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kers~⭐ - 标记
霍比特人 豆瓣
The Annotated Hobbit
9.3 (7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译者: 吴刚 / 黄丽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
2025年6月17日 已读
比起魔戒系列更接近童话定义的一本书,依旧是充满托尔金特色的充满惊险和奇遇的冒险,遗憾的是14个矮人的刻画比较敷衍,看完除了梭林其他的几位都没能记住,感觉出场的作用主要在数量上有个优势。这本里的魔戒与其说是蛊惑人心的至尊魔戒不如说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小道具。这本插图详注版带了非常多关于霍比特人的版本修改注释、和魔戒系列的关联注释、托尔金设定的中土世界的注释,还有很多画家给霍比特人画的插画,很适合喜欢托尔金和中土世界的人买来收藏,但第一次读还是更推荐简洁一点的版本。
魔戒(第三部) 豆瓣
9.0 (5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J·R·R·托尔金 译者: 汤定九 译林出版社 2001 - 11
《魔戒》这是一部有关史前人类霍比特人的故事。弗拉多为了拯救族人,前往火焰山的厄运山口,要摧毁魔戒的魔力,使人类免受黑势力的奴役……。《魔戒王三部曲》是英国牛津大学中世纪英国文学教授J.R.R.托尔金于1954年推出的系列作品。它一经问世就在英美两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随即成为西方奇幻文学殿堂的经典之作,并影响了好几代的读者。至今《魔戒王三部曲》已被译成25种不同语言,全球销售量达9000万册以上。托尔金教授创造的中古大地魔幻社会,结构精密,住着不同的种族,而哈比族少年佛洛多被卷入一场争夺魔戒的正邪大战,凭着勇气和友人的帮助,终于战胜黑暗力量。
2025年6月16日 已读
整体的故事还是蛮童话的,黑白分明,邪恶的那方丑陋狰狞,正义的这方美丽善良,最后正义战胜邪恶,所有人都获得了幸福的结局。很佩服托尔金创造了这么一个繁杂丰富的中州的世界,在附录你不仅能看到中州的编年史,还能看到不同种族、地区的语言变化,所有小说家构建的世界观至少都应该有托尔金一半严谨。
骑士:非官方修炼手册 豆瓣
Knight: The Medieval Warrior’s (Unofficial) Manual
作者: [英] 迈克尔·普雷斯特维奇 译者: 孙宇超 后浪 |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1
骑士为爱情比武决斗,
为荣誉驰骋疆场,
为信仰奉献生命。
本书将告诉你关于骑士的一切
☆编辑推荐
骑士是中世纪欧洲的精锐战士。他们全副武装,身骑高头大马,看上去锐不可当。他们心中有骑士精神,手中有骑枪宝剑,荣誉在等着他们。本书将告诉你在中世纪晚期成为一名成功的骑士需要知道的一切:
· 怎样参加骑士册封仪式该置办哪些装备
· 怎样赢取女士的芳心
· 怎样加入骑士团
· 怎样在比武大会中取胜
· 在战斗中该做些什么
这本骑士手册,现在就传授于你!
▎内容简介
全副武装的骑士是中世纪欧洲的标志性形象之一。他们武艺高强,拥有坚定的意志,既是许多文学名著的主人公,也为大量电影、漫画、游戏提供了灵感,因此深受广大读者和影视爱好者的喜爱。然而,历史上真实的骑士到底是怎样的呢?本书作者以史料为基础,全面讲述了中世纪骑士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带读者走进中世纪的骑士世界。
2025年6月14日 已读
比起倪世光老师的那本,这本明显更倾向于那个时代的骑士会做什么而不是那个时代的骑士应该做什么,倪世光老师那本更多的是在书面上和宏观上讲中世纪骑士,这本则是弥补了实际上中世纪骑士的这部分空白。看到打仗的时候还是会去烧毁村落和主要依靠赎金来赚钱,感慨KCD2还是太全面了。
魔戒(第二部) 豆瓣
8.9 (4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J·R·R·托尔金 译者: 姚锦镕 译林出版社 2001 - 11
《魔戒王三部曲》是英国牛津大学中世纪英国文学教授J.R.R.托尔金于1954年推出的系列作品。它一经问世就在英美两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随即成为西方奇幻文学殿堂的经典之作,并影响了好几代的读者。至今《魔戒王三部曲》已被译成25种不同语言,全球销售量达9000万册以上。托尔金教授创造的中古大地魔幻社会,结构精密,住着不同的种族,而哈比族少年佛洛多被卷入一场争夺魔戒的正邪大战,凭着勇气和友人的帮助,终于战胜黑暗力量。
故事由魔戒持有者佛罗多展开,他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继承了一枚戒指,却发现这枚戒指是魔王迟迟不能统治世界的关键。他也陷入了善恶双方争夺的处境中。几经波折,他才得知必须携带魔戒深入魔王的领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毁这一切邪恶的根源。
于是,在巫师甘道夫的主导下,由精灵、矮人、哈比人、游侠和人类组成了魔戒远征队,试图护卫佛罗多前往魔王的老巢。
