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川东 - 标记
苏门答腊的郁达夫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日]铃木正夫 译者: 刘高力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3 - 5
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加坡沦陷,郁达夫被迫出逃至印尼,辗转定居于苏门答腊。他掩藏身份,在当地开办酒厂并娶妻生子,被日本宪兵征用为翻译,因而掌握了日本宪兵的大量罪证。日本投降后,郁达夫失踪。 日本郁达夫研究家铃木正夫用半生心血追查郁达夫烈士的殉难真相,近距离接触曾于太平洋战争期间驻守印尼的多名宪兵,查明并访谈了下令杀害郁达夫的宪兵队长,解开了郁达夫失踪之迷。 本书被认为是研究郁达夫在印尼期间活动的重要著作,于1996年获得首届郁华、郁达夫烈士文艺奖。本次重新修订翻译,并甄选珍贵影响资料70余张首度公开。
2025年9月23日 想读
The Human Stain Goodreads
The Human Stain
作者: Philip Roth Vintage 2001 - 4
It is 1998, the year in which America is whipped into a frenzy of prurience by the impeachment of a president, and in a small New England town an aging Classics professor, Coleman Silk, is forced to retire when his colleagues decree that he is a racist. The charge is a lie, but the real truth about Silk would astonish even his most virulent accuser.
Coleman Silk has a secret, one which has been kept for fifty years from his wife, his four children, his colleagues, and his friends, including the writer Nathan Zuckerman. It is Zuckerman who stumbles upon Silk's secret and sets out to reconstruct the unknown biography of this eminent, upright man, esteemed as an educator for nearly all his life, and to understand how this ingeniously contrived life came unraveled. And to understand also how Silk's astonishing private history is, in the words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gnificently" interwoven with "the larger public history of modern America."
2025年9月18日 想读
With Borg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Alberto Manguel Telegram 2006 - 10
<br />"This delightful book provides readers a key to more than one secret room of Borges's magical worlds."-Mahmoud Darwish <br /><br />"Alberto Manguel is to reading what Casanova was to sex."-<em>Scotland on Sunday</em><br /><br />"His stories about Borges . . . [are] wrapped in luminous poetry."-<em>The Toronto Star</em><br /><br />Winner of the 2003 Prix du livre en Poitou-Charentes. <br />  <br />In 1964, in Buenos Aires, a blind writer in his sixties approached a sixteen-year-old bookstore clerk and asked if he would be interested in a part-time job reading aloud. The writer was Jorge Luis Borges, one of the world's finest literary minds; the boy was Alberto Manguel, who was later to become an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author and bibliophile. <br /><br />Manguel's reflections are part memoir, part biography, and all celebration of the living quality of literature. A moving portrait of an enigmatic genius, replete with deep insight into Borges and the writers he most admired.
</p>
2025年9月14日 想读
The Ministry of Pain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Dubravka Ugresic 译者: Heim, Michael Henry Harper Perennial 2007 - 2 其它标题: The Ministry of Pain
Having fled the violent breakup of Yugoslavia, Tanja Lucic is now a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where she teaches a class filled with other young Yugoslav exiles, most of whom earn meager wages assembling leather and rubber S&M clothing at a sweatshop they call the "Ministry." Abandoning literature, Tanja encourages her students to indulge their "Yugonostalgia" in essays about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during their homeland's cultural and physical disintegration. But Tanja's act of academic rebellion incites the rage of one renegade member of her class—and pulls her dangerously close to another—which, in turn, exacerbates the tensions of a life in exile that has now begun to spiral seriously out of control.
