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播客」嘉宾推荐

jack_12591

jack_12591 @jack_12591

89 本书   27 部电影   5 部电视剧   1 个播客  

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 [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8.3 (7 个评分) 作者: Yang Jisheng / 楊繼繩 天地圖書 2009 - 6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中國大陸發生了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大饑荒,從1958年至1962年期間,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餓死了三千六百萬人,因飢餓使得出生率降低,少出生人數估計為四千萬上下,餓死人數加上飢餓而少出生人數共計七千多萬人,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災荒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巨災,也是人類當代史中最為慘痛的空前大悲劇。
究竟這是一場天災還是由「人禍」所造成的大災荒呢?官方對此或含糊其詞,或有意掩蓋,竭力淡化這一歷史事實。然而,劉少奇當年曾對毛澤東說過:「餓死這麼多人,歷史上要寫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書的。」可是,時至今日,在中國內地仍未能見到有一本紀錄這一場大災難的信史問世。
本書作者從事新聞工作數十年,他窮數年之功,跑遍了當年災難最嚴重的十幾個省份,親自查閱無數公開或秘藏的檔案與記錄,訪問當事人,反覆查證,以史筆之心與新聞記者的良知,數易其稿,真實地再現了這段慘絕人寰的人間痛史,並以大量的事實和數據,條分縷析造成這場大饑饉的主因並非天災,而是在氣候正常的年景,在一個沒有戰爭、沒有瘟疫的和平發展年代裡所發生的慘劇,作者還深刻地指出,這個中國當代史上的大饑荒的成因及結果,也間接引發了另一場浩劫 ── 文化大革命。
本書篇幅宏大,材料豐富,許多史料乃為首次披露,內容震撼,觸目驚心,有令人不忍卒讀之概。現在還活著的五十多歲以上的中國人對這場大饑荒應還記憶猶新,這是一本承載了許許多多老百姓的集體記憶之書,亦是為那三千六百多萬受難者所立下的紀念「墓碑」之墓誌銘。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Yasheng Huang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3 - 8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s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bility, diversity, and prosperity, and how its current leadership threatens this delicate balance



Chinese society has been shaped by the interplay of the EAST--exams, autocracy, stability, and technology--from ancient times through the present. Beginning with the Sui dynasty's introduction of the civil service exam, known as Keju, in 587 CE--and continuing through the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us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Chinese autocracies have developed exceptional tools for homogenizing ideas, norms, and practices. But this uniformity came with a huge downside: stifled creativity.



Yasheng Huang shows how China transitioned from dynamism to extreme stagnation after the Keju was instituted. China's most prosperous periods, such a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and under the reformist CCP, occurred when its emphasis on scale (the size of bureaucracy) was balanced with scope (diversity of ideas).



