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世界帝国的往事:大元王朝与耶律楚材 豆瓣
作者: 陈舜臣 译者: 赵晴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4 - 1
楚材,是指“在外国被任用的人才”。
这是在自己的国家辽灭亡之后,仕于金国的父亲为他起的名字。
他擅长儒学、深谙佛法,当强不可挡的势力从北方草原横冲而来时,他立志必须保护生命和文明。
被成吉思汗召请的时候,楚材二十八岁。
他随军西征,一直到达了撒马耳干,他亲眼目睹了蒙古军的破坏性行为——“烧、杀、抢,然后弃之而去”。
在终日忙于东征西伐的蒙古帝国,楚材身置政权的顶点,他孤军奋战地致力于三权分立以及文教政策。
把蒙古巨大的破坏力转化成强大的保护民众的力量——这是他的最大目标。
然而,在成吉思汗之后,绝对信任楚材的太宗窝阔台也去世了。于是,围绕着汗位,一场激烈的争夺开始了……
那是在他跟随了成吉思汗的二十三年之后,楚材五十二岁的初冬。
父亲南怀瑾 豆瓣
南一鹏
作者: 南一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9
【编辑推荐】
● 南怀瑾先生的老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民日报》副总编周瑞金 感动推荐
● 附赠南怀瑾墨宝书签1张
*一本书,了解真实的南怀瑾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易经杂说》等三十多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
*完整、翔实还原南怀瑾一生的传记作品,大师之后再无传奇
有关南怀瑾的论述大多由亲近的朋友及追随者写就,记录南先生生活、学述片段,读者难以看到概貌。
本书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南师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百年传奇人生。
*本书作者是跟随南怀瑾时间极长的三子南一鹏,亲述父亲一生言传行事
南一鹏是南怀瑾先生在台长子,也是子女中伴随南老时间最长的。他自幼坐拥书城,曾长期亲炙南师教导,深得南师精髓。
*正本清源,披露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南怀瑾先生辞世三周年巨献
南先生身前身后遭受的毁誉,非常人可以想象,也非常人可以忍受。而辞世三年以来,有关其地位和成就的争议逐渐扩展开来。
本书正本清源,首次披露大量细节,作为南先生辞世三周年巨献呈现给大家。
【内容简介】
父亲,两个字,看似普通,因为人人必有;叫着困难,因为不是人人都有。本书是南一鹏先生对父亲一生经历和发心的了解。
《父亲南怀瑾》是迄今为止,首部最完整翔实还原南怀瑾一生的传记作品。作者南一鹏是南师第三子,曾长期亲炙南怀瑾先生教导。
本书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南怀 瑾先生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百年传奇人生。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9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上海警察 豆瓣
作者: 魏斐德 译者: 章红 / 陈雁 人民出版社 2011 - 5
《上海警察(1927-1937)》系统地研究和描述1927年至1937年上海特别市警政及其与多种政治力量对抗与台作的历史,其中重点分析了国民党如何在这十年中依靠警察力量将上海转变成一个国民党表现自身的舞台;澄清了国民党政权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央的党国体制与民国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政治机构中的作用,警察力量和民间势力在都市中的平衡,在军事八侵和占领的巨大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并在“新市政秩序的局限”中对上海公安局最终失败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剖析。作者魏斐德完全摆脱了孤立地就警察论警察的模式,而将上海警政的变迁与整个城市治安环境的变迁乃至20世纪中国的政治变迁有机地结台起来加以考察,缜密地分析论证了国民政府上海公安局的成立、作用及其演变,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大史识和大视野。可以说,这是一部上海警察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也是一部有关城市社会控制的范式性著作。法国知名汉学家白吉尔教授称这部著作“必将具有历久不衰的学术价值”。
上海歹土 豆瓣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芮传明 人民出版社 2011 - 5
《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主要简介:战时的上海市有一片“歹土”区,它是指沪西一带歹徒出没之地、1937年至1941年,日本侵略军、汪伪傀儡政权、外国租界当局、国民党政府等各种势力在上海纠缠在一起,错综复杂,腥风血雨、“歹土”是暗杀等恐怖活动的中心,又整日充斥着赌博等城市犯罪,《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论及1937年8月中、曰在上海正式开战后至1941年12月美、日爆发珍珠港战事之前的这段时期内,作为“孤岛”的上海之政局和社会状况,作者叙述了上海的“孤岛”、国民党蓝衣社在上海的活动、“八一三”事件之后国民党在上海的“救国”武装活动、日本方面报复性的恐怖活动、亲曰分子的被刺案、日伪政权的恐怖统治、沪西“歹工”地区不良社会现象与政治的关系等: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翔实的材料、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上海这一段特殊的战乱岁月。全书引用了大量同时代的汉文资料和外文记载,有些资料至今鲜为中国的;上海史研究者所见和所用,殊为珍贵,是了解上海城市历史的必读之作。
