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朵 - 标记
浮生六记 Goodreads 豆瓣
浮生六記 [Fú Shēng Liù Jì]
8.6 (180 个评分) 作者: (清)沈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1
这是一部自传体文学的作品,原书六卷,已逸其二,现仅存四卷(有所谓“足本”者,后二记系伪作。书中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本书文字不长,但向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影响广泛。
2015年3月8日 已读
常读常新,清丽洒脱,举重若轻而不失深情,卷一极妙
明朝那些事儿 豆瓣 Goodreads
8.6 (101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 12
《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2015年2月27日 已读
中国画颜色的研究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于非闇 / 刘乐园 整理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11
中国画颜色、颜料技法的里程碑巨著
非物质文化技法的盛世重光
◎ 编辑推荐
现代工笔画大师于非闇系统整理古代及当代画家的颜色、颜料技法,结合绘画实践,将其毕生所学与独门秘技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这本小册子篇幅不大,却是研究中国传统绘画颜色、颜料的里程碑式的巨著。书中记载的相当多的颜料制备 方法,在现今化工颜料的冲击下已经濒于失传。
◎ 内容简介
《中国画颜色的研究》详细介绍了中国画颜色的品种、性质及发展状况,中国墨的特色,古代与现代画家研漂颜料、使用颜色的方法等。此次修订工作由刘乐园(Lewis Eden)主持。修订者对于原书中所征引的传世文献,全部依据明清两朝的刻本、钞本,进行了校勘和重新标点;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了缀辑、订补和解释,并与近世考古新发现互相印证、彼此阐发。在进行整理工作的同时,出版团队组织专人,按照于非闇原稿中所说的颜料制备方法,对诸多中国传统矿物质、植物质颜料进行了制备攻关实验,许多攻克的颜料技法难点(比如纯金金泥的制备和使用,西洋红颜料的特性,石绿颜料的制法,花青颜料的用法等),都毫无保留地吸收进书稿中,使这本重要著作以精勘、精修、精校、精印出品的方式重现人间。
2015年2月23日 已读
应该会放在手边常翻翻册
野狐禅 豆瓣
作者: 赵焰 2012 - 9
《野狐禅》系著名作家赵焰先生最新作品集,辑录近年文化随笔七十余篇。
本书分“胡言乱语”、“花言巧语”、“闲言碎语”、“陈言旧语”、“皖言徽语”五辑。所收文章非“正禅”说教文字,作者漫谈历史旧事,畅论读书见解,娓娓叙述中频出真知灼见,常以旁敲侧击的方式翻旧案 、立新论,对诸多文化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评介多让人拍案叫绝、耳目一新。
2015年2月22日 已读
西厢记 豆瓣
作者: 王实甫 / 校注 王季思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 5
2015年2月21日 已读
读了又读,觉得张生虽痴情,到底还是贪恋莺莺的美色,免不了红娘说的“又油又酸”,莺莺养在深闺心思纯粹,倒真是对张生一往情深,虽为相国千金,一爱上也免不了患得患失,又是送汗衫送鞋袜送玉簪,生怕张生始乱终弃,“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故乡的食物 豆瓣 Goodreads
8.4 (9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6
汪曾祺先生是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协理事,在海内外出版专著全集三十余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京剧剧本《范进中举》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本书为《汪曾祺代表作系列》之《故乡的食物》分册,书中收录了《草木虫鱼鸟兽》、《滇游新记》等短篇作品。
2015年2月15日 已读
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在其它选集里读过好几遍的了……汪曾祺说他写这些文字的目的就是让人觉得”活着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哩”,对我而言,确实是有这样简单又动人的力量
第九个寡妇 豆瓣
8.5 (4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作家出版社 2006 - 3
四〇至八〇年代流传在中原农村的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一段纷乱复杂的痛苦历史,一场人性人伦的严峻考验。大多数人不得不多次蜕变以求苟活,愚昧朴拙的女主人公葡萄则始终恪守其最朴素的准则,则被错划为恶霸地主而判死刑的公爹匿于红薯窖几十年。王葡萄是严歌苓贡献于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独创的艺术形象,其浑然不分的仁爱与包容一切的宽厚超越了人世间一切利害之争。小说的情节从葡萄以童养媳身份掩护公爹尽孝与作为寡妇以强烈情欲与不同男人偷欢之间的落差展开,写出了人性的灿烂,体现了民间大地真正的能量和本原。
小说里的民间世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它的藏污纳垢特性首先体现在弥漫于民间的邪恶的文化心理,譬如嫉妒、冷漠、仇恨、疯狂,但是在政治权力的无尽无止的折腾下,一切杂质都被过滤和筛去,民间被翻腾的结果是将自身所蕴藏的纯粹的一面保留下来和光大开去。葡萄救公爹义举的前提下,公爹孙二大本来就是个清白的人,他足智多谋,心胸开阔,对日常生活充满智慧,对自然万物视为同胞,对历史荣辱漠然置之。在这漫长岁月中他与媳妇构成同谋来做一场游戏,共同与历史的残酷性进行较量——究竟是谁的生命更长久。情节发展到最后,这场游戏卷入了整个村子的居民,大家似乎一起来掩护这个老人的存在,以民间的集体力量来参加这场大较量。
2015年2月12日 已读
严歌苓的笔真是辣
武则天 豆瓣
7.5 (25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8
目录
1 才人武照 2 太子弘 3 昭仪武照 4 太子贤 5 天后武照 6 睿宗 7 女皇 8 尾声
2015年2月8日 已读
初读缓慢的叙事风格感觉很像大明宫词,苏童的文字真是鬼魅而摄人心魄,每一章叙述的视角不同,语言的气质也不一样,光怪陆离的宫廷秘闻织成一张美丽阴毒的网罩住读者,闷着气又舍不得逃离
半生缘 豆瓣
8.9 (171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已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曼桢曾经问过他,他是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她的。他当然回答说:“第一次看见的时候。”说那句话的时候是在那样的一种心醉的情形下,简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绝对相信那不是谎话。其实他到底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楚了。
