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kers~⭐ - 标记
哈德良回忆录 豆瓣 Goodreads
Mémoires d'Hadrien
8.6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 陈太乙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1
哈德良,原名普布利乌斯·埃利乌斯·哈德良(76.1.24—138.7.10,绰号勇帝),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生活于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在位期间,他停止东方战争,与帕提亚国王缔结和约,改革官僚制度和法律,在不列颠岛北部建造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并主持了大量艺术、建筑项目,如重建万神殿等。

《哈德良回忆录》一书采用书信体,透过老迈的哈德良留给十七岁继任者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的书信,娓娓道来一位尊贵的帝王,在生命终结之即,对人生、社会、爱情、政治、艺术等命题的观察与思考,也描述了他如何从军人一步步成为王者。书中不仅为皇帝呈现了文人、艺术家、旅行家、情人等诸多形象,还大量还原了古罗马时代的历史细节,既是一本写人生、写历史的小说,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思考。
2025年5月15日 已读
这本应该算是一本历史向的同人小说,扎实的史料和如水一样的文字下包裹着的是哈德良亦是作者真挚的心。无论史书记录的如何详尽,我们都无法了解当时帝王的所思所感,就算尤瑟纳尔是借哈德良之口,所传递的对挚友的敬重、对爱情的追忆以及最后对死亡坦然也十分的触动人心。里面喜欢的地方其实很多,但最感触的是那句“我曾用过“垂死”这个字眼,​“服丧”这个字眼,​“逝去”这个字眼;而安提诺乌斯死了”。
苦论 豆瓣
7.7 (12 个评分) 作者: [法]E·M.齐奥朗 译者: 蔡羽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8
【编辑推荐】
⭐危险哲学家齐奥朗,人生首部短句集!在法国最畅销、最受欢迎之作
“与齐奥朗交朋友是有危险的,但这种危险能让你活着。”
危险哲学家齐奥朗,用“碎片体”的思想写作,向传统哲学激烈宣战!
《解体概要》三年后,1952年的《苦论》再度震惊法国文化界;
决绝而反叛的姿态,让这部作品在法国畅销、大受欢迎,
同时也是齐奥朗认为最贴近他自己的作品。
⭐渎神的祈祷·苦涩的甜蜜·一本来自深渊的枕边书
语言的萎缩、历史的眩晕、在虚空之源、爱的生命力……
十个章节,十种脉搏,包罗万象;
只有片段,拒成体系,进一步解体;
论及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
只有在齐奥朗的碎片中,精炼的短句才有如此深邃的魅力。
⭐知名设计师山川操刀,稀有精装文库本!
知名设计师山川操刀,稀有精装文库本,出可随手翻阅,入可收藏陈设;
创意内页设计,视觉展示齐奥朗碎片化思想;
浅缥蓝+豇豆红双书,壳封、书签带、笃头布色系一致,内文胶版纸不发黄。
【内容简介】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
也是他自称在法国“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齐奥朗风格”。
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
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
本书分为十个章节——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
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名人推荐】
齐奥朗,在你的废墟中,我找到了庇护。
——塞缪尔·贝克特(剧作家)
齐奥朗是当今书写最有力、思想最精密的人之一。
——苏珊·桑塔格(思想家)
自保罗·瓦莱里死后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为我们的语言增添了荣耀。
——圣-琼·佩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以一种假天真为濒死的行为注入滑稽的喜剧色彩……以真正的双关增加了其严肃性。
——《纽约时报书评》
2025年5月14日 已读
一本碎片式的小哲思合集,没看过萧沆的其他作品,但发现之前已经加了好几本到书架了……对我来说这本最美妙的地方就是萧沆的黑色幽默和他天才的比喻的结合,萧沆是那种(目前)是抱着那种看朋友发的推文的心态去看会得到很多乐趣的作家。“死亡的欲望是我唯一关心的事;我为之牺牲了一切,甚至是死亡本身。”
雪的练习生 豆瓣
雪の練習生
作者: [日] 多和田叶子 译者: 田肖霞 译林出版社 2025 - 3
当代最接近诺贝尔奖的日本女作家,童话笔调速写“冷战”下的奇妙人生
.
【编辑推荐】
❄️继夏目漱石《我是猫》猫眼看人间后,多和田叶子披上熊皮,栖身于苏联和德国的马戏团、作家协会、书店、动物园……讲述那时的会议、天气、三文鱼,还有人类的男男女女。
❄️当代Zui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女作家,以童话的笔调,速写“冷战”大历史下的奇妙人生。
.
