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非常之人 豆瓣
作者: 张明扬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 - 8
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形象,也许都只是在历史书写中不断被改造并始终在流变的虚像。本书聚焦20个在大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却被今人或高估、或扭曲、或黑化、或遮蔽的人物,如孔子、汉武帝、李广、杨修、司马懿、隋炀帝、宋真宗、元世祖、魏忠贤、年羹尧,通过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史料的支持,试图尽可能还原这些对各自时代历史产生了关键影响的人物,也尽可能还原他们所处的时代。
2019年12月3日 已读
非常有见地有生命有实践的历史人物评论,又想起听过的某podcast里讲过的“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现存的历史记录里,大部分或者说绝大多数都是瞎扯。”
读历史应该思辩,不思辩不如去看宫斗剧。
关键人物 历史 历史随笔
一个单身赴任下级武士的江户日记 豆瓣
幕末単身赴任下級武士の食日記
7.4 (5 个评分) 作者: [日]青木直己 译者: 宋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一部稀有的公开翻印并流传至今的幕末武士日记+日本著名饮食文化作家青木直己的生动解说
★从工作琐事到日常生活详细记录考证,再现了幕末江户的市井风情和平民美食
★据此改编的时代剧《幕末美食 武士饭!》和漫画《勤番美食 武士饭!》大受欢迎!
【编辑推荐】
☆以一位单身赴任下级武士的生活日记《酒井伴四郎日记》和《纪州藩武士酒井伴四郎关联文书》为史料素材,加入作者的细致考证和生动解说,再现了幕末江户的饮食文化和市井风情,角度新鲜有趣。
☆日记的主人酒井伴四郎,在江户单身赴任期间,每天只上半天班,生活节省,经常自己买菜做饭,也会跟同僚一起外出聚餐,大口喝酒,四处游玩,去横滨围观外国人,悄悄逛花街……日记中的他鲜活可爱,有着和现代人一样的烦恼与好奇心。小人物的悠然生活与大时代的风云变幻形成鲜明对比。
☆江户是日本美食的十字路口,如今称为“和食”的饮食文化体系,即形成于当时的江户。这是一本让人不断流口水的美食日记。寿司、荞麦面,蒲烧鳗鱼,天妇罗,各种鱼类贝类,日式火锅,点心小吃……在伴四郎的一餐一饭里,可以探寻风靡现代世界的日本料理的起源。
☆酒井伴四郎的故事曾先后改编为漫画和时代剧,2017年日本NHK电视台播出《幕末グルメ ブシメシ!》(幕末美食 武士饭!),大受好评,又于2019年1月播出了第二季。
☆方寸“樱花书馆”系列新品,青木直己日本饮食文化史第二弹。《3000岁的和果子》之后,用幕末武士的食单再度冲击味蕾。
【内容简介】
28岁的纪州和歌山藩下级武士酒井伴四郎,在樱田门外之变的第二年,独自来到江户任职,为藩主打理日常穿搭。他做事细致,很会安排生活,对做饭也充满自信。为了料理好一日三餐,伴四郎认真考虑每一顿饮食,并详细地记录下来。
这个时代的江户,料理集二百六十年之大成,无论是居家自炊还是外出宴饮,处处都有令人食指大动的美味菜色。在流传到后世的这本日记中,伴四郎烹饪、外出聚餐、旅行、看外国人……生活丰富多彩,仿佛复杂的政治与己无关,只管享受惬意的江户生活。透过伴四郎的日记,可以全面了解这个时代普通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与娱乐活动,一窥江户最后的繁华胜景。
本书为虎屋研究员、日本饮食文化研究者青木直巳的代表著作,曾先后改编为漫画和时代剧。
2019年12月5日 已读
说不上有多好,只能说江户下级武士这样的就是上班族的原始模型,里面的内容絮絮叨叨磨磨叽叽,我只能想到百年之后,我的推文被谁发现了,估计也能写一本学术著作吧。
历史 江户 生活史 社科文献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豆瓣
それでも、日本人は「戦争」を選んだ
8.0 (48 个评分) 作者: [日]加藤阳子 译者: 章霖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9