2025年9月14日 想读
燃烧的原野 豆瓣
El llano en llamas
8.3 (32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 张伟劼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鲁尔福三部曲”《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金鸡》
★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引领拉美“文学爆炸”的潮流
★ 没有鲁尔福,或许就没有《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经典开篇的雏形,灵感来源于《佩德罗·巴拉莫》
从鲁尔福的作品中,加西亚 ·马尔克斯“找到了继续写书而需寻找的道路”
★ 一生只留下篇幅极其有限的作品,却被众多作家奉为文学偶像——
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勒克莱齐奥……他们都热爱鲁尔福描写原野的笔触;
余华、莫言、苏童……他们都曾受到鲁尔福的深刻影响
★ 知名翻译家/学者赵振江、屠孟超、张伟劼、金灿从西班牙语直译,附序言导读,收录加西亚·马尔克斯长文序言、作家自述、鲁尔福基金会献词等珍贵内容
★ 丛书封面独家采用鲁尔福私人摄影,展现作家眼中广袤而迷人的墨西哥大地,藏读两宜
---------------------------------------------
《燃烧的原野》
◎ “要我说,这是一个让忧伤筑了巢的地方。”
◎ 绝望势如野火,将硬牛皮般的平原烧个干净。
◎ 鲁尔福首部短篇小说集,十七个故事讲述拉美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
【内容简介】
结实冷硬的土地上,穷苦人两肩尘土,微如草芥。
因为穷,一头牛可以决定一个少女的命运。分到了地,可那里连一棵挡风的草也没有,不小心掉下的雨滴被干渴的大地一口吞下,转瞬没了影。为给可怜的牲口讨草吃犯了事,躲了大半辈子,可他们还不肯放过他……
平原上,风是暗黑色的,时间是漫长的。谁也不记得时间,只听到这在万物的孤独中包含着的寂静。
对于所有人来说,死是一种希望。
【名人评价】
对于胡安·鲁尔福作品的深入了解,终于使我找到了为继续写我的书而需要寻找的道路……他的作品不过三百页,但是它几乎和我们所知道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样浩瀚,我相信也会一样经久不衰。
——加西亚·马尔克斯
鲁尔福的作品短而精,可以在几天内读完,但这只是进入其未知疆域的第一步。向鲁尔福世界的探索是文学史上一段颇为动人的旅程。
——《卫报》
胡安·鲁尔福反映的是我们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
——卡洛斯·富恩特斯
鲁尔福的文字揭示了“一种并非我们的双眼所看到的景色,而是在我们视力所及的事物后面的景色。一种从来不叙说自身而叙说他物的景色,甚至是更加遥远的景色。这是一种形而上,一种宗教,一种人和宇宙的思想。(……)鲁尔福是唯一给了我们一种墨西哥景色的意象而不是对墨西哥景色的描写的墨西哥小说家。”
——奥克塔维奥·帕斯
鲁尔福的小说不仅是20世纪文学的杰作,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苏珊·桑塔格
是胡安·鲁尔福第一次真正打开了时间的入口,正是那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拥有多种时间、跨越生死、打破逻辑的观念,才让他着魔似的将“地域主义”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梦幻般的神性的极致。
——吉狄马加
胡安·鲁尔福在《佩德罗·巴拉莫》和《燃烧的原野》的写作中,显示了写作永不结束的事实。
——余华
鲁尔福的小说像墨西哥乡间游荡的,无头无尾,歌词迷离的忧伤歌曲。
——张佳玮
2025年8月10日 想读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usan Sontag Picador 2001 - 8
In 1978 Susan Sontag wrote "Illness as Metaphor," a classic work described by "Newsweek" as "one of the most liberating books of its time." A cancer patient herself when she was writing the book, Sontag shows how the metaphors and myths surrounding certain illnesses, especially cancer, add greatly to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 and often inhibit them from seeking proper treatment. By demystifying the fantasies surrounding cancer, Sontag shows cancer for what it is--just a disease. Cancer, she argues, is not a curse, not a punishment, certainly not an embarrassment and, it is highly curable, if good treatment is followed. Almost a decade later, with the outbreak of a new, stigmatized disease replete with mystifications and punitive metaphors, Sontag wrote a sequel to "Illness" "as Metaphor," extending the argument of the earlier book to the AIDS pandemic. These two essays now published together,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and continue to have an enormous influence on the thinking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and, above all, on the lives of many thousands of patients and caregivers.