【内容介绍】
我是一只北极熊,曾经是莫斯科的“马戏之花”,受伤退役后写起了回忆录。我把作品投稿给杂志,竟让自己踏上了流亡的旅途。西柏林的稿纸白得就像故乡的冰原,我提笔写下未出世的女儿和外孙的名字,故事便自动向未来发展了下去……
“无人肯听的故事就像敞着口子的洞,我被吸进那里,消失不见。”——局内人幻化为局外“熊”,隔着厚厚的皮毛感受有墙和没有墙的柏林;时代剧变就像一场大雪,那么轻,又那么重。
.
【名人推荐】
多和田叶子的故事像记不清旋律的歌曲,或钥匙锁在里面的宝箱一样,搅动着人们的心灵。——《纽约时报》
2025年5月13日 已读
如果不是先看了作者我绝不会想到这是一本日本作家写的书,和我印象里的“日本”风格差好多。因为书里的主角都是北极熊的缘故,作者更多是用直白的、坦率的语言去描写感受,而在北极熊和人类一起互动、生活中,从彼此的眼里看到了被异化、被凝视的人/熊。最喜欢的是里面的《死亡之吻》,用梦境进行交流、相爱,在观众眼中危险刺激的表演,只是独属于她们之间的方糖而已。
中世纪骑士制度探究 豆瓣
作者: 倪世光 商务印书馆 2007
《中世纪骑士制度探究》主要内容:骑士制度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刚刚起步,但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骑士制度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西欧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往我们在观察和研究西欧中世纪的历史时,更多是着眼于经济状况、阶级关系、政治结构等问题,而对骑士集团的研究却重视不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没能对“骑士”和“骑士制度”概念做出较为清楚的认识,甚至把骑士与贵族混为一谈,觉得贵族问题即为骑士问题,解决了贵族问题,骑士问题便迎刃而解,因而,研究贵族者多,关注骑士者少。实际上,“骑士”与“贵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双方人员成分大多重叠,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应区别对待。骑士在西欧中世纪社会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体说来,他们集军人、贵族、官吏于一身,上自国王,下至低级骑士构成相对独立的社会集团,他们的存在形成了骑士制度,骑士制度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特有的内容。
骑士大体生活于公元8世纪前半叶至17世纪初叶左右,在近900年的时间里,骑士制度历经了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骑士制度的存在以骑士的生活过程为前提,骑士的生活过程不只是这段历史过程中的横向线索,还包括骑士生活中广泛的纵向联系。关于“骑士制度”,学术界仍未形成多数人的一致结论,我们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并总结认为:骑士制度是骑士在中世纪社会生活过程中,以军事为核心所形成的经济、相互关系、行为准则、思想观念等内容的综合体系。它涉及西欧中世纪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司法、生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骑士制度是我们认识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另一条途径。
骑士的生活不仅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还包括他们的军事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等。骑士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军事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和最大特征。生活关系到骑士的行为,骑士的行为与社会广泛地连在一起,骑士制度中的诸多方面以骑士的实际生活贯穿其中。骑士的生活方式对西欧中世纪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起到了限定和影响作用。
骑士的生活离不开经济,甚至骑士制度的兴亡都与经济密切相关。军队建设的需要,是中世纪采邑改革的主要原因,采邑是支撑骑士生活的主体经济来源。采邑并非是骑士经济来源的全部,领主的豢养、雇佣、自主地等也是一部分骑士存在的条件。骑士与经济的关系决定了西欧中世纪经济诸多方面的特征。
采邑分封构建起骑士内部关系的框架,骑士集团内部由此结成军事组织关系、行政司法关系、主从关系、私人关系等。骑士内部的人际关系,不仅是西欧中世纪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军事、行政、司法体系的核心环节。西欧中世纪的政治由此具有浓厚的军事特征。
骑士形成了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其中既有宗教信仰的规定,又有军事义务的要求,还有道德行为的规范。军事义务方面的要求是骑士行为准则的核心内容,而行为准则的各个方面无不带有基督教思想特征。骑士集团在中世纪具有移风易俗的能力,他们的行为准则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尚。
骑士拥有自己的文化,骑士文学是其中的主要方面,而骑士精神则充分反映在骑士文学当中,成为骑士思想观念的精华。勇敢、忠诚是骑士精神的突出表现,骑士文化是骑士精神的载体,骑士精神对西方后来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骑士制度使西欧中世纪社会具有明显的军事特征和军人气质,这与我国古代士大夫文人政治社会形成鲜明对照,中、西方历史发展途径和文化内涵的诸多差异,能从骑士制度与士大夫政治的比较中得到许多解释。
2025年5月12日 已读
这本真的很惊喜,里面讲的东西都是我很感兴趣的方面,而且讲得很详尽。从骑士制度的兴起到衰亡都有讨论到,包括骑士的资产、和领主的关系以及骑士文化的影响和由来。原来骑士的装备真的都是要自己打点的,而且置办一身装备加战马的钱甚至可以抵得上一块较大的领地,虽然那时候骑士的战力和步兵的对比简直是断层的夸张,但看到的时候还是感觉好贵啊!好贵!
