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 豆瓣
作者:
[德]沃夫冈·布雷钦卡
译者:
彭正梅、张坤
2008
- 5
教育哲学译丛是对西方教育理论和哲学的系统考察,系统地对国外教育的理论思考进行系统的译介,以期把握西方教育和实践的理论底蕴,以帮助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理解国外教育实践的哲学背景。
伟大教育家的学说 豆瓣
作者:
罗伯特·R·拉斯克
/
詹姆斯·斯科特兰
译者:
单中惠
/
朱镜人
2012
罗伯特·R·拉斯克、詹姆斯·斯科特兰编著的《伟大教育家的学说(精)/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选取了20世纪西方著名教育史学者撰著的研究教育史的著作,这些流传广泛的名著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丛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经典性。入选书目是在西方教育界流传广和影响大的著作。二是独特性。入选书目是能体现西方教育史学界不同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著作。三是代表性。入选书目是西方教育史研究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在我国首次策划和出版“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无疑会有助于我国教育工作者开阔教育视野和拓宽教育思路,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译丛”将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学生、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以及教育行政干部,提供一套经典的和重要的西方教育史读物。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译林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尼采三十岁时发表的一部充满激情的著作,以叔本华为范例,阐述了他对哲学家的品格、哲学的使命、哲学与人生及时代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他指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且都只有一次人生,因此都应该承担起“成为你自己”的责任,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 。青年人之所以需要教育家即人生导师,原因在此。哲学的使命是站在生命之画面前,解释其完整的意义。为此哲学家必须是真实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在自己身上战胜时代的弊病。尼采认为,用这个标准衡量,学院哲学家是冒牌哲学家,他主张取消国家对哲学的庇护,把哲学从学院里驱逐出去,以此来捍卫哲学的纯洁性。
保守主义的大学理想 豆瓣
作者:
作者王晨
/
编者张斌贤
2008
大学理想中保守理智结构是本书的主要概念,对它的研究和论述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本书在界定保守理智结构的基础上,把西方保守主义大学思想的历史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在第一阶段,即保守理智结构的史前时期,保守理智结构还不具有自身的确定形态,虽然出现了较多的关于大学目的、自由教育的论述,但它们的角度与此后的角度并不完全相同,也不系统不完整。但这一时期的发展为此后保守理智结构的确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准备。在第一章所讨论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状况。而此后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确立阶段,延续发展阶段和新思维阶段。此后各章分别就这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共同的思想因素阐释了每个阶段的鲜明特征。
目录
导言
一、概念界定
二、学术史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保守主义大学理想的史前史
第一节 教派的大学
第二节 “idea”的出现与展开
第三节 19世纪的革新派与反对派
第二章 保守主义大学理想的形成
第一节 纽曼大学思想的渊源
第二节 纽曼大学思想的教义学
第三节 大学理想的确立
第三章 保守主义大学理想的延续与实践
第一节 文化与人文主义的保守派
第二节 赫钦斯与“名著运动”
第三节 新保守主义的兴起
第四章 保守主久的新思维
第一节 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第二节 布鲁姆身份认同的困境
第三节 布鲁姆的价值
结语
一、保守主义大学理想的特征
二、保守主义大学理想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目录
导言
一、概念界定
二、学术史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保守主义大学理想的史前史
第一节 教派的大学
第二节 “idea”的出现与展开
第三节 19世纪的革新派与反对派
第二章 保守主义大学理想的形成
第一节 纽曼大学思想的渊源
第二节 纽曼大学思想的教义学
第三节 大学理想的确立
第三章 保守主义大学理想的延续与实践
第一节 文化与人文主义的保守派
第二节 赫钦斯与“名著运动”
第三节 新保守主义的兴起
第四章 保守主久的新思维
第一节 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第二节 布鲁姆身份认同的困境
第三节 布鲁姆的价值
结语
一、保守主义大学理想的特征
二、保守主义大学理想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豆瓣
作者:
[美国] 约翰·杜威
译者:
姜文闵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 1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作者杜威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我们怎样思维》和《经验与教育》是杜威的两部代表作。它们围绕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经验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深刻反映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了解和研究杜威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的绵羊 豆瓣 Goodreads
Excellent Sheep
7.7 (51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德雷谢维奇
译者:
林杰
九州出版社
2016
- 4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即将辞去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这些问题。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周之内,它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次(后来的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00万次)。很明显,这篇文章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从那之后,他开始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发表演讲,跟学生们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也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并倾听和了解了他们的答案。这本书就是他对这段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在本书当中,作者德雷谢维奇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
