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播客」嘉宾推荐

jack_12591

jack_12591 @jack_12591

89 本书   27 部电影   5 部电视剧   1 个播客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I sommersi e i salvati
9.5 (58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3
本书是意大利最具知识分子良心的天才作家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作品。莱维以生命完成了对纳粹暴行的见证,他的简明易懂的作品是对生活奇妙的赞颂,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人们一定记得,当时距离奥斯维辛解放仅仅过去了15年: 我这本书的读者正是“那些人”,而不是他们的继承者。之前他们是压迫者或冷漠的旁观者,而现在他们将是我的读者:我要将他们逼进困境,把他们绑在镜子前。算账的时刻到了,摊牌的时刻到了,而最重要的,对话的时刻到了。
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必然存在明确的目的;但如果我思索我的生活和我直到现在才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我认为在它们中只有一个目标是明确而自觉的。而它就是:去作证,让德国人民听到我的声音,去“回应”那个在我的肩头擦手的“卡波”、潘维茨博士,那些绞死尤尔提姆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普里莫•莱维
我们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泰洛·卡尔维诺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莱维的最后一部宏伟巨著…是对他所有作品浓缩而优雅的总结。 ——《纽约客》
关于犹太人、德国人、大屠杀及其它相关主题的著作。它是一场令人沉思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我们理解,但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理解的极限,就像我们无法开启的古代文明的石头废墟。 ——《纽约书评》
在人生接近尾声之时,莱维越来越坚信人们会忘记大屠杀的教训,仿佛这场大屠杀只是人类历史中司空见惯的暴行之一。《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是在四十年之后对纳粹种族灭绝意义的阴郁思索。 ——《纽约时报》
走出帝制 [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47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群言出版社 2015 - 10
由秦晖先生近几年写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组编而成。2011年时逢辛亥百年,秦晖应报章之邀开了个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到了2014年“一战”百年、2015年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又写了些相关文字。这期间还对太平天国与近代中日关系也发表过意见。所有这些看法其实都来自多年以来秦晖对近现代史的一个宏观构想,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活着 (1994) [电影] TMDB 豆瓣
活着
9.0 (1310 个评分) 导演: 张艺谋 演员: 葛优 / 巩俐
其它标题: 人生 / Lifetimes
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
富少福贵(葛优)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巩俐)屡劝无果后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当夜,福贵输光所有家产气死父亲,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刚出世的儿子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份守己的日子。
但好景不常,内战时期,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后,凤霞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
天注定 (2013) [电影] IMDb 豆瓣 TMDB
天注定
7.8 (871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姜武 / 王宝强
其它标题: A Touch of Sin
家住乌金山的大海(姜武 饰)对村长和焦胜利利用煤矿大发不义之财愤愤不平。他几次三番要讨个说法,但都碰了一鼻子灰,甚至被对方暴揍一顿,大海心头的怒火被彻底点燃。
游走全国各地的三儿(王宝强 饰)赶在春节前回家,家中正给七十岁老母祝寿,他对一切都兴致索然,只向往着佩带手枪行走江湖的血腥岁月。
在按摩院工作的小玉(赵涛 饰)希望和情人(张嘉译 饰)早点儿确立关系,送走情人后,她被对方的妻子教训了一番。未过多久,两个仗势欺人的客人对她图谋不轨,由此引发了不可挽回的冲突。
在东莞打工的小辉(罗蓝山 饰)为逃避给工友的生活费,来到一家夜总会谋生,邂逅了美丽的同乡(李梦 饰)。爱情很美好,现实太糟糕。对这个内心空洞的青年来说,似乎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了……
芯片战争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克里斯·米勒 译者: 蔡树军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 - 5
一部芯片的发展史与竞争史! 追溯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直面大国博弈下的芯片竞争格局!
