐證,不帶過度詮釋,多有犀利辛辣的軼聞。他嚴格監督,不對誰手下留情。柬埔寨官員從貪汙腐敗、邪惡到病態的人都有;局外人和捐贈團體要不是漠不關心,就是天真過頭或淪為共謀──有一種是漫無目標、未善盡責任,另一種則是心照不宣。貪汙官員繼承赤柬惡行,為了利益虐殺人民。柬埔寨人困在永無止盡的惡夢裡,被動消極且逆來順受,幾乎要被世人所遺忘。布林克里以發自內心深處的同情與憤怒,再一次給了我們見證。
──前美國駐中國大使暨外交關係理事會主席,洛德(Winston Lord)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一書歷經多個月的田野調查以及數百次訪談,沉著剖析今日柬埔寨權位和貪汙的運作方式,令人聞之心傷。布林克里從未忘記要站在受害者的角度,這本書尖銳深刻、發自真誠且具有說服力。
──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榮譽教授,錢德勒(David Chandler)
發人深省……布林克里1980年採訪柬埔寨難民的報導,贏得了普立茲新聞獎。他訪問握有權勢的國家要角與外交人員,談及政治、法庭審判、醫療、土地開發、森林與學校教育,剖開柬埔寨的底層,將細節一一梳理成扣人心弦的論證。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布林克里裁剪出清晰脈絡,描述這個名列世界上最為殘酷貧窮、亟待外界伸出援手的國家,其領導人自私自利、令人困惑的政治,以及充滿暴力的社會生活。
──《外交期刊》(Foreign Affairs)
引人入勝……一個關於欺騙與貪汙,發人深省的故事,文句敘述別具動人風采。
──《美國利益雜誌》(The American Interest)
布林克里以新進年輕記者之姿,在1980年憑著柬埔寨難民危機的報導贏得一座普立茲新聞獎。三十年後重返舊地,如今身為史丹佛大學新聞學教授的布林克里,慎選鑽研主題……極佳地展現洪森行政體系已釀成許多柬埔寨人的災難。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一本精采且富有文學性的報導文學作品。
──《出版人週報》(Publisher’s Weekly)
關於柬埔寨的絕佳敘述,描寫其根源於歷史的貧窮,因越戰更加惡化,至今顯然如故。
──《柯克斯書評》(Kirkus)
令人心碎卻至關緊要的現況報導,此地人民理應獲得更好的生活。
──《書單》(Booklist)
覺醒才能終止詛咒/陳柔縉
這個國家的人不喜歡孔雀,千萬不要去那裡開工廠、做生意,設計個有孔雀的商標。
這個國家的人民多信仰佛教,所以,他們不喜歡大聲講話,爽朗的哈哈大笑到那裡會變得有點不太禮貌。
入了這個國境,看見無邪的可愛兒童,也別想摸他們的頭,否則就犯禁忌了。
這個國家有世界遺產,十二世紀留下的吳哥窟,巨大的岩石完美堆積,沒有一根釘子,任何人站在那裡,都要為七、八百年前王朝的能力和鼎盛,發出讚嘆。
以上是讀一般介紹柬埔寨的書,會得到的親切資訊,像從旅遊中心拿到的旅遊導覽一樣,總是有最漂亮的風景和最親切的國民笑顏。這類書會說,柬埔寨的政治體制是王國,已逝的老國王西哈努克「功勳卓著」,娶了法國和柬埔寨的混血美女,他「多才多藝」,喜歡體育、藝術,會創作歌曲;又會說,首相才握有實權,是真正的國家領導人,現任首相洪森在位快三十年,「愛讀書,鑽研理論」。
但是,這本《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不講這些味道偏甜的民俗風土,也不用社交辭藻去吹捧政治人物,反而形容洪森「沒受過什麼教育,既聰明又殘忍」,是「一位狡猾的前赤柬師長」。筆下對老國王西哈努克也不客氣,指他「喜歡在痛罵貪汙者的同時,過著難以想像的奢靡生活,而他的財富來源一直是個謎。」並引用九○年代美國國務卿貝克的助理親眼所睹,早上十點,僕役為西哈努克國王遞上香檳,「他彎腰倒了一杯給狗喝,行為跟路易十六沒有兩樣。」
作者布林克里是美國知名的國際記者,三十幾年前曾赴柬埔寨,揭露赤色高棉大屠殺後難民的苦境,獲得普立茲國際報導獎。相隔快三十年,他再度深入柬埔寨,花了兩年的時間,採訪了兩百多位國際組織派駐柬埔寨的外國人、柬埔寨官員和民眾。資深記者功力非凡,全書不似平板資料彙整的國情報告,而是深具批判力與解析力,並充滿了如小說般的片段。哀傷處,更加活生生;驚悚處,更加血淋淋。