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内里,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藤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
本书自2015年5月上市以来,在美国社会引起广泛争议,迅速成为《纽约时报》、《新共和》、《洛杉矶时报》等各大媒体追捧的话题,在国内也得到了南方周末、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网、环球时报、外滩画报等媒体的报道。
在即将辞去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这些问题。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周之内,它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次(后来的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00万次)。很明显,这篇文章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从那之后,他开始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发表演讲,跟学生们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也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并倾听和了解了他们的答案。这本书就是他对这段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在本书当中,作者德雷谢维奇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
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内里,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藤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
本书自2015年5月上市以来,在美国社会引起广泛争议,迅速成为《纽约时报》、《新共和》、《洛杉矶时报》等各大媒体追捧的话题,在国内也得到了南方周末、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网、环球时报、外滩画报等媒体的报道。
失去灵魂的卓越 豆瓣
作者:
哈瑞·刘易斯
译者:
侯定凯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 8
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
哈瑞·刘易斯向我们描绘了美国常春藤联盟大学,如何迅速从教育机构(ivyleague.edu)演变成商业性机构(ivyleague.com),而哈佛又如何成为这一进程的引领者。哈瑞·刘易斯是一个勇敢的人,他写了一部大胆的书。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哈佛教育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大胆的书,它道出了哈佛这座我喜爱却被破坏了的大学里的真相。本书也是哈佛复苏的一个起点。
——康乃尔·韦斯特(Cornel West)(普林斯顿大学宗教学教授)
这里有哈佛学院前院长对哈佛教育的尖锐批评。书中作者对朋友的真诚态度和对大学“分数贬值”现象的辩护,尤其给人以深刻印象。
——哈维·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哈佛政府管理学教授)
哈佛是最完美的吗?众所周知,美国各顶尖研究性大学正为追求卓越地位展开空前的竞争。就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哈佛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在争夺优质师资和生源的过程中,哈佛忘记了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
《失去灵魂的卓越》的作者哈瑞·刘易斯在哈佛任教30多年,其间有8年时间担任了哈佛学院院长一职。他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向读者描述了这所著名大学是如何放弃教育宗旨的。哈佛的地位独一无二,是美国最富有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不管结果如何,哈佛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其他大学仿效的典范。刘易斯教授从热议中的“分数贬值”问题、哈佛在处理性侵犯案件上的争论和劳伦斯·萨默斯校长充满争议的领导风格等问题着手,为我们分析了哈佛这所著名大学的失败之处。他还细致地回顾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哈佛的办学目标如何从真正的教育向迎合消费者需求方向发展的,并提出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失去灵魂的卓越》以明晰、清新和坦率的笔触,启发读者反思我们过去对著名大学的评价方式。美国著名大学迷失办学方向的现象并非无关大局——哈佛、耶鲁、斯坦福这些著名高等学府引领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航向,这些学校的身上维系着我们未来的希望。现在我们需要质问:这些学校是否辜负了人们寄予他们的期望!
哈瑞·刘易斯向我们描绘了美国常春藤联盟大学,如何迅速从教育机构(ivyleague.edu)演变成商业性机构(ivyleague.com),而哈佛又如何成为这一进程的引领者。哈瑞·刘易斯是一个勇敢的人,他写了一部大胆的书。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哈佛教育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大胆的书,它道出了哈佛这座我喜爱却被破坏了的大学里的真相。本书也是哈佛复苏的一个起点。
——康乃尔·韦斯特(Cornel West)(普林斯顿大学宗教学教授)
这里有哈佛学院前院长对哈佛教育的尖锐批评。书中作者对朋友的真诚态度和对大学“分数贬值”现象的辩护,尤其给人以深刻印象。
——哈维·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哈佛政府管理学教授)
哈佛是最完美的吗?众所周知,美国各顶尖研究性大学正为追求卓越地位展开空前的竞争。就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哈佛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在争夺优质师资和生源的过程中,哈佛忘记了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
《失去灵魂的卓越》的作者哈瑞·刘易斯在哈佛任教30多年,其间有8年时间担任了哈佛学院院长一职。他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向读者描述了这所著名大学是如何放弃教育宗旨的。哈佛的地位独一无二,是美国最富有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不管结果如何,哈佛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其他大学仿效的典范。刘易斯教授从热议中的“分数贬值”问题、哈佛在处理性侵犯案件上的争论和劳伦斯·萨默斯校长充满争议的领导风格等问题着手,为我们分析了哈佛这所著名大学的失败之处。他还细致地回顾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哈佛的办学目标如何从真正的教育向迎合消费者需求方向发展的,并提出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失去灵魂的卓越》以明晰、清新和坦率的笔触,启发读者反思我们过去对著名大学的评价方式。美国著名大学迷失办学方向的现象并非无关大局——哈佛、耶鲁、斯坦福这些著名高等学府引领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航向,这些学校的身上维系着我们未来的希望。现在我们需要质问:这些学校是否辜负了人们寄予他们的期望!
