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MissBird :coolified: - 标记
萨福抒情诗集 豆瓣
8.6 (18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萨福 译者: 罗洛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9 - 3
译序
萨福是古代希腊抒情女诗人。她的活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610—前580年。她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传说中的司文艺的女神有九位,而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关于萨福的生平和身世,存在着各种矛盾的说法,美国学者达得理•费茨甚至说:人们告诉我们许许多多关于萨福的事情,而我们却几乎什么也不知道。今天的读者未必会读对那些烦琐的考证感到兴趣,因而下面谈的只是一种被认为可以接受的说法。
萨福出身于累斯博斯岛的米蒂利尼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叫斯卡曼德罗尼摩斯,母亲叫克勒斯。她和安德罗斯岛的一个叫凯科拉斯的商人结婚,据传由于政治原因,她和其他贵族一起被暴君庇塔库斯放逐,在西西里岛的锡拉丘兹度过一段流亡生活。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米蒂利尼度过的。她有一个女儿也叫克勒斯。她有三个兄弟,其中一个叫卡拉克索斯,因为花钱为一个叫多加丽的妓女赎身,曾引起萨福的不快。据传她爱上了一个年轻的渔夫法翁,失恋后从琉卡迪亚悬崖上跳海自尽。这大约是后人编造的故事。另一种说法是:她是在家中在她女儿克勒斯照料下病逝的。下面这首诗,就是她在临终前写给她女儿的:
我得提醒你,克勒斯
悲叹的声音
在一个诗人的家里
是不相称的
它们,对我们的家
也不合适
关于萨福所从事的活动,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她是女祭司,有的甚至说她是妓女,这些说法都缺乏事实根据。
在萨福的时代,即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科学和文化艺术都是繁荣的。累斯博斯岛被认为是希腊歌曲的源泉。在米蒂利尼,上等人家的妇女可以参加社交集会,写诗和吟诗。萨福的诗,就是一边弹着竖琴,一边吟唱的。她就是这些社团的主要人物之一,由于才华出众,慕名而至的人很多。有些人家把自己的女孩子送到萨福身边,向她学习技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类似学校的团体。萨福在诗中提到的一些女孩子的名字,如安娜多丽雅、阿狄司、贡吉拉、希罗、泰玛斯等等,可以看作是她的学生或是女伴。她们在一起弹琴,唱歌,跳舞,参加一些宗教性的活动,例如祭祀爱情和丰饶女神阿佛洛狄忒。下面两首诗,可以看作是这种生活的写照:
在春天的薄暮
在满月盈盈的光辉下
女孩子们聚集在一起
好像环绕着祭坛
*
而她们的脚移动了
有节奏地,好像从前
克利特岛的姑娘们
用温柔的脚步
在开花的柔滑的草地上
围绕着爱的祭坛
跳起环舞
萨福就是在这样的希腊文明的背景下,在这样的悠闲幽雅的生活中,从事着诗歌艺术的创造。
现存最早的萨福作品的版本,是公元前3世纪写在纸莎草纸上的抄本残片。没有资料能够说明前此300年间萨福作品的出版和流传情况。根据萨福现存作品颇多异文和变体来推断,她在世时可能并没有写下来的稿本,而是以(或主要是以)口头传播的方式在流传,并由别人记录下来。直到亚历山大时代,她的作品才得到搜集整理,编为抒情诗九卷,哀歌一卷。这个版本在中世纪失传,此后只能在别人作品中见到她的作品的引文。古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尼西奥斯引用过她的阿佛洛狄忒颂歌,郎加纳斯在《论崇高》中引用过《他不只是英雄》一诗,亚里士多德引用过《我们完全知道》一诗的断片。一些语法学家也引用过她的一些断片或残句。因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萨福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断章残简。
从萨福现存的作品来看,她所抒写的大多是个人的情怀,几乎没有触及当时的政治或时事。她是用当地的口语写作的,大多是和她的学生或女伴的谈话,对神的祈祷,坦率地谈她的爱,嫉妒,以及对敌手的攻击。她也写了一些供女孩子们在婚礼上歌唱的祝婚歌,以及庆祝阿佛洛狄忒节日的颂歌。她的诗是情深意挚而又朴素自然的,是独具特色而又富于魅力的。可以说,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2500多年前的富于生活情趣的女性世界。
