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书录

脉望

脉望 @MAIWANG

485 本书  

风吹哪页读哪页

项元汴书画典籍收藏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沈红梅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2 - 3
《项元汴书画典籍收藏研究》系统研究项氏元汴(1525-1590)及其收藏的著作。项氏是大收藏家,其收藏之富、之精,迄今尚为海内外所津津乐道。而对他作系统的研究,尚未见有如此系统的专书。《项元汴书画典籍收藏研究》的叙述颇具章法,能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变迁以及项氏的家世入手,说明成就此大收藏家的客观条件;又详叙项氏本人的经历,着重说明其学力与识见,展示了成就为大收藏家的主观条件。
鉴于项氏没有收藏目录传世,作者详尽地搜罗了项氏所收书法、绘画、图书之目录,以及他的各种收藏印章等,加以系统的梳理、辑录、整理,编纂成“书画目录提要”和“典籍目录提要”。这是项氏藏品目录的首次系统整理,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欲检索项氏的收藏,此书是应是绝佳参考,对于研究项氏收藏轨迹和嘉兴一代文化史以及一些重要藏品的传承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藏书·家 [图书] 豆瓣
Bibliostyle: How We Live at Home with Books
作者: [美] 尼娜·弗洛登伯格 / [美] 谢德·戴格斯 译者: 山山 2022 - 7
·32位文化艺术界ICON的书房,19家别具一格的书店及图书馆,200余幅高清美图
·知名阅读推广人绿茶老师作序
本书带领我们走进全球32位作家、艺术家、设计师和收藏家的书房,听他们讲述藏书背后迷人的历史和故事。屋主包括了《我的奋斗》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设计师品牌3.1Phillip Lim的创始人林能平、莎士比亚书店现任经营者西尔维娅·比奇·惠特曼,等等。同时,书中还穿插介绍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9家大大小小、各有千秋的书店和图书馆。
然而,这本书讲的不是遥不可及的书房,也不是装饰精美的住宅,它展现的是书籍讲故事的力量。家的温暖,来源于被喜爱的事物包围。
搜神记 新搜神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唐)句道興 撰 赵鹏程 整理 / (清)李调元 撰 胡胜 校点 文物出版社 2024 - 5
《搜神记》,存一卷,题“句道兴撰”。句道兴其人不详。本书行文相对质朴,或出下层文人之手。今见敦煌文献中残存有关《搜神记》文本凡八号,据张涌泉、窦怀永等考察,有关文本分属三个系统:系统一凡五号,即日本中村不折藏本(以下简称“中村本”)、伯五五四五号、伯三一五六号、斯三八七七号、伯二六五六号;系统二凡一号,即斯五二五号;系统三包括原属同卷的残卷两号,即伯五五八八号、斯六〇二二号。诸本之中以中村本存故事*多且完整,历来整理者多以此本为底本,本次整理亦遵此例,并以他本作参校。不见于中村本的故事,则据他本补辑。此外,为进一步向读者展现敦煌本《搜神记》的多样风貌,本次整理从系统二、系统三择选相对完整的文本,整理附于同题材故事后,并予以标明。本书故事原无标题,为方便读者,本次整理为每则故事标注序号、拟写标题。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图书] 豆瓣
Hannah Arendt and Isaiah Berlin : Freedom, Politics and Humanity
作者: [日] 蛭田圭(Kei Hiruta) 译者: 孟凡礼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4 - 9
本书首次全面介绍了20世纪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的深刻分歧如何继续为政治理论和哲学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以赛亚·伯林(1909—1997)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尽管他们作为犹太移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有重叠之处,但伯林非常不喜欢阿伦特,说她代表了“我最厌恶的一切”,阿伦特则以冷漠和怀疑的态度回对伯林的敌意。《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以生动的风格写成,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和激情,首次讲述了这两位杰出人物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并展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何继续为今天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教训。