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祥瑞 豆瓣
8.3 (67 个评分) 作者: 张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上追尧舜,禅让称帝,王莽究竟是民选的圣主,还是篡汉的罪人?
★新锐文史作家、网红书评人张向荣首部历史非虚构作品
★罗新、刘勃、陆大鹏力荐
★搁置定论,厘清王莽真容,揭示两汉皇权真相
丰厚细节,再现政途跌宕,叩问儒家使命得失
~~~~~~~~~~~~~~~~~~~~~~~~~~~~~~~~~~~~~~~~~~~~~~~~~~~~~~~~~~~~~~
★传统史学把新莽贬入闰位,把古典末期的这个重要瞬间涂抹得怪诞荒唐。张向荣以深描细察的写作,让读者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转折时代。
——罗新
★写得真好,第一章汉史简述,综合各种前沿成果,信息量超大。具体讲王莽的部分,已有研究本身较薄弱,可依傍的成果较少,行文从基本史料出发,舒缓而缜密,常识与识见,自在其中。
——刘勃
★张向荣博士的《祥瑞》,不仅仅是王莽的传记,而且把西汉的“建国”“建政”大业以及儒家如何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过程梳理得很清晰,令人豁然开朗。这本书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作为支撑,行文深浅适中,结构设计巧妙,幽默风趣,常有发人深思的犀利评论。对王莽、西汉历史和儒家这三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妨读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读到更多这样面向“受过良好教育、非专家”读者的中国题材历史书。
——陆大鹏
~~~~~~~~~~~~~~~~~~~~~~~~~~~~~~~~~~~~~~~~~~~~~~~~~~~~~~~~~~~~~~
★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春正月,汉室迎来一件千年未有之祥瑞。来自极远之地的蛮夷“越裳氏”到长安朝贡,献上一只白雉、两只黑雉。白雉出现,意味着天下出现了道德流布四夷的王者。刚即位的汉平帝年仅9岁,越裳氏上一次到中土献雉,还是周成王时期,见的是辅佐幼主的周公。——难道所谓“王者”,是刚刚稳定了西汉政局的大司马王莽?这极有可能是王莽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可臣民们怎样看待这位功德超群的外戚权臣与周公相媲美?是诧异、震惊,还是觉得锦上添花?
★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一家一姓”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灾异变化、祥瑞谴告就与现实政治运动紧密相连。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祥瑞”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最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哲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王莽勤劳王事,建辟雍、制礼乐,恢复井田,赢得了同时代其他儒士的认可。那么王莽称帝的真正动力又是什么?王莽到底是邪恶无道的簒夺者,还是复古派的改革家?是儒教立国的决定者,还是演技精湛的政治表演家?
★本书截取汉宣帝到新莽这一历史片段,从“祥瑞”这个视角切入,剖析王莽的个人、家族和政权相关的人物事件,再现了太后王政君、外戚王氏家族、刘姓皇室家族、儒家经师、官僚士大夫等在西汉末年政治舞台的角力,进而重新审视旋涡中心的王莽,以窥他和时代的真貌。
2021年10月24日 已读
值得一读的好书,如果行文和文笔能再提高一些,可以打满分。就内容来讲,可以称之为一个靠政治正确理论上台的政权,又是怎么被政治正确的理论所反噬的,看看当今之世界,似乎有所启发。
中国 中国史 儒家 历史 汉学
宦官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日]三田村泰助 译者: 吴昊阳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一条山脉,那么宦官就是山脉的背阴处。”——三田村泰助
◎本书荣获日本每日出版文化赏
◎内容简介
什么是宦官?
谁创造了宦官?
宦官的权力从哪里来?
身份低贱的宦官为何常常成为撬动中国历史的关键力量?
似乎一直声名狼藉的宦官,为何能够存续数千年之久?