本故事随着讲述而扩展开去,直至演绎成一部“魔戒大战”史。其中还多次涉及到更古远的时代。在一九三七年《霍比特人》一书杀青,尚未付柞之前,我就开始写作续篇,但中途一度搁笔,原因是我想先将上古时代的神话与传说收集完整,并理出头绪来,那几年里这些神话传说已渐具眉目。我本来只是出于自己的爱好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不甚指望别人会对此产生兴趣,更何况其灵感基本来自语言学,是为了给小精灵语言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
为此我请教了别人,他们的意见使我的不甚指望变成了毫不指望;只是读者们想知道更多的有关霍比特人及其历险的故事,受此鼓励,我又书归正传,提笔续写。但一落笔就不由自主地将故事带到更古老的世界,尚未提及它的起源与发展,就讲述其结局与消亡了。这一过程在写作《霍比特人》时就已见端倪。在那本书里,已有几处提到更古老的事物,如埃尔隆德、冈多林、高种小精灵、妖魔,还略微提到了一些半路冒出来的人与物,他们比表面看上去更鲜明,或更幽深,或更隐秘,比如杜丁、莫利亚、刚多尔夫、索隆、魔戒。发现这些人和物的内在意义及其与古代历史的关系,便揭示了第三纪及其高潮——“魔戒大战”。
三大戒指归属天下小精灵诸君,
七大戒指归属石厅小矮人列王,
九枚戒指属于阳寿可数的几人,
还有一枚属于高居御座的黑魁首。
莫都大地黑影幢幢。
一枚戒指统领众戒,尽归罗网,
一枚戒指禁锢众戒,昏暗无光。
莫都大地黑影幢幢。
2025年6月13日 已读
非常多的大场面,新加入了很多角色,又开始分不清谁是谁是谁了。比较喜欢的弗罗多那边的剧情,阿拉贡那边实在太乱了看得头疼,而且索隆这边的事怎么就萨茹曼全权代理了,明明最大boss结果那么久面都没有露一个。
魔戒(第一部) 豆瓣 谷歌图书
8.5 (7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J·R·R·托尔金 译者: 丁棣 译林出版社 2001 - 11
这是一部有关史前人类霍比特人的故事。弗拉多为了拯救族人,前往火焰山的厄运山口,要摧毁魔戒的魔力,使人类免受黑势力的奴役……
《魔戒王三部曲》是英国牛津大学中世纪英国文学教授J.R.R.托尔金于1954年推出的系列作品。它一经问世就在英美两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随即成为西方奇幻文学殿堂的经典之作,并影响了好几代的读者。至今《魔戒王三部曲》已被译成25种不同语言,全球销售量达9000万册以上。托尔金教授创造的中古大地魔幻社会,结构精密,住着不同的种族,而哈比族少年佛洛多被卷入一场争夺魔戒的正邪大战,凭着勇气和友人的帮助,终于战胜黑暗力量。
故事由魔戒持有者佛罗多展开,他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继承了一枚戒指,却发现这枚戒指是魔王迟迟不能统治世界的关键。他也陷入了善恶双方争夺的处境中。几经波折,他才得知必须携带魔戒深入魔王的领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毁这一切邪恶的根源。
于是,在巫师甘道夫的主导下,由精灵、矮人、哈比人、游侠和人类组成了魔戒远征队,试图护卫佛罗多前往魔王的老巢。
2025年6月11日 已读
剧情上来说还蛮公路旅行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在路途上遇到不同的朋友看到不同的风景。托尔金对中州世界的设定是庞大而严谨的,特别是在语言方面,可以看出他对制造新词的创造力和对语言的理解力。第一部看下来,感觉托尔金里的反派都属于比较抽象的类型,比起具体的人(生物?)更多的是蛰伏在内心的欲望。
中世纪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李筠 岳麓书社 2023 - 7
中世纪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中世纪是理解古今之变和中西之别最好的思想试炼场。继《西方史纲》《罗马史纲》之后,李筠再次变换写作构思和手法,以20年的学术功底,精心为读者建造了一座异彩纷呈的中世纪博物馆。走进这座新颖的博物馆,“维京人”“骑士”“女巫”“炼金术”“黑死病”迎面袭来,李筠用这些最典型也最有趣的中世纪话题帮读者建立起对中世纪的初步印象。而后,李筠用“帝国”“教会”“王国”“大学”“城市”五个专题展室,向读者系统地展示了中世纪诸多脉络的独特演化,精彩地呈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时代,有力地揭示了现代世界从中世纪脱胎而来的历史逻辑,同时细腻地与读者一起品味从“混乱”中寻找自我定位的历史智慧。
编辑推荐:
1.继《西方史纲》《罗马史纲》“史纲体”写作之后的又一力作!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学者李筠——专业领域研究20余年的精华汇总。
●理解古今之变和中西之别最好的思想试炼场
从帝国、教会、王国、大学、城市出发,打造一座独特的博物馆,理清西方文明成长的关键阶段——中世纪,破除关于西方历史最大的误区,同时,理清西方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得到一条完整的西方历史脉络;
●获得一套理解现代世界的系统方法论
在破除一般人对中世纪“黑暗”的简单化误读之余,进一步在认知上跟专业学者拉平距离,完成认知上的升级,并且读懂孕育出现代西方的中世纪,打开一片多姿多彩的新天地。
2.一本玩透“权力的游戏”最好的解答书!
