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阿尔伯特·卡埃罗 豆瓣
8.8 (23 个评分)
作者:
[葡萄牙] 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闵雪飞
商务印书馆
2013
- 7
必须将佩索阿的名字列入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世界级艺术家这个群体:毕加索、乔伊斯、勃拉克、斯特拉文斯基、赫列勃尼科夫、勒•柯布西埃……
——罗曼•雅各布森(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
佩索阿是本世纪最具决定意义的诗人之一 ,如果我们把他看作一种哲学上的可能性的话就尤为如此。 ——阿兰•巴丟
我们相信阿尔伯特•卡埃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落寞地生活,无名地死去。在神秘主义者看来,这是导师的特征。
——里卡多•雷耶斯(佩索阿异名之一)
根据研究者统计,佩索阿一生共创造了72个不同的异名。这72个异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活跃程度不尽相同,最主要的异名有三个:阿尔伯特•卡埃罗,阿尔瓦罗•德•冈波斯与里卡多•雷耶斯,他们与本名的费尔南多•佩索阿共同构成了一个书写的“家族”。《阿尔伯特•卡埃罗》所收作品即是佩索阿以这个异名写作的诗歌和散文。
本书中第一部分呈现了阿尔伯特•卡埃罗的组诗《守羊人》,这是一部具有奠基性质的作品。组诗共有49首,但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首诗,或者一句话:世界是部分,而非整体。以基督一神论为信仰基础的理性精神要求现代人把“自然”作为整体来认识,而不是石头、河流与树木无休无止的相加。而佩索阿认为这种理性阻碍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因此,为了重建异教,或者建立新异教,首先要通过消灭绝对理性与拒绝形而上学重现异教的本质。
《恋爱中的牧羊人》,是一组阿尔伯特•卡埃罗诗陷入爱情时的诗作,是恋爱中的阿尔伯特•卡埃罗对待爱情的自然而然的方式。
《未结之诗》,阿尔伯特•卡埃罗的早期诗作,并与其他所有诗作归并在一起出版,这些诗中的最后几首(从(……)号起)是卡埃罗临终之前回到里斯本写出的。由于疾病的侵袭,诗人最后的诗作呈现出某种新奇,无论性质还是方向上,都与作品的总体特征有所区别。
最后还有《断章》、《归属不明的诗》三首,以及散文部分的《阿尔伯特•卡埃罗访谈》及一篇论及诗歌和散文区别的小品。并附有费尔南多•佩索阿大事年谱。
——罗曼•雅各布森(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
佩索阿是本世纪最具决定意义的诗人之一 ,如果我们把他看作一种哲学上的可能性的话就尤为如此。 ——阿兰•巴丟
我们相信阿尔伯特•卡埃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落寞地生活,无名地死去。在神秘主义者看来,这是导师的特征。
——里卡多•雷耶斯(佩索阿异名之一)
根据研究者统计,佩索阿一生共创造了72个不同的异名。这72个异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活跃程度不尽相同,最主要的异名有三个:阿尔伯特•卡埃罗,阿尔瓦罗•德•冈波斯与里卡多•雷耶斯,他们与本名的费尔南多•佩索阿共同构成了一个书写的“家族”。《阿尔伯特•卡埃罗》所收作品即是佩索阿以这个异名写作的诗歌和散文。
本书中第一部分呈现了阿尔伯特•卡埃罗的组诗《守羊人》,这是一部具有奠基性质的作品。组诗共有49首,但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首诗,或者一句话:世界是部分,而非整体。以基督一神论为信仰基础的理性精神要求现代人把“自然”作为整体来认识,而不是石头、河流与树木无休无止的相加。而佩索阿认为这种理性阻碍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因此,为了重建异教,或者建立新异教,首先要通过消灭绝对理性与拒绝形而上学重现异教的本质。
《恋爱中的牧羊人》,是一组阿尔伯特•卡埃罗诗陷入爱情时的诗作,是恋爱中的阿尔伯特•卡埃罗对待爱情的自然而然的方式。
《未结之诗》,阿尔伯特•卡埃罗的早期诗作,并与其他所有诗作归并在一起出版,这些诗中的最后几首(从(……)号起)是卡埃罗临终之前回到里斯本写出的。由于疾病的侵袭,诗人最后的诗作呈现出某种新奇,无论性质还是方向上,都与作品的总体特征有所区别。
最后还有《断章》、《归属不明的诗》三首,以及散文部分的《阿尔伯特•卡埃罗访谈》及一篇论及诗歌和散文区别的小品。并附有费尔南多•佩索阿大事年谱。
卡图卢斯《歌集》拉中对照译注本 豆瓣
作者:
[古罗马]卡图卢斯
译者:
李永毅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 11
卡图卢斯的《歌集》共辑录了113首诗(最初有116首,学术界已认定第18首、19首、20首不是卡图卢斯的作品,但仍沿袭原来的编号)。这些诗按编排顺序可划分为三部分。 第1—60首是一些短诗,采用了多种格律(所以被称为polymetricpoems)。这些诗抒情性很强,语言高度口语化,鲜活生动,许多都是欧洲文学史上的名作。 第61—68首是七首较长的诗。第61首和第62首是两首风格迥异的婚歌。第63首和第64首代表了卡图卢斯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的史诗风格和素材,却以自己独特的领悟颠覆了神话传统,反映出罗马共和国晚期动荡的精神气候。第65首和第68首奠定了古罗马哀歌体的基础。第66首则带有明显的泛希腊时期亚历山大诗歌的风味。 第69—116首都采用了哀歌双行体的格律,主要是爱情诗和讽刺诗。这一部分的爱情诗与第一部分的相比,抒情性较弱,分析性较强,不以情趣见长,而更具内敛的张力。
愤怒与神秘:勒内·夏尔诗选 豆瓣
Fureur et Mystère
8.3 (39 个评分)
作者:
【法】勒内·夏尔(René Char)
译者:
张博
译林出版社
2018
- 5
『词语之夜的抵抗战士』
※ 如果我们栖居于闪电,它就是永恒之心。
◆ 超现实的劲风 + 群岛般的话语
• 首个全译本 纪念勒内•夏尔逝世三十周年
这部诗集,强劲、坦率、壮丽、辉煌。它由利刃组成。它是自由的伴侣,毫不妥协。
它所包含的诗中,没有任何一首的题目叫作《愤怒与神秘》,这个书名是勒内•夏尔经过通盘考虑后做出的特意选择,是对这部诗集之精神的总括。
《愤怒与神秘》的地位在夏尔生前便已得到学界和公众认可,它在1966年便被收入伽利马出版社的“诗歌”口袋书系列(在法国只有经典诗集才被制作成口袋书大量发行,《愤怒与神秘》仅在该系列中便已印行近五万册),是他全部入选该系列的八部诗集的第一部。这部作品对于夏尔本人也意义非凡。在他去世前一年,他曾在伽利马做过一次录音,自选朗诵了三十首诗,其中三分之一来自《愤怒与神秘》,可见这部诗集在他心中的分量。
《愤怒与神秘》完美地呈现出勒内•夏尔本人一贯的诗学主张,日后他将此概括为“群岛般的话语”,亦即在海面上露出的一个个看似孤立的岛屿下面,有一个不可见的基座将它们彼此相连,使他们成为群岛而非孤岛,而这个存在于世界深处的本质性基座只能通过分散的岛屿去加以感悟和捕捉。
这部被加缪誉为“法兰西诗歌给予我们的惊人之作”,超越了一时一地的情境,成为了一场与世界之荒诞、人性之平庸的永恒战斗,跨越布满灰尘的时光,至今熠熠生辉。它既保持了超现实主义诗学强烈的词语内聚力,更展现出诗人朝向他人的开放与关照,并保持了绝对的美学质量。
“勒内•夏尔是我们现存最伟大的诗人,《愤怒与神秘》则是兰波《彩图集》《醇酒集》之后法兰西诗歌给予我们的最惊人之作。”
