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川东 - 标记
古典文学 豆瓣
Classical Literature
8.3 (7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詹金斯 译者: 王晨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8
希腊人与罗马人创造了我们至今置身其中的文学世界。这些古典文学拥有可以跻身人类心灵最高成就的作品,它们不仅精彩、深刻、原创,而且多变而大胆,让所有将“古典”理解成大理石般严正的人感到吃惊。在本书中,牛津大学理查德·詹金斯教授向读者展示了他对希腊与罗马最伟大作者合理而充分的 评述、对文学史轮廓的勾画,以及对古典世界深刻而精湛的理解。以至简洁的行文,囊括两种语言千年的历史,可称文学史写作典范,同时也是最高明的文学批评。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 豆瓣
Europäische Literatur und Lateinisches Mittelalter
9.5 (11 个评分) 作者: [德]恩斯特·R. 库尔提乌斯 译者: 林振华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7 - 2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是文学批评领域的经典著作,全景式地研究了欧洲文学与中世纪文学之间的关联,前所未有地发掘了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库尔提乌斯认为,以往标准的“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的文学划分方法,割裂了这几个时期文学的连续性,对于很多文艺复兴时期及后来的欧洲文学,如果我们无法通过惯用语、隐喻、表达方式、主题等阐释它们同中世纪拉丁文学的关系,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它们。因此,库尔提乌斯将中世纪拉丁文学,视为古代文学与后来各民族文学之间不可或缺的过渡,如此一来,便将从荷马到歌德的欧洲文学整合起来。
* * *
库尔提乌斯的《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代表了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语言学、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最优秀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在西方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经典。作者以博洽的学识、丰富的材料,以及对历史脉络的准确把握,展示了欧洲文学从古代到近世的演变,尤其阐明了拉丁中世纪在当中所起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这部煌煌巨著现在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译者参照几种译文,补译了德文本第二版增加的内容,是目前最完全的译本。此书中译本的出版,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西方学术研究的了解,而且对提高中国学者的研究水平,也能提供一种典范,给我们以激励和启发。
——张隆溪,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
* * *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的作者,论的是欧洲文学,心怀的却是拉丁中世纪;谈的是诗文类型、修辞形式和主题套式,其忧心之处却在人文传统、信仰根基和欧洲未来的命运;用的是古典学探幽索隐的方法,却在瞩望涵容天下的境界。
——胡继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小说的兴起 豆瓣
作者: [美] 伊恩·瓦特 译者: 李树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 10
将社会学方法纳入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首次向英美学界引介卢卡奇小说理论,开启新批评向文化研究的转型
--
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类的兴起,可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到底是哪些因素催生了小说的兴起?作为一种现代文类,小说与神话、史诗、悲剧等古典文类的差别在哪里?