展现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样性,打开西方文化符号的大宝库,也是这本书能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我们从哪里来”,学会在复杂纷乱中安顿自我。
当我们学会了理解和悦纳非意图后果,我们的视野和心胸会变得更宽,思路和方法会变得更灵活,自我定位也就会变得更从容。我们就要学会和这个多元的世界相处,学会坦然地理解和面对非意图后果,学会把伟大时代的诞生看成万流归宗的结果,学会在万流归宗的大潮中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
3.中世纪历史精美配图,完整还原不同于以往认知的中世纪
●逻辑通顺,语言流畅,可读性强,是兼具通俗性和专业性的历史读物。
4.国内文化大咖推荐!丛日云、刘擎、施展、刘苏里、俞敏洪诚挚推荐!
2025年6月9日 已读
更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婴儿辅食级别的中世纪入门读物,比较偏向宏观方面的中世纪知识,作者用了很多中国的历史和现在比较流行的影剧来引导读者去了解中世纪的历史。这样写是更通俗易懂了,但难免会有很多作者自己的主观判断,显得比较说教,而且做科普的还是应该尽量在作品里避免出现太明显的立场的,我个人也比较不喜欢这点。
中世纪人自有生活妙计 豆瓣
作者: [加] 达妮埃尔·齐布尔斯基 译者: 欧阳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5 - 6
中世纪人洗澡吗?用肥皂吗?刷牙吗?
中世纪人讲究餐桌礼仪吗?直接用双手抓饭菜吃吗?
中世纪人都是包办婚姻吗?使用避孕药具吗?爱自己的孩子吗?
……
你知道中世纪人生病时最先采取的行动是祷告吗?
祷告奏效了是上帝的仁慈,祷告不奏效是上帝的惩罚。当然,药剂师和内科医师这样的专业人士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和现代不同,只有少数贵族和富人才请得起医生。
中世纪的人穿不穿内衣裤?
穿啊,在于奥地利发现的一批15世纪的织物中,不但有一身原封未动的内衣、内裤,其中还有4件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胸罩。而且不出所料的是,这些内衣、内裤全都由亚麻布制成。
……
本书将用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解答你对中世纪人的所有疑问,从衣食住行到社交消遣,满足你对中世纪人的所有好奇心。每一个问题的答案背后都有严谨的史料作为支撑,这些答案可能会颠覆你对中世纪人的认知,或是让人捧腹,或是令人骇然,但无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就像如今的我们一样,中世纪人也自有他们的生活妙计。
2025年6月8日 已读
中世纪豆知识小合集,很难得的这种科普向的小册子写得那么有趣,而且里面提到很多的点都在游戏里玩到了,一读到某个点就想到游戏里的某个任务,边读边笑,体验感拉满。我之前就一直在找这种类型的小册子,这本就非常符合我心意。
昨日之岛 豆瓣 Goodreads
L’Isola Del Giorno Prima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刘月樵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我已经写过太多有关修道院和博物馆的东西,现在我应该尝试自然这个主题。

该如何才能做到只谈自然?

就是把一个遭遇船难的人放到荒岛上面。

《昨日之岛》是埃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延续了《玫瑰的名字》和《傅科摆》的写作风格。如果说《玫瑰的名字》讲了修道院里的谋杀案,《傅科摆》嘲笑了对阴谋论的执迷不悟,《波多里诺》告诉我们如何从谎言出发构建真实的历史,那么《昨日之岛》这部大航海时代的鲁宾逊漂流记就是在孤独中构建世界历史。

一六四三年的炙热夏天,一艘负有寻找一百八十度经度线位置之秘密任务的商船“阿马利丽斯号”在南太平洋某处遇难。船上唯一的幸存者罗伯托是个患有疑心病、妄想症、惧光症,而且不会游泳的年轻人。在遭遇海难之后,他又被浪潮冲上另一艘弃船“达佛涅号”,罗伯托依靠船上残存的粮食、果菜和家禽维生,坐以待毙之余,只能靠书写情书——以及回忆,最后演变成小说——打发时光。透过这些书写,作者埃科为读者交代了罗伯托的前半生——牵动全欧的卡萨莱城争夺战(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西班牙、教会悉数登场),各国以寻求经度的秘密为目的的间谍战,在那个世纪信仰与科学的激烈交锋……
2025年6月6日 已读
这本的叙事是用第三人称去填补罗伯托的故事空白,但比起《玫瑰的名字》感觉这本让我更接近埃科,可能是罗伯托个人的思绪太多太繁杂了。书里蒙昧与理性的碰撞,宗教和哲学的混杂还蛮中世纪风味的,加上埃科对语言迷幻的运用和罗伯托患病时陷入宗教狂想梦境,读完仿佛大脑也被埃科搅过一般。不过这本对我来说的缺点也是离作者太近了,更喜欢《玫瑰的名字》和《傅科摆》里那种被剧情推着走,对人物的所做所思不会下太肯定的判断的写法,而这本很多人物都在试图对罗伯托进行说教。
自恋主义文化 豆瓣
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拉什 译者: 陈红雯 吕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我们是否爱上了我们自己?是否在追求自我满足时牺牲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是否在疯狂追求“自我”和“性解放”的同时,失去了亲密、欢乐与互相之爱?
