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豆瓣 Goodreads
Die große Regression: eine international Debatte über 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
8.0 (13 个评分) 作者: [德] 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 译者: 孙柏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9
全球化危机,新自由主义破产,民粹主义兴起
缺乏制度和文化准备的社会,如何解救自身?
一场建立跨国公共论域的思想实验
全球15位前沿思想家共议,15个语种接力出版
-----------------
我们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变革期——脱欧公投,特朗普胜选,欧洲等地极右运动的兴起,民族 主义和仇外情绪的复归……忽然之间,我们发觉自己身处一个仅仅几年前还无法想象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戏剧性的发展,又该如何应对?我们正在目睹世界性的对于自由民主的弃绝,并代之以某种民粹威权主义吗?
本书集合了15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思想家,分析并试图理解现时代精神状况背后的力量。他们跨域学科和国界来剖解当下的困局,在更广阔的历史情境中定位,探讨未来可能的轨迹,并思考回击这种反转的可能。
-----------------
任何迫切想要了解当代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的深层结构的读者的必读之书。
——Hyperallergic
对于想要反思近期政治变革的读者,本书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起步。
——LSE Review of Books
Sociology on the Menu 豆瓣
作者: Alan Beardsworth / Teresa Keil Routledge 1997 - 1
Sociology on the Menu is an accessible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food. Highlighting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the human food system, from production to consumption, it encourages us to consider new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he apparently mundane, everyday act of eating. The main areas covered include: * The origins of human subsist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food system * Food, the family and eating out * Diet, health and the body image * The meanings of meat and vegetarianism. Sociology on the Menu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particularly helpful in this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It focuses on key texts and studies to help students identify major concerns and themes for further study. It urges us to re-appraise the taken for granted and familiar experiences of selecting, preparing and sharing food and to see our own habits and choices, preferences and aversions in their broader cultural context.
Why Is Sex Fun? 豆瓣
作者: Jared Diamond Basic Books 1998 - 9
CONTENTS

Preface
1 The Animal with the Weirdest Sex Life
2 The Battle of the Sexes
3 Why Don't Men Breast-feed Their Babies? The Non-Evolution of Male Lactation
4 Wrong Time for Love: The Evolution of Recreational Sex
5 What Are Men Good For? The Evolution of Men's Roles
6 Making More by Making Less: The Evolution of Female Menopause
7 Truth in Advertising: The Evolution of Body Signals
小镇喧嚣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吴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0
本书讲述的华中地区某乡镇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互动结构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为读者提供了新颖而富启发性的视角,是一部有一定思想冲击力的学术著作。
本书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生动展现了农村基层政权以及村、组织和农民个体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和生活实态,人物鲜活、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同时又对描述的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是对当下中国农村的不可多得的“深度描写”。
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 豆瓣
作者: 罗伯特·K·殷 译者: 周海涛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第2版)(校订新译本)》结合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论,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应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是由作者本人主持完成的,对意欲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读者能起到一种范例的作用。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第2版)(校订新译本)》的阅读,我们有三点建议:《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第2版)(校订新译本)》讲述的每个案例,都建基于案例研究的基本理论,这些基本理论均详述于其姊妹篇《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一书,因此,将两《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第2版)(校订新译本)》结合起来阅读效果更好。
在讲每个案例前,作者都提供了相应的材料框,这些材料框是理解相应案例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书中22个材料框的理解十分重要。
书中案例的排版形式变化也传递了某种进行案例研究的方式(如:《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第2版)(校订新译本)》第5章的变化),因此,这些版式变化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读者应该去理解这些变化的意义。
