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kers~⭐ - 标记
意义与无意义 豆瓣
8.8 (12 个评分) 作者: 梅洛-庞蒂 译者: 张颖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梅洛-庞蒂的《意义与无意义》收入梅洛-庞蒂于1945年到1947年之间发表的文章,共计十三篇,其中六篇来自梅洛-庞蒂和萨特联合编辑的言论阵地《现代》杂志。除序言外,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作品、观念、政治。“作品”部分有四篇文章,分别讨论塞尚绘画、波伏娃小说、萨特文学和电影艺术。“观念”部分有五篇文章,分别涉及黑格尔、马克思主义(计两篇)、形而上学、存在主义。“政治”部分有四篇文章,题目分别为《战争已经发生》、《为了真理》、《信仰与诚意》、《英雄,人》。本书之价值在于:首先,本书集中体现了梅洛-庞蒂早期思想的全貌,包括美学、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思想,也直接反映出当时法国哲学界的焦点所在。另外,近年来,侧面记录二战时期巴黎知识分子思想和活动状况的译著,在我国颇为流行;相比之下,像《意义与无意义》这样由当事人直接表达当下思想状况的书籍,应该是更具史料价值。
2025年9月9日 已读
MP锐评合集,最喜欢的是里面评《女宾》的那篇。感觉MP评的还是蛮克制的,以及老师你好喜欢萨特啊。
离婚(精)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18 - 7
本书描绘的是一组群像,故事以当时北平财政所小职员老李等人纷纷想要离婚为线索,批判了中国传统市民身上的某些劣根性,同时也表达了在传统文化受到新式文明的冲击时,小知识分子对于生活、婚姻的思考,以及对爱情、理想的追求。
2025年9月7日 已读
在老张身上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一辈子活着只需要一个规定好的目标,至于那目标是怎么来的,或者这目标本身已经烂了臭了都无所谓,只要存在在那里,这辈子就不算白活。通过症状相互依存的个体可能要比通过爱要来的稳固,老张心里的秤也只不过是对症状是否合拍的判断。这个混沌的官场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场域,即使身处要职,也只是在固定位置上的一个人偶,它凭借自身运转,或许确实只有像这本书里说的那样,只有暴力和撤离才是解法。
商市街 豆瓣
作者: 萧红 译林出版社 2023 - 4
【编辑推荐】
🪁鲁迅眼中“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作家”萧红散文全收录,许广平盛赞。
许广平:“饥饿和贫穷谁不晓得呢?谁都晓得,但没有一个人像萧红的《商市街》这样,可以写得如此触目惊心!”
🪁首度收录萧红作品首刊于报纸杂志时的珍贵影像。收入近年来所发现轶文。
首度在萧红作品出版中厘清几十年来将《记忆中的鲁迅先生》与《鲁迅先生生活忆略》混淆为同一文章的问题。
🪁萧红创作生涯九十周年精美纪念版,杨本芬“女性三部曲”设计师唐旭匠心设计。进口棉质封面艺术纸,100%纯木浆内文纸;称手小开本,柔软易携带。
🪁书中收录:从1933到1941,以写作时间为序,收录了《弃儿》《欧罗巴旅馆》《黑“列巴”和白盐》《祖父死了的时候》《回忆鲁迅先生》等名作九十二篇。
【内容简介】
“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
《商市街》为萧红散文全集。从一九三三到一九四一,以写作时间为序,收录了《弃儿》《欧罗巴旅馆》《黑“列巴”和白盐》《祖父死了的时候》《回忆鲁迅先生》等名作九十二篇。
从萧红二十岁出头到三十岁人生行将结束之际,近十年的性情文字,成为萧红“黄金时代”的真实记录。
【相关评论】
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鲁迅
萧红的文学成就一点也不比张爱玲逊色。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夏志清
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后,径去浅水湾她墓地凭吊一番,深恨未能见到此才女。
——金庸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林贤治
她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我们产生共鸣,好像我们都很熟悉似的。
——胡风
萧红实在是留给我们太多的传奇色彩,三十一岁就已经完成了一生。悲剧也罢,喜剧也罢,轰轰烈烈地完成了,这是那个时代赋予她的。
——王安忆
她以个人的孤独承受并昭示了整个女性群体那亘古的孤独,她以自我一己的牺牲宣告了我们民族在历史前进中的重大牺牲——反封建力量的、人的牺牲。
——戴锦华
我看萧红的文字,感觉有一种最纯洁的灵魂。
——汤唯
我现在喜欢女作家萧红的小说。
——舒淇
2025年9月5日 已读
萧红写的这些短篇随笔比她的长篇小说多了很多的无奈,那些她经受的饥饿和贫穷从字中透过来。虽然她的作品我还是更喜欢她的小说,但这本也是不错的。
象征交换与死亡 豆瓣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9.0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车槿山 译林出版社 2006 - 4
让·波德里亚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是其最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阐述之一。
2025年9月4日 已读
感觉像是对《拟仿物与仿象》更精炼更细致的展开,但一看发布时间居然还是这本更早一点,可能那本有更多发散的思绪吧。这本里面关于死亡怎么从馈赠和交换变成现在的状态的部分没怎么看明白,其他部分看得蛮开心的,懂不懂再另说吧,看他把精神分析和马克思理论放一起说还是挺有趣。
芭芭雅嘎下了个蛋 豆瓣 Goodreads
BABA YAGA LAID AN EGG
9.1 (24 个评分) 作者: [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李云骞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 - 6