正如本书于1979年问世时所指出的那样,它要阐述的是“一种正在死亡的生活,一种崇尚竞争的个人主义文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西方社会,焦虑的、自我关注的自恋性格,正逐渐取代了弗洛伊德时代那种深受超我意识压抑的歇斯底里型性格。
作为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自恋主义,正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核心性格与心理特征,也是当代西方社会文化与心理危机的根源。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心理和文化批评的经典之作,对于美国乃至西方的学术界以及社会公共议题影响巨大,并获得了当年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2025年6月4日 已读
与其说研究自恋主义,不如说拿自恋主义当引子谈论社会问题。作者从自恋主义出发,讲述了近现代的旧秩序崩塌,新秩序还未被创建的这段时间,心理治疗逐渐替代宗教,“时间之维被切成碎片”,个人的自我扩张替代了家族历史的整体观念,自恋主义的泛滥不过是近代人获得自由后的焦虑和在资本主义背景下的渴望获得认同的心态。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豆瓣
「自傷的自己愛」の精神分析
6.5 (21 个评分) 作者: [日] 斋藤环 译者: 顾小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10
“躺平”“发疯”到“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自我diss + 不配得感,东亚人被嫌弃的一生——
自责的根源在于“想珍重自己”。
不如将自恋化为前进原动力,
献给脆弱一代、宅一代的解毒剂。
——————————
【内容简介】
自恋是我们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情绪,甚至是健康的标志。承认并培养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自恋,比浅薄的“自我认同”要好得多。
精神分析学者斋藤环梳理“自恋”概念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演变,分析当代年轻人的“点赞成瘾”“自我否定”“不配得感”“高自尊低自信”等具体现象,引导我们如何寻找“自我伤害”的根源,开创性地呼吁自恋的重要性。
重新审视“没用”的自己,寻找健全的自爱方法。
——————————
【编辑推荐】
🤍 为茧居(“家里蹲”)去除污名,为自恋正名:
爱自己不是坏事,当个废物,也没关系~
献给脆弱一代、宅一代的解毒剂
.
自恋是毒,也是药!与其彻底清除,不如适度共存——
挂在嘴边的自我diss、时时萌生的不配得感,
越来越严重的“家里蹲”问题,
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自我伤害,
其实只是我们保护自我的铠甲!
自我伤害式自恋的呈现,大多是“理想中的自己”在批判“不好的自己”。
而健康的自恋,是我们活在世上确认自我、巩固自我的手段,是能使人变得幸福的自恋。
.
🤍 关于自恋的心理自助使用手册:
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坦率地喜欢自己,自我认同出了问题
东亚年轻人得了一种时代情绪病,怎么办?
.
对于当代东亚年轻人来说,
困扰我们的从来不是太自恋怎么办,
而是配得感低怎么办!
从来不是发现自己NPD如何自救,
而是发现自己是不会拒绝的讨好型人格怎么自救!
这本自助手册,与我们切身息息相关,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
是一本温柔地指出痛处的书,是带我们安抚珍视负面情绪、更稳定锚定自身的药方。
.
🤍 “死宅”与“宅文化”,“现充”与“阴暗怪”,
“社交障碍”与“不想上班”,“点赞上瘾”与“人设崩塌”……
属于我们当下时代、属于年轻人的精神分析大师层层剖析,答疑解惑
.
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日本精神科医生斋藤环,
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者和大学教授,还是活跃的文化批评家。
他擅长用自身体验去切入理论性话题,为每一个年轻人写书。
他将所有我们最熟悉的定义与设定分析透彻,
共情深陷泥沼的我们那些难以明言的痛苦,
他拉住迷途的年轻人的手,带我们走出迷雾。
.
🤍 坚强向上的社交假面下,是孤独、想要被看见的软弱的我!
