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rock
The Way Home 豆瓣
8.9 (11 个评分) Sleep Dealer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elf-Released
Billions of the brightest stars, secret and unknown planets… An eternal silence reigns amidst millions of miles of endless space – the places where only a handful of people have been. Outer space.
Will man ever be able to understand it all? What mysteries and discoveries are hidden there? Nobody knows except the dreamers who are inspired by the cosmos to create the most beautiful tales of distant planets and the eternity of existence.
The Sirens Sound 豆瓣
Collapse Under The Empire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21日 出版发行: Cargo Records / Believe Digital GmbH
Collapse Under The Empire is an instrumental/post-rock duo from Hamburg / Germany. They formed 2007, when Chris Burda and Matthew Jason got together to develop their own music under the name of "Collapse Under The Empire". They both released the first four songs for the EP "Paintball" in summer 2008. After that they came up with their self-produced albums, "Systembreakdown" (Feb. 2009) and "Find A Place To Be Safe" (Jan. 2010). Six months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their second album, "Collapse Under The Empire" put out "The Sirens Sound". The new album will be out over "Sister Jack" on May 21st 2010.
Lost Trails 豆瓣
8.6 (13 个评分) Butterfly Explosion
发布日期 2010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Killing Pop Records
Gazz - Guitar, Keys, Vocals
John - Drums
Conor - Bass
Laura - Keys, Vocals

Originally a solo home project of guitarist Gazz, Butterfly Explosion has developed into a full blown band, releasing two EPs independently, touring North America, UK and Ireland, with interest bringing festival appearances as far afield as Austin Texas (SXSW) and Tallin Estonia (Paljassaare Rock Fest). Their increasingly epic live shows have seen them be championed by many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bands to emerge from Ireland in recent years. With tracks from the 2nd EP receiving airplay from XFM London to KCRW California, as well as featuring in MOJO magazine's staff playlist, the band's growing profile was helped further by appearances on compilation releases in 2008 by Invada Records ("The Secret Garden - the new wave of shoegaze") and Northern Star Records ("Psychedelica 3"). When UK webzine Drowned In Sound had a week of articles in April 2009 dedicated to the revival and diverse influence of the early 90s shoegaze scene, Butterfly Explosion were amongst the international artists highlighted as ones to watch.
Recording on the debut album began late 2008 with producer Torsten Kinsella (God Is An Astronaut) with release scheduled for February 2010 on Irish label Revive Records.
Precious Precious Silver Gold 豆瓣
8.7 (6 个评分) How Comes The Constellations Shine
发布日期 201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elf-release
来自葡萄牙的How Comes The Constellations Shine乐团源起05年吉他手Gonçalo Pereira的单人计划,被乐迷形容为「哭泣后摇」的代表。
Toward A Damaged Horizon 豆瓣
Sleepy Eyes Of Death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4日 出版发行: Sleep Capsule / TuneCore
Citing inspiration from My Bloody Valentine, Kraftwerk, and 80’s soundtrack hero John Carpenter to Trans Am and M83, Sleepy Eyes of Death fill the gap between ambient shoegaze and beat-centric instrumental epics from the Dirty South. With intentions of creating a wall of analog induced sound thick enough to bury their listeners, Sleepy Eyes of Death employ an array of a half dozen different types of keyboards (often simultaneously) with that of heavily constructed doses of effected guitar. While often relying upon stark drum machine beats for pacing, live drums give way to flourishes of energy and mathematical fluidity throughout their sets. In addition to their music, Sleepy Eyes of Death are devoted to synchronized smoke, light, and cinematic accompaniment at all of their shows.
----------------------<cut>----------------------
‘“Sleepy Eye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acts in the city.”
-Travis Ritter, THE SEATTLE WEEKLY
“We think they’re going to have a killer year in 2008—they put on one of the best live shows in Seattle”
-Megan Seling, THE STRANGER
“For listeners of a certain age, the retro keyboard sounds will awaken memories of the movie Tron or Carl Sagan’s public television series Cosmos, and the wind tunnel guitars will jack directly into the pleasure center of any fan of the shoegazer sound perfected in the early ‘90s. Yet somehow these decades-old sounds transcend their period associations to create music with a timeless quality and an immersive, powerful, almost primal effect on the listener. Play loud.”