近百年来,西方一些学者和翻译家在研究和翻译萨福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亨利•瓦尔顿的《萨福》(伦敦,1885),是当时最完备的英译本。J.M.爱德蒙的《希腊抒情诗》(伦敦,1922,1928),较前书更为完备。C.R.海内斯的《萨福•诗和断片》(伦敦—纽约,1926),书中附有不少插图,包括钱币、花瓶、绘画、雕塑等。阿瑟•韦加尔的《累斯博斯的萨福》(美国加登城,1932),为传记和背景材料,正文中,间或有诗。C.M.鲍拉的《希腊抒情诗》(牛津,1955),有萨福的十二首诗和一些断片的译文,并附评论。S.夸西莫多的《希腊抒情诗》(米兰,1951),其中有萨福作品的希腊原文和意大利译文。
1958年,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玛丽•巴纳德的《萨福》一书,有的评论家誉之为“接近完美的英译本”。译文保持了萨福的真挚、朴素、自然的风格,没有多余的文饰,不把一些断片“拉长”或改写为完整的诗,然而从中仍能感到萨福的机敏和诗意。
萨福的名字很早就传入我国。1908年,苏曼殊译了拜伦《唐璜》中的一章,即为人熟知的《哀希腊》,首两句是:“巍巍希腊都,生长奢浮好。”奢浮即萨福。然而,多年来,萨福的作品却只有零星的译文。因取前面提到的玛丽•巴纳德的《萨福》作为蓝本,将萨福的诗和断片100首全部译出。除若干残句外,萨福现存的作品大都在此了。这个译本旨在为我国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提供一个可读的本子,因此不去比较各种版本的异同,注释也尽量从简,不去作烦琐的考证。译文采用现代汉语,并力求保持原作口语化的特点。
萨福曾经充满自信地说,未来的人们是不会忘记她的。译完本书,我觉得她说得不错。
罗洛
1986年夏,上海
2018年3月21日 在读
遗落的南境(三部曲) Eggplant.place 豆瓣
7.3 (16 个评分) 作者: [美]杰夫•范德米尔 译者: 胡绍晏 天地出版社 2016 - 8
《遗落的南境1:湮灭》
四位女科学家受派遣前往边界外勘察,这是一片荒芜多年、被称为X区域的神秘地带。她们已经是政府派遣出的第十二支勘探队。以往勘探队均以失败告终。第十一支勘探队成员在消失一年后,离奇出现在家中,不久纷纷死于癌症。
仅到达X区域一天后,生物学家在“地下塔”被神秘孢子感染。第二天,心理学家指使人类学家执行危险任务,人类学家被神秘巨型生物杀死,心理学家失踪,而仅剩的勘测员又与生物学家发生分歧。
生物学家孤身前往勘探X区域的标志性建筑灯塔,并在那里发现了神秘的灯塔管理员的照片,及以往所有勘探队的日记,包括她的丈夫、第十一期勘探队成员的日记。在由灯塔返回时,为自保,生物学家杀死最后一名队友勘测员,并只身前往“地下塔”探秘。
《遗落的南境2:当权者》
假如X区域是一个小圈,是秘密的核心所在,那《当权者》就是画了一个更大的圈,圈进更多的人、更多的秘密,X区域的秘密不但没有破解,疑惑反而更多了起来。
在《湮灭》中,无论生物学家还是心理学家,都是X区域秘密的探究者,而在《当权者》中,她们本身却都成了被探究的秘密 ,而探究她们的人正是一位出自“间谍王朝”的“总管”,他是这部小说的新主角。这位被突然抛入南境局的“总管”,和我们一样深感困惑与绝望。面对从X区域返回的人类学家、勘测员与生物学家,他凭“直觉”重点审讯生物学家,秘密虽未解开,他却对她产生了特别的情感。
无论形式还是手法,《当权者》都与《湮灭》没有半点相似之处,作品本身和所描述的故事一样令人先感惊异,继而惊叹。
《遗落的南境3:接纳》
在灯塔管理员索尔、身为南境局局长的“心理学家”,以及生物学家和“幽灵鸟”的自述中,纷繁的线索就像断开的电路一样,终于连接在一起,真相这盏灯亮了!
“被遗忘的海岸”、净化一切的X区域、会“吃人”的边界、神秘的动植物以及科学降神会,当每一样秘密都展现在眼前时,心中疑惑却并未尽释。就像其中的人物反抗无效一样,我们也只能错愕地接纳残酷真相。
2018年3月17日 在读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豆瓣
7.9 (16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插图版)》解读明朝历史人物,揭开人所共知的七个角色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分析其何以矛盾、扭曲和心力憔悴。这既是人在历史中的境况,也是其在文化中的境况。而这七张各不相同的面孔,构成了那个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大明王朝的侧影。
七张面孔,就是七个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大明王朝这出历史大戏里的七个角色,每一个人都演得不容易。
死人经 Goodreads 豆瓣
8.3 (19 个评分) 作者: 冰临神下 起点 2015 - 2
一本死人经,半部无道书。
斩尽千人头,啖吞百身骨。
2018年2月6日 在读
权力场 豆瓣
作者: 霍存福 法律出版社 2008 - 5
《权力场》作者与您共同穿越数千年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文化,以正面、积极的态度挖掘古人对待权力和运用权力的智慧,向您展示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饱含灵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面!