《金融时报》2022年度最佳商业图书
《经济学人》2022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畅销书
2023年专业出版商杰出作品奖
入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
腾讯研究院2023年新春书单
——————————————————
芯片是现代世界赖以生存的稀缺资源,就像石油一样。如今,军事、经济和地缘政治力量都建立在芯片的基础上。从制导导弹到微波炉,从智能手机到股票市场,一切都离不开芯片。谁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谁就能在科技和经济等领域产生巨大的优势。长期以来,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各国,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进行激烈的竞争,以图赢得这场立足于科技之上的战争。
经济历史学家克里斯·米勒在书中较为完整地描述了各国为控制芯片技术而进行的长达数十年的斗争历程,解释了半导体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美国是如何在芯片设计和制造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军事系统的。
本书集科技冒险、商战故事、大国博弈于一体,分析了芯片崛起的历史,以及以控制芯片行业的未来为目的的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权力斗争,对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和和科技至关重要。
——————————————————
1.一本书读懂芯片发展史与竞争史。本书讲述了全球半导体行业早期的技术突破,仙童半导体、德州仪器、英特尔、华为等各家芯片巨头的创业发展,以及美国、苏联、日本、韩国和欧洲各国为了这场科技战争而进行的长达数十年的斗争历程。
2.本书将宏大话题写得通俗易懂。本书共有54个章节,每一章都干货满满、清晰好读,集科技冒险、商战故事、大国博弈于一体,将芯片历史融合经济、技术、战略分析,即使是非专业读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3.本书对理解当今世界至关重要。本书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美国政府、企业家以及智囊团的真实想法,为我们正经历的“卡脖子”难关找寻历史启示,也为我们理解当前芯片局势、当今世界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4.本书获中外知名人士重磅推荐。科学作家万维钢作序,郭奕武(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冯锦锋(知名半导体产业专家)、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保罗·肯尼迪(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H. 萨默斯(美国财政部前部长)、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美国海军上将)等。
——————————————————
克里斯·米勒的《芯片战争》十分精彩,有科技冒险,有商战故事,更有大国博弈,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受欢迎。但我们中国读者读这本书会有更复杂的情绪,理应也有更重要的收获。
——万维钢 科学作家
克里斯·米勒所写的《芯片战争》文笔优美,引人入胜,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芯片的发展史与竞争史,展现了科技创新背后的激烈竞争与暗流涌动,值得推荐。
——郭奕武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产业、经济、战略图书。这本书让我们得以一窥美国专家乃至美国政府、企业家和智囊团的真实想法,是大家了解和思考当前芯片局势的上佳读物。
——冯锦锋 知名半导体产业专家
《芯片战争》为全球化历史的梳理提供了重要的样本分析,也为世界矛盾重重的前景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
——吴晨 《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
这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引人入胜,集经济分析、技术分析和战略分析于一体,独具匠心。
——保罗·肯尼迪 英国历史学家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中美两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芯片战争”,它们争相设计和制造世界上先进的微处理器。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这本书正好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历史视角。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书。
——尼尔·弗格森 英国历史学家
如果你关心技术、国家未来的繁荣或持续的安全,那么这是一本你不得不读的书。
——劳伦斯·H. 萨默斯 美国财政部前部长
这本书抓住了21世纪地缘战略竞争中最关键和最具战略意义的要素,以历史和技术为基础,精彩而有趣,具有深刻的说服力。
——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 美国海军上将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图书] 豆瓣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
7.3 (1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蒂芬·平克 译者: 安雯 中信出版社 2015 - 7
【内容简介】
人是一种怎样的混合造物啊!新奇,古怪,混乱,自相矛盾,不可思议!他裁断世上万物,他是微末的蚯蚓、真理的宝库,灌满了谬误和不确定性的阴沟,宇宙的光荣和糟粕。
——布莱兹·帕斯卡
----------------
研究人性,必然关注暴力。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阅读了血腥的战争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之后,不由得掩卷发问:“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但是我们很少问:“过去的世界究竟有多糟糕?”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平克在这本令人震撼的新著中告诉我们,过去的世界更加糟糕,事实上,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和平的时代。
我们身边导出都是血腥历史的证据:《旧约》中的大屠杀,《新约》中的十字架;莎士比亚戏剧和格林童话中血淋淋的肢解;英国王室对家眷的处斩,美国建国者之间的决斗;还有对殴打妇女、虐待儿童、灭绝原住民的司空见惯和冷漠接受。
平克在书中展示了上百幅图表和地图,佐以大量的数据资料,量化暴力减少的趋势:部落间战事的死亡率比20世纪的战争和大屠杀要高出9倍;中世纪欧洲的凶杀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隶制、残酷刑罚和滥用死刑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但如今被废除了;发达国家之间已经不再发生战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死亡人数也只是几十年前的一个零头;强奸、家暴、仇恨犯罪、严重骚乱、虐待儿童、虐待动物——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减少。
如果人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切又是怎样发生的?是什么让人们停止儿童献祭,不再在晚餐的餐桌旁互相捅刀子,或者不再公开行刑,将犯人大卸八块来娱乐大众?是否是因为人们开始阅读小说、培养餐桌礼仪,开始敬畏警察或者将精力转向发家致富?原子弹是否应该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因为它防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摇滚乐是否要对20世纪60年代的犯罪高潮负责?堕胎合法化是否促成了犯罪率在90年代的回落?