2025年8月7日 想读
明室 豆瓣
8.5 (27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赵克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2025年8月7日 想读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Susan Sontag Picador 2004 - 2
One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modern life is that it supplies countless opportunities for regarding (at a distance, through the medium of photography) horrors taking place throughout the world. Images of atrocities have become, via the little screens of the television and the computer, something of a commonplace. But are viewers inured -- or incited -- to violence by the depiction of cruelty? Is the viewer's perception of reality eroded by the daily barrage of such images? What does it mean to care about the sufferings of people in faraway zones of conflict?
Susan Sontag's now classic book On Photography defined the terms of this debate twenty-five years ago. Her new book is a profound rethinking of the intersection of "news" ar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contemporary depiction of war and disaster. She makes a fresh appraisal of the arguments about how pictures can inspire dissent, foster violence, or create apathy, evoking a long history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in of others . . .
http://www.susansontag.com/regardingpain.htm
read an excerpt
http://www.susansontag.com/regardingpainexcerpt.htm
2025年8月7日 想读
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 豆瓣
作者: John Berger / Geoff Dyer Penguin Books Ltd 2013 - 11
John Berger's writings on photography are some of the most original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selection contains many groundbreaking essays and previously uncollected pieces written for exhibitions and catalogues in which Berger probes the work of photographers such as Henri Cartier-Bresson and W. Eugene Smith - and the lives of those photographed - with fierce engagement, intensity and tenderness.
The selection is made and introduced by Geoff Dyer, author of the award-winning The Ongoing Moment.
How do we see the world around us? This is one of a number of pivotal works by creative thinkers whose writings on art, design and the media have changed our vision for ever.
John Berger was born in London in 1926. His acclaimed works of both fiction and non-fiction include the seminal Ways of Seeing and the novel G., which won the Booker Prize in 1972. In 1962 he left Britain permanently, and he now lives in a small village in the French Alps.
