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They Thought They Were Free 豆瓣
作者: Milton May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7 - 11
“When this book was first published it received some attention from the critics but none at all from the public. Nazism was finished in the bunker in Berlin and its death warrant signed on the bench at Nuremberg.”
That’s Milton Mayer, writing in a foreword to the 1966 edition of They Thought They Were Free. He’s right about the critics: the book was a finalist for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in 1956. General readers may have been slower to take notice, but over time they did—what we’ve seen over decades is that any time people, across the political spectrum, start to feel that freedom is threatened, the book experiences a ripple of word-of-mouth interest. And that interest has never been more prominent or potent than what we’ve seen in the past year.
They Thought They Were Free is an eloquent and provocative 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scism in Germany. Mayer’s book is a study of ten Germans and their lives from 1933-45, based on interviews he conducted after the war when he lived in Germany. Mayer had a position as a research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and lived in a nearby small Hessian town which he disguised with the name “Kronenberg.” “These ten men were not men of distinction,” Mayer noted, but they had been members of the Nazi Party; Mayer wanted to discover what had made them Nazis. His discussions with them of Nazism, the rise of the Reich, and mass complicity with evil became the backbone of this book, an indictment of the ordinary German that is all the more powerful for its refusal to let the rest of us pretend that our moment, our society, our country are fundamentally immune.
A new foreword to this edition by eminent historian of the Reich Richard J. Evans puts the book i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ontext. We live in an age of fervid politics and hyperbolic rhetoric. They Thought They Were Free cuts through that, revealing instead the slow, quiet accretions of change, complicity, and abdication of moral authority that quietly mark the rise of evil.
Mirrors and Masks 豆瓣
作者: Strauss, Anselm L.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7 - 1
http://www.sociologypress.com/books/interest/mirrors_and_masks.htm
This book is a classic formal theory of identity. It deals with the search and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 Identity as a concept is fully as elusive as everyone’s sense of his own personal identity. Nevertheless, what­ever else it may be, identity is connected with the fateful appraisals made of oneself—by oneself and by others. Everyone presents himself to others and to himself and sees himself in the mirrors of their judgements. The masks he then and thereafter pre­sents to the world and its citizens are fashioned upon his anticipations of their judgements.
CONTENT
Preface
Chapter 1
Language and Identity
Chapter 2
Self-Appraisals and the Course of Action
Chapter 3
Interaction
Chapter 4
Transformations of Identity
Chapter 5
Change and Continuity
Chapter 6
Membership and History
Chapter 7
A Concluding Note
Cosmopolitanism: Ethics in a World of Stranger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Kwame Anthony Appiah W. W. Norton & Company 2007 - 2 其它标题: Cosmopolitanism
“A brilliant and humane philosophy for our confused age.”―Samantha Power, author of A Problem from Hell Drawing on a broad range of disciplines, including history,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as well as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of life on three continents― Cosmopolitanism is a moral manifesto for a planet we share with more than six billion strangers.
为什么? 豆瓣 Goodreads
Why?
8.3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蒂利 译者: 李钧鹏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5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接触虽短,见到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书稿由前辈编辑编校,老成律则,受益良多。
——————————————————————————
郭于华、沈原、唐世平、汪晖、郑也夫推荐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豆瓣
作者: (德)卡尔﹒曼海姆 译者: 黎鸣 / 李书崇 商务印书馆 2002 - 2
本书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一部代表作。原书最初发表于1929年,1936年在美国出版了英译本。本书是一部关于知识社会学的论著,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为英国读者撰写的介绍本书的文章;第二至第四部分论述知识社会学的主要问题,如思想、知识、意识形态、乌托邦、理性等问题;第五部分主要论述知识社会学的性质、范围、类型、研究方法等问题。本书对于我们今天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有重要影响.
