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四卷) 豆瓣
作者: 吴式颖 编 2002 - 1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4卷)(精)》研讨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流派,阐述各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解释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
蒙田随笔全集·第一卷 豆瓣
作者: [法]米歇尔·德·蒙田 译者: 马振骋 2018 - 2
▲马振骋凭一己之力,花费五年时间,手写译完《蒙田随笔全集》,获“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以伽利玛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蒙田全集》为底本,并参考收在《七星文库》中的《蒙田全集》译出。
▲穿越四百多年的历史,让蒙田的生命在中华语境中得以再生和延续。
——————
《蒙田随笔全集》,共一百零七章,分第一、二、三卷,八十余万字,是蒙田随笔的全译本。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全集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他的随笔全集是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其散文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不仅在法国散文史上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而且在世界散文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
在超群绝伦的作家中,如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所有读者不论什么年纪,处于什么时际,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心灵;而另一些作家只是在特定的时刻才显现其全部意义。蒙田属于后一种。要能够欣赏他的真正价值,年纪不能太轻,人生阅历与挫折不能太少。他思想的自由与正直给我们这一代被命运抛入纷扰乱世的人,带来了最珍贵的帮助。
——斯蒂芬•茨威格
这样议论自己,辨析自己飘忽的思维,把灵魂在其惶惑、变动、未完满状态下的重量、色彩与曲折和盘托出。这个艺术只属于一个人,他就是蒙田。几个世纪过去,总是有一群人站在这张画像前,凝视它的深度,看到里面反映出自己的面孔;他们停留愈久看到的愈多,也永远不能说清楚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由于对最精微的心理不断地检验与观察,所有这些组成人类灵魂的摇摆松动的零件,经他的调试最后完成了一次神奇的组合。在他的十指之间掌握了这个世界的美。他完成的是幸福。
——弗吉尼亚•伍尔夫
在我的精神里,或许还在我的肉体里——谁知道呢?——都有蒙田对离经叛道的爱好。有这么一个人写作,增加了世人对生活的乐趣。
——尼采
教育社会学 豆瓣
作者: 吴康宁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 6
《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在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德育改革和公民教育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可能性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教育社会学》首先对公民、公民教育、德育等概念予以澄清,然后论述了社会变迁与公民教育的互动关系,并对我国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全面阐发,最后借鉴国外公民教育思潮与实践经验,对我国公民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进行了建构尝试。
《教育社会学》有关我国公民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动我国德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促进培养合格公民提供了有益参考。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 豆瓣
作者: 吴式颖 编 2002 - 1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3卷)(精)》研讨了中古时期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流派,阐述各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解释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
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 豆瓣
作者: 夸美纽斯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 6
《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是著作《大教学论》的解析,《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最重要的教育著作,但实际上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教学论的范围,共三十三章,可以分成六个组成部分,涉及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它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是教育学从综合性的知识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起点,它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史上一个全新阶段的开端。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 豆瓣
作者: 吴式颖 编 2002 - 1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1卷)(精)》研讨了古代东方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流派,阐述各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解释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
学校在窗外 豆瓣
作者: 黄武雄 首都师大 2009 - 2
