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 豆瓣
作者: 南方周末 中信出版社 2016 - 10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是为中国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而作。这本书直面全国各地农村中被命运抛在“孤岛”上的儿童,他们茕茕孑立的身影、需要保护的眼神敲打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他们的日记和书信里,满满都是对家人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本书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深刻剖析了“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从国家治理改革的高度上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之道。书中收录的几十篇“留守儿童”日记感人至深,马伊琍等社会爱心人士也在书中撰文吐露心声。
历史学的境界 豆瓣
8.9 (25 个评分) 作者: 高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本书是已故著名学者高华教授的文章结集,包括专稿、演讲、书评、时事观察、论文评议、讲课记录等,既为读者梳理了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问题,也能看出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对现实世界的独到把握。在评论龙应台等人的书时,我们看到读者高华难得倾注了极大的情感,用敏锐的感悟力,表达对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浮沉不定的同情,读来不无悲凉。高华教授曾到台湾讲学,尽管时间不长,但仍旧发现了一些深层的潜流,他对当地社会的观察和分析,如今看来依然弥足珍贵。在评价学术著作和论文时,他表现得犀利而直率,往往能精准地把握肯綮,直指关键,而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正体现了他治学的精髓。借助于历史学,高华教授展现了自己的辽阔视野、家国情怀和历史文化意识,如果说个体生命对历史的体会和理解是历史学的最高境界,毫无疑问,他用自己的著作和生命历程为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诠释。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高华先生肯定是近代史学界研究党史的佼佼者。在近现代史研究领域,还有就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两方面他都领风气之先。他的研究有很强的个性,也有很强烈的现实关怀,表现了一个学者的诚实、正直和独立思考。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高华兄是对中共政治有最深邃洞察的当代学者……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思考和勉力写作,没有什么人比他更对得起历史学家和思想者的荣誉了。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高华是我见过的最认真、最严谨、见识非凡的史学家,是我的良师益友。一个有良知的中国学者,一个自甘贫贱的坚持学术操守的学者。高华的成就,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但他的为人,更令人钦敬……高华很穷,其实富有天下。
钱永祥(中研院研究员)
我猜测,围绕着“家国六十年,河山千万里”的思绪与关怀,陪伴着高华的最后几年,直到去世。他在去世前一年所写的一篇文章,结尾处引录“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表达了他的未竟抱负,也正是他留赠无数朋友与读者的自画像。
我在故宫修文物 豆瓣
7.9 (19 个评分) 作者: 萧寒 主编 / 绿妖 撰稿 新经典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内容简介】: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 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
他们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编辑推荐】:
■在追求房子和车子、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故宫却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用3年的时间磨一把刀,用18年的时间修复一幅画。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在日复一日的修复中,成全了文物,延续了历史,也成全了他们自己。“择一事,终一生”,令无数年轻人深受触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纪录片,关注度超过《舌尖上的中国》。B站人气爆棚;豆瓣评分高达9.4。
纪录片侧重于文物修复的日常,本书则侧重于“修文物的人”不为人所知的,与文物摩挲交流的,时间的故事。
故宫修复的技艺与历史,古老的师承关系和情感,宫墙内外的诱惑与挣扎,内心的冲突与坚守,日复一日的庸常与伟大,尽在其中。
■朴素的文字,诗意的摄影
知名作家绿妖深入故宫,用了大量的时间,观摩大师们的日常工作,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深入采访;诗人摄影家严明,近距离跟随拍摄。绿妖和严明均为各自行当里颇受赞誉的“匠人”,业不同,道相同,二人的作品,可信可感。
