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书录

脉望

脉望 @MAIWANG

485 本书  

风吹哪页读哪页

隐忧与曲谏 [图书] 豆瓣
作者: 余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7
《隐忧与曲谏》力求以新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解开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内深藏着的层层历史密码。根据宋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献材料,解读金代张著在《清明上河图》后题写的跋文,考证画家的基本生平和儒家思想的文化特质。根据历史文献和相关文物考证,认为画作的创作时间为北宋徽宗朝崇宁年间中后期,该卷的出现应与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本书用模拟航拍制图的方式,"俯瞰"画中的城市结构,发现丝毫对应不了当时的开封地图,确定此图所绘系开封实情而非实景实地,其创作原理是艺术性地概括提炼了开封城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家出乎寻常地表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蕴含着深藏内心的隐忧,凸现了北宋后期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通过比较张择端在清明节期间目下所见与笔下所取之差异,可见画家以曲谏的方式劝诫徽宗关注社会危机。
《隐忧与曲谏》客观分析了张择端作画的政治文化背景、艺术特性、技法构成和得失及其艺术影响等,比较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明代仇英(款)、清院本的同名长卷,发现后两者表现的思想主题才是"政治清明",揭露时政之弊的曲谏恰恰是张择端之作的精神力量和魅力所在,最后引发了本书对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思考。
同舟共济 [图书] 豆瓣
同舟共濟 《清明上河圖》與北宋社會的衝突妥協
作者: 曹星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是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专著,从全新的学术角度出发,探讨这幅名作的内容、风格、创作年代以及内在含义。在历时十余载的研究中,作者仔细考察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的诸多细节,联系神宗朝的经济与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了卷末跋文,并梳理了众多宋代文献。最终,通过对画作内容的重新论证和对其成画的时间与原因的考察,作者认为《清明上河图》试图表现在北宋中期社会风暴突发的背景下,新兴沿河市场的风貌以及变法与漕运带来的繁荣,同时表现了统治者“上善若水”治世观念和愿与民众同舟共济的精神。
作者观念新颖,论据充分可信,突破了以往从美术角度出发讲解《清明上河图》的窠臼,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给与《清明上河图》一个全新的历史定位,并做出了开创性的解读,为读懂这幅传世名作带来新的可能。
《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 [图书] 豆瓣
作者: 薛凤旋 2017 - 2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件享誉中外的艺术品,更是一卷记载中国城市发展历史的宝贵资料。中国文明史和城市发展目前的划时代变化首先出现于北宋,以北宋都城汴京为首,中国城市工商业开始了长足发展,市民阶层逐步形成,大众文化与娱乐在城市涌现。《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社会学家般的眼光对社会和人文的深入解剖,还原了一千年前中华国都的繁荣状况和鲜活的市民生活。本书对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的脉络作了简介,并说明北宋时的社会发展动力、城市管理及社会状况的大概,以此作为背景。本书的主体则在于深入地考察《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关的每一个细节。将《清明上河图》这一画卷分解为两百多个细节,让画中图像本身来说明这个伟大时代的新城市在经济、人文、科学和管理体制上诸方面的具体状况。
北斋漫画 [图书]
作者: PIE Books パイ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2011 - 7
在《北斋漫画》中,葛饰北斋示范了描绘各种形体时使用的不同方法和科学的认识,特别是对人物各种姿势表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描绘的内容上既有人们的喜怒哀乐,也有鸟兽虫鱼、山川草木,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器物,可以称的上是一部绘画版的百科全书。这部丛书洋洋洒洒十五卷,直到北斋去世以后才出 版完。它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很多人认为《北斋漫画》是日本现代漫画创作的鼻祖。
音乐圣经 [图书] 豆瓣
作者: 林逸聪 华夏出版社 2000 - 1
《音乐圣经》(下卷)(增订本)是对原《音乐圣经》的大规模扩编,其版本推荐,主要以《企鹅唱片指南》、日本《唱片艺术》、美国TAS、《留声机》杂志榜单为基础,并辅助以欧美日音乐杂志及各类唱片指南的咨讯。全书瑰集了目前可能收集到的西方古典音光的有关曲目、背景、唱片版本的全部资料。基本按最新的CD资讯选定。推荐的版本,亦以国内市场易找到的大公司产品为主。
音乐圣经 [图书] 豆瓣
作者: 林逸聪 华夏出版社 1999
《音乐圣经》(增订本)是对原《音乐圣经》的大规模扩编,其版本推荐,主要以《企鹅
唱片指南》、日本《唱片艺术》、美国TAS、《留声机》杂志榜单为基础,并辅助以欧美日
