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漫长的战败 Goodreads 豆瓣
The Long Defeat: Cultural Trauma, Memory, and Identity in Japan
8.1 (16 个评分) 作者: 桥本明子 译者: 李鹏程 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7 其它标题: 漫长的战败: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
战争中的杀人者,是英雄,魔鬼,抑或一个普通人?
士兵在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中该担负起怎样的责任?
宣传战争记忆的过程中,政府、传媒、国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个体沉默、后代沉默、媒体沉默,背后都有什么样的因由?
本书致力于探究日本战败创伤记忆的建构与形塑的过程,围绕“记忆的叙述”,力图揭示出日本战败后创伤记忆的生产和再生产。作者以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了访谈、教科书、影像分析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和模型,分析政治权力、媒体、个体叙述等在战败文化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对日本在战后数十年间处 理创伤记忆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同情心的分析。
桥本明子运用自己的聪敏、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彻底的诚实,写了一个读之令人心酸的话题。这是一个如此罕见的组合,每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
本书以新的研究方式讨论了一个老问题:分裂的三种战争记忆形态,以及由此而来的重建统一道德的困境。这个二战结束之后困扰了几代日本人的老问题,曾经在日本思想界内部和日本社会引起过多次争论。本书并没有给这个老问题增添新内容,但却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这个老问题并没有解决,因而并没有过时;世代更迭,它仍然还在,并催生着后续效应。
——孙歌
如果你想知道日本人如何认识战争的历史,这本书是必读之作。它广泛调查了日本的战争记忆,并进行理论性分析。作者既有对日本的深切理解,又有国际化视角。她通过踏实的调查和理论性的分析揭示出这一点,寻求道德的回归。读者从中能够学到正确地批评生我养我的祖国的过错、追求普遍性道德的知识分子的做法。
——小熊英二
2020年5月28日 已读
内容比较偏学术方向,名词拽的比较多,差不多算比较中立和客观的分析了战后日本战后和平主义思想的形成,不过和名著《拥抱战败》相比,明显的占有的材料太少,事例太少,主观的判断和分析太多,如果真的是学术论文的话,又觉的内容有些水,当普通读物的话,则又太难读太无趣了。
历史 战争 文化 日本 日本史
晋武帝司马炎 豆瓣
西晉の武帝 司馬炎
7.0 (6 个评分) 作者: (日) 福原启郎 译者: 陆帅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本书以司马炎为基点,上溯其祖、父两代,下延其子、孙两代,以河内司马氏五代人的事迹为主轴,生动描述了曹魏、西晋时代的政治变迁与社会风貌。前半部分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的活动为中心,叙述了汉末群雄割据、三国鼎立、司马氏篡魏、西晋统一、司马攸出镇等主要政治事件及其意义。后半部分,以发生于晋惠帝、怀帝、愍帝时代的贾后专政、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事件为线索,叙述了西晋王朝逐渐崩溃的过程。最后,本书考察了西晋王朝统一、灭亡过程中的内在动因,揭示了西晋王朝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位置。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书名虽为司马炎,但其内容其实记述了从司马懿开始到西晋结束的全部历史,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都包括其中,过程梳理的很清楚,不仅历史故事,其历史观点也把这段故事的前因后果都总结的很好,非常值得一般读者阅读,读后颇有收获以及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历史 中国史 历史 政治史 日本
始皇帝 豆瓣
人間·始皇帝
作者: [日]鹤间和幸 译者: 杨振红 / 单印飞 中信出版社 2019 - 7