平克认为,答案并非如此。解释暴力下降的关键在于理解将我们推向暴力的心魔,以及将我们带离暴力的善良天使。政府组织、识字率、商业和都市的文明进程,让我们日益有能力控制我们的冲动,对他人怀有同情,宁愿讨价还价做交易而不是抢劫,我们也开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识形态,发挥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诱惑。
平克汪洋恣意的才华和知识,启发我们更进一步地反思我们对进步、现代性和人性的观念。本书的结论必然会引起争论,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它将引导我们用全新的角度看人性、看历史、看世界,让我们深思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
------------------------------------------------------
【编辑推荐】
◎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读过的最重要的书”。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尼尔·弗格森(《文明》作者)、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约瑟夫·奈(《软实力》作者)等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哲学家赞誉推荐。
◎著名心理学家、科普作家斯蒂芬·平克 关于人性最恢弘的著作。
◎穿透10万年历史,以暴力的尺度,度量人性的进化。
◎人类做对了什么?未来如何主导自己的命运?
◎一部全球瞩目的杰作——《时代周刊》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经济学人》
◎历史、科学和故事讲述的完美结合——《金融时报》
◎雄踞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全球售出30多种语言版权,席卷欧美各大畅销榜;
◎入围塞缪尔·琼森奖、英国皇家学会“温顿科学图书奖”等众多重要图书奖项提名;
◎革命性的跨学科研究,整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生物学、演化心理学、法律制度、经济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等跨学科研究;
◎平克将最权威前沿的学术成果,转化成结构完整流畅易读的大众读物,写出了一部超级畅销著作。大视野的格局、引人入胜的叙事、博学自信的论述、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正是你期待的年度必读图书;
◎《卫报》《自然》《科学》《纽约客》《经济学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100余家重要媒体跟踪报道;
◎全球科技巨头、政治首脑、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哲学家和一切人文关怀人士,争先阅读、赞誉推荐。
------------------------------------------------------
【媒体及学者评论】
我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它不只是一项历史学术贡献,而且是一项对世界的贡献。
——比尔·盖茨,《盖茨笔记》
这是一本及时的书,它讨论了暴力如何以及为什么在我们的历史中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以及我们该如何使这趋势继续下去。最近的一些事件似乎让我们感到暴力和恐怖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常见,因此在这时,我们去理解和认识所有暴力 —甚至恐怖主义—实际上是在减少就很有必要。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们曾经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我们就能沿着这条路走向和平。
——马克·扎克伯格
一本极为振奋人心的著作,对史学有重大贡献。
——尼尔·弗格森,哈佛大学历史教授,著有《文明:西方及其他》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定会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长期来看各种形式的暴力都在下降,平克极其详尽的分析有力地证实了这个主题,他还从心理学、神经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方面探究了这一现象的原因。无论是出人意料的主题,还是他对这一现象原因的探究,简直是能够与启蒙时期伟大思想相媲美的精妙自然哲学……他的文笔优美,读来如沐春风。
——马特·里德利,《经济学人》
对于所有对人性感兴趣的人,这本书的内容都足够引人入胜……这是一本至关重要的书。它包含了如此多的研究,涉及了如此多的领域,绝对是一项大师级的成就。
——彼得·辛格,《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令人惊艳的好书……我时常报道种族灭绝和人权践踏这些问题,平克的书让我产生共鸣,他的观点真实可信。