Considering China's remarkable success over the past half-century, Huang sees signs of danger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versals under Xi Jinping. The CCP has again vaulted conformity above new ideas, reverting to the Keju model that eventually led to technological decline. It is a lesson from China's own history, Huang argues, that Chinese leaders would be wise to take seriously.
踏跡尋中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蕭鳳霞 著 / 余國良 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2 - 7
《踏跡尋中》的寫作始於幾近半世紀對華南農村革命和社區重構的探索,最終揭示了中國的無遠弗屆和香港的跨境動力。人類學家蕭鳳霞穿越文化與物理景觀,審視老百姓在政治起伏下的日常生活,並在中國縱身躍向現代的狂潮中探尋他們的悲喜劇。 她突出共謀的概念,描繪了村民、都市人、幹部、企業家和知識分子如何背負歷史包袱匍匐前行。但與此同時,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是否也使自己成為受害者?
本書將文化、歷史、權力、地方營造和身份形塑等歷史/人類學核心主題融而為一,並以批判的社會理論、田野調查和檔案文本為基礎,仔細推敲而得。蕭鳳霞尤其強調過程和適然性,認為文化和社會是由人類行為所構建,其中浸染了細緻而微妙的意蘊、道德想像和利益競逐。她挑戰社會/政治變化的線性歷 史觀,並在當前諸種實相中,理出過去的層層肌理。
---------------------------
蕭鳳霞以歷史為經、田野探索為緯,編織出層層疊疊的華南故事,裏面有邊緣族群與女性的堅韌、革命的熾熱、傳統的應對、商人的機智、宗族的保守。貫穿其中的是細膩的歷史人類學理論分析,盡顯作者四十年來為了「在日常中尋覓意義」所下的功夫。作者說此書乃一段「知性之旅」,但細心的讀者不難看出它其實也是這位國際知名的香港學者自己的故事,是她在長年體驗香港與華南生活後對故土的感性反思。
——梁其姿,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
蕭鳳霞的《踏跡尋中》,高明地糅合了民族誌、社會結構和文化展演的線索,以其湛深學養展示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清晰闡明如何援用文化、權力和歷史,為華南提供嶄新且令人信服的理解角度。
——斯科特(James C. Scott),耶魯大學政治科學斯特林講席、人類學教授
蕭鳳霞是有數的研究中國城鄉社會的專家。本書所涉題材廣泛,涵蓋人類學、地理學、經濟學和政治科學諸領域學者都感興趣的主題。鮮有人像她一樣深入華南社會生活的「底細」,既能用細膩筆法,又能以同理心娓娓道來。
——華琛(James L. Watson),哈佛大學中國社會費正清講席、人類學榮休教授
我虽死去 (2007) [电影] IMDb TMDB
我虽死去
7.5 (11 个评分) 导演: 胡杰 演员: 王晶奎
其它标题: Though I Am Gone
《我虽死去》(英文名:Though I Am Gone),是中国导演胡杰于2007年推出的一部有关文化大革命的纪录片,该片讲述了文革“红八月”期间,北京第一个公开被打死的教育工作者卞仲耘(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副校长)的故事。该片荣获2008年香港首届“华语纪录片节”长片组冠军。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2020) [电影] T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Social Dilemma
8.2 (626 个评分) 导演: 杰夫·奥洛威斯基 演员: 杰伦·拉尼尔 / 罗杰·麦克纳米
其它标题: The Social Dilemma / 社交困境
我们发推文、点赞、分享 — 但日益依赖社交媒体会带来什么后果?随着数字平台日益成为人们保持联系的重要方式,硅谷内部人士通过暴露屏幕另一侧的隐藏内容,揭示了社交媒体如何重新改写文明。
深度數位大掃除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Digital Minimalism: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
7.6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尔·纽坡特 译者: 洪慧芳 時報出版 2019 - 12
如果無法長時間聊天而不瞄手機,
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15個實作法,打造連線與離線的黃金比例。
取回數位生活的自主權,
重拾你對人事物的專注力。
◎亞馬遜年度最佳商業/領導書《Deep Work深度工作力》作者最新力作。
◎甫上市,旋即登上《紐約時報》、亞馬遜等各大暢銷榜。
◎被譽為科技界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足以為生活帶來奇蹟式轉變。
\許多科技造成的果,早已背離發明的初衷/
為什麼需要進行數位大掃除?在選擇數位產品時,我們往往著眼於便利性,而忽略了它們造成的危害,例如iPhone原意是要作為結合iPod(聽音樂)和手機功能的新裝置,如今卻成了app商人綁架用戶的平台。
在數位科技令人上癮的特質中,少部分是偶然產生,絕大部分是商人刻意為之(許多科技企劃案皆是以「讓人忍不住想用」為起點)。我們為了追求些許便利,把新科技盲目地添加到生活中,回過神才發現自己淹沒在日益喧囂的科技產品裡。
\線上人生愈蓬勃,真實生活愈淺薄/
連線與離線生活有如一場零和賽局,過度連線正在全面蠶食我們的生活品質:
.喪失獨處能力:
獨處並非孤身一人,而是一種大腦不受他人幹擾的狀態。研究證實,缺乏獨處是導
致焦慮等相關心理疾病的主因;而適度的獨處,有助於發想創意、解決問題、強化人際關係。
.沉溺線上世界,虛應現實互動:
點擊社群媒體通知的衝動,是科技商人精心設計的結果,可以為他們賺進大把銀子,
但無法為你贏得大好人際關係。成功戒除數位成癮的一名讀者說:我與孩子的互動更「有心」了。