音乐杂志及各类唱片指南的资讯。《音乐圣经》全书汇集了目前可能收集到的西方古典音乐
的有关曲目、背景、唱片版本的全部资料,基本按最新的CD资讯选定;推荐的版本,亦以国
内市场易找到的大公司产品为主。
《音乐圣经》融西方音乐史、曲名、作品资讯、作品解读、唱片版本指南为一体,是CD时代
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中的最好选择。
传家 [图书]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任祥 新星出版社 2012 - 4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一部民间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是一本「美的百科全书」。
《传家》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任祥以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套生活巨著,以创新的手法整理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以诚恳的心意宣扬家庭价值与环 保养生,她描绘了一张崭新的生活地图送给中华儿女;任祥从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角度,串连全套书的内容架构;于是让读者明白“我们的精致生活并不只留存於博物馆”,于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珍贵血液感到骄傲、对我们厚实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叹服”。
此套图书延续台版设计装帧风格,以暖色调为封面,配以青黑外盒,外表惊艳,内容亦是厚重的生活。
任祥说:「祈望我们的心意,能融入善念的大海,永不枯竭,代代相传。」这让我想起佛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怎样让一滴水不干涸?把它丢入大海里。」文化大河因诸多善念与创意汇聚而成,而我们都是大河里的一颗颗小水珠,因为大河,所以我们不干涸。
本书全套分春、夏、秋、冬,每季各自独立为一本,内容都以“气氛生活”、“岁时节庆”、“以食为天”、 “匠心手艺”、“齐家心语”、“生活札记”六个单元,展现日常生活的中国文化精萃。
红楼梦人物圖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改琦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 1
改琦(一七七三~一八二八),字伯蕴,号香白,又号七燕,一作七香,别号玉壶外史。清代中叶以后著名人物画家,其先世本为西域人,家于松江(今上海),因为松江人。松江古为华亭,是人文渊薮,墨缘深厚的地方。晋有二陆(陆机、陆云),陆机的穴平复帖移传于今世,号为[墨皇],明代有董其昌一派,引领书画潮流,至乾隆中期,李廷敬任苏松太道,崇尚风雅,海内名流咸归之。改琦[幼通敏,诗画皆天授。李廷敬备兵沪上时,风雅主盟,坛坫极盛。琦甫弱冠,受知最深。后画学精进,人物、佛像、仕女,出入龙眠(李公麟)、松雪(赵孟頫)、六如(唐寅)、老莲(陈洪绶)诸家。山水、花卉、兰竹小口叩妍雅绝俗,世以新罗山人比之。诗近温(庭筠)、李(商隐),不多作,独好倚声,故题书之作以词为多](《海上墨林》卷二)。改琦有诗才,有词集,又号[三十六陂词客],尤工画,曾以南宋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为题,绘《少年听雨图》,传为一时佳话。
法兰西物语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 永井荷风 译者: 陆菁 / 向轩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荷风的散文相当优雅、细腻,有着传统的日本文学的美感,在整体上有着忧郁、孤独、颓废的感伤的情调,也有隐约而委婉的性的官能的描写。
荷风散文的最为特色之处,在于以富有抒情色彩的优美笔致,来描绘人物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利用景致加以烘托,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有所谓的随意挥洒之说。而荷风散文的另一出彩之处,是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到了极致的感触的倾诉。这种倾诉就像是一幅写意的山水画,不经意地如梦般地传达出他内心孕育的东西。
对于荷风,陈德文教授曾经说过:“荷风文字最能体现出日本语言文字那种细密工巧、灵活圆通的表现特色。我甚至想这样说,要想了解日本文化,那就阅读荷风的作品,要想掌握日本语的表现手法,那就学习荷风的文章吧。”
吃辣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达白安 译者: 董建中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9
你能想象中国菜里没有辣椒吗?在当今的中国,辣椒似乎无处不在,是中国菜肴精妙和多样化的关键。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口味、地域和适应性,不仅影响了烹饪,还影响了医疗实践和社会生活。本书为辣椒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和文化影响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镜头,通过充分利用各时期的正史、地方志、文人笔记等资料,配以生动的插图和精心收集的食谱,作者探索了辣椒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变为风靡全中国的,辣椒的传播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辣”的含义和文化意蕴。
编辑推荐
曾经,对中国人来说,辣椒是一种稀奇古怪的外来物种;而今,辣椒似乎无处不在,是中国餐桌上的闪耀明星。小小辣椒从默默无闻的外来闯入者,到成为中国饮食必不可少的口味,乃至中国文化中象征“本土”与“正宗”的部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的?
