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图书馆藏书
人与永恒 豆瓣
作者: 周国平 上海世纪(上海人民) 2006 - 7
《人与永恒》内容简介:我想,人生种种大谜,谁也不可能找到最终的谜底。说不定每个谜都有无数个谜底,因而也就没有谜底。我的兴趣在猜谜,而当我每次似乎猜中了谜底,却发现真正的谜底似乎又离我后退了一步之时,我就觉得这谜更加有趣了。
德国哲学十论 豆瓣
作者: 张汝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本书为作者研究德国哲学最具心得的代表性论著,研究对象包括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狄尔泰、胡塞尔、海德格尔、卡尔·施密特、伽达默尔、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等近现代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由于他们的思想影响远远超出了德国的范围,因而具有世界意义。作者不是以学院哲学的方式,而是从哲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出发,从不同的维度和层面探索并揭示这些思想巨人对时代问题的回答。这样的研究取向亦表明了作者自己的理论关切和时代关切。
万物简史 豆瓣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作者: [美] 肯·威尔伯 译者: 许金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9
《万物简史》作者被誉为美国“最畅销的学术类著作作家”,是后人本心理学最重要的思想家,《万物简史》堪称后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作之一。《万物简史》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娓娓道来,对我们人生的重大问题。对我们面临的困惑和不安给予了富有创见的解释。这些问题包括男女地位和角色的变化、环境的持续破坏、差异性和多元化、受压抑的记忆以及互联网在信息时代的地位等等。
阅读的年轮 豆瓣
作者: 韩少功 九州出版社 2004 - 3
韩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当代知名作家,八十年代中期曾在国内的文化寻根思潮中挑起大旗,写下《文学的根》这样著名的文论与《爸爸爸》这样表现楚文化、被视为寻根小说代表作的中篇,九十年代又因《马桥词典》一书在文坛掀起风波。目前韩少功在海南主持《天涯》杂志,它被视为比《读书》更具潜力的新兴刊物。(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另有散文《世界》《心想》等,译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韩刚合译)《惶然录》等。部分作品已被译成法、英、意、荷、日、韩、塞等文字在境外出版,曾获中国内地,台湾地区,法国等文学奖项多次。总体看韩少功的作品有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认识,也颇有可读性,他是一位公认的好作家。本书收集的是他的部分评论作品,阅读,真的如同年轮,一层层地深入,才能得到真谛。
乞力马扎罗的雪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9
海明威是一百年来所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最受我国广大学者推崇和广大读者喜爱的一位文学家。他的《老人与海》为广大教师推荐给学生,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但是海明威最早成名是靠他的开创一代文风的短篇小说。他以陈述句为主,以精确的描写和简短的对白给读者以直接生动的印象。可以说,自此以后,世界上许多现当代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影响。
本书精选他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短篇,译文全部经过认真校订,力求在内容及形式上更加贴近原作。
雨啊,请你到非洲 豆瓣
8.7 (7 个评分) 作者: 金惠子 译者: 薛舟 / 徐丽红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8
一本感动,即将感动亚洲30亿人的血泪见闻手记
——海岩、二月河、楼云、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建业住宅集团董事长胡葆森、中国残联华夏文化集团副总裁郭宏强力推荐的一本撼动人心的佳作
全韩热销36个月 感动再版180次 雄踞韩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两年
本书的作者金惠子(主演《宫—野蛮王妃》)10余年来放下大牌名星的身架,投身于拯救亚、非大陆和中东地区的难民贫民。悲惨故事让你不忍卒读,掩卷深思:地球上60亿人口,尽管每天同顶着一个天空,共有着同一轮明月,何以景况差别如此之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惠子前往非洲的塞拉里昂旅行,亲眼目睹了非洲妇女儿童的惨况。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先后走访了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卢旺达、肯尼亚、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数十个战乱贫穷的国家。她把双眼借给世人,让我们彻底了解到:全球有1.5亿名儿童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在肯尼亚,淘砂金一天只能赚5~10先令,等于当地一杯水的价钱;在孟加拉国,5个幼儿只能存活1个,所以到10岁才办理出生登记;过去20年间,有100万阿富汗人饿死了,平均每5分钟就有1个人死亡,每1分钟有1个人沦为难民;而与此同时,人类一年的化妆品消费达180亿美元,饲养宠物花费达170亿美元,但只要1万美元,就能给埃塞俄比亚一个中等城市内的所有孩子注射接种疫苗……我们的一个汉堡,等于他们一天的生活费;只要省下一件T恤的花费,就可以让一个孩子吃饱一个月;我们只要停住脚步,睁开双眼,就能看见自己该为受苦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你也许觉得自己不够幸福。要知道,世界上还有5亿人面临战争的危险,监牢的孤寂,酷刑的折磨,饥饿的煎熬;你也许觉得自己不够富足。要知道,全球60亿人口中,有过半数的人每天收入不超过2美元。你比全世界75%的人还要富裕;你也许抱怨学历不够高。要知道,世界上有20亿人根本不识字;你也许觉得心灵不自由。要知道,世界有30亿人无法参加宗教活动,遭受逼迫、逮捕、凌虐,甚至杀害。
金惠子的经历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幽灵似的生命在受着不知尽头的煎熬,自己还有什么理由无病呻吟?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她也使我们明白了生命的良知和责任:尽微薄之力,给困苦中的人们一些帮助。兔死尚且狐悲,何况我们是同为人类?