第九届小林秀雄奖获奖作品、日本近现代史研究前沿之作、畅销日本十年的近代史经典。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当时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最终选择了战争。在这本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中,她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
2019年12月7日 已读
庞大的命题,思辨的想法,没有谁一开始就瞄准了战争,但有太多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幕后的考量和博弈,不是当时的民众所明白而能选择的,民众只是历史的炮灰,牺牲者以及受难者。
二战 历史 政治 日本 日本史
拥抱战败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Embracing Defeat : Japan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
9.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W·道尔 译者: 胡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8
本书是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后的日本的杰出研究。书中大量引用日文材料,并有数十幅精心挑选的档案照片。它是关于长达六年之久的美国对日占领最完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而这一占领对日本社会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描述了占领期间日本的转变。作者对该时期日本流行文化——歌曲、杂志、广告甚至笑话——的分析极为精彩。作者被称为“美国关于太平洋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了西方与东方、胜利者与战败者之间丰富而激烈的相互作用,涉及的层面从操纵裕仁天皇的命运到各阶层的男男女女的希望与恐惧。这本书已经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基准性的研究成果。
2019年12月31日 已读
2019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本书又名“麦克阿瑟统治日本的日子”,某种意义上讲,日本人不过是12岁的孩子的评价在那段日子里,一点儿也不错。
所有的以后的发展,很难讲有什么具体的规划,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难题,没有冷战和朝鲜战争,这些日子对日本的影响完全是个未知数。
国家和人一样,除了自身的努力,其他的都是命啊!
二战 历史 日本 日本研究 社会学
嵇康之死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陈滞冬 新星出版社 2020 - 1
嵇康,曹魏著名文士,“竹林七贤”核心人物,“魏晋风度”的代表。
诗人、音乐家、哲学家、铁匠、美男子、特立独行的人。
诗文、辞赋、书论均斐然可观。《三国志·魏书》说他“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有《兄秀才入军赠诗》《忧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等名篇传世。
作有“四弄”《风入松》《广陵散》等琴曲。
其人形容 “龙章凤姿”,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262年秋,司马昭及其心腹钟会推定嵇康死刑,行刑前,嵇康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一曲《广陵散》,叹一声“广陵散从此绝矣”,从容就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乃至令一代枭雄司马昭几乎是在其擅权的最后时刻必杀之而后快?在魏晋之际的乱局之中,他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成就了自己在当时和后世文人中至高的精神旗帜式的地位?他与中国古琴曲中唯一一首叙事古曲《广陵散》神话般的故事与纠结,究竟反映了他死后一千七百五十多年间中国文化的何种处境乃至文化人的何种心态?
