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普通心理学 豆瓣
7.5 (12 个评分) 作者: 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普通心理学》是国家教委推荐的一本高校心理教材,它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爱好者,电大、函选修心理学课程学员的参考读物。学科在发展,教材要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现状。因此,更新教材内容是教材修订的和项基本任务。这里包括适当补充和增加新的知识、删除某些相对陈旧的知识。例如,第二章在讲到小脑的功能时,补充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小脑在某些高级认知功能(如感觉分辨)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在记忆一章中,对“记忆的SPI理论”重新做了解释。在动机一章中增加了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补充了成就目标理论。在情绪一章中,根据近年来感情神经科学的新发展,修订了情绪与脑一节,介绍了情绪脑机制的两个回路的假设和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删去了原教材中“情绪与下丘脑”一节的内容。由于情绪调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我们对相关的内容也进行了补充。在人格一章中,我们进行了两个重要的调整,一是在介绍特质理论和类型理论后,增加了合理论一节,其中介绍了艾森克的人格到论,这样在结构上显得更严密些;另一个是重新改写了人格成因一节,使内容显得更完整。
点击链接进入: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李镇西茶馆 豆瓣
作者: 李镇西、孟丽华 2006
第一辑 对话篇
1.新课程标准与初中语文教学/3
2.放谈“下水作文”的利与弊/15
3.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26
4.语文教学也要“可持续发展”/38
5.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49
6.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艺术”/61
7.“综合性学习”你我谈/74
8.文言文的公开课如何“出彩”?/86
9.关于“对话”的对话/96
10.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学设计/108
1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你怎样“导入”?/120
12.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自主学习/131
第二辑 课堂篇
1.关于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的争鸣/147
2.我们这样上《范进中举》/157
3.感受《冬天》的暖意/168
4.《山中访友》四人谈/179
5.在“茅屋”前吟诵杜甫的诗篇/190
6.关于《我教 》的争鸣(上)/201
7. 关于《我教 》的争鸣(下)/212
8.《绿色蝈蝈》引出的碰撞/224
9.再次走进《冬天》的课堂/235
10. 品评《狼》的教学/247
11. 图文并茂赏《社戏》/258
12. 关于余映潮上《夏天也是好天气》的争鸣/269
13.《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及其争论(上)/280
14.《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及其争论(下)/289
15. 关于《不朽的失眠》的教学讨论/298
16. 关于活动课“绿的畅想”的争论/308
17.《乡愁》上课实录及点评/320
18.关于“生命作文”教学实录的讨论/331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豆瓣
作者: 李希贵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中的一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以宣传当代教育家事迹,反映教育家成长和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为宗旨。其内容有:乡村中学、穿越“雷区”、高密教育等。
学习论 豆瓣
作者: 施良方 2001 - 5
《学习论》通过对西方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概括,述评了刺激-反应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行为-认知学习理论等主要理论流派,并述评了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习性学习理论带来的挑战。它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一些新兴的学习理论,以期增进我国教育界对该理论领域发展新动向的了解。《学习论》还侧重于对学校学习的研究,对学习的基本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理论概括,介绍了学习的原理与策略,以有利于读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论》于1999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成果二等奖。
2020年6月19日 已读
施老师这名字有趣,施良方,给出好方子,可惜去世得早…一本综述性质的书,正经的学习科学可以说是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理学了…
心理学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起源、发展和现代转型 豆瓣
作者: 沈文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 8
《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起源、发展和现代转型:概念史的视角》讲述概念的历史语义学分析。在20世纪之前,所谓liberalarts(或liberal sciences,liberal studies),其本质的含义是“符合自由人身份的知识”或“符合绅士身份的知识”,liberal education的本质含义是“自由人的教育”或“绅士的教育”。在17—19世纪的英国,liberal具有两层最为基本的语义维度:①符合绅士身份的、绅士般的、高贵的、高雅的;②博学的、丰富的、广博的、通识性的。liberal education的概念一方面反映了古典教育的“雅”、“俗”分野,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古典教育“尚博”、“尚通”的基本精神。而在20世纪,liberal的基本语义是“自由的”、“解放的”。
教育学基础 豆瓣
作者: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教育学基础》介绍了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高师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公共课教育学的调查研究情况,于2000年底开始策划组织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的编写工作。2001年6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家、教师在北京召开了“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研讨会。会上,大家认真交流了各校教育学公共课教材的使用现状,深刻分析了现有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的特色与不足,在充分汲取现有一些优秀教材营养的基础上,初步拟订了《教育学基础》的编写提纲和编写体例。