—— 阿尔贝•加缪
“关于诗学之启示的诗学……关于诗之本质的诗。”
—— 莫里斯•布朗肖
※ 如果我们栖居于闪电,它就是永恒之心。
◆ 超现实的劲风 + 群岛般的话语
• 首个全译本 纪念勒内•夏尔逝世三十周年
这部诗集,强劲、坦率、壮丽、辉煌。它由利刃组成。它是自由的伴侣,毫不妥协。
它所包含的诗中,没有任何一首的题目叫作《愤怒与神秘》,这个书名是勒内•夏尔经过通盘考虑后做出的特意选择,是对这部诗集之精神的总括。
《愤怒与神秘》的地位在夏尔生前便已得到学界和公众认可,它在1966年便被收入伽利马出版社的“诗歌”口袋书系列(在法国只有经典诗集才被制作成口袋书大量发行,《愤怒与神秘》仅在该系列中便已印行近五万册),是他全部入选该系列的八部诗集的第一部。这部作品对于夏尔本人也意义非凡。在他去世前一年,他曾在伽利马做过一次录音,自选朗诵了三十首诗,其中三分之一来自《愤怒与神秘》,可见这部诗集在他心中的分量。
《愤怒与神秘》完美地呈现出勒内•夏尔本人一贯的诗学主张,日后他将此概括为“群岛般的话语”,亦即在海面上露出的一个个看似孤立的岛屿下面,有一个不可见的基座将它们彼此相连,使他们成为群岛而非孤岛,而这个存在于世界深处的本质性基座只能通过分散的岛屿去加以感悟和捕捉。
这部被加缪誉为“法兰西诗歌给予我们的惊人之作”,超越了一时一地的情境,成为了一场与世界之荒诞、人性之平庸的永恒战斗,跨越布满灰尘的时光,至今熠熠生辉。它既保持了超现实主义诗学强烈的词语内聚力,更展现出诗人朝向他人的开放与关照,并保持了绝对的美学质量。
“勒内•夏尔是我们现存最伟大的诗人,《愤怒与神秘》则是兰波《彩图集》《醇酒集》之后法兰西诗歌给予我们的最惊人之作。”
—— 阿尔贝•加缪
“关于诗学之启示的诗学……关于诗之本质的诗。”
—— 莫里斯•布朗肖
你是黄昏的牧人 豆瓣
8.2 (18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萨福
译者:
罗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6
萨福曾经充满自信地说,未来的人们是不会忘记她的。萨福作品所抒写的大多是个人的情怀。她是用当地的口语写作的,大多是和她的学生或女伴的谈话,对神的祈祷,坦率地谈她的爱、嫉妒,以及对敌手的攻击。她也写了一些供女孩子们在婚礼上歌唱的祝婚歌,以及庆祝阿佛洛狄忒节日的颂歌。她的诗是情深意挚而又朴素自然的,是独具特色而又富于魅力的,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富于生活情趣的女性世界。
此译本取玛丽·巴纳德的《萨福》作为蓝本,将萨福的诗和断片一百首全部译出。除若干残句外,萨福现存的作品大都在此了。这个译本旨在为我国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提供一个可读的本子,因此不去比较各种版本的异同,注释也尽量从简,不去作烦琐的考证。译文采用现代汉语,并力求保持原作口语化的特点。
此译本取玛丽·巴纳德的《萨福》作为蓝本,将萨福的诗和断片一百首全部译出。除若干残句外,萨福现存的作品大都在此了。这个译本旨在为我国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提供一个可读的本子,因此不去比较各种版本的异同,注释也尽量从简,不去作烦琐的考证。译文采用现代汉语,并力求保持原作口语化的特点。
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 豆瓣
作者:
项楚
2019
- 6
《寒山诗注》是项楚先生继《王梵志诗注》之后,关于唐代白话通俗诗歌校注、阐释的又一力作。《寒山诗注》以四部丛刊影宋本为底本,校以日藏宫内省本、正中本、高丽本及四库本等传世善本,堪称寒山诗最完整的定本,具有注释详明丰赡的特点。
济慈诗选 豆瓣
Selected Poems of John Keats
8.4 (8 个评分)
作者:
济慈
译者:
屠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 11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济慈诗选(英汉对照)》内容简介: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巨擘,他遍涉各种诗歌体裁,经历几次诗风的变化,完成了一系列惊世的杰作。《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济慈诗选(英汉对照)》收录了济慈最负盛名的6首颂、48首十四行诗、11首抒情诗和1首叙事诗,译文选用了国内最获好评的屠岸译本。
点击链接进入: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华兹华斯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彭斯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叶芝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弗罗斯特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狄金森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雪莱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拜伦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济慈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纪伯伦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布莱克诗选(英汉对译)
海报:
点击链接进入: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华兹华斯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彭斯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叶芝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弗罗斯特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狄金森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雪莱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拜伦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济慈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纪伯伦诗选(英汉对照)
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布莱克诗选(英汉对译)
海报:
快乐上等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快楽上等! 3.11以降を生きる
7.3 (22 个评分)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
【日】汤山玲子
译者:
马文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1
其它标题:
快乐上等!
