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忠臣逆子 豆瓣
作者: 袁劲梅 2012 - 2
《忠臣逆子》从中篇《忠臣逆子》开头,下面的五个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以东西文化比较的手法写下去的。它们既是一个系列,又是五个独立的故事。《忠臣逆子》:从一个家族(戴家)的变迁史,看中国百年革命的近代史。辛亥革命,爷爷剪去棺材里前清忠臣曾爷爷的辫子,然后爸爸又革了爷爷的命,后一代人革前一代人的命,逆子与忠臣,该怎么定论?
《罗坎村》:七个牌坊,代表了伦理纲常,祠堂后猪场,是公正判案的会场,连猪都可以训练成兵,人又怎能摆脱这根深蒂固的桎梏?
《九九归原》:一群乡下人,组成浩浩荡荡的大军,像范进中举挺进西洋城去,学着洋人的方式活,可是文化这东西,怎么学都是东施效颦……
《老康的哲学》:东西方的文化冲突,来自于千年不变的等级制,中国人留了洋,吃再多的洋饭也比不上红烧肉……
《明天有多远》:同一个故事,从曾爷爷一直讲到曾孙子,前人狂风扫荡,后人承接陋习,百年不变。
“山中”的六朝史 豆瓣 谷歌图书
9.7 (13 个评分) 作者: 魏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在六朝江南社会,“山中”这一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江南山岳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岳,全面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过若干个案的“深描”,细腻地展现了山岳历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的复杂关系。名山,特别是江南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变迁,因此得到了鲜活而饱满的解释。六朝时代,乃至秦到隋唐历史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从而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明清社会史论 豆瓣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作者: 何炳棣 译者: 徐泓 译注 中华书局 2019 - 9
《明清社会史论》,550千字,是何炳棣著作集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何炳棣先生探索明清500多年间中国社会结构及阶层流动的历史巨著。何先生运用明清两代近100种科举史料,以计量法统计附有三代履历的明清进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等关键性史料,分析进士及举贡四万个案例,并运用社会分层化和社会流动理论,解释明清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紧密联系。何炳棣先生善用律令、方志、传记、家谱、社会小说等史料,观察明清两代社会与家庭事务,探讨社会流动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会概念与困惑,深入地诠释了科举体制下的社会流动。本书对明清时期科举、社会阶层及社会流动之研究影响深远,在历史学界的地位迄今屹立不倒。 本书资料详实,论证严密,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译者徐泓先生,历任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吴大学等教授,亦是治明史专家,翻译专业准确而顺达。尤其难得的是,徐泓先生翻译的同时添加了长达万言的译者注,详列并评介过去几十年间涉及明清时期社会阶层、结构与流动的各种文字的专著与论文,对于广大读者理解原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参考价值。
佛典语言及传承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日] 辛岛静志 译者: 裘云青 / 吴蔚琳 中西书局 2016
辛嶋静志教授精通多国文字,是现今研究佛典语言及文献的一位重要的国际学者。其对佛典语言及文献研究的成绩为海内外学者所公认。辛嶋教授所著《佛典语言及传承》一书对汉译佛典语言与梵文、巴利文等语言的比勘,汉译佛典语汇的知识考古学研究,汉译佛典翻译、演变的思想史考察等,均有深入的分析及精彩的创见,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
帝国轶闻 豆瓣
Noticias del Imperio
9.0 (8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 译者: 张广森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5
马尔克斯推崇的大作家,2015 年塞万提斯奖得主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潜心十年创作的全景文学巨著
《百年孤独》之后最拉美的拉美小说
◎ 编辑推荐
★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是拉美文学爆炸后重量级作家,也是 2015 年塞万提斯奖得主,其创作成就堪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 、巴尔加斯‧略萨等大师并列。
★ 2007 年墨西哥杂志《NEXOS》召集包括马尔克斯等六十名作家评论家,评选过去三十年最佳小说,《帝国轶闻》位列第一。此书拥有媲美《尤利西斯》的纷繁技巧,又可比肩《战争与和平》的恢弘壮阔。