——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纽约时报》
一本重要且机智的非虚构作品。
——泰勒·考恩,《纽约时报》
一部极其精彩的、警醒人心的作品……每个人都该读这本让人惊艳的书。
——大卫·朗西曼,《卫报》
作者记录并分析了人类文明中逐渐加强的善良天性,他所做的努力令人格外钦佩。平克,这位著名的哈佛心理学家……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20 世纪本不该如此声名狼藉。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有着平克明显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趣味性,很多喜爱他之前作品的读者会认出这种风格并同样喜爱这本书……它是科学、历史和叙事的完美结合。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关于暴力问题,斯蒂芬·平克写得极其出彩。
——迈克尔·伽扎尼加,《华尔街日报》
平克的研究范围极广,这些研究被他聚拢到了一起……对于他认为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化,这本书做了极精妙的解释。
——詹姆斯·Q·威尔逊,《华尔街日报》
一部篇幅宏大、研究深入又兼具综合性的力作,让我们得以从一个非常有益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现状。
——瓦内萨·布什,《书单》
非常突出……语言精致、阅读流畅……平克数据充足的统计结合了方法上的老练。历史与科学巧妙结合,让它成了一本极其优秀和重要的书。
——克里斯托弗·勃姆,《美国科学家》
一部赤诚又格外有启发性和乐观精神的作品,值得人们讨论。
——史蒂芬·豪,《独立报》
这是本年度能带来最多讨论的一本书……完全令人信服。
——彼得·福布斯,《独立报》
野心勃勃、充满争议而又被广泛参考的一部作品……一场极具收获性的阅读,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富有魅力的金句。
——敦·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平克)成功整理记录了各种暴力和残忍总体下降的现象。这项人类成就值得让更多人知道,这本书非常重要,读者们会记住它,并去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个故事绝对值得七百多页的篇幅。
——罗伯特·杰维斯,《国家利益》
极具说服力!
——布伦达·马多克斯 《电讯报》
平克研究范围之广可谓非凡……《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项极大的成就。
——史蒂夫·塞勒,《美国保守派》
一部非同寻常又野心勃勃的暴力史……平克的书的确非常挑衅,但他自己绝不是爱耍嘴皮、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克里斯托弗·哈特,《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值得社会科学家、关心社会的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研究和讨论。它给人一种充满生气和魅力的阅读体验。
——马丁·戴利,《自然》
这本书让你读了开头就如饥似渴、迫不及待地想往后读。
——迈克尔·舍莫,《美国学者》
这是关于一个宏大话题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理论与细节兼备,著者的思想卓越不凡,这本书保证不会让人失望,它也定会成为未来人们探讨和争论的焦点。
——大卫·斯塔莫斯,《进步评论》
一部丰富又很有讨论价值的书,它包含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同时还加入了平克常有的故事、才智和精妙的措辞。
——《国家评论》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令人瞩目的作品。平克通过科学的原理阐释了一些通常在隐形道德包裹之下的问题和被人高度怀疑的经验假设,使这些问题为人所理解。无论你从书中的细节找到什么赞同点和争论点,作者都值得人们的尊敬、感谢和掌声。
——尼尔·博伊德,《加拿大霍芬顿邮报》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图书出版,但只有很少数是必读书,而真正重要的更为稀少。《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极少数这样的好书之一,它将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一位关心世界状况的社会公众,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充满人文关怀的重要著作。
——伊恩·莫里斯,《星期日邮报》
平克是传递福音的理想学者。他是位表达异常清晰又趣味十足的作家,但却绝不能说是盲目乐观……《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让悲观主义者都很难抓住对未来忧郁的想象不放。
——约翰·霍根,《slate》杂志
才华横溢!