“双面人”视觉设计,小开本生活实用书,提供能量,轻便易读。
知名设计师汐和操刀,双封设计,护封使用有透感特种纸,与内封呼应:
影影绰绰的紫绿色行走的人恰如每个人自恋与自伤的两面,
唯有正视,才能珍惜、拥抱我们身上所有正面和负面情绪。
内文采用顺纹书纸,好翻不发黄;
趁手小开本,如平时随身携带的充电宝、能量棒,
帮助我们在现代的旷野上更健康地跋涉。
——————————
【推荐语】
自伤式自恋,是在容易过度在乎他人认可的价值观社会中,给自己烙上“失败者”的烙印并不断贬低自己,以此来保护真正的“自恋自爱”,这本身并不是病。有这本书的存在,真是太好了。
——日本读者
2025年6月2日 已读
可以当入门级自我呵护的心理类书籍看,斋藤环老师写的东西还是比较贴合当代年轻人的,而且能看出他了解的心理学派还是蛮多的,这种类型的学者不太会下绝对的判断,所以读起来还蛮舒服的。虽然我对茧居和自我否定的神经症行为,更赞同霍妮的理论,这种大规模的神经症,更多是社会转型之后,新一代的人失去了共同体的庇护,无法从合适的渠道找到认同感,并且社会要求的自我理想形象和理想自我差距太大,导致在社会生存下去就要切割一部分理想自我,选择茧居和自我否定的这部分人要不就是不愿意进行切割,或者确实达到不了自我理想造成的。
油炸绿番茄 豆瓣 Eggplant.place
Fried Green Tomatoes at the Whistle Stop Cafe
7.9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范妮·弗拉格 译者: 梁卿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4 - 2
➣一间守护正义的咖啡馆,一份超越时间的女性情谊!
➣畅销北美35年,让人念念不忘的治愈之书!
➣《油炸绿番茄》同名改编电影豆瓣8.7分,两位奥斯卡影后主演
人到中年的伊夫琳忍受着婚姻的疲倦和生活的无趣。
偶然间,陪同丈夫去养老院看望婆婆时,伊夫琳认识了妮妮,一个孤单的絮叨的86岁老太太。
陷入暴食怪圈的伊夫琳一边和妮妮分享零食甜点,一边听妮妮支离破碎地讲起50多年前一个名叫汽笛镇的小镇故事……
当顽劣活泼的“假小子”艾姬遇上淑女露丝,她便知道自己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目睹露丝婚后遭遇家暴,艾姬和朋友们奋力救出露丝,又把露丝的儿子视若己出。她和露丝一同开了一家咖啡馆,招牌菜是油炸绿番茄。
汽笛镇的人形形色色,叽叽喳喳的主妇们、梳着油头的男士们、身为佣仆的黑人、蓬头垢面的流浪汉,全都汇聚到这小小的咖啡馆。一幅美国南方乡村的风土日常画卷徐徐展开……
《油炸绿番茄》全书采用双线叙事:现代的伊夫琳和老太太妮妮——三十年代的艾姬和露丝,交叉书写。
叙事杂而不乱,且故意采用扰乱时间线的写法,但在前后章节利用妮妮的回忆、作者第三人称的书写、汽笛镇邮局太太的“小镇新闻简报”三种形式,相互补充,保证故事的完整性、趣味性和戏剧性。
2025年6月1日 已读
很好的群像小说,每个角色都很丰满,通过妮妮的视角和时间乱序的安排使艾姬和露西的故事有了更多的留白。我其实不太喜欢故事改变个人生活的剧情的,但这本的安排就很好,汽笛镇的故事无遗是给伊夫琳一个观众视角,她也能渐渐从其中看到自己曾经忽视的东西,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且作者的故事节奏非常专业,知道把一些合适的悬念留到最后。
美的历史 豆瓣 Goodreads
8.6 (18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 2
享誉国际的意大利小说家、符号语言学权威、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翁贝托‧艾柯所编著的第一部图文书,佳评如潮,新书观点众所瞩目!已出版28种版本,风靡全球。《艾柯谈美丑》的另一本《丑的历史》: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579688/
--------------------------------------
《美的历史》(内頁: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7039124/)是艾柯第一本“有图为证”的著作,全书做多层次布局,以主叙述带出源源不绝的绘画、雕刻作品,并长篇征引各时代的作家与哲学家,书前附上多页依时代顺序安排的图片对照表,使自古以来的对于“美”的观点之演变史一目了然。藉由本书,艾柯带我们一步步穿过许多历史时代,从古典以至当代,一路破除成见,打开新视角,来到今天的审美观:今天的审美世界是一个宽容、综纳百川的多神世界。
这部极度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读者多层次的路径,包括流动的文字记叙、绘画与雕刻等丰富的例证,另也将每个时代的作家、哲学家所摘选以及比较的说明内容收录其中。对读者而言,此书犹如一部美的概念的指引地图,引人惊奇地走入一趟趟精采的旅行。
本书图文并茂,全彩印刷。作者以独到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的发展历程做广博精辟的说明,广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呈现方式具独特的质感、美感,俨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宝典。
艾柯是一位思想敏捷、面面俱到的好向导,对许多随他踏上这趟审美之旅的读者,此书是既精采、又好用的“路线地图”。
美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品味与时尚是什么?美是要冷静、理性观察的东西,还是会牵动灵魂的媒介?在艾柯的引领下,我们走上这么一趟引人入胜的审美之旅,探索多变的“美”观,从古希腊以降,直到今天,并研析历世与美相伴相随的价值理念。除了密切检视视觉艺术,并援引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提供印证,他还扩大探讨范围,考虑爱情、女性的角色,以及丑、残忍,甚至魔性等课题。
本书将美的历史脉络呈现,它不仅是一部艺术的历史或美学史,而且是作者融合两者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义,涵括的范围自古典到现代。书中论及的美包含绘画、雕刻、建筑、电影、摄影、装置艺术以及文学等,领域广泛,包罗万象,以使广大的读者都能信服。