一部辣椒在中国的“定居笔记”:通过对地方志的细致追溯,广泛梳理了辣椒在进入中国后因地而异的名称变化,重新探寻辣椒的传入路径、传播路线及其本土化的接受过程。
一部辣椒在中国的“文化传记”:从烹饪、医药到文化意义,辣椒因其多样性的用途,逐渐跨越了阶层和日常生活的限制,构建起地域身份的象征,成为中国人身份的一部分。
媒体推荐
不论是对中国烹饪文化爱好者,还是对辣椒的全球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源。……达白安的研究深入翔实,他的写作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又融入了许多“热辣”迷人的信息。
——畅销书《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作者邓扶霞
九路口 [图书] 豆瓣 豆瓣
作者: 伊险峰 / 杨樱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 - 2
★《张医生与王医生》作者全新非虚构力作,上海九个路口里的故事浮沉,透析城市变迁与社会肌理
★《繁花》之外的上海,6条马路,9个路口,400天街头田野,111种职业,580家门店,62个人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何为文明?它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那普通人之于文明,又意味着什么?
★城市就是一个陌生人可能在此相遇的居民聚居地。城市的故事有聚有散,相比散的悲伤,本书讲述人们在此相遇和聚合的故事。
2021春夏到2022夏天,媒体人、作家伊险峰和杨樱从长乐路和襄阳北路路口出发,东南西北各走一个街区:南到新乐路,东到陕西南路,北到巨鹿路,西到富民路。从东到西大约600 米,南北大约400 米,整体在0.25 平方公里。在这个庞杂多变的田字格宇宙,上海的社会网络、商业生态、城市逻辑、文明肌理,在两位作者笔下依次铺开。英姐的公路商店、小李水果店、范阿姨的服装店、高松的为民门窗店、小胡的小酒馆……城市里的故事总是有聚有散,相比于散的悲伤,本书更关注的是人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在此相遇和聚合的故事,而所有的观察和分析都指向下述追问——文明对于城市和普通人的意义是什么?