利用大量新的档案材料,蛭田圭追溯了阿伦特和伯林的冲突,从他们在战时纽约的第一次见面,到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不断扩大的思想鸿沟,对阿伦特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争议,他们在1967年的会议上最终错过彼此接触的机会,以及伯林在阿伦特死后对她的持续敌意。蛭田圭将政治哲学和思想史融为一体,研究了同时将阿伦特和伯林联系在一起并造成分裂的关键问题,包括极权主义的性质、邪恶和大屠杀、人类主体和道德责任、犹太复国主义、美国民主、英国帝国主义和匈牙利革命。但是,最重要的是,阿伦特与伯林在一个关乎人的条件的核心问题上存在分歧:自由意味着什么?
【编辑推荐】
1. 同样是犹太裔,同样都是客居他乡,为何伯林对阿伦特有着“终生的仇恨”? 谁憎恨谁,为什么?有很多很好的细节;蛭田圭非常详尽地记录了伯林和阿伦特的冲突。
2. 蛭田圭本书的目的是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冲突——从专业、人格、政治几个角度理解——并阐述他们各自的政治理论方法存在的一些差异。书的调子是周密而平静的;书写之清晰令人佩服;蛭田无疑提供了一个公正而详细的年表,梳理了阿伦特/伯林的相遇以及伯林的各种敌意表现。
3. 蛭田圭本书还考察了伯林和阿伦特各自选择的国家跟他们思考的关系,这个视角很有意思。
4. 随书附赠汉娜·阿伦特或以赛亚·柏林肖像藏书票一张,即两种随机发一种。
【名家推荐】
蛭田圭在这本书中以平衡而又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两位开创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犹太人,都是极权主义的反对者,他们本应彼此钦佩,却被一种敌意分裂,这种敌意暴露了20世纪德国哲学和英美哲学之间以及进步和自由传统之间的断层。
——迈克尔·伊格纳季耶夫 加拿大历史学家、《伯林传》作者
蛭田圭在这本大著中做出了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他将思想史和政治理论相结合,重新构建了汉娜·阿伦特和以赛亚·伯林的相遇,在讲述两位主人公苦涩的互动经历的同时,提炼了他们关于人性、自由和极权主义的一般理论主张。出色的构思和行文,使这本书成为跨领域研究的天赋之作。
——萨缪尔·莫恩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是第一本专门致力于阿伦特和伯林相遇细节的著作,它平衡而有见地,澄清了伯林对阿伦特强烈反感的历史之谜;成功穿越了艾希曼之争的险滩,探讨了伯林和阿伦特对帝国主义和他们各自第二祖国的看法。
——塞拉·本哈比 耶鲁大学尤金·麦耶政治学与哲学教授
这本重要且文笔优美的书以阿伦特与伯林的个人和理论冲突为中心,将历史背景与现代政治理论中的问题融为一体。它优美的风格和语言,适合任何对阿伦特、伯林或冷战思想背景感兴趣的人阅读。
——克里斯蒂安·J. 埃姆登 莱斯大学人文学院政治思想史教授
一部杰作,它阐明了现代政治思想的两位代表人物之间的棘手关系。蛭田圭以一流外科医生的精准和优秀小说家的雄辩,剖析两位犹太流亡者和自由捍卫者如何以相互冲突的方式对他们所处的灾难性时代做出了回应。他还细致入微地探究了两位主人公彼此的怨恨(伯林)和冷淡(阿伦特)。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调动了思想史和政治理论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出色的效果。
——琼·考克 曼荷莲学院政治学名誉教授
汉英文物考古词汇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殿明 2005 - 1
《汉英文物考古词汇》从建筑、文物、考古等角度和内容上排列条目,译成英文,对文物考古爱好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开展,来华旅游参观日益增多,编译一本汉英对照的文物博物馆考古专业词汇,是翻译工作者、研究人员和广大中外旅游参观的需要,我们将30余年来在翻译工作实践中收集、积累、钻研和使用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有关文物博物馆考古专业词分类编译成册,有助于提高中外广大读者对我国文物考古的兴趣。
柏崑小楷菜根谭 [图书]
作者: 曹柏崑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 - 12
曹柏昆,回族,1947年9月出生于天津。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青年书协名誉主席、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文联委员。 自幼习书,先后师事穆子荆、陈东生、刘光启诸先生,数十年临池不辍,主张"集古为立家,酿蜜不留花"。人评其书:"杨柳依依弄纤巧,金戈铁马动地惊"。所作书法方中带圆,刚柔并济,儒雅洒脱,自成面目。