■四色全彩印刷,裸脊舒展呈现
近百幅精美文物图、人物图、修复图及绝版老照片,采用全彩印刷,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装帧采用裸脊锁线,使书得以舒展平铺,内页彩图优雅呈现。以匠人之心,作匠人之书。
【名家推荐】:
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儿,这太牛了,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可能做不到,三年跳两次槽,一年跳三次槽。这就是为什么年轻观众会一下被打中,都说“献出我的膝盖”、“跪了”。那种耐下心来,不急不躁不赶地去做一件事,这样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 萧寒
很有幸,我能近距离地看到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状态,听到他们回忆自己的师父的点点滴滴,工匠的骄傲并不来自炫耀自己修过多少国之瑰宝,而来自更真实的器物,更具体的手感:这件文物我修过,我对得起它,我放心。他们的面貌沉静安详,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脸。我羡慕这样的面容。——著名作家 绿妖
能在故宫“拍文物”,我是幸运的,也满心震撼。长期的心驰神往终于变为抵达:国宝俯仰皆是,人物真实可感。文物总是在时间里越发显露出它们的意义,修复技师们正是用时间使自己的人生完整。他们坐得住、给得起,如此一生……像一个景观、像一个仪式。——著名摄影家 严明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很多人一般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这么简单。他在修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故宫修复专家 屈峰
2017年4月10日 已读
工作和婚姻一样,还是要靠缘分啊!_x000d_世界太快了,我想在故宫里慢一些。
历史 故宫 文物
敦煌之旅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陈舜臣 译者: 余晓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敦煌之旅》内容简介:“敦煌”一词意味着瑰丽、博大、神秘,抑或是浪漫、悠远?旅日著名作家陈舜臣在20世纪70年代游历敦煌后,结合大量历史资料,辅以陈氏的想象与推理,为读者呈现一派原汁原味的敦煌风情。
当年众多日本青年读了此书,怀揣着对敦煌的向往,游历敦煌,引发了空前的“敦煌热”。四十年后再回味此书,可调是当下“敦煌热”的最佳读本之一。
2017年4月18日 已读
1975年的外宣工作之一,作者经常表现出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遗憾的是作者对敦煌的知识储备不够,越写到最后越显得是走马观花和词穷之感。
中国 人文 历史 文化 文学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杨天石 九州出版社 2014 - 6
本书为作者继《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1》、《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2》之后又一研究蒋介石日记的成果精选。作者以其一贯的尊重史实、严谨求真的研究态度,对史实条分缕析,不仅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蒋介石,更是要以这些日记为线索,发掘出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全书主要内容分为抗战时期、国共谈判、战后中国、退守台湾等四部分,通过引述和研究蒋介石日记及其他相关资料,就相关历史时期蒋介石亲历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解说,提出了具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内容包括绥远抗战与蒋介石对日政策的转变,蒋介石与德国内部推翻希特勒地下活动补述,蒋介石收复新疆主权的努力,蒋介石为何拒绝在《延安协定》上签字?蒋何以邀毛、毛何以应邀?1946年政协会议为何功败垂成?蒋介石推荐胡适竞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枪毙孔祥熙亲信及其反贪愿望、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上海“打虎”、蒋介石与钓鱼岛的主权争议、陈洁如回忆录何以尘封近三十年、蒋介石联合苏联谋划反攻大陆始末、尼克松竞选与蒋介石与宋美龄晚年的感情风波等。
战国歧途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新星出版社 2015 - 8
本书所述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国历史。作者以《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史籍为底本,并结合新近考古资料,以年代为经,以国别为纬,考察了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事件。
战国历史本来纷繁复杂,加之秦始皇焚烧六国史书,更显扑朔迷离。晋国 的消失,强楚的一蹶不振,田齐的身死国灭乃至西秦最后定鼎天下,在史籍中多有自相矛盾的记述。本书没有照搬史书译文,简单罗列史实,而是利用史籍、研究著作和舆地等资料上下引证,多方比勘,力求再现大变局时代的历史图景。
在这本书中,有邦国兴亡之道,游士沉浮之思,也有英雄失路之悲,展现了一幅革故鼎新的多彩画卷。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im/zhanguoqitu
清代旅蒙商述略 豆瓣