世界史的诞生 豆瓣
世界史の誕生: 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
作者: [日]冈田英弘 译者: 陈心慧 北京出版社 2016 - 2
在冈田英弘看来,历史分别于公元前五世纪与公元前100年,诞生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而创造历史这项文化的是两位天才。一位是东方中国,以汉文写下《史记》的司马迁,另一位则是在西方地中海世界,以希腊语写下《历史》的希罗多德。
司马迁的《史记》是皇帝制度的历史,叙述的是王朝更迭、皇帝变迁。在他所确立的历史叙述中,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了多大变化,记述时都会尽量规避“正统”的变化。希罗多德所“创造”出的地中海型历史,记叙的是强国变弱、小国变强等命运的转换,确立了“欧洲战胜亚洲是历史的宿命”这样的历史观。
就这样,拥有历史的两大文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各自在创造出固有的历史观之后,在各自的地区里以各自的历史架构书写历史,直到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帝国的出现打通了东西藩篱。随着蒙古军队四处征战吞没大半欧亚大陆,让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得以连接,两大历史文化首度接触。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的世界史从此变得可能,至此,人类文明方才真正进入世界史的时代。而这,也正是蒙古史的文明意义。
2016年7月7日 已读
日本人研究蒙古史的,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学术水平太低,无法进行其他朝代的研究。本书作者也是这样,比如认为大禹是东南亚人(就差说说泰国人了),说司马迁是宦官(那您算不算鬼子呢?),水平真的真的真的是太差了。
世界史 中国 中国历史 人文 历史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豆瓣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7.8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章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在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启的时候,利玛窦试图用记忆术打开中国的大门,改变这个陌生的文化。中国人跟随他穿过大厅,欣赏图画,步入记忆宫殿的深处,走向十字架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神学象征。
利玛窦有八个记忆碎片奇迹般留传至今,四个汉字和四幅圣经故事画,正是通过这些偶然的遗存,史景迁巧妙地搭建起了两个伟大文明相互交汇的完整图景,我们也得以进入利玛窦营造的记忆宫殿,看他在未知的世界里,时而坚定,时而茫然。
秋风宝剑孤臣泪 豆瓣
作者: 姜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8
晚清中国,中西交冲,新旧消长。中国的大门缓缓打开,引进了摄影术、西医、火车、铁甲舰,开始有了驻外使馆、海外留学和学成后的海归,有了近代外交和官员出访,中国政治格局的动荡变化也由此展开……在时势的逼迫下,李鸿章等得风气之先的人士直面内忧外患的交迫,成为自觉身当其冲者,数十年强毅力行,行走在中国人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路程上。
作者秉持“以散文的笔法写论文,以论文的严谨写散文”,从被过滤掉的历史细节入手,讲述了慈禧、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张佩纶、郭嵩焘、严复、吕耀斗、胡传、唐国安等同光朝的政要、社会精英真实而传奇的故事。笔墨穿越于今昔之间,生动有趣。
本书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书信、日记、诗歌,乃至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解决了许多史学界关注却未作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研究晚清著名“清流”张佩纶与洋务派大老李鸿章、与军机大臣、“清流”的后台老板李鸿藻之间的往来书信,从中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丰富了今人对晚清政局和人物的认识。
《秋风宝剑孤臣泪》是作者继《天公不语对枯棋》之后,第二部以晚清为题材的历史散文集。书名取自李鸿章——这位中国近代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政治家——临终的诗句。
2016年7月18日 已读
历史业余爱好者的作品,所以读读就算了,要想读出什么东西来是为难了些。
中国 历史 晚清 随笔
“边缘人”纪事 豆瓣 谷歌图书
8.4 (48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 - 3
成功改造的旧警察 | 身败名裂的团支书 | 提心吊胆的大夫 | 疗养院里的“反革命”
自甘“堕落”的青年教师 | 爱讲怪话的文化教员 | “搞关系”的业务员 | “特嫌”缠身的技师
本书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2016年7月30日 已读