一本写给女性的行动纲领。愤怒与快乐的极限对话,九场棋逢敌手的较量!
★著名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文化领域KOL汤山玲子的辛辣对谈录。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现实,深入探讨女性“怎样自在地活”。
★妨碍女性生存的顽疾、爱情与婚姻、快感与性爱、老龄化的平等……九大主题,剖析女性面临的社会现实,直面时代弊病。“我打算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闭上双眼。”
★百无禁忌的话题+一针见血的点评,带来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为什么说浪漫爱情只是一种妄想?女性主义者也能打扮得很时髦吗?性爱的频率与个人幸福感的关系是什么?激烈的观念碰撞和言语交锋,带来1+1>2的效果,引领读者思考身边的日常。
★话题之作,改变众多读者对“女性主义”的看法。“它是妇女自由生活的运动,要按照你想要的方式生活,不是同侪的压力或其他人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你想要什么’,让我们成为能够理解这一点并采取行动的成年人。”
女性长久以来都沉浸在结婚生子、组建家庭的想法中。即便好不容易从中解放出来,却不知道接下来去往何处。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和出身音乐世家却不走寻常路的汤山玲子,结合自身经历与社会现实,围绕文化资本、女性主义、性、老龄化等多个主题,在嬉笑怒骂间分享超强“生存技巧”。即便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年龄增长,不为自身设限的女性仍能拥有值得期待的未来。
★著名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文化领域KOL汤山玲子的辛辣对谈录。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现实,深入探讨女性“怎样自在地活”。
★妨碍女性生存的顽疾、爱情与婚姻、快感与性爱、老龄化的平等……九大主题,剖析女性面临的社会现实,直面时代弊病。“我打算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闭上双眼。”
★百无禁忌的话题+一针见血的点评,带来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为什么说浪漫爱情只是一种妄想?女性主义者也能打扮得很时髦吗?性爱的频率与个人幸福感的关系是什么?激烈的观念碰撞和言语交锋,带来1+1>2的效果,引领读者思考身边的日常。
★话题之作,改变众多读者对“女性主义”的看法。“它是妇女自由生活的运动,要按照你想要的方式生活,不是同侪的压力或其他人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你想要什么’,让我们成为能够理解这一点并采取行动的成年人。”
女性长久以来都沉浸在结婚生子、组建家庭的想法中。即便好不容易从中解放出来,却不知道接下来去往何处。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和出身音乐世家却不走寻常路的汤山玲子,结合自身经历与社会现实,围绕文化资本、女性主义、性、老龄化等多个主题,在嬉笑怒骂间分享超强“生存技巧”。即便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年龄增长,不为自身设限的女性仍能拥有值得期待的未来。
心灵的科尼岛 豆瓣
A Coney Island of the Mind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费林盖蒂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8
劳伦斯·费林盖蒂的诗集《心灵的科尼岛》最初于1958年出版,其中包含的他最著名的诗篇,如《我在等待》和《拾破烂者的助奏》,都是为爵士乐伴奏而写。诗集被译成数十种语言,销量过百万册,它不仅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标志,也是迄今已出版诗集中*畅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二十世纪*有影响力的诗集之一。它还见证了弗林盖蒂伟大的诗歌天赋的首次开花结果,这是它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弗林盖蒂的诗行伸缩自如,在书页上摇曳生姿,别具一格地融合了惠特曼式的开诚布公和酒神的狂欢庆贺。它们表达着诗人对生命和艺术的深情,也号召着人类一往无前地去实现自身全部的潜能。和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金斯堡的《嚎叫》一起,《心灵的科尼岛》为50、60年代以及之后的反文化运动奠定了艺术基础,直到今天,对希望探索严肃的地下文学世界的人来说,它仍不失为一个标准的切入点。
草叶集 豆瓣
Leaves of Grass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沃尔特·惠特曼
/
Walt Whitman
译者:
赵萝蕤
后浪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11
美国现代诗歌之父惠特曼奠定世界声誉之作
美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
毛姆、卡夫卡、博尔赫斯挚爱之书
传奇翻译家赵萝蕤倾十年译出的全译本
随书附赠英国艺术家绘制插画笔记本
▼编辑推荐
◎ 1855年,《草叶集》印行出版,当时的美国文坛领袖爱默生写信给作者沃尔特·惠特曼说,“我祝贺你在开始一桩伟大的事业。”时间拨回到1831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美国旅行时却说“美国至今还没有产生卓越的作家,没有伟大的历史学家,连一个杰出的诗人都没有。”于此可见《草叶集》的划时代意义,惠特曼凭借全新的内容和全新的语言形式,登上了文坛,此后直到去世,惠特曼又多次增补修改,终成名著,可以说自从有了《草叶集》,美国才有了自己的大诗人。
◎ 在《草叶集》中,惠特曼歌唱自己,歌唱每一个普通人,歌唱广阔的生活,歌唱现代人,歌唱全世界每一个无畏的叛逆者;一扫以往的韵律格式,把诗歌从当时的习俗中解放了出来。从初版的十二首诗,到临终版的包含四百余首的大著作,《草叶集》也在不断成长,正如诗句所说,“伙伴啊,这不是一本书,/ 谁接触它就是接触一个人。”
◎ 译者赵萝蕤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为中国基督教新教神学家赵紫宸,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学生时代因译出艾略特的《荒原》而蜚声文坛,留美时得艾略特亲炙。1948年底,在战火中兼程回国,晚年花十二年时间,首次独力译出了汉语世界的《草叶集》全译本。对此翻译壮举,《纽约时报》作了头版报道,译者又获得芝大百年纪念专业成就奖、中美文学交流奖、彩虹翻译奖。
◎ 《草叶集》对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众多诗人深受启发,如D.H.劳伦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哈特·克兰、博尔赫斯、聂鲁达、佩索阿、郭沫若、艾青等。在文学界之外,更激励各地的普通群众追求自己的生活。还是梵高绘制《星夜》的灵感、是玛丽莲·梦露最爱读的休闲读物。还影响了众多影视作品,比如《死亡诗社》《绝命毒师》等。
◎ 随书附赠一个笔记本,内含英国艺术家玛格丽特·C·库克绘制的24幅稀有的插画,取自1913年登特版《草叶集》。
▼内容简介
《草叶集》首版于1855年,作者生前多次重加编排增添内容,直到第九版,也称临终版,从最初的十二首诗到最后的四百余首。全书共分十二辑,外加三个补编。诗集得名于书中的诗句“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集出版后,极具创新的自由体诗歌形式和广阔的题材,开创了美国诗歌的新时代,并影响了世界各地的诗人,比如智利的聂鲁达,葡萄牙的佩索阿,土耳其的希克梅特,英国的戴·赫·劳伦斯等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媒体推荐