一九五三年結束法國的殖民統治後,柬埔寨至今經過幾個戲劇般轉換的階段,以統治者來大略區分,先是老國王西哈努克,而後是龍諾將軍、紅色高棉的波布、韓桑林,到今天的洪森,他們背後各有不同的國家支持,包括中國、美國和越南;柬埔寨猶如虛弱的掌中布偶,其間的換手,無不經由無止盡的戰鬥、燒殺與政變,近代柬埔寨人民的苦難可想而知。波布掌控的三年半,更有兩百萬人遭到屠殺,等於每四個國民就有一個被殺,結果,柬埔寨損失了八○%的老師和九五%的醫生。近代國家中,再沒有比柬埔寨更悲慘的了。
一九九三年,聯合國出馬了,給了柬埔寨民主選舉的制度,一切似乎要步上康莊大道,然而,民主空殼裡頭,卻包裹著暴力和獨裁,每次大選都有人要死於暗槍。作者多次提到一個典型的場景,兩個騎摩托車的人,戴著黑色頭盔安全帽,拿著槍,殺了揭弊的記者或反對黨的幹部。而國際懷著救贖心理的捐款,也往往提供貪汙溫床更滋養的肥料而已。柬埔寨人民仍在黑暗深淵裡。
一九九七年,台灣首次民選總統的第二年,金邊一場反政府的集會,被丟了幾枚手榴彈,有孩童的臉瞬間炸開,大人被炸成兩半。在場有一位美國共和黨的人也受傷了,聯邦調查局探員飛去追查。多人指證丟手榴彈的人從現場政府警衛隊伍中出來,又被開道掩飾躲回去。聯邦探員追到最後,跟現場指揮的少校對質。探員問少校當時人在何處,少校否認他在隊伍中,探員拿出照片,少校啞口無言,只剩忿怒,突然,房門開了,一列警衛隊轟然衝進來,一陣亂聲,他們身上全掛著手榴彈、機關槍、突擊步槍,護在少校的身後。
作者除了訪問聯邦幹員,得到如電影般的駭人情節,也到農村訪問老百姓,追查社會結構的弊病。有人幫軍官盜捕保育類動物穿山甲謀利,路上穿山甲抓破袋子逃走,軍官火大,找來爪牙把這個人淋了汽油、點了火。嚴重燒傷的男人被轉送進大醫院,醫生告訴家屬傷口需要清創,必須付醫生一百美金,傍晚又加到一百五十,男人的太太哭出來,說她沒錢,醫生說,那不必清傷口了,邊說邊脫掉手套,然後走人。家屬再沒看過這位醫生,他們把痛到哭不停的男人包起來帶回家,第二天他就離開人間了。
這本書講了很多悲哀的故事,解析近一、二十年來柬埔寨的政治暴力、司法黑暗、官商勾結、強奪人民土地,看醫生,被索紅包,連小孩子上學,老師也天天跟小學生要「贊助費」。
近代亞洲國家多被列強侵略殖民過,但也為千百年停滯的農鄉狀況注入現代文明的契機,最可貴的是帶來新式教育。明治初期,日本馬上覺悟,拚命學習西方,大興基礎教育。過了三十年,日本統治台灣,也鼓勵孩童入學。太多台灣學生都因為日本老師不厭其煩,再三到家裡勸說父母,才能受教育。第一代學生當上醫生和老師,扭轉身分地位和財富後,台灣人慢慢瞭解教育的價值。二○年代掀起的爭權抗日行動,也來自這樣的知識基礎。
日本給台灣人一個金字塔式的教育結構,文盲大幅下降,英國給殖民地印度的就不同了,反金字塔式,設很多大學,看似漂亮,卻只是培育了菁英階層。法國對於柬埔寨,則更糟糕了,如本書所說,一九三○年代,法國人才創辦第一批高中和初中,而且全數集中在金邊,「法國占領者對於為了更好的柬埔寨社會而教育下一代並不感興趣」。到今天,柬埔寨也未施行義務教育。
這個國家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讓人嘆息,簡直不知道從哪一點救起,國家才能走上正常成長的路。
近一、兩年,財經新聞總把柬埔寨捧成投資致富的新天堂,但柬國裡,誰賺走了錢?中國元朝的周達觀在十三世紀末出使到柬埔寨,他看到人們以竹蓆為牆,棕櫚葉為屋頂,在戶外升火,用瓦鍋煮食,「就地埋三石為竈」,本書作者所見仍然一樣,千年真真如一長夜。柬埔寨政經社結構性的問題還待時機解決。
受苦的柬埔寨,必須人民先受教育,因教育而能覺醒,擺脫對外國的依賴心,自己推翻獨裁,才有可能從惡性循環的漩渦爬出來。去年夏天的選舉作弊,引發強烈抗議,年底並有工人大規模示威,逼迫當權者略有讓步,取消集會禁令。祈禱這不是一次性的火花,有一天,柬埔寨的人民終於掌握住了自己的命運。
2018年4月26日 想读