呼兰河传 Eggplant.place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萧红 译林出版社 2023 - 4
【编辑推荐】
🪁鲁迅眼中“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作家”萧红名震文坛的长篇代表作,茅盾作序。
茅盾:“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豆瓣数十万读者9.2分高赞推荐!
🪁因为有了《呼兰河传》,“呼兰河”这座无名小城从此在历史上有了姓名。
🪁萧红创作生涯九十周年精美纪念版,杨本芬“女性三部曲”设计师唐旭匠心设计。进口棉质封面艺术纸。100%纯木浆内文纸;称手小开本,柔软易携带。
🪁书中收录: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短篇小说《后花园》《北中国》《小城三月》。
🪁节选文章《我和祖父的园子》《火烧云》《小团圆媳妇之死》等收入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鲁教版、鄂教版等中小学语文课本。入选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金庸:萧红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后,径去浅水湾她墓地凭吊一番。
【内容简介】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住着“我”和祖父、有二伯、老厨子、老胡的一家子、漏粉的一群人……他们是良善的,很有规律地过着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热闹的节日,充满各样的色彩与声响。然而日复一日、终年不变,终究是寂寞的。
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描写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的风土人情。冰天雪地里,充满了儿时纯真的快乐、纯白的苍凉。因为有了《呼兰河传》,“呼兰河”这座无名小城从此在历史上有了姓名。
【相关评论】
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鲁迅
萧红的文学成就一点也不比张爱玲逊色。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夏志清
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后,径去浅水湾她墓地凭吊一番,深恨未能见到此才女。
——金庸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林贤治
《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
——茅盾
她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我们产生共鸣,好像我们都很熟悉似的。
——胡风
没读过《呼兰河传》,你等于没有读过中国文学的作品。
——刘心武
萧红实在是留给我们太多的传奇色彩,三十一岁就已经完成了一生。悲剧也罢,喜剧也罢,轰轰烈烈地完成了,这是那个时代赋予她的。
——王安忆
她以个人的孤独承受并昭示了整个女性群体那亘古的孤独,她以自我一己的牺牲宣告了我们民族在历史前进中的重大牺牲——反封建力量的、人的牺牲。
——戴锦华
我看萧红的文字,感觉有一种最纯洁的灵魂。
——汤唯
我现在喜欢女作家萧红的小说。
——舒淇
2025年5月10日 已读
萧红属于文字的天才,之前看《生死场》感觉实在太苦了,导致一直不敢翻开《呼兰河传》,但实际上这本因为是小孩的视角,给麻木苦难的旧时代生活蒙上了一点童真的滤镜。呼兰河的人对待社会结构性的压迫就像对待在呼兰河大道上吃人的泥坑,他们会选择警惕的绕过、建议周边的住户往边上挪几米,就是不会去想要把这坑填上,甚至有时会为能吃上便宜的猪肉而感谢这个泥坑。在“我”和祖父眼里正常、健壮的小团圆媳妇,因为反抗婆婆的虐待而成为镇里被鬼上了身病人,最终熬不过种种“偏方”和“请神”,被热水活活烫死了。而在乡亲们眼里历经不可承受的苦难的冯歪嘴子,却因为希望而不可思议的一直在活着。萧红给我们看的是那些在历史英雄、勇敢的反抗者的背后的那些人,他们麻木的、庸碌的但又带着希望的活在这片土地上。
中世纪的城市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比利时)亨利·皮雷纳 译者: 陈国樑 商务印书馆 2006 - 7
本书是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重要的中世纪城市史著作。1925年首次在美国以英文出版。作者将“城堡论”与“市场论”相结合,认为城市是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在城市起源问题上立一家之言,颇具影响。
中世纪城市的起源问题在19世纪及20世纪初曾引起西方历史学家很大的注意,提出了很多理论:如“罗马城市论”、“世袭领地论”、“马尔克论”、“城堡论”与“市场论”等。亨利·皮雷纳(Henri Pirenne)将“城堡论”与“市场论”相结合,认为城市是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立一家之言,颇具影响。
2025年5月9日 已读
原来是想找“上城下城堡垒的职能区分、猎户和铁匠属于什么阶级、为什么磨坊主和皮匠不允许住在内城”这种纵向的、更具体的书的,但这本更多的是中世纪城市的历史变迁,是在时间轴上将贵族、商人、农民、教士的阶级发展变化进行梳理的一本书。作者写得还蛮有趣的,即使对中世纪的历史没什么了解,还是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 豆瓣