Geoff Dyer is the author of four novels and several non-fiction books. Winner of the Lannan Literary Award,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Photography's 2006 Infinity Award and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s E. M. Forster Award, Dyer is also a regular contributor to many publications in the UK and the US. He lives in London.
2025年8月7日 想读
照片的本质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肖尔 译者: 江融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2 - 7
《照片的本质》中,斯蒂芬•肖尔从已成为经典的影像到无名氏的图像,从底片到数码文档,探讨了如何理解和观看各种类型的照片。除了肖尔本人作品之外,《照片的本质》汇集了摄影史上许多著名影像,从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和沃克•埃文斯的作品,到当代利用摄影媒介创作的艺术家科利尔•施尔和托马斯•斯特鲁斯的作品。它也涵盖一系列不同的摄影类型,如街头摄影、艺术摄影和纪实摄影,以及无名氏摄影,包括旧的快照和地质调查航拍的照片。肖尔利用这些照片,加上他明晰、睿智和易懂的文字,阐明相机前的世界如何转变成照片。
2025年8月7日 想读
墓畔回忆录 豆瓣
作者: [法国] 夏多布里昂 译者: 程依荣 东方出版社 2005 - 6
《墓畔回忆录》:墓志铭既可指勒之碑石的诗体或散文体铭文,也可指任何类似墓志的悼念性质的文字。这部《墓畔回忆录》,也可算是作者给自己写的一种墓志铭。
鸟之将死,其名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者死前两年完成的这部巨著,确是道出了他内心的真实。
这真实的主题就是伤逝,叹人生短暂,哀时光易逝,用文字与手中的笔挣扎着反抗时间。
把往昔留住,把现在留住,把未来留住,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我想重新爬上我的美好岁月的山坡……
浪漫主义文学赞成者或反对者,回忆录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死亡文化之研究家或厌恶者,大中学生……
一个挣扎着反抗时间的老人,终于敌不过时光的流逝,完成从摇篮到墓地的长旅……
大约七十岁的时候,他在圣马洛港外一座名叫格朗贝的孤岛上,为自己选定了一块墓地。十年后,他被安葬到这里,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装饰,只有无名方石一块,上面立着粗硕的十字架。孤独地,骄傲地,默默地面对大海……
这坟墓的墓志铭很长,名字就叫《墓畔回忆录》,其中有这样的话:生命于我是不适合的,死亡于我也许更加相宜。
希腊、罗马的墓地,常设在城郊的道旁;埃及的墓地,常设在尼罗河畔;惟有作者的这墓地,选在汹涌大海的波涛声里……
2025年8月2日 想读
身分叙事与知识表述之间的医者之意 豆瓣
作者: 陈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1
对每个关心中古医学史的研究者而言,孙思邈都是“房间中的大象”,他的传记和著作构成了理解这个时代医学知识和医者身分的基本要素,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中古医学史几乎就是“孙思邈的时代”。虽然孙思邈大医和隐逸的双重面孔使得他和关于他的医学史叙述总是与这个时代保持着距离。近二十年的研究中,中古医学史的历史图景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这既是因为新材料的出现:墓志中呈现的医学家族、出土文书中保留的医学文本,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同时代的其他医者和医学著作;也是因为新方法的推动:当研究者尝试将宗教、性别、代际、地域、城市、中外文化的互动等社会和文化的因素纳入到中国医学史的叙述的同时,这些因素也在改变着中国医学史对研究对象的身分认定。医学史中不再只有重要的医者和医书的作者,与医学相关的历史人物身分复杂起来,他/她们是医生或病人、男性或女性、长者或孩童、作者或读者,他们有不同的甚至是杂糅的宗教信仰。从表面上,孙思邈在这些“新”的历史叙事中引退,但是他的传记和著作却依然被不断征引,即使只是作为新的历史叙事的对照或者脚注。这种叙事的改变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身分问题”,它既是对历史中知识身分的判断,也是医学史写作者的身分与写作对象的关系。
