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朵 - 标记
不存在的女儿 豆瓣
The Memory Keeper's Daughter
7.4 (42 个评分) 作者: [美] 金·爱德华兹 译者: 施清真 译林出版社 2007 - 8
1964年,一个大风雪的夜晚,医生戴维亲自为妻子接生。一对双胞胎降临人间,其中的女孩却患有先天性唐氏症。为了保护家人,或者保护自己,戴维欺骗妻子女儿已夭折。这个决定从此让两个家庭变了样……人生旅途当中,我们或多或少会有这种经历:在某个时刻,我们的某个决定,某个动作,当时自己并不能了解。很久以后,经过反复思量,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自己当年的决定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活着的儿子和“死去”的女儿;物质生活无虞,唯独不能坦诚相对的夫妻,困苦艰辛但每一分秒都真诚勇敢的单亲妈妈……保守秘密的人、被欺瞒的人、渴求父母关爱的孩子、因没有子女而感到虚空难受的父母,漂泊流浪的人,居住定所的人,书中每个人与命运挣扎奋斗着,用力背起人生的苦难重担……本书作者是美国女作家金·爱德华兹的长篇处女作。2006情牵欧美,2007感动华语世界,《纽约时报》第1畅销书、《华盛顿邮报》第1畅销书、《出版商周刊》第1畅销书、《今日美国报》年度好书。这个夏天,你如何拒绝?!
巴别塔之犬 豆瓣
The Dogs of Babel
7.4 (108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罗琳·帕克丝特 译者: 何致和 南海出版公司 2007 - 7
“我想念我穿着白纱的妻子,是否能让她的狗告诉我,埋藏在她生命尽头的秘密……”
妻子的意外身亡,是意外还是自杀?唯一的目击者是她的爱犬“罗莉”。丈夫保罗是一位语言学家,他要找到妻子死亡的真相,于是决定教会“罗莉”说话,道出真相。美国新生代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爱情悬疑小说《巴别塔之犬》以象征语言分野、表达困境的“巴别塔”作为基调,在悬疑的背后,探讨的是关于爱情和隔膜的永恒追问。
大象的眼泪 豆瓣
Water for Elephants
6.7 (5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莎拉·格鲁恩 译者: 谢佳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虽然雅各绝口不谈往事,但一个说不出口的秘密仍旧蛰伏在他九十多岁的心灵深处。
雅各衣食无忧的单纯生活在23岁时戛然而止:父母双亡,身无分文,被迫从兽医名校肆业出逃。因缘际会,他成为“班齐尼兄弟天下第一大马戏团”的兽医,沿着铁路线巡回表演,亲历了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最光怪陆离之所。马戏团,一个对生与死都以其独特方式呈现的世界。在这里,畸型人与小丑轮流献艺,喜怒哀乐同时上演。
对雅各而言,马戏团是他的救赎,但却也是人间的炼狱,是他梦想的驻扎之地,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他爱上了马戏团明星玛莲娜——美丽又楚楚可怜的玛莲娜已经错嫁给了外表英俊、内心残暴的马戏总监奥古斯特。一头名叫萝西的大象,是马戏团主倾家荡产押下的法宝,却居然连最简单的命令也无法听懂。低鸣、哀哭、长嚎,萝西每日在奥古斯特残暴的象钩下受尽折磨。雅各、玛莲娜,萝西,两人一象在舞动、飞跃、空翻、转体的一个个光辉耀眼的瞬间里,为了斗争、蚕食、生存,相互依赖与信任,一起寻找一条既浪漫又骇人的出路。而这也成为雅各保守了七十年的秘密。
关于甜美背后的残酷、多舛的命运和复杂的人性以及忠心耿耿的爱。《大象的眼泪》以大萧条时期的马戏团为背景,时空跨越七十年,让我们感受到萧条时期最炫目的华丽,困顿景况里最动人的温暖。
宋诗选注 豆瓣
8.6 (31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5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晏殊、王安石、柳永、欧阳修、秦观、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文天祥等八十位诗人的近三百首宋诗作了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初版这部《宋诗选注》,其后多次重印或重排,作者均有所校订。
寒夜 豆瓣
8.4 (22 个评分) 作者: 巴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 4
一九四九年五月巴金与萧珊女士结了婚。婚后,写出了划阶段的三部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和《寒夜》。他的小说技巧,已臻炉火纯青,对文艺有了庄严和虔诚,同时政治尾巴也甩得干干净净,成为一点不含糊的独立作家了。体会一下《寒夜》中的大家风范,不可错过的巴金经典!