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四届书法展及全国中青年第一、二、三、四届书法展等一系列重大展览。论文《写经书法价值初探》、《希望在于继承》、《书法现状面面观》分别入选全国第二、三届书法研讨会和西安国际书学研讨会。曾为天津"南市食品街"集五体字匾额,为"南开中学周总理纪念碑"、"天津电视塔"书写碑文。在黄鹤楼、黄河碑林等全国几十处景观存有墨迹。 作品曾在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展出,1985年随天津书法代表团访问日本。有《柏昆毛笔小楷》、《小楷寻真》、《柏昆小楷菜根谭》、《书法寻真文论集》、《曹柏昆书画集》及主编的《习楷问渡》等书行世。曾两次获得天津市鲁迅文艺优秀作品奖及市职工自学成才二等奖,青年艺术书法一等奖。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词典》等多种大型辞书。
鄭板橋書法集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周积寅 编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5 - 4
《郑板桥书法集》汇集的书作,仅是现存郑板桥书画作品的极小部分,旨在突出展现板桥[六分半书]的艺术风格。他运用行楷的笔调,写出似楷非楷、似隶非隶、楷隶结合而隶意较重的书体,并且件件风韵各异。
黄泉下的美术 [图书]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施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礼仪中的美术 [图书]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郑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8
本书选译了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31篇论文。这些论文;围绕着”礼仪美术”(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 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论文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特殊物质性和视觉传统对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学界中,这些文章对近年中国古代美术的研究已产生重要影响。本书是国内首次对巫鸿教授学术成果的系统介绍。全书分为四部分,包括史前至先秦美术、汉代美术、中古佛教与道教美术,及古代美术沿革。书后附有访谈录、论文出处。书中插配古代美术品照片、拓片、线图,地图等图像600余帧。
时空中的美术 [图书]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本书是继《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之后,巫鸿先生在三联书店推出的第二部学术论文集。与《文编》集中探讨中国古美术的“礼仪”功能相比,《二集》的论题侧重考察中国美术中特有的“时空”观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图像中的表现和释读。“时空”的观念与表现是巫鸿近十几年集中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他认为这是另一条可供理解中国艺术独特性的线索。
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时空的形象;中编:观念的再现;下编:图像的释读,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对象包括建筑、明器、拓片、画屏、卷轴、册页、摄影等多种形式。与常见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不同,这些论文没有局限于孤立的门类和史实,而是竭力为这些现象找到自己的传统和脉络,并赋予其宽阔的视野,使阐释更具启发性。这些文章是对《文集》提出“礼仪美术”概念的完善与补充,从而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美术的独特传统。
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王明贤,严善錞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 7
《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图文并茂,对1966-1976年美术的成因,活动方式及影响作了探讨,所选的近400幅美术作品,均是“文革”中各阶段有代表性的图片。《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
吾爱梦工场 [图书] 豆瓣
作者: 蔡澜 2011 - 1
《吾爱梦工场•蔡澜的电影现场》内容简介:蔡澜先生曾长期任职邵氏、嘉禾两大电影公司。《吾爱梦工场•蔡澜的电影现场》近距离写导演、制片、编剧、剧务、武师、服装师、化妆师,还有影迷。蔡澜先生说: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玩具。许多人当它是一生的使命,那太沉重了。拍戏的过程才是最大的享受,它带了我周游列国,洞悉人生。
Walt Disney's Fantasia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John Culhane Abradale Press/H.N. Abrams 1987
A noted film historian presents an informative look at Disney's innovative animation classic, with more than 170 dazzling illustrations capturing the delightful Disney characters as they dance to the world's great music