★《帝国轶闻》荟萃至今所有的文学表现技巧及形式并综其大成,书中最引人注目的首推奇数章卡洛塔的独白,偶数章除独白手法外,还运用了众多传统表现手法,如歌谣、书信、对话、客观叙述等,因此可说是一部着眼于特定历史时期风貌的全景小说。
★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曾在晚年的一次访谈中说“我和文学结了婚,但我的情人是历史”,这句话正可以用来形容《帝国轶闻》,小说叙述了墨西哥第二帝国的兴衰,在作者笔下历史和想象相互交织,真实和虚幻、理智和疯癫杂糅在一起,突破时空的局限,是比波拉尼奥《2666》更早的全景文学杰作。
★ 1987 年于墨西哥、哥伦比亚、阿根廷和西班牙四国同时出版,当即引起很大反响,半年内仅墨西哥就印行五次。
★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身处墨西哥文学以及拉美文学的拐点,前承文学爆炸一代的前辈,后启波拉尼奥等作家,痴迷于拉伯雷、斯特恩、乔伊斯等大作家,却不仅仅是模仿者,更是叙事形式的革新者。
◎ 内容简介
小说叙述的是墨西哥第二帝国的历史及其皇帝的悲惨命运。1861 年,贝尼托·华雷斯总统下令停止偿还墨西哥的外债。这一决定为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向墨西哥派遣占领军以期在那儿建立一个以欧洲天主教皇族成员为首的帝国提供了口实。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费尔南多·马克西米利亚诺大公被选中担负这一使命。大公于 1864 年偕同妻子比利时公主卡洛塔到了墨西哥。1867 年帝国覆灭,大公被枪决。
小说共二十三章,奇数的十二章为发疯的卡洛塔皇后的呓语意识流,时间是她在世的最后一年。偶数的十一章以时间为序,每章三小节,分别从不同角度(上到影响历史进程的政治人物,下到市井摊贩三教九流),运用不同技巧展示不同的历史面向。总而言之,本书荟萃至今所有的文学表现技巧及形式并综其大成,因此可说是一部着眼于特定历史时期风貌的全景小说。
◎ 媒体推荐
将过去和未来、真实与虚幻、激情与冷漠、理智与疯癫糅合在一起,打破时空局限,任意剪裁拼接,绘制出一幅幅独特新奇的历史画面。……这部作品由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历史,反映生活,被认为是一部真正的全景式小说。
——《拉丁美洲小说史》
◎ 名人推荐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结合了传统与现代,为小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正如塞万提斯在他的时代所做的一样。
—— 塞万提斯奖授奖评语
我痴迷于阅读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方特、费尔南多·德尔帕索、比森特·莱涅罗 —— 他们方法上的创新和形式方面的追求。
—— 里卡多·皮格利亚(阿根廷小说家)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重新想象墨西哥历史的天才。
—— 佩佩·普利多
《帝国轶闻》作者用其独有的方式再次发现了历史、爱与诅咒、虚构与创造、梦幻与叙述。
—— 安赫莱斯·马斯特雷塔(墨西哥小说家)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认为他用以写作的语言的规则不是限制而是出发点,作家不是“供着语言”而应发现可以用其做成什么事情。
—— 尤里·埃雷拉(墨西哥作家)
《帝国轶闻》……是部令现代读者望而生畏的鸿篇巨制。小说有两个层面组成:历史的层面和幻想的层面。历史部分是严格地按照历史演进脉络顺时序铺陈展开的,主要叙述法国入侵墨西哥期间在墨西哥建立所谓第二帝国的历史经过。幻想部分是作品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对历史的变奏,同时又是一种高于历史、超乎历史的遐想。这部分主要由第二帝国皇帝、奥地利公爵马克西米利亚诺的夫人卡洛塔皇后在神经错乱的情况下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出来。
—— 陈众议(社科院外文所所长、西语译者)
《帝国轶闻》是一部历史小说,叙述墨西哥第二帝国的兴衰史,但作者的真正用意是通过历史描写活动于历史舞台上的人。这部六十多万字的鸿篇巨著,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拉美文学史上实属罕见,不愧为一幅色彩斑斓的伟大画卷。
—— 李德恩(学者,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帝国轶闻》成功地完成了二者(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作者渊博的学识和艺术才华赢得了西方文学界的广泛赞誉。
—— 赵德明(西语文学译者,北京大学教授)
打造消费天堂 豆瓣
8.2 (13 个评分) 作者: 连玲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6
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特别思考这种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如何借由创造全新的消费经验,传播现代消费主义。百货公司与传统商 店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规模:建筑之大,往往占据整个街区;商品之多,足以涵盖人生所有需求;而其经营原则乃以交易量最大化,来达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过,百货公司 不只是人与物的集散地,也是观察社会关系的视镜及权力再现的空间。由于这个行业在 阶级、国族、性别等层面有较为复杂的组成元素,我们可以借此打破许多既定的界线, 重新析论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从“人”的角度来看,百货公司原意是对所有人出售所有物品的“环球供货商”,是华人/洋人、男人/女人、中产阶级/劳工阶级的交会处,然而在消费主义的运作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却得到不同的待遇。