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独异性社会 豆瓣
Die Gesellschaft der Singularitäten: Zum Strukturwandel der Moderne
7.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Andreas Reckwitz) 译者: 巩婕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对于一个正在全面转向独异性的社会,能说些什么呢?”
.
吃饭不只是求饱,而是要吃得“正确”“健康”;不参加“大众旅游”,而是要“旅行”;
工作不应该只为稻粱谋,而应该要有意义和乐趣;恋爱结婚不只是为了尽社会义务,而是要进一步发展个人,获得“全新体验”(比如育儿)。
.
如今的机构和个人,其兴趣和努力方向都只是追求独一无二,追求独异于人。这场独异性的狂欢,标志着现代社会的结构转型。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世界的未来。
.
谁想了解我们的时代,就必须读《独异性社会》。
.
一部伟大、沉遂的成功之作,以应对社会的无所适从。
.
一本特别的书,别出心裁地抓住了我们的时代。
.
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全局性理论。
.
【获奖】
作者凭借此书的研究获2019年莱布尼茨奖
.
获2018年莱比锡欧洲图书奖提名
.
获2017年巴伐利亚图书奖
.
2019年3月15日,世界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莱布尼茨奖(2019)公布,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获奖。莱布尼茨奖评委会给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的评语是:当 今时代最重要的、最具独创性的社会学家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将凭借其出色的研究工作荣获莱布尼茨大奖。他广泛而细致地研究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结构转型,并结合了自己对日常生活、工作、消费和数字主体化的社会学观察。
.
【内容简介】
独异才是王牌,不凡方获推崇,普遍标准之物没有吸引力。过着平凡日子的普通人被看作千篇一律的面孔。万事万物的新准则,就是品位不凡、人生精彩的“真”主体,还有那些 无可替代的货品、文化活动、社团和城市。晚现代是独异性的狂欢。
基于这一论断,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仔细研究了21世纪初以来,独异化进程在经济、劳动、数字技术、生活方式和政治各领域的表现。他意在提出一种现代性理论,借助这种理论,他揭示了这一进程如何与社会的文化产业化紧密交织,揭示了这一进程的矛盾式发展动态,也揭示了它的背面。独异性社会不单单承认胜利者;它还制造着各种不公、悖论和失败者。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书。
.
【媒体评论】
“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全局性理论。“
——时代周刊
.
“一本伟大、沉遂的成功之作,以应对社会的无所适从。“
——南德意志报
.
莱克维茨的理论很诱人。要建设框架性的社会话语,是绕不过它去的。
Friedhard Teuffel, 明镜日报,.2017年10月23日
.
简而言之,莱克维茨的《独异性社会》让我们一览晚现代经济、文化、政治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Dieter Schnaas, 经济周刊,2017年10月14日
.
《独异性社会》第一次以清楚、可信的方式展现了那些决定我们共同生活的东西。
Meredith Haaf, 南德意志报,2017年10月26日
.
《独异性社会》是本季最热门的新书之一。
德国电视二台,“视角”栏目,2017年11月3日
.
《独异性社会》为一场辩论做了一番有作为的总结发言。这是一场关于晚现代普遍适用的规则、价值,以及综合情况解决之道的讨论。
Mirko Schwanitz巴伐利亚广播电视台2017年11月2日
.
读莱克维茨的新书对读者是有挑战的。无可争辩的是,很多的见解、还有一些出色的描绘和杰出的叙述都摆在了他们面前。
Wolfgang Knöbl, soziopolis.de, 2017年11月14日
.
莱克维茨写了一本特别的书,别出心裁地抓住了我们的时代。
Tobias Becker, 明镜周刊文学版2017年12月/2018年1月
.
到处是冲突和新的阶级——因为文化!有位社会学家为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总体理论框架。
Alexander Cammann, 时代周报,2017年11月23日
.
谁想了解我们的时代,就必须要读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的书。
Svenja Flaßpöhler, Deutschlandfunk Kultur 2017年12月30日
.