昆厂劳工 豆瓣
作者: 史国衡 商务印书馆 1946
《昆厂劳工》是魁阁时期费孝通指导史国衡完成的一部工厂民族志,是一部关于战时云南工厂中劳工问题的民族志作品。此书于1944年曾以“中国进入机器时代”(China Enters the Machine Age)之名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有费孝通亲自翻译成英文,吴文藻作序。同年魁阁小组在美国出版的还有费孝通的名著《乡土中国》(Earthbound China,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本人当时对于史国衡的劳工研究是非常看重的。在史国衡从事昆厂调查的过程中,费孝通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从研究问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到具体田野中的问题解决,直至最终成书,费孝通都给予了充分“在场”的指导。读过史国衡的书稿后,他在意犹未尽之余,写下了两万多字的后记,即《〈昆厂劳工〉书后》(以下简称《书后》),对这一研究的背景、方法和问题意识做了充分的讨论和发挥(费孝通,1946:200-235)。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篇《书后》的分量并不亚于正文。
启蒙与绝望 豆瓣
Enlightenment & Despair
作者: [英]杰弗里·霍松 译者: 潘建雷 / 王旭辉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1
一部西方近现代社会理论的批判史,涵盖了从18世纪直至当前的英、法、德、美等国的社会理论。
作者从学科和思想脉络的“史前史”入手,特别是卢梭、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讨论了社会理论的一些基本特征与假设。其主要特色在于,作者根据主要理论家的意图及其深处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来解释社会理论和知行历史。
2020年10月11日 已读
作者把社会理论以学者、国别作分割,这种分割造成了每一章节像一部分社会理论思想的”断代史”,各自之间的连缀就显得不太有说服力,思想家只有短暂的共时的背景和彼此间相对不太强烈的相互联系。当然作者的真知灼见常见于每一章节一历史横截面的细节。我常以为不要试图批评一个作者他没能表达他本就不打算表达的内容,但就本书而言,作者确然有一种抱负,要找到一个社会思想的主线,但似乎失败了。另外,翻译和原作对读者其实都不太友好orz。
p.s. 读书会是个好东西!
思想史 理论 社会学 社会理论
Breaking Democracy's Spell 豆瓣
作者: John Du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4 - 8
Eminent political theorist John Dunn argues that democracy is not synonymous with good government in this timely and important work.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labyrinthine reality behind the basic concept of democracy, demonstrating how the political system that people in the West generally view as straightforward and obvious is, in fact, deeply unclear and, in many cases, dysfunctional. Consisting of four thought-provoking lectures, Dunn's book sketches the path by which democracy became the only form of government with moral legitimacy,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itfalls of modern American democracy, and challenges the academic world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giving the world a more coh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is widely misrepresented political institu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supposedly ideal marriage of liberal economics with liberal democracy can neither insure its continuance nor even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life, this courageous analysis attempts to show how we came to be so gripped by democracy's spell and why we must now learn to break it.
功与过 豆瓣
Credit and Blame
作者: [美] 查尔斯·蒂利 译者: 李钧鹏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9
一本不一样的社科书!
人们如何评功论过?