——凯伦·坎宁安,《先驱报》
可能是 21世纪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詹姆斯·阿普尔,《国际公正监督》
Slouching Towards Utopia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J. Bradford DeLong Basic Books 2022 - 9
From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conomists, a grand narrative of the century that made us richer than ever, yet left us unsatisfied

Before 1870, humanity lived in dire poverty, with a slow crawl of invention offset by a growing population. Then came a great shift: invention sprinted forward, doubling our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each generation and utterly transforming the economy again and again. Our ancestors would have presumed we would have used such powers to build utopia. But it was not so. When 1870–2010 ended, the world instead saw global warming; economic depression, uncertainty, and inequality; and broad rejection of the status quo.

Economist Brad DeLong's Slouching Towards Utopia tells the story of how this unprecedented explosion of material wealth occurred, how it transformed the globe, and why it failed to deliver us to utopia. Of remarkable breadth and ambition, it reveals the last century to have been less a march of progress than a slouch in the right direction.
Coalitions of the Weak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Victor C. Shi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 5
"In mid-1975, a sickly Mao had one of the last meetings with the Politburo. During the meeting, Mao shook hands with the entire Politburo, probably for the last time in his life. When he greeted alternate Politburo member and Vice Premier Wu Guixian, Mao confessed "I don't know who you are." An embarrassed Wu said "Chairman, we met in 1964 during the national day parade." Mao compounded her embarrassment by responding "I didn't know that" (Mao 1975). It was both surprising and expected that Mao had failed to recognize Wu. On the one hand, Wu's elevation into the Politburo and into the vice premier position had been recommended by Mao himself at the 10th Party Congress less than two years before Mao shook her hand (Teiwes and Sun 2007: 101). It was therefore astonishing that Mao failed to remember the name of his hand-picked political rising star. On the other hand, Wu was far from a revolutionary veteran with whom Mao had worked for decades like Deng Xiaoping or Ye Jianying. Mao greeted those two warmly at the meeting by calling them by their nicknames, "Xiaoping" for Deng and "Old Marshal" for Ye (Mao 1975). In contrast, Wu had only joined the party in 1958 and had been nothing more than a model worker until the beginning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uang 2007).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s at every level of governments starting in 1967, Wu found her career enjoying a rocket-like rise toward the center of power. Still, among the millions of model workers who had benefited from a class-based promotion system institut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u's elevation to the Politburo was striking"--
Rethinking Chinese Politics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Joseph Fewsmi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 06
Understanding Chinese politics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Some argue that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is 'institutionalized' or that 'win all/lose all' struggles are a thing of the past, but, Joseph Fewsmith argues, as in all Leninist systems, political power is difficult to pass on from one leader to the next. Indeed, each new leader must deploy whatever resources he has to gain control over critical positions and thus consolidate power. Fewsmith traces four decades of elite politics from Deng to Xi, showing how each leader has built power (or not). He shows how the structure of politics in China has set the stage for intense and sometimes violent intra-elite struggles, shaping a hierarchy in which one person tends to dominate, and, ironically, providing for periods of stability between intervals of contention.
Overreach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Susan L Shi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 10 其它标题: Overreach: How China Derailed Its Peaceful Rise
For decades, China's rise to power was characterized by its reassurance that this rise would be peaceful. Then, as Susan L. Shirk, shows in this sobering, clear-eyed account of China today, something changed.

For three decades after Mao's death in 1976, China's leaders adopted a restrained approach to foreign policy. They determined that any threat to their power, and tha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ame not from abroad but from within--a conclusion cemented by the 1989 Tiananmen crisis. To facilitate the country's inexorable economic ascendence, and to prevent a backlash, they reassured the outside world of China's peaceful intentions.

Then, as Susan Shirk shows in this illuminating, disturbing, and utterly persuasive new book, something changed. China went from fragile superpower to global heavyweight, threatening Taiwan as well as its neighbor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ightening its grip on Hong Kong, and openly challenging the United States for preeminence not just economically and technologically but militarily. China began to overreach. Combining her decades of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Shirk, one of the world's most respected experts on Chinese politics, argues that we are now fully embroiled in a new cold war.