伊恩•瓦特在本书中用文学社会学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细致分析了小说兴起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同时论述了其在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三位小说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而通过对“现实主义”概念的拓展和重新定义,瓦特也将“小说的兴起”置于文学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之中,对小说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做出了新的界定。本书于1957年出版后,被公认为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也影响了雷蒙•威廉斯、霍布斯鲍姆等学者的社会—历史研究。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理论入门 豆瓣 谷歌图书
9.4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巴里 译者: 杨建国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理论入门》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初涉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学生而言,该书是入门的不二之选。 各种方法、各方大家、各类技术术语,错综复杂,令人目不暇接,而这一切在《理论入门》中被解说地清楚明白,深入浅出。许多理论类书籍对于所介绍的理论和理论家都有预设立场,与此不同的是,《理论入门》仅仅提供基础的原理,而让读者自己发展观点。 此次修订版包含了当今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最新发展潮流,并新增了两个全新的章节。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自由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同性恋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后殖民批评、文体学、叙事学和生态批评等方面的内容。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豆瓣 谷歌图书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8.9 (32 个评分) 作者: (英)特雷·伊格尔顿 译者: 伍晓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初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小说机杼 豆瓣 Goodreads
How Fiction Works
9.2 (72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本书是一部研究小说魔力的神奇之作——分析其主要元素,颂扬其持久动力。书中对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时髦的批判深入到了讲故事时的机械设定,由此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当我们说”认识”某个虚构的人物时,这意味着什么?生动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谓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是现实的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惯例变得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到《给小鸭子让路》,从圣经到约翰·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本书既是一部虚构手法的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小说的另类史。它幽默、深刻,无论你是作者还是读者,甚或是对此书该兴趣的路人甲,它都将对你有所启迪!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语言与沉默 豆瓣 Goodreads
Language and Silence
9.3 (64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译者: 李小均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当今文学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乔治•斯坦纳经典代表作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不负责任的自我 豆瓣
The Irresponsible Self: On Laughter and the Novel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伍德 译者: 李小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6
“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二部文学批评集,曾入围“美国图书评论奖”,这本书再次确认了他的卓越,证明了他不仅是现当代小说的敏锐判官,还是高明的鉴赏者。
在这本文学批评集中,伍德通过对当代炙手可热的欧美纯文学作品的评点,饶有 趣味地讨论了“文学与笑和喜剧”这个很少有人触及却颇具价值的文学命题。
在这24篇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文章里,他举重若轻地将文学经典和文学现场联系起来,既折射了他对文学经典的百科全书式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最受热议的当红作家——如弗兰岑、品钦、拉什迪、德里罗、奈保尔、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汤姆•沃尔夫——同样迫切且不无见地的看法。
本书收录了詹姆斯那篇攻击“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从而引起争议的著名檄文。对于任何关心现代小说的读者来说,《不负责任的自我》都是必读之物。
同时身为批评家、学者和作家的詹姆斯•伍德,其文学批评几乎完全摆脱了学院派“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他更多地是以一个创作者和专家读者的角度,演示如何成为一个眼光毒辣的专家级读者,如何避开写作的重重雷区,成为一个成熟的创作者。因此,自其第一部文学批评集问世以来,近20年来始终为全世界新锐作家、文学批评者、文学爱好者所信任和追捧。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破格 豆瓣
The Broken Estate: 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Belief
9.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7
玛丽安•摩尔评论休•肯纳的话——“大胆,他可能过于大胆了,但我们需要他”——也同样可以用在詹姆斯•伍德身上。正是过度的能量和好辩的冲动让伍德读起来很提神,我们常常接受他的教诲,有时也想一驳为快。
——威廉•H•普理查德,《纽约时报书评》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私货》和《小说机杼》几本书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他不仅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评判人,更是当代小说的鉴赏家。
《破格》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一部批评集,同时讨论文学和宗教。
“书中讨论的一些作家——梅尔维尔、果戈理、勒南、阿 诺德、福楼拜——文学信仰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并不总是很清楚,而常常是一种莫大苦恼……然而,总有作家伟大到足以在宗教冲动和小说冲动之间腾挪,区分两者 ,但又奇迹 般地两面受益。梅尔维尔和福楼拜是这样的小说家,乔伊斯和伍尔夫亦然。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来说,十九世纪的变乱已过去五十来年,而作为一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的女儿,宗教信仰并没有拘于传统的痛苦。难关已经闯过。对她来说,一种宗教信仰或神秘的信仰与文学信仰轻柔地调和在一起——然而,对她来说,小说仍然保留着怀疑、质询的功能。在她的写作中,小说表现神秘,不过是为了展现我们无法抵达神性,因为神性已然消失。在她笔下,小说以宗教之心,行怀疑之实。 ” (黄远帆)
詹姆斯•伍德以其独有的激昂的声音,推进了一些最困难的议题:小说和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可以是什么样子。他是那种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他饱含深情而热衷争论的批评文章在对象的范围和道德的严肃性方面激动人心。
——苏珊•桑塔格
目前没有几个批评家……可以提醒我们谈论文学也是文学的一部分。若能为这种谈论加上激情、精确和丰富的阅历,那便是一份罕见而珍贵的才能:我们的好消息是伍德有这种才能而我们有伍德。
——加布里埃尔•乔西波维奇,《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伍德是一个天才的细读者。这部批评集里妙笔贯穿始终,时而甘美多汁,时而刚毅雄健,时而据理力争,时而倨傲冷嘲,激情四溢又不失细节方寸。
——约翰•班维尔,《爱尔兰时报》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莎士比亚 豆瓣
8.7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勒内•基拉尔 译者: 唐建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7
【编辑推荐】
★法兰西学院院士 x 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 勒内·基拉尔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著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替罪羊》等名作。
★一部探究人类欲望的开创性力作
跟随法兰西“不朽者”精彩绝伦的莎剧解读,探索欲望的本质以及欲望背后的暴力。
★欲望 究竟是什么?若不能激起他人的欲望,你的稀世珍品也会失去魅力?