The Infernal Desire Machines of Doctor Hoffman
8.7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吉拉·卡特 译者: 叶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2
《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描绘出欲望所催生出的种种暴虐形象,也为自己贴上了“英国战后小说”的大标签。这部小说出版于1972年,是卡特的第六部小说。今时今日,给卡特带来名望的是她重写的一系列经典童话故事,以及她生前创作的最后两部长篇作品,《马戏团之夜》(1984)和《明智的孩子》(1991)。这两部小说中,卡特对两个人物的描写,马戏团中的空中飞人和音乐厅中颇善于惺惺作态的小明星,为她赢得了满堂彩。然而,可以这样说,《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才是卡特留下的真正经典,却也是未得到应有评价的经典。在今天这个虚拟时代,回过头去再看看小说中异彩纷呈、技艺精湛的形象表演,方才体会到,这是一部走在了时代前头的作品。
小说将三部不同的机械,爱情、叙事、社会结构完全拆解,再把所有零件组装到一起,在一瞬间同时完成了对三者的解析。小说中,我们读到了幻想,读到了散发着颓废气息的绚烂,也读到了拼贴和戏仿,什么科幻、惊悚、后现代、流浪、寻根文学、历险故事、色情文学,外加种种政治和社会理论,统统一锅烩。无论就小说形式,还是就其语气和技巧而言,《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都是一次飞跃,其意义之重大,只怕作者本人也是始料未及。
浪漫到令人眩晕,优美到敌我难分,同时又不乏严谨缜密的哲学沉思,精巧之程度超出想象。这部小说既是“挑战死神的双人爱情筋斗”的信徒,同时又是它的仇寇,正因如此,方才永恒。时至今日,虚拟时代正崭露头角,转过头去,再看安吉拉•卡特四十年前已预见到的“瞬间王国”,小说更展现出与当今世界无比密切的关联。
——阿里•史密斯(苏格兰女作家)
2025年5月8日 已读
用华丽的语言裹挟着的精神分析式呓语,卡特前期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卡特的想象力在这本发挥得非常好,其实我一直感觉她的短篇比她的长篇要更好,这本则因为题材是出差版爱丽丝漫游奇境,每块小的景观占的篇幅都不是很多,所以很契合卡特的写作风格。大河之民这篇算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没有后面几篇那么多隐喻和形而上的东西,整个框架搭建的更有厚度一点,虽然说大部分内容写得那么虚浮可能是为了体现这些小世界都是由欲望织就的。最后结局也很有卡特的风格,既不愿意选择经验和理智世界,也不想完全屈服于欲望。
異教語言學:語言如何讓人產生狂熱? 豆瓣 博客來
Cultish: The Language of Fanaticism
作者: Amanda Montell 译者: 林麗雪 行人 2023 - 4


  ________就是信仰!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異教語(Cultish)可能是世界上最多人說的語言。
  如果你是「個人」,這本書提醒你該保持警戒心;如果你是社群經營者,這本書教你如何引起狂熱。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聽說一些「邪教」的故事,比如1995年在東京地鐵放出沙林毒氣的奧姆真理教、1978年在南美洲瓊斯鎮,逼迫近千人自殺的「人民聖殿」,近期《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也引起大眾忿忿不平的情緒。我們一方面氣憤這些組織的所作所為,另一方面又有點好奇——他們如何吸引這麼多「信眾」?

  亞曼達.蒙泰爾(Amanda Montell)將「cult」這個有時被翻譯成「異教」,有時被翻成「邪典」的詞彙視為社會普遍現象。「cult」不只在宗教領域,有時候人們會沉迷於特定品牌、被說服加入直銷公司,甚至是運動,都可能有著「cult」成份。

  這些宗教與非宗教事件的「異教」都有許多共同點,這本書將著墨於其中語言的運用。例如建立新詞彙,讓「信徒」可以區分人/我。一旦理解這些語言,你會發現身邊充滿語言陷阱,處處都是召喚你入「教」的呼號。

  作者亞曼達.蒙泰爾擁有語言學背景,並且長年在時尚雜誌工作。從她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實際訪談出發,以語言為切點,幽默又深入討論各種不同程度的「異教」。

  本書每一部分各聚焦一種異教類型,探討充斥於我們日常生活的異教式措辭。第一部闡明異教其實無所不在;第二部探討「自殺異教」(如瓊斯鎮、天堂之門);第三部關注爭議性宗教(如山達基、上帝之子等);第四部至第六部延伸異教的定義,異教就存在你我身邊,首先是多層次傳銷公司、再來到「異教健身」工作室、最後深入研究社群媒體上的大師(KOL),異教做為一種行銷策略,似乎非常有效。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異教好壞」或是「被騙好笨」,可是這不是本書的主旨。從不同的異教類型,我們可以發現語言的無窮魔力,小則被話術,嚴重一點,搞不好某一天你會很相信__________。

  在詐騙盛行的當代,辨識說話者話語的本質是必須與時俱進的技能。本書提供許多有趣而實用的觀點,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也練習批判思考。

2025年5月6日 已读
比起语言学相关的内容,更多是作者收集的相关的“异教”的案例,从社交网站上的网红粉丝到真正引起百人自杀案件的异教都展开来讲了,例子很丰富,但遗憾的是对语言学和这类群体的分析很少,而且散布在不同的案例中,显得没有体系。“天堂之门”的这个例子太像我之前读的那本《撒旦探戈》了,同样是把希望寄托于他人的群体,以及一个无法实现的美好乐园的承诺。书里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意义、目的、社群感和仪式”,而在今天这种大家围着篝火跳舞的机会几乎没有的情况下,异教的产生大概也是为了弥补这部分需求。