旧金山海湾景象 [图书] 豆瓣
作者: [波]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胡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3
☆文学纪念碑5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反思人类文明之作,兼具回忆录与玄思性质的散文集,关照个体在历史中的限度与无助
☆移民美国的东欧流亡作家,在风云激荡的60年代思考人性与历史。论及美国加州的自然风貌,知识分子亨利·米勒和马尔库塞
☆呈现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历史的宏大全景,也是一份私人自白
☆ 诗人、学者胡桑翻译,再现米沃什的哲思与语言风格
【内容简介】
本书是米沃什出版于一九六九年的散文集,系作者定居美国,执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十年的观察与随想,写成这本非常私人的书,开启一段通向自我之旅,这本书见证了他在美国生活、工作、写作的最初心路历程。这本风格独异的散文集既带有自传成分,同时也是对加州历史及风物的哲理沉思。
33篇短文,相互关联,自成一体,总结作者在异国新家多年的经验与观察,缠绕着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与文化忧思。米沃什笔下有美国西海岸壮丽而惊心动魄的自然,论及知识分子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审查制度和宗教,亨利·米勒和赫伯特·马尔库塞,也一再谈及“美国神话。 既是有关他所在时代的宏大全景,同时也是刻画内心肖像的私人自白。
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整部散文集的历史背景。在人生的中途,米沃什凝注“这里”——旧金山的海湾、山峦、森林、河流,感受自己所在的城市、美国和时代,编织现实、记忆和想象的景象或幻象。在异国的流亡中,米沃什“被迫”去直面自然,承受“过于巨大的辽阔”,见证光怪陆离的现象和事件,接纳远离欧洲故土之后涌现出来的空落、彷徨和寂寞,同时深入思考历史的狂热、邪恶和野蛮,关照个人和人类在历史中的限度和无助,寻找个人和人类的出路。
刘易斯·海德评论此书,“出色的,道德严肃而发人深省的散文,抛开了理解和判断我们国家的荒谬归类法。其主题是现代文明的脆弱”。此书展示了米沃什在叙述、情感和感受表达方面的诗人才华,是米沃什散文代表作。
【媒体推荐】
出色的随笔集,兼具道德的严肃性和思想的挑衅性,竭力摒弃我们一直以来用来理解和评判我们国家的贫乏话语范畴……这些文章的主题是现代文明的脆弱性。
——刘易斯·海德(Lewis Hyde),《民族》周刊(The Nation)
在《旧金山海湾景象》中,米沃什保持着远远观察者的语调,他认知了美国的自然、社会和文化,但并不接受。所有文章中都回响着他的一个深刻信念:他并没有真正抵达美国。书名其实已经指出诗人与其居住地之间根本性的陌生感:旧金山海湾代表美洲大陆那本身并无意义的自然,而“景象”则源自欧洲移民的个体精神工作。
——乌尔利希·施密特(Ulrich Schmid) ,《东欧》(Osteuropa)
幕后之人:社交媒体时代的内容审核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Behind the Screen:Content Moderation in the Shadows of Social Media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莎拉·罗伯茨(Sarah T. Roberts) 译者: 罗文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 - 4 其它标题: 幕后之人
进入社交 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内容日益混乱驳杂,商业性内容审核已成为一项广泛存在、极为必要的工作。而抵御不良内容的主要屏障并非是机器算法,而是人。数以百万计的审核员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评估社交平台用户上传的信息,筛选和移除色情、暴力、仇恨言论等不良内容。然而,出于各种原因,这个行业长期游离于社会关注之外,从事相关工作的审核员群体也不被大众所知。

在本书中,作者对商业性内容审核这一行业进行了充分的社会研究。基于对从硅谷到菲律宾、专业审核公司和主要社交媒体的一线员工的采访,本书对这个不被人所知的行业进行了全面分析,考察了互联网商业性内容审核工作的不同类型(短期合同工、专业公司、外包、零工),揭示了审核员们的社会待遇、身心健康、日常生活、职业发展等,并针对内容审核过程中出现的政策争议、犯罪制止、社会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本书对于互联网内容审核员这一“幕后之人”群体的揭示性调查,不仅对商业互联网的现实做出了独到的描述,还提供了对数字时代全球化劳动力未来的洞察。
《异形》与哲学 [图书] 豆瓣
Alien and Philosophy: I Infest, Therefore I Am
作者: [美]杰弗里·尤因 / [美]凯文·S. 德克尔 译者: 穆童 / 张磊 2022 - 9
★本书由关心流行文化的正统哲学学者们编写,是Wiley出版社“哲学与流行文化丛书”的一本。南京大学出版社正陆续推出这套丛书的中译本,哲学学者张一兵担任中译本顾问。《异形》电影系列本身就极具人气,有固定的粉丝群。丛书包含以下书目:
《〈复仇者联盟〉与哲学:地表最强思想家》 (已出)
《〈钢铁侠〉与哲学:面对史塔克现实》(已出)
《〈蜘蛛侠〉与哲学:追问的蛛网》(已出)
《〈奇异博士〉与哲学:另一本禁忌之书》(已出)
《〈神奇女侠〉与哲学:亚马逊神秘女郎》(已出)
《〈蝙蝠侠〉与哲学:黑暗骑士之魂》(已出)
《〈异形〉与哲学:我寄生,所以我存在》(已出)
《〈哈利·波特〉与哲学:麻瓜们的霍格沃茨》
★《异形》上映于1979年。好笑的是,最先被片中的异形所吓到的,正是参演这部电影的诸位演员。观赏如《异形》系列这样引人深思的电影不仅能有效地激发恐惧,还能给你带来这样一种令人愉悦的副作用:思考整个系列涉及我们与异形、仿生人、工程师等迥然不同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异形》系列让我们有机会思索:作为一个物种,我们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异形》系列以艾伦·雷普利为主人公,她是影史上最勇敢无畏的角色之一。雷普利在各部影片中所做出的种种抉择,让我们有机会深入地探讨女性身份和母性。哪些原则驱动了雷普利的抉择?这些原则又意味着什么?她是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典型代表吗?还是说她脑袋里有别的计划?