2008年7月5日 已读
非洲并不是只有苍茫的大地与野生动物,还有很多在生死之间挣扎的人们。
校图书馆藏书 社会
像自由一样美丽 豆瓣
8.5 (44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9
作者以数十幅“二战”中犹太人集中营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内容涉及普通的犹太家庭、犹太儿童、犹太艺术家等大批浩劫受难者的遭遇和他们不懈的精神追求。
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 豆瓣
作者: 曾忆城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 1
《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说的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这其中也必定充满了一切爱情故事中所有的种种,但至少对于曾忆城来说,这段经历是如此地刻骨铭心,以至于当它告一段落时,他感到必须以某种方式和加以清算才能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于是,他想到了摄影。
“……当我抛下一切,来到她所在的城市,爱情却已无可挽回。在去新疆的火车上,遇到一对睡在我上铺的盲人夫妇。睡梦中,他们的手仍然在两个床铺之间紧紧地牵在一起。我想,是时候整理这段爱情了。原以为可以一辈子拍下去的,然而,我们连牵手旅行都没有,始终。”本书是以影像的形式记录下一段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
关于他人的痛苦 豆瓣
8.2 (4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6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阅读凡.高 豆瓣
作者: 刘治贵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6 - 6
在电影《凡·高传》里,预言家描述了凡·高的一生“你会去伦敦、巴黎,在那里卖画;你还会恋爱,遭到拒绝。丢掉工作后,在一个煤矿当传教士。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妓女结合。画了八百幅画。在普罗旺斯发疯,在医院住了一年,三十七岁时自杀。一生只卖出一幅画……”凡·高的一生,就是这样充满坎坷却不失传奇色彩,饱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而作画不断。
这个孤独的艺术家离开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一百一十多年了;而他距离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更为遥远。然而,即使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在谈论艺术的时候,谁又能避开“凡·高”这个名字呢?事实上,在世界的不论什么地方,只要有两个爱好艺术的人碰在一起,凡·高的名字就是神圣的;在世界的不论什么角落,即使是艺术的门外汉,也都听说过凡·高割下自己耳朵的故事。海明威说,一个像凡·高这样的艺术家对我们的启示,要比来自一个作家的启示多得多。凡·高,这个热爱生活并创造了艺术之美的短命天才,对于我们的艺术的创造,对于我们的人生的启示,对于我们的心灵的滋养,也就不是可有可无的。
凡·高并不遥远,让我们走近凡·高。
走近凡·高的唯一途径,是阅读凡·高。
凡·高的意义是多重的,他的人生与艺术是如此丰富与深邃,在不同的阅读中,必然会有不同的取向。有时候,他的书信中所记述的琐碎的事,他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细微的技巧,其间所蕴涵的某种东西,往往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停下来思索。本书在编排上有别于常规传记,而是从阅读凡·高的绘画作品进入,并呈现可资切换的凡·高主题,让读者用“点击” 的方式任意选择,进入情景阅读。这是一种互动交流的阅读方式,是与凡· 高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读者在聆听凡·高声音的同时,也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在观赏凡·高绘画作品的同时,也获得自己情感的释放与共鸣。
本书在凡·高绘画作品的解读和凡·高主题的叙述中,引用了大量西方美术史家和评论家的著述——是包括从观念到形式、从风格流派到精神意蕴的多个层次多种视角的经典阐释。虽然我们无须匍匐在权威的脚下,不假思索地趋从,但也不可忽略,前辈的智慧可以引领我们走近凡·高的世界。
阅读是一种体验,心智的体验。
阅读凡·高,将获得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让我们穿过纽南的沼泽地和蒙马特尔的小巷,在阿尔的麦田里,在圣雷米的星月下,阅读凡·高。
寻找精神家园 豆瓣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史国强 中信出版社 2007 - 5
他所著的《瓦尔登湖》,成为全人类的心灵之书;他的文字是内心生发出的一泓清泉,为人们开启了生命中永恒的黎明!