高贵与卑贱的距离 豆瓣
作者:
周宗伟
2007
- 3
《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内容共分四章,分别为“差别”、“控制”、“对抗”、“抉择”,也即反映了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被生产利用的四个不同过程。第一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差别利用及制造的过程进行分析。以学校为核心的整个教育体系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机制,第二章主要对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行为中的“控制”问题进行考察。在反映学校文化的日常生活中,各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技术总是被教师与学生灵活机巧地运用着。第三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这种抵制术进行深入剖析。对于社会的控制,作为个体的人时常处于“两难”的状态,人们不得不通过一种观念的“换算”权衡利益得失,以便做出合适的选择。第四章即描述了学校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换算”与“选择”现象。在结语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种教育的理想。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豆瓣 谷歌图书
7.5 (18 个评分)
作者:
程猛著
Beijing Book Co. Inc.
2018
- 12
其它标题: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读书的料”在此指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并进入精英大学的中国农家子弟。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本书对他们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文化生产进行了深描,揭示了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意义。通过展现这些中国农家子弟的文化自主性,剖析循规本身的创造性及其与文化生产的内在关联,本书突破了“底层缺乏文化资本”这一为学界默认的观念,提出了底层文化资本理论。本书也特别关注了这样一种文化生产的暗面,直面了“子不承父业”的阶层跨越之旅对个体道德、情感和文化世界的冲击。
学校生活社会学 豆瓣
作者:
刘云杉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9
《学校生活社会学》内容简介:我们怀着兴奋、不安与期盼的心情,把这套《教育社会学》丛书奉献给新世纪的读者。 我们确实很兴奋! 我们的兴奋不为别的,就为我们自己多少也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一点努力。如同我国许多社会科学学科一样,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我国的教育社会学起步并不算太晚。早在1922年,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先生就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著作《社会与教育》;在其后至1949年的27年间,诸多学者或翻译、或著述、或开课,都为创建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战火频仍、国破民乱的社会状况虽可催发出一些揭露与呐喊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能刺激某些人文学科的发展,却难以在总体上为社会学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这一时期的我国教育社会学既未能像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初创时期那样,完成在制度上确立独立学科地位的全部过程,也未能对教育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与我国教育中的诸多社会学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至于194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不仅未能得到发展,甚至连生存权利也被彻底剥夺,教学与研究完全中断——整整30年呵。要知道,这30年可是西方教育社会学群雄四起、迅速发展的30年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们便不得不进行教育社会学发展史上迄今闻所未闻的所谓“学科重建”。由于专业人员的匮乏、研究经费的短缺以及学术精神的萎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感到这一学科重建工作的举步维艰……
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尽管这一重建工作存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我们的研究队伍、尤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毕竟在逐渐壮大,我们的研究领域毕竟在逐渐扩展,我们的研究水平也毕竟在逐渐提高。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终于从初始时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为主、分支领域性研究为辅的状况,逐步转变为后来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与分支领域性研究并重的局面;直到发展为现今的以分支领域性研究为主、学科概论性研究为辅的格局。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者中终于有一批人能对教育社会学的特定分支领域进行专门的、较为深入的系列化研究,并撰写出专著。
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尽管这一重建工作存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我们的研究队伍、尤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毕竟在逐渐壮大,我们的研究领域毕竟在逐渐扩展,我们的研究水平也毕竟在逐渐提高。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终于从初始时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为主、分支领域性研究为辅的状况,逐步转变为后来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与分支领域性研究并重的局面;直到发展为现今的以分支领域性研究为主、学科概论性研究为辅的格局。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者中终于有一批人能对教育社会学的特定分支领域进行专门的、较为深入的系列化研究,并撰写出专著。