秦始皇嬴政,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的生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他结束乱世,是开创大一统王朝的“千古一帝”;他以“始皇帝”自称,追求千秋万代的功业。但他创造的却是一个短命的帝国。《史记》在2000多年来一直是解读秦始皇的重要史料,但《史记》成书于秦朝灭亡的百年之后,无疑会掺杂后世的想象与成见。真实的秦始皇,是一位贤能的明君,还是残酷的暴君? 鹤间和幸说:“始皇帝并不是上帝,应该从人物的角度来看他”。依托对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北大竹简《赵正书》等新史料的解读,他还原了这位帝国缔造者的一生,从秦始皇身世的秘密、即位的经过,到帝国的统一、焚书坑儒的真相、遗诏的谜团,尽可能地贴近与秦始皇同时代的一手信息。
撕下皇帝的外衣,这个名叫“赵正”的秦代男子,既有与三皇五帝比肩的气魄,又有对长生不老的执迷,他以强大兵力征服吞并六国,却对被征服的齐鲁文化怀着复杂的敬畏。秦始皇展现的是多面的、充满人性的形象,他的多面性格创造了秦帝国维系的政治根基,也跨越了2000多年的时光,对今日中国的面貌产生深远的影响
======================================
【还原真实的帝国开创者形象,解读秦始皇生平的众多谜团】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结束战国乱世,成为开创大一统王朝的“千古一帝”。有关秦始皇的生平,无论是《史记》等正史经典,还是当代影视剧的戏说重现,都无可避免地增添着来自后人的神话色彩。然而始皇帝并非神明 ,应当从解读“人”的角度看待他。他的一生八个谜团:身世的秘密、即位的经过、内乱的真相、荆轲刺秦的始末、帝国统一、五次巡行、突然身亡和遗诏的真实内容——中国历代皇帝中,还没有谁的生涯像秦始皇这样跌宕起伏,追溯秦始皇作为一个人的生涯,来回望这段历史,必然别具意义。
【实地考察秦始皇五次东巡路线,追寻帝国开创者统一中华帝国的梦想】 作者鹤间和幸曾多次来到中国,重走秦始皇巡游中原的路线。从泰山等地的石刻上,从秦的万里长城上,从他对齐鲁文化的吸纳中,一个胸怀统一的“中华梦”的皇帝形象浮出水面:既希望与天上的“三皇五帝”比肩,建立千年的帝国基业,却又有畏惧死亡、执迷长生不老的凡人一面;凭借武力征服中原六国,但又因六国的文化而深深震撼。理解这个帝国开创者内心的复杂人性,也可帮助理解秦代政治,虽然统治短暂却又源远流长的原因。
【超越《史记》的视野,以新近考古证据,重现秦始皇生平和秦代社会】 《史记》在千百年来都是解读秦始皇生平、评说功过得失的范本,但《史记》成书于秦始皇身后一百多年,司马迁塑造的始皇帝,难免与他的真实形象有了一定的距离,添加了汉代人的想象和成见。20世纪70年代以来,秦始皇陵、秦代简牍等考古资料的出土,为学者们研究秦始皇生平开启了新途径。凭借北大汉简《赵正书》等珍贵史料,作者不仅补充了《史记》中的疏漏,解释了史料中的矛盾之处,也还原了秦代社会的真正风貌。将始皇帝作为一个普通的秦代男子,来考察他所生活的时代。
作者鹤间和幸长期致力于中国秦汉史专业,特别是对于秦始皇及秦代政治的还原,被日本学术界誉为“日本研究始皇帝第一人”。他重视实地考察,曾多次访问秦始皇陵,并依照史料记载重走秦始皇巡游中原的五条路线。在写作上,脱离了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以往的浓厚理论色彩,常使用平易近人的文笔,并且重视图像的作用,利用文物图版、地图,构建出具有情境的历史。
2020年6月1日 已读
相比作者当年写的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的那一本,这本写的太好了,并结合考古发现的秦简,颇有些新的发现,我们认识的司马迁还是有些江湖传说的意味,历史还真的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 日本汉学 海外中国研究 秦始皇 秦汉史
日本的世界观 豆瓣
Japan and Its World
7.2 (8 个评分) 作者: [美]马里乌斯·詹森 译者: 柳立言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2
《剑桥日本史》主编凝练之作,三个人物串起日本两百年变化
★ 日本如何看待世界,就决定它如何行动——日本在近代以及现代的迅速转身,背后都是对世界的认识发生转变。18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从中国的巨大影子中转身,瞥见兰学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之光;19世纪70年代,他们派出一波波官员、学生,学习欧美的制度、技术与经验,并努力将日本建设为西方式强国,成为东亚乃至亚洲的领袖;20世纪70年代,在二战的挫折后,日本转身变成经济强国,此后却似乎迷失了方向。
★ 三个人物故事,勾勒近代日本的大转向——一位日本的中医突然想去亲自看解剖结果,如同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最终带来整个日本学习西方的风暴;一位跟随使团出行的秘书欣喜于国家最终成为欧美列强中的一员,却因为论文对天皇不敬而失去职位;一位记者往来欧美、中国与日本,谋求合作,却见证了二战中日本的暴行。詹森用三个不那么显赫的人物,串起了日本近现代的剧变。
★ 《剑桥日本史》主编詹森凝练之作,了解近代日本的应读之书——詹森选择三个人物,以三场演讲的形式凝练地讲述日本两百年的变化,文笔流畅,语言生动,真正的大家小书。
★ 图片中的日本近现代史——精选四十余幅图片以配合文章内容,从石器时代器物,到2017年安倍访美,形象讲述出日本两百年的转变。
2020年6月2日 已读
理想国里的骗钱的玩意儿,1970年代的演讲内容,不知道对40多年后的人有什么意义?
