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图书馆藏书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2
这部《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终结的标志,将“西方现代哲学”不仅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而且作为一个与“传统”相对应的表示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理论性概念,描述了黑格尔之后,即从19世纪后期一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众多的思想、观点、理论、流派,通过哲学史料的排比,重新建构富于思辨性的哲学论证过程。
真实世界的脉络 豆瓣
作者: [英] 戴维·多伊奇 译者: 梁焰 / 黄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8
宇宙、时间、生命、等等,如果用量子物理学、计算机科学、进化论、认识论将这些最基本而又复杂的问题纠缠在一起时,那将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也许,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为这些问题求得真解。我们在这里只是提出一种理论模式、一种思维模式或哲学,甚至逻辑学意义上的思考。
后窗看电影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卫西谛 / 黄小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后窗看电影”论坛,是网络社区“西祠胡同”中最早的一个电影论坛,也是国内最老牌的电影论坛之一,由卫西谛创建于1998年12月。
自创建以来“后窗看电影”一直是人气最旺兼质量最高的电影论坛,《南方周末》等全国数十家著名平面媒体都曾有过报道和介绍,“电影是生活的一扇后窗”、“影像沉淀为文字”等版内口号也广为流传。“后窗看电影”涌现出的数批写手,目前是全国大小媒体中影视片评论者中的中坚力量,包括许多知名电影人和电影学院专业人氏在内圈内人氏也都长年蛰伏的版内。
“后窗看电影”成立的这六年,正是网络影评崛起、发展、成其规模的六年。而后窗网友这些文字,基本代表了这些年来的民间电影评论的正果,《后窗看电影》这本书集结其中的精华篇目,不讲求专业、机械,是观影者直接的观感,具有浓厚的电影气质。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谷歌图书 豆瓣
Униженные и оскорбленные
8.8 (8 个评分) 作者: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冒险家瓦尔科夫斯基对“小人物”尤其是两个弱女子的迫害和一手造成的两个家庭悲剧。没落贵族伊赫涅夫是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的管家,他尽心尽力地为公爵管理家务和田产,却得不到公爵的赏识和信任,两人经常发生口角,最终闹翻,打起了官司,为了置伊赫涅夫一家于死地,瓦尔科夫斯基侵吞了他仅有的一座田庄,又千方百计迫使儿子阿辽沙娶百万家产的继承者做儿媳,使钟情于阿辽沙的管家的女儿娜达莎遭到抛弃。另一个受害的是斯米特老人一家,他女儿曾经受公爵引诱而离家私奔,结果被掠夺一空,家破人亡,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私生女涅丽,最后涅丽也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人世。
爸爸在天上看我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韩东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8
这本诗集收入韩东自写诗以来的诗歌两百首,创作时间跨越二十个年头。这些作品是从两千多首手稿中精选出来的力作,包括诗人扬名诗坛的代表作品和他写于90年代的不为人知的佳作。从中既能窥视到80年代诗歌运动的实际成果,也能感受到90年代个人写作的坚实步履。
李敖大全集 10 豆瓣
作者: 李敖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9 - 1
本全集共分四十册:
(1-20)本书是作者六十年治学的一个总结。主要评析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胡适等,剖析他们的是非功过,严肃论证了国是,揭露社会黑幕,针砭社会流俗,坦然地自我独白,将其人生观、爱情观、生命观等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谨慎地运用资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给人全新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以猛烈地抨击和精华地吸纳,树立了特立独行的人品和文风。
(21-40)