2020年6月15日 已读 啊!(╯‵□′)╯︵┻━┻
教育学
教育的哲学基础 豆瓣
作者: 奥兹门, 译者: 石中英 / 邓敏娜 2006 - 9
《教育的哲学基础》(第7版)是在美国使用时间最长、再版次数最多的教育哲学教材之一。作者从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以人物为线索,介绍了历史上主要的哲学观点及其发展脉络,进而论述了各学说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课程、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具体主张。为了拓展读者的哲学视野,作者还集中概括了各学说受到的责难与批评,并节选了有代表性的论著,激发读者投入到更广泛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当中。不管是初学者,具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员,还是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是一本非常适用的参考读物。
学会关心 豆瓣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作者: [美] 内尔·诺丁斯 译者: 于天龙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版)》在第2版中,诺丁斯为我们再次描画一个崭新的教育蓝图。在这个蓝图里,学校教育,这样的思想为指导: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优长,这些优长应该在一个充满关心而非竞争的环境里得以培养。如果我们少谈一点责任,多讲一下关心,那么我们可以在一个教育系统内同时包容传统与进步教育的精华。
批判性课程 豆瓣
Critical Lessons:what Our Schools Should Teach
作者: [美] 内尔·诺丁斯 译者: 李树培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 1
《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旨在建议教师拓展课程内容的疆界与视域,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的阅读、思考与探究,践行整体主义的、更彰显自我的真实教学方式。《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有助于引发我们重新思考应教什么及为何而教,为我们理解教育和实践教育开启了新的视窗。
教育学原理五讲 豆瓣
作者: 康永久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 6
这不是一本大纲式的、罗列知识点和结论的教材,然而,却是一本融合反思、思辨与对话、激励的思考型教科书。书中集合了作者所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原理专业课堂上所关心并涉猎的课题,从普通教育学(general pedagogy)的层面谈到了教育的概念与理想、教育的历史发展、人的发展与教育、教育与社会发展及历史情境与教育学几个大的主题,及其下具有逻辑演进的拓展子题;当中融合了对教育的纲领性的理解及课堂师生对话而来的经验,实现了作者自身倡导的让课堂始终充满着“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对话”,“进一步洞悉身边教育的隐秘机制,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一种思考的习惯,与一套真知灼见”。
2020年6月14日 已读
天真的教育学者。ps.多次被笑到,尤其是“为什么伊万可以约翰不可以”
教育学
林间最后的小孩 豆瓣
作者: [美] 理查德·洛夫 译者: 自然之友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4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主要内容简介: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他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中,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令人惊异的断裂,今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缺少与自然的接触,洛夫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这是第一本总结了系统研究成果的书籍,指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与成年人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洛夫不仅仅敲响了警钟,也为恢复这一至关重要的联系提供了实际的方法。
2020年6月13日 已读 对《爱弥儿》的呼应,对《童年的消逝》的补充。“文化自我中心”和“自然缺失症”还是很有想象力的,说理不够深刻。
教育学
浪漫·自由与责任 豆瓣
作者: 檀传宝 2012 - 5
《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包括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与经济教育;道德教育与私生活;德育的可欣赏性或德育欣赏的可能性;“欣赏型德育模式”建立的现实性;从德育美学观到欣赏型德育等内容。虽然是文字记录无法复制演讲的现场感,但它具有另外一种优势——可以通过符号效应给读者留下无尽遐想、从容思索的空间。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当我再回看这些演讲记录时,我曾为其中某些片断感动过。这足以证明演讲和对话的文字记录确实有某种独特的思想交流的价值。
2020年6月12日 已读 谈大学生自杀那一讲,联系到了最近发生的事件,困顿。珍惜身体、诗化肉身、升华生命的人生信仰,确实是可教的吗?实现从肉身到灵魂的生命的全面安顿与呵护又何以可能呢?在信仰贫乏、圣化机制薄弱的生活里,心有所定,心有所安,因戒生定,因定生慧,谈何容易。“人生为一大事而来”,什么大事呢?向自己问吧。
有几篇在《中国德育》上看过,“欣赏型德育模式”还是很有创见的。谈得挺深刻的,但是如果只有教育工作者或学者读到这本就太可惜了,建议家长也读读,学生也能读读,自我德育吧。
最后一讲很是喜欢,能感受到檀老师“纯粹而真实的、有关教育的天真思索和浪漫情怀”!“真正的浪漫,是高度的精神自由和高度的社会社会责任感的完美结合。”
教育学
学生身体与教育真相 豆瓣
作者: 熊和平 2014 - 6
学生的身体早已被政治学、经济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学科逻辑过度诠释,进而沦为求知的工具。身体不仅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而且身体本身就是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学生的身体。作者通过身体现象学还原学生身体的事实与教育实践的真相,以期当代教育实践不至于在一条歧路上迷失得更远。熊和平编著的《学生身体与教育真相》共十章,包括基础理论部分的方法论研究,以及中小学生的体姿、发型、口感、空间感、性别意识等日常生活体验的研究。
2020年6月12日 已读 熊老师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老师,许多选题都很有趣,研究校园雕塑、作业本、课本涂鸦、校园歌曲、中小学校门口...是我向往的那类有情调的研究者了。话说这本书,读这本书一是从熊老师的论文过来的,二是因为自己也在做生活体验研究,来讨点儿经验,着实在这本书里学到了许多,尤其是在写作上,熊老师细腻、生动的文笔真的很迷人噢!在我目力所及范围内,这应该能算范梅南说的好的现象学教育学写作(国内)了吧!