2015年1月28日 已读
很早之前读的,最心塞小说之一
Shu 豆瓣
作者: Wu Hung / Peggy Wang China Institute Gallery 2006
2015年1月19日 已读
老饕漫笔 豆瓣
8.0 (13 个评分) 作者: 赵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7
饕餮本为人所不齿的“好吃鬼”,但苏轼却曾以之自居,并作《老饕赋》:“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从此“老饕”遂成追逐饮食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的代称。这些文士不但善于品味饮食,甚至不乏擅长烹饪者,“东坡肉”、“潘鱼”、“谭家菜”……可谓不胜枚举。古代的暂且不说,现代的梁实秋、王世襄、汪曾祺以及这本书的作者赵珩,皆是此道高手。
《老饕漫笔》是文坛宿将的主题回忆。文笔清淡含蓄,文品平实端庄,颇有“粤菜”之风。书中记录的,或人或事或风物或名胜或花絮或掌故,一概与吃相关。它用平实的语调钩沉与饮食相关的方方面面,却并不拔高,非将口腹之欲升华为文化精粹。
2014年12月10日 已读
3.5, 印像最深是作者写杭州菜,大概是因为作者夫人来自杭州,这篇文章格外温情呀
岁朝清供 豆瓣
9.2 (34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
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见识广博、和善可亲的老者讲古。
汪曾祺定价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长于江南,定居京城,作品中不乏小桥流水的江南颜色和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韵致,他常常从别人不注意的一些日常琐事入手,随口道来,却揭示出这些日常琐事中真正的美。本书选取了作者的一些散文,写自然草木虫鱼鸟兽为一部,写饮食为一部,写故人往事为一部,还选了他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最后一部是他谈语言、谈作文的文章。他对语言的独到见解,堪称文坛一绝。
2014年11月29日 已读
汪曾祺汪曾祺!我最近想读中文书的念头如野草般疯长!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豆瓣
顾随
9.1 (16 个评分) 作者: 顾随 / 叶嘉莹(笔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6
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的巅峰之作。本书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珍藏60多年,第一次全部公之于世。本书作者站在较高的人生境界,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文化艺术学术文化融会贯通,把人生社会文学融为一体,感悟中国诗词的大境界,阐发中国古代传统的大智慧。给大众人群提供人生的智慧、生活的启迪是做人治学、为官经商、出世入世等不可或缺的宝典。作者以沉稳舒缓、优美凝炼的语言,讲述以其博学、锐感、深思所体会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真正的精华妙义。他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使读者不仅在学文作诗方面得到很大的启示,而且在立身为人方面得到很大的激励。他所讲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微妙理既有能“入”的深心体会,又有能“出”的通观妙解具有真正的启迪感发作用。他讲述的方法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使读者在深造自得、左右逢源、极富启发的讲解中,学到最可贵的诗词及人生的妙理。作者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是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大师,也是著名作家、剧作家、诗人,他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谈出不同凡响之处。本书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中,让读者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传统人生的境界,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散发着诱人的独特魅力,激励人们追求高境界的人生。
2014年11月29日 已读
小王子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e Petit Prince
9.1 (1194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译者: 马振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8
小王子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仙童,他住在一颗只比他大一丁点儿的小行星上。陪伴他的是一朵他非常喜爱的小玫瑰花。但玫瑰花的虚荣心伤害了小王子对她的感情。小王子告别小行星,开始了遨游太空的旅行。他先后访问了六个行星,各种见闻使他陷入忧伤,他感到大人们荒唐可笑、太不正常。只有在其中一个点灯人的星球上,小王子才找到一个可以作为朋友的人。但点灯人的天地又十分狭小,除了点灯人他自己,不能容下第二个人。在地理学家的指点下,孤单的小王子来到人类居住的地球。
小王子发现人类缺乏想象力,只知像鹦鹉那样重复别人讲过的话。小王子这时越来越思念自己星球上的那枝小玫瑰。后来,小王子遇到一只小狐狸,小王子用耐心征服了小狐狸,与它结成了亲密的朋友。小狐狸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肉眼看不见事务的本质,只有用心灵才能洞察一切——作为礼物,送给小王子。用这个秘密,小王子在撒哈拉大沙漠与遇险的飞行员一起找到了生命的泉水。最后,小王子在蛇的帮助下离开地球,重新回到他的B612号小行星上。
童话描写小王子没有被成人那骗人的世界所征服,而最终找到自己的理想。这理想就是连结宇宙万物的爱,而这种爱又是世间所缺少的。因此,小王子常常流露出一种伤感的情绪。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在献辞中说:这本书是献给长成了大人的从前那个孩子。
《小王子》不仅赢得了儿童读者,也为成年人所喜爱,作品凝练的语言渗透了作者对人类及人类文明深邃的思索。它所表现出的讽刺与幻想,真情与哲理,使之成为法国乃至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一部童话小说。
2014年11月9日 已读
Fu Shan's World 豆瓣
作者: Qianshen Bai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 6