从这些疑问发端,作者详细考察了阮籍与嵇康之异同,二人与曹操、司马昭等政治集团的纠葛,嵇康与向秀、吕安的往来以及被置死地的原因,《广陵散》这部充满“杀伐之气”的神秘古曲与刺客传说,以及“竹林七贤”如何在百年后被神话,又经过历代文人和史家那些涂抹和扭曲?力图铲除包裹在嵇康周围的厚厚的历史泥垢,还原一个高贵、纯洁、独立自由的思想者形象。
最终,嵇康那平和通达却无法践行的人生理想,他独善其身的努力与失败,他浊世佳人般的洁身自好与明敏的理性,以及这种理性态度与世俗社会的格格不入,乃至其精神指向的无路可通,都成就了他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失败英雄的地位。
2020年1月16日 已读
嵇康千年之后其粉丝的作品,很多都是臆测,比如嵇康打铁为生的这种事情,都太过于粉丝对其偶像的过分想象和无限制的拔高,再怎么说当时的背景也都属于小圈子政治,脱离现实谈理想,谬矣。
历史 嵇康 文化 读库
问彼嵩洛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耿朔 / 仇鹿鸣 中华书局 2019 - 5
本书以一群出色的青年学者的嵩洛学术游为主线,串起中原大地的名胜古迹,以人文景观为主,非泛泛而谈的游记,而是真正挖掘名胜蕴含的历史意义。因是学术游,行程中多获当地考古所或相关高校院系支持,得以参观不对外开放但极珍贵的文物或考古现场,获取最新考古发现和一手材料。9篇文章或全 面介绍考察过程,或就旅途中涉及之某一具体文物专门论述,或就中原地区的历史地理展开讨论,涵盖文学、历史、考古、美术等多个专业,展现出跨领域联合考察的独特价值,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可读性。
书中配有多幅图片,既有珍贵史料,也有旅途实景,更有结合新科技手段的无人机航拍,从而与传统文献结合,彼此印证,互为生发,衍生出新的学术意义。
为保证文物图片的还原度,并提升阅读愉悦感,本书采用进口艺术纸全彩印刷,大量美图独家呈现。
2020年1月21日 已读
作为河南人,读完此书的感觉就是真的不想去这些地方寻古了,首先是被毫无美感的照片所厌弃,其次是被毫无文采的文字所嫌弃,最后是被没有可看的文物所抛弃。
这本书起到了别的游记而不能起的省钱作用,也算是功劳意见。
历史 旅行 考古 访古行记
漫画电影史 豆瓣
Filmish: A Graphic Journey through Films
8.6 (43 个评分) 作者: [英] 爱德华·罗斯 译者: 灰土豆 后浪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 - 10
《《观察家报》推荐
迷影人士必读漫画
图像小说版《认识电影》
继《非平面》之后又一部非典型漫画论文
妙趣横生的图像导览带您畅游影史百年长河
◎ 编辑推荐
☆ 图像小说版《认识电影》,迷影人士必读漫画
当作为“第八艺术”的电影碰撞“第九艺术”的漫画,会诞生出什么样的思想火花?
如果说每一部电影是一场梦,那么这部漫画就是300多个梦的经典串烧:
从《火车进站》到《盗梦空间》,从《发条橙》到《闪灵》,海量经典场景、经典角色以漫画形象出现,目不暇接,让迷影读者有“看图猜电影”的乐趣。书末附有漫画中出现过的所有片目与引用著作,把所提及的影片都刷一遍——或者更简单粗暴地一书在手——您就是对电影史张口就来的资深影迷。
☆ 独到的视角,通俗易懂的形式
《发条橙》《趣味游戏》《为所应为》里的角色为何要直视镜头?
《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为什么只能发生在纽约大街上?
《闪灵》里的酒店到底有什么玄机?
关于时间与记忆蕞出色的影像,来自哪部影片?(答案均见本书)
每章以“眼睛”“身体”“场景和建筑”“时间”等主题切入,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深入赏析佳片,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阅读的愉悦。
看完这本书,你不会再带着同样的眼光去看电影啦!