最精彩的还是事实,而非戏剧。抛开长成见。这本书就是建国后运动的浮世绘。
中国 人文 历史 社会 纪实
百年袁家 豆瓣
作者: 王碧蓉 2013 - 6
“祖父袁世凯,我们五姊妹都没有见过,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真是百年沧桑一言难尽。”
这里讲述的袁世凯,不在于结束帝制、走向共和的乱世枭雄,不在于复辟帝制,而是重点展现“家庭中的袁世凯”和“袁世凯的家庭”—— 一个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袁世凯,一个孝子,一个有10位夫人的男人,一个有32个子女的父亲,以及袁世凯的五夫人和他们数十位后裔的人生轨迹。
在袁世凯离世的这一百年里,他为他的子孙留下了什么?袁家的第二、第三、第四代,跟多数中国人一样,历经民国乱世、日军侵华、国共相争、共和国诞生、“反右”、“文革”及改革开放……身为袁氏后人,家族的背景对他们来说是福是祸?
本书全面展示了袁世凯及其杨氏夫人后裔的百年家族史,逐次讲述袁家四代数十人的人生故事,或平凡或跌宕,汇聚一起时便自然映照出袁氏一脉的百年沧桑。这也恰是百年中国历程中一卷镜像。在杨氏夫人这一支的后裔中,有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家袁克桓,有多位人民教师,有海外创业者,有政协代表,有普通的企业管理人员,也有艾美奖获得者,还有建筑师、神甫、画家、诗人、音乐家……
书中同时展示有179幅珍贵的影像图片,从袁世凯到他的五世玄孙,构筑了一道百年袁家人物群像的专题长廊,带我们重新认识袁家后人眼中的祖辈以及他们对家族身份的认知,感慨袁世凯后裔鲜为人知的往事。
2016年8月2日 已读
最近有几本关于袁家的书出版,论探讨袁世凯的地位根本不需要写其小字辈的故事,特别是这本感觉有受人之托为人立传的感觉,只说好不说坏,不知道算哪门子的百年袁家。
中国 人物传记 传记 历史
温故一九四二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0 (11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12 其它标题: 温故一九四二 / 温故一九四二 [Remembering 1942]
本书是作者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唯一独家授权的小说和电影故事完整版作品,也是首次面世的刘震云电影版《一九四二》。
刘震云的小说为调查体,简洁而不着一笔作者态度,却准确还原了1942年中国的大时代环境。极为苛刻却慧眼独具的王朔,对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不吝赞誉,力荐给冯小刚。冯小刚说:“我一口气看完,使我对本民族的认识产生了飞跃”,从此“把一九四二烙在了心上……”
电影故事经19年打磨,数易其稿,炉火纯青。书中冯小刚长序为难得一见的“惊世之言”,详尽记述了《一九四二》问世的艰辛与坎坷,极具震撼力!《温故一九四二》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作家刘震云的首部调查体小说,讲述了一个不能不为人知的、关于饥饿的故事。
刘震云形象地说:1942年河南因旱灾饿死的民众,相当于在那里建了三座奥斯维辛!冯小刚说:“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当年旱灾、蝗灾使粮食颗粒无收,哀鸿遍野,三千万民众离乡背井去陕西逃荒。刘震云为重温那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历史,走访灾难的幸存者,完成调查体小说,他也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记述者。
小说出版后,王朔几次力荐冯小刚拍成电影,然而从小说到电影,立项、驳回、修改、再立项……经历了19年的艰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电影故事中,刘震云以地主老范、长工栓柱、佃户瞎鹿与媳妇花枝一家等灾民的逃荒之路为主线,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等人的四处斡旋、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堪境况为副线,比小说更立体生动地再现了面对天灾时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态度。
2016年8月9日 已读
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合改编成剧本的,比如本书就是这种例子,改编完之后没有了那种死亡都无所谓的绝望。
中国 人性 历史 文学 社会
忍不住的“关怀” 豆瓣 Goodreads
8.5 (36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5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2016年8月13日 已读
一般般,总结一句话:敌人的敌人在敌人存在的时候是朋友,当敌人不存在的时候就要互相残杀了。所以,书生还是太天真。
中国 历史 当代史 政治 社会
从晚清到民国 豆瓣
晚淸七十年
7.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唐德刚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 - 6
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战国日本2:败者的美学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茂吕美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逆流而动的悲剧武将,有所不为的性情忠臣,共同谱写战国日本最动人心弦的命运交响曲!