撒旦探戈 豆瓣
Sátántangó
9.0 (31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译者: 余泽民 译林出版社 2017 - 7
曼布克国际奖得主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代表作
电影大师塔尔·贝拉传奇之作《撒旦探戈》原著小说
把现实检验到疯狂的程度,挑战极限的阅读体验
著名译者余泽民挑战“不可能”,创造翻译史上的奇迹
一个破败的小村庄,十几个无处营生的村民在阴雨连绵、泥泞不堪的晚秋季节里上演了一出 酗酒、通奸、偷窥、背叛、做梦与梦破的活报剧。冷漠与麻木残忍地虐杀着一切生机,直至两个骗子的出现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引领他们迈着周而复始的死亡舞步,走向想象中的光明未来……
本书奇妙的结构与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其成为文学史上最神秘的作品之一,也成为了翻译史上的奇迹。
2025年5月4日 已读
整本书的氛围都非常萎靡阴暗,作者很擅长用长难句端出一个个片段式的、迷幻的场景,阅读体验有点像看托马斯品钦的作品。书里的角色在伊利米阿什复活前的描写就像一只只庸庸碌碌的、没有头绪的蚂蚁一样,伊利米阿什出现后,带来的虚假的希望也只是把这种无望的生活连成一个圈而已,可能艾什蒂真的在撒旦到来之前去了天堂。
如何读,为什么读 豆瓣
How to Read and Why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简介: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这位阅读大师、智慧老人、经典的经典读者为我们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谈论他从童年到晚年喜爱的诗、小说、戏剧。本书可以说是《西方正典》的互补版,已读过《西方正典》的读者,可在这里再探索和再发现西方正典,以及再接受布鲁姆的批评能量;初次接触布鲁姆的读者,则可从这里开始,踏上寻访和分享西方正典的旅程。
导读:
他是批评界的巨人……他对文学的热忱是一种令人陶醉的麻醉剂。
——《纽约时报杂志》
读哈罗德·布鲁姆的评论……就好像在读石火电闪般的经典。
——M.H.艾布拉姆斯
哈罗德·布鲁姆是我们时代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他激活了他的文学批评,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其中。
——《卫报》
2025年5月2日 已读
虽然书名看着挺像讲方法论的,但其实完全就是书评。布鲁姆的书评相较于我看的其他评论家,更聚焦于文学本身,毕竟“由于意识形态,尤其是意识形态较浅薄的版本,对理解和欣赏反讽的能力是特别具有杀伤力的”。里面最喜欢的是评品钦的《拍卖第四十九批》,其实之前看品钦这本因为太后现代导致没太看明白,看布鲁姆的书评之后想通了,原来就是故意不给你看明白的(。
公羊的节日 豆瓣 Goodreads
La fiesta del chivo
9.3 (17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赵德明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21 - 6 其它标题: 公羊的节日(精装珍藏版)(精)/略萨作品
为什么乌拉尼娅在阔别祖国三十五年后回到了这片她发誓永不再踏足的土地?为什么她从十四岁开始内心就一直充满恐惧?为什么她从不曾探望和问候自己的父亲?面对姑妈的质问,乌拉尼娅缓缓诉说起三十多年前的伤痛记忆,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阴谋,还有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秘密……
略萨用写实的笔法,三线并呈的叙述结构,描述了乌拉尼娅对往事的追忆、多米尼加共和国独裁者特鲁希略如何开始一天的生活以及一场令人屏息的暗杀行动,揭示了独裁、权势、腐败与性之间的神秘关系。在2007年评选的“1982-2007年百部最佳西班牙语小说”中,《公羊的节日》位列第二,仅次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2025年4月29日 已读
目前在我看的小说里面,这本的叙事安排可以说是最厉害的了,剧情进行到中后期,三条线逐渐交汇在一起,每条线的线索都遥相呼应。很喜欢把乌拉尼娅的线放到开头和结尾的安排,在光鲜亮丽的头衔之后,在层层肮脏的政治之下,时间依旧无情的摧毁一切,所有的功绩和财富最后都显得无比的虚无。奥古斯丁估计也不会想到,他的失利不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而是他在无意中为特鲁希略揭示了衰老和时间的残酷。
色情 豆瓣
L'érotisme
7.4 (24 个评分)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 张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编辑推荐】
★比《色情史》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色情研究著作。
★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张璐翻译。
★色情,可以说是对生的赞许,至死为止。
【内容简介】