越南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 ) 译者: 譚天 聯經出版公司 2018 - 4 其它标题: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
許多世紀以來,越南人本身既是殖民者,又是其他殖民者的犧牲品。越南的國家版圖時而擴張,時而縮水,有時分裂,有時消失,而且這一切遠非他們所能掌控。儘管一再面對龐大的壓力,越南存活下來,創建了亞洲最特出、最複雜的文化。
近年來,隨著造訪這個獨特國度的人越來越多,對一本重要史冊的需求也不斷升高:我們需要有一本書,讓外界人士了解過去的統治者、叛亂者、僧侶與殖民者在越南留下的歷史痕跡。
高夏的新作《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充分滿足了這項需求。根據他對中南半島投入畢生研究的心得,所寫的這本書既能隨時保有越南「圈內人」的省思,在觀念上又不失與越南「圈外人」的聯繫。一波又一波來自中國、法國、日本或美國的入侵者最後都被越南人逐退,我們也見到越南人本身為這一切付出的可怕代價。由於冷戰期間最曠日持久的一場衝突戰就發生在越南,許多年來,為了宣傳,越南的過去一直遭到扭曲、操控。或許直到今天,我們才終於能從一種真正歷史的角度,對造成現代越南的事件進行觀察。
高夏運用越南文、法文與英文資料完成這項最新的研究。《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既有越南史的宏觀描述,又包容許多世紀以來詮釋越南層層面面的各種野史、傳說、歧見、文化與人物,無疑是一本卓越而重要的巨著。
2018年4月26日 想读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 豆瓣
The vanishing children of Paris: rumor and politics b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莱特·法尔热 / [法] 雅克·勒韦 译者: 杨磊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18世纪的巴黎,警察为了维持秩序逮捕了大量流民,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于是,谣言开始泛滥,说法国国王得了麻风病,需要小孩干净的血来洗澡。于是在1750年,巴黎人在谣言的诱使下,发生了许多反政府、反警察的暴乱。在这之后,巴黎人的政治态度大变,以前巴黎人对国王的尊敬不复存在了。本书认为,1750年的谣言及暴动已彻底摧毁了法国的互信,并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奠下了基础。
2018年4月21日 想读
缔造和平 豆瓣
Peacemakers: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and Its Attempt to End War
作者: [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译者: 邓峰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3
1919年的巴黎仿佛世界首都。此前四年,骄傲自负的欧洲将自己撕扯得四分五裂,还把全世界都拖入战争的泥潭。战争终于结束,外交官、银行家、经济学家、律师、记者、商人、掮客……从世界各个角落纷纷涌向巴黎,当然,还有权势甚大的“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他们怀抱雄心壮志,一心想修复从欧洲到遥远太平洋的半个世界,为世人缔造持久的和平。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有且只有一次。