在这种种问题背后,宦官的历史也许关系着中国历史与社会中的某些深层因素。日本著名汉学家三田村泰助在广泛搜集历史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侧近政治”的概念来观察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他选取汉、唐、明这三个宦官群体最为活跃的时代,在君主权力与侧近政治的框架中讨论了各个时代宦官的活动特点和历史命运。他认为,宦官是“皇帝的影子”,是“君主的代理”,宦官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互为表里,或者说是君主政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面世以后,广受好评,荣获日本“每日出版文化赏”,畅销半个世纪,成为了解中国历史的经典之作。
2021年10月28日 已读
水平差的很,作者说自己对日本史知道的不多,我想说你对中国史知道的也很少,也就知道个皮毛而已,所谓做学术认真的精神,在本书里是一点儿也看不到的。
历史 新书
东京绮梦 豆瓣 Goodreads
A Tokyo Romance: A Memoir
7.0 (41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伊恩·布鲁玛 译者: 何雨珈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8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起飞,制造业繁荣发达,文学、电影等艺术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而若是稍往后看,彼时的日本又处在经济泡沫时代的前夜,即将被卷入全球化的旋涡中。夹在其间、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实则继承了战后之初的辉煌发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荣、走向世界的进步潮流,拥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入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等领域和东京地下文化生活的边缘,好奇而冷静地观察和接触身边的一切。
离开日本数十年后,布鲁玛基于对这段亲身经历的回忆,结合长期的研究思考,敏锐犀利地捕捉到日本怀念传统又敢于革新、迷恋异邦又封闭排外、注重秩序又崇尚暴力的复杂文化气质,从时代与民族的外部描摹出一副迷人独特的日本面貌。
2021年10月31日 已读
伊恩・布鲁玛最好的一本书,自己亲身在东京的经历,他的这些故事让我想起了89,90年代在北京摇滚圈晃悠的那些外国人,利用自己西方人的特权得到了一些东西和经历,如果高原说的那样,记录下这些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而是碰巧他就在哪里。书名起的很糟,跟内容并没有什么关系。
东京 历史 回忆录 文化研究 日本
横滨玛丽:被遗忘的真实 豆瓣
ヨコハマメリー
作者: 中村高宽 译者: 王众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1 - 3
一度活跃在横滨街头的白妆老妓玛丽,因其特异的妆扮、扑朔迷离的身世成为一代街头传奇,融入战后一代横滨人的记忆。尔后,随着城市的变迁以及玛丽年纪渐老,她从街头黯然消失。本书以玛丽为视角展开,具有以下特色:
一、一部边缘小人物的个体生命史
本书的中心人物玛丽,是生活在城市间隙的人群中的一个,是有别于所谓遵守公序良俗市民的另类存在。这类边缘小人物无时无刻不与城市发生着联系,却又游离于主流城市叙事之外。他们身上所发生故事,所经历过的人生,往往淹没在宏大叙事之中,成为历史尘埃,不被记取。本世纪以来,史学界倡导书写对象不应仅限于王侯将,还应当更多地着眼于普罗大众,进入微观史学的写作,重新发现历史中鲜活、灵动的“人”,深挖细节描摹他们寻常的欢愉与哀痛,进而镂刻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群体,解读他们生存时代的社会与历史。本书所关注的对象,显而易见是契合这一潮流。
二、一部女性战争史
战争是野心与权谋的产物,而其代价却需要每个具体的人来承受,包括身赴战场的战士与身处后方的平民。1952年,来到横滨、横须贺一带谋生的玛丽,正是那场战争的产物——一个战后艰难时期与男人们周旋,并顽强地生活过来的娼妓。诚如书中所言,通过玛丽的经历能感知真实的昭和时代,“这是一部不用讲大道理的历史,一部拥有独特视角的女性战后史”,“她的故事令我对于战后史讲述这种形式产生了生动的既视感”。
三、日本近现代史的缩影
虽说本书是追寻小人物的生命历程,但中村将其置于宏大的横滨的城市变迁,日本近现代历史进程的背景中进行叙述。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将军率领舰队经上海驶入日本江户,史称“黑船来航”,是为日本近代史的开端。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之后横滨开埠,这使得横滨成为负有现代日本之名的城市。开埠后的横滨港人口聚集,商业兴盛,“风俗业”也随之兴起,并持续发展。二战后,横滨稳稳地抓住了经济成长的机遇期。玛丽在横须贺、继而来横滨“找活”,也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而待横滨继续转型成吞吐集装箱货船的现代化国际性大港口之后,玛丽经常出没的伊势佐木町和马车道的店铺等亦完成了老一代人退出,新一代人登场的过程,玛丽也离开这个城市。玛丽的半生可谓与昭和时代交织展开,其经历是一段日本的近现代史的缩影。因此,以玛丽在横滨的际遇为视角,将横滨这个不断膨胀的现代城市的变迁一一呈现,一幅日本近代史的画卷由此打开,那么,历史不再是史书上冰冷干瘪的文字,是既立体又有温度的故事。