从“物”的角度来看, 表面上看似“中性”的商品与消费行为,却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被贴上阶级、国籍、 性别的属性卷标。因此,五光十色的百货公司不仅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展示橱窗,也是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近代上海的传奇建立在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人、 物关系上,而百货公司正是人、物互动的实践场域,既充满了魅惑与欲望,也承载着矛盾和争议。
五凉史 豆瓣
作者: 赵向群 著 / 贾小军 修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8
【编辑推荐】
◆“十六国史新编”之一,著名历史学家赵向群代表作全新修订。
◆汇集传世史料与出土文献,还原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河西地方的历史,钩沉一千六百多年前纵横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五凉王国的兴亡盛衰。
◆宏观的历史视野与微观的历史实证相结合,物质层面的经济研究与人文层面的习俗剖析相统一,国别史与专门史兼顾,全方位、多面向,还原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重要阶段。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五个割据政权,分别是汉族张氏的前凉和李氏的西凉,氐族吕氏的后凉,鲜卑秃发氏的南凉,匈奴沮渠氏的北凉。五凉政权管辖的范围东至今甘肃甘谷、天水,西及天山南北,将河西走廊等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包括在内。五凉历史是古代民族史、西北边疆史和古代丝绸之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分为“绪论”“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民族”“经济”“著姓”“文教”十个专题,作者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为基础,将短暂的五凉历史置于汉唐间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宏观考察,有兼以微观的实证,全面还原五凉政权的兴衰更替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豆瓣
作者: 杨荫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 2
本书论述了我国自远古以来直至清朝末年的音乐发展史,包括:中国历代社会背景与音乐发展的联系;各种音乐形式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国音乐的多种体裁和题材;器乐曲和乐器的分析介绍,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与介绍等。该书还对我国古代的音乐文献、乐谱资料的保存情况做了细致的考察,对音乐史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 豆瓣
作者: 王耀华 福建教育 2006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出现了《乐记》、《吕氏春秋》等音乐学的代表性的著作。相传为公孙尼子撰写的《乐记》,论及了有关音乐本原、音乐美感、音乐的社会作用、乐和礼的关系等,是为音乐哲学的滥觞性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吕氏春秋》,则留下了有关远古音乐、音乐与自然社会政治关系,尤其是音律方面的记载。此后,在各朝各代的志书中都有《音乐志》(或《礼乐志》),全面介绍当时的音乐制度、乐律、乐队、乐曲和礼仪规范等内容。
本书试图运用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借鉴相关学科(如考古学、文学学、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民谷学等)的资料、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法、乐谱,作一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全书拟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记谱法和乐谱为切入点,分别论述乐谱的功能、形成变易、乐谱中的时代地域阶层流派特点、中国传统记谱法的外传、外来记谱法的吸纳与运用、中国传统记谱法的种类及其解读、中国传统乐谱的特色及其乐学内涵美学意蕴等。
帝国之裘 豆瓣 Goodreads
A World Trimmed with Fur: Wild Things, Pristine Places, and the Natural Fringes of Qing Rule
作者: [美]谢健 译者: 关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荣膺2018年美国亚洲历史学会列文森奖。
乾隆帝曾经盛赞过东北丰饶的物产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认为满洲大地是资源富集之地,也是自然生命力的源泉。这里的土地山川生生不息,养育了满洲人以及清朝皇室的祖先,也使其分享了素朴纯真和不竭的生命力。