《独异性社会》中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来自莱克维茨在劳动、数字化、生活方式和政治等领域所做的研究。这一理论可以解释未来几十年,因为它把以往互不相干的领域都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Michael Schikowski, immer-schoen-sachlich.de 2017年10月26日
本真性的伦理 豆瓣
The Malaise of Modernity
8.7 (6 个评分) 作者: [加]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 译者: 程炼 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2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三个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authenticity)。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像帕斯卡(Pascal)关于人类所说的那样,现代性可以用高贵、也可以用可悲来刻画。只有一种怀抱两者的观点才能给予我们未加歪曲的洞察力,去透视我们需要奋起应付其最伟大的挑战的时代。
——查尔斯·泰勒
———————————————————————————————————————
面对现代个人主义的困境,西方思想界的争论由来已久,也从未停息。但泰勒试图在这场“口齿不清”的混战中另辟蹊径。他通过分析批判两种流行的误解——貌似深刻的文化悲观论与肤浅乐观的放任主义,探讨如何才能恰当地理解和维护个人自主性的理想,致力于从幻觉与误会中拯救这一现代性的伟大成就。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金拱向东 豆瓣
Golden Arches East
7.9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华生 主编 译者: 祝鹏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3
本书描述了麦当劳在东亚五大城市:台北、香港、北京、东京、首尔,如何融入当地文化的成功经验。在跨国经营的背后,麦当劳其实十分重视文化差异这件事。麦当劳董事长詹姆士·坎特洛普曾说过,麦当劳的目标是“尽可能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在各地积极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外,当日本人觉得正餐一定要吃饭才吃得饱,又想吃烧烤的料理时,东京的麦当劳就从善如流,开始卖咖哩饭和照烧猪肉堡。在香港人的认知中,笑脸迎人必有诈,麦当劳就调整当地员工教育训练的方式,不去强调麦当劳一贯的微笑式服务。总之,麦当劳会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在经营方式上做调整。
The Disciplinary Revolution 豆瓣
作者: Philip S. Gorski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 7
What explains the rapid growth of state power in early modern Europe? While most scholars have pointed to the impact of military or capitalist revolutions, Philip S. Gorski argues instead for the importance of a disciplinary revolution unleashed by the Reformation. By refining and diffusing a variety of disciplinary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such as communal surveillance, control through incarceration, and bureaucratic office-holding, Calvin and his followers created an infrastructure of religious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ntrol that served as a model for the rest of Europe—and the world.
Table of Contents
Preface and Acknowledgments
Introduction
1. Body and Soul: Calvinism, Discipline, and State Power in Early Modern Europe
2. Disciplinary Revolution from below in the Low Countries
3. Disciplinary Revolution from above in Brandenburg-Prussia
4. Social Disciplining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Index
后现代的状况 豆瓣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哈维 译者: 阎嘉 商务印书馆 2013 - 10
本书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哈维新近的力作。全书力图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转变,即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向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转变,来探讨资本主义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所导致的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们体验时间和空间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的“时空压缩”,造成了一个在文化特征上的“拼贴社会”。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的一种转移,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岀现。
共同体的焚毁 豆瓣
The Conflagration of Community: 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J.希利斯·米勒 译者: 陈旭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 解构主义批评代表人物、哈罗德•布鲁姆“伟大的对手”J. 希利斯•米勒力作。
◆ 以文本细读探究卡夫卡的作品如何预言了奥斯维辛,文学如何言说、记忆种族屠杀浩劫,以及深陷“后9•11”政治危机的世界将何去何从。
◆ 二十世纪“共同体的焚毁”湮没了超过六百万的生命,也泯灭了某种田园诗化的历史意识的欢腾。在米勒笔下,文学以言行事,冲破阿多诺立下的写诗禁令,见证策兰曾言及的不可见证之事,并由此指引我们从记忆走向行动。
“奥斯维辛之后,甚至写首诗,也是野蛮的。”
《共同体的焚毁》挑战了阿多诺有关大屠杀后的审美生产的著名言论,主张文学见证极端的集体与个人经历的可能性。米勒在各类文本和现实间构筑起一个本雅明式的异质星丛。从史蒂文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思想到让-吕克•南希、德里达、德勒兹等哲学家阐 发的共同体理论及相关论述,从卡夫卡的小说到与大屠杀相关的小说,再到莫里森的《宠儿》,从德国当初纳粹上台的国内变化到美国近年的形势走向,米勒辨析关于共同体的主要观点,细读创作于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剖析美国令人担忧的国内外情势,以文学生动的情感特质诠释了共同体的机制与悖反,既为曾经的大屠杀及奴隶制做出见证,也提醒当今屹立于自己的摩利亚山的我们时时肩负个人选择的重任
學術人 豆瓣
Homo Academicvs
8.3 (7 个评分) 作者: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译者: 李沅洳 譯 / 林錚 審閱 時報文化 2019
一本「要燒掉的書」?