四、写作手法独特
本书从都市传说开始,通过访谈那些与玛丽打过交道的人们娓娓道来他们与玛丽交往故事,勾画出徐徐浮现出来的人物轮廓,中村导演追寻真实的玛丽,层层拨开玛丽的神秘面纱,叙事极富画面感,可读性极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玛丽身份低微,职业不够体面,经常遭到驱赶,但整个书的基调并不灰暗,而是充满温情。譬如即便玛丽生活困顿,但仍然保持着一颗慈悲之心去接济贫苦的“客人”,而在玛丽居无定所之后,一些横滨绅士是为让玛丽能在床上安睡一晚而接受玛丽的“邀请”。譬如对这些另类绝非如洁癖般赶尽杀绝,而是接纳并包容了他们的横滨。尤为令人动人的元次郎与玛丽跨越三十三年的友谊。这些无不展现小人物富有生命韧性与个体尊严,弱小而不失光辉的一面。
本书兼具微观的对象与宏观的视野,将宏大的时代背景,寓于小人物的故事之中,既有有深度,又有可读性,是难得的佳作。
2021年11月7日 已读
其实写的不好,整体太过于啰嗦,不知道是原文还是翻译的问题,玛丽作为主角的文艺作品,以前也有过,切入点都是一个人一座城和一段历史,不由得感叹,其实90年代还是去古未远的年代,而同样的现在,什么都留不下了,记忆历史似乎都是虚幻的存在。
历史 文化 日本 纪实 非虚构
唐代社会概略 豆瓣
作者: 黄现璠 2017 - 5
《唐代社会概略》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学术界问世的*部关于唐代社会史研究的专著,与陈寅恪稍后所著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同称为唐史研究双璧,
内容简介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四章二十节,主要论述了唐代社会的阶级、风俗、借贷和交通等几个方面的概貌,其中“阶级”一章介绍了贱民、娼妓、劳动者、贵族、坐食者等不同阶层。由于该书有关唐代社会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和黄现璠“史眼向下”的新史观与众不同,因而受到史学界的首肯,被誉为20世纪中国学术界问世的*部关于唐代社会史研究的专著,成为当时“新史学”于社会生活和社会构造研究实践课题的先声之作,至今仍然受到唐史研究学者的重视。
2021年11月16日 已读
《大家小书》系列,因为成书年代过久,今人读起来太过于简略,虽然干货的很多,但读起来实在没有愉悦感。
历史 古籍 唐代 唐史 大家小书
中国史学入门 豆瓣
作者: 顾颉刚 著 / 何启君 整理 北京出版社 2016 - 8
编辑推荐:
顾颉刚生前200册读书笔记记载着他的学术历程、学术遗产和治学精神,值得史学界认真继承,同时也值得从事古代文学和古代哲学的研究人士认真继承。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内容简介:
这部书自从初版以来,曾有日文译本在日本出版;还有香港刊行的本子。据知也有人译成英文。可惜的是,这些本子缺了一大块,原因是编者自己漏了许多。这当然是一种不幸。这里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更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力的独到见解。这是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成果,以致于所有谈论,即使是遣辞造句,也经过精心推敲的。例如对中华上古各族的分分合合,都不随意动用些不科学的语言。
2021年11月22日 已读
被收入大家小书系列,感觉这才是这个系列应有的图书的样子,顾颉刚口述的内容,知识系统清晰明了,有见识见地而又不难懂,应该作为中学生历史启蒙的读物大力推广。
中国 中国史 历史 历史学 口述
简读日本史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岳麓书社 2021 - 7
【编辑推荐】
★张宏杰 2021年重磅新作!抽丝剥茧日本人历史上的“大现象”与“小事件”,祛 除偏见,消解误读,解读独特的日本历史底盘与精神世界。
★张宏杰重点解读日本文化史、政治史、外交史、国民性史,以多元视角与理解路径,解答关于日本的困惑,也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提供一个参照物。
★立足于日本独特国民性的视角,梳理日本文化脉络,以神话时代到明治维新为重要线索,诠释日本文化独特的世界观念与统治世界的意识,展现中国与日本根本性的文化差异以及日本与世界的密切联系。
★作为一个特别的国家,日本文化的内核超稳定而外表却极易变化,让世人捉摸不定。理解了日本历史的独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才能理解日本对东亚、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影响!
★旅日作家、日本文化研究学者李长声重点推荐!