一位中国学者竟能如此执著而雄心勃勃地移译我们这位主张人人平等的伟大民族诗人的作品,真使我们惊讶不已。
——《纽约时报》
名人推荐
我祝贺你在开始一桩伟大的事业,这无疑是从一个长远的背景出发的。我擦了擦眼睛,想看看这道阳光是不是一个幻觉;但白纸黑字的书摆在我面前,它是千真万确的。它有最大的优点,那就是能够加强信念和鼓舞人心。
——爱默生
《草叶集》如东方诗歌一样美妙。
——梭罗
你读过惠特曼的诗吗?……我极力推荐你读一读,他的诗真是很美妙。
——梵高
19世纪末叶,惠特曼的诗歌深受英国读者的欢迎,特别是诗人对普通人的深厚感情,收到各个时代的重视,因为他令人信服地证明“美国最重要的发展”在于精神方面的勇敢和顽强。他以文学或诗歌形式毫不掩饰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因此,惠特曼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
——《大英百科全书》
在你们背后有个伟大的先驱者的声音,从他的信息中你们可以找到你们未来事业的几乎传奇般的预兆——他就是你们的荷马:沃尔特·惠特曼。
——罗曼·罗兰
他的力量是如此宏伟和明显,我们只能体会到他的雄浑。
——博尔赫斯
惠特曼比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给了我更多的教育。
——聂鲁达
惠特曼之于我的祖国,犹如但丁之于意大利。
——埃兹拉·庞德
他充满活力,充满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他感受到生活的缤纷和喧哗,感受到生活的热情和美好感受到生活的刺激和欢乐,这就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真正的美国特性。他把诗的艺术交还给了普普通通的人。
——毛姆
或许惟一能与他相提并论的诗人就是但丁。但丁超越了所有的人,他代表的是整个中世纪。惠特曼是现代人的化身,但至今我们对现代人的生活的了解还是含糊不清的。虽然不时会有人向我们展示现代人生活的一瞥,但真正的现代生活还没有开始。惠特曼不仅仅是在这种生活的诞生过程中就唱出了它的主旋律,而且就像是这种生活早已在了一般地歌唱它。
——亨利·米勒
如果爱默生是在美国的意识中,惠特曼就是在美国的骨子里。
——舍伍德·安德森
我很高兴收到惠特曼的书,这真是一件伟大的、重要的、的确神圣的礼物。
——托马斯·曼
惠特曼是现代抒情诗最伟大的一位形式革新者。
——卡夫卡
就人这一尺度而言,惠特曼是所有诗人中最伟大的。
——黑塞
惠特曼的诗提供大量的意义,同样也提供跟各种对话者的关联:大众、读者、国家、海洋……由美国文学的对象是在它们之间建立关联在最多样的美国的地理风貌之间——密西西比河、洛基山脉、大草原,还有美国的历史、奋斗、爱和演进。关联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品质上越来越微妙这也就是驱动自然和历史的发动机。
——吉尔·德勒兹
假如惠特曼交给了我任何东西的话——而事实上他交给了我很多,常常是在我并不情愿的情况下——那就是:个人所有的即是人所共有的。
——罗伯特·克雷利
惠特曼异军突起,用全新的内容和全新的艺术替英语诗开辟了一条新的大路,真所谓石破天惊,一本诗集扭转了整个局面。
——王佐良
八十年代初……她又毅然投身翻译美国诗人惠特曼的经典巨著《草叶集》。在她那仅能“容膝”的小屋里,夜以继日一面钻研惠特曼的全部作品、一切有关诗人和《草叶集》的学术著作,一面伏在那张小书桌上,用她那一笔不苟的书法,重铸惠特曼前无古人的诗篇,长达十二年。
——巫宁坤
面对《草叶集》这部开创了世界现代诗歌新纪元的伟大作品,年近古稀的赵萝蕤将自己在文革十年中蒙受的痛苦和不幸置之度外,以极大的热情与顽强的毅力投入工作……研究与翻译这部作品使赵萝蕤前前后后倾注了十二年的时光和精力。……读者在了解了赵萝蕤翻译《草叶集》的背景后,不是也可以从译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其中凝聚着的译者的生命吗!——刘树森
惠特曼是我的启蒙诗人。我经历过这么多个人写作上的诗歌阶段的变化,一直都很喜欢惠特曼。他的《自我之歌》,天啊。
——臧棣
波德莱尔给了现代诗美学法则,惠特曼则给现代诗奠定了“自由体”这一权威形式,并把对人性、生命、文明中积极因素的坚信与斗志,钙质样注入进了早期现代派痨病患者式的脆弱与悲观之中,使得现代诗的精神质素更趋于开放和平衡。
——徐江
可贵的是赵萝蕤将《草叶集》翻译和研究相结合,令诗歌迻译不止停留在诗句赏鉴层面,而是迈向了异域文学和文化的深刻解读,为惠特曼在中国的研究提供学术借鉴。2000年,“惠特曼 2000:全球化语境下的美国诗歌”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惠特曼国际学术会议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也是国际惠特曼研究协会对赵萝蕤先生译介惠特曼的致敬。
——谢志超
美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
毛姆、卡夫卡、博尔赫斯挚爱之书
传奇翻译家赵萝蕤倾十年译出的全译本
随书附赠英国艺术家绘制插画笔记本
▼编辑推荐
◎ 1855年,《草叶集》印行出版,当时的美国文坛领袖爱默生写信给作者沃尔特·惠特曼说,“我祝贺你在开始一桩伟大的事业。”时间拨回到1831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美国旅行时却说“美国至今还没有产生卓越的作家,没有伟大的历史学家,连一个杰出的诗人都没有。”于此可见《草叶集》的划时代意义,惠特曼凭借全新的内容和全新的语言形式,登上了文坛,此后直到去世,惠特曼又多次增补修改,终成名著,可以说自从有了《草叶集》,美国才有了自己的大诗人。
◎ 在《草叶集》中,惠特曼歌唱自己,歌唱每一个普通人,歌唱广阔的生活,歌唱现代人,歌唱全世界每一个无畏的叛逆者;一扫以往的韵律格式,把诗歌从当时的习俗中解放了出来。从初版的十二首诗,到临终版的包含四百余首的大著作,《草叶集》也在不断成长,正如诗句所说,“伙伴啊,这不是一本书,/ 谁接触它就是接触一个人。”
◎ 译者赵萝蕤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为中国基督教新教神学家赵紫宸,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学生时代因译出艾略特的《荒原》而蜚声文坛,留美时得艾略特亲炙。1948年底,在战火中兼程回国,晚年花十二年时间,首次独力译出了汉语世界的《草叶集》全译本。对此翻译壮举,《纽约时报》作了头版报道,译者又获得芝大百年纪念专业成就奖、中美文学交流奖、彩虹翻译奖。
◎ 《草叶集》对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众多诗人深受启发,如D.H.劳伦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哈特·克兰、博尔赫斯、聂鲁达、佩索阿、郭沫若、艾青等。在文学界之外,更激励各地的普通群众追求自己的生活。还是梵高绘制《星夜》的灵感、是玛丽莲·梦露最爱读的休闲读物。还影响了众多影视作品,比如《死亡诗社》《绝命毒师》等。
◎ 随书附赠一个笔记本,内含英国艺术家玛格丽特·C·库克绘制的24幅稀有的插画,取自1913年登特版《草叶集》。
▼内容简介
《草叶集》首版于1855年,作者生前多次重加编排增添内容,直到第九版,也称临终版,从最初的十二首诗到最后的四百余首。全书共分十二辑,外加三个补编。诗集得名于书中的诗句“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集出版后,极具创新的自由体诗歌形式和广阔的题材,开创了美国诗歌的新时代,并影响了世界各地的诗人,比如智利的聂鲁达,葡萄牙的佩索阿,土耳其的希克梅特,英国的戴·赫·劳伦斯等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媒体推荐
一位中国学者竟能如此执著而雄心勃勃地移译我们这位主张人人平等的伟大民族诗人的作品,真使我们惊讶不已。
——《纽约时报》
名人推荐
我祝贺你在开始一桩伟大的事业,这无疑是从一个长远的背景出发的。我擦了擦眼睛,想看看这道阳光是不是一个幻觉;但白纸黑字的书摆在我面前,它是千真万确的。它有最大的优点,那就是能够加强信念和鼓舞人心。
——爱默生
《草叶集》如东方诗歌一样美妙。
——梭罗
你读过惠特曼的诗吗?……我极力推荐你读一读,他的诗真是很美妙。
——梵高