摹仿和爱欲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神话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一直备受传统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推崇。勒内·基拉尔却告诉我们,人的爱欲往往是出于对他人欲望的摹仿。通过对《仲夏夜之梦》《维洛那二绅士》《无事生非》等作品极具说服力的解读,基拉尔发现在莎士比亚笔下欲望相同的两个人才能产生最深厚的友谊,也会随时变成最糟糕的仇敌。男人最能证明女人有魅力的方式,莫过于对她产生欲望,所以他会试图让好友爱上自己所爱,以证明她的魅力。基拉尔从这一全新的视角,视《仲夏夜之梦》这部通常不受批评家欢迎的作品为莎士比亚第一部成熟的杰作,一部名副其实的天才之作。
★莎士比亚想要他的作品被如何阅读?莎剧应该如何阅读?
莎士比亚和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他来说父亲是最不重要的。然而现代性的伟大思想家长期支配着我们,弗洛伊德、马克思、尼采和其他当代继承者对莎士比亚的解读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勒内·基拉尔展示了在《哈姆莱特》《裘力斯·凯撒》等作品中摹仿欲望是如何与暴力、献祭、竞争和复仇等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呈现了莎士比亚想要他的作品被阅读的方式,以及它们很久以前就应该被阅读的方式。
【内容简介】
勒内·基拉尔是法兰西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因创立摹仿欲望理论而享有国际盛誉。主要著作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莎士比亚:欲望之火》《替罪羊》《暴力与神圣》《欲望几何学》等。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汗牛充栋,而勒内·基拉尔以其独创的摹仿欲望理论,对莎士比亚几乎所有的戏剧和诗歌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对基拉尔来说,人们对客体的欲望不是因为它们的内在价值,而是因为它们被别人所渴望,我们只是在仿效或摹仿他们的欲望,他视这种“摹仿欲望”为人类状况的基础之一。在这部开创性力作中,基拉尔分析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裘力斯·凯撒》《哈姆莱特》等多部作品,向我们揭示莎士比亚早已发现摹仿欲望这一人类冲突的根源,并深入剖析莎士比亚如何痴迷于摹仿,如何以他自己的词汇表达摹仿欲望并在多部戏剧中对“摹仿欲望”下定义,以及如何在处理欲望的过程中变得日益老练、含蓄和复杂,进而以一生的作品透彻地阐释了人类欲望的本质。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德勒兹论文学 豆瓣
Deleuze on Literature
作者: (美)罗纳德·博格 译者: 石绘 2022 - 1
☆☆☆ 德勒兹思想的精妙导读 ☆☆☆
细致辨读,解析天才作家核心文本语言创造
追根溯源,阐释德勒兹文学理念与哲学洞见
★ ★ ★ ★ ★ ★ ★
《德勒兹论文学》是一本研究德勒兹文学论著的综合性导读书。通过对德勒兹讨论文学的核心文本的细致辨读,博格在各章节分别考察了萨克-马索克和卡罗尔作品中的疾病与健康,普鲁斯特作品中的符征,卡夫卡的文学机器、“次要文学”的概念,卡尔梅洛•贝内的次要戏剧,以及T. E. 劳伦斯和贝克特的“视觉与听觉”,由此对德勒兹研究写作艺术的方法提供了一套清晰而系统的阐释。
《德勒兹论文学》把这些研究与其他散见的诸多文本纳入贯穿德勒兹全部思想生涯的一般性研究计划中:将文学看作一种健康,将作家视为文化的医生。
★ ★ ★ ★ ★ ★
☆ “博格这本书考察并阐释了德勒兹的全部著作,对德勒兹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绝妙而清晰的洞见。”
——克莱尔•科尔布鲁克(Claire Colebrook),爱丁堡大学,著有《吉尔•德勒兹》
☆ “《德勒兹论文学》再次表明为何长期以来我们会满怀敬意地将罗纳德•博格视为最富有成效的德勒兹评论者之一。这部探讨德勒兹文学研究的综合性论著揭示了德勒兹文学批评与哲学批评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他的语言哲学与生命哲学之间的逻辑关联,这项工作‘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任何对德勒兹研究哲学和文学时所采用的‘批评与临床’方法感兴趣的读者都必将从本书中受益无穷。”
