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Know Your Remedi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He Bi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 4
Know Your Remedies presents a panoramic inquiry into China’s early moder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pharmacy.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pharmacy—as a commercial enterprise and as a branch of classical medicine—resists easy characterization. While China’s long tradition of documenting the natural world through state-commissioned pharmacopeias, known as bencao, dwindled after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ubiquitous presence of Chinese pharmacy shops around the world today testifies to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jecting narratives of intellectual stagnation or an unchanging folk culture, He Bian argues that pharmacy’s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an best be understood as a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elite and popular culture.
Beginning with decentralizing trends in book culture and fiscal polic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ian reveals pharmacy’s central role in late Ming public discourse. Fueled by factional politics in the early 1600s, amateur investigation into pharmacology reached peak popularity among the literati on the eve of the Qing conquest in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itnessed a systematic re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as the Qing court turned away from pharmacopeia in favor of a demedicalized natural history. Throughout this time, growth in long-distance trade enabled the rise of urban pharmacy shops, generating new knowledge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明亮的泥土 豆瓣
Bright Earth: the Invention of Colour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普·鲍尔 译者: 何本国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每位艺术家,都与他那个时代的颜色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约定。
一部揭示艺术、科学与文化协同演进历程的力作,获评第十八届引进版优秀图书,美术史学家范景中作序推荐 。
▼内容简介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 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媒体专家推荐
这部书用科学和艺术的精工去绘制金碧山水,从而创造一套色彩的语言,帮助眼睛重新观看色彩的绘画和色彩的世界。——范景中
这部作品是对西方绘画的一次全新审视,叙述简洁,构思精巧。在学术史与一系列可读性极强的奇闻趣事和艺术家传略之间,鲍尔恰如其分地挥洒着他的渊博才学。——《每日邮报》
一部研精究微、信息量极大的色彩大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充满了妙趣横生的小插曲……鲍尔动人地书写了诸多复杂的主题。——《星期日电讯报》
中国青铜时代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3
所谓青铜时代,在中国即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作者试图以各个侧面的探究还原一个立体的时代模型。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豆瓣
作者: 严耕望 著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钱穆的得意门生,胡适、杨联陞、黄永年、许倬云一致称许的史学名家严耕望,积二十二年之功,重现秦汉地方行政风貌!
-----------------------------------------------
★史学名家 严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钱穆为“四大家”。而有学者认为,严耕望于四大家的优点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宏大承自钱穆,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决不是幸致的。
★学术经典 中国历代史家记载政治制度,多偏详中央而忽略地方。本书则另辟蹊径,对史料竭泽而渔,并运用归纳法,从众多零散的记载中归纳出通则,重建秦汉地方政府组织体系,成为中国行政制度史领域的典范之作。
★精校精修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此次影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在台湾原版基础上,做了大量修版、重录及更正错讹的工作,改动达数百处,并适当增大开本与版心,力图以清朗悦目的形态呈现给广大读者。
★精良印制 本书圆脊精装,外有护封,内文以100克纯质纸印刷,整体设计端庄、厚重,与其学术经典性相称。
-----------------------------------------------
海外学术界二十余年来,真能潜心学术,有著作问世者,几乎无从屈指。惟(耕望)能淡泊自甘,寂寞自守,庶不使人有秦无人之叹!