2018年2月2日 在读
流血的仕途·终结版 豆瓣 Goodreads
7.0 (8 个评分) 作者: 曹昇 中信出版社 2008 - 1
公元237年,赢政十年。在此之前,李斯助秦王间六国、削重臣、夺军权、震宗室,中间经历了成蟜自焚、嫪毐被诛、太后被禁、吕不韦被逐等一系列风云变幻的政坛巨震……李斯将少年赢政一步步推向权力之颠,他自己于不知不觉中崛起为大秦决定性人物!就在李斯意气风发之际,一场可怕的政治风暴突然来临,几乎将他数年泣血奋斗化为乌有,然李斯凭天授雄才,力挽狂澜于即倒,不仅扭转了个人命运,也让大秦帝国从此走向了一条伟大而灿烂的统一之路——扫六合、震四宇,大秦铁蹄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势,碾碎六国,统一四海,历时两百多年的战国时代,终于结束!在实现了毕生梦想之后,李斯的命运,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
2018年2月2日 在读
沧浪之水 豆瓣 Goodreads
8.2 (41 个评分) 作者: 阎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10
作者以娓娓而谈的文笔和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写出医学研究生池大为空怀壮志、无职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在真切地展示他的人生旅程的同时,也把困扰他的人生难题一一解开。
2018年2月2日 在读
Cultural Memories of Nonviolent Struggles 豆瓣
作者: Anna Reading / Tamar Katriel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2015
If societies have only memories of war, of cruelty, of violence, then why are we called humankind? This book marks a new trajectory in Memory Studies by examining cultural memories of nonviolent struggles from ten countries. The book reminds us of the enduring cultural scripts for human agency, solidarity, resilience and human kindness.
万历野获编(上中下) 豆瓣
作者: 沈德符 中华书局 1989 - 2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万历野获编(套装共3册)》内容简介:余生长京邸孩时郎闻朝家事家庭间又窃聆父祖绪言因喜诵说之比成童适先人弃养,复从乡邦先达剽窃二雅谈或与陇亩老农谈说前辈典型及琐言剩语娓娓忘倦久而渐忘之矣困阨名场梦寐京国今年鼓篮游成均不胜合威化鹤归来之感郎文武衣冠亦几作杜陵夔府想矣垂翅南邈舟车多暇念年将及壮邅回无成又无能著述以名世。辄复紬绎故所记忆间及戏笑不急之事,如欧阳归田录例井录置败簏中所得仅往日百之一耳其闻见偶新者亦附及焉若郢害燕说则不敢存也夫小说家盛于唐而滥于宋溯其初则萧梁殷芸始有小说行世芸字灌蔬盖有取于退耕之义谅非朝市人所能参也余以退耕而谈朝市。
2018年1月8日 在读
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
9.3 (14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6
本书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虽不是全面的东晋政治史,但从东晋门阀士族的兴替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以至消亡,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它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进行考察,但也不同于各个士族门户的个案研究。书中亦旁及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诸问题,却也只限于阐明门阀政治的需要。
2017年12月12日 在读
袁氏当国 豆瓣 Goodreads
8.2 (52 个评分) 作者: 唐德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袁氏当国》讲述了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真实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作者唐德刚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袁氏当国》记载了从武昌起义到袁世凯病死的几年中,中国从一个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纷乱无比的景象。在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中,这段时间除了孙中山先生的所作所为外,其他的是最混乱、最黑暗的,而对窃国大盗袁世凯,我们更是咬牙切齿,但《袁氏当国》就力图改变这个形象,为读者重新烹调了一份具有独特口味的历史文化大餐。
2017年12月11日 在读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2017年12月11日 在读
摩诃婆罗多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印]毗耶娑 译者: 黄宝生主持,金克木、赵国华、席必庄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 称为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已由季羡林先生翻译完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摩诃婆罗多》的内容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四倍。全书共分十八篇,核心故事是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这部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迄今世界上仅有印度梵文学者历时半个世纪完成的《摩诃婆罗多》精校本和此前的英译本,而法国、美国等学者的译本皆中途夭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金克木先生的支持带领下,中文版《摩诃婆罗多》翻译工程开始启动,经过一批学者的艰辛努力,历时十七年,在黄宝生先生支持下完成了此项传世工程,也成为当今世界仅有的三种文本之一。
