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the New Deal 豆瓣
作者: Eric Rauchwa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3
The New Deal shaped our nation's politics for decades, and was seen by many as tantamount to the "American Way" itself. Now, in this superb compact history, Eric Rauchway offers an informed account of the New Deal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illuminating its successes and failures. Rauchway first describes how the root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lay in America's post-war economic policies--described as "laissez-faire with a vengeance"--which in effect isolated our nation from the world economy just when the world needed the United States most. He shows how the magnitude of the resulting economic upheaval, and the ineffectiveness of the old ways of dealing with financial hardships, set the stage for Roosevelt's vigorous (and sometimes unconstitutional) Depression-fighting policies. Indeed, Rauchway stresses that the New Deal only makes sense as a response to this global economic disaster. The book examines a key sampling of New Deal programs, ranging from the National Recovery Agency and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to the 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revealing why some worked and others did not. In the end, Rauchway concludes, it was the coming of World War II that finally generated the political will to spend the massive amounts of public money needed to put Americans back to work. And only the Cold War saw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New Deal policies abroad--including the United Nations, the World Bank,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Today we can look back at the New Deal and, for the first time, see its full complexity. Rauchway captures this whole in a remarkably short space, making this book an ideal introduction to one of the great policy revolutions in history.
帝国 豆瓣
Empire
作者: [英国] 尼尔·弗格森 译者: 雨珂 中信出版社 2011
本书作者是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金融学教授尼尔·弗格森,作者并无意详细描述大英帝国通史,只是想记录大英帝国以及殖民地推动下的全球化发展。本书总体上以时间顺序为框架,主要以商品市场全球化,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体全球化,资本市场全球化,战争全球化这六大主题为主线记述一个帝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巨大影响。
东汉生死观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译者: 侯旭东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本书取名于余英时先生1962年在哈佛的博士论文,由杨联陞先生指导。成书于1987年,在他博士论文修改稿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他1980年代的两篇论文。他运用了文献和考古材料,从社会上层与下层的两个角度,介绍了东汉的“生死”的观念。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力作。
欧洲中世纪简史 豆瓣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作者: Judith M. Bennett / C. Warren Hollister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欧洲中世纪,过去曾经被我们认为是在愚昧的教士主宰之下的“黑暗时代”,“半梦半醒的一千年”。20世纪的史学家们已经终结了这一神话。在当代英语世界,《欧洲中世纪简史》是一本准确、权威的中世纪史入门佳作。它以清晰的线索、全面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中世纪的光明与活力。
作者将中世纪史析为早期(500—1000)、中期(1000—1300)、晚期(1300~1500)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罗马皈依基督教之后,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日耳曼文化相融合,促成了欧洲的诞生。查理大帝一度雄霸西欧。第二阶级是中世纪的盛期,经济起飞,城市兴起,政治文教发达,三百年问精彩叠现。第三阶段两百年,教廷分裂,英法百年征战,哀鸿遍野,疫病流行,一片颓败之势。而瘟疫过后,欧洲文化重又焕发生机,宗教革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理性时代”的近代欧洲呼之欲出。
本书由霍莱斯特教授始作于20世纪60年代,此后不断修订,内容与时俱进。霍莱斯特逝后,擅长妇女史的贝内特教授继续增补此书。第十版保持了原作结构上的平衡,叙述简明扼要,而且在社会文化史方面,内容更为丰富。
蒙古帝国史 豆瓣
作者: [法]雷纳·格鲁塞 译者: 龚钺 / 翁独健(校) 商务印书馆 1989 - 8
雷纳·格鲁塞(1885—1952,一译勒内·格鲁塞),法国历史学家、东方学家,他将主要的几种蒙古史源(中国的、波斯的和蒙古的)互相比较和对证,写成一部系统的蒙古史,很有参考价值。格鲁塞此书,上溯蒙古民族的起源,说明蒙古国家的形成和蒙古帝国的成立,下讫忽必烈征服中国,记述拔都和旭烈兀等征服俄罗斯和波斯之后,蒙古帝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叙事方面,蒙古史素称难读,而本书文笔简洁,叙事生动,易于阅读,“有它在文学上的成就”。
上瘾五百年 豆瓣
Forces of Habit: Drug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7.5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考特莱特 译者: 薛绚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内容简介】
写给容易上瘾、关注瘾品,对瘾品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
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瘾品已经深深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本书综合了心理、药物、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详细介绍所有能让人类成瘾的物品,以及瘾品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战争。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的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作者从瘾品的功能用途到它们的发现,到全球贸易的流通和经济政策,全面介绍精神瘾品的文化,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关于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杰作。
---------------------------------------------------------------------
关于瘾品,你知道吗?