.緩慢累積的疲累能量:
不斷接觸朋友在網路上精心展現的生活,容易讓人產生自我貶抑,對青少年來說,
這也是受到公開排擠的殘酷方式。社群媒體上的負面情緒總是比正面、有建設性的
言論吸引更多關注。一再與這種負面情緒互動,會累積成一股令人疲累的負能量。
所以,與其被商人的設計牽著走,我們要自訂科技的使用方法。
\30天數位大掃除,找回自己珍視的人事物/
在一場上千人參與的大型實驗中,《深度數位大掃除》的15個實作法,已為許多重度連線者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我不再對社群媒體上的貼文按讚或留言,不再頻繁透過簡訊與人聯繫,人際關係反而更深厚。
.可以長時間交談而不瞄手機;可以和朋友、家人共度美好時光,而沒有非得記下所有經歷的衝動。
.知道當天的新聞,但不覺得自己被新聞疲勞轟炸。
.不再擔心自己錯過什麼,因為知道哪些活動能真正帶來意義和滿足。
各界推薦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鄭緯筌/《內容感動行銷》作者、「內容駭客」網站創辦人
齊立文/《數位時代》內容長
好評推薦
我從來都沒發現自己也需要數位大掃除,直到有一次人在MT49 CAFE遇上手機沒電。
那一個小時裡,我愉快地翻讀了詹宏志的《旅行與讀書》,一口又一口啜飲著名為甘蔗蒼壽的頂級抹茶飲品。
我突然發現,過去來這間咖啡館,最常做的動作是:「滑」。焦慮地關注手機裡各個APP並非緊急的通知,人沒放鬆,飲品被邊緣化。
有時滑了一小時,準備叫車回家,飲料一口都還沒喝,然後來個一飲而盡。本該悠哉品茗,卻喝得無滋無味。
如果你的生活節奏也有類似「症頭」,你也需要進行一場數位大掃除了。──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承認吧,不管你我自詡為數位原住民還是數位移民,其實都是被監控資本主義企業剝削的注意力貧窮一族。為了獲取利益,這些企業利用人類大腦對危機感知、社交同理與肯定的基本需求,創造了我們對資訊的無盡飢渴與焦慮,反而替代了寶貴的獨處機會,削弱了我們與人真實交流的意圖和能力。作者在本書中整合多位專家最新的論述與警示,條理分明地介紹各種「注意力脫貧」的正確與錯誤方式,我也在過去四年來親身實踐過其中多種,而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又嘗試了幾種,在此也邀請讀過本書的你,展開數位斷捨離的第一步。──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數位斷捨離實踐中。
我很早就看過《深度數位大掃除》的原文書了,也很同意作者卡爾.紐波特在書中所提倡的觀點。所以,我也試著身體力行,徹底執行數位斷捨離的流程。
說到斷捨離,也許你的腦海中立刻浮現清心寡慾的修道士畫面,但其實數位極簡主義並不是讓大家捨棄生活中所有的物慾或科技工具,而是騰出三十天的時間來重新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透過自我對話與覺醒,更進一步探索及重新發現那些讓你有成就感又有意義的活動和行為。
時序進入冬天,很快又要迎接嶄新的一年。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來一次深度的數位大掃除,就讓本書陪伴你一起行動吧!──鄭緯筌/《內容感動行銷》作者、「內容駭客」網站創辦人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人性既脆弱又堅強。本書作者試圖提醒讀者,當愈來愈多新科技與社群工具,出於操弄人類心理的動機,企圖誘人上癮、獲取利益時,我們該如何喚醒潛藏於人性中另一股自覺與自決的力量:由「我」來決定,科技如何為我完成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
數位極簡主義或斷捨離,不是「徹底」切斷、割捨或脫離網路、科技或社群媒體,只是透過「暫時」擺脫過多的技術選項,讓我們重新歸零、從無到有地一項項檢討、思考,在眾多的科技產品、裝置與服務中,什麼是我們需要的、什麼又是不需要的,最終奪回人類最珍貴的資源:時間。──齊立文/《數位時代》內容長
這是一本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的精彩好書,我不僅一口氣讀完,還馬上把紐波特的想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葛瑞格.麥基昂(Greg McKeown),《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的作者
這本書是對認真想要掌握人生的人所提出的緊急行動呼籲。──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障礙就是道路》(The Obstacle is The Way)的作者
這個隨時連線上網的重度數位文化普遍罹患了3C成癮症,紐波特發現了治療3C成癮的療法。──約書亞.菲爾茲.密爾本(Joshua Fields Millburn),《心簡單》(Minimalism)的作者
這本書是談我們與科技之間令人擔憂的關係,是我最近讀過最棒的好書。如果你想掙脫電子郵件、社群網路、智慧型手機、螢幕對你的羈絆,這本書是你的最佳指南。──亞當.奧特(Adam Alter),《欲罷不能》(Irresistible)的作者
你不是用戶,而是產品。趕快掛掉電話,離開網路,以不同的方式進入這個世界吧。紐波特,幹得好!這是給好人的聰明建議。──賽斯.高汀(Seth Godin),《這才是行銷》(This is Marketing)的作者
我希望每個擁有手機並納悶時間都花到哪裡去了的人,都能找機會吸收這本書的概念。沒想到同樣的策略竟然可以套用在理財及心理健康上:把精力放在讓你快樂的事情,毅然排除那些無法讓你快樂的事情。──皮特.艾德尼(Pete Adeney),知名的理財部落客錢鬍子先生(Mr. Money Mustache)
精英的傲慢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TYRANNY OF MERIT: Can We Find the Common Good?
7.7 (31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曾纪茂 中信出版社 2021 - 9
※引领当今世界思潮的重要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时隔8年重磅新作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反思美国梦的破碎,揭示教育的目的、工作的意义,应答当代社会的热议话题,剖析西方政治分歧的根源,启发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每个关心社会公平的人,都请读一读这本书