顶尖社会学者对日常生活的有力透视
“21世纪社会学之父”查尔斯•蒂利写就的优秀通俗读物
▷编辑推荐◁
顶尖社会学者对日常生活的有力透视
一部洞察幽微、机智轻快的大家小书
作者查尔斯是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世界最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之一、“21世纪社会学之父”、“美国最多产、最有趣的社会学家”
一本不一样的社科书!没有社科文本通常的呆板沉闷气味,案例丰富、机智轻快,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间
▷内容简介◁
世界著名社会科学家查尔斯•蒂利在他那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为什么?》中,揭露了一些关于人们寻找借口和给出理由的惊人真相。如今,他带着对人类关系之复杂性的更为深入的探索回来了,这一次他所检视的是,当我们评功论过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人人都评功论过,但其背后隐藏的动机却鲜为人知。蒂利带着他惯有的机锋和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对人们互相之间,以及面向自我的责怪和夸扬的方式投去了兴味盎然和发人深省的一瞥。他在本书中收集的故事,有些很是日常,有些不太常见;有些是个人的经历,有些是别有深意的幽默故事——有奥斯卡得主热情过火的演讲,有在国会小组前的证词,有情侣间的恶言相向,还有职位晋升和诺贝尔奖颁奖中的各种争议。借取自文学、历史、流行文化中的例子,蒂利主张人们不仅寻求对功与过,还寻求对正义的理解。罚当其罪,论功行赏,罪有应得。《功与过》构思精巧,行文精湛,是一本革新我们对我们所施予的功过的理解的好书。
▷媒体赞誉◁
蒂利在其著作等身的职业生涯中,始终贯注于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简单模式。在本书中,他不落窠臼的系统表达可能会重塑我们习以为常的判断。
——亚历山大•施塔尔 《纽约时报书评》
蒂利利用陀思妥耶夫斯基、达尔文、茶水间谈话和真相委员会等不同的来源,阐明了功与过的归与何以源自并重新界定功过的施予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蒂利敏锐地分析了人们如何受功,社会又如何归过,以及二者之间的共同之处。本书最生动的例子来自作者自己的生活,书中既有理论性的东西,也有很生活化的内容,它对社会互动进行了细密的分析。
——《出版人周刊》
在这本书中,查尔斯•蒂利出色地延续了他的使命,即展示关系社会学如何揭示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这本书展示了为什么蒂利被称为21世纪社会学的开山鼻祖。以其一贯清晰的解说与综合分析,他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简单核心机制。
——亚当•阿什福思 《南非的巫术、暴力和民主》
作者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 唐世平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富有见解的书,它所涉及的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过程。令人惊叹的是,作者毫不费力地从《罪与罚》讲到圣心大教堂,中间还出现了杰克•韦尔奇(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巫术、福特“探险者”、玻利维亚的节日、奥斯卡金像奖、诺贝尔奖、菲利普•罗斯的《凡人》、沃尔玛的性别歧视和天皇等内容。在阅读这本书前,我丝毫没有系统思考过功与过的问题。
——林恩•伊登 《全世界着火》作者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Going Solo 豆瓣
作者: Eric Klinenberg Penguin Press HC 2012 - 2
A revelatory examination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demographic shift since the Baby Boom—the sharp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live alone—that offers surprising insights on the benefits of this epochal change
In 1950, only 22 percent of American adults were single. Today, more than 50 percent of American adults are single, and 31 million—roughly one out of every seven adults—live alone. People who live alone make up 28 percent of all U.S. households, which makes them more common than any other domestic unit, including the nuclear family. In GOING SOLO, renowned sociologist and author Eric Klinenberg proves that these numbers are more than just a passing trend. They are, in fact, evidence of the biggest demographic shift since the Baby Boom: we are learning to go solo, and crafting new ways of living in the process.
Klinenberg explores the dramatic rise of solo living, and examines the seismic impact it’s having on our culture, business, and politics. Though conventional wisdom tells us that living by oneself leads to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 Klinenberg shows that most solo dwellers are deeply engaged in social and civic life. In fact, compared with their married counterpart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eat out and exercise, go to art and music classes, attend public events and lectures, and volunteer. There’s even evidence that people who live alone enjoy better mental health than unmarried people who live with others and have more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lifestyles than families, since they favor urban apartments over large suburban homes. Drawing on over three hund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men and women of all ages and every class, Klinenberg reaches a startling conclusion: in a world of ubiquitous media and hyperconnectivity, this way of life can help us discover ourselves and appreciate the pleasure of good company.
With eye-opening statistics, original data, and vivid portraits of people who go solo, Klinenberg upends conventional wisdom to deliver the definitive take on how the rise of living alone is transforming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GOING SOLO is a powerful and necessary assessment of an unprecedented social change.