【内容简介】
日本是一个特别的国家,文化内核超稳定而外表却极易变化,让世人捉摸不定。理解了日本历史的独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才能理解日本对东亚、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影响。
本书从四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立体而丰富的日本历史。
第一部分从日本人独特的性观念切入,分析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简述从绳纹时代到明治维新的历史,重点是分析日本为什么进行大化改新,以及大化改新何以失败,对比日本历史轨迹与中国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三部分分析日本人的世界观念以及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第四部分则总结日本国民性的成因及特点。
本书以多元视角与理解路径,解答关于日本的所有困惑,也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提供一个参照物。
2021年11月23日 已读
勉勉强强算三星吧,有些观点还是挺不错的,耳目一新醍醐灌顶的感觉是有的,但有些观点则充满了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隔靴搔痒感慎重,并且由于张宏杰读不了日语,其参考的中文文献资料乱七八糟,年代过久的如《菊与刀》有之,国内三流大学的硕士论文有之,甚至连地摊文学都有,这治学态度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世界历史 东亚 历史 张宏杰 日本
施剑翘复仇案 豆瓣
The trail of Shi Jianqiao and the Rise of Popular Sympathy
7.5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林郁沁(Eugenia Lean) 译者: 陈湘静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4
在本书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她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2021年12月6日 已读
外国人写的学术著作,中国人看来隔靴挠痒感甚强,为学术而学术的意味这甚重,讲法制,应该是在法律可以发挥其公平作用的和平时期,而非军阀混战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民国年代,所以其孜孜不倦东拉西扯凑字数的作品,怎么看来也是缘木求鱼的空中楼阁。
中国近代史 传播学 历史 民国 汉学
水浒寻宋 豆瓣
水浒乱弹
6.8 (9 个评分) 作者: 虞云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李清照夫妇闲时淘宝的大相国寺商业市场究竟怎么个热闹法?宋江同柴进吃酒的东京第一酒馆“樊楼”有何吸引人的光景?吸引燕青与李逵驻足听书的勾栏瓦舍到底有多精彩?武大郎在早市上卖的炊饼是实心儿的还是带馅儿的?历史上有几个李师师?扈三娘为何绰号“一丈青”?宋清的铁扇子又是什么模样?
在《水浒寻宋》中,虞云国教授贯通正史与笔记,糅合诗词、话本、戏曲、绘画,截取小说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和具体可感的细节,将笼罩在《水浒》上面的层层迷雾拨开,还原为生动真切的宋朝社会生活面貌,独特而精妙的宋代社会细节进一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讲到北宋最豪华的酒楼,也是东京百年老店的樊楼,虞教授引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说,汴京“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谈到可以说是宋代娱乐中心的勾栏瓦舍,书内据《嗓淡行院》,说到市民百姓到瓦舍勾栏去的目的:“倦游柳陌恋烟花,且向棚栏玩俳优,赏一会妙舞清歌,瞅一会皓齿明眸,躲一会闲茶浪酒。”
书内收录的170余插图,以明代杨定见刊本、容与堂刊本《忠义水浒传》版画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主,更有其他反映社会生活图景的宋画名作,使人得以一览宋时生活的斑斓光景。
------------
这本书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世界,使我们对千年之前、水浒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仿佛亲历过一样的感受。这样的书,可不容易写。
虞云国先生探索并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水浒》新读法。作者曾为日本史学巨擘宫崎市定论水浒的著作写过一篇书评,提到《水浒》有历史学的、文学的、社会学的等多种读法,依愚之见,本书是这多种读法的综合,而其落实,则在“宋元社会风习”的还原上。要做到这一点,光有“眼光”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最需要的是“功夫”,是“学力”。一个俗语、一个称呼、一个物件,在博物学词典里都只是一个点,但在作者的笔下带出了一大片,穿行在这一大片学识中,你能感受到一大片历史的实存。作者读书多,腹笥丰,记诵博,运用活,一个名物牵头,大量小说、戏曲、诗歌、笔记里的有关材料,落英缤纷般抖落出来,书斋学究成了散花天女,不由你不赞叹“她”的锦绣手段。我们现在生活中,衣食器具,土地屋舍,日用而不知,不闻亦不问,谁会关心馒头的来历,谁会考究豆腐的做法,然而以今视昔则不同,跟着虞云国用史学的读法去读这些小东西,真有莫大的乐趣。
——陈克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严谨以史实互证,由文入史,路径一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好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一个时代的社会史。学者关注小说,对于历史学来说,实为幸事。