8.9 (16 个评分) 作者: 秋原 新星出版社 2015 - 5
《清代旅蒙商述略》的主角“清代旅蒙商”其实是中国传统社会最著名的商帮集团——晋商。谈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商贾之道和商人集团,晋商都是绕不开的重头戏。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体制下商业模式和商业体系达到最成熟的时代,也是晋商从事经营活动最广泛,获取商业成就最辉煌的时代。
作者秋原是一位编剧,因自己的血统和职业的敏感,又凭兴趣阅读历史,留意搜集相关资料,写就此书。他说,历史其实是鲜亮且细致的,历史中的人和事也是生动活泼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把这些联系尽可能多地找出来,才能品味出其中的乐趣。所以他用三十余万字钩沉商贸往事,追溯家国痛史,从前期依附清廷的家族式皇商范氏,讲到后期采取外聘职业经理人经营模式的“大盛魁”,在史料爬梳中揭开了晋商异军突起的奥秘;复盘晚清晋商新贵乔致庸的“复盛公”与百年老字号“大盛魁”长达半个世纪的商战,重现了一代巨贾的辉煌与落寞;探讨商号之兴衰演变史与清朝国运节奏的关系……视野宏大,细节丰富,努力还原晋商的真实面目,将晋商群体置于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清帝国的扩张与收缩的大历史之中,试图揭示那段历史中的感时伤怀之思与刻骨锥心之痛。
2017年5月21日 已读
把一个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讲成这样,真是下了功力了,了不起,很难得,绝对值得一读。读完对宗教政策真的有新的理解,佩服。
中国历史 人文 历史 文化 秋原
谁将主宰世界 豆瓣
Governing the World: The History od an Idea
作者: [美]马克·梅佐尔 译者: 胡晓姣 / 秦雅云 中信出版社 2015 - 8
主宰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是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这种想法已经走过了两个世纪,马克·梅佐尔的作品完美记录了主宰世界这一理念的步步演变,以及争夺世界主宰权的思想和权力在演变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跌宕起伏和玄妙莫测,堪称描写两者关系的史诗级著作。
纵观1815年的欧洲协调到19世纪的国际主义,以及“一战”期间的国家联盟和“二战”后的联合国,可以看出国家地位决定了国际组织的发展。在英国强盛时期,国际联盟是英国的附庸,而随着美国逐渐强大并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早期的联合国也不得不听命于美国。但自20世纪60年代始,第三世界开始作为真正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美国开始失去世界话语权的统领地位。20世纪90年代的那些华而不实、夸张滑稽的期望也在书中再现,并展示了千禧年后乐观主义的分崩离析及其此后衍生出的令西方世界谈之色变的恐惧情绪。
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欧洲和美国相继在世界上取得了某种主导性地位,却不复从前。一个多中心的全球平衡新体系正在成形,一个思想的新世界正在降临。
这本著作不仅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过去的理解,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当下的机会。在中国崛起之际,对中国读者来说,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中国能为国际政治提供什么有影响的思想。所有关心人类处境的人都不应错过这本书。
2017年6月18日 已读
千万不要读,材料支离破碎翻译颠三倒四,不忍卒读。
历史 政治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增订版) 豆瓣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汤姆逊 译者: 徐家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5 - 5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2017年6月21日 已读
窥见历史的窗户,透过照片已经无法想象出那个年代。如果能多些解说就太好了。
历史 摄影 晚晴 理想国
国学常识 豆瓣
作者: 曹伯韩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国学常识(精装典藏新善本)》是向国学入门者提供的最佳读本。全书内容全面,要点完备,涵盖了国学概况、考证学、考古学、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科学以及艺术等各个方面,并包含其学术源流的变化发展,及其学术派别和代表人物的介绍。
《国学常识(精装典藏新善本)》条理清晰,体例严谨,首先叙述国学轮廓,使读者对国学有大概了解;其次介绍考证学与考古学的成果,使读者略知治学的工具和方法;再次以在国学中的地位,分述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并按时代次序排列,使读者知其演变迹象;最后略述科学与艺术,以示其在国学中的重要地位。概言之,《国学常识(精装典藏新善本)》实为向国学殿堂迈进的曲径通幽之径,登堂入室之阶。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许嘉璐 北京出版社 2002 - 1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古人的服装和佩饰、饮食和器皿、宫室和起居、车马与交通作了介绍。
2017年7月5日 已读
我们现在看古代人,估计就和外国人看中国人一样,怎么还分外公爷爷堂兄表兄?