1957年,乔治•巴塔耶出版《色情》一书,相比其1950—1951年撰写,但并未完成的草稿《色情史》,这本《色情》展开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色情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他关于色情的理论,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理论作品。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禁忌与僭越,从内在体验、死亡禁忌、生殖禁忌、僭越、杀戮与战争、献祭等多方面分析了色情作为人类内心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不同方面中的一致性;第二部分结合金赛、萨德、列维-斯特劳斯及巴塔耶本人的研究成果或文学作品,对色情主题进行了个案研究。巴塔耶循序渐进地分析多种形式的色情,让色情这一庞大的主题从深陷的黑暗中脱身而出,从而揭开色情的秘密。
2025年4月27日 已读
把色情和死亡作为人和人产生连贯性的方式这个点我还是蛮喜欢的。但书里说“客观科学总是孤立地去看”,所以他更多的把这本书的论述放在主体体验上,问题是,主体体验作为个人差异极大的一种感受,巴塔耶怎么能保证他的主体体验就能囊括所有人的体验,而且书里还把男性的色情体验和女性的色情体验做了区分……
佐丽 豆瓣
Zorrie
8.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莱尔德·亨特 译者: 于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3
◎精简推荐
二〇二一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五强作品 | 一本关于成长、关于生活、关于自我的“人生全书” | 一部探寻人与内部、外部世界关系的微型情感史诗 | 人生哪有什么传奇,活着便是一场奇迹
----------
◎编辑推荐
1. 屡获大奖的全能作家(身兼作家、学者、翻译家数职)莱尔德·亨特代表性作品首度与国内读者见面。
2. 大家笔法,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用区区几万字、不到两百页的篇幅写完一个普通人苦乐兼有、得失相伴的一生,堪称一种文学范本。
3. 不仅是主角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生的真实写照——人生不仅有欢笑与快乐,也有遗憾与苦痛,更有无数个不可言说且不必言说的沉默时刻。
4. 文学不仅歌颂“大写的人”,也从不忽视“小写的人”——小说中的那些普通人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即使遭遇种种不幸与挫折,也不断找寻人生位置、努力过好一生。
5. 人的情感如此复杂,用再多的笔墨描摹都不为过——一部关于个体隐秘,婉转、纠结情绪的心灵史般的作品,探究的那些细微情绪我们也能找到共鸣。
----------
◎内容介绍
年幼时,佐丽·安德伍德过着贫苦动荡的日子。父母死于白喉后,她搬到了姑姑家,姑姑的去世再次让她成为孤儿,并将她卷入“大萧条”时期的浪潮。后来,她流浪到西部,靠打零工为生,睡在谷仓里、星空下。接着,她成为一名“镭女郎”,在一家工厂干着把镭涂到表盘上的活计,这也给她的未来埋下了伏笔。等到在印第安纳州安顿下来,她终于在一座名叫希利斯伯格的小镇找到了自己一直求而不得的归属感,体味到家的温暖与爱人的陪伴。可就在她的新生活刚刚起步之际,她却发现,人生的考验还远未结束……
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如何被二十世纪的种种事件所震撼与改变?一位顽强女性之所以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究竟是受了何种梦想的驱使?有时不管怎么努力,有些不幸总归会发生,面对人生的变故,该作何反应?人活一辈子,又该如何安放自己的内心?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这部以既严酷、又动人的典型美国景观为背景的诗意小说中。
你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人的一生。
——埃尔南·迪亚兹(作家,普利策奖得主)
----------
◎媒体推荐
这部小说不是一部喧闹的文学作品。这是福楼拜本人所推崇的那种去粗存精的现实主义写作,是用精辟的细节来积累细节的叙事手法……亨特散文般的文字被一个个强有力的问题所驱动:那些在土地上耕耘了几十年,却似乎毫无怨言的祖先到底是谁?他们所生活的社区里都是些循规蹈矩、随波逐流之辈,他们在那里究竟是如何塑造幸福的,又是如何安放自己澎湃的爱意的?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温柔、发光的小说……如此美丽,堪比玛丽莲·罗宾逊的《基列家书》或丹尼斯·约翰逊的《火车梦》。
——安东尼·多尔(作家)
【《二〇二一年最佳图书一览》,刊于《卫报》】
佐丽的生活很平凡,满是辛苦的劳作与简单的快乐,从这种生活中,她渐渐领悟到,生活本身就是真正的奇迹。一部安静、精美、令人难忘的小说。
——美国《图书馆杂志》,星级评论
亨特将佐丽的一生尽数囊括在了这本不足两百页的薄书之中,但它读起来既不短、也不长。在有些人看来,佐丽的生活似乎很简朴,但它依旧精彩,如同一口活井,值得我们一探究竟。通过诉说丧亲之痛、人生之悲,亨特这部亲切且抒情的小说表明,生活并非负面经历之总和,而是快乐时刻之集合。
——美国《自明》杂志
一本看似简单的书,讲述的却是塑造人生的种种奇特力量……亨特的小说读起来就像诗歌,让人想起保罗·哈丁和玛丽莲·罗宾逊等作家,散发着一股热量,那热量来自一颗不断跳动的心脏。
——Vox(美国新闻及评论网站)