《学校在窗外》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深入人存在于世界的原始趣向,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作者探询一连串的根本问题:“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抽象与想象相互矛盾吗?”、“为什么要学语文与数学?”、“教改发生了什么事?”。
作者在书中与读者一起静静思索,一扇大窗缓缓开启,望向窗外是远方因想象而愈见真实的景致,无尽的视野,像马蒂斯不断描画的窗外,想象世界逐渐与真实世界合而为一。
继《童年与解放》之后,作者将关注的焦点从人的自然能力转移到属于文明的抽象能力,一步步揭露它的面目。
点击链接进入尊师园书坊:教育人文精品:
童年与解放
学校在窗外
教育名家论教育
杜威全集 豆瓣
作者: [美国] 约翰·杜威 2010 - 9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第三卷以对乔治·西尔维斯特·莫里斯的悼念开篇。莫里斯是杜威以前的老师,他在1886年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时把杜威带到该系。1889年莫里斯的逝世,使密歇根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的职位产生了空缺。于是,杜威在明尼苏达大学只呆了一年之后,便返回密歇根大学填补该职。本书以杜威关于勒南的两篇文章中的第一篇作结,因而包括了其1889年至1892年期间的所有著述。
31篇文章和2篇教学大纲(其中一篇相当于一本书的篇幅)是按编年顺序排列的;其中有杜威关于逻辑及其第一本伦理学著作的最早的综合性陈述。杜威对其重要文章“逻辑理论的当代定位”的经过水笔修正的长条校样,最近在公开法庭出版公司的论文中被发现,这使人们首次能够得知杜威最终定稿时的实质性改变和修正。而某些长条校样的复印件,也提供了对作者的工作方法的有价值的了解。一份对其变更之处的完整列表,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他在修改《一元论者》中的论文清样时的思维过程,这是直到现在才被发现的唯一一份修改稿,因为明显的是该杂志在送去出版前没有收到他修改后的清样。
主编乔·安·博伊兹顿详细记述了类似的其他文本研究,这使杜威的“早期著作”在美国哲学著作版本中显得独一无二。其中一项文本研究“关于(《应用心理学》的说明”,通过文献证明了一个事实:尽管杜威通常被列为该书的合著者,但詹姆斯·A·麦克莱伦(James A.Mclellan)才是该书唯一的作者。
1891年为密歇根大学的学生出版物《内陆人》所写的6篇未署名的短文,已经被确认为是杜威的作品,均被收入本卷。这些文章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杜威的信念,即哲学应当被用作一种阐明当代境遇的手段。因此,这些文章为现在认识他的早期著述增加了新的维度。
教育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作者: 诺丁斯 译者: 徐立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教育哲学》主要内容:因为在社会实践中蔓延的和广泛感觉到的困难,哲学问题产生了。但这一事实被掩盖了,因为哲学家成了运用技术语言的一种专业化的阶级,这一技术语言与人们表述直接苦难的语言不同。但在一种体制非常有影响的地方,它与利益冲突之间的联系将被人们发现,这一利益冲突要求某种社会调适计划。在这一点上,哲学和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显现出来。事实上,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利的位置,与技术语言不同,从这一有利位置出发,哲学讨论的意义将会渗透到人类……
必要的乌托邦 豆瓣
作者: 张行涛 2003
作为一个历史久远的话题,在世纪之交对考试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具有特定的意义。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等级结构经历着剧烈的变动,任何人都希望能进入社会的上层,而考试这一手段正是芸芸众生进身的阶梯。在等级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考试,如何分析考试影响下的学校教育,是本研究的关注焦点。在本书中,笔者尝试着提出“考选世界”这样一个概念。将其置于等级社会的背景中,试图对考试进行社会学的解释。
通过要素方面的考生、考官、考场和考卷,互动方面的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和士仕互动,本研究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考察考选世界。通过研究,本书指出考选世界最终只是一种等级社会的遴选机制,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造就着等级的结果;考试在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并在等级社会中产生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书可作为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及考试研究人员的重要读物。
“接班人”的诞生 豆瓣
作者: 程天君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中培养“接班人”是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及教育目的。紧扣这一魂灵性的教育主题并持守“一滴水见太阳”的研究意识,笔者求索于教育“内外”,游走于学科“之间”,试图对学校教育中的政治仪式进行分析、批判与建构三位一体的打通性研究,呈现一幅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学图景,显扬一种改良国人心理基因的教育担当,尝试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学校政治社会学”。
娇惯的心灵 豆瓣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
6.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格雷格·卢金诺夫 / [美] 乔纳森·海特 译者: 田雷 / 苏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7
为什么中产阶级的家长都成了“虎爸虎妈”,作为“直升机式”教育方法的信徒,把孩子们照看得密不透风?
为什么这些中产阶级的孩子,虽能在学术履历的“军备竞赛”中脱颖而出,却在青春期时成为前所未见的脆弱一代,从焦虑到抑郁,这一代似乎毫无免疫力?
为什么生于互联网时代,孩子们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为什么大学也失去了教育者的担当,把学生当作永远都对的消费者,迎合学生成为改革目标,一时间,几乎所有文明传统关于教育的智慧都被抛在脑后?
