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金陵古迹图考 豆瓣
作者: 朱偰 中华书局 2006 - 8
全书共计14章,首先根据历代金陵地方志论述了金陵之形势,对其山川、河流、城池详加考证,并以历史史料编出金陵大事年表。从第三章起分代记述了秦汉以前之遗址、六朝城郭宫阙遗址、六朝陵墓、南朝四百八十寺、隋唐之遗址、南唐遗址、宋元之遗址、明代之遗址、满清及太平天国遗迹、近代之玄观祠宇及梵刹、园林及宅第等。

自序
凡例
结论
第一节 研究之范围与方法
第二节 参考之书目
第一章 金陵之形势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山脉
甲 钟山龙蟠 石城虎踞
乙 覆舟山
丙 鸡笼山
丁 卢龙山
戊 马鞍山 清凉山 小仓山 冶城山
已 仓山 大庄观山 直渎山 幕府山
庚 栖霞山
辛 阳山 汤山
壬 青龙山 黄龙山 赤山 方山
癸 牛首山 献花岩(祖堂山) 岩山 三山 雨花台
第三节 水系
甲 长江天堑
乙 秦淮河
丙 九曲青溪及运渎
丁 玄湖
第二章 金陵大事年表
第三章 秦汉以前之遗迹
第一节 冶城
第二节 越城
第三节 楚金陵邑
第四节 钟山汉秣陵尉蒋子文祠
第五节 青溪小姑祠
第六节 诸葛武侯驻马坡
第七节 六朝以前金石
第四章 六朝城郭宫阙遗址
第一节 吴都建邺及太初宫
第二节 六朝水道考
第三节 建康
第四节 台城
第五节 六朝都城宫城分考
第六节 萧梁一代之文物
第五章 六朝陵墓
第六章 南朝四百八十寺
第七章 隋唐之遗迹
第八章 南唐遗迹
第九章 宋元之遗迹
第十章 明代之遗迹
第十一章 满清及太平天国遗迹
第十二章 近代之玄观祠宇及梵刹
第十三章 园林及第宅
第十四章 结论
附图
Analytic Narratives 豆瓣
作者: Robert H. Bates / Avner Greif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 8
Student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have long faced a vexing dilemma: how can social scientists draw broad, applicabl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order from specific historical examples? In Analytic Narratives, five senior scholars offer a new and ambitious methodological response to this important question. By employing rational-choice and game theory, the authors propose a way of extracting empirically testable, general hypotheses from particular cases. The result is both a methodological manifesto and an applied handbook that political scientists, economic historians, sociologists, and stud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 will find essential.
In their jointly written introduction, the authors frame their approach to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he individual essays that follow demonstrate the concept of the analytic narrative--a rational-choice approach to explain political outcomes--in case studies. Avner Greif traces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ommercial expansion in twelfth-century Genoa. Jean-Laurent Rosenthal analyzes how divergent fiscal policies affected absolutist European governments, while Margaret Levi examin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nineteenth-century conscription laws in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ussia. Robert Bates explores the emergence of a regulatory organiz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ffee market. Finally, Barry Weingast studies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democracy in the antebellum United States and its breakdown in the Civil War. In the process, these studies highlight the economic role of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the rise and deterioration of political communities, and the role of coercion, especially warfare, in political life. The results are both empirically relevant and theoretically sophisticated.
Analytic Narratives is an innovative and provocative work that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the game-theoretic and empirically driven approaches in political economy. Political historians will find the use of rational-choice models novel; theorists will discover arguments more robust and nuanced than those derived from abstract models. The book improves on earlier studies by advocating--and applying--a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explai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in history.