-Mike Baehr, WEST COAST PERFORMER
“Seattle’s wunderkinds of syntho-electric instrumental moodiness…”
J. Flores, THREE IMAGINARY GIRLS
Mourning Golden Morning 豆瓣
8.4 (25 个评分) Ef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3日 出版发行: Shelsmusic
来自瑞典歌德堡的器乐后摇乐团EF的最新作品,朋友们对这张专辑的评价普遍很高,从年初到现在好像还没有出现一张被广泛关注的后摇大作,这张作品的出现相信定是一剂猛药,会让不少后摇乐迷们欣喜一阵了。话说以重型音乐重镇而闻名的瑞典歌德堡能出产这样气质阴冷音乐轻柔的后摇乐团,还真让人感觉有几分意外的。
Islands on the ocean of the mind / 脑海群岛 豆瓣
8.2 (54 个评分) 甜梅號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0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前衛花園
「甜梅號成軍至今最痛快的一次出擊;在那些拉扯與釋放、不安與從容間,我們似乎也替自己的心與靈,找到一處溫暖的棲息所。」
甜梅號 / 腦海群島
sugarplumferry / Islands on the ocean of the mind
發行日期:2010.02.13
發行公司:前衛花園 (Avant Garden Records)
專輯曲目:
1. 清醒夢 / false awakening / 07:50
2. 黃昏鹿場 / deerfield at dusk / 06:01
3. 站在太陽上 / feet on the sun / 07:54
4. 人兒呀 / people, people / 08:16
5. 夜星子 / night celestials / 06:23
6. 敲響的鐘 / the tolling bell / 07:14
Total:43:40
陳德政推薦:
第一次聽到甜梅號是大二的搖滾社期初公演,他們從世新來政大演出;那是1999年,時光倏然而逝。過去十年,甜梅號出版了兩張錄音室專輯,01年的《是不是少了什麼》,與07年的《謝謝你提醒我》。發片時程一如他們說話的速度 - 緩慢,卻將每個字說得清楚。音樂也是,寡言的表層藏著隱隱發熱的心臟,正如團員不太張揚的性格。這回只花兩年就帶來新作,動機是什麼?我以為,因吉他手小蘇加入成為四人編制的甜梅號,正在尋找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方式;也可以說,他們試圖掙脫過去的自己,理出一塊足供四個大男生站穩腳步的緩衝地帶。新專輯所紀錄的,就是這樣一段再次摸索,然後再次確認的過程。
這是甜梅號成軍至今最「痛快」的一次出擊:因為直指內心,所以痛。不迂迴繞路,總長只有四十三分鐘,相較前兩張專輯的一小時,精煉了醞釀的步驟,濃縮鋪陳的篇幅,也減少來回的次數,配合適量的鋼琴、弦樂與管樂直接「切入重點」。甚至連歌都不唱,全然專注在樂器敲出的火光,突顯曲式本身的轉折力量。 尤其當全碟最狂暴的〈夜星子〉,接上最柔情的收尾曲〈敲響的鐘〉;在那些拉扯與釋放間,不安與從容間,我們似乎也替自己的心與靈,找到一處溫暖的棲息所。
Finders Keepers 豆瓣
8.4 (14 个评分) 8mm Sky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默契音樂
■ 關於專輯: finders keepers

伸出手 感覺天空的情緒

我們可以從音樂中汲取到能量。溫暖的大爆炸,吉他旅行,煙霧瀰漫的一個晚上。
2002年4月成軍,由吉他手阿隆、貝斯手/主唱孫彼得和鼓手zen三人所組成的八厘米天空,參與了春天吶喊、野台開唱、秋虎祭等大大小小音樂活動演出,同時擔任explosions in the sky與múm的台北演唱會暖場團體,早已累積了許多死忠樂迷。使很多人想起yo la tengo,八厘米天空的旋律,擁有對明亮景物與低迴空氣的分神嚮往,同時對秘密與自由的渴望。街道旁的燈光被快速掠過的音線遠遠拋在腦後,一邊跟著吉他旋律用力點頭打節拍,一邊伸手,感覺天空的潮濕氣息,感覺到與世界遠遠隔開的一種自由…

■ 關於:8mm sky八厘米天空
台灣最優美與低調並陳的獨立搖滾樂團。

當你抬頭望向遙遠的天際,你知道天空很大、太陽很高,站在遼闊的草地上冥想自己與地球圓周間的距離—如同下著雨的天空,伸出手掌感覺到它的潮溼與溫度。雖然天空依舊是遙不可及,可是你卻能撫摸到到它情緒。不到一公分的微小細膩,可是呼吸到的卻是大片藍天的氧。