——钱穆,著名历史学家
自古史家对中央政制颇多梳理, 地方制度的研究则不免是少所注意的园地。严先生为了重现这一制度的长期演变,取材不仅历史,还旁及碑传文集,可谓巨细靡遗,遂能成兹巨构。
——许倬云,著名历史学家
先生之著作偏重归纳法之应用。搜集所有能见到之资料,以归纳法抽绎其共通性,往往有重大发现。
——廖伯源,历史学者,法国儒莲汉学奖获得者
-----------------------------------------------
◎ 内容简介
秦汉时期,中国形成大一统之中央集权式政府,并推行郡县制,是为政治制度史上一大典型。
本书首先追溯郡县制度之渊源,再由秦汉地方的统治政策、行政区划,论及官吏之组织结构、考核监察、任迁途径、籍贯限制等诸多层面,述其沿革,评其得失。作者先以微观之考察,遍搜散见众书的驳杂史料,再以宏观之通识,将复杂的地方行政制度条理化,得出众多扎实而富有新意的结论。
中国历代史家记载政治制度,多偏详中央而忽略地方。本书以其系统、精深的研究,成为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领域的开山力作,对学界影响深远。
清初政治史探微 豆瓣
作者: 姚念慈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8 - 11
《清初政治史探微》(以下简称《探微》)包括前编和后编两部分。前编是我的博士论文《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以下简称《初探》),后编由三篇文章组成。《初探》的任务是解决八旗制格局之上的国家形态。为此,首先要对八旗制有我自己的界定。在我看来,八旗是满族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八旗既是社会组织的最高形式,同时又是满族社会和国家的基本格局,故而我将满族国家称之为八旗制国家。建立在八旗制之上的国家主要机构与八旗制本身的矛盾统一运动,构成《初探》一以贯之的线索。从时间跨度而言,《初探》大致涵盖了太祖、太宗两朝,即入关前满族国家政治的主要内容。后编三篇文章,是《初探》的续篇,分别论述多尔衮摄政时期、清世祖福临亲政十年以及康熙初年四辅臣阶段。三篇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探讨入关后满族八旗制对清初国家体制及政局的影响。这三篇文章都是旧题,我并非刻意求新,只是从自己对入关前满族国家政治的理解出发,重新进行了一遍梳理。
清史讲义 豆瓣
作者: 孟森 中华书局 2006 - 4
孟森(1869一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於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後,於1913年当选为民国临时政府来议院议员,为配合议会活动,曾撰写时政论文;与此同时,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就聘於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满洲开国史,至七七事变止。
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对清先世源流考定、满洲名称考辨、八旗制度考实、雍正继统考证、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对明清史的研究有着较深远的影响,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
天朝的崩溃 豆瓣 Goodreads
9.2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7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繁盛之阴 豆瓣
作者: (美)费侠莉(Charlotte Furth) 译者: 甄橙 主译 / 吴朝霞 主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7
《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是一部名闻国际医学史界、人类学界和汉学界的医学人类学名著。作者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以极为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披辨大量的中医典籍、医案、秘方和手册式文献,完成了这部连一般中国学者都难以企及的中医妇科学著作。作者虽然选择的是由宋及明的700年历史,但由于把握的角度新颖,以“黄帝的身体”为研究的开始,论及到身体的阴阳和性别,发现宋朝的中医妇科所关注的是“妇女以血为统帅”,重视调经的治疗原则和单独处方的艺术,怀孕和分娩成为家庭中产科活动的核心;到明代以后,妇科关注的重点转向养阴为主,治疗的重点从外转向内,强调补充分娩后造成的气血双虛。《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不是仅仅从一般技术史的角度考察中医妇科学的内容和历史,而是从社会与文化等角度,着力探讨中国古代女性作为一种特殊性别,在中医学中所承当的文化角色。所以《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不是传统的医学史著作,而是把与医学史相关的话题置于社会、家庭、性别中加以探讨,从而形成一种熔医学史、疾病史、身体史于一炉的新风格。
明清建筑二论·斗拱的起源与发展 豆瓣
作者: 汉宝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5
《明清建筑二论》初版于1969年,《斗的起源与发展》初版于1973年。这两本小册子,被认为是开辟了台湾建筑学术史的著作,影响深远。《明清建筑二论》对“明清建筑为中国建筑发展低潮”这一几成定论的观点发起论战,说理透辟,而又洋溢着人情。《斗的起源与发展》是自中国早期建筑与西方的不同处着眼,探究斗产生、发展的理路。二者所论专题不同,但立意都在整个中国建筑史,涉及史观、史法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 豆瓣 Goodreads