芭芭雅嘎是女巫,但不属于女巫的团体;她既可以是善人,也可以是恶人;是母亲,也是杀死女儿的凶手;是女人,但没有、也从未有过丈夫;她伸出援手,也策划阴谋;被人类社会驱逐,也与人类沟通;是战士,但也操持家务;是“死人”,也是活生生的人;她会飞,但同时也被束缚在地面上;她只是个“偶然出现的人物”,却也是主人公通往幸福之旅的关键一站:“礼貌的”和“粗鲁的”主人公在她的小屋前驻足,他们吃饱喝足,舒服地洗个澡,听取她的建议,带走她送的魔法礼物,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翻译成更现代的语言,她是异见者、流放者、失败者、隐居者、老处女、丑八怪。她的形象依赖于口述传统,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也是一面集体的镜子。她的人生故事开始于更好的时代,那时她还是金色芭芭、大地之母。后来,她成了被驱逐的稻草人,但依然用诡计统治着人们。如今,她缩在小屋中煎熬时日,像子宫中的胚胎,或棺材里的尸身。 没有一个人带着花和巧克力,再次敲响她的门。
2025年9月1日 已读
对我而言这本的内容更像是对“芭芭雅嘎”这个词的解构和重写,之前没见过哪本书会将隐喻的研究资料和解读放到书里的,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说这是一种对读者自身去解读这个故事的自由的限制,但对于这本书来说,我觉得这是有意义的并且有必要的。我们需要知道女性是什么样的、衰老是什么样的、衰老的女性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怎么去认识她们,书写她们的体验和故事。我们要“去往不知在哪里的地方,带回不知是什么的东西”。
文字生涯 豆瓣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 沈志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4
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是一本作者以叙述自己童年生活为主的小说,同时又是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通过这些貌似平凡、琐细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作者的存在主义思想的胚芽和他的学说的出发点。总之,这既是一部令人兴味盎然的、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学作品,又是了解萨特其人所不可缺少的一手资料。
2025年8月30日 已读
怎么做到那么坦诚又幽默的自恋的,我还挺吃这套,看得有滋有味的。萨特自传性质的一本书,有趣好读,对他感兴趣的感觉都能来看一看。说是写的是萨特童年阅读到写作的经历,其实更像是一个幼小的灵魂慢慢寻找自己的过程,还是蛮可爱的。
波兰人 豆瓣
The Pole
8.8 (12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李鹏程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 - 8
◎诺奖得主J.M. 库切最新小说《波兰人》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一部21世纪罗曼蒂克消亡实录,一部库切版《爱欲之死》
◎性在泛滥,爱在消亡。在这个时代,爱比性更急迫地需要被解放。
【内容简介】
《波兰人》是库切近半个世纪漫长创作生涯以来的小说新作,以简朴隽永的笔调,精准捕捉爱欲消弭的时代症候。年老的波兰人在巴塞罗那邂逅了女人,她惊讶于这个时代竟然还存在神圣爱情的信徒。他像是来自过去的幽灵,是一个逝去时代的遗痕。他爱上了她,她只觉得他可怜。
【编辑推荐】
★诺奖得主J.M. 库切最新力作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库切是当代世界文坛重要作家之一,首位两度摘得英语文学桂冠布克奖的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人》作为库切的小说新作,备受全球读者的期待。
★一部21世纪罗曼蒂克消亡实录,一部库切版《爱欲之死》。
《波兰人》用文学的方式,聚焦人类最当下的爱欲困境,精准捕捉爱欲消弭的时代症候:性在泛滥,爱在消亡。在这个时代,爱比性更急迫地需要被解放。
★全球顶尖文学媒体争相报道,好评如潮。
《波兰人》一经出版,便引发《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卫报》《洛杉矶时报》《伦敦书评》等全球顶尖文学媒体的报道和讨论。
★资深外国文学译者李鹏程倾心之作。
李鹏程,1983年出生于山西阳泉,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译有保罗·奥斯特《4321》、王鸥行《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等作品。
★特邀作家、翻译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撰写精彩长文导读《垂死的浪漫》。
从世界经典文学中的爱欲叙事出发,勾勒二十一世纪的爱欲困境。
★知名设计师艾藤整体操刀装帧设计,内外封使用激光浮雕起鼓工艺。
32开125*185mm小开本,通勤出游,轻巧便携。内文采用80g顺纹胶版纸,翻阅柔软,手感舒适。
【媒体评价】
过了某个年纪,每一次触及床榻的爱欲尝试,都是在直面人生的赤裸与恐惧。——《纽约时报》
爱意味着什么?库切想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而记忆——当我们知道它不会持续时,它能提供什么慰藉?……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库切提醒我们面对一些我们不愿记得的事情:一切都会消逝。——《洛杉矶时报》
《波兰人》文字简朴但始终深刻。库切描绘人类境况各种变化的能力仍然是大师级的。——《出版人周刊》
《波兰人》表明,83岁的库切才华并无丝毫减退。——《卫报》
《波兰人》句句清晰,字字优美,完全可以靠在壁炉边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伦敦书评》