清朝皇帝通过进贡制度,向满洲和蒙古地区征收毛皮、珍珠、蘑菇、人参等珍稀物产,这些物产不仅仅是物产,而且代表其产地所具有的纯真、丰饶、充满生机等象征意义,作为一种永恒的家园,与皇室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
但这种进贡制度渐渐对满洲和蒙古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造成了环境退化的后果,还形成了复杂的开发与控制的制度和组织。
作者是新清史的新锐,利用了大量满蒙文献,在对东北和蒙古环境史的考察中发现了皇帝对于北部边疆的想象、进贡体系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清朝的奢侈品贸易和消费等诸多因素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我们理解清朝边疆历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清代旅蒙商述略 豆瓣
8.9 (16 个评分) 作者: 秋原 新星出版社 2015 - 5
《清代旅蒙商述略》的主角“清代旅蒙商”其实是中国传统社会最著名的商帮集团——晋商。谈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商贾之道和商人集团,晋商都是绕不开的重头戏。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体制下商业模式和商业体系达到最成熟的时代,也是晋商从事经营活动最广泛,获取商业成就最辉煌的时代。
作者秋原是一位编剧,因自己的血统和职业的敏感,又凭兴趣阅读历史,留意搜集相关资料,写就此书。他说,历史其实是鲜亮且细致的,历史中的人和事也是生动活泼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把这些联系尽可能多地找出来,才能品味出其中的乐趣。所以他用三十余万字钩沉商贸往事,追溯家国痛史,从前期依附清廷的家族式皇商范氏,讲到后期采取外聘职业经理人经营模式的“大盛魁”,在史料爬梳中揭开了晋商异军突起的奥秘;复盘晚清晋商新贵乔致庸的“复盛公”与百年老字号“大盛魁”长达半个世纪的商战,重现了一代巨贾的辉煌与落寞;探讨商号之兴衰演变史与清朝国运节奏的关系……视野宏大,细节丰富,努力还原晋商的真实面目,将晋商群体置于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清帝国的扩张与收缩的大历史之中,试图揭示那段历史中的感时伤怀之思与刻骨锥心之痛。
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增订本) 豆瓣
作者: 尚小明 东方出版社 2018 - 5
该书材料扎实丰富,分析明快入微。征引史料千余种,可谓无一字无来历。新版修订历时数载,增补十五万字,几乎每章每节都有增订。
本书以清代学人游幕的兴盛与清代学术的发达为主题,对清代学术史做了开创性的探讨。首先论述清代学人游幕的演变轨迹,勾画其兴衰的脉络和特点。进而以对清代学术文化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在清代幕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标准,选择了徐乾学、李光地、张伯行、卢见曾、朱筠、毕沅、谢启昆、阮元、曾国藩、张之洞等十四个重要学人幕府从事个案研究,分析了这些幕府的形成与发展、各自的特点、活动与学术成就等。最后探讨学人幕府与学术的交流传播、游幕学人的撰著活动和幕府的大型学术工程,指出幕府的开放性与流动性,幕府内宾主与宾僚之间在学术上的相互影响和学术争论,以及幕主主持、组织的大型学术工程等,对清代学术的兴盛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由学人游幕这一社会性活动的角度对清代学术特别是乾嘉学术兴盛的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中国的重生 (2019) 豆瓣
Второе рождение Поднебесной. Китай глазами советских операторов
8.5 (44 个评分) 导演: 阿列克谢·杰尼索夫
片中所用的影像素材并非全新,只是“先前从未公之于世”。这些素材由10多位苏联最杰出的纪录片大师在70年前实地拍摄而成。1949年,苏联派摄影师们前往百废待兴的中国,纪录新中国的诞生。这批资料的备注名便是《苏联摄影师眼中的中国》。它们在苏俄纪录片档案库里沉睡了半个多世纪,所幸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历史频道总编辑杰尼索夫从浩如烟海的胶片中发现了它们,并决意向人们展现:如今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在70年前曾经遭遇哪些困难,有着怎样的市井生活?
修仙 豆瓣
Making Transcendents: Ascetics and Social Memor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7.4 (7 个评分) 作者: 康儒博 译者: 顾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3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该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该书先后获得美国宗教学会2010年度宗教研究杰出著作奖和美国亚洲学会2011年度列文森奖。
原宿牛仔 豆瓣 Goodreads
AMETORA
8.2 (36 个评分) 作者: [美] W. 大卫•马克斯 译者: 吴纬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7
【编辑推荐】
☆Evisu、Bape、UNIQLO等品牌如何风靡全球?