To explain what happened, Shirk pries open the "black box"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and looks at what derailed its peaceful rise. As she shows, the shift toward confrontation began in the mid-2000s under the mild-mannered Hu Jintao, first among equals in a collective leadership. As China's economy boomed, especially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Hu and the other leaders lost restraint, abetting aggression toward the outside world and unchecked domestic social control. When Xi Jinping took power in 2012, he capitalized on widespread official corruption and open splits in the leadership to make the case for more concentrated power at the top. In the decade following, and to the present day--the eve of the 20th CCP Congress when he intends to claim a third term--he has accumulated greater power than any leader since Mao. Those who implement Xi's directives compete to outdo one another, provoking an even greater global backlash and stoking jingoism within China on a scale not
seen sinc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re is a devastatingly lucid portrait of China today. Shirk's extensive interviews and meticulous analysis reveal the dynamics driving overreach. To counter it, she argues, the worst mistake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particular, can make is to overreact. Understanding the domestic roots of China's actions will enable us to avoid the mistakes that could lead to war.
战略论:间接路线 [图书] 豆瓣
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
作者: [英] 李德·哈特 译者: 钮先钟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 - 7
《战略论:间接路线》是李德·哈特以西方军事史上的三十场战争,二百八十多个战役的研究为例,归结出间接路线为最有希望且最经济的战略形式。他通过分析战史以说明理论,揭示出了战争中种种部署的优势与不足,简单易懂,使读完此书后的每个人都会对他的“间接路线”印象深刻。
辩护人 (2013) [电影] 豆瓣 TMDB
변호인
9.0 (1205 个评分) 导演: 杨宇硕 演员: 宋康昊 / 金英爱
其它标题: 변호인 / 逆权大状(港)
1978年,只有高中学历的宋佑硕(宋康昊 饰)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通过司法考试,并在成为法官后很快转行成为一名律师。他敏锐地从最新政策中嗅到商机,以不动产代书业务起家。虽然被同行讥讽为随时随地派发名片的夜店小弟,但佑硕不以为忤,一步一步朝着心中的目标迈进。他依靠赚来的钱让妻儿过上富足的生活,也还了七年前在饭店大婶那里欠下的良心债。进入20世纪80年代,韩国民主化斗争愈演愈烈。佑硕全然不管窗外事,关起门来继续赚钱。然而社会的巨变已经不容他置身事外,饭店大婶的儿子朴镇宇因从属的釜山读书联合会被控为左翼社团而遭到逮捕,更受到残酷的虐待和不公的指控。
虽然爱钱却更重感情的佑硕,就这样走上了为民主辩护的道路……
盐镇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3 (54 个评分) 作者: 易小荷 新星出版社 2023 - 2
◎ 编辑推荐
★“她们的命运里,有你所不了解的中国。”
第一本深度书写中国乡镇女性生活、情感与命运的佳作。罗新、梁鸿、李海鹏、许知远、伊险峰 赤诚推荐!
“它蕴含的丰富性将会让盐镇在文学和文化史意义上留下一席之地。”——伊险峰
★知名媒体人易小荷历时一年沉浸式调查,采访近100位当地居民,以12位女性在阶级、城乡、偏见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展开一个我们身边的、你不曾了解过的真实的底层中国。
★盐镇,一个位于中国“锈带”的边地小镇,也是4万多个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嬗变阵痛的中国小镇之一。把它作为样本,可以管窥更广阔的真实中国的面貌。
★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是每一个小镇女性,每一个没有走出去的我们的缩影。
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00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被同样的历史洗涤,某种程度上她们就是我们。
她们的故事不是历史的注脚,她们就是历史本身。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让读者时刻都会感到触目惊心的书。
在四川南部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的00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的夹缝里,挣扎求生。
中国有四万多个乡镇,却只有一个北京、上海、深圳。易小荷回到故乡,选择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又在这里选取了12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持续探寻她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婚姻的理解,跟随她们再一次经历被“放咸”的人生。她想知道,在这样一个被遗忘的小镇,那些默默无闻的女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会活出怎样的人生?