唯一的本书的优点是,编辑加了很多的不常见的照片,略有观赏价值。
历史 思想史 文化 日本 日本史
日本社会的诞生(岩波日本史 第一卷) 豆瓣
日本社会の誕生―日本の歴史【1】
6.2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村武彦 译者: 刘小珊 / 陈访泽 新星出版社 2020 - 5
★内容介绍
“日本”的国号是何时诞生的?“日出处天子”时候的日本就是现在的日本吗?我们熟知的大伴氏、物部氏、苏我氏与臣姓、连姓的氏族制度源于何时?为什么日本起初多女天皇?
本卷为“岩波日本史”第一卷,是一本基于现代考古学前沿成果而推出的全新版“日本”前史。探究“日本人”的祖先究竟何时、自何处来到日本列岛,日本的稻作起源,以及关于邪马台国的最新学说,等等。为我们还原了日本本初的风貌。
------------------------------------------------
◎了解日本史的入门读物。本书是日本面向青年读者的普及型读物,论述晓畅,趣味性和可读性较强;
◎成套的日本通史在国内的译介很少见,况且是由日本人自己书写、日本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岩波日本史》。对于想全面了解日本历史的读者,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日本前史”的考察与探究。我们所习称的“日本”国号诞生于何时?日本社会的原始景象是什么?为什么历史上出现了多位女天皇?吉村武彦着力于探明日本社会的“基层”,还原日本起初的形态。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别样的“日本前史”。世人多熟悉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的神话,但在《古事纪》和《日本书纪》之外,还有鲜活的考古发掘成果。本书即从考古资料入手,对日本社会的原初予以考察和探究。
作为“岩波日本史”第一卷,还原了日本最初的历史。
中文版特别收入岩波书店前总编辑马场公彦撰写的“岩波日本史”总序。
2020年6月9日 已读
看了一本,准备的来讲,除了中国历史里记载的倭国的只言片语之外,日本的历史差不多就是一片空白,还有很多不能称之为信史的传说,即使这样,也能考证出在我国五胡乱华事情,日本就已经开始惦记朝鲜半岛了,真的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几千年后终于被占据了。
历史 日本 日本史
窥视中国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 粱志 编 东方出版中心 2010 - 11
《窥视中国:美国情报机构眼中的红色对手》《窥视中国》的原始文件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是有关美国情报机构自1948~1976年间对中国各种情报刺探、收集、整理、分析的通俗介绍与解说。全书从中国内战、政治经济、外交风云、中印关系、越南战争等各大类详细分析“红色中国”曾经的?往与努力的挣扎。
拱尖天堂 豆瓣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20 - 6
本书是王南“建筑史诗”系列的第十本,主角是哥特建筑——中世纪乃至整个西方建筑史的一大高峰。
“如果说罗曼时期已是黎明前的曙光,那么哥特时期完全就是一场光芒万丈的日出。”
从西方建筑史的角度看,接替中世纪罗曼时期修道院教堂的,是由一系列主教大教堂组成的哥特时期伟大建筑杰作。这些大教堂除了建筑本身无与伦比外,更是荟萃中世纪最杰出的雕刻、绘画,以及彩色玻璃、金属、象牙等诸般工艺于一身。哥特大教堂由是成为中世纪文化艺术的总结晶。