从1919年1 月到6 月,在巴黎和会具有实质性成效的六个月里,巴黎成了全世界的政府、全世界的上诉法院、全世界的议会。这个世界的恐惧与希望全都汇聚于此。大战倾覆了政府,羞辱了王权,颠倒了整个社会。面对解体的奥匈帝国、革命后的俄国、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新生的民族国家……矛盾的理想主义者威尔逊、我行我素的爱国绅士克列孟梭、能言善辩的乐天派劳合•乔治、在意大利阴暗政坛如鱼得水的奥兰多,是否担得起缔造和平的重责大任?
国际关系史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用小说笔法,借助海量文献呈现了巴黎和会的真实历史。麦克米伦用丰富的细节和辛辣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缔造和平者的群像,将他们的个性、理想与偏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她的曾外祖父劳合•乔治也不留情面。她告诉我们,巴黎和会不只是被世人诟病的《凡尔赛条约》和国际联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不该归因于此。不过,与会者决策失误,也难辞其咎,他们本想缔造和平,却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更多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2018年4月9日 想读
民国时期外交史料汇编(全140册) 豆瓣
作者: 王建朗 主编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4
各使馆星期报告、外交文牍、外交部收发电稿、外交部参事厅收电簿、外交部条约司译件以及外交部存底之重要外交文献等。其中,驻外各使馆星期报告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外交情报集,全书六百七十余份报告。外交文牍全面收录民国六至十六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关涉重大外交事件之第一手官方外交文件,凡七百四十六件。外交部收发电稿中凡当时之中外大事,皆有触及。此外,还收录了民国初年外交部和段祺瑞执政府雪藏的中日交涉密档。期刊部分主要收录《外交公报》、《国民外交杂志》、《外交评论》、《外交研究》、《外交部参考资料》、《国民外交月报》、《外交部通讯》、《国民外交》等20种期刊。以上各种材料,是研究民国时期外交的基本史料,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外交史、中日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檔案部分分为十三類,(一)中日會晤問答,(二)外交部第一至十二次會議問答,(三)中日密約及軍事協定卷,(四)中日共同防敵協定各項文件,(五)中日交涉會晤紀事及各地密件,(六)駐外各使館星期報告,(七)駐墨使館文牘,(八)外交部參事廳收電簿,(九)外交部條約司譯件,(十)外交部總長室收發電稿,(十一)外交文獻,(十二)外交文牘,(十三)國民政府接收前外交部案卷。大致按時間先後大致排序,因中日會晤問答、外交部第一至十二次會議問答、中日密約及軍事協定卷、中日共同防敵協定各項文件、中日交涉會晤紀事及各地密件等都涉及中日交涉之事,故將其集中編排在一起。國民政府接收前外交部檔案以其編號順序排列,沒有編號者則放在最後,只標註其檔案名稱。
期刊部分收録民國時期外交方面的期刊二十種,大致可分爲三個方面:一是由外交部刊佈的可供公衆閱讀的公報,如外交部條約司第四科編輯的《外交公報》(1921—1928)、外交部總務司編輯的《外交公報》(1940—1942)等;二是只在政府內內部傳閱的密級通訊或情報,如外交部編輯的《外交部工作報告》(1936—1937)、外交部歐洲司編輯的《外交部參考資料》(1943)等;三是由社會機構編輯出版的社會刊物,如國民外交雜誌社編輯的《國民外交雜誌》(1922)、外交評論社編輯的《外交評論》(1932—1937)、外交月報社編輯的《外交月報》(1932—1937)、外交問題研究會出版的《外交研究》(1939—1943)等。本部分按刊物出版時間先後排序,目録中皆註明編者,有期刊名稱相同者,則在編者後標註出版地或出版週期以示區别,同一種期刊,經常更換主編者,則在編者之後加註出版發行者,以示爲同一種期刊;分册目録中詳細標註了每期的出版時間,以便讀者查詢。