Reprinted on the eve of the long-awaited sequel Fantasia 2000, this is the definitive book on the Walt Disney Studio's most ambitious masterpiece. Noted film historian John Culhane tells the story behind the creation of Fantasia, using never-before-published material and a wealth of memorable illustrations, including actual frames from the classic film. 280 illustrations, 130 in full color, 911/4 x 1133/4"
生物史图说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北京自然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 1982
這是一本大型的中級綜合性科普圖書,系統介紹了整個生物界的進化歷史。這是國內首次編著出版的此類性質的工具圖書。本書文字比較通俗,有大量照片與繪畫資料,圖文並茂,可供生物學科研和教學工作者,有關生物專業師生及廣大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愛好者閱讀參考。
维米尔的帽子 [图书] 豆瓣
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
作者: [加] 卜正民 译者: 黄中宪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1
1976年,考古学家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附近的海域打捞上来一艘沉船的残骸,在其中发现了一批明代的瓷器。这些古瓷的故事要追溯到四百年前,当时的荷兰人戴着以北美海狸皮毛制成的帽子,不远万里乘船前往亚洲,用波托西的白银从中国人手中买下大量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运回欧洲贩卖。其中一艘货船在海战中被击沉,使那批瓷器得以跨越古今,重见天日。
同样跨越古今、令历史留驻其中的,还有荷兰的七幅油画与一件瓷盘。在本书中,著名汉学家卜正民从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切入,以维米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描绘的帽子、银币、烟管等物品及其流通为线索,梳理出17世纪在贸易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地如何逐渐从孤立状态走向接触,进而连接成一个交流网络。在这个全球化的黎明时刻,彼此陌生的文化开始相识、碰撞、融为一体。
卜正民是一个很棒的学者,这本书从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几幅画作说起,涉及十六到十七世纪荷兰的代尔夫特和全球贸易、这两个世纪之交明清交替、中国的寒冷和瘟疫、传教士来到东亚,还说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亚洲经营,荷兰人从海洋到达亚洲,甚至讲到“全球性流动现象重新界定他们(荷兰人)的世界观,还拓展了他们的世界”。维米尔的绘画,可能只是一个引子或者象征,不过通过这个小小的绘画,大大的世界历史就渐渐凸显了。
——葛兆光
《维米尔的帽子》是一部兼收并蓄的巧书。卜正民汲取维米尔画作的多处细节,引导读者出入17世纪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广阔世界。他以代尔夫特为中心,读者随之神游历史,旅途中可见瓷器、海狸毛皮和火器,碰上船难的水手与其同伴、银矿和马尼拉大帆船。这是一本充满惊奇乐趣的书。
──史景迁
唐朝名画录 [图书] 豆瓣
作者: 朱景玄 / 校注 温肇桐 译者: 温肇桐 注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5 - 3
山水入门【中国画中关于山水画的入门教材,关于中国水墨山水画基础技法,写意工笔山水画的技法教材。手把手教你学会画一幅中国画。】 (艺文志)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胡佩衡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1 - 7
⭐ 本书是专门为帮助初学者山水入门而著的,书中所述树木、山石、屋宇等画法,均极浅近。⭐ 注重于实用技法的说明,每节解释虽近繁琐,也是为了初学者能仔细领会其中要点,以造于深远。⭐ 本书所述画法,有的得自师友有的本诸古人,并结合了作者个人的经验,造语浅显,务便初学观读。⭐ 绘画爱好者们按照本书提供的诸类方法进行练习,纯熟技艺,自能领略左右逢源的妙趣。⭐ 除了叙述画法外,还附上了详细的山水名家发展历史、山水画准备的工具、参考所用书帖及临帖须知等项。 《山水入门》为胡氏任教于北京大学画学研究会,受蔡元培委托所编写。全书总论、树木、石山、泉水云烟、人物屋宇、运用法、渲染法及画诀漫录等篇章,系统介绍了从事山水画的步骤,由浅入深,条分缕析。而所论多配以图释,图文并茂,颇便于初学。蔡元培先生对此书欣赏,誉之为“中国山水画之解剖术”。 胡佩衡 (1892—1965),原名衡,又名锡铨,号冷庵,河北涿县(今涿州)人。先后在北平师范、私立华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艺专任教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著有《冷庵画诣》《画箑丛谈》《王石谷画法抉微》及《我怎样画山水画》等。
创建日期: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