☆ 一封以爱封缄,写给电影史的“漫画情书”
跟《理解漫画》一样,本书中的作者给自己赋予了一个亲切、富有人情味的漫画形象,就像《神曲》中的维吉尔之于但丁,带读者穿越电影的幕后、前台与历史。
这是一部只有爱电影的人,才能画出来的“懂电影”的漫画。
这是一封洋洋万言,以漫画形式写成的迷影情书。
◎ 内容简介
《漫画电影史》用漫画的形式,通过“眼睛”“身体”“场景和建筑”“时间”“声音与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技术与技术恐惧”等七个章节来赏析电影。引用了丰富的电影例子与理论著作,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欣赏电影的视角。
◎ 媒体推荐
“罗斯真正了解他要说的,他在案例教学和细节分析上展现出良好的品位。”
——Total Film
“非常让人享受……阅读过程很轻松。”
— —《卫报》
“《漫画电影史》很有启发性,既容易接受又十分有趣。”
——《图书馆杂志》
“这就是放映员们所需要的。”
——《观察家报》月度图像小说
2020年1月27日 已读
通俗作品的包装,竟然是部学术作品,从镜头,身体,建筑讲起,最后讲到的是电影的语言方式和意识形态,比较的偏艺术,可以学会如何的看电影和如何的看懂电影。
历史 漫画 电影 电影史 电影学院
明朝历史的教训 豆瓣
作者: 吴晗 2016 - 8
2020年1月29日 已读
吴晗的这些文字,把阶级斗争的马克思观抽掉以后,残存的只有些干巴巴的史料,关于自己的观点,什么都没有。
文人离政治太近,肯定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历史 吴晗 明史
秦汉历史的教训 豆瓣
作者: 张荫麟 / 吕思勉 2018
秦汉如何在四百年间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年的历史走向?看梁启超、陈寅恪、吴晗、钱穆、易中天、黄仁宇、高晓松推崇的史学大师,中国史纲作者张荫麟、中国通史作者吕思勉联袂为你解读风云变幻的秦汉历史!
本书取自张荫麟、吕思勉两位先生的作品。由于张先生的著作《中国史纲》没有完成,因此本书选择了张荫麟先生所写的秦朝至西汉史,并以吕思勉先生所写的东汉史为补充。两位史学大师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秦汉时期的中国史实做了严格的选择和取舍,不做繁冗的考据,不做深奥的论述,只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秦汉时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思想的碰撞及历史进程中若干重大人物的活动。章节安排简要得当,文字运用简洁活泼,思想表述透彻通达,随时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
2020年2月4日 已读
书商自己攒的一本书,把张荫麟的秦和西汉加上吕思勉的东汉结合了一下,都是大家之言,所有书的内容还是有保证的。
两位大家比起来,张荫麟的文字平实易懂,吕思勉则过于省略,不太好理解。
中国古代史 历史 通俗历史
东方历史评论(第6辑)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主编 / 刘柠 客座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2
《东方历史评论(第6辑)》以中日关系为主轴,作者阵容强大,涵盖葛兆光(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辻康吾(日本独协大学教授)、约翰•道尔(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牛津大学教授)、唐纳德•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入江昭(哈佛大学教授)、矢吹晋(横滨大学名誉教授)、家近亮子(日本敬爱大学教授)、刘柠(日本研究专家)等知名学者和作家,梳理近现代日本的中国学乃至东洋学、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日本学,或介绍相关领域的学者及著作。访谈栏目收入对作家张大春关于他的新作《大唐李白》的采访;影像栏目收入摄影师北野谦的风景观念摄影;书评栏目收入路易斯•梅南对《到芬兰车站》的评论、與那霸润为内藤湖南旧籍重刊撰写的导读后记等。
2020年2月18日 已读
以采访西方的亚洲学家为主,令人惊喜的是竟然有《拥抱战败》的作者约翰·道尔的专访,但最后某明奇妙的插入了关于李白以及德国的文章,割裂刚严重。
KU免费借阅系列,值得一读。
东方历史评论 刘柠 历史 日本 日本学
东方历史评论10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许知远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7 - 5