Heat Wave 豆瓣
作者: Eric Klinenberg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 7
In July 1995, Chicagoans suffered through a blistering week-long heat wave that buckled streets and downed portions of the city's power grid. It also left over 700 people dead. In this alarming book, Eric Klinenberg tells us how such fatalities could have happened in a modern American city. The picture he paints - of social breakdown, unresponsive government and poorly equipped public services - is one no reader interested in the current state of American urbanism can afford to ignore.
自由论 豆瓣
Liberty: Incorporating Four Essays on Liberty
9.5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胡传胜 译林出版社 2011 - 3
简介:
本书是以赛亚·伯林最重要著作《自由四论》的修订与扩充版,在英国政治思想史上被誉为继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穆勒《论自由》以后第三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伯林因此书表达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复兴古典自由主义价值的最重要思想家之一。伯林著作的编辑亨利·哈代讲述了本书的缘起,修订了文本,确证了引文的出处,收录了伯林其他论自由的著作,伯林的自由观念因而得以完整的体现。三篇附录取自伯林的未刊著作,有助于我们理解伯林信念的核心。伊安·哈里斯的文献综述展现了“以伯林为中心”的英美实践思想的最新进展。
导读: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兴盛中,伯林的著作起到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它激发了持续、昂扬更是富有启发性的辩论。它涉猎广博,既有磅礴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现代情怀,在当代学术进展中使政治思想突然变得令人激动并充满乐趣。
——罗纳德·德沃金
平等的公民各有其不同的因而也是不可公度、不可调和的善的观念,伯林的这个毕生信念,对自由主义来说是核心性的。
——约翰·罗尔斯
这个人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真理,我们因为党派偏见或者因为对理性的狭隘理解而难以倾听的真理。他告诉我们道德的悲剧性与复杂性,告诉我们相互冲突的希望可能导致的不幸。但是他也向我们提供另一种希望:如果我们能公正地坚持这种复杂性,这种悖论,并在同情的理解中调和那些不可公度的道德之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便不难相处。
——查尔斯·泰勒
继承人 豆瓣
8.7 (22 个评分) 作者: (法)布尔迪约等 译者: 邢克超 商务印书馆 2002 - 11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ISBN:9787100034883,作者:(法)P.布尔迪约(Pierre Bourdieu),(法)J.-C.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著;邢克超译
2020年8月15日 已读
这个译本真的打脑壳,感觉不少不是惯用的译法。回头写一下书评!当当之前满一百减五十买到的,现在还能买到原价十一块一本的书还是很感动了。
布迪厄 教育社会学 文化 文化研究 法国
米歇尔·福柯传 豆瓣
7.7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迪迪埃·埃里蓬 (Didier Eribon) 译者: 谢强 / 马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6
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的著作对哲学、社会学、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改变了这些学科的既定面貌。