中国 历史 生活
莎士比亚 豆瓣
Shakespeare
8.1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伯吉斯 译者: 刘国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很多作家站在万神殿外准备进殿。
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昂首走入了万神殿。
这个人就是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太平庸了。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我们都是威尔。莎士比亚是我们众多救赎者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安东尼•伯吉斯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诗人、剧作家、演员,西方经典的中心。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博尔赫斯说:上帝梦见了世界,就像莎士比亚梦见了他的戏剧。他创造了近千年来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俗世的圣经”,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却所知甚微:作品之外,莎士比亚本人的形象始终模糊。
莎士比亚匪夷所思的创造力源自何处?他是“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还是化平庸为灿烂的魔法师?一个乡村青年如何汲取大千世界的养料,短短数年上升为大众剧坛的明星?他驾驭本国语言的盖世才华,对于人类心灵的深刻了解,如何一步步大放异彩?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画像的尝试中,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莎氏传独具匠心。伯吉斯怀着思乡之情,追慕一个喧嚣变革的文艺复兴时代,追踪莎士比亚成就文学之路的迂回小径。在他笔下,这位天才的肖像最终与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形象重合: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评论推荐:
“他(刘国云)翻译的伯吉斯《莎士比亚》传记是现在能找到的最准确、流畅、清雅的译文之一……认真写书,必有回响。”——金雯(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教授)
“除了伯吉斯,你很难想象别人用这样的口气谈论莎士比亚,你简直可以看见一只手跨过四百年,拍拍那个叫威尔的‘伦(敦)漂’青年的肩膀。有时候,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面对众多关于莎翁的材料,我仍有重读伯吉斯的必要。”——黄昱宁(出版人、翻译家、作家)
“读《莎士比亚》,是看一个才华盖世的小说家怎样愉快地想象另一个他所挚爱的作家的人生,是看作者在一个不太成立‘又被无以计数地尝试过的’(伯吉斯本书开场语)题目下,怎样微妙地制造差异和乐趣。其中最明显的是小说家对叙述弧度的把握——世上所有的话都供他驱驰,而且他知道故事到了什么分儿上该用上哪一句。”——陈以侃(评论家、翻译家)
2017年7月14日 已读
其实一切不过都是想象。真的称不上是传记或者人物。
传记 历史
海都物语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日] 盐野七生 译者: 徐越 中信出版社 2016
盛极必衰是历史的规律,从古至今无一例外,没有任何手段能逆转。但没有哪个国家能像威尼斯那样,在国家体制不变的状态下,维系如此长久。人类智慧所能及的,只是尽量地减缓衰退的速度,推迟衰退的时间而已。威尼斯共和国,这个完全没有得到上天眷顾的毫无资源的国家,或许正因为天生的缺陷,才会力求将这份艰难的事业做到极致。这样的一个国家在文艺复兴时代出现又消亡,它的倾倒砸开了世界通往下一个时代的大门。
----------
盐野七生系列作品:
一、《罗马人的故事》(15册)
二、“文艺复兴的故事”系列
01《文艺复兴是什么》
02《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的兴亡》
03《海都物语:威尼斯一千年》(上下册)
06《文艺复兴的女人们》
07《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
08《神的代理人》
三、“中世纪的故事”系列
01《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上下册)
02《十字军的故事》(4册)
03《皇帝腓特烈二世》
--------------------
【编辑推荐】
1、独树一帜的威尼斯共和国史:现实主义者、商人们创造的千年帝国
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是一个一群商人们脚踏实地、建立规则、建造国家、赢得尊重的故事。如果说中世纪的地中海文明史人类历史上第一代互联网,那么威尼斯就是最早动身的淘宝帝国。
2、现代商业的源头
股份制、反垄断、股票、大众创业,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在威尼斯的历史中都能找到源头,借助这些在当时超越了时代的想法和模式,威尼斯在欧洲成为独树一帜的强国。
3、《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最新力作
日本最受欢迎的历史作家之一,其前作《罗马人的故事》得到俞敏洪、王石、王巍等人倾力推荐,全套十五册累积印量已超百万册。
4、随书赠送两张精心设计的知识导图
快速了解本书内容,纷繁历史,一图掌握。
---------------------
【名家推荐】
日本只有历史研究和历史小说。但盐野七生却走了两者中间的一条路。
——日本历史小说巨匠 司马辽太郎
盐野七生写得时候特别有意思,她越往后走越自如,像聊天一样。
——原央视《经济半小时》主持人 曲向东
一个女性在写《罗马人的故事》的时候,写出了男人写不出的气魄和壮烈来。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这是一本历史,也是一本游记,还是一本政论,更是一本优美的散文集。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就这样让我铭记在心。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
战国日本1:时间的滋味 豆瓣
作者: [日本] 茂吕美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硝烟滚滚,武运功业……有Miya在,跟充满血腥和汗臭味的传统战国说拜拜!
