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The Tyranny of Merit 豆瓣
9.3 (13 个评分) 作者: Michael J. Sandel Penguin Books 2020 - 9
These are dangerous times for democracy. We live in an age of winners and losers, where the odds are stacked in favour of the already fortunate. Stalled social mobility and entrenched inequality give the lie to the promise that "you can make it if you try". And the consequence is a brew of anger and frustration that has fuelled populist protest, with the triumph of Brexit and election of Donald Trump.
Michael J. Sandel argues that to overcome the polarized politics of our time, we must rethink the attitudes toward success and failure that have accompanied globalisation and rising inequality. Sandel highlights the hubris a meritocracy generates among the winners and the harsh judgement it imposes on those left behind. He offers an alternative way of thinking about success - more attentive to the role of luck in human affairs, more conducive to an ethic of humility, and more hospitable to a politics of the common good.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豆瓣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作者: Jürgen Habermas 译者: Burger, Thomas The MIT Press 1991 - 8
This is Jurgen Habermas's most concrete historical-sociological book and one of the key contributions to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postwar period. It will be a revelation to those who have known Habermas only through his theoretical writing to find his later interests in problems of legiti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oreshadowed in this lucid study of the origins,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製造甘願 豆瓣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作者: Michael Burawoy / 邁可‧布若威 译者: 林宗弘等 群學 2005 - 4
本書與作者邁可•布若威的生平已經成為社會學歷史上的一則當代傳奇。 1947年當布若威在芝加哥城南方的機械廠開始工作時,赫然發現這間工廠是另一位社會學家唐納德羅伊在1944年的工作場所,此一跨越三十年的機緣,使本書能夠比較美國工作現場從「專制」到「霸權」體制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勞工研究的經典作品。邁可•布若威從此展開長達二十年的工廠研究:在匈牙利與前蘇聯的工廠作過工,並在2004年成為美國社會學會的會長;其「生產政治」理論廣泛的影響了當代台灣與中國的勞工研究,而源起於人類學參與式觀察的「擴展個案方法」,也成為重要的社會學方法論之一。2004年中,布若威位製造甘願的中文版作序;與本書相隔三十年後,再度回到當年的芝加哥工廠,這位當代馬克思主義大師回首前慶,絕對值得對勞工議題與社會科學研究有興趣的讀者回味再三。
制造同意 豆瓣
Manufacturing consent :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布若威 译者: 李荣荣 商务印书馆 2008 - 2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迈克尔·布若威的重要代表作,在工业社会学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作者布若威运用民族志的参与观察法,力图通过对工作现场的呈现来阐明一个关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理论框架。“为什么工人这么努力地工作?”布若威的研究揭示出恰恰是工人自发的同意与资本主义微妙的强制二者的结合塑造了生产行为。内部劳动市场与内部国家的运作是“制造同意”的两大重要机制。
过程社会学 豆瓣
作者: [美]安德鲁·阿伯特 译者: 周忆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5
讨论当代社会学就不能不提到安德鲁·阿伯特的工作。好的社会科学著作必须足够有想象力。
阿伯特从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料来源和实例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并将其融合到令人惊叹的原创性、破坏性和丰富的分析中。对行动者和结果等基本概念的拷问,对序列和生态如何挫败因果论断的洞察力,在微观社会学的基础上重建宏观社会学的努力,以及对道德层面的开垦只是本卷的几个重要主题。本书既是一本好书,也是一项对社会科学家理解和开展其工作的方式的雄心勃勃和令人信服的挑战,足以改变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方式。
The Truly Disadvantaged 豆瓣
作者: William Julius Wil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 10
"The Truly Disadvantaged should spur critical thinking in many quarters about the causes and possible remedies for inner city poverty. As policy makers grapple with the problems of an enlarged underclass they--as well as community leaders and all concerned Americans of all races--would be advised to examine Mr. Wilson's incisive analysis."--Robert Greenstein,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Must reading' for civil-rights leaders, leaders of advocacy organizations for the poor, and for elected officials in our major urban centers."--Bernard C. Watson,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Required reading for anyon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or private citizen, who really wants to address the growing plight of the black urban underclass."--David J. Garrow,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Selected by the editors of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as one of the sixteen best books of 1987.
Winner of the 1988 C. Wright Mills Award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Problems.
历史社会学的技艺 豆瓣
作者: 郭台辉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4
本书挑选了英美世界原创性强、知名度高的十五位历史社会科学家,据于各自个性化的学术成长道路和研究领域,致力于回答一个问题:社会科学家如何对待历史研究?面临哪些争论?十五篇访谈主要采取面对面的、半结构化的学术交流方式,每一篇基本由三部分组成:回顾各自独特的学术背景、师徒传承、研究轨迹与知识结构,了解其转向历史的过程;以扎实的文献为基础,反思社会科学转向历史的传统与现状,旨在了解几十年来持久争议的诸多理论与方法论问题;在各自耕耘的研究领域推动社会科学转向历史,展示该转向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差异。
本书涉及美国社会学转向历史这个学术传统的两代学者、关键人物及其作品,主题覆盖面很广,包括传统与现代、革命与反叛、民主与专制、资本主义与世界体系、精英冲突与阶级形成、现代国家形成、帝国与殖民、民族与种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激进与保守等。社会科学家转向历史时,有自己的选择偏好和充分理据,并创造出丰硕的成果,但也时刻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转向历史的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知识运动,不断推动社会科学与历史学之间的持续沟通和对话。
论集体记忆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哈布瓦赫 译者: 毕然 / 郭金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10
这本书主要翻译了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重要作品《记忆的社会框架》中重要的部分,以及研究《新约》空间基础结构的《福音书中圣的传奇地形学》的结论部分。
Emile Durkheim 豆瓣
作者: Steven Luk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 8
This study of Durkheim seeks to help the reader to achieve a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his ideas and to form critical judgments about their value. To some extent these tow aims are contradictory. On the one hand, one seeks to understand: what did Durkheim really mean, how did he see the world, how did his ideas related to one another and how did they develop, how did they related to their bi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how were they received, what influence did they have and to what criticism were they subjected, what was it like not to make certain distinctions, not to see certain errors, of fact or of logic, not to know what has subsequently become known?