-------------------------------------------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林载爵的推荐语: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单纯由艺术史角度着眼;艾柯的学问取向广阔,讨论不只限于艺术史,更旁征博引,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哲学思想史寻找他山之石借鉴,在美学之外借助相关知识做讨论的切入点。
2025年5月30日 已读
这本比《中世纪之美》友好多了,内容从古到今,从混沌到明确分类,从绘画到诗歌,埃科都细细的把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摘录出来了,可能因为他自己发挥的部分很少,所以实际上还蛮好读的,算是一本很好的入门美学作品了。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豆瓣
8.5 (15 个评分) 作者: [美]玛丽·安·谢弗 / 安妮·拜罗斯 译者: 张敏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1
★读书 / 写信 / 分享爱 / 沐浴春天的气息
★这本书有一种“幸福的魔力”,看完会有很幸福的感觉,是疗愈系的翘楚,我会推荐给身边所有的亲朋好友。——范玮琪
★创兰登书屋有史以来平装本首印量纪录
★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卫报、泰晤士报文学畅销榜第1名
— — — — — — — — — — — —
伦敦女作家朱丽叶收到了一封根西岛的陌生人来信,信上说在一本二手书里看到了她的姓名和住址。
由此朱丽叶结识了独特的“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开始与这里的农夫、裁缝、园丁、渔夫们来往。这群淳朴的人阴差阳错地组成了读书俱乐部,却都因此爱上了阅读,有的为了求爱读起诗歌,有的为忘掉战争的忧伤读起了莎士比亚,有的因为《塞涅卡书简》摆脱了酗酒,有的则喜欢在读书会上朗读食谱。
这些奇妙而生气勃勃的时光,让朱丽叶决定踏上小岛……
2025年5月29日 已读
书信体的爱情小说,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有点太脸谱化了,导致人物不是特别的立体。特别是比利的那段,标准坏女人,一来岛上就不受小孩欢迎,并且头骨也有巨大隆起,完全就是为了推动剧情捏出来的丑角。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豆瓣
作者: [英] E. E. 埃文思-普里查德 译者: 覃俐俐 商务印书馆 2011 - 6
本书是一本经典的民族志,描述了生活在中非比属刚果区域的一个土著部落阿赞德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他们对巫术、神谕和魔法的信仰体系。
2025年5月28日 已读
很有意思的一本民族志,里面提到很多当地例子常看得我直接笑出声。就是巫术、神谕、魔法这几个点估计交叉性太大,所以有些类似得东西一直反复在提,显得有点繁琐了。阿赞德地区的这些迷信活动其实也是寻求对天灾人祸的一些解释,不愿意去相信厄运是无缘无故的,而巫医的发展也是给一些人带去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因为入职巫医的成本远超过他们获得的收入,看阿赞德人捣鼓毒药和仪式还能看出点炼金术和中医的意思。
传奇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6
◑张爱玲成名作初版重现:《传奇》未完,重现一场天才梦
◑张爱玲亲自选篇,设计封面:“整个一色的孔雀蓝,没有图案,只印上黑字,不留半点空白。”
◑对照初版《传奇》重新修订文字,保留原版封面,匠心排印,尽量还原初版风格,力求还原张爱玲文学路之开端初始的面貌。
内含张爱 玲珍贵小照一张。
◑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
《传奇》中,张爱玲以一种十分冷静的态度,将纷乱烟火中的一点真心,写成传奇,写成人生。《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小说中讲的是她们的摩登爱情,也是每个人的细琐生活。
-------------------------------------------------------------------------------
《传奇》为张爱玲首部中短篇小说集,1944年8月由上海杂志社出版,张爱玲设计封面,邓散木题字。本书沿用《传奇》初版本封面,内容一仍其旧,文字参校以《传奇增订本》及各篇初刊文,对明显错字酌予订正,为提到的书籍和文章加了书名号,作者特殊的用字习惯、方言用法,以及人、地、物之旧时译名,则未作改动。
2025年5月25日 已读
很绝望的发现我读张爱玲的作品非常容易走神,她的文字是那种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能去品味她文字中的留白的类型,很遗憾的是我不具备这些品质……看完书又结合着书评看了看,她能察觉到旧时代上流阶级处于变革时期的慢慢衰败的气息,又能敏感的认识这里有些东西是在焕发希望的,但有些还是不断地在侵蚀其中的人的生命和精神。有机会再试试读她其他的作品吧。
页边和听写 豆瓣
8.2 (14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 - 8
★ 埃莱娜•费兰特于“新冠疫情”期间 四场由他人朗诵的特殊演讲
★ 《痛苦和笔》《蓝宝石》《历史和我》|博洛尼亚大学名家讲堂之“埃科讲堂” |Le Eco Lectures ( Università di Bologna )
《但丁的肋骨》|“但丁及其他经典”研讨会 Dante e altri classici (ADI)
★ 「我们必须顽强工作,对我们所继承的糟糕的语言进行改造。」