19世纪末叶,惠特曼的诗歌深受英国读者的欢迎,特别是诗人对普通人的深厚感情,收到各个时代的重视,因为他令人信服地证明“美国最重要的发展”在于精神方面的勇敢和顽强。他以文学或诗歌形式毫不掩饰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因此,惠特曼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
——《大英百科全书》
在你们背后有个伟大的先驱者的声音,从他的信息中你们可以找到你们未来事业的几乎传奇般的预兆——他就是你们的荷马:沃尔特·惠特曼。
——罗曼·罗兰
他的力量是如此宏伟和明显,我们只能体会到他的雄浑。
——博尔赫斯
惠特曼比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给了我更多的教育。
——聂鲁达
惠特曼之于我的祖国,犹如但丁之于意大利。
——埃兹拉·庞德
他充满活力,充满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他感受到生活的缤纷和喧哗,感受到生活的热情和美好感受到生活的刺激和欢乐,这就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真正的美国特性。他把诗的艺术交还给了普普通通的人。
——毛姆
或许惟一能与他相提并论的诗人就是但丁。但丁超越了所有的人,他代表的是整个中世纪。惠特曼是现代人的化身,但至今我们对现代人的生活的了解还是含糊不清的。虽然不时会有人向我们展示现代人生活的一瞥,但真正的现代生活还没有开始。惠特曼不仅仅是在这种生活的诞生过程中就唱出了它的主旋律,而且就像是这种生活早已在了一般地歌唱它。
——亨利·米勒
如果爱默生是在美国的意识中,惠特曼就是在美国的骨子里。
——舍伍德·安德森
我很高兴收到惠特曼的书,这真是一件伟大的、重要的、的确神圣的礼物。
——托马斯·曼
惠特曼是现代抒情诗最伟大的一位形式革新者。
——卡夫卡
就人这一尺度而言,惠特曼是所有诗人中最伟大的。
——黑塞
惠特曼的诗提供大量的意义,同样也提供跟各种对话者的关联:大众、读者、国家、海洋……由美国文学的对象是在它们之间建立关联在最多样的美国的地理风貌之间——密西西比河、洛基山脉、大草原,还有美国的历史、奋斗、爱和演进。关联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品质上越来越微妙这也就是驱动自然和历史的发动机。
——吉尔·德勒兹
假如惠特曼交给了我任何东西的话——而事实上他交给了我很多,常常是在我并不情愿的情况下——那就是:个人所有的即是人所共有的。
——罗伯特·克雷利
惠特曼异军突起,用全新的内容和全新的艺术替英语诗开辟了一条新的大路,真所谓石破天惊,一本诗集扭转了整个局面。
——王佐良
八十年代初……她又毅然投身翻译美国诗人惠特曼的经典巨著《草叶集》。在她那仅能“容膝”的小屋里,夜以继日一面钻研惠特曼的全部作品、一切有关诗人和《草叶集》的学术著作,一面伏在那张小书桌上,用她那一笔不苟的书法,重铸惠特曼前无古人的诗篇,长达十二年。
——巫宁坤
面对《草叶集》这部开创了世界现代诗歌新纪元的伟大作品,年近古稀的赵萝蕤将自己在文革十年中蒙受的痛苦和不幸置之度外,以极大的热情与顽强的毅力投入工作……研究与翻译这部作品使赵萝蕤前前后后倾注了十二年的时光和精力。……读者在了解了赵萝蕤翻译《草叶集》的背景后,不是也可以从译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其中凝聚着的译者的生命吗!——刘树森
惠特曼是我的启蒙诗人。我经历过这么多个人写作上的诗歌阶段的变化,一直都很喜欢惠特曼。他的《自我之歌》,天啊。
——臧棣
波德莱尔给了现代诗美学法则,惠特曼则给现代诗奠定了“自由体”这一权威形式,并把对人性、生命、文明中积极因素的坚信与斗志,钙质样注入进了早期现代派痨病患者式的脆弱与悲观之中,使得现代诗的精神质素更趋于开放和平衡。
——徐江
可贵的是赵萝蕤将《草叶集》翻译和研究相结合,令诗歌迻译不止停留在诗句赏鉴层面,而是迈向了异域文学和文化的深刻解读,为惠特曼在中国的研究提供学术借鉴。2000年,“惠特曼 2000:全球化语境下的美国诗歌”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惠特曼国际学术会议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也是国际惠特曼研究协会对赵萝蕤先生译介惠特曼的致敬。
——谢志超
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豆瓣
作者:
Emily Dickinson
Little Brown & Co
1976
- 1
Emily Dickinson proved that brevity can be beautiful. Only now is her complete oeuvre--all 1,775 poems--available in its original form, uncorrupted by editorial revision, in one volume. Thomas H. Johnson, a longtime Dickinson scholar, arranged the poem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as far as could be ascertained (the dates for more than 100 are unknown). This organization allows a wide-angle view of Dickinson's poetic development, from the sometimes-clunky rhyme schemes of her juvenilia, including valentines she wrote in the early 1850s, to the gloomy, hell-obsessed writings from her last years. Quite a difference from requisite Dickinson entries in literary anthologies: "There's a certain Slant of light," "Wild Nights--Wild Nights!" and "I taste a liquor never brewed." The book was compiled from Thomas H. Johnson's hard-to-find variorum from 1955. While some explanatory notes would have been helpful, it's a prodigious collection, showcasing Dickinson's intractable obsession with nature, including death. Poem 1732, which alludes to the deaths of her father and a onetime suitor, illustrates her talent: 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 It yet remains to see If Immortality unveil A third event to me, So huge, so hopeless to conceive As these that twice befell. Parting is all we know of heaven, And all we need of hell. The musicality of her punctuation and the outright elegance of her style--akin to Christina Rossetti's hymns, although not nearly so religious--rescue the poems from their occasional abstruseness. The Complete Poems is especially refreshing because Dickinson didn't write for publication; only 11 of her verses appeared in magazines during her lifetime, and she had long-resigned herself to anonymity, or a "Barefoot-Rank," as she phrased it. This is the perfect volume for readers wishing to explore the works of one of America's first poets.