我们非常荣幸与你一起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希望你能获得这样的感受:哲学具有洞见的温暖光芒抱紧你的脸庞,在你的胸膛孕育成长,并最终破胸而出踏上自己的生命道路。
★仿生人是人造人格,还是高级烤面包机?
艾伦·雷普利是女性主义者吗?
异形与人类之间,哪个物种更优越?
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维兰德-汤谷公司提出的特殊商业伦理?
当《异形》电影中的同名怪物血肉模糊地撕开约翰·赫特(John Hurt)扮演的凯恩(Kane)的胸膛时,它不仅完成了自己在银幕上的首次亮相,也从此闯入了我们的公共意识。自1979年首部作品问世以来,《异形》系列已经相继诞生了三部正传续作,两部前传作品,无数的书籍、漫画,还衍生出多部电子游戏。四十余年过去了,《异形》非但没有被人遗忘,反而显现出一种超乎自然的韧性,让我们无法打开气闸,将它弹射出内心的太空舱。
面对这些至今仍令我们惊吓和沉迷的作品,《〈异形〉与哲学》用十九个章节探讨了系列影片提出的深层问题。本书出自多位钻研哲学与流行文化的饱受赞誉的学者之手,涵盖的话题包括H. R. 吉格尔(H. R. Giger)的美学、H. P. 洛夫克拉夫特(H. P. Lovecraft)的文学影响、战争与生物武器的伦理学、受雇于企业的仿生人与人格的关系、女性主义、敌托邦政治学,以及未来世界的经济学。《〈异形〉与哲学》直面某些人类最深切的希望和恐惧,从当代非常成功同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恐怖/科幻系列中撷取启迪人心的哲学洞见。
论电影 [图书] 豆瓣
Cinéma
8.4 (5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李洋 / 许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本书涉及各种电影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
霓虹灯外 [图书] 豆瓣
Beyond the Neon Lights: 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9.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卢汉超 译者: 段炼 / 吴敏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9
《霓虹灯外》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在城市史、上海史、社会生活史等领域有着无法回避的地位。第一部 “寻求都市梦”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并以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在第二、三部 “立锥之地”和“上海屋檐下”,卢汉超以细致的笔触再现了上海棚户区及石库门里弄的生活场景,对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全方位体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卢汉超的代表作,2001年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 在上海史、海外中国城市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等多个领域,《霓虹灯外》均是无法回避的经典论著,也是城市中下阶层平民生活研究的开山之作。
★《霓虹灯外》有着辉煌的学术成就,史景迁、罗威廉、彭慕然、柯文、周锡瑞、林培瑞、史谦德、柯博文、王赓武等海外汉学名家对本书都有很高的评价。
★ 本书聚焦非凡之地的普通人民,让“大众”回归到历史书写的中心。如作者所言,“在城市精英投射出的令人晕眩的光影映照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显得模糊不清。然而,正是这些为数众多而又地位微贱的‘小市民’编织着城市经纬中*丰富多彩的部分。”
★ 此次修订再版,增加了致谢、索引及地图,并对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
卢汉超的《霓虹灯外》再现了拥挤不堪又充满生机的上海里弄家庭,它们构成了旧上海市民的主体。他为我们呈现了商贩和收粪工的吆喝、购物和学堂的节律、男欢女爱和穷困苦难、房间和阁楼的布局,以及空间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共产主义的兴起和犯罪的普遍性。对于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的民国上海研究 而言,本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如果你问西方人,他们知道中国的哪个历史名城,几乎所有人都会说“上海”。但他们的“上海”是那个有外滩和南京路,有赛马场和百货商店的城市,而不是卢汉超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所描述的上海街区。如果要了解普通上海人在民国时期是如何度日的,他们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他们如何在城市生活、他们如何谋生、他们如何玩乐、他们如何在社区里相互交流——这是你必须读的一本书。