欧洲数以万计的哥特教堂虽然千差万别,但又有着独属哥特的统一体征。《拱尖天堂》对哥特大教堂世界的巡礼,大致遵循历史演进的脉络展开:哥特教堂于法国发源,之后英国、西班牙迅速跟进并加以发挥,古典建筑文化深厚的意大利和罗曼建筑发达的德国,逐渐接受其影响,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哥特风格,尤其是德国,成为哥特建筑最后的坚定守卫者。王南采用了一种新的写法,以法国盛期哥特教堂的代表作沙特尔大教堂为“标准器”,方便代入欧洲各地哥特建筑的不同个性特征,更好地理解哥特世界的参差多态。
哥特建筑魅力究竟何在?王南在书中不仅剖析建筑的结构技术,还进一步探讨其宗教内涵。尖拱、肋拱顶和飞扶壁,这三把结构利器“三剑合璧”,带来哥特教堂的建筑革命——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营造尽可能宏伟崇高的空间。由尖拱结构营造向上升腾的空间,与仿佛来自天国的瑰丽光线相结合,构成哥特大教堂的精神超越之感。
从哥特大教堂的建造来看,伟大的哥特建筑都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欧洲各地大山的石头,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城镇与乡村,并被匠师垒砌、雕琢,历经数百年,最终成为一片石头的纪念碑林。可以说,它们都是中世纪建筑匠师与基督教会默契合作的产物。
2020年6月25日 已读
从我这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而言,本书是这个系列里写的最差的,差的原因在于对建筑的描述过多,而再多的文字描述都比不过视觉的冲击力。
虽然作者在后记里说哥特建筑是他的最爱,但这些文字里真的看不出来,只能看出来写的很疲惫,很担心这套建筑系列的后续作品,因为本书已经有些强弩之末的感觉了。
历史 哥特 建筑 王南 艺术史
“中间地带”的革命 豆瓣
9.2 (18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5
这是我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2020年7月4日 已读
煌煌的巨著。
启示有三,一为前半段的失败,实乃当今国内外资企业失败的先祖,二为国共内战某种理论上的代理战争,小国别说外交了,连自己政策都无决定权。三为当下之乱像,都是49年之后的延长线,司徒雷登之流当下的棋还在下。
中共党史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党史
游戏结束 豆瓣
Game Over: How Nintendo Conquered the World
7.7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谢弗 译者: 吕敏 新星出版社 2020 - 1
1983年,雅达利冲击爆发,大量劣质游戏与疯狂的价格战,导致北美电子游戏市场陷入大萧条,行业营收自三十二亿美元一度骤降至一亿美元,跌幅高达97%,大批游戏公司宣告破产。与此同时,位于日本京都、以花札起家的任天堂在山内溥掌舵下,于同年成功推出家用游戏主机红白机,继而于1985年将其推向大洋彼岸。由荒川实一手打造的北美任天堂,直面已成废墟的游戏行业及噤若寒蝉的零售渠道,打响一场史无前例的销售战役,几乎以一己之力重塑北美电子游戏市场。
经过几年辛勤耕耘,任天堂不仅一举奠定龙头地位,还以严苛的权利金制度和首创的锁机芯片,构建起家用游戏机的基本商业模式,对现代电子游戏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大获成功后,这家日本游戏企业成为日美贸易摩擦中最显眼的标靶,陷入困境的任天堂究竟会成功上演大逆转,还是难免“游戏结束”?