《娇惯的心灵》是一部“社会科学的侦探小说”,作者抽丝剥茧,回答了“钢铁”是怎么没能炼成的美国故事。对于任何一位关注教育、青少年心理,以及互联网一代的读者都值得一读。
亚马逊网站4.7星好评 | 甘阳 童世骏 施一公 渠敬东 联袂推荐
《彭博商业周刊》2018年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100本书
--------------------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
生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杀率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心理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首要问题。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脆弱的一代”。这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归咎于“娇惯”的孩子,全社会应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变。
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 豆瓣
作者: 陈向明 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 1
《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讲述质的研究论文究竟是什么样子?质的研究者如何在“实地”开展工作?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及选择研究对象?根据什么来建立思维框架?如何进入研究现场并与研究对象建立和保持关系?在收集和分析材料时采取何种策略?如何得到研究结论?如何检验研究结果的质量?——以上种种都是质的研究的初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2020年8月3日 已读
读了后三份研究,每一份都突出了质性研究者“把自己作为工具”的特点,一个好的(有情调的)质性研究者一定擅长与自己沟通。也非常认同量化研究上的“信度”对于质性研究没有意义的观点。二读《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大二的时候上质性研究用的范本,确实非常经典;《“我”的试读》呈现得比较完整,这份研究的思路对研究大学中的xxx现象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教育学 研究方法
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 豆瓣
作者: 汪丁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内容介绍:汪丁丁从教育是最最难的一件事讲起,指出转型期中国教育诸多严重危险的弊端及其成因。作者进而阐明了教育的三重目的、早期教育的脑科学和心理学依据、跨学科教育的主旨,以及知识与灵魂、知识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塑造成了半成品的年轻人,都能从本书中得到思考和行动的力量以及方法。让我们重复鲁迅那句话“救救孩子”,也救救我们自己。
《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是“青年对话录”系列之一。
2020年7月29日 已读 1.语言和观点都不艰深,大多数篇幅都不长;
2.做跨学科教育的可以看看,有实验实例、方法和总结;
3.教育变得危险起来是由于应试教育与官僚化的教育管理体制的结合,追求培养“有灵魂的专家”的跨学科教育面对的最大障碍不是师资和生源,而是体制;
4.从神秘主义出发进行自我反思也许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方法(虽然也别太过了)...细细想来我身上的一些特质可能是因为我是个天蝎座导致的...
教育学
教育的价值 豆瓣
作者: [西]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2012 - 4
《教育的价值》,本书内容提要:每每说起我们这个时代的担忧,人们都会提及暴力、种族主义、不宽容、药物滥用等,最后往往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些问题都应在学校里解决。但是我们也知道,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教育危机,老师、父母、学生之间充满各种各样的混乱,在当今动荡的世界中,作为个人,该如何面对、把握、乃至教育孩子……
2020年7月29日 已读 费尔南多没把这本书写成我期待中的《教育学的邀请》
教育哲学 教育学
学校文化学 豆瓣
作者: 余清臣//卢元凯 2010 - 3
《学校文化学》内容简介:保持和激发学校活力要求现代学校必须关注学校文化建设问题,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从我国开始关注学校文化问题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学校文化的关注和探索也有2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学校文化的概念时至今日也不是很清晰,因此更难有非常标准的学校文化建设模式。一切还都在探索中,这也是我们编写组织《学校文化学》一书的一个现实原因。
2020年7月27日 已读 比较保守、教科书式,举的例子还挺有代表性的。翻阅,记录了一些感兴趣的东西。
教育学 文化研究
与儿童对话 豆瓣
作者: 加雷斯·B·马修斯 译者: 陈鸿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已被译成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出版,其教育理念广为人们所接受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在这本小书里,马修斯教授提供了许多真实案例可以让成人思考与孩子说话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些案例背后的哲学与心理学理论背景,让有兴趣的成人能更进一步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认知儿童思维发展的能力,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台湾儿童哲学家 亲子阅读专家 陈鸿铭
《与儿童对话》记录了一位老师与八个小学生之间的十一次课堂对话。对话的主题有“植物会不会快乐”、“奶酪是草做的吗”、“时光旅行到底可不可能”,等等。每次讨论均以一小段原创故事做引子,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任孩子自由思维、天马行空般发言,最后融合所有孩子的讨论,将故事编完整。这样的课堂教,其实就是用故事启发儿童的思维,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倾听、思考和表达。
2020年7月24日 已读
马修斯该是多柔软的一个人,小心又热情地看护孩子对未知的好奇心。“花儿也是会感到快乐的。”
教育哲学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