1870年代之后的日本,在脱亚入欧道路上飞奔的人们竞相抛弃着过去,不顾一切地投入到获取西方知识和技术的队列中。用红砖建筑、马车和高顶礼帽装扮起来的东京,在“日本的灵魂和西方的文化”的感召之下,成为亚洲全新的混血城市,这里弥漫着新的时代精神,链接着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以及无数的亚洲失败者与野心家。
2020年2月22日 已读
主题是东京时光,可惜这个东京的定义是一百年前,是章太炎,梁启超和鲁迅的那个东京。
嘴上说的是东京,心里想的还是祖国。
东方历史评论 历史 社会
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 豆瓣
8.1 (13 个评分) 作者: 绿茶 执行 / 许知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5
编辑推荐
《东方历史评论》是由东方历史学会发起的一份面向高端受众的系列历史读物,倡导丰富、细腻、从容、生动再现历史情境、给读者以深刻历史感的历史书写方式,力图改变当前历史写作要么功利、僵硬,要么流俗、浅薄的现状。
《东方历史评论》倡导的阅读观念是:“历史的,批评的,审美的”。
本辑《东方历史评论》选取民国初年宋教仁遇刺案为专题,多角度梳理了事件细节和当时主要人物对此案的参与及观察评论,再现民初纷纭复杂的政坛斗争情形,并深入追问:为什么对宋案的处理会最终影响历史的走向,最终导致民初共和尝试的失败?寻找百年共和失败的密码,领略重大转折关口历史的运转机理和脉络,宋案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
本辑“影像”栏目为“苏联解体20年群像”, 著名摄影师苏里于苏联解体20年之际,走访了8位涵盖各阶层的典型人物,从他们的面庞和思考里窥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人的冲击与重塑。
此外,本辑还收入著名思想家弗朗西斯•福山谈论全球化语境下不平等的加剧侵蚀自由民主制度赖以栖身的中产阶级基础、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回顾第三帝国形成等的文章;书评栏目重点推介了《帝国的精神生活:一段18世纪的家庭史》、《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等几本近期比较受关注的书。
2020年3月2日 已读
本期的主题通俗的讲就是如果没有1913年宋教仁的被刺案,中国的历史会不会变的好一些?
我的答案是不会,因为社会的客观条件不存在。
中国 历史 政治 社会 近现代史
东方历史评论(第2辑) 豆瓣
7.3 (11 个评分) 作者: 绿茶 执行 / 许知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8
《东方历史评论02》以华人移民海外的历史为专题,展示从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人向异域迁徙的苦乐心酸,这是一条充满荆棘、充满梦想的漫漫征途,从最初的单纯谋生、到追求财富、再到追求安全、追求荣耀,这不断变化的移民目的也折射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阵痛、曲折、辉煌与病症。同样,异域文明也在伴随着自身文化的自信与危机,交替贬低或抬高它们眼中的“中国形象”。
《东方历史评论02》“影像”主题为“流水线上的青春”,选了一组车间女孩的照片,看看那些姑娘,即使工装也掩不住青春和美丽,伴随着她们美好的梦想,正在流水线上慢慢消逝。这 1.5 亿年轻人中最绝望的, 已经从富士康工厂的楼顶一跃而下, 作为对这个残酷时代的无声抗议。
《东方历史评论02》“随笔”栏目,收入埃及作家福阿德•阿贾米谈论“埃及知识分子的悲剧”、 陈徒手考查“‘文革’期间北京清理政治环境琐记”、张冠生挖掘“罗隆基‘反右’时期的史料”、芮虎描述“东德‘斯塔西’档案解密过程”等一系列精彩文章。
2020年3月7日 已读
老六创办《读库》之前,说自己一定不要有让人不忍卒读的学术腔,一直不懂什么叫不忍卒读的学术腔,看完这期,终于懂了什么叫不忍卒读,就是不说人话嘛。
中国 历史 文化 杂志
东方历史评论(第4辑)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绿茶 执行 / 许知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东方历史评论04》以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为专题,收入对国内著名历史学者杨奎松、王奇生、青年学者周濂、唐小兵以及海外著名汉学家裴宜理的访谈,探讨漫长的革命世纪对中国的影响。影像栏目收录的是当代伊朗摄影艺术家施林•奈莎谈自身经历和创作的自述和访谈,并选取了她的8幅精彩的人物摄影。随笔栏目收入谈法国当代著名学者皮埃尔•马南的治学历程和思想变化、柬埔寨的现代历史、台湾青年流行音乐历史及未来走向等几篇文章,书评栏目则重点评介了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代表作《文明的进程》、新近出版的玻利瓦尔传记等。