2025年8月29日 已读
特别喜欢这本书选择比阿特丽兹作为第一视角,她的理智冷静且带点无情的怜悯的态度让这一份略显沉重的爱变得轻盈起来,可能一开始只是好奇波兰人眼里塑造的那个自己,只是想通过波兰人的获得一些作为生活调剂的肯定,但在最后她用目光剖解开波兰人遗留下的信和诗句,翻开波兰语、年代还有死亡塑造的废墟,触碰到了他给予的爱,她得到或许并不如她所想,但无疑是很珍贵很好的,“我会再写信的”。关于内容的部分真的很喜欢,但导读里能不能不要有剧透的内容,实在不行你放到最后呢?
从提问到输出 豆瓣
情報生産者になる
8.8 (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曹逸冰 文汇出版社 2024 - 10
★上野千鹤子2024年重磅新书!李钧鹏、裴谕新、严飞一致推荐!
★18堂写作课,学习像上野千鹤子一样思考和输出
★教你大学里不一定会教的重要的事“上大学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用做研究的思维处理人生课题,为你的敏感、委屈、愤怒寻找一个出口
★首次系统化公开《始于极限》《厌女》背后的知识生产术
★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
★一本书解决你的论文写作焦虑,学生、写作者、终身学习者必备工具书
★一场智识的成人礼:拥有搞清楚一件事情的能力,你就拥有打开任何一扇门的钥匙!
·
高等教育以上的阶段不再需要学生念书(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做学问(学而后问)。换言之,学生该做的不是解出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而是提出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自己找到答案。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深耕研究和教育四十余年,著书上百部,首次将毕生功力倾囊相授,以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手把手教你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构建逻辑、输出成文、口头答辩,依次攻破开题报告、研究计划、文献综述、研究论文。
本书传授的是知识生产术,即发现和掌握事物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能力。在今天这个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的世界,即使现有知识成为一堆废纸,拥有知识生产术,就意味着拥有在重重迷雾中生存下去的智慧。
·
上野千鹤子因其大量面向公众的著作而广为人知,在中国也有为数众多的拥趸。这本书提醒我们,上野教授绝不仅仅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而且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和卓越的教师。她坚定地认为学生应该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和教学,循循善诱地将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透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是坊间常见的循规蹈矩的教材,而是渗透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得,是一本个人色彩浓厚的书。我读过大量社会科学方法教材,这本书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
上野千鹤子以她特有的对于个体经验的重视,具体而微地将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悉数传授给读者,将一本具有工具性特点的方法书,写得既清晰又生动,既有“按图索骥”一般的可遵循路线,又不失可读性与趣味性。
——裴谕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
《从提问到输出》是一本对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系统性解读的实用指南。上野千鹤子以其丰富的学术经验,深入探讨了如何从日常的疑问出发,逐步构建出具有深度和独创性的研究课题。真正的学术研究不仅在于信息的获取和整理,更在于如何通过具有批判性的提问和分析,创造出新的知识。本书不仅是学术入门者的实用手册,也为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提供了重新审视自身研究的宝贵资源。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本书不仅是在传授写作优秀论文的方法,若放入创业的语境,社会学可比作事业,论文则为商业模式,由此可从中获得大是可以活学活用的知识,令人深受启发。对干需要在工作中创造新事物的人来说,这本书十分值得参考。
——日本亚马逊读者
2025年8月28日 已读
对还在进行高等教育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帮助是最大的,我不知道文科相关专业会不会教“如何写论文”这种知识,但我们那时候老师最多只是给一个模板,即使现在已经不会再写论文了,这本书里提供的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的方法还是让人很有启发的。是一本很扎实、清晰、严谨的方法论书籍,做输出信息还是有必要掌握一些方法论的。
白河夜船 豆瓣
白河夜船
7.5 (27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本芭娜娜 译者: 徐静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1
◆ 治愈,从这里开始。
∽ ∽ ∽
航行于黑夜的河流上
日本治愈系天后吉本芭娜娜的三个恋爱故事
同名电影由安藤樱、井浦新主演
∽ ∽ ∽
过分的温柔,是否一定来自过分的冷淡呢?