一本震驚法國學界的書!
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嚴謹而銳利的自我審視,
具體分析出身背景與人脈資源對於學術地位的影響。
《學術人》(Homo Academicvs)是已故法國知名社會學者--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在一九八四年出版的暢銷著作,震動當時的法國學界,在他寫作這本書之前,並沒有人勇於自我挑戰,具體檢視學界,也就是學者自身所處場域。
布赫迪厄透過分析醫學院、法學院、文學院以及自然科學學院四大學術領域,其組成成員的社會背景及他們在人脈網絡中的角色,他們的實際活動情況與所能取得的權力地位,進而直剖法國高等教育長久以來的問題。藉由檢視法國數十年來的高等教育問題,看出一九六八年五月的高等教育危機如何發生,及其後學界如何變化。
布赫迪厄在書中所談的問題,雖然時空背景與今不同,但其中人的出身與隱形資源造就將來社會位置的差異,以及人們對於醫學院、法學院、文學院以及自然科學學院四大領域所能帶來的身份地位象徵,這類的問題直到今日仍非常相似,也使《學術人》於今仍具有高度參考性,不僅是一本重要的社會學研究著作,更是理解當代社會階級問題與高等教育僵化情況不能錯過的重要著作。
Processual Sociology 豆瓣
作者: Andrew Abbot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 - 3
For the past twenty years, noted sociologist Andrew Abbott has been developing what he calls a processual ontology for social life. In this view, the social world is constantly changing—making, remaking, and unmaking itself, instant by instant. He argues that even the units of the social world—both individuals and entities—must be explained by these series of events rather than as enduring objects, fixed in time. This radical concept, which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 provides a means for the disciplines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 to interact with and reflect on each other.
In Processual Sociology, Abbott first examines the endurance of individuals and social groups through time and then goes on to consider the question of what this means for human nature. He looks at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passing of social time and determination, all while examining the goal of social existence, weighing the concepts of individual outcome and social order. Abbott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core difficulties of the practice of social science as a moral activity, arguing that it is inescapably moral and therefore we must develop normative theories more sophisticated than our current naively political normativism. Ranging broadly across disciplines and methodologies, Processual Sociology breaks new ground in its search for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a rigorously processual account of social life.
Close
REVIEW QUOTES
Rogers Brubak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Abbott has long been one of sociology’s most fertile and original thinkers. These lucid and challenging essays display Abbott’s remarkably wide-ranging sociological intelligence at its best. Cumulatively, they articulate the core principles of a distinctively processual sociology, and they challenge us to recognize the irreducibly humanistic and moral nature of the sociological enterprise.”
Paul DiMaggio, New York University
“Processual Sociology’s essays draw on a dizzying range of sources and examples, blended into a stunningly original, disruptive, and fecund analysis. The interrogation of such basic concepts as actor and outcome; the insights into the way that sequence and ecology frustrate causal reasoning; the effort to reconstitute macro-sociology on a radically micro-sociological foundation; and the reclamation of the moral dimension are just a few of this volume’s important themes. Processual Sociology is both a good read and an ambitious and compelling challenge to the way that social scientists understand and carry out their craft.”
Craig Calhoun, director,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In Processual Sociology, Abbott makes clear that his ambition is to change sociology fundamentally. In elegant but also rigorous essays, he connects his seemingly disparate past writings and foreshadows a basic rethinking of social ontology. This starts from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 of individual life and moves on to connect historical demography to the nature of groups, the constant making and remaking of all cultural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extricabl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mpirical and the moral. It is a brilliant book that makes one want to drop everything else to join in thinking about sociology’s hardest, most basic questions.”
Randall Collin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bbott is the most surprising and innovative of today’s social theorists, in part because he combines disciplines as diverse as mathematical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theory. His work cuts in an entirely different way across the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and most other divides. Abbott repeatedly reverses the gestalts, advocating a lyrical sociology of contemporaneous flows rather than narratives explaining ‘outcomes’ abstracted from time, proposing that more is explained by problems of excess than problems of scarcity, and exposing concepts of inequality that run contrary to what we do in our own lives. This is a book to change the way sociologists think.”