信而有征的时代记载,隐约其事的趣闻传说,历史细节、文化精髓尽收囊中。
战国武将,谁最强?
第一位战国大名北条早云,竟是“不得不”跃上历史舞台?!不按牌理出牌的信长,幸运女神看似只对他微笑;岂知最后的大赢家,却是凭长寿坐等天下的德川家康……
长寿才能盗取天下?
性格决定命运,饮食则决定性格:吃饭快、口味重又偏食的信长,性情暴躁容易亢奋;细嚼慢咽则可以令精神安定,所以粗茶淡饭的家康才能平心静气地等着信长和秀吉揉好天下糕……
战场中的女人在做什么?
炮火中铸子弹、给死人头颅化妆,嘴馋的时候哪怕敌人就在门口,也不忘来碗荞麦烧。自古至今,女人始终是历史的旁观者、牺牲者,也是善后者。战国第一美女及其三个女儿的命运,更是一座豪华、金光四射且哀切的时代桥梁。
日本城池趣事怪谈
不想跟德川幕府打仗的话,就乖乖给我筑城吧!面对老奸巨猾的家康,咽不下这口气的大名门们,又怎能不在工事里动点手脚呢?不说说这些著名城池的怪谈趣事,战国日本的历史就犹如被阉割了一半。
说战国、品战国,总是群雄争霸、成王败寇不容戏说。唯Miya以轻松风趣的庶民眼光还原可触可感的时代,领我们尽览风云际会的浮世声色,品尝被潮流裹挟的人生百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战国第一美女市姬、浅井三姐妹等跃然纸上,而有趣好玩的战国风情、传说、饮食、城池之轶事,也在其亲切细腻的笔下活灵活现。
中国古代房内考 豆瓣 Goodreads
8.3 (13 个评分) 作者: [荷]高罗佩 译者: 李零 / 郭晓惠 商务印书馆 2007 - 1
“房内”一词是中国古代对性事的雅称,“历代房内考”即是对悠悠历史长河中性文化的考证。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性文化漫长而曲折的演变史。从最初的原始社会的性崇拜、性禁忌到逐渐形成性文化雏形的奴隶社会;宽松的两性关系、房中术的兴起和性艺术、性文学的兴盛为代表的汉唐时期到对性进行残酷的禁锢与剥夺的宋元明清时期;从二十世纪初的“性博士”奇人张竟生到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的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人们的性观念、性意识一直在禁锢与解放中交错演进。 全书以洋洋二百万文字,近千幅图片将5000年中国性文化的发展史,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神秘的一页。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历代中国性文化的宏篇巨制,一部生动直观描绘中国房中术的精美典籍。本书首次透过古代中国性文化的渊源看当代性文化的发展;首套集性文化、性科学、性医学、性风俗之大成的巨作;首部公开披露历代民间性学秘传本、手抄本及宫廷房中理论的典籍;首次登载并以学术眼光研究性文物、春宫画、秘戏图的精美读物。
2017年10月20日 已读
我怀疑我读的是删节版本…
历史 性学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 豆瓣 谷歌图书
日本にとって中国とは何か
7.8 (5 个评分) 作者: 尾形勇 / 鶴間和幸 译者: 陳柏傑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7 - 3
★★★臺灣版獨家收錄,四位重量級歷史學者對談!★★★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
〈輔仁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林桶法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藍弘岳
★探究日本學者如何養成以東洋(亞)史出發的史觀,
循著他們的研究脈絡,重新認識這個21世紀的中國。
臣屬、遣使、侵略、征服──
位在東亞末梢的日本,四度與改朝換代的中國激起火花,
從倭王到天皇,萬世一系的大和民族,
如何看待一海之隔的漢族風土更迭?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早已不再是那片孕育出中國文明與中華帝國的遙遠大陸世界,也不再是書本中的那個想像的世界。日本人必須要有接受中國目前這個樣貌的氣度,相互理解、彼此往來,才能有所進步與成長。」
中國的改朝換代,並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驗證,而是確保皇帝能專制的新陳代謝;以地形解構中國文化發展,可以驗證文明並非野蠻的對應,而是人類與自然間的角力;輩分、祖先與姓氏,中國的父系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漢人社會的自我認同?