当我独自与内心的黑暗正面相对
一种莫名的坚强便莫名涌了上来

【内容简介】
《白河夜船》叙述了一位失恋的女大学生在友人的陪伴下去江边散心时,偶然看到了百年一遇的奇特景观。在朦胧的迷雾中,她再度与恋人遥遥相会。然而当浓雾消散,她又重新回到沉重的、忧伤的生活中。
《夜和夜的旅人》中,故事围绕“我”的哥哥和他的两个女朋友展开。在年轻人还没有弄懂为什么爱或是为什么不爱的时候,哥哥出车祸死了。“我”却在一个人为的偶然之中看到了哥哥和美国女友的孩子。
《一种体验》的主人公实际上是一个叫阿春的女子。“我”和阿春曾经是真正的三角关系,三个人甚至住在一起。可是阿春死了以后,“我”才明白阿春在“我”生命里的意义远远超过那个男人。在现在的男友水男的安排下,“我”得到了某个类似于巫师之类的男子侏儒田中的帮助,在异度空间与阿春相会。
“吉本芭娜娜的写作简介、真诚,充满了疗愈的魔力。它抓住了读者的心并拒绝再放开。”
【媒体评论】
“吉本芭娜娜的写作简介、真诚,充满了疗愈的魔力。它抓住了读者的心并拒绝再放开。”
——《纽约时报》
“吉本芭娜娜是一位讲故事大师。故事的感官性被隐晦地隐藏起来,却强烈无比。语言简洁得令人不可置信。”
——《芝加哥论坛报》
“吉本芭娜娜的成就已经成为一个传奇。”
——《波士顿环球报》
“吉本芭娜娜的小说是关于易逝的爱与美丽的思考,忧郁而可爱。”
——《华盛顿邮报》
2025年8月27日 已读
看这本的时候像是在做一个漫长潮湿的梦,吉本芭娜娜的文字是一股柔软温情的思绪,很享受在她故事里感受到的一些模糊的情绪。这本里面的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逝去的、只能追忆的角色,但他们生活的痕迹和关于他们的记忆却还弥漫在空气里,这些痕迹和记忆让我们向后看然后再向前走。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豆瓣 谷歌图书
「文系学部廃止」の衝撃
6.2 (17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见俊哉 译者: 王京 / 史歌 Shanghai yi wen chu ban she 2022 - 8
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最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波巨大恐慌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问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前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这部著作。
理科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有用”,而文科只是“教养”的点缀,真是如此吗?
人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只是用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地方吗?
18岁的高中毕业生、35岁的职场人、60岁的退休者分别能在大学中获得什么?
在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落伍?
……
本书将围绕上述问题逐一回答,彻底颠覆“文科无用”的社会“常识”。
2025年8月26日 已读
非常中规中矩的一本,因为对“文科是否无用”的讨论方向感兴趣去看的,但里面整理的论点其实并没有很颠覆性,主要还是把文科的价值定位在制定方向上。虽然我对这类书的趣味性不会要求太高,但这本无论如何读着都有点太过无聊了。
素食者 豆瓣 Goodreads
채식주의자
8.1 (119 个评分) 作者: 韓江 译者: 千日 漫遊者 2016 - 4
她想變成一棵樹
現實卻無法成為她的沃土!
在夢裡,我正倒立著……突然發現從我身上冒出了枝葉,從手上長出了樹根……一直伸到地面,不斷地、不斷地……然後從兩腿之間綻放出鮮花……
我應該被澆水。這些食物我不需要,我需要水。
在開始不斷做著充滿殺戮和鮮血的噩夢之前,英惠只是個生活平凡至極的家庭主婦,無數失眠的夜晚和夢中恐怖的景象令她飽受折磨,有一天,她突然無法再吃肉、無法忍受肉的味道,成為了一名「素食者」,這個小小的舉動不但讓她的婚姻陷入危機,並且成為一連串失控之舉的開端。
英惠的姐夫是個藝術攝影師,正陷入創作的低潮。他從妻子那裡聽說小姨子英惠的臀部至今還留著胎記,突然產生了久違的靈感,身上彩繪著花朵的全裸男女交合的場景,從此鐫刻在他腦海裡。他想要在英惠的裸體上作畫,並拍攝成影片。英惠成為姐夫的模特兒之後,身上的花朵彩繪竟然讓她不再受到夢魘困擾,也重新燃起她的肉體慾望……
因為小時候一同活在被性情暴躁的父親家暴的陰影下,仁惠把照顧妹妹英惠當成這輩子的責任。然而,她內心其實痛恨著住在精神病院逐漸走向瘋狂世界、把一切丟給她的妹妹。看似開朗穩重的仁惠,也曾有過對生活萌生倦怠和絕望,拋下稚子尋死的舉動。痛苦而壓抑的她,是否能帶著掙扎在噩夢邊緣的英惠,踏上自我救贖新的旅程?