探寻社会学之旅 豆瓣
作者: 陈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与美国20位社会学家对话,探寻精彩纷呈的社会学之旅。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达特茅斯学院等9所美国知名大学 的20位社会学家带你走进社会学的世界和人生。
本书是作者利用在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采访、收集、整理的一本访谈录,呈现了20位来自社会学不同领域的美国社会学家有关社会学的基本观点、求学故事、从教经历、科研经历和人生反思。本书的主题有两个:
什么是社会学?
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有不一样的社会学。20位美国社会学家结合他们自身的认识和体会分别给出了他们眼中的社会学的定义,以及对“社会学有什么用”“社会学的学科独立性”“社会学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学的方法论之争”“社会学的未来”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社会学家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这一主题通过20位美国社会学家的求学故事、从教经历、科研经历和人生反思依次展开,涉及的话题有“为什么选择社会学”“大学时代是如何度过的”“谁是自己的学术引路人”“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专业训练”“如何构建自己的研究兴趣领域”“成名著作背后的故事”“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工作与生活”“学术生涯中经历过的挫折与坎坷”“给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建议”以及“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对自己的影响和改变”等。
饭局的起源 豆瓣
Feast: Why Humans Share Food
作者: [英]马丁•琼斯 译者: 陈雪香译 / 方辉审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丁·琼斯认为,一系列的“现代”行为为人类走出非洲提供了必备的生存策略,包括面对面地分享食物、讲故事和旅行。而考古发掘中对所有单位进行浮选、系统的植物考古学、沉积物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将会获得更全面的人类分享食物的画面。
马丁•琼斯以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梳理了千万年以来,“人类”分享食物的历史。从人类近亲黑猩猩分享一只髯猴的活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者的大型狩猎活动,再到农业起源之后人们在定居活动中的饭局,再到希腊罗马时代的经典宴会,再到现代大学教授们的晚宴。内容涉及古生物学、考古学、文献历史学、艺术史等。全方位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么喜欢组织参加饭局、分享食物”。
法国人民:四个世纪、五个地区的历史 豆瓣
The Contentious French: Four Centuries of Popular Struggle
作者: [美]查尔斯·蒂利 译者: 汪珍珠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21世纪社会学之父”、“历史社会学”奠基人查尔斯·蒂利
耗时30年爬梳史料的力作,书写以民众为主角的法国近现代史。
一部纵览法国近四个世纪社会冲突的全景式研究,一部重塑大时代下百姓生活肌理的动人作品。
——【内容简介】——
《法国人民:四个世纪、五个地区的历史》是 “21世纪社会学之父”查 尔斯·蒂利融贯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野心之作。全书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建构为两大主轴,关注法国走向近现代的17—20世纪,精选勃艮第、安茹、朗格多克、佛兰德和法兰西岛等五个各具特色的地区,描摹了大时代背景下法国民众生活的真实图景。蒂利耗时30年爬梳大量史料,以诸多精彩案例,引领我们从1598年的外省乡村小酒馆,一步步走向1984年人头攒动的巴黎街头,全景展现了由钱袋、刀剑、面包、十字架、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所引发的冲突和变革。这是一部以民众为主角的法国近现代史,再现了法国波澜壮阔、曲折动荡的现代化征程,区域研究与整体比较兼备,可读性极强。
——【编辑推荐】——
☆ 一位横跨三个学科的学术巨人:查尔斯·蒂利被誉为“21世纪社会学之父”、“历史社会学”和社会运动研究的奠基人。霍布斯鲍姆称他是“备受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推崇的社会学家”。本书是他历史社会学的代表作。
☆ 贯穿两条主轴: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建构。
☆ 纵跨四个世纪:1598—1984年,这是法国走向近现代的四个世纪。
☆ 精选五大地区:勃艮第,拥有富庶葡萄园但相对贫瘠的边境地区;安茹,古老的农业区;朗格多克,文化上截然不同的广袤南方省份;佛兰德,位于边境但人口密集的商业区;法兰西岛,首都及其腹地。
☆ 荣获两项大奖:社会问题研究学会“赖特·米尔斯奖”、美国社会学学会“杰出学术著作奖”。
☆ 作者耗时三十年爬梳史料:穷尽官方档案和诸多时代人物的回忆录。
☆ 览尽千万法国百姓的命运缩影,解剖法国历史和社会的深层矛盾:嘲弄权贵的酿酒农、拦截粮船的妇孺、走运私盐的士兵、盘踞山区的新教徒、目睹巴士底狱陷落的书商、节日庆典上的商贩、奔波求生的季节性移民、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工人……
——【名人推荐】——
一部大胆且令人兴奋的作品,必将在法国近现代史学界引发广泛的深思与论辩。
——威廉·多伊尔(William Doyle),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一部杰出的著作,清晰阐明国家构建、工业化、城市化及无产阶级化所造成的历史冲击。查尔斯·蒂利借由条理井然且精彩细腻的文笔,再现出法国凡夫俗妇的生活经验,令读者深深沉浸其中。
——约翰·梅里曼(John Merriman),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