自由与教育 豆瓣
作者:
渠敬东
/
王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王楠通过洛克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洛克《人类理解论》中对人性的分析,《政府论》中对政治社会的考察有机地关联在一起,全面阐述了洛克通过教育培养现代社会中自由理性的人的基本思路。渠敬东集中深入地考察了卢梭的《爱弥尔》一书,社会理论以往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并没有充分考虑《爱弥尔》中的教育模式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渠敬东的分析有力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不仅和上篇对洛克的教育思想的考察构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张力的对照,同时也勾画出教育在构成现代社会的人心秩序方面所经历的一段重要历程。
——李 猛
由王楠撰写的上篇并没有把视野局限在《教育思议》,而是将洛克的教育思想放在由《人类理解论》、《政府论》等著作构成的洛克总体思想体系中。由渠敬东撰写的下篇基于国内外对卢梭名著《爱弥尔》的大量研究成果,将《爱弥尔》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其主题是,如何培养一个“人”与如何培养一个“公民”。作者对附录中书柬的讨论也非常精彩,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爱弥尔作为人的处境和作为公民的处境都遭到了巨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爱弥尔对自由的理解反而更加深入,在奴役中获得了对自由的真正理解。
——吴 飞
——李 猛
由王楠撰写的上篇并没有把视野局限在《教育思议》,而是将洛克的教育思想放在由《人类理解论》、《政府论》等著作构成的洛克总体思想体系中。由渠敬东撰写的下篇基于国内外对卢梭名著《爱弥尔》的大量研究成果,将《爱弥尔》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其主题是,如何培养一个“人”与如何培养一个“公民”。作者对附录中书柬的讨论也非常精彩,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爱弥尔作为人的处境和作为公民的处境都遭到了巨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爱弥尔对自由的理解反而更加深入,在奴役中获得了对自由的真正理解。
——吴 飞
教育究竟是什么? 豆瓣
作者:
〔英〕乔伊•帕尔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对古今中外100位最重要的思想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挖掘,从不同视角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本书特色在于:
新领域: 列入本书的思想家,有一大批是中国教育学界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的新人物;另一些人,如达尔文、甘地等,虽然很熟悉,但一直在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视野之外。这些新人物的出现为教育史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新问题:本书涉及的思想家多是开创性的人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另立新论:穷人教育学、被压迫者教育学、批判教育学、解放教育、巨型大学、反英才教育、计算机取代学校、非学校化社会、童年的消失、美国文化是童年的敌人、少就是多的课程论、多元智能理论、不分级学校、学校与政府分离……等等,可谓异彩缤纷。
新眼光: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如林克编的《康德论教育》一书之不足信、卢梭《爱弥儿》的草稿和续编,赫尔巴特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学的尝试的失败,杜威明确反对儿童中心主义、强调教师作用……等等,都使人耳目一新。
新线索: 本书各篇之末都附有各思想家的著作目录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其他参考书目。这些书目既有19世纪出版的,又有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出版的,为进一步研究各思想家的教育观提供了最新的资料来源的线索。
新视野: 本书各篇作者来自许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本书部分地反映了世纪之交前后各国同行对历代思想家教育思想研究的新动态、新成就、新水平。
新领域: 列入本书的思想家,有一大批是中国教育学界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的新人物;另一些人,如达尔文、甘地等,虽然很熟悉,但一直在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视野之外。这些新人物的出现为教育史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新问题:本书涉及的思想家多是开创性的人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另立新论:穷人教育学、被压迫者教育学、批判教育学、解放教育、巨型大学、反英才教育、计算机取代学校、非学校化社会、童年的消失、美国文化是童年的敌人、少就是多的课程论、多元智能理论、不分级学校、学校与政府分离……等等,可谓异彩缤纷。
新眼光: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如林克编的《康德论教育》一书之不足信、卢梭《爱弥儿》的草稿和续编,赫尔巴特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学的尝试的失败,杜威明确反对儿童中心主义、强调教师作用……等等,都使人耳目一新。
新线索: 本书各篇之末都附有各思想家的著作目录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其他参考书目。这些书目既有19世纪出版的,又有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出版的,为进一步研究各思想家的教育观提供了最新的资料来源的线索。
新视野: 本书各篇作者来自许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本书部分地反映了世纪之交前后各国同行对历代思想家教育思想研究的新动态、新成就、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