从美国到原宿,从原宿到世界各地,日本如何从时尚荒漠成为潮流先锋?
接纳、模仿、重塑——横冲直撞、颠覆传统的日本年轻一代,从美式服装传统中发展出引领全球时尚的日本风格
·
☆西装和牛仔裤中究竟隐藏着多 少不被人注意的文化细节?
梳理五十余年日本服饰发展,从风格演变中窥见国民性格与文化精髓
·
【内容介绍】
原宿,日本潮流圣地;牛仔,美国文化名片之一,西部开拓先锋。
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夕,当脱下沉闷制服、渴望展现自我的日本少年迎头撞上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式时尚风潮,一场满怀热情与工匠精神的衣橱革命就此展开。自此之后五十年,日本从一个时尚荒漠演变为当下最重视服装搭配的国度之一。当年借由美式风格发展而来的时尚潮流,又从原宿出发反向输出西方,进而影响全球。
《原宿牛仔》借由讲述潮流先锋的故事,梳理日本五十余年街头服饰发展脉络。这些故事里藏着风靡一时的风格与品牌是如何成功的答案,也可由此窥见日本人的性格与文化精髓。
·
【媒体评论】

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带领读者跟随作者的视角,去看那些脱下旧帝国时代的校服、换上时髦新衣的日本人,那些再也不羞于打扮自己的日本人。——Entertainment

UNIQLO、Visvim、Comme des Garçons……你可曾纳闷,一些卓越的日本时尚品牌为何生产牛仔裤、乐福鞋、开司米毛衣?本书详细调查了这个现象,探索美式风格与日本品位之间的相互影响。——Vogue

一部迷人的文化史。——People

《原宿牛仔》回溯了日本在第二次大战后对于美国时尚的狂热,但呈现的远胜于此。本书是一扇诱人的窗,让人窥见文化、时尚与历史三者如何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华尔街日报》

从在1959年由时尚巨擘石津谦介引进、受Brooks Brothers影响的常春藤联盟风格,在一路延伸近年东京的新传统主义设计师,大卫•马克斯在逐步解说当中,追溯了这个跨文化服装现象的历史。 ——《纽约时报》

本书反映出作者在当代日本文化评论中的独特地位。大卫‧马克斯是一位敏锐的作家、历史学家,以及评论者,擅长剖析日本文化及其与全球青年文化的关系。日本与美式时尚风格之间的关联往往隐而不显,本书即是探讨这个过去曾让许多作家困惑不已的主题。书中至重点不在伸展台,而更强调城市街头的风景,是记录美式风格重生再造的重要著作。——John C. Jay,优衣库全球创意总裁

《原宿牛仔》剖析长期环绕在日本时尚起源史周围的迷思、假设与传闻。大卫‧马克斯精心撰写出首部经过深入研究且文笔优美的日本时尚文化史,说明日本如何意外成为美式服装风格的先锋。即使对男性时尚、文化同化或宅男现象只有些许兴趣的人,本书都是必读之作,堪称日本男装文化圣经。——David Shuck,Rawr Denim网站执行总编
雅債 豆瓣
作者: [英] 柯律格 译者: 邱士華 / 劉宇珍 石頭出版社 2009 - 9
文徵明(1470–1559)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藝術家,以「明四大家」之一員留名畫史,向來備受尊崇。本書以一個嶄新的研究取向,拓展了我們對文徵明這位偉大人物的瞭解。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成果聚焦於文徵明作品的外在形式,作者於本書中特別關注作品的製作情境,例如時機與場合,盡可能地利用文徵明當時的文獻材料(特別是其詩文)與作品,並參照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和藝術史學的研究成果與方法,自人情義務與禮物交換的角度,重新審視文徵明的生平與作品,探索文徵明如何在各種活動場域中建構主體與自我。
本書共有八章,每一章皆以某種場域、某一組特定的關係類型作為參考架構,這兩者不僅定義了文徵明的自我認同,同時也是他據以待人接物的出發點。第一部分的三章處理了與文徵明前半生有關的場域,包括家族、師長、同儕;第二部分是透過官場與地緣檢視其社交關係,援引的資料橫跨其一生;第三部分則著重處理他後半生的場域,包括顧客與弟子。最後一章檢視在文徵明死後如何凝聚出一個一貫且鮮明的「偉大藝術家」形象。
作者簡介
柯律格(Craig Clunas)
教授是當代研究中國物質文明史的重要學者,現任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系講座教授。1954年出生於英國蘇格蘭亞伯丁(Aberdeen)。1974年曾前往北京學習中文,後分別於劍橋大學東方研究院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學士(1977)與博士學位(1983)。曾擔任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中國部資深研究員兼策展人長達十五年,並自1994年起先後任教於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藝術史系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他不僅博學多聞,對於中國傳統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詣,同時經常關照西方文化史、人類學、社會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將兩者結合而提出新穎有洞察力的學術論述,學術成就廣受國際學界的讚譽。