如果从看似毫无章法的各种线索中理清脉络、构建连贯叙事是历史学家的责任的话,那么在本书中,查尔斯·蒂利已然用他惊人的天赋完美地践行了这一使命,并且回应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
——迈克尔·伯恩斯(Michael Burns),《美国学人》
一部纵览法国近四个世纪社会冲突的全景式研究,一部重塑大时代下百姓生活肌理的动人作品。
——艾伦·B. 斯皮策(Alan B. Spitzer),《纽约时报书评》
查尔斯·蒂利是最受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推崇的社会学家。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伦敦大学贝克学院社会史教授
查尔斯·蒂利是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旺盛精力和创造力有力推动了社会科学中历史比较视野的复兴。
——马塞尔·范德林登(Marcel Van Der Linden),阿姆斯特丹大学历史学教授
查尔斯·蒂利杰出地呈现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路径的互补性,并增进了我们对过去的事件、社会运动和人类行为的理解。
——斯坦利·恩格尔曼(Stanley Engerman),罗切斯特大学经济史教授
查尔斯·蒂利是推动历史社会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社会运动等分支学科得以建立和制度化的关键人物之一。
——埃内斯托·卡斯塔涅达·蒂诺科(Ernesto Castaneda Tinoco),美利坚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2nd edition)
9.7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伯克 译者: 李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1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知识之锚 豆瓣
作者: 赵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8
如果社会与人文学者的知识生产还企图维持当代现实关联性的话,就必须直面几个核心现实议题,这些至少包括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状况、全球化下的社会主义……等议题。这本书试图借由和多位学者、思想家(包括尼采、杜威、米尔斯、汪晖、哈维、布迪厄……)的对话,切入这些现实议题。同时,也期望借由这一种维系着社会现实的知识对话,进而较深入地探讨,在具体的当代环境下,批判知识的条件、基础与较为合理的操作方式这一重要议题。本书除了对所牵涉到的不同思想传统进行讨论之外,也试图检讨当代社会学典范与文化典范的问题及潜力。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豆瓣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8.3 (92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安尼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2019年11月13日 已读
评论区SWX师分析了一下翻译的问题,难怪读得很别扭,除了只言片语没把握到阿伦特的好在哪,以后找英文版对照再读。
二战 历史 政治哲学 社会学
礼物的流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The Flow of Gifts: 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
8.7 (30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李放春 / 刘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2
天上下雨地上滑,
各人摔倒各人爬。
亲戚朋友扶一把,
酒换酒来茶换茶。
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得主 文化人类学教授 阎云翔 成名之作
生育、婚礼、拜寿、丧礼;定情、求助、付酬、拍马
世界上所有的社会都逃不开礼物交换。
从每个家庭都有的“礼单”出发,
一路洞察“人情”与“面子”,处于关系网络中的中国社会。
----------------------------------------------------------------------------------
《礼物的流动》是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阎云翔在更新了传统人类学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理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制度化”的特点,并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Decoding Advertisements 豆瓣
作者: Judith Williamson Marion Boyars Publishers Ltd 1994 - 3
A fascinating account of how the admen achieve their effects.?Stuart Hood This book sets out not simply to criticize advertisements on the grounds of dishonesty and exploitation, but to examine in detail, through over a hundred illustrations, their undoubted attractiveness and appeal. The overt economic function of this appeal is to make us buy things. Its ideological function, however, is to involve us as 'individuals' in perpetuating the ideas which endorse the economic basis of our society. If it is economic conditions which make ideology necessary, it is ideology which makes those conditions "seem" necessary. If society is to be changed, this vicious circle of "necessity" and