To Hell and Back: Europe 1914-1949
9.1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恩·克肖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20世纪初,欧洲歌舞升平。突然,拿破仑战争之后雄踞文明之巅近百年的欧洲落入野蛮的深渊。在文明的讴歌声中开启的20世纪,沦为战争的世纪。
从1914年到1949年,欧洲接连经历两场惨烈的大战,铁了心要自我毁灭。那是大混乱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两次大战之后,在地狱行了一遭的欧洲试图在废墟上重生,新欧洲的轮廓逐渐清晰。在这段令人战栗的历史之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带着它的烙印前行。
档案 豆瓣
The File : A Personal History
7.1 (36 个评分) 作者: [英] 蒂莫西·加顿艾什 译者: 汪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这是一部跟乔治·奥威尔或约翰·勒卡雷的小说一样扣人心弦、令人不安且具有道德挑战的私人叙述,只不过这里讲述的全部都是真的。★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梁文道专文导读“出卖作为一种美德”。
★背叛与妥协的刻骨描述,叫人毛骨悚然;现代与当下的无价记录,书写勇气与美丽;人性无解之谜,魂萦梦系,永远挥之不去。——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20世纪伟大的谍报小说家)★(本书)回忆加顿艾什本人与恐怖的东德秘密警察机构“斯塔西”交手的亲身经历。从来没有一个族群受到如此严密的监控,即使是在胡佛麾下的美国联邦调查局时期也望尘莫及。《档案》生动地还原许多恶质的人形怪兽,他们的目光总是紧紧地盯着每一只小麻雀折翅坠地的时候。——亚瑟·米勒(Authur Miller,20世纪最知名的美国剧作家之一)★《档案》一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在于加顿艾什追踪许多当年持续跟踪、监视并密告他的人,本书因此更接近惊悚小说的味道,然而,较惊悚小说更胜一筹之处在于,《档案》所述皆为真人真事!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完美融合谍报惊悚小说、冷战史、自传与哲理思索于一书……笔触优美,探讨严肃而不失幽默讽刺。
——《英德书评》(British-German Review)★《档案》重现20世纪80年代中欧变化的手法,从未见于其他任何书籍。这是一本传家之作,当我们的子孙问起中欧共产主义政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当他们怀疑优美的英语写作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答案就在《档案》之中。
——英国《独立报》(Independent)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就成了本书写作的动力,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
这是一部将个人回忆与历史探索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的纪实作品,读来引人入胜。
声入心通 豆瓣
9.0 (9 个评分) 作者: 王东杰 译者: 有2020年10月2印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4
国语运动在现代中国影响既深且巨,作者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考察,侧重于国语运动和国家建构、国族认同、文化理想、地方观念、阶级意识等范畴的互动,还呈现了它和变动中的物质景观、资讯手段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透过这一个案,本书力图展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尽管汲引了不少外来资源,但又怎样高度地依赖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大传统”。
体国经野之道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周振鹤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3
《体国经野之道》除了剖析政区变迁史的基本规律外,不仅对政区形态进行了分析,强调政治过程在行政区划变迁中的作用,而且还注意到了行政区划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体国经野之道》大致可以看成是一本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导论。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新的角度来分析政区的沿革过程,既从政区的层级、幅员和边界等要素的变化来分析政治因素的主导作用,又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背景中去透视政区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了中国行政区划发展演变的一个动态趋势。
历史的拐点之汉匈之战 (2016) 豆瓣
8.0 (5 个评分) 导演: 余乐 / 张晓敏 演员: 王志飞 / 鲍鹏山
烽火狼烟,是马蹄奔腾触发的警报。匈奴,带着力量与速度,侵袭汉的边疆。生存的渴望挑战家园的安宁。防御还是进攻,汉武大帝发出强势怒吼。这是石头与铁的碰撞,注定没有最终的胜者。当匈奴人黯然踏上西迁的旅程,在血泊中站立的汉王朝,开始重新探寻理性与和平。
市民都会 豆瓣
作者: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6