2016年3月7日 已读
研究方法超级神奇。最后Robert Bates关于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的那篇是整本书中最短但我觉得写得最好的一篇。但按照Bates的写法在meso, macro的若干层面用同一套rational choice theory来框定其实有点小诡异。
历史 政治
The Judgment of Paris 豆瓣
作者: Ross King Bloomsbury USA 2007 - 1
While the Civil War raged in America, another revolution took shape across the Atlantic, in the studios of Paris: The artists who would make Impressionism the most popular art form in history were showing their first paintings amidst scorn and derision from the French artistic establishment. Indeed, no artistic movement has ever been quite so controversial. The drama of its birth, played out on canvas an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Franco-Prussian War and the Commune, would at times resemble a battlefield; and as Ross King reveals, it would reorder both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resonate around the world.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豆瓣
Marxism, Maoism, and Utopianism: Eight Essays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莫里斯·迈斯纳 译者: 张宁 / 陈铭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
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中共党史研究专家,本书是其成名代表作,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分析思路和论证风格。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被扭曲的马克思著作中所谓“乌托邦主义”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乌托邦主义”,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乌托邦主义”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民众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
本书根据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翻译。
如果说毛泽东主义没有在中国创造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那么它确实造成了一个持久动荡的革命形势,为达到(或至少是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提供了可能性,如果马克思要改变世界而不是简单地解释世界的指令是衡量一个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的话,那么,与列宁主义者相比,毛泽东最后或许可以被判认是一个更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假如毛泽东的非列宁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最终会以某种方式来推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预言的乌托邦社会目标进行探索的话,这可能是一切悖论中最为奇怪的一个。
——莫里斯·迈斯纳 (Maurice Meisner)
假如毛泽东的非列宁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最终会以某种方式来推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预言的乌托社会目标进行探索的话,那么,这可能是一切悖论中最为奇怪的一个。
——莫里斯·迈斯纳
经济思想史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Thought
作者: 斯坦利・L・布鲁 / 兰迪・R・格兰特 译者: 邸晓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
经济学精选教材译丛
红雨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威廉 译者: 李里峰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
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 豆瓣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作者: Jerry Brotton 傑瑞‧波頓 译者: 楊惠君 馬可孛羅 2015 - 1
閱讀不同時期的地圖,了解當時的世界觀
12張地圖,12種面向;12段歷史,12次進程
由古到今,收錄超過100張珍貴地圖
圖文並茂,囊括人類歷史發展的全貌
空間是有歷史的,本書並非製圖史,也非地圖的歷史,而是一本世界史。它告訴我們,如何用地圖來觀看歷史;如何以不同角度的圖像,拼湊出人類歷史的全貌。
想像人類的歷史是一個多面體。本書試圖從不同文化的歷史中精選出十二幅世界地圖,來代表觀看歷史的十二種面向,從科學、政治、宗教和帝國,到民族主義、貿易和全球化,每一幅地圖都包含了某種觀念或議題,除了驅使地圖本身的創造,也捕捉到當時的人對世界的理解,告訴我們如何透過閱讀地圖,更了解產生它的這個世界。
這十二幅地圖都是在特別的關鍵時刻創造而成,它們各自用不同的方位和觀點來操縱它企圖呈現的現實,並留下難忘的註記。本書探討這些地圖是如何締造對世界的全新詮釋,並分析了人類歷史上那些最偉大的地圖是如何影響特定的文化和政治環境,分別呈現出對全世界實體空間的不同想像。
世界不斷改變,地圖亦然。也許總有一天,Google Earth的首頁,看起來會像巴比倫泥板一樣古雅而陌生。這裡描述的每一幅地圖都自成一個場景,不但再現了歷史,也定義了你我。任何人如果想瞭解我們的世界為什麼是現在看到的這種樣貌,不妨從一個更遠的觀點出發,回溯到希臘人最初試圖把未知世界製成地圖的那一刻。
主導文明的12次進程, 12幅地圖如何寫成一部世界史?