福柯是一名“戴面具”的哲学家。他早年求学巴黎,学习心理学、哲学。之后,工作、讲学于瑞典、波兰、德国、突尼斯、巴西、日本 、美国。1950年代后期,福柯成为一个崭露头角的年轻知识分子,与戴高乐派交好。1960年代中期,他成为结构主义化身,将自己定位为法国思想时尚界的新星。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他又成为一名左派和社会活动家。 然而,就在同一时期,他“悄悄地”获得了法兰西学院这个法国学术最高荣誉殿堂的讲席。1984年,因感染艾滋病去世。
本书以简洁、清晰可读的叙述,有条不紊地追溯了米歇尔·福柯的生命足迹,揭开了围绕这位辉煌哲学家的许多神话和谣言,促使我们认真思考福柯的每一部著作及其观点,并重新构建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今天的法国的文化、政治和思想生活。
全球“猎身” 豆瓣
8.3 (48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译者: 王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引进外国雇员?作者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写作此书,指出其中关键在于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它是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
2020年6月5日 已读
全书两篇序言真的非常好,一篇是项飚读博时回忆做民族志的心路历程,初学者一看太有共鸣。另一篇是这篇关于IT劳动力市场的理论意义,短评区对该篇的抱怨或许与对“嵌入性”的相关文献缺少基本了解有关。
“主流媒体和我的大多数被访者都强调,是他们的英语优势和印度发达的高等教育让印度IT人才具备全球竞争力,而是我的研究表明,是阶级、种姓和性别的严重不平等,使得从全社会动员吸取的剩余价值集中到这样一个人数有限的精英群体中,从而生产出具有特别竞争力的IT劳动力。” 页163。
人类学 全球化 劳工 民族志 海外民族志
意愿的冲撞 豆瓣
Collision of Wills: How Ambiguity about Social Rank Breeds Conflict
7.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古尔德 译者: 吴心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小额债务、冷嘲热讽、争抢车位、超市插队……社会上绝大多数暴力冲突都源于这类区区小事。但为何如此?本书探讨群体暴力的结构性起源,认为除了个人品性与文化背景,暴力行为还与人际关系的结构类型有关。具体而言,暴力冲突更有可能发生在朋友之间或社会地位大体平等者之间,也就是对等关系中,而非领导与下属这类社会等级高低差异明显的层级关系中;最典型的暴力冲突发生在某个人意欲取得相对于他人的优势或统治地位时,即使这种意图缺乏足够的理由;由于对社会等级的不同理解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在传统社会等级秩序遭受破坏或挑战之时,尤其在政治变革期,人际冲突和群体间暴力将变得更为频繁和激烈。本书以谋杀、宿怨、复仇、革命以及日常纠纷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事件为例,对上述原创性思想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将冲突重新引入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 豆瓣
Life and Times of Post-Modernity
9.4 (20 个评分) 作者: [英]基思·特斯特 译者: 李康 梯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6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是社会学家基思·特斯特反思后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的一部力作。他在其中关注的是一些境况,是后现代性得以存在的利害关键和可能条件,而他主要取材于“世界的写作”,关注有关我们世界的神话/迷思,去探寻人们都靠着哪些故事,来做出妥协,为实际活动提供理据,并使挫败可以接受。
或许可以把后现代性看作是人类历史的巅峰,不仅如此,还像是自哲学诞生以来被人们不顾一切、满怀期冀地表达的所有那些希望和雄心的终极实现。只要毫不理会前历史性人群和历史性人群破败不堪的残余,任他们隐约闪现着后现代性金碧辉煌的拱廊街外,这时候,仿佛这个世界已经最终获得了完满清晰 的呈现。
人们不再有需要,不再有不适,但同时那也意味着,不再有希望。
过一种后现代的日子,就是要活在一种无视之中,无视现代性的教益,尤其是卡夫卡的教益:希望的前提条件就在于,所希望的东西必然是无法抵达的。活出后现代的生命,就是要活在一种真理之中:其实,唯一比未能实现希望还要糟糕的事情,就是实现希望。
權力地景 豆瓣 Goodreads
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
作者: [美] 雪倫.朱津 译者: 王志弘、 / 王玥民 群學 2010