佐丽活着,呼吸着,既是一位角色,也是一部作品。在这本小说中,生活自然流淌,人们拥抱欢愉、面对悲伤,它是一个女人一生的动人写照——若是延展开来,它也是我们所有人一生的写照。莱尔德·亨特具备这样一种天赋,他善于用清晰而精确的语言描绘重要的细节;他以一种微妙的笔触,将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中部的起起落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一本发光的书,时而被镭奇异的光芒照亮。
——埃丽卡·瓦格纳(作家)
2025年4月26日 已读
很难得的读到那么温柔的一本书,跟着佐丽慢慢的走过她的一生,跟着她迎接希望,又跟着她送走那些对她而言十分重要的人,“她觉得自己像一片海滩,或是她曾经漫步而过的沙丘,不知道下一次海浪、下一阵风经过时会把她改变成什么样儿“。
涌现 豆瓣
作者: [美]约翰·霍兰德 译者: 陈禹 / 方美琪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2 - 4
★ 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何能够长成红杉、雏菊、豆苗等独具特色的植物?
★ 蚂蚁个体的行为非常机械,为何蚁群却展现出非凡的灵活性?
★ 国际象棋只有二十几条规则,为何人们能不断发现新的走法?
★ 机器为何能够越人类在制造它时赋予它的能力?
上述现象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即复杂的事物是由小而简单的事物发展而来的,而这正是涌现现象的特征。涌现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复杂性,远非个体行为的叠加可以相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特性也成为涌现研究道路上的阻碍。许多哲学家和一些科学家坚定地认为对涌现的研究不可能还原为对明确定义的机制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他们认为,机器的能力不可能超越人类在制造它时赋予它的能力。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提出者约翰·霍兰德借助模型和还原思想,建立了研究涌现现象的普适框架,扫清了研究道路上的障碍,推动了复杂自适应系统、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长足发展。
你可能会认为,涌现现象只出现在特定的系统中,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实际上,具有涌现现象的系统随处可见且与我们息息相关,比如神经元网络系统、人体免疫系统、互联网和全球经济系统等。因此,研究涌现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凭借霍兰德提出的普适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找出某些复杂现象背后的根本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开拓世界以及预测未来。
2025年4月24日 已读
涌现是一种“基于某种受限条件由少数规则和规律就能产生的极其复杂的系统”,书里用蚁群和棋类游戏解释了这种现象,虽然作者说这本书是面向大众的,但数学部分还是看得我有点晕。因为书里也有提到神经网络和AI,看完想着LLM是不是也是基于这个理论开发的,问了ds说是“LLM的技术实现不直接基于霍兰德的涌现理论,但其表现出的复杂行为可被类比为一种“工程化涌现”。两者的相似性更多体现在现象层面,而非理论基础。”。
银河帝国15:苍穹一粟 豆瓣 Goodreads
Pebble in the Sky
7.7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1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2025年4月23日 已读
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用古地球穿越来的人当主角……整本看下来感觉蛮一般的,可能是因为这本也是早期作品的缘故,节奏没有那么好。这个系列的最后三本其实可以选择性的看,和基地、机器人系列没有什么联系,剧情也没那么优秀。
不可能性 豆瓣 Goodreads
The Impossible
7.8 (29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曹丹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包括“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亚”,这三个“异质”文本通过明显或隐秘的线索相互联系着。巴塔耶意图以此来“描绘真实”,但并不借助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通过想象“不可能性”,或者将小说人物置于色情、消失、死亡、毁灭等情形的考验之下,或者将诗歌推至一种 “暴力状态”,以此来获得意义,唤醒主体意识。
————————
—————————
————————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出版了这本书。那时我给它起了个晦涩的名字:《诗之仇恨》。当时我觉得,只有仇恨才能抵达真正的诗。诗只有在反抗的暴力中才能获得强烈的意义。然而诗只有在召唤不可能性时才具有这种暴力。几乎没有人能理解第一个书名的意义,这是我最后选择谈论不可能性的原因。
诗是一种简单的迂回:我通过诗逃离话语的世界,这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的世界。我与诗一起进入某种坟墓,其中可能性的无限性诞生自逻辑世界的死亡。
——巴塔耶
2025年4月22日 已读