案例研究(中文第2版) 豆瓣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作者: 罗伯特.K.殷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的主要内容是:这是一组有关案例研究方法的经典姊妹篇。她们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而且自上世纪80年代第1版出版以来,已经出版了3个版本,重印高达40余次,国际社会科学界数十万学者从中受益。她们的作者罗伯特•K.殷博士,先后取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学位,并创办了COSMOS调查公司,该公司已成功完成了几百个美国联邦、州,以及私人基金会委托的案例研究项目。这两本书中关于案例研究的理论和“案例”都来自作者及其工作团队的一手资料。这对姊妹篇相辅相成,《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一书可以被看作是案例研究的工作流程说明,能够帮助读者处理案例研究中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而《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一书则为读者展示了来自教育、社区研究、法律、戒毒等领域的案例研究的“案例”,这些案例为读者提供了开展案例研究时可以直接参考的范本。
追问膳食:食品哲学与伦理学 豆瓣
作者: [荷]米歇尔·科尔萨斯 Michiel Korthals 译者: 李建军 / 李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5
该书将食品生产和消费与美好生活相联系,对与食品生产和消费相关的一些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问题进行了原创性的思考,其中对食品的科学生产和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的精深研究,尤其是对转基因食品和功能食品、营养和基因组学,以及食品生产体系的全球化等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助于中国读者系统理解食品伦理学这一新兴的应用伦理学领域的思想精髓和理论高度,而且对国内公众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转基因食品的公共治理也能提供全新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照。
欲望与尊严 豆瓣
8.0 (25 个评分) 作者: 肖索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考察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实践。基于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作者细致描绘与分析了包养关系对于商人阶层和工薪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本地女性和外来打工妹在这些关系里的不同轨迹和经历。通过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故事的讲述,本书将私人生活的选择和体验嵌入阶层变迁、城乡流动、消费文化和性别关系等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亲密关系如何成为人们实践“欲望”和获得“尊严”的重要方式。
通过社会学去思考 豆瓣
作者: [英] 齐尔格特·鲍曼 译者: 高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 9
几乎每个人都感到他是一个特殊的社区中的一部分或者被排除于这个特殊的社区之外。几乎每个人都 面临着关于生活在哪里和怎么样生活的困难的选择。几乎每个人都处于爱的情感中,或者是想要得到爱。通过对于上述的,得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的共同的经历的讨论,齐尔格特。鲍曼在这本书时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和令人感兴趣的对于以下的问题的入门的介绍,即通过社会学去思考意味着什么。
通过对于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观的不可言说的假设和希望的检验,鲍曼阐述了社会学思想的关键的概念,从个人主义和社区到文明和现代性。在通过勾画了社会学主要关心问题的过程中,他也提供给读者一系列的通过社会学去思考的典型的例子。他的洞察力应该可以鼓励读者在一个达到更加好的理解人类的愿望和目的的多极性的目标的之下来探索我们 自己的社会生活。当然, 这也能够作为一个向导来引导读者进一步的,系统的对社会学进行研究。
即使这本书最初是打算来为那些对社会学略知一二,甚至于是一无所知的读者而写的。它同样的被推荐给那些对于这个学科相当的熟悉的学生们来阅读。与众多的入门性的教材不一样 ,它不是罗列了一个概念和理念,而是,一个高度的个人化的和很耐读的著作。鲍曼发现社会学是非常有趣的和颠覆性的,希望读者也如此认为。
2018年11月2日 已读
只有序言的pdf,可是鲍曼写得真的好好啊,序言就从知识论的层次大大方方地谈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界限,学科合理性,与常识的差别,学科于现实生活的价值。绝版了,找找英文版或者第二版的pdf试试。
社会学 英国 鲍曼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豆瓣
Les formes éle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作者: Émile Durkheim 译者: Carol Cosman Oxford Paperbacks 2008 - 4
'If religion generated everything that is essential in society, this is because the idea of society is the soul of religion.' In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1912), Emile Durkheim set himself the task of discovering the enduring source of human social identity. He investigated what he considered to be the simplest form of documented religion - totemism among the Aborigines of Australia. Aboriginal religion was an avenue 'to yiel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igious nature of man, by showing us an essential and permanent aspect of humanity'. The need and capacity of men and women to relate socially lies at the heart of Durkheim's exploration, in which religion embodies the beliefs that shape our moral universe. The Elementary Forms has been applauded and debated by sociologists, anthropologists, ethnographers, philosophers, and theologians, and continues to speak to new generations about the origin and nature of religion and society. This new, lightly abridged edition provides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o Durkheim's ideas. ABOUT THE SERIES: For over 100 years Oxford World's Classics has made available the widest range of literature from around the globe. Each affordable volume reflects Oxford's commitment to scholarship, providing the most accurate text plus a wealth of other valuable features, including expert introductions by leading authorities, helpful notes to clarify the text, up-to-date bibliographies for further study, and much more.