*一手访谈回顾任天堂发展历程*
*详尽资料再现红白机北美战役*
*三十五万字描绘业界风云变幻*
*业界新霸主巧妙化解商战危机*
*谍战式重述俄罗斯方块争夺战*
本书是对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全球电子游戏产业发展历史的一次详细回顾,主角自然是此时所向披靡的任天堂。作者戴维·谢弗以大量第一手访谈资料,围绕山内溥、荒川实、宫本茂、霍华德·林肯等一众日美核心成员的奋斗历程,以胜似小说的生动笔法,将任天堂自花札厂商切入电子游戏领域,最终借助红白机成长为业界霸主的全过程娓娓道来。
主线之外,本书亦延伸介绍雅达利、南梦宫、艺电、世嘉、索尼等诸多业界大厂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及诺兰·布什内尔、中村雅哉、中岛英行、特里普·霍金斯、奥拉夫·奥拉夫松等业界名宿与任天堂的恩怨情仇。此外,本书还详细记述了围绕《俄罗斯方块》扑朔迷离的版权争夺战,精采程度堪比谍战小说。
2020年7月26日 已读
本书写于1993年,但其实也预见到了之后任天堂的发展。
任天堂的成功不是一家典型日本企业式的崛起,而走下坡路则是典型的日本式的,有远见但无决心,有想法但无行动,当然更可能的原因是山内老了……
任天堂 传记 历史 御宅学 游戏
薛仁贵 豆瓣
作者: [港]黄约瑟 2020 - 7
编辑推荐
★ 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作者为薛仁贵撰述了一个可信而又传神的传记,澄清了民间传说和传统戏剧布下的关于薛家将的种种历史迷雾,将两唐书中具有英雄偶像色彩的薛仁贵,还以历史本来面目,使读者对薛仁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是一本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历史人物传记。
★ 作者是隋唐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人,以两唐书本传为基础,利用丰富的史料和合理推测,细致地考证了薛仁贵成失各半的一生。由此书,亦可大致了解从太宗末年至高宗时期,唐朝军事外交的情况。
★ 作者的史料批判意识极强,认为两唐书的两篇《薛仁贵传》虽然记述了薛仁贵在大非川为吐蕃所击败,但两传一再利用君主的说话来表现传主的杰出成就,令后世只注意他的成就,而忽略他的缺点。同时,作者希望通过薛仁贵的戎马生涯的起落,去探讨唐王朝对外军事上的盛衰。
★ 作者的分析方法是从小问题入手,但注视大问题;通过小问题的分析,以反映时代的重大问题。作者提出的解释,突破传统的研究方向,对旧问题提供新的观点,还原大唐名将薛仁贵的历史本来面目。
《薛仁贵》是一部别开生面不可多得的传记史学精品,为香港著名学人黄约瑟博士的呕心沥血遗作。作者以久居海外的独特视角,以翔实珍稀的资料和优美流畅的文笔,澄清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所布下的种种关于薛家将的历史迷雾,再现了大唐名将薛仁贵从河东望族到征辽成名,从“三箭定天山”到“外放象州”的坎坷传奇经历,并以此关照唐初军事、外交的转变。
2020年8月12日 已读
纵观薛仁贵一生,说不上战功赫赫,并且有几场明显的败仗,怎么就在民间传说里封神了呢?更说不清怎么会有薛丁山和薛刚的出现,可见对比正史,民间传说真的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2020 中国古代史 人物传记 历史 隋唐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豆瓣
7.3 (13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3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将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 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作者梳理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
洞穿多民族统一国家构造的深层历史,
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变
九州四海、内服外服、华夏四夷,探寻“多重型天下”的思想起源
羁縻州府、藩部体制、改土归流,把脉“多元型帝国”的利弊得失
新疆建省、五族共和、民族自治,理解民族国家建设的困境与成就
王柯此书清晰梳理了中国统一多族群国家的历史脉络,指出了“天下”观和“夷夏之辨”的文化内涵,分析了历朝“因俗而治”多元化行政体制的利弊,认为清王朝在新疆实行的“分治”政策是近代民族问题的直接成因。此书对我们认识今天的民族关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启迪。
——马戎