巴塔耶写的东西总有种自由又虚无的感觉,比起诗还是更爱看他的小短文,“筋疲力尽的状态。A与B两人站在床边,像田野里的两只石磨,傍晚的阳光在它们身上投下最后几束光线。”,好喜欢第三章的描写。
银河帝国14:星空暗流 豆瓣
The Currents of Space
7.4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1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2025年4月21日 已读
节奏比较好的一本,开头就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了,结尾也算圆的的比较顺畅的一本。看了一下这本也属于早期作品,和基地系列的第一本出版日期差不多,明显写得比上一本好很多,里面也有基地系列的影子。
被诅咒的部分 豆瓣
La part maudite
6.7 (13 个评分)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 刘云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法国鬼才哲学家乔治•巴塔耶力作《耗费的概念》与《被诅咒的部分》,书后附同济大学教授张生长文导读。在这本书中,巴塔耶就人和世界的观念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他提出的“普遍经济学”为传统经济观带来了哥白尼式的转变。在巴塔耶这里,读者会遭遇墨西哥的活人献祭、 路德的宗教改革、“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巴塔耶的见解是素朴却惊人的:作为万物之源的太阳不求回报地给予,因此“过剩”永远存在,积聚起来的能量只能在丰盛和沸腾中被浪费。对他而言,世界,以及他的个人生活,都被沸腾所鼓舞。
【内容介绍】
1949年,在《被诅咒的部分》出版之际,巴塔耶表示自己十八年来一直致力于撰写这部表现世界的作品,而十六年前发表在《社会批评》杂志上的《耗费的概念》则是其初步研究成果。对于乔治•巴塔耶,《被诅咒的部分》“在某些特定学科之外,触及了每一个研究地球上能量运动的学科的关键问题……从地球物理学到政治经济学,包括社会学、历史学和生物学。……甚至那些可以被认为属于艺术、文学和诗歌的领域都首先与过剩能量的运动……相关联,这一运动体现在生活的沸腾之中”。这项工作的深刻意义在于:世界的沸腾——“舍弃”“排出”和“爆发”——被构想为不断赋予作者生命活力的沸腾。因此,《被诅咒的部分》在乔治•巴塔耶的作品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2025年4月20日 已读
真正的正文其实占的比例很小,前面是序和关于耗费的概念,后面是对正文的解读附录。但我其实还是更喜欢前面和后面的部分,正文主要整理的是耗费的历史,关于夸富宴和献祭部分还能看懂一点,后面到苏联的部分就完全是两眼一抹和了。附录部分的解读还蛮好的,果然还是本土语言读起来更好读一点。
银河帝国13:繁星若尘 豆瓣 Goodreads
The Stars, Like Dust
6.8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1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2025年4月18日 已读
难看。
空洞的心 豆瓣
In the Realm of Hungry Ghosts: Close Encounters with Addiction
8.5 (11 个评分) 作者: [加]加博尔·马泰(Gabor Maté) 译者: 庄晓丹 / 林钗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3 - 5
在本书中,加博尔·马泰博士基于几十年来帮助受毒瘾和精神疾病困扰的患者的工作经验,以及新近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以一种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式审视成瘾。他提出,成瘾不是只存在于少数意志薄弱者之中的个别现象,每个人都处于一个从轻微到严重的成瘾光谱中;成瘾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个人历史、神经发展和脑化学与成瘾物质/行为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成瘾源于内心的空虚和无聊,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失败、无法自我满足的状态。尤其是那些在生命最初几年有被忽视或虐待经历的人,会失去正常发展与奖赏、动机、自我控制相关的神经系统的机会,无法自我满足的空虚成了“默认状态”。于是,人们不断向外界寻求满足,求助于成瘾物质或行为,但这些外部刺激始终无法真正填补内心的空洞,并且往往是对身心有害的。于是,每次在片刻的解脱之后,又会陷入更深的痛苦。
成瘾的疗愈需要一个生态:疗愈并不意味着从一种疾病中康复,而是意味着成瘾者可以开始创造新的内外部资源,以支持用健康的新方式,来满足自身真实的需求。
本书从对吸毒者的近距离观察开始,继而作者毫不掩饰地剖析了自己对古典音乐唱片和名声地位的成瘾。将真实故事和最新的科学研究、基于科学的解决方案融合在一起,最后为我们每个人能做些什么来避免成瘾,以及我们整个社会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成瘾者给出了充满共情的建议。
2025年4月17日 已读
关于上瘾的机制之前也有了解一点,这本里面解释的更全面了,不过感觉可以不用放那么多患者经历,“老鼠公园”的那个实验就解释的够清楚了。其实不止是上瘾,包括很多心理疾病也是由身边环境造成的,如果只是通过给药去缓解症状,而不是从根本改善环境,那患者只会不断的复发。书里让我没想到ADHD居然也会增加成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