2020年3月14日 已读
足够的学究深奥,除了一篇杨奎松的访谈之外,其他的都没有看懂。杨奎松也是,谈历史还不错,脱离历史谈经济发展,就显得摸不着门道,乱批评一气了。
东方历史评论 历史 理想国
东方历史评论(第3辑) 豆瓣 谷歌图书
6.7 (6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主编 / 绿茶 执行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东方历史评论》第3辑选取了十五位中国杰出青年历史学人,希望从他们的访谈和代表作里找寻这个时代的“志气”。如果说民国时代的历史学者面对的挑战,是让史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成为近代的历史学,那么我们今天的挑战则是摆脱阶级和革命史观的叙事,创造一个更新的,同时也还原一个曾经的历史学。
2020年3月20日 已读
对一些年轻历史学者或者年轻历史民科的访谈,这些人里,按照里面访谈的一位学者说的:现在的历史研究太过于碎片化枝节化,已经不会再产生大家了。
的确,看他们写的文章,也就比公众号少一些插图而已了。
东方历史评论 中国 历史 文化 访谈
三国历史的教训 豆瓣
作者: 吕思勉 台海出版社 2017 - 5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不仅成就了大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涌现出了大批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致使三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三国历史的教训给了中国人不同凡响的启示。
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将三国史上存在过的和三国文学塑造的人物、事件、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纠正了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还原了被人忽视的历史真相,让人们从中汲取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2020年3月24日 已读
本书有N个名字,最通常的应该是吕思勉说三国之类的,不同的版本选择的文章也不同,不过呢,大家就是大家,有思辨有独立思考有分析,不崇古也不信古,现代史学界的碎片化研究再也出不来这样的大师了。
三国 中国 历史 吕思勉
江湖丛谈 豆瓣
作者: 连阔如 著 / 贾建国 连丽如 整理 中华书局 2011
《江湖丛谈》为连阔如先生遗著,是目前仅存的一部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初以来江湖上的诸多行当及行规,对当时广泛流行于北平、天津等地的丰富多彩的曲艺艺术,如评书、大鼓、相声、坠子、数来宝、竹板书等,追根溯源、分别流派、介绍演出状况;评介了众多深有影响的曲艺演唱家的艺术造诣、演唱特色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还以大量篇幅记述和揭露了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作者于上世纪30年代以云游客笔名在北平《时言报》连载书稿内容,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此次增订再版,补充了“小绺门”“风门”“雁门”等原书未及的几节文字,李滨声先生特为作彩色插图50余幅,书中另配有多幅珍贵人物及历史资料照片。为曲艺史尤其是评书史、相声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参考的材料。这是一部奇人写的奇书,是“身为江湖中人,而又内心纯正”的江湖艺人秉承“拯人济世之心”而创作的一部空前绝后的伟大作品。
2020年4月12日 已读
连阔如写的差不多离现在100年前的江湖,但现在的社会人也还是应该好好的读一读,我觉得有两条真理,如今也非常适用:
1、腥加尖,赛神仙。
2,不贪便宜,不会上当。
中国 历史 文化 民俗 民间艺术
花之忠臣藏 豆瓣
花の忠臣蔵
作者: [日]野口武彦 译者: 张秀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0