著作豐富,自1991年起陸續出版《長物志: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地位》(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1])、《明代中國的園林文化》(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1996])、《早期現代中國的圖畫視覺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1997])、《中國藝術》(Art in China [1997])、及《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 [2004])、《大「明」帝國:明代中國的視覺和物質文化,1368–1644》(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2007])等書。其中《長物志》更是有關明代晚期文化消費的經典著作,影響深遠。
譯者簡介
劉宇珍
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目前正在柯律格教授的指導下撰寫博士論文。翻譯本書第4、5、7章、及後記,並審閱修訂全書譯稿。
邱士華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目前於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修讀博士課程。翻譯本書前言、第1至3章。
胡□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所博士生,曾於柯律格教授任教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時,取得碩士學位。翻譯本書第6、8章。
第Ⅰ部分
1 家族
2 「友」、師生、庇主
3 「友」、同儕、同輩
第Ⅱ部分
4 官場
5 「吾吳」與在地人的義務
第Ⅲ部分
6 「友」、請託人、顧客
7 弟子、幫手、僕役
8 藝術家、聲望、商品
武士的女儿 豆瓣
Daughters of the Samurai: A Journey from East to West and Back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贾尼斯·宝莫伦斯·二村 译者: 马霖 中信出版社 2018
国内首部以女性和留美学生为主体的明治维新史
窥见动荡年代的女性解放和历史滥觞
..... .............
※编辑推荐※
★ 本书是第一本以女性留学生为主体的明治维新史,与一般的明治维新史所不同的是:作者以全新的视角考察了日本女性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在明治维新这次重要的改革运动中,日本女性既是受益者,地位和生活方式得以改善,同时也是直接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而对女性这后一种角色,及其对明治和此后日本社会巨变的作用与影响一直没有充分的考察。本书通过详实、生动、丰富的叙述填补了这一空白。
★ 东亚史学者数十年研究成果。通过大量档案资料、百余封书信的迷人编织,展现明治维新期间日本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的深刻转折。
★ 诸多学林人物掌故轶事荟萃于此:伊藤博文曾用一点腌菜抚慰了小留学生们的神经;岩仓具视因害怕被美国民众围观而躲在酒店不肯出门;中国首批留学生之一的谭耀勋与这些日本留学生一同寄宿于美国家庭,并结下友谊;日本第一留美女性最后嫁给家族仇人,成为“鹿鸣馆之花”;津田塾大学的创始人津田梅子犀利批评其学生平冢雷鸟激进的女权主义思想;日本小说家德富芦花的《不如归》竟扭曲了山川舍松的形象,作家于作品发表十九年后,才正式向读者及当事人公开道歉……一段段轶事串联起一部生动的明治维新名人录。
★ 可读性强,文笔生动,资料充实,出色的非虚构历史写作。 日本文化爱好者必读的精彩故事!
★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艺伎回忆录》作者Arthur Golden、普利策奖得主Stacey Schiff、普利策奖传记类得主Megan Marshall 、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小说奖得主 Ruth Ozeki强力推荐。亚马逊四星好评,《纽约时报书评》、奥普拉杂志、《西雅图时报》《出版人周刊》好评推荐。
...................
※内容简介※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倡导“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开始走向现代化。这次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不仅是全面现代化的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女性意识觉醒的关键时刻。处于时代的锐变中,武士家族的女孩们能否接受未来的挑战?她们又如何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景观?