《摩诃婆罗多》核心故事梗概
《摩诃婆罗多》全书共分十八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
象城的持国和般度是两兄弟。持国天生眼瞎,因而由般度继承王位。持国生有百子,长子难敌。般度生有五子,长子坚战。这便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前者被称作俱卢族,后者被称作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国摄政。坚战成年后,理应继承父亲般度的王位。但难敌不答应,企图霸占王位,纠纷从此开始。
难敌设计了一座易燃的紫胶宫,让般度族五兄弟去住,准备纵火烧死他们。般度族五兄弟幸免于难,流亡森林。其间,般遮罗国王的女儿黑公主举行选婚大典,般度族五兄弟乔装婆罗门前往应试。五兄弟之一阿周那按照选婿要求,挽开大铁弓,射箭命中目标,赢得了黑公主。从此,黑公主成为般度族五兄弟的共同妻子。而般度族五兄弟也在这次事件中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持国召回他们,分给他们一半国土。
般度族在分给他们的国土上建都天帝城,政绩辉煌。难敌心生妒忌,又设计掷骰子赌博的骗局。坚战并不愿意参加赌博,但出于礼节,还是接受了难敌的邀请。在掷骰子中,坚战输掉一切财产和王国,又输掉四个弟弟和自己,最后输掉他们五兄弟的共同妻子黑公主。于是,难敌命令自己的弟弟难降将黑公主强行拽来,在赌博大厅当众横加羞辱。般度族五兄弟之一怖军怒不可遏,发誓要报仇雪恨。持国预感恶兆,不得不出面干预,答应黑公主的要求,释放般度族五兄弟。但难敌不死心,找回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再赌一次,讲定输者一方流放森林十二年,还要在第十三年过隐匿的生活,如被发现,就要再次流放十二年。这次赌博的结果自然又是坚战输掉。这样,般度族五兄弟被迫交出国土,流亡森林十二年,并在第十三年里隐姓埋名,在摩差国毗罗吒王宫廷里充当仆役。
十三年期满后,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归还失去的国土,难敌坚决不允。于是,双方各自争取盟友,准备战争。般度族获得多门城黑天(大神毗湿奴的化身)的支持。般度族和俱卢族双方使者来回谈判。难敌一意孤行,拒绝讲和。坚战为了避免流血战争,作出最大让步,提出只要归还五个村庄就行,而难敌宣称连针尖大的地方也不给。最后,双方在俱卢之野开战。
大战进行了十八天,经过反复的激烈较量,俱卢族全军覆灭。眼看般度族大功告成,没有料到俱卢族剩下的三员大将竟在夜间偷袭酣睡的般度族军营,杀死般度族全部将士。黑天和般度族五兄弟因不在军营而幸免。面对如此悲惨的结局,坚战精神沮丧,但在众人的劝说下,终于登基为王。坚战统治了三十六年后,得知黑天逝世升天。于是,他指定般度族的惟一后嗣——阿周那的孙子为王位继承人,然后与自己的四个弟弟和黑公主一起远行登山升天。
《摩诃婆罗多》总目
(一)
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译本序 / 金克木
前言 / 黄宝生
《摩诃婆罗多》内容提要
主要人物表
婆罗多族谱系
导言 / 黄宝生
第一 初篇
第二 大会篇
(二)
导言 / 黄宝生
第三 森林篇
(三)
导言 / 黄宝生
第四 毗罗吒篇
第五 斡旋篇
第六 毗湿摩篇
(四)
导言 / 黄宝生
第七 德罗纳篇
第八 迦尔纳篇
第九 沙利耶篇
第十 夜袭篇
第十一 妇女篇
(五)
导言 / 黄宝生
《和平篇》内容提要
第十二 和平篇
(六)
导言 / 黄宝生
《教诫篇》内容提要
第十三 教诫篇
第十四 马祭篇
第十五 林居篇
第十六 杵战篇
第十七 远行篇
第十八 升天篇
译后记 / 黄宝生
作者简介
主译者简介:
黄宝生,1942年生,上海市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1965年9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和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1997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主要成果有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和《印度古典诗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论文《印度古代神话发达的原因》、《佛经翻译文质论》、《印度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文论》、《禅和韵——中印诗学比较之一》和《书写材料和中印文学传统》等,译著《印度哲学》、《惊梦记》、《佛本生故事选》(合译)和《故事海选》(合译)等。
2017年11月29日 在读
千面英雄 豆瓣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瑟夫·坎贝尔 译者: 朱侃如 金城出版社 2012 - 2
《千面英雄:奠定坎贝尔神话学理论基础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的经典之作。追溯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神话系统中与英雄历险相关的故事,并从中揭示出相同的英雄原型。内容涉及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文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艺术及流行文化等不同领域,由此构建起坎贝尔独树一帜 的神话学体系,并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历史地位,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坎贝尔思想的创造性,在于将人文价值与宇宙性的精神体验,注入当代科学及艺术的诠释中,此一洞见。不仅丰富了神话学的研究领域。更为人类未来开辟出更多想象的空间《千面英雄》自1949年问世以来,已启发并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几代学人,并以多种语言在各地出版,行销数百万册。
2017年11月29日 在读
技术与时间 豆瓣