过剩之地 豆瓣
THE LAND OF TOO MUCH:American Abundance and the Paradox of Poverty
作者: [美] 莫妮卡·普拉萨德 译者: 余晖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美国道路为何对贫困问题无能为力?“需求侧”经济如何引发今日危机?
揭示美国政府干预的真实面相,避开美国经验的政策陷阱。
斩获美国社会学协会社会学杰出学术贡献等六项大奖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而路易斯安那州的传奇州长休伊·朗却质问道:“这是一片超级富足的过剩之地,可为何到处都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无家可归的人呢?”
休伊·朗是那个时代美国政治经济的典型代表,这位令罗斯福都忌惮三分的政治狂人,在奇袭、拳斗、谋杀、弹劾和大量的口诛笔伐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贫困悖论的激进政策。而在多次戏剧性的政治博弈中,美国走上了一条非同寻常的经济发展道路。
----------------
《过剩之地》令人信服地证明美国政府干预的传统由来已久,且非常强大,但为何政府干预力如此强大的美国,却没能遏制自己在发达国家中居高不下的贫困率?
历史倒退回19世纪末,彼时美国爆炸性的经济增长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农业利益促进运动。这场运动使得美国联邦政府确立了促进农业利益的税收和金融政策,这些政策没有带来欧式福利,却非常讽刺地导致了信贷民主化,开动了美国经济的消费引擎。读史早知今日事。底层扫地出门,中层美国梦碎,“需求侧”经济撕裂了今日之美国,然而原因却要到历史中去寻找。
-----------------
普拉萨德的研究表明,学术界、政界和新闻界认为美国比欧洲国家更自由、干预更少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
——理查德·拉克曼
(《国家与权力》《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作者)
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美国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并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议题作出了惊人的,但最终也是令人信服的贡献。
——弗兰克•多宾
(哈佛大学教授)
质性研究方法(引进版) 豆瓣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作者: 莫妮卡·亨宁克 / 英格·哈特 译者: 王丽娟 / 徐梦洁 2015
《质性研究方法(引进版)》不仅从理论介绍了质性研究方法,而且通过展示不同学科(如地理学、空间规划、护理学、公共卫生、医学、人口研究、文化人类学和传播学等)的案例,指导人们如何开展质性研究实践,并详细阐述了质性研究数据采集的三种方法:深入访谈、焦点小组讨论以及观察。《质性研究方法(引进版)》对于质性研究方法的初学者和资深研究人员都颇有助益,适用于从事方法论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者和硕博士研究生,既可作为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校研究生教材。
新经济社会学读本 豆瓣
作者: [美]弗兰克·道宾 主编 译者: 左晗 / 程秀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7
我们要理解今天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理解社会结构的、制度的、权力的和认知的因素,如何导致经济实践中的多样性。在这本读本里收录的经典研究,提供了检视这些因素的很好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概念。在中国,社会学正处于复兴的过程中,把这些研究介绍到中国最令人激动的一点在于,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被证明能够很好地解释西方国家经济现象的方法和理论概念,将会如何来面对中国的经济现象,这些经济现象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复杂和有趣的。本书中收录的研究展示了如何从网络、制度、权力和认知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经济现象,通过借鉴这些研究成果,中国的学者能加深我们对社会过程如何影响经济这一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社会学者之间的交流。
2018年10月5日 在读 第一章40页,读了很久。道宾从制度、网络、权力、认知,四种实际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的机制出发,选编的文集。第一章作为导读,对理性世界与适者生存的当头棒喝,以及社会学在经济领域的存在必要性的明确,真的非常非常inspiring了。而整本书围绕的四种机制,往前源头还是韦伯、涂尔干、马克思!