本书试图回到“孙思邈的时代”,观察他和同时代与医学相关的人们,并追问医学何以成为身分,这意味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历史中的知识如何构成了一种身分叙事的基础;二是,有关身分的社会文化结构又如何成为一种认知表象,并在知识表述的每个层面中展开。而这个追问的过程,会遭遇医学史写作的“错位”,以及现代学术对中国古代知识理解所产生和可能产生的种种概念和范畴“错位”。本书试图在叙事的语境之中,尝试找到一种叙事的可解释性(accountability),这种努力并非试图修正所有的“错位”或者重建整体性的解释,而是试图在种种的裂隙和德性的争论之间找到一种重现身分叙事连续性的可能。于是,本书穿行于“孙思邈的时代”的身分叙事、文本运作和感官之知之间,尝试理解孙思邈和他的同时代人在面对生命史中的变动与危机时,医学知识意味着什么。他们对应的方式当然是个体性的,但是当他们尝试以医学知识应对和理解生活中面对的种种权力和危机时(这种应对可能是凭借自身的书写、阅读方式,也可以是身体),也就是他们将自身的叙事与知识相融合或者冲突的时候,这提供了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可以将对知识的历史性理解转化成为解读他们叙事的一个路径,而这意味着,一种用知识讲故事的可能性。不过,书名并不是《孙思邈的时代》,因为故事并不全都是关于他的。
2025年4月18日 想读
丈量世界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拉 • 巴克斯特(Sarah Baxter)著 译者: 刘芳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虽然确实存在铁路或车道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约公元前600年迪欧科斯和科林斯地峡之间的轮船辙痕,但要花上几千年的时间,到19世纪初,人们才初次享受了首个付费铁路客运服务。再过200年,人们才有可能乘坐火车前往世界上一些最偏远和最非凡的目的地旅行,并追踪在地球悠久的历史中留下的许多奇怪而美好的自然或文化遗产。本书会带你穿行于从史前岩层到摩天大楼的不同场景,搭乘从慢速蒸汽机车到高速子弹头列车的各种火车。
本书提供了500条令人惊叹的铁路旅行,配以精美的插图,你可以据此绘制自己横贯大陆的行程。吱吱嘎嘎地驶过峡谷,喷着蒸汽路过古老的纪念碑,飞驰电掣穿过城市,在总统车厢或者皇后乘坐过的火车上尽情享受,或者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或史诗般的时代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关联——阅读本书可以拥有上述一切。旅客、铁路迷和历史爱好者必读,在提供给你无限灵感的同时,也让你获得等量的知识
2025年2月1日 想读
不像说母语者 豆瓣
Not Like a Native Speaker: On Languaging as a Postcolonial Experience
作者: [美] 周蕾 译者: 周云龙 九州出版社 2024
《不像说母语者》是华裔文化批评家周蕾基于种族、语言、身份认同的研究作品。出于自身对身份认同的敏感,周蕾观察到语言带来的不平等与失语,反思不同肤色和阶级的语言与写作,认为语言实际上成为一种生命政治的秩序。
从德里达对法语的自传性反思入手,到与非洲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同等的对语言先天论的烦恼,继而“揭开语言尚未痊愈的伤疤”,作者潜入巴金、梁秉钧、马国明、本雅明、保罗·利科等人的文本,重新思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与跨语言现象所带来的失落感。本书不仅重新定义了后殖民研究中的地缘政治边界,还展示了如何将历史经验与基于声音和剧本的习惯、实践、情感、想象联系起来。
2025年1月18日 想读
阿拉伯人与叙事艺术 豆瓣
作者: [摩洛哥] 阿卜杜勒法塔赫·基利托 译者: 张贝 / 侯礼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阿拉伯人与叙事艺术:一种陌生的熟悉感》是阿拉伯经典叙事作品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集,基利托从阿拉伯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入手阐明阿拉伯叙事文学的当代意义,这是为了让熟悉西方文学的当代读者更好地进入阿拉伯文学。正如本书副标题所说,在西方文学的参照系中,阿拉伯文学对读者来说从陌生变成了“一种陌生的熟悉感”。与一般的学院派的论文风格不同,本书充满文学性,将奇闻轶事、文本分析、作者的个人经历等融为一体,读起来趣味横生。书中涉及经典的阿拉伯语叙事作品,如《一千零一夜》《卡里来和笛木乃》《哈义•本•叶格赞》《玛卡梅集》等,并将这些文本与《神曲》《堂吉诃德》《欧也妮•葛朗台》等西方文学经典对照,既提供了进入阿拉伯文学的门径,也为看待西方文学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2025年1月18日 想读
外面是夏天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바깥은 여름
8.6 (91 个评分) 作者: [韩]金爱烂 译者: 徐丽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外面是夏天》是金爱烂的第四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七篇作品。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在经历“失去”,失去孩子,失去父亲,失去能用母语与之交流的人……金爱烂似乎有意将这种种失去之痛揉碎,均匀地分布在字里行间,让痛感不时击中读者的心。在本书中,作者依旧保持着都市生活观察员和记录员的角色,叙述平实,贴近生活。