※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当公平的假象造成撕裂与对立,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桑德尔亲自为中文版书写寄语,期待与中国读者探讨公正、美德与成功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濂、复旦大学教授陈云诚挚推荐;《时代周刊》《泰晤士报》等40多家权威媒体热评好书
※在《精英的傲慢》中,桑德尔对优绩制的批判揭示了严重的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危机,引人深思,催人警醒。他呼吁社会开启道德上的转变,重新定义成功的观念,探寻一种新的公共生活理想。——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应该如何平衡普通人的生命尊严与生活压力?贡献正义可否取代分配正义?英才统治要为欧美民粹主义的泛滥负责吗?针对这些棘手问题,桑德尔给出了颇富争议性的回答。这不禁让人好奇,在接下来的哈佛公开课上,桑德尔会以何种方式回应那些反对的声音。——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桑德尔机敏、有见地、有同理心地揭露了我们所钟爱的成功神话的残酷本质。读完这本书,你可以理解民粹主义怨恨存在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美国梦”更像是一种嘲讽,而不是一种承诺。——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
——————————
【内容简介】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
当“美国梦”成为谎言,当平等的假象造成胜者的傲慢与败者的愤怒,当不同立场的人失去相互倾听的能力,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
曾经,社会承诺人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同等机会下公平竞争,那么优胜者就应该获得奖赏。这是“美国梦”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同的优绩至上主义的伦理核心。
然而桑德尔认为,昔日激励无数人奋斗的“美国梦”,恰恰是造成今日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层民众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忘记帮助他们的时机和运气,轻视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资格的人。这一现状阻碍了社会流动,助长阶级对立,侵蚀民主政治,最终导致民粹主义的兴起。
面对优绩的霸权,桑德尔希望每位公民思考:不同阶层的人是否可以谋求一种公共利益?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什么?他带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价值与尊严,重新反思成功的意义。同时,他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积极讨论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举措,走向一种少些怨恨、多些包容的公共生活。
蜡笔小新:爆盛!功夫男孩〜拉面大乱〜 (2018) [电影]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映画クレヨンしんちゃん 爆盛!カンフーボーイズ ~拉麺大乱~
7.2 (27 个评分) 导演: 高桥涉 演员: 矢岛晶子 / 楢桥美纪
其它标题: 映画クレヨンしんちゃん 爆盛!カンフーボーイズ ~拉麺大乱~ / 蜡笔小新:爆盛!功夫小子~拉面之乱~
故事发生在春日部的中华街上的《哎呀城》,「正男」邀请「小新」与「春日部防卫队」,学习传说中的功夫-软Q软Q拳。并和功夫少女「小兰」一起努力练功。
这时候,神秘面食”黑熊猫拉面”大流行。那是只要吃过一次就会上瘾,且让人变得凶暴的恐怖拉面!
面对这突如袭来的拉面危机!为 了拯救哎呀城,春日部防卫队挺身而出,他们能够恢复街上的和平吗?
兄弟之道 (2024) [剧集] 豆瓣
The Brothers Sun
6.5 (24 个评分) 导演: Kevin Tancharoen / Viet Nguyen 演员: 杨紫琼 / 钱裕扬
本剧由全亚裔编剧打造、全亚裔演员出演,以洛杉矶和台湾为背景,主角查尔斯·孙是台北黑帮一员,他作为一名残酷的杀手生活,当他的父亲被一个神秘杀手枪击后,查尔斯必须去到洛杉矶保护母亲和完全不知情的弟弟布鲁斯。
杨紫琼饰演母亲艾琳,在洛杉矶为自己和儿子建立了新的生活,远离她在台湾的过去。
Justin Chien饰演查尔斯,是黑帮头目的长子,被培养成一个铁石心肠的罪犯。他去洛杉矶保护母亲和弟弟,发现自己在两种选择中左右为难:他从小到大的生活和他可以为自己创造的生活。
Sam Song Li饰演布鲁斯,他小时候来到美国,对台北的记忆很少,也不知道家庭的过去。当他恶名昭彰且受人尊敬的哥哥出现在他家门口时,布鲁斯被卷入了一个他完全没有准备好的世界。
Highdee Kuan饰演亚历克西斯,发愤图强和雄心勃勃的她从小就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职业道德,后来成为了助理检察官。
Joon Lee饰演TK,是个有抱负的匪徒,也是布鲁斯从儿时起最好的朋友,他希望自己坚强、忠诚、聪明——但事实并非如此,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尝试。
此外爱丽丝·休金饰演May/June,Jon Xue Zhang饰演Blood Boots,Jenny Yang饰演Xing,胡紫蕊饰演Grace,Rodney To饰演Mark。
该剧由布拉德·法尔查克(《美国恐怖故事》《政客》)和Byron Wu编剧并执行制作,前者担任运作人,凯文·坦查隆(《神盾局特工》《波巴·费特之书》)执导,共8集。
邪恶的小信件 (2023) [电影] TMDB I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Wicked Little Letters