这是李敖先生继前20册后的自选集,是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力作。全集有对蒋介石的评传,对老贼臭史的抨击,对李登辉真面目的揭露,为中国近代史的定论,为“二二八”、为中国艺术与迷信的新研,大写特写的回忆录、白色恐怖的述奇;汇集成册的书札、书笺、好讼、闹衙集等,以及公开发表了他在预备军官时的日记和牢狱中写给女儿的信件。
李敖,1935年生于哈尔滨,1949年到台湾。李氏文笔自成一家,自誉为百年来中国人写白话文翘楚。发表著作上百余种,以评论性文章最脍炙人口。《胡适评传》与《蒋介石研究集》为其代表作。西方传媒更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近作《我们没有明天》获选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图书。李敖生平以嬉笑怒骂为己任,而且确有深厚的学问护身。自称文章天下第一,狂妄至极,刻薄至极。他曾说有的人可爱到可恶,有的人可恶到可爱,他自己恐怕两者皆是。
李敖是个奇才,他的作品已经成了当代中国特具影响力的文字之一,他本人也成了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前者是因为他的文字打破了台湾文坛语言的游戏规则,后者是因为他是台湾罕见的具有“反对派”色彩的作家。
茶花女 豆瓣
8.1 (20 个评分) 作者: (法)小仲马 译者: 王振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茶花女》内容简介:我认为只有在深入地研究了人以后,才能创造人物,就像要讲一种语言就得先认真学生这种语言一样。既然我还没到能够创造的年龄,那就只好满足于平铺直叙了。因此,我请读者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除女主人公以外,至今尚在人世。此外,我搜集在这里的大部分材料,在巴黎还有一些人证;如果我的证据还不够的话,他们可以为我作证。由于一种特殊的机缘,只有我才能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因为惟独我洞悉这件事情的始末,否则是不可能写出一篇完整、动人的故事来的。
黑夜号轮船 豆瓣
作者: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林秀清 金龙格 漓江出版社 1999 - 7
《黑夜号轮船》收入杜拉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7种。《黑夜号轮船》讲述两个并不相识的年轻人在黑夜里无休无止地通过电话诉说爱情的故事,那热烈的思慕、不安的期待和痛苦难捺的情欲使两个情人疯狂,然而他们拒绝在痛苦中实现欲望,又拒绝让纯朴的爱情占据。作者把缺憾和欲望混合在一起,使“黑夜号轮船”成了一艘载着性的诱惑在夜间航行的幽灵之船。
“奥蕾丽娅・斯坦纳”系列据称是在撰写犹太人的历史,作者同情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遇的不幸命运,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使她心情沉重,她写奥蕾丽娅无疑是为了宣泄埋在心底里的从未说出过的巨大痛苦。
夏屋,以后 豆瓣
Sommerhaus, später
7.6 (5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迪特·海尔曼 译者: 任国强 / 戴英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5
本书是德国青年女作家尤迪特·海尔曼迄今为止唯一的作品,该书包括九个短篇,多描写柏林普通青年人的日常生活,其中,艺术青年的生活更是她喜爱的主题,因为她原本也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他们疏离于扰攘的主流社会,没有确定的生活目的和生活轨迹,也无法以常规来衡量他们的喜与悲,但他们并不是令人无法理解与接受的怪物。海尔曼以女性的细腻,大量描写细碎的生活琐事,然而那不是为了铺垫或渲染,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姿态,似乎便可以使读者产生“蓦然回首”的感动,对这些艺术青年的情绪产生共鸣。
图书目录
红珊瑚手镯
飓风
索尼娅
某种东西的了结
巴厘岛女人
洪特尔-汤普森-音乐
夏屋,以后
暗箱
在奥德河的这一边
伊利亚随笔选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查尔斯·兰姆 译者: 刘炳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伊利亚随笔》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Carles Lamb,1775~1834)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随笔中,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人,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随笔主题既与兰姆本人的独特经历水乳交融,又浸淫于广阔深挚的人道主义氛围;文风含蓄迂回之余,亦不失情真意切,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正如三十年代我国作家梁遇春所言:对丁心灵的创伤,兰姆是一剂“止血的良药”。