ideas must be broken. "Decoding Advertisements" is an attempt to undo one link in the chain which we ourselves help to forge, in our acceptance not only of the images and values of advertising, but of the 'transparent' forms and structures in which they are embodied. It provides not an "answer," but a "set of tools" which we can use to alter our own perceptions of one of society's subtlest and most complex forms of propaganda. Other books by Judith Williamson published by Marion Boyars are "Consuming Passions: the Dynamics of Popular Culture" and "Deadline at Dawn: Film Criticism 1980-1990."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罗伊·F·鲍迈斯特尔 译者: 崔洪建 东方出版社 1998
没有人是坏的。这似乎和常识相背离,但罗伊·F·鲍迈斯特尔会告诉你,这是真的。
青春期失调的荷尔蒙和长久以来文化的教化让我们习惯固有的对恶的认识,难以洞悉到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恶的真正的含义。
在看前言的时候你会感到这本书蕴藏的思想是多么地和现实经验抵触,有时竟会激起对自己的保护机制,愤怒或畏缩无力地把书扔到一边,而一旦坚持读下去才会发现,这本书正把自己从不成熟的认知中拯救出来。
出身 豆瓣
Pedigree: How Elite Students Get Elite Jobs
7.4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劳伦·A·里韦拉 译者: 江涛 / 李敏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编辑推荐】
★出身不一定决定命运,但决定了改变命运的难度。
名校毕业、成绩优异,就能顺利获得高薪offer、进入精英阶层吗?这可能只是万里长征的起点。名企选拔的标准对家境优渥的学生更有利,招聘官眼中的“优秀”特质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熏陶和培养。看似公平的竞争,实则成为精英自我复制的助推,以及其他群体向上流动的壁垒。
★深入精英群体内部,揭开名企精英选拔的逻辑。
以美国三个高起薪行业——投行、咨询和律所为例,详细分析了顶尖企业挑选新人的过程。招聘官更看重契合、光鲜、驱动力等主观因素,本质上是在挑选与自己合得来的“同类人”。
★详细呈现普通人跨越阶层要了解的内部知识。
《出身》细致考察了宣讲会、内部推荐、简历投递、面试和评议等招聘的各个环节,通过丰富的案例,披露了大量招聘的内部知识,为普通人打破文化壁垒、突破阶层天花板提供了可能。
★荣获美国社会学会马克斯·韦伯奖、玛丽·道格拉斯奖、法律社会学优秀图书奖、Axiom商业图书奖,《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大西洋月刊》《泰晤士高等教育研究》等媒体齐声推荐。
【内容简介】
当我们谈论不平等时,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是什么阻碍了穷人摆脱贫困,二是什么助力了富人维持富有。在阶层固化日益让人焦虑的今天,对后一个问题的探讨更为重要。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中,获得高薪职位的往往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是什么让他们顺利通过选拔?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劳伦·A.里韦拉深入美国起薪最高的行业——投行、咨询和律所,访谈上百位招聘官和求职者,详细考察了宣讲会、内部推荐、简历投递、面试和评议等招聘环节,通过丰富的案例,揭示出看似能力取向的选拔标准如何帮助精英阶层完成了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除对选拔机制的分析外,书中披露的大量招聘内部知识,亦可作为普通人突破阶层天花板的行动指南。
白领 豆瓣
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译者: 周晓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一部论述20世纪美国新中产阶级的著作,1951年出版后被誉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启迪之作”。它在首次出版之后的这些年里,成了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并不断地吸引着新的读者。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一,本书能让我们了解美国中产阶级兴起与该阶层变化的历史;其二,它能校正国人对中产阶级种种不正确的估量,起码打消人们对中产阶级成长和作用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2019年11月10日 已读
我爱米尔斯,爱读小说的社会学家不可能是坏人。米尔斯写作非常契合他的学术观点了,洋洋洒洒偶尔戏谑,时常感伤,太有手工艺人、独立知识分子的意思,像极了在写好的essay而非论文。开篇导论扑面而来的对白领阶层的命途感慨竟有些微感人。 周晓虹老师这个译本相当拗口,存在一些问题(以至于我大一买书,大四读完【划去)忍俊不禁,比如白领阶层never taking a stand被译成了“绝不袖手旁观” 。
中产阶级 社会 社会分层 社会学 米尔斯
安全、领土与人口 豆瓣
Sécurité, territoire, population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钱翰 / 陈晓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主要讨论了当代西方国家管理体制的形成史,并分析了它与中世纪基督教管理的根本不同。福柯的涉入点是从一些新的概念的诞生和它的意义的源起的追踪开始,如治理术,人口,安全,国家理性,统计学,外交,平衡等等。由此,福柯描画出了当代国家机器是如何一步步的演化而来。福柯对当代人的社会本质的形成史分析,极为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