——保罗•帕顿(Paul Patton),新南威尔士大学,著有《德勒兹与政治》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讽刺的解剖 豆瓣
Anatomy of Satire
作者: [英国] 吉尔伯特·海厄特 译者: 张沛 商务印书馆 2021 - 10
讽刺(Satire)并不是最重要的文学类型,却是最富创造力和挑战性、最值得铭记的文学形式之一。著名古典学家与文学批评家吉尔伯特·海厄特将讽刺文学分为独白、戏仿与叙事三种类型,并以此为脉络在西方文学中寻踪讽刺文学的各类范本——从古希腊到现当代美国,从阿里斯托芬到欧仁·尤内斯库,从荷马到艾森豪威尔,从贺拉斯到乔伊斯,从柏拉图到乔治·奥威尔——如数家珍般勾勒出作为一种文学与文化形态的讽刺,其起源与流变,目的与方法,其或谑或虐外壳下的理想主义光辉。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批评的诸种概念 豆瓣
Concepts of Criticism
作者: [美国] 勒内·韦勒克 译者: 罗钢 / 王馨钵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0
※韦勒克经典著作,首次全本翻译。
※入门文学理论的捷径。文学批评教父韦勒克条分缕析巴洛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经典概念,拨开迷雾,厘清文学批评之路。
※“《批评的概念》体量不小,全书都洋溢着精彩的智性气息,收入其中的文章已经成为广被征引的核心文献,不仅是在文学研究领域,也关乎对我们所处时代的理解。”
1 8、19世纪曾被人们称作“批评的时代”。实际上,20世纪才最有资格享有这一称号。在20世纪,不仅有一股名副其实的批评的洪流向我们汹涌袭来,而且文学批评也已获得了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在公众心目中占有了比往昔高得多的地位。……人们意识到,面临着汗牛充栋的作品,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取舍的原则。
《批评的诸种概念》是韦勒克的一部重要的文学研究奠基之作。面对20世纪层出不穷的批评流派和言不及义的批评方式,韦勒克开宗明义地阐明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文学批评中广被使用的重要概念如巴罗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等的起源和演变也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总结了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主潮。在韦勒克看来,厘清这些概念和轮廓,是打破文学批评领域因众说纷纭而导致的言语“巴别塔”这一危机的唯一途径。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理论的幽灵 豆瓣 Goodreads
9.3 (9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托万·孔帕尼翁 译者: 吴泓缈 / 汪捷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6
本书回顾了文学理论与常识问所发生的种种冲突。理论拒斥常识所包含的成见:“文学”即本质,“作者”乃文本意义之权威,作品以“世界”为主题,“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风格”是选择写作方式,“文学史”是逐一列举大作家,“价值”是文学经典的客观属性。理论动摇了常识,但常识也抗住了攻击。理论为了灭掉对手常有过激言论,结果有可能使自己陷入悖论。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文学理论在法国国内外风靡一时的那个时代,并对其做个总结。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沉默之子 豆瓣
作者: [英] 迈克尔·伍德 译者: 严韵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5
不可错过的当代文学批评经典;