◎集合中日六位史學大家,從三國到明清、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社科,以嶄新角度解構前所未見的中國歷史。
‧以二十一世紀初的「三農危機」,回顧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原因,竟源自於是否做好農業社會的產業危機管理。
‧從料理、生活、服飾、音樂中,循線拆解出由各個區域合成現今中華文明的多元文化。
‧從宗族輩分的稱呼和祠堂的來歷,剖析漢人文化為何習慣透過尋根訪祖來尋找自我認同。
‧以「中國」一詞的出現,論東西方政經交流的脈絡。
‧用中國史中出現的日本記述,細數四段中日關係變化的關鍵。
◎同處東亞,同樣受過中華漢族文化洗禮,日本這樣看待過去和現在的中國。
評價過去文明中國的美好,同時抱持對現代中國的負面印象──日本和臺灣,對於中國的情結如此相似,在談論過去的歷史時,無法去掉中國不談、無法切割漢文化帶來的影響。
撰寫〈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的當代日本史學家們,有別於他們的上一代師長,不僅熟悉外文文獻,更能講得一口道地中文,不僅能直接檢視中國史冊中的記載,更跳脫文字的平面感受,實地到中國當地考察,接觸當地風土,驗證史冊上的記述,得以從各個角度,分解出歷史中尚未被論證過的脈絡。
一直以來,臺灣對於中國的認識,都是透過教科書的條列敘述,片面且不切實際的神話描述,居於二十世紀以來不斷變動的全球局勢之後,也讓臺灣人難以跳脫臺灣海峽的兩岸觀點,無法從亞洲、甚至從全世界的視點發現現代的中國。
以政治學科、地域研究、社會科學、人文思想等不同的面相解讀中國歷史,當我們能用這種全方位的觀點解讀帶狀的歷史事件時,也就更具備宏觀未來的能力。
2017年10月21日 已读
作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的最后一本,前几篇日本学者写的,在中国读者看来就是常识,后面几篇基本上就是历史文献中的中日交往史,读完有益,不读无憾,三分及格而已。
历史 台版 日本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日]中野京子(Nakano Kyoko) 译者: 俞隽 中信出版社 2015 - 11
本书是艺术入门畅销书《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的续作,在本书中,中野老师将目光投向古典艺术绘画三大题材之一的历史故事,通过精选了17个主题、33幅艺术作品,以轻松易读的描述展现出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风俗。相比较大段大段地介绍历史知识,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艺术中刻意或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历史细节上,在叙述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细节的剖析,指导读者如何欣赏艺术,让你体会到解读艺术作品的乐趣。
-----------------------------------------------------
【编辑推荐】
一幅绘画作品像是凌乱的犯案现场,虽然让人疑惑,却总会留下线索等待你去参透,找出暗藏的故事。
了解西方古典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题材,有了相关的背景故事储备,亦一样也可以成为“名画侦探”,读出线索背后的“真相”!