★ 费兰特对启发自身的作家的致敬与重温: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伊塔洛•斯韦沃(Italo Svevo)、阿德里亚娜•卡瓦列罗(Adriana Cavarero)、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但丁(Dante)……
****
2020年,埃莱娜•费兰特接受博洛尼亚大学名家讲堂之“埃科讲堂”的邀请,进行了三场由他人代为朗读的演讲《痛苦和笔》《蓝宝石》《历史与我》。作家从自身的阅读写作史中提炼出“说出事情的原本”“我们所需的巫术”“必要的另一人”等关键主题,并通过阐释格特鲁德•斯泰因、英格博格•巴赫曼、劳伦斯•斯特恩、伊塔洛•斯韦沃、阿德里亚娜•卡瓦列罗等作家对自身的影响,勾连起自身写作过程和经典作品的联系。
书中还附录了《但丁的肋骨》一篇,是作家应意大利学研究者协会(ADI)的邀请,在“但丁及其他经典”研讨会上(2021年4月29日)发表的演讲稿,由学者蒂兹亚娜•德洛卡蒂斯代为朗读。费兰特阐释了但丁如何突破自己的诗歌传统,想象女性生活的智慧和可能,最终创造出贝雅特丽齐这一不朽的文学形象的。
***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没有任何词语真正属于我们。我们必须放弃这种想法:写作就是奇迹般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语气。在我看来,这是在以一种倦怠的方式谈论写作。其实事情正好相反,写作就是每次都会踏入一片无尽的墓地,那里每座坟墓都等待被亵渎;写作就是沉浸于已经写就的一切小说、散文和戏剧,无论是伟大的还是流俗的文学(只要用得上),并在漩涡般纷乱复杂的个性中,形成自己的写作;写作就是占有所有已经写就的作品,慢慢学会使用这些巨大的财富。——埃莱娜•费兰特
·
在很长时间内,我们要暂停区分写出平庸作品和写出传世之作的作家。我们要共同对抗糟糕的语言,它在历史上一直没有接纳女性的真相。我们要彼此交融,把我们的天分融合在一起,不让任何一行文字消失在风中,我们一定能做到。——埃莱娜•费兰特
2025年5月23日 已读
之前看《安·兰德的小说写作课》是把写小说当成一种技巧去磨砺,当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练习,你总能从大脑里拿到合适的词语和句子,但弗兰特对于写小说认识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语言的无能,是永远无法有合适的词汇去描绘的真实。好像这种对语言的无能的感触比较深的作者都喜欢用“他者”的视角来写故事,翁贝托(这本书的序里写“这本书的起因是翁贝托.埃科国际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一封电子邮件。”,看完的时候觉得真的好巧好巧)在《玫瑰的名字》的注里也表示,他写故事也需要“一个面具”才能避免“处于众目睽睽下讲故事的羞耻”,可能语言注定让我们的叙述达不到真实,但“创作小说不是为了让假的看起来像真的,而是通过虚构,以绝对的忠诚说出难以言说的真相”。
豆瓣
作者: [美] 玛格丽特·米切尔 译者: 傅东华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8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利特·米切尔的成名作。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描写了主人公郝思嘉曲折的情感历程以及她与残酷现实的不停抗争,堪称是对一个时代历史的解读和诠释。
2025年5月22日 已读
很好看很好读的一部长篇经典小说,很适合作为尝试阅读大部头作品的入门作品。郝思嘉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女性,我一向是对这类女性没有任何抵抗力的,但在这本里面,郝思嘉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她的生命力,而是她对“对的、道德性”的需求和她由欲望和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一些罔顾人伦道德的行为之间的张力。因为这本是由郝思嘉的第一人称视角书写的,并且她实在不算是能想明白的事的人,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的是在郝思嘉自私、虚伪的自白,而忽略她其实肩负起了常人无法承担的责任。所幸的是,媚兰是个比郝思嘉更懂郝思嘉的人,我常常在书里看到郝思嘉自己心里一通自白到最后还是不知道自己真实心理,但媚兰总是一眼看透就感觉很温馨好笑,媚兰也是郝思嘉在母亲死后,成为她的心理和道德伦理的支柱,即使她自己被“爱着卫希礼”的幻象蒙蔽,她的心也在每一次不安的时候让她想回到媚兰身边。对于书里的男性我就没有那么喜欢了,卫希礼你既然决心要做那根得不到的萝卜,那能不能好好的待在自己该待的位置;白瑞德我不怀疑他是爱思嘉的,但他既爱思嘉身上那些和自己的共同点,同时也憎恨他们,他被自己的道德困境折磨,却还要同时去折磨思嘉。这两人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特别是白瑞德,他自诩自己是最了解思嘉的,但也喜欢和思嘉讲话的时候,说一些虚头巴脑、弯弯绕绕的东西,媚兰就从来不这样!我觉得这完全就是他们通过思嘉去发泄一些自己的情绪和不满,而不是要让思嘉了解他们和知道他们对她的感情。
中世纪厨房 豆瓣 谷歌图书
7.2 (12 个评分) 作者: (芬兰)汉内莱·克莱梅蒂娜著 / 欧阳瑾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09 其它标题: 中世纪厨房:一部食谱社会史
在现代人的印象里,中世纪人一定是生活在一个物资贫乏的时代,干巴巴的面包皮、漂着奇怪固体的蔬菜清汤、以香料掩盖腐臭味道的肉品……这些对中世纪饮食的误解深深地禁锢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五味俱全。实际上,中世纪人会用公共烤炉烘烤新鲜的面包与馅饼,用牛肉汤或猪肉汤烹制卷心菜和韭菜,用腌制熏肠延长肉类的保存时间…… 在关于“吃”的问题上,中世纪人和现代人一样乐此不疲,而且,他们还会按照季节、医学和教会建议来调整饮食,堪称开启养生之道的先河。在这样一部食谱社会史中,那个被遗忘的味道世界再次变得鲜活起来,从面包的烤制、蔬菜的存储,再到肉类的烹煮和甜点的制作,一道中世纪盛宴亟待探寻!