《素食者》由三個章節構成,每章分別以不同的視角刻畫行為日趨極端的素食者英惠。在她斷絕食物的過程中,融合了關於暴力、美、欲望、罪和救贖的疑問。書中出現了多種意象:絢麗的盛開花朵、直挺的陰鬱樹木、花瓣大小的藍綠色胎記、血淋淋的垂死動物與飛翔之鳥,有性的符號,卻非刻意強調煽情。作者行文如詩,捕捉瞬間掠過的情感來勾勒角色無奈又痛苦的命運,有如一則黑暗預言。
2025年8月25日 已读
之前看福柯的书就意识到疯狂和正常的边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清楚,一个人是否有做一棵植物的自由呢,明明可以用植物的方式去选择生存还是死亡,但世俗介入给她的伤害远比她给自己带来的更大。那么人有伤害自己的自由吗?他们在用拯救肉体的借口来摧毁她的灵魂。
卡利古拉 豆瓣
作者: (法) 加缪 译者: 李玉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4 - 5
“别人总以为:一个人那么痛苦,是因为他所爱的人一日之间逝去了。其实,他痛苦的价值要高些:那就是发现悲伤也不能持久,甚至痛苦也丧失了意义。”
罗马君主卡利古拉在情人死去之后,发现人格、尊严,甚至痛苦在死亡面前毫无意义。他开始极端使用他的权利,肆意地破坏、践踏一切人类原有的系统、善恶、情感,成了人人恐惧的暴君……他想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永恒,想要拆穿这世间所有的虚伪……
1938年加缪开始撰写《卡利古拉》并同时收集写《局外人》的资料,1940年完成《局外人》之后的三四个月,开始投入到《西西弗神话》重要部分的写作。《局外人》1942年发表,《西西弗神话》1943年出版,《卡利古拉》1944年出版。加缪将其合称“荒诞三部曲”。可以说《卡利古拉》和《局外人》《西西弗神话》一起,从小说、散文、戏剧“三位一体”共同呈现了加缪的“荒诞哲学”。
|加缪高分神作,挚爱粉的心头宝藏。
|与《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并称“荒诞三部曲”,共同呈现加缪的“荒诞哲学”。
|一个疯王的故事,一个荒诞人的神话。
面对荒诞的现实,加缪再一次让一个独立的个体发出了质疑。
|荒诞!炸裂!真实!残酷!
一场惊心动魄的疯批美学盛宴,探讨爱与恨、生命与死亡、自由和禁忌、理想与现实、存在与永恒。
|法语文学翻译家李玉民译本。
新撰五千字序言,深入阐释加缪的荒诞哲学。收录《加缪论戏剧》,进一步了解加缪的文学创作。
|精装双封面设计,封面特种纸专色印刷,内文胶版纸印刷。
|「这个世界并不重要,谁承认这一点,谁就赢得自由。」
2025年8月24日 已读
因为之前看社科八卦的时候加缪一直是和波伏娃、萨特一起出现的,搞得我一直觉得他也是存在主义,但看完《卡里古拉》,发现此人的思想大概更接近荒诞虚无主义。在某个瞬间,卡里古拉发现“别人总以为:一个人那么痛苦,是因为他所爱的人一日之间逝去了。其实,他痛苦的价值要高些:那就是发现悲伤也不能持久,甚至痛苦也丧失了意义。”,当在生活里找不到意义时,你的人生只是一场慢性自杀,但意义的背后可能也只是虚无。
擬仿物與擬像 豆瓣
作者: 尚.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 译者: 洪凌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 6
本書是當今後現代大師布希亞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認為,後現代的文化現象充滿了他所謂的「擬像活動」,現實界已然消失,擬像也非傳統模仿論所言對現實的擬仿,而是虛構物的再仿複製。所以,整個後現代的社會乃是一個超越現實的場域。作者對後現代的文化現象剖析入微,所提出的理論設構及術語在人文及社會學科內均已被廣泛引用。


目 錄

‧關於布希亞的它方與它者
‧擬仿物的形構進程
‧歷史:退卻的劇景
‧《末世災厄》
‧《中國症候》
‧《現代啟示錄》
‧波爾堡效應:內爆與倒退
‧超市場與超商品
‧意義在媒體中的內爆
‧全然的廣告,零度地基的廣告
‧複製體的故事
‧幻象投影機
‧《潰撞》
‧擬仿物與科幻小說
‧動物:地盤與變身
‧餘留物
‧迴轉不停的屍身
‧價值的最後探戈
‧說嘴虛無主義
2025年8月23日 已读
鲍德里亚作品里比较重要的一本,关于拟像的相关理论,没有《消费社会》好读,感觉是喝了几斤后写的。拟像的概念挺后现代的,是在秩序之上的凝聚成的第三层状态,并缓慢吞噬真实,在不断的内爆中轮回,不过鲍德里亚居然把打破这种循环的希望放在物理学的开拓暴力上,还蛮乐观的。
达洛维太太 豆瓣
Mrs. Dalloway
作者: [英] 弗吉尼亚·吴尔夫 译者: 谷启楠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1
《达洛维太太》探讨了“人存在的意义”这个问题,主人公(克拉丽莎)更多是处在生活的枷锁之中,只在意“体面”的生活,而并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这本书中想表达的是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和生活,勇于突破生活的牢笼,真正去体会爱,体会感动,而不只是虚荣而迷茫地活着。此外,吴尔夫作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人物,在文中清晰地体现了女人在当时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
2025年8月20日 已读
看意识流对我而言最痛苦的就是,才看了三行字脑子已经走神到三公里外犁了三里地了,全篇都是不连贯的思想碎片,没有剧情作为阅读锚点,最好能一次性看完。达洛维夫人像一个万花筒,不同人的思绪在她身上折射出不同的灵魂色彩,或许她明白自己理应去奉献给什么样的生活,但繁华的物质和逃避还是让她陷入了日复一日的派对生活。看这本让我想起了莫里亚克的苔蕾丝,同样是被庸碌的生活磋磨掉的灵魂。
動物化的後現代 豆瓣