瘾品贸易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
医学研究证明,服用让人上瘾的东西都会侵蚀人大脑的判断机能,所以烟鬼和酒鬼十有八九都喜欢撒谎,不光是心理问题,还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原因。
幸福感与解脱感都是化学分子凑巧产生的结果。身体机能在快感方面很是吝啬。诱发幸福感的神经传导素分配得非常俭省,而且大都发给对于求生或繁衍后代有益的表现。瘾品会蒙骗这个发送系统,促使这些诱发快感的神经传导素暂时增多。
日子过得无聊痛苦的人比忙碌满足的人更容易想要转换精神状态。近代早期90%的人口陷于痛苦贫穷之际,正是烟草等新兴瘾品成为大众消耗品的重要时机。这些东西是对抗难堪处境的意想不到的利器,是逃离现实桎梏的新手段。
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催吐天才是:教我们为了某一类产品或服务而违背自己的理智判断,然后再卖给我们另一批东西来应付已经造成的伤害,以便我们能够回过头来消费更多造成最初伤害的那些商品。
凯尔特的薄暮 豆瓣
The Celtic Twilight
8.5 (49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W.B.叶芝 译者: 殷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8
本书是叶芝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特殊的作品。之所以说它特殊,原因有二:第一,这是诗人叶芝以诗歌的笔法写出,却又并非诗集的作品。第二,这是诗人用来表达他对爱尔兰永恒的热爱的一部重要作品。实际上,这是一部叶芝饱含着诗人的激情整理出的一部优美的爱尔兰神话传说集。诗人浸淫在爱尔兰文化中多年,对于爱尔兰传说中的仙女等等魔幻力量的存在深信不疑,这种浪漫信仰给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特殊光彩。为了回报爱尔兰民族文化这个提供给他以无限灵感的美的母体,叶芝用诗人的笔触,记录下他喜爱的凯尔特风土人情。本书集结了或绵延数页,或寥寥几句的乡人闲谈和神话传说,风格和形式有点类似我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过,与《聊斋》不同的是,本书更多的是强调诗人本人对于魔幻世界的思索与感激。
这是一部反映了作者早期的典型创作特征的作品。它的内容包罗万象:鬼怪、仙人、幽默故事和乡间传说层出不穷;它的文体更可谓杂而不乱:时而是一段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严肃探讨,时而是一段农人放肆地讲出的荒诞不经的故事,之间穿插着叶芝的诗歌片段。全书笔法自由轻松至极,行文充满想象力,张扬一种神秘浪漫的美感以及对淳朴思想的热爱。
《凯尔特的薄暮》是搜集自爱尔兰斯莱戈和戈尔韦两地的神话、传说合集,是作者在爱尔兰西北沿海村庄采风,和当地的各色人物交友聊天,并对这些谈话笔记稍加整理,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编写而成的。也可以视为一部文笔优美的散文集,其内容涉及天地神鬼,充满各种有趣的奇谈怪论,有点类似我国的《聊斋志异》,或者《阅微草堂笔记》。
到芬兰车站 豆瓣
To the Finland Station: A Study in the Writing and Acting of History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德蒙·威尔逊 译者: 刘森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意大利边城那不勒斯,穷学者维柯,正伏案撰写一部引发史学新思维的巨著;革命之都巴黎,密谋颠覆拿破仑皇朝的革命家巴贝夫,慷慨陈词临刑前的自白;伦敦,流亡者的新故乡,革命传单与当票陪伴着马克思,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圣彼得堡红旗挥舞,列宁与托洛茨基口号高亢,宣告罗曼诺夫王朝的覆亡……跨越两百年的时空场景,在威尔逊的笔下一幕幕铺陈,巨细靡遗。
不论是哲学家的桌案、死囚的斗室,西伯利亚大草原、巷战方酣的街道,庄园深院里的忧郁、贫民窟恶臭中的喘息,透过埃德蒙•威尔逊如临现场的描绘,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重现。
而书中轮番上场的演员们,有人燕尾风流,有人热血沸腾,有人苦苦挣扎,有人风采华丽,有人恶毒如鬼,有人气概英雄,细细数来:马克思、恩格斯、巴贝夫、米什莱、蒲鲁东、巴枯宁、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拉萨尔、列宁、托洛茨基……个个叱咤风云。乍看之下,他们仿佛神人,可崇拜而不可理解;但在本书丰富材料的显像下,我们终能见到这些历史演员的真面目。
这一切的风云际会、动荡起伏,都来自浪漫主义的革命大梦——一个以自己的手掌握自己人生的梦,一个志同道合共铸命运的梦,梦想着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共同体。在其中,不论男女,都可以自由展现自我、彼此相爱,达到人类未曾有过的境界……
《到芬兰车站》,一部极具创意的历史著作,让我们得以亲见人类曾有过的梦想与愿景。阅读本书,或许可以教导我们如何继续怀抱这些梦想,甚至让这些愿景成真。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学着创造自己的未来。
——马歇尔•伯曼,《纽约时报书评》