《外面是夏天》是第四十八届东仁文学奖获奖作品,其中《沉默的未来》《您想去哪里》分别为作者赢得第三十七届李箱文学奖和第八届年轻作家奖。

作者简介 · · · · · ·
金爱烂,1980年生于韩国仁川市,毕业于韩国艺术综合学校戏剧院剧作系。2002年短篇小说《不敲门的家》获得第一届大山大学文学奖,该小说又发表于2003年《创作与批评》春季号,从此开始文学活动。著有小说集《老爸,快跑》《噙满口水》《你的夏天还好吗?》,长篇小说《我的忐忑人生》(改编电影由宋慧乔、姜栋元主演)。曾获《韩国日报》文学奖、今日年轻艺术家奖、申东晔创作奖、李孝石文学奖、金裕贞文学奖、年轻作家奖、李箱文学奖、东仁文学奖等。
2025年1月2日 想读
荒野时光 豆瓣
A WILDER TIME: Notes from a Geologist at the Edge of the Greenland Ice
作者: [美] 威廉·E. 格拉斯利 译者: 彭 颖 2022 - 10
“万物都是崇高的,抑或并无一物崇高。”
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人类在其中仅仅是占据了一席之地,负有一些责任,但不代表全部意义;荒野则全然不同,它作为人类的生存背景而存在,静默而强大。
《荒野时光》是一部关于探索格陵兰冰原荒野的科普手记,主体部分由“分离”“融合”“显现”“尾声”这4个关键印象词构成,它们串联起了作者前后6次探访格陵兰到底的美妙经历:令人目眩神迷的蜃景、被时间击碎的岩石以及仿佛是天外来客的游隼带来的是全然一新的新鲜体验;冰川、阳光、鹿蕊、鹧鸪等组成的连贯图景显现出生命本初的多样形态;带有漫长生命印记的卵石讲述的是关于记忆与解密的神秘故事;……这些荒野转递给我们的种种震撼与感动,会唤起我们对会荒野的好奇、敬畏、尊重……
&推荐语&
“一位科学家关于原始奇观的体验,在地球上最辽阔也最危险之地的独处的智慧。”
“极少有人像格拉斯利这样如此深入地在荒野上投入如此多的时间。也正因此,我们应该且必须关注这本书,关注它呈现给我们的种种神奇、可爱且有益的观察。这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
——Bill McKibben
“格拉斯利表现出一种神秘的能力,带领我们置身格陵兰岛广袤的寂静之中,去深入探索地球的灵魂。这是一次兼具重要性和叙事性的冒险之旅,关于生命的无边的扩展朝我们打开,它呼唤我们投入其中,尽管我们只是稍纵即逝的存在。”
——John Francis
2024年12月17日 想读
大海,飞鸟和学者 豆瓣
The Ocean,the Bird and the Scholar:essays on poets and poetry
作者: (美)海伦·文德勒 译者: 合唱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3
诗人说,没有飞鸟及其后代,大海将成为“死亡的地貌”。

本书集萃了海伦·文德勒二十年来的论文、书评和不定期散文(包括2004年的杰斐逊讲座)。文德勒研究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英国、爱尔兰和美国诗人及其作品,其中既有她长期关注的史蒂文斯、希尼、阿什贝利和格雷厄姆等人,又兼顾休斯、金斯堡、洛威尔、毕肖普、克兰皮特、梅里尔等人。此外,文德勒还着力于回溯诗歌传统,追踪济慈、叶芝、惠特曼、艾略特和其他诗人在当今诗人作品中的影响。文德勒试图展现史蒂文斯所说的诗论生态:“诗歌是学者的艺术。”

在塑造——我几乎可以说是“创造”——我们对英语诗歌的理解方面,文德勒所做的也许比任何其他在世的批评家都要多。

——乔尔·布鲁沃,《纽约时报书评》

诗是人工制品,[文德勒]常常激动地向我们展示,那些她认为最好的标本是如何制成的……读者会感到她已彻底掌握她的主题,并用坦率、清晰、机智的方式传达了她的理解。

——约翰·格林宁,《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这是[文德勒]最好的书之一,是对她漫长而杰出的职业生涯令人钦佩的总结。她在书中重新审视了她一生中所崇敬的诸多诗人以及曾经书写过的诗人。阅读这本书,人们可以感受到她在做她最喜欢的事情时的快乐。书中几乎没有一页不是关于诗人或诗歌的新见解。

——查尔斯·西米克,《纽约书评》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神圣真理的毁灭 豆瓣
Ruin the Sacred Truths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刘佳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具煽动性的文学批评家、当代文学批评领军人物 哈罗德•布鲁姆诺顿演讲精华结集
.◆明快流畅、深入浅出的布鲁姆读本
.◆信仰与文学,经典与焦虑
兼具《西方正典》与《影响的焦虑》双重视角,简笔勾勒西方文学文化史
在基督教与犹太教信仰的大背景下,布鲁姆主要从三个角度评论,即对前人的继承,作家所独有的原创性以及对后人的影响。书中评述了西方文学传统中影响巨大的作家、作品:从希伯来《圣经》写起,到弗洛伊德、贝克特等现代派作家为止,他重读了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布莱克、华兹华斯、卡夫卡等重要作家。同时,他在描绘文学发展的框架中,对信仰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极富启发性的阐释:文学在人性的立场上与神学及宗教抗衡,才能使人的创造力与神的创造力颉颃。
2024年12月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