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 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
6.8 (43 个评分) 作者: 東浩紀 译者: 褚炫初 大鴻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6
次文化研究的根基經典名著
你真的理解「御宅族」是什麼意思嗎?
從「理想的時代」到「虛構的時代」,人類將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為日本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欲了解當代日本社會,必先了解御宅族系文化的來龍去脈!
御宅系文化研究第一把交椅──東浩紀,帶你一探究竟。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不只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國家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御宅族一向被賦予負面的意義,但是當這個族群所形成的影響力已經不只限於一個小圈圈內時,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這個族群對於動漫甚至當代文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而且這些被誤解的族群,其行為模式是文化的脈絡之一,也正在改變著人類的整個歷史文化。
作者以其豐富的文化論述內涵,概要而精闢的分析御宅族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社會和日本思想,並從中理出御宅族文化的形成與未來的可能性。
2025年8月19日 已读
我以为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写背景就已经够絮叨了,没想到后面的内容更啰嗦加琐碎,几个概念翻来覆去的说。虽然说现在确实是消费“数据库模式”,但“数据库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同人社群我并不认为只是为了消费情绪,“大叙事”下的社群交流和“数据库模式”的社群交流有什么不一样也没有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如果只对载体进行讨论而不了解社群,研究很容易浮于表面。
螺丝在拧紧 豆瓣
The Turn of the Screw
6.0 (9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詹姆斯 译者: 黄昱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1
《螺丝在拧紧》是亨利·詹姆斯最重要的中篇小说之一,也是凝聚了其高超的中篇小说艺术魅力的一部作品。圣诞前夜,几个朋友围坐炉旁,百无聊赖地讲起了自己听到的鬼故事。其中一个人说到郊外一个家庭女教师受到鬼怪困扰的故事。一切看来稀松平常,但一切在亨利·詹姆斯笔下却变得生动精致起来:只有家庭女教师能够见到“它们”;只有她怀疑先前的女教师因为某种邪恶的动机正在控制着庄园当中的两个孩子。所有的人都认为她疯了,两个孩子却对此讳莫如深。为什么小女孩始终不承认清清楚楚立在湖岸边的人影?是小女孩儿被迷惑了,还是女教师在妄想?作者并不急于马上揭示答案,但是脊背在发凉,螺丝在拧紧……
此次收入“译文经典”丛书的《螺丝在拧紧》,经过重新排版、校订并在正文中增加了12幅奥地利裔阿根廷插画家Mariette Lydis所绘插图,选自1949年Heritage Press的The Turn of the Screw.,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2025年8月18日 已读
第一人称带来的叙事不可靠就是叙诡的魅力所在,会给故事留下大量的留白和解读空间,然后大家就这样吵吵吵吵个几十年……到最后好看的已经不是故事了,是后面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其他东西。
我为什么要写作 豆瓣
8.9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0
《我为什么要写作》收录了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政治与文学随笔共19篇,集中描绘了作者不同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着重回顾了写作生涯中的种种感想和体会。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书评作家赛里尔•康诺利说:“他所说的和他所写的每一个字都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我为什么要写作》随笔集收录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政治与文学随笔共十九篇,集中描绘了作者不同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如此欢乐童年》),着重回顾了写作生涯中的种种感想和体会(《我为什么要写作》)。不论是描写政治家的谎言、分析英国人的性格,还是揭露战争丑陋的真相,奥威尔的随笔一如他的小说般犀利而有趣。
2025年8月17日 已读
奥威尔在寄宿学校的童年以及去缅甸当殖民警察的经历给他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文风简洁干练,同时一针见血。《如此欢乐童年》和《射象》分别是记录这两个时期的作品,也是整本里面我最喜欢的两篇作品,《如此欢乐童年》是奥威尔作为学生处于权力下位者时在学校的生活,《射象》则是他作为殖民警察处于权力上位者在缅甸的生活,无论身处那边,奥威尔都敏锐的察觉到了权力对人的腐蚀和异化,并且让人失去身为人的自由。除了这种有着浓烈奥威尔风味的作品,里面还有很多他对文学、文学评论的讨论,他对文章的追求不是在华丽的辞藻,而是力求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毕竟他是创造出“Newspeak”的作者。