边城 豆瓣
8.9 (32 个评分) 作者: 沈从文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 7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倾城之恋 豆瓣 谷歌图书
9.0 (96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
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五日,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由上海杂志社出版,书中收入中短篇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心经》、《年青的时候》、《花凋》和《封锁》。
《传奇》的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五四”开创的新文学运动衍变到此,才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可能。
这本《倾城之恋》收入《传奇》增订本的全部,同时在附录部分收入《传奇》各版的作者自序和关于《倾城之恋》的两篇创作体会。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
长恨歌 豆瓣
7.8 (165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南海出版公司 2003 - 8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本书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2000年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穆斯林的葬礼 Goodreads 豆瓣
6.9 (275 个评分) 作者: 霍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 - 12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山楂树之恋 豆瓣
7.2 (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 - 9
小说《山楂树之恋》中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那段贫穷而包含理想的时光。
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静秋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野草 豆瓣
9.5 (236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周作人散文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周作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3
《周作人散文》作者周作人,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雅舍谈吃 豆瓣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梁实秋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2
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欢吃,就和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饱口福吧!
湘行散记 豆瓣
9.8 (11 个评分) 作者: 沈从文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 10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散文,至30年代,创作多以小品形式为主。收入《湘行散记》、《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独立成篇,又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一性。这种散文长卷的独创,发展了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意义空间。
《湘行书简》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记》的母本。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从《湘行书简》到《湘行散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材料到创作的极好范例。那些记录了他们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绪的真实写照。书简一方面拥有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由,可以由此洞悉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的矛盾苦闷;另一方面,在水火刀兵三灾六难中保存下来的书信,更是对历史以及作者所创作的小说、散文的一个有力佐证。
人间词话 豆瓣
8.7 (172 个评分) 作者: 王国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本书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黄霖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词学大师王国维的学术个性。
苏东坡传 豆瓣
8.2 (93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张振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红楼梦 豆瓣
10.0 (16 个评分) 作者: 曹雪芹 著 / 周汝昌 汇校 人民出版社 2006
红学家周汝昌汇校本《红楼梦》于2006年末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80回《红楼梦》是周汝昌历经56年,搜寻了现存的11种古本《红楼梦》,一字一句精校而成的。周汝昌认为,这一版本匡正了自清乾隆至今120回“曹雪芹、高鹗合著”通行本中的谬误,是接近曹雪芹原笔原貌的真本、善本。
据介绍,通行本《红楼梦》的发端是清乾隆书商程伟元通过活字摆印、大量印刷、廉价发行的120回《红楼梦》。 周汝昌等一些《红楼梦》研究者认为,这个通行本是在清乾隆文化专制的背景下流布的,当时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被全部禁毁,而是经过和珅安排改造、找写手高鹗对前80回“点窜原文”,对80回后全盘重写,把它变成一部单纯的“情书”。
新中国成立后,《红楼梦》有两个通行本流传较广,一是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程乙本为底本的120回《红楼梦》;二是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庚辰本为底本的前80回加高鹗后40回续书的120回《红楼梦》。这两个通行本存在同一个问题:它们将《红楼梦》与高鹗续书捆在一起,且在封面上署名“曹雪芹 高鹗著”,使得普通读者多误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高鹗合著的。
即将出版的周汇本《红楼梦》中,周汝昌不但将曹雪芹的80回《红楼梦》和高鹗续书割裂开,并且根据甲戌本、蒙府本、戚序本等11个古抄珍本,一字一句比较,选择出他认为最符合曹雪芹原笔原貌的字句。与此同时,周汇本《红楼梦》还附有周汝昌对于曹雪芹80回后《红楼梦》的探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