深入解读《百年孤独》《焚舟纪》《等待戈多》《三只忧伤的老虎》《命运交叉的城堡》《跳房子》等当代外国文学名作;
迈克尔·伍德评论过的作家要么已成经典,要么必将成为经典。
🍎🍎🍎
内容简介:
《沉默之子》收入了当代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迈克尔·伍德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文学评论文章中,这些文章所论及的作家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马尔克斯、石黑一雄,到耀眼的英国哥特小说家安吉拉·卡特,到拉美文学四大天王之一的科塔萨尔,到法国著名作家式的批评家罗兰·巴特,到米兰·昆德拉和备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卡尔维诺等,借这些著名作家,迈克尔·伍德探讨了二十世纪小说的两难境地——失落的天堂、失去的确定性、幻想的诱惑、对言语之下沉默的追求。
🍎🍎🍎
★花繁叶茂的当代文学批评经典:
迈克尔·伍德是当代极具实力的文学批评家的典范人物,是文学批评,而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学院里的严谨学者,他的行文带有作家式的风格魅力。他的批评触角从二十世纪前期的《荒原》的作者艾略特伸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萨义德,几乎涵括了二十世纪文坛最耀眼的那些名字。
★一本书领略二十世纪文学最高峰的景观及最核心的文学密码:
文学理论或者说文学观念发展到二十世纪后半期,在完整的作品概念里,读者和阅读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尊崇和捍卫。迈克尔·伍德即是英国文学理论大家弗兰克·克莫德“阅读史”替代“文学史”主张的热情拥护者与高明的实践者。在这种主张之下,文本的声音在某种意义上就必须压低,由此就产生了“沉默”的悖论。
★一针见血的文学解剖高手:
一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多种声音:故事的声音,历史的声音,叙述者的声音,文体的声音。不同声音之间的此消彼长,体现着文学潮流的动向,迈克尔·伍德听风辨位,从“阅读的天堂”判读出自己所需所望。他的解读总是切中肯綮,往往只言片语即可点出作论作家的精神与特色,令人激赏。
🍎🍎🍎
“对当代文学之旅的导引,没有比《沉默之子》更好的了。迈克尔·伍德懂小说,他理出那些伟大的小说、平庸的小说、令批评家陷入困境的小说,这些作品极富挑战性、娱乐性、启发性。讲当代或后现代小说的书很多,但没有一本如此,因为没有批评家能写得像他一样——横贯多种文学、多种语言,头脑如此锐利不衰。”——路易斯·米南德
“迈克尔·伍德对每一部文学作品的独特品质、愿景与意义的阐释,足称得上是一种解读与发现的范式。”——《选择》杂志
“迈克尔·伍德是我们关于当代文学的最特出、最透彻的写作者”。——珍妮特·马尔科姆
“关于当代小说的非凡的评论。”——《南卡罗莱纳评论》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我们的作家 豆瓣
Los nuestros
作者: [智利] 路易斯·哈斯 译者: 陈皓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 - 5
《我们的作家》是拉美著名的文学评论集,也是“文学爆炸”的一份重要证言,它充分说明,水准高超的文学评论,必然与繁荣的文学创作结伴而来。
1964年,为了寻找“最具典型性”的拉美小说家,智利文学批评家路易斯·哈斯踏上了漫长的旅程,寻访了十位代表,与他们面对面地长谈,并记录了他们的文学思考和心路历程。他并没有刻意预测未来,但随着这趟旅程,路易斯•哈斯事实上为即将改变历史的文学现象——“文学爆炸”——确立了正典、奠定了基调。
这十位作家是: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博尔赫斯、吉马良斯·罗萨、奥内蒂、科塔萨尔、鲁尔福、富恩特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当时的他们几乎都没有国际性声誉,《百年孤独》尚未出版,最年轻的一位仅二十八岁。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十位作家里产生了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五位塞万提斯奖得主、三位加列戈斯奖得主……历史终于证明了哈斯的眼光,他们可谓当之无愧的“拉美文坛十圣”。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思想之诗 豆瓣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译者: 远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8