1871年,明治政府开拓使选派5名女留学生随岩仓使团前往美国留学。她们的使命是学习西方文化和规则,学成后归国协助培养将要领导国家的新一代开明日本人。5名女孩中最后只有3名留在美国学习。山川舍松、津田梅子和永井繁子都生长于传统的武士家族,作为日本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一到美国,她们立刻成了名人。留学期间,她们寄宿于美国家庭,在西方文化和教育的熏陶下,几乎彻底融入当地社会,成为了典型的美国女学生。 10年后,她们学成归国,却发现自己已成了故乡的陌生人。在异质文化的融合和冲撞下,女孩们坚定信念,踽踽前行,立志为日本教育改革做出贡献。在这场女性教育的革命中:山川舍松推动日本外交,协助创立日本红十字会,津田梅子创立日本知名学府津田塾大学,永井繁子也成为当时知名的教育家。
《武士的女儿》是国内首部以女性留学生为主体的明治维新史。作者贾尼斯·P.二村细心地串联起信件和档案文件,为这些文化遗孤和时代先锋者书写了一部精致而细腻的集体传记,生动地再现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在这部读起来犹如小说的非虚构历史著作中,我们不仅得以窥视三位非凡女性传奇的生命历程,更是通过个体的命运了解日本现代化初期,女性地位和命运的变迁,以及日本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的深刻转折。
...................
※媒体推荐※
二村用其优美的文笔巧妙地编织出三位女孩迥异个性,犹如契诃夫笔下的《三姐妹》。
——Christopher Benfey, 《纽约书评》
《武士的女儿》的真实故事读起来如小说:三名女孩在命运的捉弄下离开故土,成为连接日本和美国的桥梁。作者以电影的笔触呈现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Arthur Golden,《艺伎回忆录》作者
你很难找到能够游刃有余地刻画人物关系和人物内在思想的小说家……二村做到了!在本书中,她通过三位少女的故事切入讲述了大时代的变迁,成功地构建起日本和美国文化的桥梁。
——Becky Krystal, 《华盛顿邮报》
二村实现了很多历史学家们无法企及的成就,她的这部作品得到了学术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的青睐。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叙述了三位女性的传奇经历,展现了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日本社会的图景。
——Miriam Kingsberg,《洛杉矶书评》
关于三位非凡女性的精彩绝伦的故事,敏锐地扑捉了现代社会中异质文化间的冲撞。《武士的女儿》是日本文化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一本历史著作。
——Ruth Ozeki,《不存在的女孩》作者
通过历史与传记的迷人编织,作者讲述了日本面对现代化势不可挡浪潮中的生动故事——关于日本女性的教育和解放启蒙,独特而优雅。
——Kirkus Review
作者书写了一部精致细腻的集体传记。传记爱好者、对美国镀金时代或日本明治维新感兴趣的读者,以及《艺伎回忆录》的书迷,将对其手手不释卷。
——Library Journal
作者细心地串联起信件和档案文件,在这部关于日本内战后三位武士之女被送到美国的传记中,讲述了巾帼英雄的真实故事。
——Publisher Weekly
本书对于这些文化遗孤和时代先锋者的描述如同小说一般精彩,让人动容。
——Julia Pierpont,《奥普拉杂志》
读起来犹如小说,在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中,窥视三位非凡女性传奇的生命转折。
——Elizabeth Bennett,《达拉斯早报》
本书记录了日本女性主义的萌芽,作者非凡的非虚构历史叙述技巧增强了整体的真实感。
——Historical Novel Society
茶的真实历史 豆瓣
The True History of Tea
作者: 梅维恒( Victor Mair ) / 郝也麟(Erling Hoh ) 译者: 高文海 / 徐文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茶的真实历史》,以时间变迁为经线,以全球的地域传布为纬线,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茶史全图。既有中国茶饮的历史,中国茶叶向外传布的不同途径,亦涉及日本、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东方各国的茶饮历史,以及茶叶在西方世界的轨迹。作者梅维恒、郝也麟以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经济、文学、科学、语言等多种视角,串联起散落在历史长河中、遍及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与茶相关的大小事件,解读茶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真实面貌,讲述一个关于茶的真实的故事。即使你未必全部接受作者的观点,但仍可从中扩展视野,汲取或许你未曾留意过的信息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