7.5 (54 个评分) 导演: 西娅·夏罗克 演员: 奥利维娅·科尔曼 / 杰西·巴克利
其它标题: Cattiverie a domicilio / Wicked Little Letters
讲述了1920年代英国海滨小镇的一桩荒诞新闻,当地伊迪丝·斯旺和爱尔兰移民罗斯是邻居,当伊迪丝和其他居民开始收到匿名信件时,罗斯被认为是始作俑者。然而,当以警官格拉迪斯·莫斯为首的镇上妇女们开始自行调查这起事件时,她们注意到事情有些不对劲,罗斯可能根本不是罪魁祸首。
Sparks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7.1 (7 个评分) 作者: Ian John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 9
Using history to challenge Communist Party rule.<br /><br /> China's Underground Historians and their Battle for the Future describes how some of China's best-known writers, filmmakers, and artists have overcome crackdowns and censorship to forge a nationwide movement that challenges the Communist Party on its most hallowed its control of history.<br /><br />The past is a battleground in many countries, but in China it is crucial to political power. In traditional China, dynasties rewrote history to justify their rule by proving that their predecessors were unworthy of holding power. Marxism gave this a modern gloss, describing history as an unstoppable force heading toward Communism's triump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uilds on these ideas to whitewash its misdeeds and glorify its rule. Indeed, one of Xi Jinping's signature policies is the control of history, which he equates with the party's survival.<br /><br />But in recent years, a network of independent writers, artists, and filmmakers have begun challenging this state-led disremembering. Us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bypass China's legendary surveillance state, their samizdat journals, guerilla media posts, and underground films document a regular pattern of from famines and purges of years past to ethnic clashes and virus outbreaks of the present--powerful and inspiring accounts that have underpinned recent protests in China against Xi Jinping's strongman rule.<br /><br />Based on years of first-hand research in Xi Jinping's China, Sparks challenges stereotypes of a China where the state has quashed all free thought, revealing instead a country engaged in one of humanity's great struggles of memory against forgetting―a battle that will shape the China that emerges in the mid-21st century.
修女艾达 (2013) [电影] TMDB 豆瓣 Min reol
Ida
7.7 (145 个评分) 导演: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演员: 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 / 阿伽塔·库莱沙
其它标题: Ida / 修女伊德(港)
1962年的波兰。安娜是一名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儿。在宣誓正式成为修女之前,她离开了修道院,去见世上剩下的唯一亲人旺达。旺达告诉安娜,她是犹太人。两名女子踏上了寻找艾达父母的旅程,经历过一切之后,她们开始质疑之前的生活,甚至于质疑之前的信仰……而她们终将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
红楼梦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紅樓夢 [Hónglóu Mèng]
9.7 (642 个评分) 作者: [清] 曹雪芹 著 / 高鹗 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 10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 典。
由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以庚辰(1760)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底本,以甲戌(1754)本、已卯(1759)本、蒙古王府本、戚蓼生序本、舒元炜序本、郑振铎藏本、红楼梦稿本、列宁格勒藏本(俄藏本)、程甲本、程乙本等众多版本为参校本,是一个博采众长、非常适合大众阅读的本子;同时,对底本的重要修改,皆出校记,读者可因以了解《红楼梦》的不同版本状况。