2025年5月18日 已读
原来中世纪真的不止包心菜炖肉……而且下层阶级吃的花样也那么多、吃的种类也那么丰富。第一次看到有烤孔雀这道菜,怪不得中世纪的帽子上很多都会装饰孔雀毛,这算是物尽其用了。还有吃饭要自备餐具,想到游戏中从包里掏出勺子的设定感觉好萌啊。最后作者还贴心的附上了菜谱,虽然现在没有条件,之后有机会看看能不能复刻。
巨流河 豆瓣 Goodreads
8.2 (168 个评分) 作者: 齐邦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2025年5月17日 已读
记录了作者从抗战时期到流落台湾的六十年人生,童年和求学时期因为战争而不断的颠沛流离,在成长中送走一个个自己的家人、朋友,后期求学教书却因为无法兼顾家庭,为了帮衬丈夫只能放弃海外的进修硕士的机会,尽管齐女士的文字内敛含蓄,但还是为她轰炸机下的童年和未能得到属于自己房间的婚后感到遗憾。其实最喜欢的部分是在台湾教书和求学的部分,很高兴她能在工作和学习中获得价值感,这部分算是在整本书中属于比较轻快明朗的。
中世纪之美 豆瓣
Arte e bellezza nell’estetica medievale
7.9 (15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艾柯 译者: 刘慧宁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本书是艾柯论述中世纪美学理论、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作品。中世纪之美在艾柯笔下呈现出自成一体的活力,它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在教条的思想环境中悄然演变,直到发展出成熟且具有批判性的观念体系,对现代所继承的传统做出了基于中世纪视野的修正。
艾柯的论述从中世纪文本中汲取 了神学、诗学、神秘主义、柏拉图主义的思潮,他探讨的艺术作品涵盖了教堂、雕塑、珠宝、绘画、音乐和古抄本。经过艾柯的解读和阐释后,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作品流溢出一种原始和独特的美感,它的缜密性和普适性直至今天都能够在我们身上激发出新鲜的见解。
——————————————————————————————————
中世纪是大教堂的世纪,上帝之树,千枝凌空,万叶纷披;中世纪是大城堡的世纪,断壁巨石铭刻着隐约在岁月深处的琱戈玉钺;中世纪是手抄本的世纪,神秘的文字寂寂地轩昂在灿烂的羊皮纸上。艾柯徘徊在教堂和城堡,翻开尘封的书页,写出中世纪的艺术,把读者引入圣域一瞥艺术的神性之光。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范景中
艾柯的《中世纪之美》带领读者走出两个常见的误区:一、中世纪不存在美学;二、即便存在,那也是以智性美代替了世俗意义上的审美感性。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史和美学学者 沈语冰
博学如艾柯,也有他的起点,那就是中世纪美学。他反对将中世纪视为“蒙昧时期”,而将其视为欧洲近代文明的坩埚。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数字之美,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人文之美,爱留根纳的秩序之美,直到托马斯•阿奎那,确立了中世纪经院美学的庞大系统。这是著作等身的艾柯在博士论文后的第二本书,他自嘲说:“我以年轻学者的笨拙方式讲述了一个故事,但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这个故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相信艾柯。
——复旦大学教授,书评人,豆瓣网艾柯小组组长 马 凌
这部轻松易读的作品直到今天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艾柯显然对中世纪艺术充满了热爱。
——《波士顿环球报》书评专栏作者 罗伯特•泰勒
如果你是一位想了解中世纪美学的读者,你会发现市面上没有哪本书比艾柯的这部作品更审慎、更优美、更精妙、更予人以启发。
——《艺术月刊》书评作者 A. C. 巴雷特
2025年5月16日 已读
以为是科普性的读本才点进去看的,看了第一章就感觉不对,一看作者居然是埃科……书里涉及了很多专业词汇,关于中世纪美发展的历史方面讲的较少,更多是埃科对中世纪关于美的概念和形而上学的研究。以及这种比较晦涩的书我感觉还是不要配图比较好,在看文字的过程中勉强思考的时候,突然插入一张美图,就把前面在想的东西都忘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