The Collected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作者:
Emily Dickinson
Barnes & Noble Classics
2003
- 10
"The Collected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by Emily Dickinson, is part of the ""Barnes and Noble Classics" "series, which offers quality editions at affordable prices to the student and the general reader, including new scholarship, thoughtful design, and pages of carefully crafted extras. Here are some of the remarkable features of "Barnes and Noble Classics": New introductions commissioned from today's top writers and scholars Biographies of the authors Chronologies of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biographical, and cultural events Footnotes and endnotes Selective discussions of imitations, parodies, poems, books, plays, paintings, operas, statuary, and films inspired by the work Comments by other famous authors Study questions to challenge the reader's viewpoints and expectations Bibliographies for further reading Indices and Glossaries, when appropriateAll editions are beautifully designed and are printed to superior specifications; some include illustrations of historical interest. "Barnes and Noble Classics "pulls together a constellation of influences-bi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literary-to enrich each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se enduring works. Born in Amherst, Massachusetts in 1830, Dickinson began life as an energetic, outgoing young woman who excelled as a student. However, in her mid-twenties she began to grow reclusive, and eventually she rarely descended from her room in her father's house. She spent most of her time working on her poetry, largely without encouragement or real interest from her family and peers, and died at age fifty-five. Only a handful of her 1,775 poems had been published during her lifetime. When her poems finally appeared after her death, readers immediatelyrecognized an artist whose immense depth and stylistic complexities would one day make her the most widely recognized female poet to write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Dickinson's poetry is remarkable for its tightly controlled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energy. The longest poem covers less than two pages. Yet in theme and tone her writing reaches for the sublime as it charts the landscape of the human soul. A true innovator, Dickinson experimented freely with conventional rhythm and meter, and often used dashes, off rhymes, and unusual metaphors-techniques that strongly influenced modern poetry. Dickinson's idiosyncratic style, along with her deep resonance of thought and her observations about life and death, love and nature, and solitude and society, have firmly established her as one of America's true poetic geniuses. Includes an index of first lines. Rachel Wetzsteon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William Paterson University. She has published two books of poems, "The Other Stars" and "Home and Away,"
If Not, Winter 豆瓣 Goodreads
9.3 (6 个评分)
作者:
Anne Carson
译者:
Anne Carson
Vintage
2003
- 8
Of the nine books of lyrics the ancient Greek poet Sappho is said to have composed, only one poem has survived complete. The rest are fragments. In this miraculous new translation, acclaimed poet and classicist Anne Carson presents all of Sappho’s fragments, in Greek and in English, as if on the ragged scraps of papyrus that preserve them, inviting a thrill of discovery and conjecture that can be described only as electric—or, to use Sappho’s words, as “thin fire . . . racing under skin.” By combining the ancient mysteries of Sappho with the contemporary wizardry of one of our most fearless and original poets, If Not, Winter provides a tantalizing window onto the genius of a woman whose lyric power spans millennia.
