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图书馆藏书
永恒的父亲 豆瓣
作者: [法]安娜·科西尼 译者: 杨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4
一本让你的眼泪慢慢积聚,又不会滴落的伤怀小说。
小说以幼年时失去父亲的女孩苏菲和青年时失去恋人的老人马克斯为主角,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悲欢交织的岁月。恋父情结、二战的余伤以及寻根情怀是贯穿整部小说两条线索。墓地上的鲜花和信件、永不再见的父亲和爱人,生离与死别,惆怅与落寞,为小说营造出一种黯淡而沧桑的气氛。死亡,战争,爱情,一切沉重而宏大的主题被作者娓娓道来,在一种淡淡的哀伤中直击你的心扉……
爱这个世界 豆瓣
Beruf Philosophin oder Die Liebe zur Welt
6.8 (5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洛伊斯·普林茨 译者: 焦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3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之一。她的主要著作《人类境况》、《集权主义的起源》等已经进入西方政治哲学经典的行列。在汉语学术思想界,阿伦特的思想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长达一生的爱情,已超出他们私人生活的范畴,成为20世纪哲学史的一个事件。
此书的内容有:早年生活,渴求知识,献身精神和理性,告别德国,迫害和诽谤,艾希曼以及没有结束,美国的反叛,河面上的光芒等。
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 豆瓣
作者: 严燕来 叶庆好 蓝色畅想 2002
《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中涵盖了现有工科教材中较薄弱、较不成熟的部分,即基础物理向近代和应用的拓展部分。《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包括天体运动与大爆炸;振动、波与非线性;熵概念的深化与自然观;电磁场理论与同步辐射;介质物理与传感器;光学与信息光学;光量子基础与激光;固体量子基础与新材料;中华古科技瑰宝中的物理等9个专题及19个教学实验。《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既可与大学物理的主体教材配套使用,在多学时的教学计划中完成,也可作为大学物理的后续课程教材。与《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配套的多媒体电子教案将与《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同时出版。
近距离 豆瓣
Close Range
8.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妮·普鲁 译者: 宋瑛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1
这本以《近距离:怀俄明故事》命名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安妮・普鲁创作的11篇作品。所有故事均以怀俄名州为背景,讲述了在蛮荒严酷、狂暴无常的自然环境中,农场人生活的艰辛、凶险、孤寂与奋争。作者用锐利的笔法剖开牛仔粗野狂放的生活方式背后的生活激情与渴望,用诗一般的语言在残酷、粗砺的题材中表现出美和希望。
目录
感谢
半剥皮的阉牛
脚下泥巴
工作史
血红棕马
身居地狱但求杯水
荒草天涯尽头
一对马刺
孤寂海岸
怀俄明历届州长
加油站距此五十五英里
断背山
法国中尉的女人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福尔斯 译者: 陈安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6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爱情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位承受了精神重负、地位卑下而性格倔强的女子向社会、向传统习俗作抗争,努力获取自由的经历。故事发生在1867年的英国。富家子弟、化石学业余爱好者查尔斯·斯密森去小镇莱姆会见已经与他定婚的欧内斯蒂娜·弗里曼小姐,在海边,他遇上被人称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萨拉·伍德拉夫。据说这个女子“很堕落”。然而她身上那种极富女性魅力的特殊气质使查尔斯为之倾倒。他热烈追求萨拉,导至他与欧内斯蒂娜·弗里曼的婚约被解除,不过萨拉虽钟情于他,但对他若即若离,最后竟不辞而别,等到查尔斯好不容易找到她时,她却已经在一位名人的保护下,成了一个强调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新女性”。
本书创作手法上的两大特点引人注目:一是在叙述过程是作者插入各种议论;二是作者为故事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结尾,他认为这样更接近生活的真实。
雷雨 豆瓣
8.9 (36 个评分) 作者: 曹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 9
本书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历来有研究者将本书定义为“诗剧”。
几十年来,本书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它的华彩,它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译成多种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人间词话 豆瓣
8.7 (172 个评分) 作者: 王国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本书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黄霖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词学大师王国维的学术个性。
爱尔兰咖啡 豆瓣
6.9 (14 个评分) 作者: 郭莉玲 / 蔡智恒 知识出版社 2004 - 7
蔡智恒,网络上的昵称是痞子蔡。
1969年生,台湾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博士。
1998年于BBS发表第一部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造成全球华文地区的痞子蔡热潮。自此以后,左脑创作小说,右脑书写学术论文,独树一格。
现于成大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及兼任助理教授之职。
绘者简介:
郭莉玲,出生于1969年。
1993年考上伦敦大学—史莱艺术学校(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The Slade School Of Fine-Art)。
1998年,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的专栏作家—Michael Bywater,爱上了她的作品,让她有机会参与伦敦PROUD艺廊的展览。