社会学 经典 经济学 经济社会学
怀旧的未来 豆瓣
Future of nostalgia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 译者: 杨德友 译林出版社 2010 - 10
简介:
本书从多角度考察了怀旧这种社会现象。第一部从波德莱尔的意象、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讲到好莱坞的恐龙和虚拟空间,追述怀旧从十七世纪的“疑病”演变为不可医治的现代症状的历史。第二部着眼于城市和后共产主义的记忆,描写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柏林的变迁以及东西欧的关系。第三部写流亡者想象中的家园,包括移民美国的俄国作家纳博科夫、诗人布罗茨基、艺术家卡巴科夫等。各种形式的怀旧反映出多元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复杂碰撞。作者提出主要有两类怀旧:修复型的怀旧试图超历史地重建失去的家园;反思型怀旧则关注人类怀想和归属的模糊涵义,不避讳现代性的种种矛盾。
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 豆瓣
Max Weber and the Idea of Economic Sociology
作者: (瑞典)斯威德伯格 译者: 何蓉 商务印书馆 2007 - 7
清澈而丰富的知识之流
——韦伯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导引
何蓉
--------------------------------------------------------------------------------
这本书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何为韦伯作品的主题或主线;韦伯思想对于今天的经济社会学有何种建设性的意义。无论对于韦伯研究而言,
还是对于经济社会学研究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理查德·
斯威德伯格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受过系统的法学、社会学训练,早年致力于社会学理论史的研究,发表过有关托克维尔、圣西门、涂尔干及韦伯等经典作家的研究成果。自1980年代以来,研究兴趣集中于经济社会学(包括法律与经济),并大力推广中程理论,编撰了《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手册》等重要的研究文集,出版了一系列论文及专著,为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贡献颇著。其中,《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熊彼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已有汉译本,《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1998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翌年入围“《选择》杰出学术著作”。
《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何蓉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第一版,26.00元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初版于1998年,我在2000年第一次从北大图书馆借到这本还很新的书,挺括的封皮,厚薄适中的篇幅,手感很舒适。从2002年申请版权开始,经历了翻译和责编李霞认真的编辑过程,并获苏国勋先生惠赐序言,至2007年夏,这本书的汉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版式精良,质朴而不失典雅,一如作者斯威德伯格本人的气质。
斯威德伯格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者。作为当前新经济社会学旗下的一员大将,他一直致力于促进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互动。他的韦伯研究,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将韦伯放到学科史的发展中来考察,发掘韦伯的学术旨趣与当时经济学、社会学互动与分野的思想背景之间的关系。
若要了解作者的独特研究角度,这本书不妨倒着来读。在正文后的《附录》部分,作者用丰富的学科史资料再现了韦伯所面临的知识传统及其核心问题。19世纪80年代,正是年轻的韦伯思想迅速成长的时期,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尚未成形,在经济学领域,奥地利学派与德国历史学派之间爆发了著名的方法论之争,核心的问题是:究竟应当建立抽象的理论体系,还是要研究并描述现实存在的经济现象;经济学是应当限制自己的兴趣,将论题集中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很有限的部分,还是以综合的方式,展现包罗万象的现象与事实。
而韦伯试图对这两种已经各行其道的思想传统进行某种综合,即既以抽象的普遍理论为核心,又要保留社会经济研究中的制度的、文化的内容。这既是韦伯作为学者的伟大之处,又使他的问题意识、理论术语与现代学科分工体系之下的学术常规不尽契合,特别是他自身认同经济学家的身份,与现代的经济学家对于其作品不以为然甚至轻视的态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
这种状况对于本书的作者斯威德伯格造成了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卷帙浩繁、艰深晦涩的韦伯作品本身,另一方面是韦伯既崇高又屡遭误读的尴尬的学术地位。作者的解决方式是,将这两方面的挑战转化成为两个具体的问题,一则何为韦伯作品的主题或主线,二则韦伯思想对于今天的经济社会学有何种建设性的意义。
韦伯作品的主题或主线是什么?这是德国学者滕布鲁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重要问题,在他看来,被当作韦伯代表作的《经济与社会》只不过是一些概念分类、历史材料的堆积而已。斯威德伯格在第6章的“结语”中实际上回答了滕布鲁克的质疑。通过著述史的追溯,他说明了《经济与社会》只是韦伯编撰的《社会经济学大纲》的一部分,而且,不得不在写作时遵循课程纲要的体例要求,以基本概念的提出与解释为主;而《社会经济学大纲》本身,则是韦伯试图建设的既有理论追求又有经验内容的“社会经济学”的具体体现,它既包含着对于所谓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殊性质的重视,又囊括了社会经济诸多层面的各种关系,如经济与自然、经济与技术、经济与社会,等等。