这本著作自2001年问世至今已近20年﹐它仍吸引众多读者而再版,自然由于论述精辟,也因其主题仍与读者所处现实密切相关。对中国及海外华人读者而言,这现实便是今日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本书完整而连贯地说明由夏商周三代到当代中华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非常值得一读及深切关注。
——王明珂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重治理的帝国,王柯教授的这本书,对中国多元一体的国家特性有非常全面和清晰的展示,他启示我们,即使在民族国家的今天,古代的帝国传统也并非完全过时。
——许纪霖
“何谓中国”,是近年来大热的话题。“中国”概念在古代是文明的意涵,近代转为国家的意涵,这是古今之变的转换。古代的文明意涵下,在长城南北分属两个政权或同属一个政权的不同时代中,还有农牧之变的转换。这双重转换,关键而又复杂,但在讨论问题时又常不自觉地为人忽略。王柯老师的这本书,对于厘清相关的问题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施展
2020年9月25日 已读
作者是神户大学的教授,多年前读过他日文版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而本书则差了点儿意思,民族本身就是个舶来的概念,中华民族更多的是个文化而非人种的名词,所以写起来就很辛苦,当然其中新疆的那段历史对于理解当下形式颇有益处。
中国史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 民族学 民族构建
北平艺人访问记 豆瓣
作者: 王柱宇 / 张雷 2020 - 8
编辑推荐:
一部多姿的北平群英谱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多姿的北平群英谱。记者兼名票王柱宇,遍访1930年代北平各行各艺之“第一人”,如金石画家齐白石、大鼓名家白云鹏、评书名家连阔如,以及梨园名家程砚秋、郝寿臣等。记人观察入微,叙事不避琐细,写一人知一行,绘声绘色,雅俗共赏,笔墨间一派旧京风貌跃然纸上。
2020年11月20日 已读
相当于北平1930年代的《鲁豫有约》,访问的都是如今相当于演艺圈体育界的知名人士,当时的访谈还是着重于业务方面,八卦方面几乎没有,只不过今日读来,隔的时间太久,讲的那些东西,真的引不起太大的兴趣了,只有专业研究的史料价值了。
北京 北平 历史
透过地理看历史 豆瓣
作者: 李不白 台海出版社 2019
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通读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
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从而可以让读者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2020年11月21日 已读
同名播客的文字版,因为有地图做参考,所以比听播客要容易明白的多。不过作者的“公知”背景,还是给书里夹杂了很多私货,只能说地理和史实的结合是好的,多出来的议论则大可不必细读了。
中国 人文 军事 历史 历史地理
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豆瓣
作者: 李不白 中华地图学社 2020 - 9
三国是一个战争频发的年代,各路诸侯在军事谋画、战略布局的时候,无一不会把地理因素考虑进去。本书正是以地理的视角讲述三国的那些人和那些事,通过最直观的地图,结合地理分析,告诉读者这些历史事件和战争到底发生在哪里,为什么偏偏发生在这个地方而不是别的地方,以及这其中的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020年12月5日 已读
读三国品三国的首选地理参考书,读完本书对三国的历史会理解的更深刻,应该是三国爱好者的必备的案头读物。
三国 历史 地理
北平行当访问记 豆瓣
作者: 王柱宇 / 张雷 商务印书馆 2020 - 8
编辑推荐:
一部别致的北平百业录
本书入选2020年9月百道好书榜(人文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别致的北平百业录。1930年代,记者王柱宇痴迷于北平的人间烟火味,游走在城市的各色行当间,其所访对象,既有传统的当铺和镖局,也有现代的看守所和饭店,甚至写到了贫苦人寄居的鸡毛小店。有人谓:“访问表面易,访问里面难。访问官厅易,访问下等社会难。”这份深入城市肌理的行当访问记,正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精致复杂又井然自生的旧京江湖。
2020年12月22日 已读
比姐妹篇的艺人访问记有意思,特别是一些现在消失掉的行当,有明显的史料价值,特别是下处和小店这样的,现在想来不到100年的时光,已经什么都没留下了。
北京史 历史 史料
平成史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日]保阪正康 译者: 黄立俊 东方出版中心 2020
平成初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此后长期的经济停滞给这个时代投下阴影。然而,仅用“停滞”和“闭塞”就能讲清楚平成史吗?