1. 古希臘宇宙起源說和幾何學的集大成→150年,從托勒密《地理學》看「科學」
2. 中世紀天主教、穆斯林和猶太人混合世界觀的產物→1154年,從伊德里西地理學概要看「交流」
3. 以神學而非地理學界定的世界圖像→1300年,從赫里福德世界地圖看「信仰」
4. 中國脈絡下為帝國賦予統治正當性的宣示→1402年,從朝鮮疆理圖看「帝國」
5. 美洲大陸的出生證明→1507年,從馬丁.瓦爾德澤米勒世界地圖看「發現」
6. 仲裁帝國政治並塑造歐洲五百年的全球殖民政策→1529年,從迪歐哥.列比路世界地圖看「全球主義」
7. 以科學製圖超越宗教改革衝突的理想主義渴望→1569年,從麥卡托《地圖集》看「寬容」
8. 昭示地圖成為商品並為商業服務的新世界哲學誕生→1662年,從一六六二年約翰.布勞《大地圖集》看「金錢」
9. 由國家地圖號召現代民族國家意識與認同的興起→1793年,從卡西尼家族法國地圖看「國家」
10. 地圖加入意識型態來控制國際政治的新世界秩序→1904年,從哈爾福德.麥金德〈歷史的地理軸心〉看「地緣政治」
11. 矯正歐洲中心主義偏見的理想→1973年,從彼得斯投影法看「平等」
12. 一個新資訊時代的開端→2012年,從Google Earth看「資訊」
本書特色:
★繼暢銷書《看得到的世界史》之後,英國企鵝出版社重點推出的人文歷史巨著
★以12張地圖,探討文明的12種面向;用12個場景,透析歷史的12次進程
★全書厚度超過500頁,收錄超過100張歷史上珍貴地圖,其中半數以上為全彩地圖
名人推薦:
【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周樑楷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主任】徐進鈺
【師大歷史系系主任】 陳秀鳳
【知名作家、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深度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師大歷史系系主任 陳秀鳳說:
世界地圖是人們觀察與想像世界的「再現」,一張世界地圖不僅是描繪地理形狀,更是將人類世界觀具象化,從而成為理解當時時代科技知識、文化樣貌與思維脈動之符碼。Jerry Brotton 著作的《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作者從一幅幅世界地圖,帶領讀者視野穿越文化與地理邊界,進入科學、交流、信仰、帝國、發現、全球主義、寬容、金錢、國家、地緣政治等文明與文化議題,在當今看重全球史與文化交流史的氛圍中,使讀者重新檢視各時代社會人群如何經由自身文化底蘊來認識世界與詮釋世界。本書雅俗共賞,實為不可多得、值得推薦一讀的世界史著作。
中興大學歷史系周樑楷教授說: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傅柯反過來說:『權力生產知識』。這兩個概念連結起來,相互辯證,便形成更高一層的理論。這本書以歷史之眼聚焦在十二幅世界地圖,配合豐富的史實和寬闊的視野,精彩地映證了這個理論。作者在結論中說:『每幅地圖不但說明了世界,也屬於這個世界』。」
媒體推薦:
這本令人沉迷、充滿美麗插圖的書展示出地圖從古老的年代開始,就攜帶著巨量的象徵性,是一本內容豐富又引人入勝的歷史創作。──每日電訊報
對「知識就是力量」和「無知就是無用」這兩種觀念,提出一種優雅、有力、另一形式的辯證。─衛報
豐富又充滿冒險性。──星期日泰晤士報
一種有召喚意義的成就,精彩又引人思索的一本書。──文學評論雜誌
作者對社會、政治、宗教背景擁有尖銳的敏感度,藉此也揭露地圖為何產生?為誰產生?以及為了達到何種個人目的?──今日歷史
令人獲益良多的一本書。──《地圖的歷史》作者賽門.加菲爾
一本精彩又全面的製圖史,作者藉由追查地圖得知人類的文明形式,是極好的想法。──衛報
引人入勝的閱讀經驗。──英國金融時報
作者令人神往的博學傳達了這些地圖知識性的背景,沒有什麼比地圖更具破壞性的了。──英國旁觀者雜誌
這是一本精彩的歷史著作,對歷史和地圖有興趣的讀者將會非常喜愛。──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cience, Volume 7 豆瓣
作者: Theodore M. Porter / Dorothy Ro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8
This volume provides a history of the concepts, practices, institutions, and ideologies of social sciences (including behavioural and economic sciences) since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t offers original, synthetic account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knowledge, including its 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 its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organization, and its relations to science, medicine, politics, bureaucracy,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the professions. Its forty-two chapters include inquiries into the genres and traditions that formed social science, the careers of the main social disciplines (psychology, economic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political science, geography, history, and statistics), and international essays on social science in Eastern Europe,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It also includes essays that examine the involvement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n government, business, education, culture, and social policy. This is a broad cultural history of social science, which analyzes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its participation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罗马史研究入门 豆瓣