红学所的校注本已印行二十五年,其间1994年曾做过一次修订,又十几年过去,2008年推出修订第三版,体现了新的校注成果和科研成果。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原本就有多种说法及推想,“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高鹗续”的说法只是其中之一,这次修订中校注者改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应当是一种更科学的表述,体现了校注者对这一问题的新的认识。
现在这个修订后的《红楼梦》是更加完善。
百年孤独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Cien años de soledad
9.5 (1022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6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美国与中国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7.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费正清 译者: 张理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 8
费正清堪称以西方的视角观察中国问题的最具权威的学者,《美国与中国》是美国中国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中国早期的历史;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描述,从西方入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三部分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中美关系。本书被美国权威杂志《外交》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之一,曾在西方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娓娓道来,使一本严肃的史学专著成为难得的极具可读性的历史文化佳作。对于历史学家,它是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以捉摸而又颇具影响的情感呼应。本书自1948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内容不断增补,这个译本是根据1983年的第四版翻译的。
李慎之与美国所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李慎之 1 Plus Books 2020 - 10
李慎之,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 1923年生于无锡,194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经济系, 后进入新华日报、新华社,负责编辑出版为高层内部阅读的《参考资料》和《参考消息》。曾担任周恩来、邓小平和赵紫阳的外交秘书或顾问并陪同出国访问。中共十二大中央工作报告国际部分撰稿负责人。1957年因为倡导"大民主"被钦定为右派。1980年负责筹建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并担任美国所首任所长。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所所长, 1989年后离职。晚年致力于自由主义研究, 被誉为中国世纪之交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 1999年他的《风雨苍黄五十年--国庆夜独语》震撼海內外,一时洛阳纸贵。2003年病逝于北京。本书是李慎之去世之后, 由美国所的同事自发组织撰写的纪念文集, 作者包括美国所第二任所长资中筠, 第三任所长王緝思, 著名学者茅于轼、任东来等, 以及众多由李慎之招入所内, 受其教诲与精神感召的学者和"年轻人们"。文集从不同侧面回顾了1980年代,在李慎之领导下,美国研究所、《美国研究》、中华美国学会等开创性机构和刊物的筹备、创办经过, 丰满地呈现出李慎之作为学者与独立个体的品行修养, 以及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类命运虽九死犹未悔的真正知识分子情怀。
Mao’s Last Revolution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Roderick MacFarquhar / Michael Schoenhal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03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a watershed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defining decade of half a century of communist rule. Before 1966, China was a typical communist state, with a command economy and a powerful party able to keep the population under control. But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a move unprecedented in any communist country, Mao unleashed the Red Guards against the party. Tens of thousands of officials were humiliated, tortured, and even killed. Order had to be restored by the military, whose methods were often equally brutal.