政治为何发生了劣化?灾害对日本国民造成了怎样深层次的影响?“菊池宽奖”获得者保阪正康在本书中直面历史,深度分析“平成”与“昭和”的内在关联,解读平成时代的深层结构。
2020年12月24日 已读
很难讲是原作者的问题还是翻译者的问题,内容蜻蜓点水,结构逻辑性差,文字干涩难读,绕来绕去也没有说出来个啥东西来,简直就是浪费了太多无辜的纸张。
历史 日本 日本史
关羽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日] 渡边义浩 译者: 李晓倩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从史实到故事,再到信仰的对象
以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剖析关羽形象的变迁过程
………………
※内容简介※
《三国志》中的豪杰,为什么会被人们作为商业之神来崇拜呢?从史实到故事,再到信仰的对象,本书试图分析关羽形象的这一变迁过程,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个新尝试。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建有关帝庙,关羽作为商业之神受到华人的笃信和供奉。《三国志》中的武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信仰对象呢?对“义”和“信”的尊崇是中国思想的重要特征,本书以此为线索,考察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关羽,及其在民众心目中成为“义”和“信”的象征的过程。
2021年1月8日 已读
非常通俗易懂的一本书,从关羽的神化过程来看,充分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对宗教的实用主义态度,即各取所需各司其职,为了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一定手段,最后在政商的合力推动下,关羽变成了关圣人。
三国 中国史 人物研究 关羽 历史
万万没想到 豆瓣
9.0 (13 个评分) 作者: 李天飞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6 - 11
本书是网络阅读量过亿的“李天飞大话西游”系列文章的结集。书中既有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有对流行的“阴谋论”“厚黑说”的正本清源,趣味开扒有关《西游记》的热点话题、百科知识。在李天飞的解读下,《西游记》不再是全程打妖怪的“四大名著”之一,而是现代人历久弥新的精神养料。
2021年1月9日 已读
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如果没有本书的辅助,还真不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么多的文化道理,风俗习惯和历史根源,可惜的这书名取得太俗太没有品味,白瞎了这么好的书。
中国 历史 古籍研究 文学 文学研究
中国化的日本 豆瓣
中国化する日本
作者: [日] 與那霸润 译者: 何晓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4
“日本化”曾是代表日本制造业水平高超的标志性词汇,是指美欧陷于疲态的制造业竞相采用日本式品质管理方法来生产经营。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日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经济长期停滞,“日本化”的意义已改变,完全成了消极意义的词汇。而“中国化”一词近来广为人们热议。
10世纪宋朝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当时中国早已设立相当于高级公务员考试的科举制度,不能世袭权势地位的国民可通过自己的实力来获得地位和权力。市场经济渗透整个社会,人们不再受到土地和职业限制,官员也被派往外地。尽管皇帝独揽大权,经济活动却是自由的。从这点看,这种体制确实与如今中国的统治体系很相似。
日本从隋唐起效仿中国统治体系。到了宋代,日本开始采用与此对立的贵族世袭制度,由“中国化”变成“江户时代化”———按家族世袭来固定身份,居住地也受到限制。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虽一度采用“中国化”,但最终回到“江户时代化”体制。
当今,世界已开始“中国化”,既得利益群体将被触动,最终国家统治也不再依赖坚守自身利益的地方团体。如今,大阪市市长桥下彻提出建议,要推翻日本“江户时代化”的僵化体系,推行“中国化”体制。这是否意味着日本将放弃目前消极的“日本化”而走“中国化”道路呢?
2021年2月11日 已读
在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的基础上对日本史VS中国史的对比研究,与其是说中国,不如更多的在讲日本社会的本质,还是有醍醐灌顶之感,日本社会的确是处于一个更长期的江户村落化的社会环境里,其外在可能西洋,但骨子里还是江户,这一点应该是本书作者的伟大论述。本书读起来,有点像卡姆的脱口秀,时常就突然就亢奋起来了,一查资料,果然作者也双向情感障碍了。
历史 文化 日本 日本文化 日本研究
暴走军国 豆瓣
7.6 (16 个评分) 作者: 沙青青 东方出版中心 2018 - 5
近代以来的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战争、如何走向战争,又如何记忆战争?
甲午战争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快车道,乃至最终“暴走”。
“战争”成为近代日本社会的最重要,也是最沉重的关键词。
本书通过对档案文献的挖掘,结合实地寻访的所见所闻来呈现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二二六政变、侵华战争及日本无条件投降等历史片段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以既有的学术成果为基础,辅以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解说,进而为读者揭示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形成过程并探究当代日本人的战争记忆又是如何被形塑的。
2021年2月16日 已读
学术和通俗之间的读物,但说学术有些浅,说通俗又有些深,终究还是作者占有的资料不够,消化的不多,篇幅又有限,造成了现在这种的尴尬局面,不上不下的很难受。另外,前言是徐静波写的,真丢不起这人。
中国 历史 历史学 历史文化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