但是,即使说明了《社会经济学大纲》而非《经济与社会》才是韦伯学术理想的体现,也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即韦伯的作品对于当前的经济社会学的发展究竟会不会有实质的贡献?斯威德伯格显然持肯定性的看法。他认为,韦伯的研究框架结合了利益与社会这两个维度,与当代经济学家单纯从利益出发的分析相比,引入了社会互动与社会结构的因素,这使得韦伯式研究在微观层次可以容纳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传统、情绪等不同的驱动因素,在宏观层次可以建立经济与政治、法律、宗教等领域的关系。
基于此,斯威德伯格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在考察韦伯式研究的基本理论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经济对于社会生活诸领域的影响。以宗教领域为例,韦伯在其学术生涯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都被宗教与经济的关系等问题吸引,斯威德伯格提炼出了韦伯有关论述的几个中心命题,即宗教如何对待财富,宗教组织与经济事务的关系,特定的社会-经济阶级或阶层的宗教倾向,以及不同的救赎方式及其经济影响,等等,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各个层次上,提出了宗教影响经济的可能途径及其作用机制。
从宗教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几个问题本身,就已经表现出了韦伯将社会学的角度引入宗教研究的洞察力,关注宗教教义及其组织方式的实际影响力,而非其教义、观念本身,从而使他的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从经济研究的角度来看,韦伯关注了影响个人选择行为的精神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既表现为对待财富、经营行为等事物的稳定的甚至是守旧的态度,也表现为诸如资本主义精神那样的入世禁欲的态度,后者从宗教观念的角度提供了对于社会经济史上的创新和演变的解释。
此外,韦伯作品中论述的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也在斯威德伯格平实而质朴的论述中一点点展现出清晰的线索与可研究的潜力。不过,这本书除了可以倒着读,还需要反着读,因为作者在正文中以梳理韦伯著作为主,而将大量非常重要的研究现状的信息都放在了书后的注释部分(长近150页)。其中,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当代研究成果,有利于将经典研究与当代研究二者很好地联结起来;对于中国的研究者而言,得到了研究上的极大便利,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在正文诸章中指示出的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方向。
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正文呈现出干净的轮廓,而注释包含着更多样的线索。这也许是出于将韦伯作品尽量忠实地呈现给读者的愿望,但我相信更是斯威德伯格在平和的外表之下的学术自信使然,因为那些重重叠叠的注释不仅刻画出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的求知之路,更不乏在文献与论题的选择、评议中的洞见。这种平和与自信,使得这本书成为一个清晰架构下的丰富多汁的思想与信息的盛馔,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导引之作。
椰壳碗外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A Memoir
8.9 (76 个评分)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徐德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自述“越界”一生
☆ 跨地域之限,越语言之别,消文化之墙,破学科之界。
☆ 如何规避现代教育与研究自有之缚,如何于现实困顿中明理求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无法被标签的学术大师,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思考的热情。不同于一般回忆录,本书主要着眼于安德森的治学经历,作者主要评述了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方面内容,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他亲自见证了区域研究,尤其是东南亚研究的兴起;又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半生的时间都在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实地考察研究。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语言不通,资金不足,资料困乏,政治环境。安德森和所有学者一样,面临着导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勤奋与机缘、权力与真相等等权衡,其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界、教育界也颇有裨益。
----------------
《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性著作。书中回顾了他幼年从昆明到加州再到爱尔兰的辗转,在伊顿和剑桥的求学经历,在美国康奈尔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在东南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之后的种种新尝试。本书是安德森应日本友人之邀而作,于2003年前后开始构思,2009年日文版面世。英文版的出版有赖于其弟佩里•安德森的促成,然书未面世,作者便于2015年12月在印尼朗玛逝世。
回溯50余年的学术人生,安德森坦陈其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众多学术成就的灵感与起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病;反思认为全球化出路单一的普遍展望,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解锁更多可能。富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学者还是大众读者都会在本书阅读中有所收获。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颠覆了民族主义的研究……不仅以他的理论贡献而闻名,而且也因为他对印尼、泰国、菲律宾的语言与权力的近距离检视。——《纽约时报》