In a masterly book, 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Michael Schoenhals explain why Mao launche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show his Machiavellian role in masterminding it (which Chinese publications conceal). In often horrifying detail, they document the Hobbesian state that ensued. The movement veered out of control and terror paralyzed the country. Power struggles raged among Lin Biao, Zhou Enlai, Deng Xiaoping, and Jiang Qing—Mao’s wife and leader of the Gang of Four—while Mao often played one against the other.

After Mao’s death, in reaction to the killing and the chaos, Deng Xiaoping led China into a reform era in which capitalism flourishes and the party has lost its former authority. In its invaluable critical analysis of Chairman Mao and its brilliant portrait of a culture in turmoil, Mao’s Last Revolution offer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and compelling account to date of this seminal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重返天安門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9.2 (34 个评分) 作者: 林慕蓮 译者: 廖珮杏 八旗文化 2019 - 5
※2014年《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2015年紐約公共圖書館海倫伯恩斯坦(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卓越新聞獎決選

※2015年吉爾伯圖書獎(Lionel Gelber Award)入圍

※《紐約時報書評》:「1989年之後,探討天安門事件對中國的影響最好的分析之一。」

三十年前,他們懷抱熱血與夢想,試圖改變中國。
三十年後,他們仍是國家的敵人,人生支離破碎。
中共企圖以恐怖與謊言消滅真相,但曾經的暴行與傷痛不會被人們忘記。

1997年,九月,被軟禁已經長達八年的前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向中共高層上書,希望在21世紀結束前、迎向新世紀的關鍵時刻,針對「六四」事件重新評估,實事求是,還給這群愛國學生一個公道,摘除「反黨反社會主義」這項莫須有的罪名……

直到今天,又過了二十多年,六四屆滿三十週年,中國政府對六四的態度不但沒有改變,反而益加蠻橫、粗暴,企圖以鋪天蓋地的手段,將這段歷史從人民的記憶中徹底抹去。封鎖新聞、竄改教科書、對異議人士人身自由的箝制、全面性的新聞與網路言論審查、在敏感日期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監控,給予服從妥協的人就業保障與升遷管道等等,種種在自由民主國家無法想像的人權侵犯,成為中國百姓的生活日常。如民運領袖王丹所言,「黑色專制」與「紅色恐怖」讓大多數人民噤若寒蟬。

本書作者林慕蓮在派駐北京的期間驚訝地發現,不僅一般老百姓對天安門事件默不作聲,即使是在頂尖學府、受過嚴格學術培訓的大學生都對之一無所知。作者以全球知名的「坦克人」照片詢問了100位在北京四所大學就讀的大學生,只有15位能正確辨認該照片的意義。而這15位學生或是選擇對此敏感議題避而不談...
天安门 (1995) [电影] IMDb TMDB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9.4 (89 个评分) 导演: Richard Gordon / Carma Hinton
其它标题: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天安门》(英语: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美国制作的访问纪录片,通过访问及回顾,描述关于1989年发生在天安门等地的整个八九学运。该片曾于香港一间戏院上映了几个月,上映期间宣称是由法国拍摄[来源请求],但事实上,该电影是由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卡玛及其丈夫高富贵(英语:Richard Gordon)担任导演及制片,David Carnochan担任副导演及剪辑工作。该片是美国公共电视台(PBS)的Frontline系列历史纪录片的一集,但同时也作为单独的纪录片上映、发行和参展。该片于1995年10月在美国首映。本片由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及美国公共广播局资助拍摄。
按照该纪录片的说法,影片“通过采访当年经历过这场运动的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再现了这五十天内发生的争端、愤怒、无畏、亢奋、荒诞、以及种种悲剧,并对运动中人们所习惯的思维观念和话语体系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影片内容在探讨运动发生的原因,和部分运动领袖在抗议运动进行中的不适当行为。尤其是影片针对另外一位运动指挥柴玲,在她逃亡过程中对外界关于6月4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坦克把学生碾成肉饼”、广场死亡人数达200至4000多的描述,绝食运动发起人之一的台湾歌星侯德建强调,他“6点半还在广场上,一点也没有看见”,他接着表示这些描述是“以谎言打击敌人”。其他包括刘晓波、韩东方、吴国光、梁晓燕等人都在反思当时社会和自己的行为。
不过,影片还是纪录了部分发生在天安门周围,以及北京其他街区的解放军开枪及人民伤亡的情况,其中包括后来发起“天安门母亲”活动的丁子霖描述她儿子参加抗议活动被打死的经过。影片还纪录了在当时有人因为接受境外记者采访说政府有拿“坦克压学生”而被判刑10年。影片最后以画外音的方式,指出邓小平“面对改革带来的危机,他拿起来旧式武器”,他“想在历史上留下知民爱民的名声”“但是六四屠杀成为他无法抹去的一笔”。
创建日期: 2023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