8mm Sky,形容他們的音樂~就像"夏天的午後突然打雷"吧!從早期的Walking in the sun, song 1, the Sound Before Christmas到最近的新歌讓人由yo la tengo,18th dye,及天空爆炸的影像聯想,吉他爆炸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愈來愈內斂的音符堆疊。2002年4月成軍,除了在聖界、地社外,也在夏夏叫、噗雌頌、 野台、春天吶喊等活動參與演出,同年十一月,受邀擔任Explosions in the sky暖場團。2005年受邀擔任múm暖場團。
正式發表的the sound before Christmas和Daylite running necessary兩首歌曲,分別收入在蘿蔔一號(WWR,2003) 和電、棒、燙(Avex,2004) 之中;2002年十二月發行現場表演(天空爆炸暖場)VCD限量50張,現已絕版。


■ 成員
Guitar :阿隆
Drum :Zen
Bass & Vocal :孫彼得

■ 重要演出
2002 Apr. 8mm sky began
2002 Nov. support explosions in the sky (Taipei, Taiwan)
2003 Apr. Spring Scream (Kenting, Taiwan)
2003 July. Formoz Festival (Taipei, Taiwan)
2004 Apr. Spring Scream (Kenting, Taiwan)
2004 Jul. Formoz Festival (Taipei, Taiwan)
2004 Oct. Autumn Tiger Festival (Taipei, Taiwan)
2005 Apr. Spring Scream (Kenting, Taiwan)
2005 Dec. support múm (Taipei, Taiwan)
痛苦 豆瓣
8.9 (55 个评分) Yo La Tengo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Atlantic / Wea
Yo La Tengo三部曲第章,成功結合感性Noise-nik氛圍及流暢調子的專集,將當年的Yo La Tengo聽眾擴展至英國。百聽不厭的I Heard You Looking。
Mainly Mute 豆瓣
Bellman
发布日期 2009年1月19日 出版发行: Frode Records/C+C Records
Indie Rock,Lo-fi,Post-rock
雨停了之后? 豆瓣
7.6 (25 个评分) Selfkill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小白兔橘子
成军四年,selfkill在台湾乐团圈一直是个安静深沉的存在,往往连团名都没听过,却在大大小小的表演场合惊鸿一瞥地发现他们--正认真地制造着大块吉他音墙。相较于音乐上的气魄,他们私底下总是不太多话、青涩害羞。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沉默的selfkill,在音乐上展现同类型乐团难得一见的沉稳风范,双吉他各自带着独特的音色奔驰,默契十足地铺陈丰富旋律,高低起伏的音压窜流耳畔,爽朗的鼓击带着令人振奋的弹跳力道,情绪从不流于过度铺陈。

自从甜梅号、Explosions in the Sky、Mogwai走红,后摇滚/吉他交响曲式渐渐受到听众喜爱,selfkill在这样的风潮中,仍然不急不徐按着自己的步调前进,他们没有强大的企图心,也不在乎被类型化的标签拘束。利用课余时间,以有限的器材完成专辑的录音混音,朴质不加修饰的音色有一份自在与安稳。

以充满空间感的“Atonia”开场,前三曲抑郁窒闷的声音质感,像夏季雨夜特有的潮躁;第四首歌,直接、乾烈的声音,仿佛突然抓起望远镜头把远方的景物硬塞到眼前,在专辑的中段突然安插这样回异编曲音色,实为非常有意思的转折。;“太空号列车”的人声恰如其分的展现了“人声”作为一项乐器的角色。在“妈妈 我考试考100分”中,转为绝望的呐喊。

selfkill的初试啼声之作,稳健地展现了独特的协调性和旋律性。雨停了之后?问号之中充满期待。
Young Team 豆瓣
8.9 (48 个评分) Mogwai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Jet Set Records