人文主义者斯坦纳的诗与思溯源之旅
细细拆解哲学与文学的无穷缠结
【内容简介】
斯坦纳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中藏着一条文学的暗线,所有思想论说都蕴含风格、形象、韵律和声调,伟大的哲学与文学一刻不停地互动、争竞着。
本书即斯坦纳围绕哲学和文学的关系所展开的阐述。这段复杂而迷人的关系起始于赫拉克利特的隐喻闪电,途经柏拉图与自身文学才华的对抗、笛卡尔优雅而克制的文法修养、黑格尔辩证法的舞台化身、维特根斯坦的述行教诲……一路蜿蜒曲折至海德格尔与策兰从历史迷雾中发出的最强音,并最终消弭在新千年后的噪杂中。
【编辑推荐】
哲学与文学的关系如何?此等大哉问或许只有斯坦纳这样的老派知识人能游刃有余地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信手拈来一位名家或即将被遗忘的作者、一部巨著或埋藏在故纸堆中的残篇。他的讲述始于哲思与诗韵交融的前苏格拉底时代,随波流经西方思想史上诸位巨人,文学与哲学的力量在他们身上或对抗或纠缠,散发着各色光彩,最终却逸散在技术时代的信息爆炸中。斯坦纳深厚的学养和如今已显得稀罕的博雅气质或能让敏锐而不失温柔的读者心有戚戚。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与陈词滥调一战 豆瓣
The War Against Cliché: Essays and Reviews 1971-2000
作者: [英] 马丁·艾米斯 译者: 盛韵 / 冯洁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 - 5
英国文坛教父马丁•艾米斯三十年经典书评合集 定格严肃书评的黄金年代
******
编辑推荐:
★ 斩获2001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
★ 一部充满锐气和智趣的个人阅读史,一份带着睿智的偏见的欧美文学指南
★ 收录1971年至2000年作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新政治家》《观察家》《泰晤士报书评增刊》《大西洋月刊》等英美顶级文化媒体撰写的深度书评
★ “每年我都要重读这本书因为每次想浅尝几段,结果都忍不住把整本书读完…就觉得自己正投身于一个光辉的传统中,每次都让我大为振奋。”——《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帕茹儿•塞加尔(Parul Sehgal)
★ “艾米斯不只是在评论这些书,他简直是在重写。”——杰夫•戴尔(作家)
******
《与陈词滥调一战》是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1949—2023)最负盛名的文学评论集,曾获得2001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
本书集结的文章为1971年至2000年艾米斯撰写的深度评论,他以磅礴的阅读储备,为塞万提斯、弥尔顿、约翰•多恩、简•奥斯丁等经典作家的作品贡献了洞见非凡的解读,同时也以其毒辣而正派的口味,评判了20世纪下半叶英语文坛代表人物,如索尔•贝娄、菲利普•拉金、纳博科夫、伊夫林•沃、厄普代克、V.S.奈保尔、菲利普•罗斯等人的作品。
陈词滥调、矫揉造作、政治正确——这些都是艾米斯的敌人。对艾丽丝•默多克、库尔特•冯内古特、雷蒙德•钱德勒、安东尼•伯吉斯、V.S.普里切特、唐•德里罗等当代名家的作品,艾米斯也自有公允的论断。此外,作家的兴趣还延及国际象棋、英国足球流氓文化、吉尼斯纪录大全,等等。
本书既是一部充满锐气和智趣的个人阅读史,也是一份带着睿智的偏见的欧美文学指南。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文学批评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美] 约瑟夫•诺思 译者: 张德旭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耶鲁大学新锐学者 约瑟夫•诺思 犀利 之作!