安德森的所有书写都具有无畏的原创性,借助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声音,挑战所有假说。他从不满足于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卫报》(讣告)
虽说《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一部学者的回忆录,但本书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大有益处。一个学者能够婉拒三个国家的优渥条件,不断跳出舒适区,挑战新领域,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这一过程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经济学人》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豆瓣
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
8.2 (11 个评分) 作者: 保罗·拉比诺 译者: 高丙中 / 康敏 商务印书馆 2008 - 1
本书是对人类学知识生产方式所作的伦理-哲学反思,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加以探讨。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作为调查对象的当地人交往的过程,并指出这种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学家对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豆瓣
8.9 (19 个评分) 作者: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 3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介“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Marketing Death 豆瓣
作者: Cheris Shun-ching Ch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 3
How do companies sell life insurance in a country where death is a taboo subject? In Marketing Death, Cheris S.C. Chan explores both how and why the life insurance industry has managed to emerge in China, a country with an entrenched cultural stigma against the very topic of death. Drawing on extensive ethnographic fieldwork and engaging with current scholarship, Chan explores the processes and micro-politics by which foreign and domestic companies have negotiated local cultural resistance and created a market in spite of it. In doing so, she asks larger questions about how different societies view and value life and death, what is meant by "cultural values," how they interact with a set of fragmented cultural tools to compellingly organize individuals' practical daily lives, and how the market is influenced by them. Chan tells a story not just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Chinese life insurance industry, but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ure and markets, local norms and foreign influences in one of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economies.
Marketing Death is the first book to offer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of a life insurance market outside of a European or American context. Through in-depth study of the expansion of an industry whose unique "product" - gambling on one's own sudden death - has always met with a measure of resistance, but never more so than in China, Chan provides a new lens for understanding how modern capitalist enterprises are diffused to regions with disparate cultural traditions.
国家的视角(修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Seeing Like a State :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作者: [美国]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
20世纪改变人类状况的大型项目为什么出现如此多的错误?这本《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修订版)》的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分析了极端现代主义的独裁主义国家规划中的各种失败——俄国的集体化、巴西利亚的建设、强制的坦桑尼亚乌贾玛村庄等等,揭示了导致所有这些规划灾难的共同条件。《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修订版)》认为,这些失败教育我们,如果要想取得成功,中央管理的社会规划必须要了解地方习惯和实践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