教育学
杜威全集 豆瓣
作者: [美国] 约翰·杜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是在“现代语言协会美国作家版本中心”的指导下,在南伊利诺伊大学杜威出版项目合作研究的支持下完成的一个现代文版本。出版内容包括五卷:第一卷涵盖了1882-1888年期间的作品:第二卷(《心理学》),1887年作品:第三卷,1889-1892年作品,第四卷,1893-1894年作品:第五卷,1895-1898年作品。单行本《约翰·杜威著作导读》提供了杜威全集的导读文章,以及按主题排序的全部著作目录。
告别功利 豆瓣
Not for profit: why democracy needs the humanities
作者: [美] 玛莎·努斯鲍姆 译者: 肖聿 新华出版社 2010 - 11
《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内容简介:在这《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中,当代著名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从根本上批判了一种思想,即教育首先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她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导致更好的生活质量:忽视、嘲讽艺术和人文学科,将使我们大家的生活质量以及我们民主制度的健康陷入危险。
作者指出,从教育的历史上说,人文学科曾经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人文教育被认为是培养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公民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的目的走向了令人担忧的方向。急切地想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日益将培养学生的经济生产力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负责任的公民。这种以获利的技能为中心的教育是短视的,已经腐蚀了青年人质疑权威的勇气与能力,降低了他们对弱势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心,削弱了人们处理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的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缺失对健全的社会和世界是有害的。为改变这种状况,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抵制将教育降格为GDP的工具;相反,我们应该将教育和人文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成为对他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有责任心的公民。
爱情的教育 豆瓣
作者: [苏联] B·A·苏霍姆林斯基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 - 4
《爱情的教育》所收入的文章是根据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的手稿整理而成的。《爱情的教育》的特点是,它全面地阐述了爱情问题,它把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同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同非常重要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同需要指导年经人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爱情的教育》可供各种年龄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阅读。
元教育学 豆瓣
作者: 唐莹 2002 - 6
《元教育学》内容简介: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与国家教委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同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资助出版。
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第4版) 豆瓣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Mixed Approaches 4th Edition
作者: 伯克·约翰逊 / 拉里·克里斯滕森 译者: 马健生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9
·编辑推荐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研究方法?
研究的开展已经遍布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这本书所提到的研究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着,帮助了许多领域的人们增长知识、解决难题,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
学习研究方法让你学到如何针对一项研究提出问题,你会明白何时可以相信某个研究发现;判断哪些研究会比其他研究更站得住脚;你将学会提出问题,并开展研究,解决问题。
很多读者在职业生涯的某一时刻会被要求去做研究综述、撰写研究计划、设计问卷或是用实证的方式来验证某个观点。那么首先应该学会如何使用研究方法。
为什么要选择这本《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
这是一本平等对待不同类型教育研究的书,在500多页的篇幅中,它公平且客观地告诉大家每一种方法的长处及其适用情况,展示专家们如何进行高水平的研究,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每一种方法的介绍都同样详细,而不像很多书那样只强调某一种而忽略其他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如能仔细而正确地使用,书里所有的研究方法都能在你的研究中发挥其优点。
《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这本书所特有的结构让有关教育研究的学习变得更轻松,也更结合实际。除了时事短文把日常事件和每章关注的研究问题联系起来之外,每章开头都有目标清单,以帮助学生思考他们到底将学到什么;行文中会有及时的复习问题帮助巩固知识点;在每章结尾都有小结、重要术语列表、问题讨论、研究练习、行动研究日志、相关网站和推荐阅读。
·内容简介
根据研究过程的主要内容或步骤,本书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以宽泛的方式定义科学,说明研究的一般过程。然后讨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接着描述研究过程中的探索(知识产生)和验证(知识验证)的部分。
第二部分研究设计详细地解释了如何提出研究设想、撰写文献综述、提出研究问题与假设以及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也解释了教育研究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写知情同意书。
第三部分研究基础讨论一些研究者充分理解或实施一项研究前必须知道的概念,如测量,六种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测验法、问卷法、访谈法、焦点小组讨论法、观察法以及二手资料或现有资料收集法。然后详细介绍选择被试样本的步骤。最后详细论述定量、定性和混合研究中效度和信度的重要性,说明影响研究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供具体方法用以防止错误的发生。
第四部分选择研究方法广泛讨论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说明如何适当地使研究设计与不同的问题相匹配。我们介绍了下列定量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单一事件研究和非实验定量研究,还介绍了下列定性研究方法:现象学、民族志、个案研究、扎根理论以及历史研究。最后介绍了混合研究方法。
第五部分分析数据用两章讲解定量数据的分析(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用一章讲解如何分析定性研究与混合研究的数据。
第六部分撰写研究报告提到如何用可以在教育杂志上发表的格式来准备研究报告。
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豆瓣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作者: 莎兰.B.麦瑞尔姆 译者: 于泽元 2008 - 1
《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在质化方法的研究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及报告的撰写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为读者提供了充满实践智慧的指导和建议。与一般的同类书相比,《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有两个特点,其一,作者在论述的始终都贯穿了一些案例进行说明,使论述显得很系统、清晰。其二,《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将个案研究方法放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即在每一个研究方法之后都特别讲述了其在个案研究中的运用,这对于对个案方法有偏爱的朋友有特殊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