——王瑞来(史学专家,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虞云国这些年来的众多史学论著,既体现汉学的功力,又具有宋学的眼光,见解不同凡响,文笔生动优雅。
——张邦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形容自己的文章“无足轻重”,是“屑末饾饤”,当然是文人学者的自谦之语。实际上,虞云国解读《水浒》,视角非常独特,可谓自成一家。他的水浒系列随笔,不像马幼渔的《水浒论衡》那样,研究《水浒》的版本流传和布局结构,也不似余嘉锡的《水浒三十六人考实》般,专注《水浒》人物行迹的学术考证,更不像萨孟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从社会史的宏观角度,考察当时中国的社会阶层和民众生存状况。虞云国认为,类似的纯史实考证工作已经基本被前人完成,要解读《水浒》,必须另辟新路。他所说的新路就是,集中考察书中涉及的人情风物,以自己深厚的专业素养为基础,使小说和史实两者互证。
——韩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2021年12月13日 已读
非常好的书,本来想说可以算大家小书,但这书的内容一点儿也不小,相反还很大,通过《水浒》里的描述串起来历史上的各种小零碎,有趣又接地气,不可多得的知识,不可不看的通俗历史书。
历史 历史文化 宋代 宋史 宋朝
时运变迁 豆瓣
Changing Fortunes: The World's Money and the Threat to American Leadership
作者: [美] 保罗·沃尔克 / [日] 行天丰雄 译者: 于杰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二战”后,现代社会的全球经济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正处于改革和尝试期。作为战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策制定和国际谈判的核心参与者,两位作者回顾了诸多世界经济事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崩溃,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再到几次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除此之外,再版新书也增加了对当前世界经济趋势的解读。深入了解战后世界经济的历史,对思考目前全球化面临的问题、世界货币动荡、人民币的地位和未来、以及居民个人的资产配置选择都有启示性意义。
2021年12月16日 已读
应该作为本科生的必读书目,至少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必读书目。书中专业内容不难,难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所谓“草台班子”理论,在书中能看到多次的应验,而那些决策,大部份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所以啊所谓长期策略,都是不存在的,有没有效果,除了理论支持之外,就是看运气了……
历史 当代史 政治 经济 经济史
神好多的日本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日]山口谣司 译者: 雷欣翰 未读·中国致公出版社 2020 - 11
本书遴选了日本神话中75柱具有代表性的神明,配有75张白描线稿,并收录了与之对应的100余座神社清单,通过说文解字,图解神明名字中汉字的含义,探索神明的前世今生,是一本简单易懂、便于快速掌握的日本神明谱系扫盲书,同时也是一本日本神社打卡锦囊。
日本究竟供奉着哪些神明? 日本神明为何都冠以汉字之名?他们的名字暗藏哪些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又被赋予了什么新含义?这些问题都能够在书中找到答案。"
编辑推荐:
★说文解字,日本“八百万”神明,一目了然。神社神明一一对应,日本神社观光不再走马观花。
★视角新颖独特:通过神明之名中的汉字来解读神明之义,与市面上神话题材的同类书存在差异化。
★迷你的“说文解字”:汉字,文化记忆的载体。偏旁部首、撇捺之间,都藏着日本神明诞生的秘密。本书既是一本关于日本神明的书,也是一本迷你的“说文解字”,使读者惊叹于汉字的造字魅力。
★附线路图,具实用价值:每柱神明都标注了主要受祀的神社,另附有一张彩色神社神明图。
★内容严谨,权威性强:作者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学博士,文字中彰显其深厚的文化功底,书中的内容都经过了严格的考证,每一处都有来源。
★专业译者,专家审读: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博士翻译;北师大王向远教授推荐;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审读。
★随书赠送精美书签。
2021年12月22日 已读
对日本各种乱七八糟神的名字的说文解字,最有阅读和学术价值的反而是正书前附带的前言和导读,后面的太无趣,读了也记不住。
2021 历史 宗教 文化 日本
符号里的中国 豆瓣
作者: 赵运涛 2021 - 7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和审美价值的符号。本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懂得了符号里的中国,无论是文化寻根、文博旅游,还是日常审美,都会是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
党员、党权与党争 豆瓣 谷歌图书
9.0 (13 个评分) 作者: 王奇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4
本书考察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国民党内部探寻其制度结构与运作机制,对国民党内部派系冲突、党务与党权在地方的运作、党与政和军的关系等做了细致的讨论。全书核心是国民党为“弱势独裁政党”,其组织的散漫性使其无法实现俄共式的一党专政,即有独裁之心而无独裁之力。作者指出,国民党始终未能建立一个具有严密渗透性和强大内聚力的政党组织体系,这是其最终失去政权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