For 1,300 years, Chinese calligraphy was based on the elegant art of Wang Xizhi (AD303-361). But the 17th-century emergence of a style modelled on the rough, broken epigraphs of ancient bronzes and stone artifacts brought a revolution in calligraphic taste. By the 18th century, thi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tele school of calligraphy, which continues to shape Chinese calligraphy today. A dominant force in this school was the eminent calligrapher and art theorist Fu Shan (1607-1685). Because his work spans the late Ming-early Qing divide, it is an ideal prism through which to view the transformation in calligraphy. Rather than seek a single explanation for the change in calligraphic taste,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and analyze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behind it. Among other subjects, the book covers late Ming interaction between high and low culture; the role of publishing, the Ming loyalist response to the Qing; and early Qing changes in intellectual discourse. In addition to the usual approach of art historians, it adopt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such fields as material culture, print culture, and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2014年11月7日 已读
Fu Shan's era was replete with devas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mixed with the past, the present, the exotic and the ingenuous...His calligraphy was the most creative at his time, epitomizing the zeitgeist of tumult and hodgepodge
Mirror of Morality 豆瓣
作者: Julia K. Murray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 2
2014年11月7日 已读
A qualified survey of Chinese narrative illustrations...materials are organized chronologically AND thematically. First three chapters are really informative
艺术史
小妇人 豆瓣
Little Women
8.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译者: 刘春英 / 陈玉立 译林出版社 1998 - 8
这是一部小说化的家庭日记,马奇家的女人个性各有不同,然而个个都是艺术家,乔富有创造力,爱好写作,艾美优雅、自私,擅长绘画。贝思具有牺牲精神,经常弹琴。梅格高贵,虚荣,主要写剧本,演出和管理家务,她们的母亲则循循循善诱,营造了一种有威信,异常活跃而又自律的生活,她们最终种自得到了需要和应得的东西。小说家用朴实无华的手法描写马奇家四姐妹曲折起伏,温馨甜美的生活和命运,情感纯真,叙述生动,情节动人,本书由此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2014年11月6日 已读
Empresses, Art, and Agency in Song Dynasty China 豆瓣
作者: Hui-shu Le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0 - 5
Review
"Empresses, Art, and Agency in Song Dynasty China is very impressive, extremely rich in new information about art and women in the Song. The analysis is sophisticated, theoretically informed, and smart; the prose is smooth, even elegant." Beverly Bossl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This is an important book that breaks new ground in several scholarly areas and does so in a way that is readable, informative, and well argued. Highly polished." John Chaffee, Binghamton University
Product Description
Empresses, Art, and Agency in Song Dynasty China is the first book in any language devoted to the art of imperial women in China. Utilizing a wide range of historical sources and materials, this groundbreaki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pieces together a lost history of female creativity by focusing on the critical role emperors' wives played as patrons, collectors, taste-makers, and artists during the three-century Song dynasty (960-1279), an era noted for spectacular cultural achievements.