时代最耀眼的舞台不属于他们,但面对无情的命运和强敌,他们不加辩解也无须求饶。
山本勘助——王尔德说过:“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独眼跛脚的勘助,何处寻伯乐?
上杉谦信——百战百胜的一代军神,却终生蜗居一隅。比起天下霸业,他真正想守护的又是什么?
黑田半兵卫——有时候人拼命为另一个人效力,不为名利,就单纯想得到一个赏识笑容或肯定眼光而已。
甲斐姬——一将功成万骨枯,当无数男子沦为硝烟弹雨中的炮灰,又有多少女人身不由己、甚至被迫拿起武器?
直江兼续——当主君以沉默保身,文武两兼的天下第一陪臣挺身而出,尽管换来的,是半辈子的颠沛流离。
伊达政宗——战国第一的奥州猛虎,在时不我与的局势下委曲求全,却从不曾忘记东北雪国的荣誉和理想。
石田三成——秀吉忠心耿耿的谋臣,从容不迫地顶下所有罪名,堪称滚滚历史浊流中的一道清流。
以下克上的年代,从来不乏悲剧人物。历史无情,一朝把人推到最耀眼的舞台上,转眼便又灭灯而去。当时代把你遗弃,困于他人之股掌,曾经的运气、以为自己能做点什么的雄心,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也就在这时,你真实的性情和人生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从来不乏新颖独到观察的Miya,继有滋有味的风情轶事后,将焦点对准了战国日本命运潮起潮落的七组人物。成王败寇的偏见层层剥去后,那些阴影下的模糊面孔、不曾想见的生活与命运,便在作者娓娓道来的精彩故事中,得以一一浮现。
2016年8月21日 已读
战国,再怎么写也写不出新意了。也就这样了!