★荣登2018年度克里斯蒂安•高斯奖短名单。乔纳森•卡勒 、布鲁斯•罗宾斯赞誉推荐!
★勾勒 文学研究 史,聚焦 政治、文化 与学术、学科建设 的角力。
★无论学界内外,凡对文学与政治、文化、社会之关联有兴趣的,皆可阅读。
————
▼ 内容介绍
聚焦 文学研究 学科史,以及 政治、文化与学科建设 的关联。
百年学科史,一部政治与学术博弈的文化简史,反思当下学科专业化。
本书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助理教授约瑟夫•诺思的代表作。他勾画了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历史轮廓,展示其如何从一种广泛业余的普遍批评,日益学术化、学科化的过程,并探讨得与失。书中,他悉心梳理关键流派,如实用批评、新批评、文化研究等;分析代表人物,如雷蒙•威廉斯、伊格尔顿、詹明信、D.A.米勒……
————
▼ 学界推荐
弗朗西斯•马尔赫恩,《新左派评论》
无论学界内外,只要对今天的文学文化的政治一面,有严肃实际兴趣的人都应阅读。
·
乔纳森•卡勒 (批评家,康奈尔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
这本书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我读过的关于批评历史的罕见的书。
·
《洛杉矶书评》
对英美世界的文学批评这一学术领域的大胆、生动、引人入胜的论述。
·
《新共和》
诺思的论述风格,是令人信服的清晰和自信。他让我想起了早期学者——以大众作为受众的学者。
·
芮塔•菲尔斯基 (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等领域杰出学者)
约瑟夫•诺思对批评史提出了一个大胆、反直觉的观点:转向在文化历史背景下阅读文本,不是文学研究激进化的标志,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后退。
2024年12月9日 想读
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 豆瓣
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 des lettres : De Flaubert à Proust
作者: [法] 安托万·孔帕尼翁 译者: 龚觅
※学术权力的格局变迁何以影响学术研究的基本面貌?
※一幅第三共和时期文人共和国的全景图,一部现代大学文科建制的发生史
※社会学、教育学、文学史、历史学……还原一批现代学科的诞生场景与其背后学术权力的变迁
文学研究是自古以来的事业,但作为大学教育的“文学史”并不与生俱来。它的诞生伴随着一次学术权力的此消彼长。
1850年以来,作为学科的“历史学”从历史文学中独立出来,史学家在法国知识界迅速攫取话语权,成为推动中、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力成员。19世纪末法国的政教分离与教育改革促成综合大学的建立,在此之前,属于古典人文学的“文学研究”由修辞学主导,从此以后,在史学家的主导下,文学研究脱离了摆弄辞藻的面貌,被放入历史和社会的关系中加以关照。几乎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学科的“社会学”在大学中初露峥嵘,“教育学”这个社会学分支也在此时诞生。朗松之于文学史,就如涂尔干之于社会学,作为两门彼时的新兴学问,二者都试图在文学/历史、哲学/历史间打下楔子,为自己开辟空间。
本书试图描绘的正是从普法战争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福楼拜到普鲁斯特”这段时期内,法兰西“学者共和国”的全景图,大量史料串联起法兰西第三共和治下法德知识界的恩怨往还、史学与文学的分合、德雷福斯事件呈现出的意识形态光谱以及朗松、涂尔干、圣勃夫、吕西安•费弗尔等一干活跃在世纪之交的法国学者群像,在某种意义上,《文学的第三共和国》甚至可以被当作一部理想的现代小说阅读。
2024年12月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