——罗威廉(William Rowe)
我们印象中的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中国最西化、最现代化的城市。但通过卢汉超对于上海大多数居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呈现的是另一个上海。这些“小人物”主要是来自贫困农村的移民,他们并不关心自己的生活是“西化”还是“现代化”。正如卢先生在这本开创性的书中所言,他们的任务是尽最大努力熬过周围发生的巨变,有时以创造性的方式适应这些变化,有时遵循中国过去的传统,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卢汉超建议,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就必须摒弃“现代”和“传统”等简单的二分法,超越“中国人”和“西方人”等定义松散的概念标签,尽可能不要盲目关注上海人是如何应对人类基本需求的。
——柯文(Paul Cohen)
上海日常生活的这一面从没有像本书这样表现得如此鲜活;这是卢汉超先生研究的核心贡献。使我们对这个备受关注、至关重要的中国大都市的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了新的重要认识。本书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这项庞大研究的细节密度和文献记录的完整性,让我心生敬畏。在我看来,《霓虹灯外》的学术成就极高。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引人入胜、深具启发性的著作。
——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
从卢汉超先生对二十世纪初上海清晰鲜活的描写中,我们了解到弄堂的形态、成排房屋的设计、转租的规则、门环的形状、人力车坐垫上的弹簧、小贩的吆喝、街角的剃头摊、工厂的工作、如何倒空和清洗马桶,以及对邻居私事守口如瓶的责任。简而言之,我们对当时上海的一切都应该从这个基础上理解。这是一本令人愉快又有启迪性的书。
——林培瑞(Perry Link)
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本书将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城市绕不过去的一环。研究成果很有说服力,令人振奋。所呈现的材料生动而引人注目。文笔流畅。
——史谦德(David Strand)
卢先生笔下的上海不是外滩,不是外国居民,不是政客,也不是南京路。相反,他再现了居住在上海的绝大多数平民——穷人和中产阶级的生活。在这个引人入胜的研究中,他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上海”的日常节奏、景象、声音,甚至气味。
——柯博文(Park M. Coble)
《霓虹灯外》是对中国平民生活讨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它提醒我们,在坚持传统的情况下,普通民众是多么享受上海的秩序。这本书描述了传统如何延续,市民是如何在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开始新生活的,以及他们如何为未来的现代中国人创造新的欣赏和学习条件。本书记录了一段历史,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了新的生活选择,值得被广泛阅读。
——王赓武(Wu Gungwu)
卢汉超先生这本组织严密、叙述生动的著作,讨论了自马克斯·韦伯以来城市研究的一个基本分析性问题:资本主义、西方影响和区域历史文化在塑造非西方世界不同地区的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平衡。卢汉超生动地叙述了当时中国最大城市的本地居民和农村移民(即所谓的小市民)是如何在西方殖民统治对城市工商业影响的高峰时期生活和谋生的。《霓虹灯外》所利用的材料范围宏大,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到对七个街区的老市民调查。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卢先生对上海里弄住宅,也就是石库门的生活写照。本书所显现的,是上海的城市化反映了来自中国农村的外来移民涌入城市的态度和愿望,以及他们由城市的街道、商店和房屋所形成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卢先生强调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是从中西文化的各种影响中编织出来的,他挑战了上海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和现代化进入中国的桥头堡的传统形象。本书证明了中国城市研究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城市学者将在这部城市社会史的典范作品中找到理念和方法。
——城市史研究学会(The 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
创建日期: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