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 豆瓣
作者: 保罗・弗莱雷 译者: 顾建新 / 赵友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11
本书是影响力教育理论译丛中的一册,书中收录了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这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而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与勇气奉献,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非常值得一读。
这本冠以教育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与勇气奉献。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译林出版社 2012 - 2
尼采在本书中批判了当时德国大学和文科中学教育中存在的两种倾向。一种是扩大教育外延的倾向,大学和文科中学大规模扩招,模糊了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使教育沦为谋生的手段。另一种是缩小教育内涵的倾向,削弱人文教育,教育沦为学术分工的工厂和国家利益的工具。在尼采看来,真正的大学和文科中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哲学悟性、艺术直觉和古典人文修养,为天才的诞生和文化的创造培育适宜的土壤。
去学校化社会(汉英双语版)/万千教育 豆瓣
作者: 伊万·伊利奇(Ivan Illich) 译者: 吴康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 - 9
1994年,Deschooling Society的繁体中文版《非学校化社会》(吴康宁译)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引起了海峡两岸学者强烈的关注和持续的研究兴趣。为了满足我国大陆读者阅读该书的需求,万千教育编辑部约请有名教育社会学者吴康宁教授重新翻译了这部巨著。
论教育学 豆瓣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译者: 赵鹏,何兆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论教育学》和《系科之争》是康德的两部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前者是他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的讲义,后者则是他在不同时期撰写的三篇论文的集合,内容主要是讨论大学中哲学(康德这里指广义的以理性知识本身为目的的理论研究)与实用学科(以及知识界与政府)的关系。这两部作品是我们了解康德教育思想的基本材料。
教育的目的 豆瓣
The Aims of Education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怀特海 译者: 徐汝舟 三联书店 2002 - 1
本书英文原版首次出版于1929年,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 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活与活力,反对学生灌输知识,面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路教育便无从谈起。”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参考与指导价值。
什么是教育 豆瓣
Was ist Erziehung?
作者: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 邹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本书中所讨论的是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现代教育;教育的本质与现代;现代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应如何进行。
后现代课程观 豆瓣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作者: (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 译者: 王红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 9
本书运用宏观综合的视野,描绘了后现代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以寻求取代现代性的单向独白式权威教育。作者首先深刻批判了西方受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认为这种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已沦为一种封闭性的科学教条,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一个环节,教育与课程从而被彻底工具化了,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的价值被彻底泯灭。
作者进而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技理性的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这种课程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混沌学、过程哲学等思潮,提出了以“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为标准的后现代课程设计理路,这是对具有工具理性性格的“泰勒原理”的真正超越。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 豆瓣
作者: 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 6
本书为近年来在美国引起巨大影响的不可多得的教育研究名著。书中论述了一百多年来美国教育研究的历史,从美国历史的角度来阐述与美国教育研究相联系的美国现实问题,把教育研究的历史既看成是一门科学的历史,又看成是正在进行着的美国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而揭示了令人困惑的美国当代教育研究的历史背后的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过程。本书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教育历史、改进中国教育现实的一面镜子。
译者前言1
中文版序3
英文版序5
导言缓慢的演变:教育成为大学研究的课题1
第一部分
科学的探索:早期的教育研究
第1章 勉强的伙伴:心理学家转向教育23
第2章 专业化与孤立化:教育研究成为一种职业41
第3章 技术带来的影响:测验与学校调查69
第二部分
不和谐的音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课程研究
第4章 政治、赞助和创业:课程改革的动态过程103
第5章 发展的观点:批评家挑战教育决定论128
第三部分
优秀与平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与教育研究的潜能
第6章 对抗的领域:学科与教育163
第7章 提供基础与放弃支持:联邦政府对教育研究的作用184
第8章 促进学习与改革:教育研究的新方向212
结论教育研究的重构231
注 释246
索 引305
译者简介359
解释学与教育 豆瓣
hermeneutics and education
作者: 【加】加拉达尔 译者: 张光陆 2009 - 6
《解释学与教育》的观点将被广泛引用,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以解释学为基础的教育改革的权威。作者从哲学角度详实地探讨了四种类型的解释学及其四个核心原则,接着他在当代的教育理论中寻求相同的观点,并且表明解释学反思能否或如何充实每一种教育观。并且基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作者也大胆地对解释学反思本身进行批评。
潘懋元教育口述史 豆瓣
作者: 潘懋元 2007 - 1
潘懋元,教授,广东揭阳人,生于1920年。青年曾在汕头时中中学(四中)、海滨中学(侨中)就读,参加青抗会革命活动。其后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
潘懋元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顾问、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现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兼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天津教育科学院、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深圳大学等30多所研究机构和大学兼职或名誉研究员、教授。
潘懋元教授在50年代就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中全会之后他的倡议得到全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与支持。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正式列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潘懋元教授所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奠定了这一新学科的基础。
1978年潘懋元创办并主持了全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1981年开始招收中国第一批高等教育学硕士生;1984年教育部将该室改所并下达编制,潘懋元教授被任命为所长;1986年该所被评为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潘懋元教授被评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科博士生导师,并开始招收第一批高等教育学博士生;1988年该所被评为全国教育学重点学科点;1998年,该学科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000年在该所基础上成立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被评为全国文科重点科研基地之一;2004年以该所为基础,建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扩大研究范围,并增加研究生数量。1991年他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获得国务院特别津贴待遇;1999年,英国Hull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2001年,他坚持数十年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成就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潘懋元教授在高等教育理论方面的主要编著有《高等教育学讲座》(1983)、《高等教育学》(1984)、《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1995)、《新编高等教育学》(1996)《潘懋元论高等教育》(2000)、《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2001)、《中国高等教育百年》(2003)、《传承与变革》(2004)、《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2004)等10余部,已培养了高等教育学科硕士、博士100余名。
继承人 豆瓣
8.7 (22 个评分) 作者: (法)布尔迪约等 译者: 邢克超 商务印书馆 2002 - 11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ISBN:9787100034883,作者:(法)P.布尔迪约(Pierre Bourdieu),(法)J.-C.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著;邢克超译
论人类的教育 豆瓣
作者: [德]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译者: 朱雁冰 华夏出版社 2008 - 10
本文集收入有莱辛的绝对原创性论著《论人类的教育》,莱辛通过研究历史上几位重要思想家,思考启示与历史问题,重新思考人类的神圣教育计划,从根本上通过历史性的理解来沟通启示与理性。本书还收有莱辛的精彩对话《恩斯特与法尔克》等以及注疏。
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 豆瓣
作者: 高德胜 2008 - 6
《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主要内容:电子媒介和网络的盛行,全球化、城市化的宏大浪潮,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人的精神危机的凸显……在历史的尺度上,这些都是当今人类共同的时代肖像。全球化使我们第一次真正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中,城市使大量陌生个体聚集,进入“瓷器时代”的现代家庭已不再能给人以安全感……面对时代的挑战,教育何为?回归生活的教育,应关注时代境遇。道德教育固然不可能独负重荷,却可以用自已绵长而坚韧的力量,扶持我们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洞察未来的方向。
无声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梁晨 / 张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8
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革命。
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的子女逐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这场革命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革命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彻底改变了。
本书利用1949—2002年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片的翔实材料,力图将这一革命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