据说这张专辑的名字取材于一伙苏格兰人的涂鸦之作。在录制这张专辑的时候,乐队所有的成员都为自己订造了一个新的身份,Stuart变成“等离子发生器”,Dominic称自己为“恶魔”,John变为“肉上尉”,Brendan则更名为“遗迹”,而且每人都冠以Young Team的头衔,并且在录音前必须刮脸(除“遗迹”以外)净面,仿佛必须凭借如此的神秘仪式才能做出令他们满意的音乐。当然,结果也并没有让他们失望,这张1997年10月发行的唱片,仅在英国本土就已有了35000张的销量,直到现在依然从头至尾散发着炫目的光彩,并且被公认为是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各种乐器的音效盘根节错,交相辉映,微波荡漾的声响闪烁于噪音喧腾的碎片之中,Mogwai用音符将日常瞬间流转的光影刹那间凝固成跌宕的声波,在经历阵阵惊天动的撞击后,悄然融化于我们的内心。10首歌曲听起来仿佛彼此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因为在地铁呼啸而过震耳欲聋的巨响背后,我只有等待内心喘息不安的悸动姗姗而来。
开场的“Yes! I Am A Long Way From Home”,从喃喃的记录片式的人声起步,慢慢地搅拌起低沉的Riff和清丽的弦音,然后在反复跌宕中,弦音的主旋律开始退居幕后,Mogwai敏锐地捕捉到声音和情绪达到高潮的交点,就在3:41秒的黄金分割点,狂沙漫卷的失真噪音拔地而起,前台的Solo扶摇而上,后台的和弦则开始反复推进,直到所有的音域重新恢复平静,直到心中的情绪慢慢尘埃落定。接踵而来的“Like Herod”,依旧如法炮制,先是两分半钟轻描淡写的弦音流动,而后,在经过短暂的类似终止性的间歇之后,噪音出其不意地扑向耳鼓,每次到这里我不禁心惊胆战,不知道那些心律衰竭的听众们该如何消化,更何况在这首将近12分钟的作品中,这样的安排还重复了一次,套用老崔的一句话,这声音真“像一把刀子”,近似于毫无节制的疯狂。“Katrien”紧凑的节奏下,终于有人声出场了,按照Mogwai的一贯风格,他永远都是躲在背景后面模模糊糊地哼唱,我无法听出来他在说写什么,因为那时候吉他的旋律和轰鸣完全占据了所有的空间和心智。而后登场的“Radar Maker”沉静了许多,键盘营造出的空旷声音,配合着偶尔能够察觉到的电子声响,彼此缓慢流动至尾,最后以略显嘈杂的自然声音结尾。第五首“Tracy”可能是这张专辑里最动听的歌曲之一,轻盈的吉他、不缓不急的鼓点和摇摆不定的电子轰鸣浑然一体,制造出遥远而空灵的未来感。而后的“Summer”是他们早先发表过的同名单曲的最初版本,依然传承了Mogwai静噪结合的特点,从静如止水到铺天盖地,怦然心动的声响滚滚而出源源不绝。“With Portofolio”可以说是Mogwai对声音大胆的试验,先是键盘制造的轻柔慢缓的清脆声,背景起伏不定的噪音若隐若现,等到键盘消失不见,背景的噪音暴风骤雨般从左耳轰炸到右耳,仿佛要用巨大的能量把大脑的所有神经彻底蹂躏一番。Arab Strap的Aidan Moffat的声音出现在“R U Still In 2 It”中,在软绵绵的吉他声中,喃喃自语的Aidan冷静地哼唱着被恋人抛弃的无奈和痛楚。紧随其后的“A Cheery Wave From Stranded Youngsters”在钢琴和鼓充满立体感的氛围中继续释放着人类内心空旷的情感,随意的蒙太奇式的剪接编排,各种乐器层叠的呤呤细语被放大成遥远而苍凉的回响。最后的“Mogwai Fears Satan”好像Sonic Youth1988年《Daydream Nation》的延续,悠远的笛声和凝重的鼓音飞翔在海潮般时起时落的噪音流中,而我们只有继续扭曲着,痛苦着,缠绵着……Mogwai用《Young Team》特有的声音,把隐藏在尘世中无奈的情感全部压成齑粉,而后再轻飘飘地撒向空中,让脆弱的灵魂随风而去。
Sky Short Story 豆瓣
8.3 (6 个评分) World's End Girlfriend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0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Cubic Music
Lagrange Points 豆瓣
8.6 (72 个评分) Mooncake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8年3月9日 出版发行: Self Released
月饼的首张出来了,莫斯科的这些家伙们对中国的喜爱看来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场背景播放中国图片,以及MV中选用一些中国的画面。都是Mooncake想要表达的音乐一部分,一张EP后的受关注的首张专辑《Lagrange Points》呈现出来了,一张1小时的乐器专辑。之前的4人组合,目前又扩张到了5人。新加入的Nikolay Bulanov成员,为Mooncake的音乐加入了大提琴的悠扬旋律。专辑的封面对应着专辑曲目,坐标式的“L1”到“L5”,按照方位的不同,被穿插在专辑中。让人觉得十分的有意思