“忠臣藏”是日本传统戏剧中堪称“国民神话”的著名剧目。日本史上的复仇故事不胜枚举,为何“忠臣藏”独受青睐?作为其原型的赤穗事件究竟如何发生、如何结束,又为何会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赤穗四十七士”忍辱负重,以杀入吉良府的惊天壮举践行了武士道精神,留下了日本精神史上一声响亮而悠远的回响。
2020年4月19日 已读
除去里面有些滥竽充数的货币关系之外,差不多把忠臣藏的故事还原成了历史的本质,这个最受日本欢迎的民间故事的总导演只能是幕府,当然在所谓的47义士里除了人性的光辉之外,还有被忽略掉的人性之恶,这才是整个历史故事的本源。
历史 历史文化 日本 日本史 甲骨文
苦命天子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咸丰帝当政的年代,1850—1861年,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年代。 太平天国兴起,捻军、天地会的反叛遍及南北,湘军由此而起,厘金随之而生;英国与法国组织联军,再次入侵中国,俄国趁火打劫,美国充当帮凶,新的条约一一签订;中国后来的许多变局,实肇始于斯。历史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咸丰帝,竭尽心思,却无力回天,自叹且自弃。 本书展开了那段历史岁月,引领读者阅读其中的种种情事,曲折幽深。作者描写了历史群像:杜受田、曾国藩、叶名琛、肃顺、恭亲王、那拉氏(慈禧),决定国运的重要人物,栩栩如生。 一部传记,一段历史,一种人生与家国的思绪。
古代每位皇帝并非真有做皇帝的资质才能。有些人甚至十分平庸普通,却因生在皇宫,被其父立为储君。皇帝虽和常人一样都是肉体凡胎,但是天子,在凡人面前,他是一尊至高无上的神,举手投足都需要有个不同凡响的样子。和平年代中,这样的皇帝还能安安稳稳在紫禁城呆上一辈子,而多事之秋,则到处尴尬…… 咸丰皇帝正是这样一个可怜的苦命人!从他父亲道光皇帝开始,中国就处于内忧外患交杂的时代。自1850到1961年,咸丰当了11年皇帝,可他没有安稳过一天。1850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战争,1856至1860年之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加上此期间发生的天地会、捻军等起义造反,使得坐在龙椅上咸丰如坐针毡,并非像其祖宗康熙、雍正、乾隆那样聪灵睿智的他真正感受到了时代的动乱。他忙起来了,忙得不可开交,忙得几乎到了哭天喊地的地步。尽管有像曾国藩那样的“中兴大臣”在力保大清,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除皇上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在满洲亲贵眼中,毕竟满汉不一心。在《苦命天子》中,作者用十分细腻的笔法,拨动了传主——咸丰皇帝的心灵。 茅海建教授写的这本通俗性历史研究著作,其通俗性不亚于读一部历史小说,其学术性更不亚于他的其他历史学专著。但是,虽然他内心的目的是想写一部“既有品味而又好看的学术著作”,到头来,他还是有点心里没底,不仅没有像他的其他历史学著作那样依照学术著作的规范,对史料大量严格注释并做详尽的附录,而且在导言中还不得不添上一句他这本书不过敞开来说说,读者也不妨随便看看这类多少有点让人泄气的话。
2020年5月15日 已读
感觉这本小书比茅海建的代表作《天朝的崩溃》还要写的好,内容充实语言朴实易读易懂,充满了大局观以及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刻了解和感悟,这个位置上,咸丰还真是个苦命的人。
加着重号的都是金句,感慨和受益,真是太多了。
传记 历史 清代史 清朝 皇帝
佛陀相佑 豆瓣
作者: 侯旭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主要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佛教对普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在重新考察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后,根据1600种有纪年及纪年可考的造像记,借助统计分析,辅以例证,具体展示了民众信仰对象的兴衰变化;剖析了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与追求,涉及生死观念变迁、大乘起义的心理基础、民众的社会观念等;还考察了部分民众对法、佛、像与觉悟之途的理解。同时还揭示了造像供养与中土传统祭祀的关系,分析了兴福造像流行的历史意义,探讨了佛教信仰广及朝野的时代意义与影响。
2020年5月28日 已读
根据佛陀造像的整理归纳,来理解说明佛教在北地的传播,有点历史里的数理统计学的意思,想法特别的好,但感觉能力不太够,说明的不太清楚,特别是对于一般读者,有些太难读了。
佛教 历史 宗教 民众信仰 魏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