深沉而敏感的抒情……超凡入圣。——乔治·艾略特
“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梭罗
亨利·大卫·梭罗因其在文学和政论上的杰出作品而闻名于世。而在1848年,当梭罗还不为人所知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哈里森·布莱克就深深地感觉到梭罗是一位出色的“精神导师”,并向他寻求精神上的帮助。从此之后的13年里,梭罗一直不间断地给布莱克写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国家、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感悟,而本书就是所有这些信件的汇编。
在梭罗的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他在信中所展示出的淡泊的人生态度和超乎寻常的智慧,具有永恒的意义,如同当年对布莱克以及其他朋友产生的影响一样,直至15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信件仍然会激起读者强烈的内心共鸣。
黄金牡丹 豆瓣
作者: 须兰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 9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论美的艺术随笔集,全书共8篇。第一篇《狐狸的棋局》论民国女子之美,第七篇《牡丹》论明式家具之美,最后一篇《我的私人的眼福》论电影之美,其余各篇是讨论东西方的绘画艺术之美。作者文笔优美,见闻广博,对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各篇文章都是论美,却不从美入手,而是从人文的角度来条分屡析藏在各种美的背后的故事、哲理。故有艺评之实而无艺评之涩,给读者以清灵的美的享受。
退步集续编 豆瓣
7.8 (33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4
这本书是《退步集》之后陈丹青的又一部杂文集。由近两年陈丹青所撰杂文、演讲、访谈汇编而成,内容涵盖绘画、艺术教育、城市文化诸领域,亦收录陈丹青论鲁迅及木心的文章数篇。
复活 豆瓣
Воскресение
8.5 (19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汝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 4
《复活》写于1889至1899年,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托尔斯泰转变后的世界观及其矛盾。小说的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家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挥偷钱而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后来涅赫柳多夫决定为诬告犯杀人罪的卡秋莎·玛丝洛娃奔走伸冤,上诉失败后即陪她去西伯利亚流放。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她。但是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地位,她终于拒绝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合。这样,男女主人公都达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通过这些情节,作者反映了沙皇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刻画了各个阶级的人物。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
美学三书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 10
《美学三书》是李泽厚先生全面、系统地论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著三种。作者成名于五十年代的美学论战中,被认为是三派之一(另二为朱光潜、蔡仪)。此三本则为作者美学思想在文革后的伸延,其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美的历程》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所作的鸟瞰式的宏观美学把握,提出了诸如“龙飞凤舞”“狞厉的美”“儒道互补”楚汉浪漫主义、“人(文)的觉醒”、佛像雕塑、山水绘画三品类等等重要观念,发前人之所未发。《华夏美学》则从传统理论出发,比前书更为深入地谈论了华夏文化强调理 欲交融的非酒神型特征。此两书构成作者中国美学史的内外(艺术史)篇。《美学四讲》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论者,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话语,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构建起作者作人的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回应了国外各派哲学美学思想。
康德哲学讲演录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邓晓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康德哲学讲演录》是一本系统介绍康德三大批判的读物,是作者根据2004年10月应邀在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所作的有关康德三大批判的系列讲座的录音稿审定修改而成。作者从自然科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事例出发,通俗地解读了《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并在中西文化心理的比较中展示了康德宗教思想的特点,在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中提示了康德伦理学的现代意义。《康德哲学讲演录》内容精妙,可读性强,对康德哲学研究具有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