Text:soulpower
Post Date:2008-05-1
---
from
至死方休 豆瓣
8.5 (61 个评分) Mogwai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atador Records
“如果遥远天际中散烁的星星也有声音的话,那它听起来一定像是Mogwai这样”——《NME》杂志
又是几个苏格兰的孤独男人——Mogwai,和Arab Strap同属Chemikal Underground公司,以及后来北美最大的另类音乐公司Matador。受Sonic Youth和My Bloody Valentine的深处启发,甚至还有The Smashing Pumpkins(其实听听“Gish”未尾,便知Billy Corga也是在巨大的噪音中冰冷的质疑生活的变数),当然还有Slint(后摇滚的启蒙人之一)90年代初就有的示范表演,只是Mogwai更迷于制造有巨大声响的哀伤之曲,徐徐推进沉稳的沉思,“Mogwai曾认为一段好的旋律,即使不断重复地演奏十分钟也会是好听的”。
相比Tortoise、Experimental Audio Research、Movietone等后摇滚代表,Mogwai稀少的人声反而是最多的,他们埋头精调细琢,爆发时比Bedhead更内敛些。用了大量新的吉它音色,把鼓调成如沉闷心跳的节奏,贝司厚重、缓和的流淌,淡然的声音若即若离的在音乐的边线,大段大段华丽轰鸣的段落起起伏伏。“当史诗般作品“Mogwai Fears Satan”结束整张专集的时候,Mogwai提升了整个后摇滚音乐的水平,创造新的音乐革命和情感力量,不同于所有当代的吉他为基本乐队的东西。”他们让音乐回归到心灵的无援之处,放弃了人声有时候对音乐过份的虚饰和为难,后摇滚实际上比摇滚乐多了更多可能的音乐语言,于“无声”处,音乐是第一位的,所以我想不是后摇滚结束了摇滚乐,而是新血滋生了新肉,后摇滚让摇滚乐有了另一重生命力。
1997年Mogwai《Young Team》问世时,不该的是这一年Radiohead的《OK Computer》大行其道,几乎拿走了所有的盛誉(而今又有多少人还在为《OK Computer》竖起耳朵就不得而知了),好像没有人不喜欢滥美之词并热衷参于,总有一些人为了省事和嫌麻烦而容易满足追随。
世界由此喧嚣,愤怒大行其道,而它并非一律可贵,Mogwai也有啸杀感肆起的乐段,却嗜好把愤怒深埋在各种声效的表层下,他们坦诚了无助的脆弱,熨烫人心,由此得以自救,Mogwai不诅咒爱,却把矛头指向了生活对个性和人性的伤残,缓解了我们常年心头积压的心悸。
少年心气般的兴奋《Young Team》过后,1997年精选辑《Ten Rapid》是1995 -- 1997年大批单曲的合集,可整个音乐的音色和概念上感觉还是有一贯性,象是同时期的作品。如其他后摇滚乐队一样,Mogwai做得非常精细,变幻莫测的音色和反复的乐段,也象其他乐队一样充满睿智。他们找来了Mercury Rev的成员及监制Dave Fridman(Dave以往较叫好的作品包括为Flaming Lips制作的唱片),泡制了1999年《Come on Die Young》,“年轻人你快点死吧”——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魔鬼的,权势、容貌、名利、荣辱上太多太多的杂念让心魔在无止的滋长,它们合力抹杀了爱,以龌龊为乐,退化到像动物一样撕杀。“Come on Die Young”,要不到后来都会变成了“Mogwai”。谁都想活的好点——“在三十岁的时候人们都希望有条捷径可以走”,“Mogwai Fear Satan”(魔鬼面对馓旦)就是Mogwai对人生的一次嘲讽。
而Mogwai的感性一面也是纯净、真切的,欲说还休的“Cody”的余味绕梁三尺,“如果我试图让你停下脚步,你是否也会想让我停留,古老的歌一直萦绕,直到最后的时刻,悲伤的歌让我回忆起儿时的旧友,如果这就是命运,我想我只能离开……”
爱是一个高温的主题(Mogwai好些起伏颇大的段落很适合给《37度2》中贝蒂那段失控的街头奔跑做配乐),有时候她的冰冷比热更令人嗜好,我们经常忍不住像怀疑生命一样对它,如果说生命无常,爱情何尝又不是更脆弱的呢?“End”是无声的所在,比Joy Division“The Eternal”还可怕的青春衰曲,它可能有三个以上的版本?写此曲的时候Mogwai们平均年龄不到22岁,22岁——大部份这个年龄的人还在街上用着父母的钱,回家在卧室里苦恼,算计着爱情和明天,而他们给了未完青春最好的沉思。