(当然啦,案件的真相只有一个,但是艺术作品的解读却是多种多样的)
1 顾爷、意外艺术等自媒体账号鼎力推荐
2 故事性强:
☉ 将比较受大众关注的话题“历史八卦”作为切入点,讨喜
☉ 故事性强,读着不枯燥
3 解读画面细节,读故事的同时达到欣赏目的
4 文字风趣幽默,轻松易读(翻译之后更接地气)
2017年11月28日 已读
略差,其实没什么好谜的,不如希腊神话故事篇。但读起来生活有趣,也算消磨时间了。
历史 绘画 艺术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 豆瓣
作者: 黄亚南 东方出版社 2017 - 4
如何客观、全面地反映日本社会的真实面貌?
畅销书是时代的镜子,也是现实社会需求的集体反映。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崩溃给日本带来了历史巨变,日本400多年的传统群体社会开始瓦解。虽然有很多愤懑,但日本国民不得不改造自己的价值观,以适应个体社会的到来。但是,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是怨天尤人,还是自我拯救,日本的历年畅销书透露了很多信息。
第一册(1991年至1997年)。日本社会沉醉于泡沫经济的盛宴余欢,看不清神话已然破灭的事实,群体社会的基础随之崩溃。这时期的畅销书从宫泽理惠的写真集Santa Fe到《失乐园》,表明日本社会已经在无意识中为群体社会的破灭做出了准备。
第二册(1998年至2007年)。为了适应群体社会崩溃的巨变,日本民众开始改造自己的价值观,个体社会逐步形成。这时期的畅销书从《新人间革命》到《女性的品格》,能看到日本民众从心理的变化、改革到对品格、教养的追求。
第三册(2008年至2015年)。日本社会思想出现了整体的移轴,“右翼”成为主流。经历“3•11”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变了吗?安倍再次复出,日本会走向何方?这时期的畅销书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到《火花》,从个性的流行到责任的推诿,让畅销书告诉你,最真实的日本。
2018年1月11日 已读
非常创新的切入点,以畅销书来讲日本,跨度从1991-2015,基本上描述了整个日本经济社会的变迁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潮流。畅销书,之所以畅销,肯定是切中了某个社会上的痛点和弱点,否则没有无缘无故的畅销而言。一套三册,五星推荐。
人文 历史 文化 日本 社会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孙机 中华书局 2014 - 7
孙机先生山东青岛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 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更是浅显易懂。
2018年1月21日 已读
好书,但难读,难读的原因不在于作者,而在于对读者要求的知识太多太杂,包括化学物理文字甚至音乐理论功底。所以书是很好的书,读不懂或觉得无趣的就是自己功力不够了,怨不得别人。就古代而言,中华物质文明的确是领先的,如果连这个也否认就基本上不属于实事求是了。
中国 历史 学术 文化 文化史
历史的本色 豆瓣
作者: 桑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由作者近年陆续写成并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而成,我们选取其中关涉“晚清民国政治、社会与文化”这一主题的文章共计十四篇独立成书,主要篇目有《从科举到学堂的中西学之争》《先锋与本体的冲突——壬寅浔溪公学第二次风潮述论》《天地人生大舞台——京剧名伶田际云与清季的维新革命》《盖棺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清末城镇结构的变化与商民罢市》《民国开国的歧见、新说与本相》《“北洋军阀”词语再检讨与民国北京政府》《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华南”概念的生成演化与区域研究的检讨》等文,汇集了近代史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晚清民国这阶段中国社会的转型有重要的启发。
用后来的特定分科观念眼界考察并不按照分科发生演化的历史问题,如何顾及历史上人事本身具有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联系,而不至于为了将就分科的范围先入为主地取舍材料以致肢解了事实,或者说,如何才能善用分科的长处,同时又不受其局限而导致偏蔽,尽可能依据各类相关材料,梳理史事本来的时空联系,由全过程和各层面最大限度地展现历史本相与前人本意,实在是治史能否得法的一大关键。
——桑兵
2018年2月5日 已读
历史研究已经走入歧途,比如研究湖州某镇学校的罢课故事,研究1949年某大学的校长罢免更替故事,研究张之洞死后各社论的评价,这些真有研究的必要吗?无非这些课题偏僻无人研究罢了,无非是可以写成论文换取职称罢了。耗费人力物力,对社会无意义不说,连日常的八卦都满足不了,这样的学者真是还有脸出书,好厚。
历史 民国 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