历史 日本
文艺复兴的故事02: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的兴亡 豆瓣
わが友マキアヴェッリ―フィレンツェ存亡
7.2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田建华 / 田建国 中信出版社 2016 - 3
【内容简介】
盐野七生在这部著作中介绍了马基雅维利的一生,展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生活画卷。本书与作者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罗马人的故事》《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等在叙述上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又独立成篇,在历史长河中撷取一叶,铺陈发华,读来引人入胜。
本书可以说是通过马基雅维利的视线来看文艺复兴。第一部着力于介绍马基雅维利的生活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相关情况,交代时代背景;第二部重点介绍马基雅维利的职场生涯,包括主要经历、业绩、相关历史事件和遭遇;第三部着重介绍马基雅维利失意后的奋斗经历和著述生涯,介绍和评价了他的重要著作和成就。
-----------------------
【编辑推荐】
1、日本最受欢迎的历史作家之一,其前作《罗马人的故事》得到俞敏洪、王石、王巍等人倾力推荐,全套十五册累积印量已超百万册。
2、随书赠送精心设计的知识导图,一张图快速了解本书内容,纷繁历史,一图掌握。
3、读懂马基雅维利,就是读懂为君之道,一本当代中国管理者需要的书。如何作为一名君主、管理者?如何统治、管理一个国家、团体?这是所有时代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对马基雅维利来说,这是他倾其一生力求解答的问题。
4、这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燃烧生命,尽情释放,每个人都在创造一个时代。站在时代十字路口的我们,正在经历新的一轮“文艺复兴”。
-----------------------
【名人推荐】
需要称赞一下盐野七生,一个女性在写历史的时候,写出了男人写不出的气魄和壮烈来。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历史在她笔下如同缓缓展开的色彩斑斓的巨幅油画,栩栩如生又冷静透彻。盐野七生的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我曾带着盐野手绘的地图在佛罗伦萨四处寻觅马基雅维利的故居。在维罗纳的一个酒店里,看到一幅将意大利历史描绘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展示了几十个诸侯公国,几百个影响欧罗巴文明的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军事等名流的来龙去脉。一瞬间,我体验到了卑微和崇拜,也叹服盐野女士把握历史的勇气与能力。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
-----------------------
“鬼子”来了 豆瓣
7.6 (17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7
对于延续了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古老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最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洋鬼子”。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为何许多人不爱国?在不同的语境中,“民族主义”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又有何差别?中国近代的发展究竟应该以谁为师,而老师为何总是欺负学生?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民族复兴的枢纽?“中学”和“西学”到底谁“化”谁?这个世界有没有一个幸福终点站?
中国的出路有且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从跻身现代国家之林的角度看,“鬼子来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2016年9月11日 已读
《财新》专栏的合订本,很散,作者也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水准残次不齐,有些有真知灼见,有的好像是为了在deadline前交稿应酬一般,读到这样的书,只能说很遗憾吧。唯一的教训就是,以后再也不买专栏的合订本了,坑爹啊!
历史 近代史 随笔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3
近代中国有两个革命党:国民党和共产党。中国革命究竟走向何种方向,决定于国共两党的力量消长与较量。这场较量持续了将近三十年,最终,后起的、弱小的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并左右了中国后来的历史。两个革命党长期以来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党何以败,共产党何以胜?本书首度利用国共双方的各种档案文献及其他史料,对涉及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2016年9月29日 已读
1949年前的国共关系史,国共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藤上的两个果实。如果把蒋介石和毛泽东调换,我相信最后胜利的还是毛泽东。国共合谈了N次,只不过谈判桌上的表现还要看自己背后的武装势力。
中国 历史 政治 文化
中华帝国的法律 豆瓣
作者: [美]D・布迪 / [美]C・莫里斯 译者: 朱勇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中华帝国的法律》主要内容包括:D•布由系美国汉学界著名学者,其所著《中华帝国的法律》(由法学家C•莫里斯协助)一书,是迄今为止西方汉学家同类研究中最重要的著述之一。作者从清代案例汇编《刑案汇览》中精选出190例,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与评议占全书的过半篇幅,此种美国式案例分析研究法也是《中华帝国的法律》特色之一。展读此书,不但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清代法制,而且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当有亲切的认识。
2016年10月4日 已读
案例实录比较有意思,但我实在没兴趣一个一个的看下去。
历史 汉学 法律
民国人物过眼录 豆瓣
作者: 杨奎松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3
(历史学家杨奎松笔下的国共争议人物:孙中山、蒋介石、王明、向忠发……)
嫖娼被抓后变节的中共第三任总书记向忠发真是传统史家所说的“理论水平低、工作能力差”“贪污”“吃喝嫖赌”的挂名总书记吗?
两三周时间里,中央宣传部干事王明靠什么火箭般上升,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江南省委书记、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西安事变究竟为什么张学良冒险扣蒋,又为何转而决定放蒋?
留学苏联的蒋经国为何因一句玩笑差点“被枪毙”?
在这本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既有演讲整理,又有演绎历史的书里,学者杨奎松拨开历史迷雾,廓清事件、人物的本来面貌,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2016年11月17日 已读
这书名肯定是书商起的,白瞎了这么好的内容。
人物 历史 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