2001年《Rock Action》好像评论有些低落,但却是《Young Team》后最给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为“Rock Action”(摇滚行动),这又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名头。《Rock Action》结合了富于棱角的扭曲噪音,具有推动力的鼓点,Tortoise般的电子构架,尤以长达九分钟的史诗般作品“2 Rights Make One Wrong”为佳,以铜制乐器,弦乐,Banjo,行云流水般的吉他,时隐时没的人声编制成一层层意犹未尽的音墙,它让我们的耳朵良久的幸福着……
Mogwai得到了不单是英国及欧洲后来也有美国评论界太多的赞美,在独立音乐同仁当中也得到了许多的尊敬。他们每每赶走了陈腐的气息,建立了自己的音乐美学体系,对所有的赞美都当之无愧。后来甚至也深情款款的翻唱了Guns N' Roses的“Don'T Cry”,在其主页上就有这首曾经博得不少少女之心的歌,不过你听了之后就明白这仍然是Mogwai一以惯之的作风,他们一直在试着用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并让艺术的血液得以畅通。
“对于我们的东西,这世界还没做好准备,” Suart Braithwaite却一锤定音的说过,是的,他们还年轻着,Mogwai如今的平均年龄不超过26岁,大胡子Dominic Aitchison今年可能26了,Stuart Leslie Braithwaite更是1976年5月10日生,在后摇滚的阵营里他们还没到“向后看”的时候,他们享受着音乐,甩掉“陈年往事”的累赘,把生命中多余的包袱远远甩在了脑后……
每一个夜晚都是心衰者的逃离,生命无可把持,每个地方都有这么多的陈词缆调,如果这就是命运,我想我只能离开。让我们一起跑,跑过城市,跑过山谷和平原,在风中跑,跑过了无尽的年岁,跑过了绝望也跑过了温暖,让身后的东西统统腐烂吧……
All Is Violent, All Is Bright 豆瓣
8.6 (96 个评分) God Is an Astronaut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evive Records
God is An Astronaut的配器虽然遵循英式摇滚的传统,但还是充满了古老冲动与激情。God is Astronaut这支柏林的乐队是2002年由两兄弟Niels 和Torsten还有他们的朋友Lloyd三人行而成的。他们的音乐清澈而具有质感,旋律优美却多愁善感,并且运用大量美妙的电子声效。2002年成立,2003年3月在他们自己成立的厂牌Revive Records发表了第一张专辑《The End of the Beginning》。2005.2第二张专辑《All is Violent,All is Bright》依然在Revive Records下发表。God is An Astronaut在采访中形容他们的音乐是“Electronic,chill out synthisised rock ”,这是由于他们受主流摇滚的影响同时又喜欢The Chemical Brothers(着名Synth pop乐队),而将两者合而为一的产物。
第一次听这张《All is Violent,All is Bright》已经让我爱不释手,在我听过的音乐中特别是postrock这类型中,God is Astronaut创作出来的声音竟然是如此独特。
如湖水般清澈,如空气般清新。虽然专辑名字中有Violent,但是猛烈程度却不如Mogwai,而因为有Bright,明亮欢快,尤胜Sigur Ros,旋律悦耳程度简直让我惊喜。第三首Forever Lost中清脆的钢琴配上空灵的吉他,我完全沉浸在那种境界,永远迷失在那优美的旋律中。
God is an astronaut是一支来自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后摇团体,风格是吉他为主的器乐后摇。《Fragile》一段轻柔的吉他开篇,仿佛来自遥远的外太空一样空灵飘渺,但要是你认为接下来是更加延长的继续下去的话就错了,歌曲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吉他开始更有节奏的轰鸣,变的更加饱满更有力量。《All Is Violent All Is Bright》带我们进入另一个魔幻的世界,行至3分钟的时候,吉他构建的空间氛围感越来越强烈,形成一种压迫感,却在你变的狂躁不安之前噶然而止。奇怪的是,我们没有感到不适,反而觉得很爽。第三首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Forever Lost》,不同于其他歌曲的是,用钢琴弹奏取代了吉他而作为引子,显得特别乾净。整张唱片的旋律都漂亮的很,很容易被记住,但每首歌呈现给我们的世界是不同的。when everything dies!你会联想到什么?末世的荒凉,还是万物待生的希望?专辑的最后一首歌《When Everything Dies》却奇妙的将两种感觉带到你面前。