8.2 (6 个评分) 作者: 刘津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5
作为国内第一本罗马史研究指南,本书全面、系统地概览了罗马史研究的各个方面,为罗马历史文化爱好者与有志于从事罗马史研究的学生提供了入门导引。全书不仅包括罗马历史的概述、原始文献的介绍、学术史的概述以及对重点学术问题的分析,还在附录中加入了关键词释义、工具书等各类学术资源的介绍,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罗马史研究提供了路径与参考。
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 豆瓣
作者: [意] 曼弗雷多·塔夫里 译者: 郑时龄 2010 - 10
本书是建筑理论的经典文献,代表了作者曼弗雷多·塔夫里的建筑理论研究生涯的开端,也是塔夫里对陈腐的欧洲建筑理论界发动的第一次冲击。本书中两个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操作性批评和客体的危机,从关注建筑的批评,转向意识形态批评。塔夫里是意大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建筑史学家和理论家,他将视野从意大利拓展到欧洲和美国建筑的最新发展,使他的批判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并以20世纪60年代当时最新的哲学观与艺术观,尤其是结构主义观点,奠定了当代建筑批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他的《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这本论著充满欧洲尤其是意大利自文艺复兴以来积淀的深厚历史信息,涉及了古典主义和启蒙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深入剖析了现代运动的本源,引入了建筑的阶级批判,从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阐述了建筑学的历史。塔夫里在本书中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建筑的历史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建筑的结构主义分析;从事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操作性批评。而且,不仅从建筑史的发展研究问题,也将整个艺术史作为研究对象。书中涉及了哲学、美学、历史、心理学、结构语言学、语义学、现象学、符号学、信息理论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并应用了这些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
开拓者 豆瓣
作者: 王希 / 卢汉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2
本书汇集了当代十余位中外著名历史学家的访谈录。接受访谈的学者们均为各自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铺路人,对当代历史学科的奠定和推进卓有突破。在访谈中,他们回顾自己的学术人生,评论和反思当前历史学的研究现状,并为历史学的未来指明了方向。阅读这些篇章,仿佛与智者交谈,带给读者一种“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愉悦与收获。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 豆瓣
作者: 劉志偉 / 孫歌 大家良友书局有限公司 2014 - 11
一曲由不同的乐器分别奏出不同的音符合成的学术的奏鸣曲。
……在共享问题意识的前提下围绕刘志伟及中山大学历史系的华南研究展开,意在使华南研究的群体成果可以跨出历史学界,让更多领域的人得到共享。
……在思想史研究中对如何透过文献的词汇概念触摸它背后的历史脉动的摸索和知识感觉。对谈内容涉及如何表述活的历史,如何区别动态历史与静态历史,如何推进关于普遍性论述的再思考,在特殊性之中而不是个别性之上建立“形而下之理”。
帝京景物略 豆瓣
作者: (明)刘侗 / 于奕正 译者: 孙小力 注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 7
《帝京景物略》可谓集历史地理、文化和文学著作三者于一体。此书首先应当作历史地理类著作来读。它详细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是不可多得的都市资料;其次应当作文化类著作来读,它对当时北京的园林文化、民俗、外国宗教在中国京城的传播等,都有较为具体的描述;再次应当作文学著作来读,它是竟陵派幽雅隽洁文风在地理游记著作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可把它作为晚清小品文的典范来阅读、欣赏。
远去的都市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张济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4