历时一年的田野调查,易小荷记录下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她们的生命。在这个如盐一般凝固在时光里的小镇,我们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城乡中国。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愤怒的女性”的书,与约翰·斯坦贝克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做的事情一样:触及生活苦难的深处,抱以巨大的怜悯,爱,还有对不公正、对不平等的愤怒。易小荷通过这些女性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感慨“命运”是浅薄的,女性愤怒的指向清晰。
无论是国民性的挖掘,还是性别意识的自觉,易小荷似乎承继了民国一脉,这本书让我想起萧红的《呼兰河传》,它带给我的震动也同样如此,它蕴含的丰富性将会让“盐镇”在文学和文化史意义上留下一席之地。
——知名媒体人、作家 伊险峰
《盐镇》对于女性如何在困境中度过漫长时光的关注,及其质感丰富从容不迫,都令人想起最好的女性作家们。同时它也是唤醒我们关于“严肃”一词的记忆的真正的新闻报道,是关于女性的系统性困境的一份扎实的证词。它的内容和质量,都让人不仅意识到女性多么令人同情,还意识到她们多么令人尊敬。
——知名媒体人 李海鹏
十二个女性的人生,照亮小镇所有的后街,成就一曲不向命运低头的生命颂歌。纵然太史公复生,也不见得会比易小荷做得更好。
——北大历史系教授 罗新
易小荷的《盐镇》读起来鲜明、真实、富于质感。小镇中的每一个人都携带着各自独特的生命气息、命运经历从质朴无华的小镇走出来,既呈现了作为个体的血肉气质,也汇入了时代精神的沉渊。在此意义上,小镇、小镇上每一器物和每一个个人都拥有了极为动人的存在感和历史感。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这样一个“盐镇”。
——作家 梁鸿
多谢小荷的敏锐与深情,这些总被淹没、忽略的故事才来到我们眼前。古镇上的悲喜命运,令我感慨不已。
——单向空间创始人、作家 许知远
阅读《盐镇》,感受盐浸入创口的切肤之痛;虽写女人,却道出底层民众的惨淡人生;结构性困境隐约可见:贫穷,病痛,暴力、懦弱,无奈,冷漠,麻木的根源所在。一个心怀悲悯的媒体人,如此关注下层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难能可贵。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郭于华
Spies and Lies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Alex Joske Hardie Grant Publishing 2022 - 10
Spies and Lies by Alex Joske is a groundbreaking exposé of elite influence operations by China’s little-known Ministry of State Security. Revealing for the first time how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tasked its spies to deceive the world, it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account of China’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Mere years ago, Western governments chose to cooperate with China in the hope that it would liberalise, setting aside concerns about human rights abuses, totalitarian ambitions and espionage. But the axiom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has been fundamentally challeng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authoritarian behaviour under Xi Jinping.

How did we get it wrong for so long?

Spies and Lies pierces the Ministry of State Security’s walls of secrecy and reveals how agent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ve spent decades manipulating the West’s attitudes – from an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to the US Congress, prominent think tanks and the FBI – about China’s rise.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defectors and intelligence officers, classified Chinese intelligence documents and original investigations, the book unmasks dozens of active Chinese intelligence officers along with global MSS fronts, including travel agencies, writers associations, publishing houses, alumni associations, newspapers, a Buddhist temple, a record company and charities.

Spies and Lies is an extraordinary insight into the most successful influence operation in history – one which has fooled the West for years – and is indispensable reading.