癌症楼 豆瓣
Раковый корпус
9.2 (30 个评分) 作者: (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姜明河 译林出版社 2013 - 2
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
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
该书《癌症楼》是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一,也是他据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
“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二十几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在多年沉冤蒙难的日子中他已淡忘了女人,但他来到癌症楼治疗的时候,性意识在他身上猛然苏醒,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在展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作者还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室病友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人格扭曲,如向上爬的官僚鲁萨诺夫、青年地质学家瓦吉姆、女医生薇拉等等。
《癌症楼》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思考社会悲剧之根源,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
他的人生与作品是如此相仿,堪称典范,相互之间,几乎不可分割。
——哈罗德•布鲁姆
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
——弗拉基米尔•普京
事实上,抛开政治的因素。索尔仁尼琴的文学艺术成就还是很高的。比如:在《癌症楼》这部作品中,他就非常精彩地刻画了七八个身患癌症的患者在面对生死时的不同态度,由此反映他们分别代表的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蓝英年
2025年8月15日 已读
一部苏式风味很足的群像作品,不同的人在癌症楼里细细抿过自己过去的人生,等待命运最后的审判,索尔仁尼琴是把意欲写得很明白的作家,于是当时的苏联社会被赤裸裸的呈现出来,浓缩在这栋癌症楼里。科斯托格洛托夫的人生好像一直在抗争中度过,在服役、流放、患病的过程中,有一种顽强的“‘宇宙精神’的一小块碎片”在支撑着他,但当他痊愈出院,看到自己实际是一个被时代抛弃、无法向欲望妥协的人时,他被真正的杀死了。
将熟悉变为陌生 豆瓣 谷歌图书
8.1 (34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 [瑞士]彼得·哈夫纳 译者: 王立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8
“原来的做事方式全部失效,新的方式却没有被发明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处境。”
*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鲍曼在世最后访谈。
◎ 当代极具影响力社会学家 × 知名犀利记者,智力交锋,献给我们一代人的思想小书。
◎ 一份写给当代人的睿智生存指南:关于今天人的境 况,关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
【编辑推荐 】
※ 一场精彩智趣的“世界级播客”,“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鲍曼生前最后的对谈__ 思想碰撞,棋逢对手,从不同侧面描写人类的生存境况:新中产的不稳定感、互联网同温层……
※ 畅聊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爱情、家庭、身份、权力、当下与未来……记录1933—2016年重要事件,“二战”“经济危机”“数字时代”“新穷人”……以冷静的局外人与炽热的参与者双重视角,洞察这一流动、变化的世界。
※ 一本小书,关于鲍曼毕生工作的珍贵谈话 __ 从军队少校到大学教授,从实践者到思想者,鲍曼从未停止思考。他并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鼓励我们更好地认识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事实和真相。
※ 辛辣的幽默感,史诗般的世界观,化阴郁为光明的罕见天赋 __一直活泼敏锐,始终心怀希望,做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这是鲍曼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力量。“即使知道明天世界会毁灭,我还是会种我的苹果树。”
※ 卡夫卡、弗洛伊德、莱姆、昆德拉、艾柯 在对谈中纷纷现身冒泡
—————————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正在失去爱的能力?疯狂消费后,欲望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满足?每个人为什么都成为其他人的敌人?