他(威尔逊)是约翰逊、圣勃夫、别林斯基、马修•阿诺德传统的最后一位重要评论家。他的目标和实践是为了在一个更大的社会框架中考察文学作品——这个框架包含着对作者人格、目标、社会和个人根源,周围道德、知识和政治环境,以及作者眼界的性质等方面的专注、犀利、直截了当、发人深思的观点——也是为了将作者、作品及其复杂的背景呈现为一个错综的整体。……对他来说,艺术散发着光芒,但不仅是通过它自身的光线。
——以赛亚•伯林,《埃德蒙•威尔逊在牛津》
他谙熟学界所有的新进理论,也老练地使用这些理论,但绝不囿于某一理论,一根筋地拿它包打天下。我们见惯了那些冬烘的批评家,将术语搬来搬去,问题却岿然不动。威尔逊不然,他总是直奔问题的核心,从上下四方发动围剿,拷逼出作品与个人心灵史及时代精神的血脉相连,果断地予以定位与颁奖。在任何时候,他都脱略蹊径,直见性情,精辟,尖锐,甚至大胆到粗暴。
威尔逊拿手的批评性叙事,变化多端的演奏方式,在书中发挥无遗。他复述人物的文章和思想,加以概念辨析和批判,又不时征引逸闻与趣事,随处穿插细节和场景,节奏感控制得恰到好处:高潮来了,又掐断了,织入另一波起伏中。
《到芬兰车站》的魔力在于,威尔逊并不为他的历史命题所裹挟而滥情,他与笔下的人物在神光离合之间,时而投合其中,时而间离其外,对人物既同情又了解,从不藏起他批判的锋芒。雄浑,是的,但是冷峻。
——中文版导读者 江弱水
中国龙的发明 豆瓣
作者: 施爱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类似的说法耳熟能详。可这些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中国何时和“龙”牵扯上的关系?在近四百年间,西方人又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龙”的?这些看起来是常识、但又说不清的问题,将会在本书中找到非常详尽有趣的解答。
本书整体上探讨的是以“龙形象”为代表的中国,从近古到近代的政治观念与文化困境。龙是和中国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的形象,也是自16世纪传教士入华以来向海外不断演绎、变形的民族符号,最终成为国家象征。在“龙”前冠以“中国”二字,实在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下的产物。作者正是从这一冲突出发,直面不同时期西方视野中不同的龙形象问题。
本书的最大特色除了借助文化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来绘制“文化地图”,还在于运用大量欧、美、日等国古旧书刊的“新材料”——223幅稀见图片。图片的新异惊奇让人目不暇接,其对国人形象的种种演绎,又让人心生悲愤。
剑桥中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下) 豆瓣
作者: [英] J.H.伯恩斯 主编 译者: 程志敏 / 陈敬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中世纪一直被认为是黑暗的渊薮,人们很难想象这一“愚昧”时代里还有什么思想方面的积极贡献。而这部篇幅庞大、涵盖面广、涉及人物众多的书,挖掘了那一被学术界长期忽视的思想史,让中世纪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在学术界引起颇为强烈的反响,并成为这个领域的权威著作。
夜间的战斗 豆瓣
作者: 卡洛·金斯伯格 译者: 朱歌姝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6世纪的意大利弗留利地区盛行着一种奇特的夜间活动,出生时有胎膜的农民在一年中的某些夜晚陷入沉睡,而灵魂则离开躯体去参加在田野上与巫师们的“战斗”。这一古老的祈求丰收仪式引起了天主教会的注意,一系列的调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展开,宗教裁判所竭力想把夜半外出的“本南丹蒂”纳入异端的巫术活动,他们的介入最终导致了这些传统信仰的消亡。
卡洛·金斯伯格从天主教会的档案中整理并研究了弗留利地区一系列宗教审判案例的细节,不仅生动描述了这些“本南丹蒂”如何在教会的一步步压力之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混淆,进而把自己归为巫师的过程,而且高超地复原了这一时期农民的心理状态,使得本书成为大众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脚注趣史 豆瓣
The Footnote: A Curious History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安东尼·格拉夫敦 译者: 张弢 / 王春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追溯了脚注的本质和起源,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线索编织成一部历史,这是一段少为人知却又趣味纷呈的旅程,充满了未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脚注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以为的那样一以贯之或者值得信赖;也并非是另一些历史学家所抵制的自负不凡、独裁专断的花招。脚注是由一个成分多样且又天才颖悟的人群创造出来的产物,在这个群体中既有哲学家也有史学家。脚注的发展变化历时甚久、波折重重,它的故事将一缕新的光芒照向了史学史尚未被述及的部分中很多幽暗的角落。