北平无战事 (2014) [剧集] 豆瓣
8.2 (189 个评分) 导演: 孔笙 / 李雪 演员: 刘烨 / 陈宝国
1948年,国共两党的搏杀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国统区政经体制混乱失控,物价飞涨,贪官横行,国民政府的统治早就危如累卵,大厦将倾。与此同时,另一头国民党空军笕桥航校上校教官方孟敖(刘烨 饰)正因违抗军令接受审判。方出身于富庶世家,他是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经理方步亭(王庆祥 饰)的公子,而另一个身份则是我党潜伏在国军中的地下党员。方经蒋经国干涉,得以免罪转到国防部预备干部局,随后参与“孔雀东南飞”行动调查北平分行的舞弊行为。身处时代的乱流当中,一面有来自国军内部的猜忌和调查,一面有来自同僚的暗算和倾轧,更有战火当前纷繁迭出的险状。方和所有地下工作者们以其赤血丹心铸就了新中国崛起的基石……
本片根据刘和平的同名小说改编。
斯大林之死 (2017) [电影] 豆瓣 TMDB IMDb Fantastika
The Death of Stalin
8.1 (242 个评分) 导演: 阿尔曼多·伊安努奇 演员: 安德丽娅·赖斯伯勒 / 詹森·艾萨克
其它标题: The Death of Stalin / 弊傢伙!史太林死咗(港)
由苏格兰导演阿曼多·兰努奇(Armando Iannucci)执导的英语电影《斯大林之死》(The Death Of Stalin)近日开机拍摄,该片根据Fabien-Nury同名漫画改编,讲述了斯大林去世后苏共高层激烈的权力争斗。
饰演斯大林的是美国演员阿德里安‧麦克洛格林(Adrian Mcloughlin),金球奖得主杰弗瑞·塔伯(Jeffrey Tambor)将饰演苏联领导人马林科夫,史蒂夫·布奇密(Steve Buscemi)将饰演赫鲁晓夫,前“邦女郎”奥尔加·柯瑞兰寇(Olga Kurylenko)将饰演苏联钢琴家玛丽亚·尤金娜(斯大林是在她钢琴唱片的伴奏下死去的),西蒙·拉塞尔·比尔(Simon Russell Beale)将饰演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鲁伯特·弗兰德(Rupert Friend)将饰演斯大林次子瓦西里。
除此以外,加盟本片的还有杰森·爱萨克(Jason Isaacs)、托比·科贝尔(Toby Kebbell)等。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1924——1953),在他的铁腕统治之下,苏联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关于他的死一直存在各种阴谋论,官方给出的结论是中风导致的自然死亡,但也有人坚信他是被投毒害死的,而凶手就是克格勃(苏联情报机构)头子贝利亚。
斯大林死后,苏联一度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高层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最终赫鲁晓夫等人扳倒了当时苏联实际上的二号人物——贝利亚。斯大林去世几个月后,贝利亚被作为西方间谍处以死刑。
第22条军规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约瑟夫·海勒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1993 - 7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免除飞行任务,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能提出此申请的人必然没疯,所以他必须去飞行,去送死。
在英文中,“军规”和“圈套”是同一个词。小说的主人公约塞连是二战中一名美国轰炸兵,第二十二条军规使他不得不在生死线上苟且偷生,同时他也发现原来世界到处暗藏着这种荒唐的圈套。
“第二十二条军规”早已作为常用词被收入词典。而人类世界至今无法摆脱这个圈套的困扰。
Next Year in Moscow [播客] RSS
主播: The Economist
When the shelling of Ukraine began a year ago, free-thinking Russians faced a fateful choice: lie low, resist or flee. Hundreds of thousands decided to leave. Because for them the war meant Russia itself had lost its meaning and its future. 
 
Now they have to rebuild their lives and their hopes for Russia from exile. 
 
Can they get their country back? In this seven-part series, <em>The Economist</em>’s Arkady Ostrovsky travels across 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 to find out. The answer may hold the key to ending the war.
New episodes will be released weekly on Saturdays.
&nbsp;
For full access to print, digital and audio editions, as well as exclusive live events, subscribe to The Economist at <a href="https://economist.com/moscowoffer">economist.com/moscowoffer</a>

Hosted on Acast. See <a href="https://acast.com/privacy">acast.com/privacy</a> for more information.
追寻生命的意义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3 (19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维克多·弗兰克 译者: 何忠强 / 杨凤池 新华出版社 2003 - 1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面对巨大的苦难时,用来拯救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能者多劳们生存的社会所应担负职责的思考。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必不可少的读物。这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任何人都可以从他无比痛苦的经历中,获得拯救自己的经验……高度推荐。
创建日期: 2023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