穿越月色宁谧 豆瓣
Per Amica Silentia Lunae:A Study of the Poems of W. B. Yeats
作者:
[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
译者:
周丽华 译注
中信出版集团
2024
创作生涯长逾半个世纪的叶芝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上承浪漫主义先辈,以勤勉而虔诚的创作接续着一个亘古常新的想象传统,构筑起自己完整而严谨的象征体系,又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从诸多名篇中浮现的巨大身影为无数后辈诗人瞻望。对于想要精读和系统把握现代诗歌的读 者而言,叶芝无疑是一个适宜的起点。
象征主义者叶芝同时也是思想深邃的哲学和历史研究者,他那些哲思深蕴的诗作以玄奥晦涩的风格著称,虽然中译本众多,但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阅读它们的感受仍然如处云雾。本书的写作亦是由想要窥透作者深意真正读懂一首诗的好奇心驱动,历时四年而成,细读苦研仿佛拨云见月的过程。
全书辑录叶芝各个时期代表诗作一百首,采用前中文后英文并对其中六十余首逐篇详细解读的编排体例(另有三十余首未加注,是为留白以供读者练习)。作者在研读叶芝诗作和散文等一手材料,对其哲学思想和象征体系有了清晰理解基础上,以贴近作者的贯通视点对诗篇进行细致文本分析,以准确的语言翻译和阐释,意图提供一个既能展现叶芝思想体系与诗歌创作概貌、又富于细节和深度的叶芝诗作精注本,令普通读者也能像诗歌研究者一样领悟杰作精髓,从字里行间去到他的心乡幻境,开启一段穿越月色宁谧的行程。
-----------
-----------
《穿越月色宁谧》是叶芝在1916到1917年间写下的一篇很长的书信体散文,曾以单行本出版。收信人是茅德•岗(Maud Gonne)的女儿伊索尔德•岗(Iseult Gonne)。其时已入知天命之年的叶芝曾两度向这位美丽的少女求婚,没有得到肯定的回应,尽管伊索尔德在更早的时候也曾对诗人表达过爱意。在茅德•岗母女处接连受挫的叶芝转而向另一位年轻女孩乔治(Georgie Hyde-Lees)求婚,被欣然允诺,同年秋天他结束了单身状态。
“穿越月色宁谧”的标题为拉丁文,“Per Amica Silentia Lunae”(在1917年给格里高利夫人的信中,叶芝将其翻译为“Through the friendly silences of the moon” ),典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在书的第二部分被用以描绘特洛伊战争的最后,潜藏在忒涅多斯岛的希腊士兵在夜色掩护下偷偷返回并攻占特洛伊城的场景。
叶芝选取这古代诗行中包含月和关联特洛伊之战的短语作为讲述一生之笃信的文章的标题,与我选取这标题作为本书书名,大约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月亮是笼罩象征主义者叶芝诗歌生涯的最重要的象征,而特洛伊之战也指示着叶芝哲学观与历史观的核心关窍。
-----------
-----------
叶芝已是也确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我想不起来有谁,包括那些屈指可数真正伟大的诗人们,有过比叶芝更漫长延展的诗歌生涯。
叶芝是那种很稀有的,将个人的历史活成了他所在时代的历史的人,他已经成为一个时代集体意识的一部分,若要了解那个时代就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有人曾说他傲慢,我从不觉得。他和青年作者交谈时,总是平等相待……他更关心诗本身,而非他的名望和作为诗人的形象。艺术大于艺术家:在沟通中他把这种态度也传递给了别人。
——T.S.艾略特
活着的最伟大的诗人。
我想起那烟囱里的声音,听起来像是风声,其实是威廉叔叔在楼下作诗的声音……在苏塞克斯荒沼旁的石屋里。
——埃兹拉•庞德
他的诗作是英语语言的荣耀。
——哈罗德•布鲁姆
叶芝之于今日世界,已与莎士比亚、约翰逊和狄金森之于今日世界同样重要。他已经和我们对于英语语言在书页上的生发力的理解不可分割。叶芝影响着今天每一个用英语写作的诗人,不管他们对此有无意识……他几乎将抒情诗重新发明了一遍……作为写作者和诗歌读者,我们仍然生活在他制造的诗歌气候中。
——BBC
叶芝竭尽全力与现代主义开战,结果却是承认了自己是一个骨子里的现代主义者。
——丹尼尔•阿尔布莱特
作为象征主义者的叶芝无疑也是一个解读人类文明符号的专家,甚至让我在逛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时生出很多联想和感悟。在这本书里,你将会发现智者叶芝如何解析摩西头顶双角、斯芬克斯坠崖、克罗诺斯吞吃幼子、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奥德修斯千回百折的返航等世界各地神话和宗教故事中的千古之谜的谜底。叶芝本质上也是一位东方思维的秉持者,阅读这位周公和孔子的西方拥趸的作品,那些时时闪现的共鸣与回响或许也可以促进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领悟。
——周丽华
象征主义者叶芝同时也是思想深邃的哲学和历史研究者,他那些哲思深蕴的诗作以玄奥晦涩的风格著称,虽然中译本众多,但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阅读它们的感受仍然如处云雾。本书的写作亦是由想要窥透作者深意真正读懂一首诗的好奇心驱动,历时四年而成,细读苦研仿佛拨云见月的过程。
全书辑录叶芝各个时期代表诗作一百首,采用前中文后英文并对其中六十余首逐篇详细解读的编排体例(另有三十余首未加注,是为留白以供读者练习)。作者在研读叶芝诗作和散文等一手材料,对其哲学思想和象征体系有了清晰理解基础上,以贴近作者的贯通视点对诗篇进行细致文本分析,以准确的语言翻译和阐释,意图提供一个既能展现叶芝思想体系与诗歌创作概貌、又富于细节和深度的叶芝诗作精注本,令普通读者也能像诗歌研究者一样领悟杰作精髓,从字里行间去到他的心乡幻境,开启一段穿越月色宁谧的行程。
-----------
-----------
《穿越月色宁谧》是叶芝在1916到1917年间写下的一篇很长的书信体散文,曾以单行本出版。收信人是茅德•岗(Maud Gonne)的女儿伊索尔德•岗(Iseult Gonne)。其时已入知天命之年的叶芝曾两度向这位美丽的少女求婚,没有得到肯定的回应,尽管伊索尔德在更早的时候也曾对诗人表达过爱意。在茅德•岗母女处接连受挫的叶芝转而向另一位年轻女孩乔治(Georgie Hyde-Lees)求婚,被欣然允诺,同年秋天他结束了单身状态。
“穿越月色宁谧”的标题为拉丁文,“Per Amica Silentia Lunae”(在1917年给格里高利夫人的信中,叶芝将其翻译为“Through the friendly silences of the moon” ),典出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在书的第二部分被用以描绘特洛伊战争的最后,潜藏在忒涅多斯岛的希腊士兵在夜色掩护下偷偷返回并攻占特洛伊城的场景。
叶芝选取这古代诗行中包含月和关联特洛伊之战的短语作为讲述一生之笃信的文章的标题,与我选取这标题作为本书书名,大约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月亮是笼罩象征主义者叶芝诗歌生涯的最重要的象征,而特洛伊之战也指示着叶芝哲学观与历史观的核心关窍。
-----------
-----------