作者: [法国]贝尔纳·斯蒂格勒 译者: 裴程 译林出版社 2000 - 1
本书是法国当今著名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的重要论著《技术与时间》的第一卷。作者在书中,综合以西蒙栋、吉尔和勒鲁瓦-古兰等人类学、民族学、史前史学家为代表的技术进化理论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生存现象学理论,从人类因有的“缺陷存在”和“代具性”这两个品质出发,通过阐释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兄弟的故事,对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讨论,从而建立技术与时间二者和人的本性之间新的关系。
繁花 豆瓣 Goodreads
8.7 (283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繁花》让人为之一震,小说的好处自有高人评说----程永新
优雅之野心,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文体----张辛欣
近年来最有看头的小说---吴亮
2017年11月21日 在读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8.2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陈高华 译 / 孟凡礼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4)——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重读福山之一:历史的漫长终结”。
随着“冷战”结束,狂乱的二十世纪终于趔趔趄趄走到终点,福山重提过去几个世纪来伟大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人类历史是有方向的吗?如果是有方向的,它将通向什么样的终点?相对于“历史的终结”,我们正处身在哪儿?
在本书中,福山提出,有两大力量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一个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一个是黑格尔—科耶夫所谓的“寻求承认的斗争”:前者驱使人类通过合理的经济过程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后者则驱使人类寻求平等的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股力量最终导致各种专制暴政倒台,推动文化各不相同的社会建立起奉行开放市场的自由民主国家。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在“历史的终结处”,政治经济的自由平等,是否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社会,让生活在其内的人得到“完全的满足”,抑或,“最后的人”被剥夺了征服欲的出口,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冒险一试,让历史重返混乱与流血状态?
福山对这些终极问题的当代思考,既是引人入胜的历史哲学教育,又是对人类社会及其命运这些最深刻问题的发人深思的探寻。
2017年11月20日 在读
中二的不忍直视。。。。大概是译者的锅。
实用英语德语比较语法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芦力军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 3
《实用英语德语比较语法:从英语进入德语》分为词法、句法和构词法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尽量把英德语中相近的结构进行比较,然后把不同之处单独列出,以帮助读者获得清晰的概念。同时,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学习比较,读者对英语句法也能有一个较系统的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但是应当注意,英语和德语毕竟是两门不同的语言,应防止用英语所有的规律去生搬硬套德语语法的现象。
2017年11月20日 在读
证据 豆瓣
6.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科林·埃文斯 译者: 毕小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8
本书介绍了都灵的耶稣裹尸布、拿破仑·波拿巴的死亡、肯尼亚总统遇刺等一系列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著名疑案,对这些案件一直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科学结论。其中一些至今仍然未能视为最终结案。作者列举了这些案件中各种相互矛盾的医学和科学证据,并揭示人们是如何使用或者错误使用这些证据并导致法院判决结果的。这些案件表明,在疑难案件的侦破方面,即使是最高效的刑事证据实验室和司法鉴定也可能无法做得使所有人完全满意。本书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一样充满悬念,吸引读者为断作出各处猜测。
法医科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漫长、复杂而又令人神往的历程。总的来说,它是一个成功的故事,是人类在弥补法网中的漏洞、防止犯罪分子逃脱惩罚这一永无止境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些胜利中有的非常重大,而有些则小到几科无法察觉。人类虽然早在18世纪就开始浓度利用科学方法侦破刑事案件,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站之后才在这一领域内取得长足的进步。原子时代的到来导致了技术发展重心的转移-没有比原子武器所带来的敌对双方同归于尽的威胁更值得科学家关注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在西方世界犯罪已经取代战争而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这是由许多原因所造成的。
2017年11月12日 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