格拉夫敦笔下的脚注的历史确实“有趣”,他像一名出色的侦探一样,以倒叙的方式,从当代主流历史学家们的实践出发,逐步回溯前贤,直至其在中世纪的“史前”源头。他对“脚注学”(Fussnotengeschichte)的梳理,篇幅虽小,却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Donald R. Kelley(美国罗格斯大学)
安东尼•格拉夫敦以其广博的学识,将各个时期看待与运用脚注的方式的变迁,与历史写作之发展的大背景一起,编织成一个丰富而多面的故事。
——Ernst Breisach(美国西密歇根大学)
脚注在西方的史学中曾经被视为一种作用令人生疑的辅助手段,现在却成了史学著作合法性的基础。格拉夫敦用不乏冷峻幽默的笔调,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判断,描绘了这一转变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关于近代西方史学重要人物和阶段最为凝练而具洞见的介绍。《脚注趣史》谈论的虽是西方近代的学术,却能引起浸润于中国学术传统的读书人的共鸣。这未必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小书,但却是一本能给人许多启示的著作,也就是说,这是一本无可取代的小经典。
——陆扬(北京大学)
这部《脚注趣史》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片陌生的知识丛林。不过,沿着脚注演变的线索,有心的读者不时会有意外的收获,会惊艳近代早期欧洲史学的绚丽,会感佩那些学者的匠心旨趣,会反思我们使用注释的意义和方式……
——刘北成(清华大学)
鲤鱼洲纪事 豆瓣
作者: 林焘 / 蒋绍愚 译者: 陈平原 主编 2012 - 1
鲤鱼洲位于江西鄱阳湖畔,从1969年到1971年,这一血吸虫病疫区成为北大、清华两所高校的“五七干校”所在地。《鲤鱼洲纪事》为北大中文系师生、工农兵学员、家属子女对当时干校生活的回忆诗文结集。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收录林焘和陈贻焮两位已经故去的老先生的诗文,并配以师友回忆;第二辑15篇文章出自当年在鲤鱼洲的“五七战士”之手;第三辑5篇文章,其作者包括前往探亲的妻子、当年招收的工农兵学员以及北大教师子女。
The Origins of Freemasonry 豆瓣
作者: Margaret C. Jacob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7 - 1
Can the ancestry of freemasonry really be traced back to the Knights Templar? Is the image of the eye in a triangle on the back of the dollar bill one of its cryptic signs? Is there a conspiracy that stretches through centuries and generations to align this shadow organization and its secret rituals to world governments and religions? Myths persist and abound about the freemasons, Margaret C. Jacob notes. But what are their origins? How has an early modern organization of bricklayers and stonemasons aroused so much public interest? In The Origins of Freemasonry, Jacob throws back the veil from a secret society that turns out not to have been very secret at all. What factors contributed to the extraordinarily rapid spread of freemasonry over the cours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why were so many of the era's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drawn to it? Using material from the archives of leading masonic libraries in Europe, Jacob examines masonic almanacs and pocket diaries to get closer to what living as a freemason might have meant on a daily basis. She explores the persistent connections between masons and nascent democratic movements, as each lodge set up a polity where an individual's standing was meant to be based on merit, rather than on birth or wealth, and she demonstrates, beyond any doubt, how active a role women played in the masonic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