现代性,或者现代主义经验,是否只局限于经典的、或者欧美的范式?现代主义,是否只是本土接受外来的模式?如果现代性不止于外来的传播,该如何演绎上海的现代城市主义这一具有宣言色彩的自主特征?对这个问题预设的答案,不仅仅关涉现代建筑和城市,也提出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文学、电影、日常生活诸多方面。
Q版大明衣冠图志 豆瓣
董进
作者: 董进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1 - 1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升温,大家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兴趣也日益浓厚。由于目前中国服饰史研究和普及工作的相对滞后,加上现代古装影视剧中大量毫无依据的造型设计的误导,人们对古人的真实衣着形象普遍缺乏正确的认知。
明代是丝绸织绣工艺水平登峰造极的时代,其服饰艺术在中国服饰史上有着极高的成就,传世与出土的实物数量非常丰富,相关文献资料也较为完整,如能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诞生一部明代的服饰断代史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在现阶段看来,这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正因为如此,才使我萌生了绘制这套漫画的想法,希望能用卡通这样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让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对真实的明代服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能尽我绵薄之力,对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们有些微的帮助。
本书的分类和体例参考《大明会典》,将不同服饰按照穿着者的身份(等级)分为皇帝冠服、后妃冠服、皇子冠服、内使冠服、文武官冠服、命妇冠服、军校冠服、生员吏员巾服、士庶巾服、士庶妻冠服、婚丧冠服、仆役巾服、乐舞巾服、僧道杂流巾服等十四大类,每类各成一卷。另外,还将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绘制成示意图,单独列为一卷。
书中所有漫画形象和图示均参考明代服饰实物、绘画以及典籍文献绘制,同时用文字的形式加以详细说明。
三案始末 豆瓣
8.8 (32 个评分) 作者: 温功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9
本书用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厘清了明史上最为纠缠繁复又影响最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而在进入具体的“案情分析”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造因”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
橫觀東亞 豆瓣
作者: 白永瑞 聯經 2016 - 3
倡導東亞視角之必要性
這個視角超越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思考框架
《橫觀東亞》是白永瑞回顧多年來的東亞論述和連帶運動
在朝鮮半島、台灣、沖繩等核心現場
摸索東亞共生社會之路的省察成果
白永瑞長期以來與韓國、中國、日本和台灣等地的知識分子建立連帶,引領東亞論述,這是他向華文世界推出的第二本史論集。
白永瑞所說的共生社會是朝向能更充分體現人性尊嚴的區域共生社會的「作為過程的東亞共同體」,並且從這個視角對當代中國思想界、中韓關係史及台灣人認同進行梳理。突破既有的分科學術的界限,繼而探索新的學術理念和制度。
白永瑞長久以來同時身兼研究者、教育者和編輯者,這三種角色形成的自我認同,讓他遊走於作為制度的學術和作為運動的學術之間,構思革新學術體系的學術論。並且試圖透過「社會人文學(Social humanitie)」這個新思路對歷史學、韓國學和中國學進行重構。
韩国现代史 豆瓣
作者: (韩) 朴泰均 译者: 邢丽菊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 6
本书选取韩国现代史中的十个代表性事件,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解读:被坚信无疑的同盟国一次次背弃,朴正熙经济开发计划的缘由远比想象的要深远复杂,阳光政策的起源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越南派兵和青瓦台袭击事件实则密不可分、紧密相连。从日本歪曲历史,到五一六军事政变,金大中阳光政策等,本书以一种敏锐的视角对韩国现代史中的这些疑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和客观的讨论,令人信服。
思想东亚 豆瓣
作者: 白永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7
思想一词在这里是作为动词使用的,所要表现的是将东亚作为思想的课题,而朝鲜半岛的视角,所强调的不是仅从韩国,而是从分断的南北双方的相互作用的朝鲜半岛全体来看问题的视角。之所以要突出朝鲜半岛,是因为朝鲜半岛是世界层次的霸权支配体制的重要现场,所以这里的变革也是对世界层次的压迫体制的一种冲击。作者在论述其东亚共同体的理论构想的同时,还分析了作为现代最大表征的“民族国家”对东亚各国的形塑作用;描述了近代以来韩国人对中国的认识;还从历史认识的角度叙述了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各国如何将历史叙述(如历史学和历史教科书)制度化,从而形成各自的东亚认识和东亚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