这部十九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经典里的某些篇章,竟同布迪厄的看法不谋而合,这为我们在不同的时代和民族背景下验证布氏理论的“普适性”提供了有趣的案例。
本书选录了《伊利亚随笔》中的主要作品,包括《南海公司回忆》、《除夕随想》等诸多名篇。著名翻译家刘炳善先生的译文精到而隽永,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兰姆独树一帜的文字魅力。本书所配的二十多幅插图,出自英国著名画家谢帕德(Ernest H.shepard)手笔,极具收臧价值。
诗集与图像 豆瓣
作者: 于坚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9
本书由马非策划,王绍玉编辑的中国先锋诗典《诗集与图像》(于坚著)。读后,有一种生动、穿透、直指人心的感受。本书内容包含有停下来、塑料袋、
纯棉的母亲、失败的楼梯声音、朱文在云南、在秋天的转弯处我看见怒江、主任等。
精神病院的花园 豆瓣
作者: 侯马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 8
本书收录了“新世代”代表人物侯马的主要诗歌作品。一首首单纯、本质的诗歌呈现着作者“爱、感受以及表达”的生活态度与艺术理想。它是新一代汉语人文诗歌的一个成果,更是一个当代人心路历程的样品。爱与徒劳的故事,面对虚无的勇气。
我仍然无法深知 豆瓣
作者: 鲁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8
中国当代诗歌自七十年代至今已近30年,尽管每一时期的精神氛围和物质载体明显有别,但诗人们的写作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些成就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现代汉语,使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书面语言的现代汉语,在几代诗人的努力下逐渐臻于成熟和完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点,将越发显明。本诗丛的目的,在于梳理中国当代诗歌脉络,系统地有价值地介绍当代诗歌写作中的优秀诗人及其作品,力图填补当代大陆诗歌出版的空白。
《我仍然无法深知》是鲁羊的第一本诗集。其中选入鲁羊自1990年以来较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全书分为四个小辑,分别是:《卷一 麻衣组诗》、《卷二 退缩之诗》、《卷三 绝对之诗》、《卷四 几首零散的诗》。
长期以来,鲁羊是一个独立而近乎隐秘的诗人。当他以小说形式发表作品,以其独有的风格广为人知,并成为90年代“新生代”重要作家的时候,其诗歌写作依然是半隐秘的,仅为少数挚友所关注。这种状况,多半取决于他那种极端的诗歌觉悟。他认为,一个诗人的存在应该作为时代中的某种秘密而加以保藏。
鲁羊诗歌的意念乃至形式,都具有明确而优雅的个人印记。他的诗句无论起始于内心激情,日常细节,或是尖锐的刺痛,最终都不期而然地指向明澈和超然。伤感与冥思在至为矛盾的状态中合二为一,使每一首诗都作为心灵解脱的具体的见证。鲁羊的诗是远离诗歌界一切表层运动的孤寂个体的成果。也许正因为这样,他的诗对当代诗歌提出一种意外而真实的质询。
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 豆瓣
作者: 曹文轩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4
《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散文卷)》收散文约60篇。其中包括:“太阳下的风景”、“拣麦穗”、“高原,我的中国色”、“我到了北京”等。
《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诗歌卷)》收诗歌作品约160篇。包括:“疯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圆明园酒鬼”等。
《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小说卷(上)》
作为学府选本,这套选集稍微倾向于作品在艺术上的纯粹性。
这些作品无论从主题还是从格调上看,都具有一些世纪末的特征:悲凉、困惑、迷茫、孤独、浮躁……。
如果说它们比起前30年的作品还算辉煌的话,它们的辉煌又确实是20世纪最后的辉煌。
《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小说卷(下)》