1998年9月回到台湾。
果壳中的宇宙 豆瓣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8.6 (58 个评分) 作者: [英] 史蒂芬·霍金 译者: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3
在《果壳中的宇宙》这部新作中,霍金把读者带到理论物理的最前沿,真理在那里甚至比幻想更令人眼花缭乱。他利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制约着宇宙的原理。
道连·格雷的画像 豆瓣
9.1 (37 个评分) 作者: 王尔德 译者: 黄源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反映现实的唯美主义思想,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人公道连一步步走向堕落,并沦为杀人犯,在他自身的容貌上并没有得到反映,他依然像以往那么年轻英雄。但作为艺术作品的画像,却记录他的种种劣迹,画像中的他变得难看和衰老了,说明只有艺术才能反映人的个性和思想的变化,而现实现实是做不到的。
道连·格雷本是个单纯的少年,在他的生活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画家霍尔华德和朋友亨利勋爵。霍尔华德为艺术而生活,他在道连身上所投注的感情,转化为了他艺术的灵感,尤其表现在创作道连·格雷的画像上,使这幅画作成了他绘画生涯中难得的精品。画像是他艺术和情感的结晶,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他造成了不少痛苦。所以他时刻关心道连,生怕他过多地受到亨利勋爵的不良影响。也正是他所作的这幅画像,引出了一连串问题,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玩世不恭的亨利勋爵,是道连的“精神导师”,一个享乐主义者,有着一整套似是而非的个人主义理论,用雄辩的口才和充满智慧的警语包装起来,轻而易举地使人接受。他谆谆教导道连要充分享受生活,趁年轻的时候及时行乐,不要抵制诱惑,相反要随心所欲,去实现自已的每个幻想。道连是他的个人主义理论的试验品,所以他要时刻跟踪他,观察这种试验的效果。他之所以接近道连,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那就是道连身上有着他所珍视而又缺乏的东西:青春。道连在亨利的“教导”下,个性由单纯变为世故,灵魂由纯洁转为污秽,最后走向自身的毁灭。道连、霍尔华德和亨利三个人物,通过性格上的互补和依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了小说结构内在的黏合剂。 本书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小说,要充分地挖掘综,对读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正是因为如此,它也就更富有吸引力。
棋王 豆瓣
9.1 (156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9 - 10
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 阿城笔下著名的"棋王"王一生是近世以来罕见的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王一生深得老子的阴柔之气。他的性格是坚忍而沉着的。《棋王》表面上写棋,实质上则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表现着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评价和对中国文化进步的展望。
两地书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9
这一本书,是这样地编起来的——
一九三二年八月五日,我得到霁野,静农,丛芜三个人署名的信,说漱园于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病逝于北平同仁医院了,大家想搜集他的遗文,为他出一本纪念册,问我这里可还藏有他的信札没有。这真使我的心突然紧缩起来。因为,首先,我是希望着他能够痊愈的,虽然明知道他大约未必会好;其次,是我虽然明知道他未必会好,却有时竟没有想到,也许将他的来信统统毁掉了,那些伏在枕上,一字字写出来的信。
园圃之乐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陈明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园圃之乐》是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诗文选。在天下多事、杀伐不已的动荡之年,黑塞退隐山间,在耕读生涯中觅得些许宁静。作者长年与园中花木为伍,伴着它们度过晨昏寒暑,见证着它们的荣枯消长。书中文字隽永清新,冲淡平和,得自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体悟,另有十余幅黑塞手绘水彩插图,画风淡雅,一如其文。
中国美学名著导读 豆瓣
作者: 朱良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8
《中国美学名著导读》注意对学术界研究状况的介绍,给读者研读原著提供必要的背景,了解学界的研究重点,昭示值得注意的学术问题,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予以交代。各篇之后还附有参考文献,以备读者进一步研究之需。所选的大多数篇章,国内外都有很多研究成果,《中国美学名著导读》不可能一一予以涉及,只是介绍一些与核心论题相关的内容。
爱默生和中国 豆瓣
作者: 钱满素 三联书店 1996 - 4
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爱默生是美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中心人物。他在19世纪上半叶提出的超验主义观点体系,代表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是了解美国精神的钥匙。
本书不仅全面把握了爱默生的思想,而且还打开了西方爱默生研究中一个几乎空白的领域,即爱默生对儒学精神的取与舍。从这点上说,书在国际美国学领域里是一项有首创精神的成果。作者由考察爱默生对儒学的取舍进而对儒学传统与西方的文化精神进行比较,一方面指出了以个人为出发点的美国文化精神的短与长,另方面,通过从历史、哲学、文化、社会、政治诸多领域对“个人主义”观念进行正反两方面的阐析,引导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和再认识。思路锐敏新颖,立论鞭辟入里,既有学术水平,又有现实意义。
――朱 虹
康德 豆瓣
作者: 奥特弗里德·赫费 译者: 郑伊倩 人民出版 2007 - 1
伊曼努尔·康德是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德国蒂宾根大学哲学教授和政治哲学研究部主任奥特弗里德·赫费清楚明了、通俗易懂地描述了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史,阐述了康德从《纯粹理性批判》到伦理学、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直到宗教哲学和艺术哲学的基本思想。赫费在分析批判中说明了为什么康德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