叶芝已是也确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我想不起来有谁,包括那些屈指可数真正伟大的诗人们,有过比叶芝更漫长延展的诗歌生涯。
叶芝是那种很稀有的,将个人的历史活成了他所在时代的历史的人,他已经成为一个时代集体意识的一部分,若要了解那个时代就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有人曾说他傲慢,我从不觉得。他和青年作者交谈时,总是平等相待……他更关心诗本身,而非他的名望和作为诗人的形象。艺术大于艺术家:在沟通中他把这种态度也传递给了别人。
——T.S.艾略特
活着的最伟大的诗人。
我想起那烟囱里的声音,听起来像是风声,其实是威廉叔叔在楼下作诗的声音……在苏塞克斯荒沼旁的石屋里。
——埃兹拉•庞德
他的诗作是英语语言的荣耀。
——哈罗德•布鲁姆
叶芝之于今日世界,已与莎士比亚、约翰逊和狄金森之于今日世界同样重要。他已经和我们对于英语语言在书页上的生发力的理解不可分割。叶芝影响着今天每一个用英语写作的诗人,不管他们对此有无意识……他几乎将抒情诗重新发明了一遍……作为写作者和诗歌读者,我们仍然生活在他制造的诗歌气候中。
——BBC
叶芝竭尽全力与现代主义开战,结果却是承认了自己是一个骨子里的现代主义者。
——丹尼尔•阿尔布莱特
作为象征主义者的叶芝无疑也是一个解读人类文明符号的专家,甚至让我在逛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时生出很多联想和感悟。在这本书里,你将会发现智者叶芝如何解析摩西头顶双角、斯芬克斯坠崖、克罗诺斯吞吃幼子、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奥德修斯千回百折的返航等世界各地神话和宗教故事中的千古之谜的谜底。叶芝本质上也是一位东方思维的秉持者,阅读这位周公和孔子的西方拥趸的作品,那些时时闪现的共鸣与回响或许也可以促进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领悟。
——周丽华
The Works of Anne Bradstreet 豆瓣
作者:
Anne Bradstreet
/
Adrienne Rich
…
Belknap Press
1981
- 9
Anne Bradstreet, the first true poet in the American colonies, wrote at a time and in a place where any literary creation was rare and difficult and that of a woman more unusual still. Born in England and brought up in the household of the Earl of Lincoln where her father, Thomas Dudley, was steward, Anne Bradstreet sailed to Massachusetts Bay in 1630, shortly after her marriage at sixteen to Simon Bradstreet. For the next forty years she lived in the New England wilderness, raising a family of eight, combating sickness and hardship, and writing the verse that made her, as the poet Adrienne Rich says in her Foreword to this edition, "the first non-didactic American poet, the first to give an embodiment to American nature, the first in whom personal intention appears to precede Puritan dogma as an impulse to verse." All Anne Bradstreet's extant poetry and prose is published here with modernized spelling and punctuation. This volume reproduces the second edition of "Several Poems," brought out in Boston in 1678, as well as the contents of a manuscript first printed in 1857. Adrienne Rich's Foreword offers a sensitive and illuminating critique of Anne Bradstreet both as a person and as a writer, and the Introduction, scholarly notes, and appendices by Jeannine Hensley make this an authoritative edition. Adrienne Rich observes, "Intellectual intensity among women gave cause for uneasiness" at this period--a fact borne out by the lines in the Prologue to the early poems: "I am obnoxious to each carping tongue/ Who says my hand a needle better fits." The broad scope of Anne Bradstreet's own learning and reading is most evident in the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allusions of "The Tenth Muse," the first edition of her poems, published in London in 1650. Her later verse and her prose meditations strike a more personal note, however, and reveal both a passionate religious sense and a depth of feeling for her husband, her children, the fears and disappointments she constantly faced, and the consoling power of nature. Imbued with a Puritan striving to turn all events to the glory of God, these writings bear the mark of a woman of strong spirit, charm, delicacy, and wit: in their intimate and meditative quality Anne Bradstreet is established as a poet of sensibility and permanent st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