本書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導論」包含三章,從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構變遷經驗著手——內在地景和都市地景,說明兩者同時再現並抗拒新市場經濟的抽象化、國際化和消費偏向。
第二部分「五個二十世紀地景」,再以一系列個案研究探索去工業化與後工業或服務業經濟之間的變化光譜。案例一是西維吉尼亞州威爾頓的歷史,這同時顯示地方自主性的力道和弱點。若未能連結全球市場,沒有任何傳統產業公司可以存活;加上沒有明顯的政府干預,這些連結就必須透過能汲取新投資泉源的銀行家。別具意義的是,滋養威爾頓的地方支持來自居住或消費社區,而非僅奠基於工作的社區。這點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超越工業生產的新動員形式。再者,若沒有連結在地與全球資本,「拯救」一個地方社區是行不通的。
案例二是麥克路斯鋼鐵在工業撤資的情況下,生產性勞動的弔詭力量。麥克路斯鋼鐵遭其主要顧客汽車工業拋棄,顯示城市或公司都無法在缺乏生產工作下存活。債權人的「政治決策」,而非資金成本或比較利益這類「經濟因素」,使麥克路斯鋼鐵缺乏金融機構的投資,生存兩度受到威脅,這種情況唯有透過其他政治壓力才能對抗,而本案的壓力來則自工會和州政府。麥克路斯鋼鐵擔保債權人之間的合作也提醒我們,一切投資都發生於社會脈絡中,對於接管交易或投資債券、房地產和高階消費的偏好,顯示特定的欲望社會化。再者,以正面方式介入麥克路斯鋼鐵的是地方政治、金融和工會菁英的成員,他們無法將投資導引到其他可能關閉的工廠,決定投資方向的是生產的意願。
案例三是威切斯特郡顯示地方菁英可以補充國際經濟菁英的決策。企業總部的遷址令當地維持高房地產價值的欲望獲得新的力量,而這得壓抑工業生產。支持這項目標的菁英凝聚力,排除這些工業城鎮裡的非白人、非工會勞工,以及當地民選官員。和麥克路斯及威爾頓相反,引導威切斯特變遷的社會均質抽象意象,排除了既有人口中經濟最弱勢的一群。
最後兩個案例是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顯示從消費角度重組空間的其他情景,它們仰賴文化與經濟之間,以及中產階級消費者和全球企業之間的明顯連結。但這些地方地景也遇到投資、菁英支持和現有人口抵抗所引起的限制。縉紳化和迪士尼世界在任何情況下是否為經濟成長的可行情景,還需要進一步檢視。它們意味金融投資和文化生產的持續互動,而這可能導致兩種方向:服務業更深刻的社會根源與企業對視覺想像的更廣泛控制。
最後的「結論」的部分除了總結全書,更提出未來議程的主要焦點應該是公共價值的觀念。在地景的自然與社會力量之間,應該有無可化約的最低均衡。藉由限制開發來保有公共價值也是民主行徑,因為這容許成長由地方控制來節制。因此,公共價值並非無法與自我利益共存。它與私人價值不同,不僅回應市場力量,也反映地方的文化。公共價值保留生產和消費間的均衡,並且發現工作地景是道德秩序的最佳基礎。
然而地景具有歷史和文化上的局限,它們總是顯示權力的不對稱。在大部分地區裡,菁英與富人合力排除那些無法跟上市場力量帶來的改良的人。公共價值藉由排除來保障安全,以致地方文化屈服於市場價值。比起在工業地景裡,這在消費地景中顯然是更加危險。公共價值往往受困於私人價值。儘管如此,批評者無法再呼籲勞工階級拯救社會,他們已過度分化並過度捲入消費,無法回應舊有的工業改革願景。也不能指望藝術家和建築師對抗經濟力量,他們也深深捲入市場生產而無法描繪另類出路。籲求地方社區產生變革也是浪漫的想法,地方行動者一點也無法自主(即使曾經自主),雖然意圖保留風土形式,最終卻常令自己緊緊依附權力地景。
從公共價值角度形成議程的問題是它很模糊,無法解決全國層次的議題,也不能處理權力的不平等。然而,公共價值讓我們注意到菁英如何脫離某種資本投資形式而轉移到其他形式的關鍵問題。再者,對於以公民資格而非所有權為基礎的發展目標,公共價值能促進其討論。過去100年來,市場文化強調消費甚於公民資格。但美國與生俱來的民粹主義樂於接受強調地方社區的政治,強調投資要有給公民的社會回饋,而非給持股人的財務報酬,而企業也要有扎根的義務。人們依然希望生活於特定地方。或許,這可以成為開啟另類市場文化的標誌。
Landscapes of Power 豆瓣
作者: Sharon Zuk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 3
This study analyzes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American urban communities to demonstrate the manner in whic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have constructed the urban landscape. It uses such examples as Disneyworld and Henry Ford's industrial complex to show how powerful interests have shaped the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