作为学府选本,这套选集稍微倾向于作品在艺术上的纯粹性。在选择它们时,我们并没有按曾经轰动过和曾经被批评界特别关注过作为依据,尽管这里边的许多作品也确实轰动过和被特别关注过。在选择这些作品时,我们是带了强烈的预测意识的:这些作品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以后是否还能配得上文学作品的称号?尽管因为我们身在此山中,实际上并不能超越时代的偏见、俗见、庸见而看清实相,但我们以为这种努力还是必要的,去强调我们在心中默认企图总比没有这种企图要好一些。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 豆瓣
9.3 (33 个评分) 作者: [奥] 卡夫卡 著 / 韩瑞祥 译者: 韩瑞祥 / 杨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名著名译插图本丛书: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记述卡夫卡生前鲜为人知,他的作品也未受到重视,可在他身后,文名鹊起,蜚声世界文坛;他的崇拜者们一次次掀起“卡夫卡热”。他的《城堡》、《美国》、《诉讼》、《变形记》等小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被推崇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作家中之作家”;他的许多小说已成为许多作家必定研读的作品,被人们说成是“需要用心去阅读的作品”。
永远有多远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铁凝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永远有多远》讲述十年前,曾经为自己的作品集中做过一次阶段性小结,编辑出版了五卷本《铁凝文集》。十年后的今天,当再一次为自己的作品做阶段性小结之际,恰逢人民文学出版社拟编辑出版“中国当代作家系列”丛书,于是,自己的这套作品系列凡九本便应运而生。其中,长篇小说三卷,分别是:《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中篇小说两卷,书名为《永远有多远》和《午后悬崖》;短篇小说两卷,书名为《有客来兮》和《巧克力手印》;散文集两卷,书名为《会走路的梦》和《像剪纸一样美艳明净》。
伦勃朗油画 豆瓣
作者: 吴晓欧 / 吴晓欧 编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6 - 7
《伦勃朗油画:伦勃朗诞辰400周年典藏版》收录了伦勃朗的著名作品,以纪念伦勃朗诞辰400周年。伦勃朗·哈门斯·凡·莱恩(Rembrandt HaImensz van Rijin,1606—1669年)与大多数欧洲艺术家不同,也与当时许多局限在单一主题范围内的荷兰画家不同,伦勃朗在各种绘画体裁上都有着惊人的创造与贡献。从创作题材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他都是当之无愧的天才画家。与他之前的任何一位艺术家们相比,在叙事性绘画中他更注重画家本人的内心感受,更直白真诚地表露画家对心灵与身体、精神与欲望的深切体验。17世纪的肖像画大师,各有其动人风采,然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伟大与谦逊、庄严与自然却都不及伦勃朗,他能激发人们去探寻自己的心灵世界。伦勃朗在当时的荷兰画派中是一位相当前卫的艺术家,他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见解、表现风格而不受商业行市的左右,他的创作理念与现代艺术中那些富有“奇思怪想”的艺术家们绝无二致,破产、贫困、孤独佐证了他非凡的毅力与倔强的性格。《伦勃朗油画:伦勃朗诞辰400周年典藏版》收录了伦勃朗的著名作品,以纪念伦勃朗诞辰400周年。
荒野的呼唤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杰克·伦敦 译者: 胡春兰 / 赵苏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7
本书是关于狗的全球性经典小说之一,收入美国作家杰克·伦郭的两部描写动物的著名小说。《荒野的呼唤》写的是一只名叫巴克的狗的血统的狼。书中描写了了它们各自为生存而进行的原始斗争,巴克在为主人报仇之后荒野的呼唤,遁入森林。而白牙最终在主人的感召下克服了野性,并在危急时刻奋不顾峰地救了主人的命。小说写得生动、感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杰克·伦敦似乎想让人们通过他的文字看清人类的本来面目,他毫不留情地撕去了社会披在人们身上的层层伪装,引导人们从动物的基点上来思考生命:我们是否在社会中待得太久,忘去了大自然的气息?
人,诗意地安居 豆瓣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郜元宝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 5
本书从海德格尔的著作中精选出一百六余条语段,以“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为题分为五大章,大致勾勒出海氏思想的轮廓与话题中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接近原著,进入海德格尔极富魅力的精神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