如果你在午夜十分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入睡,那么这张唱片绝对是带你进入梦幻旅行最好选择。
Post-Rock 豆瓣
Various Artists / NeoCha Netlabel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7年7月23日
不是在说中国邮政;放耳听去,Post-Rock(后摇)正成为这个国家独立音乐场景中重要的一员。
这句话搁10年前就讲不起来。1998年,大连的后摇乐队“惘闻”已经成立。可是从乐队1999年在酒吧现场录音做出的第一张卡带DEMO《动物世界》看,谢玉岗等人那时还是愤怒的摇滚青年,充满暴躁的硬核音乐没办法让人感觉到海滨大连的轻松和悠扬。同城的“梵高”如今正通过网络让更多人了解到他们将中国古典元素与西方器乐结合的新音乐,可他们的主脑刘鹏,当年却是Grunge音乐的推崇者。
后摇在中国还谈不上繁荣,但是这几年各地都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团体。上海从Godot(戈多)、“布拉格”到如今增加了键盘手的21 Grams,苏州由单人团衍变的Grace Latecomer,昆明由民谣青年杀向电子软件创作倾向的oNEwAY,看重jam串联的北京后摇单元“穿心莲”,以及完成了巡演的的湖南乐队48V和正进行巡演的湖北乐队“花伦”……从地域上看,网络、唱片资讯的发达,已经让每一个角落的前摇滚乐手有了更多的选择。年轻的乐手并不需要直接从窦唯和不一定乐队的即兴音乐上获得灵感,他们的耳朵直接从芝加哥、格拉斯哥、东京捕捉新的信息。成军较长的乐队,比如广州的“沼泽”,如今的Post-Rock创作和10年前第一张EP的风格已是相去甚远;而像济南的年轻乐队“复仇公园与马戏团历险记”,从一开始就进入了Post-Rock洪流。换句话说,当音乐创作者不再将摇滚作为现场发泄的工具后,他们的审美重新回到了音乐的本源。而作为器乐摇滚的爱好者,他们利用氛围、采样等手段创作的作品,又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气场。在剥夺了主旋律中心化的乐章里,糅合、突破、改良桥段的逻辑,在不明意图的节奏里传递着醒目的主题信号。中国Post-Rock团正通过网络交往和互访演出,组成一个团结而又独立的地下音乐世界。
力推独立创意文化的新茶网(Neocha)的首张Netlabel唱片,算是对目前国内Post-Rock乐队的一次及时梳理。新茶网上的独立音乐人,集中了目前国内正处创作鼎盛期的数支Post-Rock团,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代Post-Rock乐队Godot,唱片数量最多和演出质量最高的“惘闻”,Post-Rock核心城市大连的另两个代表Spiral Cow和“梵高”,刚发行首张EP的上海团21 Grams,以及苏州、昆明、武汉的新生乐队Grace Latecomer、oNEwAY和“花伦”。当然,仅仅以Post-Rock这个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命名词来形容这些风格迥异的乐队并不恰当,重要的是他们有意或者无意所保持的Post-Rock创作手法,将自己创作的音乐跳开了类型的框架,在更宽广的概念、想法和意识形态里,为国内新音乐的其他创作者们提供了新的样本和空间。
新茶首张Netlalel唱片《Post-Rock》于2007年7月23日杀青,现已提供网络下载。
首曲为21 Grams同名曲目,前段渐进加入波浪的轻抚,营造着优雅的迂回;后段用LOOP机采样了人声念白。就如乐团名称取自Alejandro Gonzalez电影作品《21 Grams》一样,他们的作品往往无意间就进入了电影的阐释,但仅仅是无意间。乐队作品是在创作结束后再寻找与之气质相符的电影作标题——他们的同名EP里所有4首作品都同出此法。也因此,电影原声般气质的21 Grams能够始终向听众提供着优雅、简约、梦幻的标签。
“Godot”的《NO 4》出自2005年7月自主发行的唱片《戈多》。这个最早由孙孟晋、吴峻、王强等人组成的,具有后朋克趣味的团体人员几经调整,录制《戈多》时的乐队成员成为了乐队最后一批成员(乐队目前已经基本不演出)。《NO 4》演奏乐手为:吉他音效吴峻、吉他采样沈恺杰、贝斯姜真东,鼓手浅田宏树(Asada Hiroki)。《NO 4》原本并没有名称,整张唱片只是以曲目时间作了标题。