齐格蒙特•鲍曼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
在这场谈话中,他继续以“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宗教、政治。从经济危机到新型穷人,从社会责任到公民权利,从战争阴影到幸福日常,从偶像作家到人格类型……并就这些话题,深入思考,为我们这代悬浮在不安全感的人提供对自己境况的新认知,改变了我们对现代世界的思考方式。
这场最后的对谈,让我们对21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鲍曼有了新的了解:他从不回避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总是努力质疑公认的智慧和常识,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
【媒体及学者推荐】
鲍曼用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建立了一个任何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立场 ——社会学家吉登斯
如果鲍曼能活得足够久,继续他与瑞士记者的对话,让熟悉变得陌生,那这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播客的开篇。 —— Shepherd Express
2025年8月14日 已读
哈夫纳在序里对鲍曼的夸赞不如鲍曼自己在访谈中显露出的魅力,就我看过的几本里鲍曼的作品相较于其他关于消费、资本内容的作品适口性更强,而且写的东西也言之有物,是非常适合大众选择来入门的书,他在访谈里会感概自己的作品文学性比较弱,但我觉得这一点提高了他作品的可读性。鲍曼是一位有知识分子责任感并会为之努力的人,对当下社会的问题也很有见解“我们陷入了这样的处境:我们需要用自己所有的私人资源来应对并非我们造成的问题。这是一个由必须自己做决定并为后果负责的个体组成的社会。”。以及看这本访谈找到很多自己会感兴趣的书,收获很多的一次阅读。
黃色壁紙 豆瓣
作者: 夏綠蒂‧柏金斯‧吉爾曼 译者: 王若英 八方
●早於《德古拉》25年、吸血鬼文學先驅作品〈女吸血鬼卡蜜拉〉
卡蜜拉模糊的影像仍以不同的姿態交替出現——有時是愉快、慵懶、美麗的女孩;有時則是我在教堂廢墟中見到的那個扭曲痛苦的惡魔;每當我沉入夢境時,總以為自己聽見卡蜜拉的腳步聲,迴盪在客廳的門廊。
●女性主義代表作、全球校園英美文學課、性別教育指定讀物〈黃色壁紙〉
壁紙裡有些東西,除了我,沒人能懂,恐怕永遠也不會懂。在表層圖案後面,模糊的形狀一天比一天更清楚。它一直是相同的形狀,只是數量愈來愈多。像一個彎腰的女人,在圖案後面匍匐爬行。我一點都不喜歡。我希望——我開始希望——約翰能帶我離開這裡!
●《金銀島》、《化身博士》作者另一佳作、充滿夏威夷風情的奇幻故事〈魔瓶〉
這種玻璃是以地獄之火冶煉而成,瓶子裡住著一個妖精,我們現在看到的晃動身影就是它,應該不會錯。誰買了這個魔瓶,誰就是妖精的主人;主人所有的欲望,包括愛情、名望、財富、像這樣的樓房,甚至,像這樣的城市……只要說得出來,全屬於主人的。
●後世多次仿作的許願文鼻祖作品、驚悚小說經典之一〈猴掌〉
「這東西有什麼特別嗎?」懷特先生從兒子手裡接過猴掌,檢視後放回桌上問道。「有位老僧人在上頭施了一些咒語。」莫利斯神情肅穆地說:「他是一位聖者,想讓世人知道命運天定,抗拒天意的人將痛苦不堪,所以在猴掌上施了符咒,可以讓三個人各許三個願望。」
●《時間機器》、《世界大戰》作家另一傑作、發生在安地斯山脈中的奇異故事〈盲眼國〉
年邁的長老開始向他解釋生命、哲學與宗教,並告訴他盲眼國原是石頭裡一個中空的空間,裡面全是沒有知覺的東西,然後駱馬與其他的動物開始出現,接下來是人類的出現,最後出現的則是天使。天使會唱歌、會拍動翅膀發出聲音,但沒有人可以碰到祂。乍聽之下,努納茲感到非常迷惑,但隨即意識到,原來長老指的是鳥。
2025年8月13日 已读
从精神病人的第一视角看发病的过程还是蛮克苏鲁的,很多意味不明的东西藏在文字后面,女主的丈夫因为是医生,通过诉诸权威、逻辑滑坡的一些谬论将女主的需求贬低、驳回,而女主在这种压迫下精神崩溃,放弃了对自身秩序的维持,成为了疯女人。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描写了癔症发病的环境和过程,感觉作者写哥特类的小说会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