--The Song led China to unrivaled intellectual, socioeconomic, scientific, and urban advances. A flourishing printing culture helped spur a dramatic expansion of literacy that also benefited women, whose talent in learning was often paired with virtue and was exemplified by the Song imperial women. Paralleling these developments was an unprecedented level of imperial patronage of the fine arts, including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However, while individual emperors such as Huizong (r. 1100-1125) 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for their importance in this arena, the role played by imperial women has remained largely hidden, subject in part to the biase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Drawing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ir formidable presence in court politics, Hui-shu Lee recounts and reveals the stories of their lives and art.--Lee focuses on such Song empresses as Liu, Wu, and Yang Meizi, artists and powerbrokers whose skill and influence helped shape the development of temple construction, sculpture, painting,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arts and culture. Act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notorious female emperor Wu Zetian of the Tang dynasty, early Song imperial women began to define themselves through images and modes of expression that purposely concealed their power. In the process, they helped forge an effective and lasting model of female agency in China. In her exploration of Song imperial arts, Lee looks at ghost-writing, art collecting, didactic art, and the use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 gendered modes of expression. She draws on a number of disciplines, including art history, literature, history, and gender studies, to provide a unique account of the vital role of empresses in shaping Song art and culture. In addition to benefiting researchers in Chinese history, art history, and women's studies, this book will be of interest to scholars in other fields of history as well as to general readers.--Hui-shu Lee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rt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Empresses, Art, and Agency in Song Dynasty China is very impressive, extremely rich in new information about art and women in the Song. The analysis is sophisticated, theoretically informed, and smart; the prose is smooth, even elegant." -Beverly Bossl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This is an important book that breaks new ground in several scholarly areas and does so in a way that is readable, informative, and well argued. Highly polished." -John Chaffee, Binghamton University
See all Editorial Reviews
2014年11月2日 已读
红楼梦 Goodreads 豆瓣
紅樓夢 [Hónglóu Mèng]
9.7 (647 个评分) 作者: [清] 曹雪芹 著 / 高鹗 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 10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 典。
由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以庚辰(1760)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底本,以甲戌(1754)本、已卯(1759)本、蒙古王府本、戚蓼生序本、舒元炜序本、郑振铎藏本、红楼梦稿本、列宁格勒藏本(俄藏本)、程甲本、程乙本等众多版本为参校本,是一个博采众长、非常适合大众阅读的本子;同时,对底本的重要修改,皆出校记,读者可因以了解《红楼梦》的不同版本状况。
红学所的校注本已印行二十五年,其间1994年曾做过一次修订,又十几年过去,2008年推出修订第三版,体现了新的校注成果和科研成果。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原本就有多种说法及推想,“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高鹗续”的说法只是其中之一,这次修订中校注者改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应当是一种更科学的表述,体现了校注者对这一问题的新的认识。
现在这个修订后的《红楼梦》是更加完善。
2014年9月13日 已读
日本画の精神 豆瓣
作者: [日]坂崎 坦 / [日]河野 元昭 ぺりかん社 1995
中世以来の画論を読みとき、絵にこめられた精神を抽出する。各画論が一望できる「解題集」・「年表」付き。
2014年8月6日 已读
我竟然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很详实,复习了一遍江户时期的绘画……日文还要努力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