2018年3月28日 想读
与河内分道扬镳 豆瓣
A Vietcong Memoir: Vietcong Memoir
作者: 张如磉 / 戴维.钱诺夫 译者: 强明 / 华实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 - 4
2018年2月14日 想读
殖民統治與「青年」 豆瓣 谷歌图书
Colonial Rule and ‘Youth’: the ‘Youth’ Policy of the Taiwan Government-general, 1895- 1945
作者: 陳文松 臺大出版中心 2015 - 4
殖民地青年是統治體制的協力者?或是反抗者?
本書自臺灣總督府教化政策的特殊視角切入,
呈現殖民地歷史中清流與濁流難以劃分的複雜面貌。
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意圖使臺灣人的子弟成為其殖民統治的協力者,賦予臺灣青年擔任「殖民地近代性」的仲介者角色,卻也同時孕育了反殖民的年輕力量。本書旨在探討日本統治下,殖民地臺灣長達半世紀的殖民政策,如何形塑一特權化「青年集團」,並藉由近代化的「青年」概念,闡明其與殖民地社會之間的互動和關聯。
「科舉造士」原是中華帝國科舉制度為國舉才之傳統;為了培育殖民統治所需人才,殖民政府透過1896年設立的臺灣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將此傳統換骨奪胎,並移入近代國民國家的「青年」概念,作為殖民地學校教育與社會教化的先鋒部隊。此一「青年集團」的內涵,隨著臺灣社會情勢之演變而變化,全島自主性的「臺灣青年」與地域社會的「官製青年集團」,在傳統與近代、統治與被統治之間,亦呈現多重的面貌。
2018年2月13日 想读
同化的同床異夢 Eggplant.place 豆瓣
「同化」の同床異夢: 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国語教育史再考
作者: 陳培豐 译者: 王興安 / 鳳氣至純平 麥田 2006
本書主要是透過日治時期「同化」教育的分析──有關近代化論述和實際政策內容,以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繼而去探討近代臺灣人認同意識之內涵、特質及意義。
由於掣肘於「國體論」這個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中含有相當程度的近代性,以及日本獨特的精神文化。而根據「國體論」,臺灣人取得平等待遇的條件取決於「同化」教育的程度。因此為了爭取平等待遇,臺灣人以選擇性、自律性的態度積極去接受「同化」中的近代化,應該不是妥協而是一種「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抵殖民。因為如此對應「同化」的方式,必然會壓縮到殖民差別統治的正當性,或動搖到「國體論」。
跳脫出「漢賊不兩立」的傳統抵抗觀,我們發現臺灣人在日治時期不斷圍繞著近代文明這個議題,與統治者之間產生賦與、接受、希求、拒絕、自立、抑止的複雜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統治者被迫不斷的調整其「同化」政策並大量普及教育機構。而在「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歷程中,臺灣人以機巧的抵抗方式達成了近代化。
不過臺灣人利用「同化」教育強烈追求近代文明的態度,相對的淡化了其保存或強調傳統文化的意願和形象。而透過如此的抵殖民過程和經驗,所形構出的漢民族共同體「想像」,成為戰後臺灣人認同意識的特質與基礎。
2018年2月1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