曲目《Neither Here Nor There》出自Grace Latecomer在2005年8月发行的首张同名EP。彼时,Grace Latecomer仅仅是乐团发起人田辛的个人创作代号;这张EP的录音,则加入了无锡吉他手远程的合作。目前乐队已成为苏州的代表乐队,成员除了田辛,还有吉他手小潘、贝斯手陈一二和鼓手邱斌。
来自云南昆明oNEwAY的作品《South of the Cloud》是乐队主脑妄为以地域元素创作作品的延续。除了本地和成都等地较少的演出,oNEwAY和外界的交流更多存在于网络之中。2006年10月,已经利用吉他和电脑软件完成三首广受赞誉的Post-Rock作品的妄为,和昆明另一支乐队“漂流瓶”的成员合作,开始了band模式的作品创作。《South of the Cloud》开头尤其醒目,采样了三段云南民歌。
大连乐队Spiral Cow的《Neither Here Nor There》则完全是西方式的阴沉、密集和诡异。这个团由美国外教Derick Fore和前FLYING-V乐队的主唱李欣发起,“惘闻”的吉他手谢玉岗、“童话”的吉他手王亚楠加入而组成现在阵容。Spiral Cow作品中节奏的高开低走、吉他的出彩和出其不意的拼贴,使他们的音乐充满了各种风格。谁都不知道下一个乐章,他们会奔向哪里。
另一支大连乐队“梵高”的《君子兰》出自九印独立音乐2006年发行的唱片《寂静的喧闹》。该曲由三段独立又有联系的片段组成,分别命名为“菩提树”、“长歌夜”和“世外源”。曲子里的男女声的念白和呢喃,让这组突出氛围渲染的音乐暗含了默默的禅意。4年前这个乐队的名字是“褪色的梵高”,和现在的音乐风格已经大相径庭。
武汉乐队“花伦”由琴行老师、公司职员、自由职业人和大学研究生组成,他们早期对Brit Pop的热爱保证乐队进行Post-Rock创作时对旋律的把控。这首现场录音在幽暗的前奏中缓缓进入,并穿插着人声在城市里的无端喧嚣。中段的时候进入主题,重复的音效让人昏迷,然后又在爆炸的后段中猛然醒来。
最后一曲《break that car》出自“惘闻”今年4月发行的第3张唱片《7 objects in Another infinite space》。成军近10年的“惘闻”以频繁的演出和坚持的风格创作而被誉为今日中国Post-Rock的领军人物。对于曲式结构的破和立,以及信手拈来的旋律铺设,让“惘闻”正愉快地在Post-Rock的海洋里尽情前行。前方一片开阔,引路后方兄弟。无论是对于“惘闻”,还是中国的后摇乐团,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It's Not Me, It's You! 豆瓣
8.6 (58 个评分) Pg.lost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8年10月7日 出版发行: OCTAVE / ULTRA-VYBE / INC.
Pg.lost是一支来自瑞典Norrköping的4人后摇乐团,成立于2004年。乐队之前曾使用 "Before You Give In" 这个名字,后来因为阵容变化而改用现在的名称。现在的乐队成员包括Gustav Almberg (guitar/keys), Mattias Bhatt (guitar), Kristian Karlsson (bass/vocals), and Martin Hjertstedt (drums).
乐队于05年发行首张同名EP。去年发行第二张EP《Yes I Am》,这张包含了5个作品的小专辑已为Pg Lost的音乐定下了基调~~~没有人声的横加干涉(其实仔细听还是有人声的),没有其他元素的喧宾夺主,只有后摇滚哀愁的描述与盎然的爆发。在后摇井喷的2007年,Pg.lost仅凭借这一张EP就成为了TSB年度50佳后摇唱片之一。
时隔一年之后,Pg.lost终于带来了乐队首张全长专辑《It’s Not Me It’s You》,与EP一样,这张专辑最突出的音乐方向还是传统的后摇滚美学,跌宕起伏,仅仅通过器乐的堆积而达到古典音乐式的宏大与壮阔。
有人说他们的音乐很暴力,我不觉得,我认为Pg.Lost 把后摇的细腻柔美和力量大器结合的非常完美,Pg.Lost 很善于优雅中爆发,但在那一串串听似山洪暴发般的吉他噪音中,Pg.lost的旋律却永远不失柔美,衔接巧妙。对于之前听多了柔美旋律的后摇入门学生而言,当我听到第一首 Pascal's law 时, 很难描述是怎样的一种震撼!之前没听是因为没有好的版本~~~呵呵
专辑中每首曲子都值得很多次的细细品味~~~
对呀,是我 豆瓣
8.6 (81 个评分) Pg.lost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7年6月1日 出版发行: Black Star
来自瑞典Norrkoping的传统力量后摇.瑞典的音乐始终带着迷幻而奇妙的色彩.从软弱深处给人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