有人说上海史是历史学界的“宠儿”,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确实如此。魏斐德、李欧梵、叶文心等海外著名学者都有关于上海的、堪称经典的研究著述,国内学界,则有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本书特点表现在作者不是宏观叙事,而是从里弄、影院、报业、大学等社会文化微观层面探讨解放初期上海历史的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的上海,在经历天翻地覆大转折的时候,其文化、观念、习俗也延续着某些惯性的东西。由此也提示我们,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都市远去,摩登犹在”——老上海是否曾消失得无踪影?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续?国家“入场”与都市“在场”怎样互动?……如同问题的发掘难以穷尽,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大有文章可做,且大有引发新问题的余地。本书仅从“劳动人民”“知识人与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个研究主体出发,对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文化作一次重访,以期将历史巨变中那个远去的都市拉回到历史的真实中来。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豆瓣
作者: 张伟然 中华书局 2014 - 10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共分四章,第一章“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属于感觉文化区的研究。第二章“地名与文学作品的空间逻辑”,内容分四部分,围绕的是“江汉”和“洞庭”两个地名,强调的其实都是一个空间逻辑的问题。第三章“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是笔者关于文学地理的一种尝试。第四章“‘禽言’与环境感知中的生态呈现”,旨在讨论地理意象的深化过程。前三章基本上是将地理意象看作静态概念,然后对其展开讨论;而这一章则以鸟声为中心,着重探讨地理意象的动态变化。
耶路撒冷三千年 豆瓣 Goodreads
Jerusalem: The Biography
7.0 (35 个评分) 作者: 西蒙·蒙蒂菲奥里 译者: 张倩红 / 马丹静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5 - 1
你会忍不住爱上这座城市,它是人类的瑰宝。而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 ——比尔•克林顿(美国前总统)
西蒙•蒙蒂菲奥里扎实的研究功底,栩栩如生的讲述能力,使得无论是学者还是门外汉,都将这本书视若珍宝。 ——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11年年度选书,基辛格视 若珍宝的经典巨作。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真实的耶路撒冷,更是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与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民国北京城 豆瓣
Republican Beijing: The City and Its Histories
8.8 (5 个评分) 作者: 董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本书不是把城市作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舞台,而是综合考察北京这个古老帝都本身的转型,以及被塑造成现代中国“文化城市”的过程。作者指出,今天所认为的“老北京”其实并不很老,它并不是帝都时代的北京,而是不那么遥远的民国北京。今天对老北京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历史商业化的产物。北京不仅是政治活动中心,也是各类人群的生存社会。在作者的观察视野下,北京城获得了深刻的、实质性的学者叙述。
——唐晓峰
《民国北京城》是第一部对民国时期北京的空间变迁、日常物质生活及其文化表述做出系统研究的重要学术专著,与其他研究北京的著作相比,该书的一个独特视点在于对民国时期北京的普通人群及其日常生活实践的极大关注。“传统的回收”这一概念的独到应用具有很大的启示,它对过去与现在、旧与新、物质与文化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辩证的视点。
——张鹂
她的審判 豆瓣
作者: 羅久蓉 中研院近史所 2013
本書以五位女性的戰爭故事為主軸,以性別、國族為經緯,透過夾議夾敘的書寫手法,從法律、政治、社會、經濟等不同角度,呈現近代中國女性面對日益高漲的政治意識型態,接受政治審判與社會審判的歷程。在「忠誠」與「背叛」交織的人生中,她們的女性意識受到壓抑,但也各自透過不同方式獲得釋放。
本書各篇在結構上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敘述五位女子的傳奇故事,第二層則從國族與性別的角度,解讀這些故事背後的時代意義,第三層將她們的故事放回近代中國「忠奸之辨」的脈絡之中加以檢視。除了漢奸審判,本書也試圖透過這個議題豐富的延展性,探討國族與性別論述中所涉及的忠誠與背叛問題。有關五位女性的生命書寫,提醒我們在思考忠奸之辨時,不僅須注意制度面的問題,更應該多一些從人的角度與以人為主體的反思。
亲爱的老爱尔兰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邱方哲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爱尔兰街头,是否还能重温凯尔特薄暮的传说与梦幻?
土豆、小矮妖和吉尼斯黑啤怎样串起爱尔兰五千年的曲折历史?
本书萃取爱尔兰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和最有趣的瞬间,将它的风土人情追溯到传奇的时刻或独特的民俗传统。
纵横于神话、历史、语言学、文学之间,深度挖掘爱 尔兰人的身世和内心。
首次从第一手古代资料出发,引介中国读者闻所未闻的信息。
腰封
土豆岛寻觅美食,在竖琴与大河之舞的故乡探访失落的凯尔经秘密
诠释凯尔特爱尔兰文化最权威读本 还原真实神秘的古代爱尔兰
《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北外爱尔兰研究中心主任王展鹏教授
联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