On the other hand, one seeks to assess: how valuable and how valid are the ideas, to what fruitful insights and explanations do they lead, how do they stand up to analysis and to the evidence, what is their present value? Yet it seems that it is only by inducing oneself not to see and only by seeing them that one can make a critical assessment. The only solution is to pursue both aims—seeing and not seeing—simultaneously. More particularly, this book has the primary object of achieving that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without which no adequate critical assessment is possible. It is a study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which is also intended as a contribution to sociological theory.
文明中的疯癫 豆瓣
Madness in Civilization: A Cultural History of Insanity, from the Bible to Freud, from the Madhouse to Modern Medicine
作者: [英] 安德鲁·斯卡尔 (Andrew Scull) 译者: 经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 继福柯《疯癫与文明》以来zui重要的精神医学史著作
★ 当代精神病学史权威,完整梳理古今疯癫的理论与治疗
★ 史诗级巨著,集结五十年来最新研究成果
★ 收录一百多张珍贵历史插图、照片
【内容简介】
福柯的名著《疯癫与文明》问世后半个世纪,《文明中的疯癫》登上西方各大书店和媒体的图书榜单。
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精神病学史学家安德鲁·斯卡尔,在本书中所展开的历史画卷比福柯还要恢弘,上至远古社会,下至现代文明,带着读者开始了对疯癫与理性讨论的奇妙旅程。
斯卡尔对疯癫的表现和含义做了深入的研究,从《圣经》到弗洛伊德,从驱邪到催眠,从疯人院到维多利亚避难所,从幽默理论到现代药理学,范围之广令人瞠目。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人们更为全面地理解疯癫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创造性地阐述了疯癫的积极意义。在艺术史中,很多大师最终走向疯狂,这似乎印证了疯癫与艺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疯癫似乎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因此对于各类艺术的创作,比如戏剧、歌剧、小说、绘画、雕塑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本书获誉】
★ 2016美国出版商协会专业与学术(哲学类)杰出出版奖荣誉作品
★ 2015《柯克斯书评》非虚构历史类年度好书
★ 2015《纽约邮报》年度好书
★ 2015《帕斯特音乐杂志》非虚构作品前30名
精彩,激烈,饶有趣味……找过心理医生的人一定要看!
——《药》作者德克·维滕伯恩
一本精彩纷呈的书,内容有趣、文笔优美,有着斯卡尔一贯的热忱与博学。
——《美丽心灵》作者西尔维娅·娜萨
有趣,学术性强,引人深思……任何对这“最孤独的病症”感兴趣的人都值得读一读。
——《当代医学困境》作者、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查尔斯·罗森博格
让人着迷不已……这是该领域的行家给出的一部力作。
——《医学史百科读本》主编、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史荣休教授威廉·拜纳姆
一部无所畏惧的学术大作……精炼而悲悯。
——《女人病》作者、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莱恩·肖瓦尔特
斯卡尔博士是当今世界最具盛名的精神病学史学家之一。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给这样一部著作注入如此的神采。此书涵盖之广无出其右,是几十年一遇的倾心之作。
——《医药大决战》作者、班戈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戴维·希利
在这部令人着迷的大作中,我们得以纵览千百年来理性对非理性的认知与处置。结合丰富、有力的图片,他带领我们从古希腊以及早期基督教、伊斯兰教出发,经由科学、世俗化和弗洛伊德,抵达当下的脑科学与药典。最好的历史就是这样,在细节中焕发光彩,对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课题充满热情。
——《疯、坏、悲》《激情的审判》作者丽莎·阿皮尼亚内西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 豆瓣
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8.5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加里·金 / [美] 罗伯特·基欧汉 译者: 陈硕 格致出版社 2014 - 9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重点介绍了运用于政治科学领域的研究设计,以定性研究设计为主题,但同样适用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并且对定量取向的学者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作者整合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所采用方法的共性,目的是提供有效的描述性或因果性推论。作者还进一步指出,定量研究的科学推论原则和建模方法也能帮助定性研究者提供得出更有逻辑、更可靠的推论。
贫困与饥荒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
8.9 (20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王宇 / 王文玉 商务印书馆 2004 - 1
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是一目了然的。要认识原本意义上的贫困,并理解其原因,我们根本不需要精心设计的判断准则、精巧定义的贫困度量和寻根问底的分析方法。那些关于穷人的冗长啰嗦的经院研究,那些使用《李尔王》中诸如“居无定所、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疲惫不堪”等绘画般的描述,难免会使人感到厌烦。有些事情,就像李尔王告诉瞎子格洛斯特的那样,“一个人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的确,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就是这么一目了然。
但是,并非所有关于贫困的事情都是如此简单明了。当我们离开极端的和原生的贫困时,对于贫困人口的识别、甚至对于贫困的判断都会变得模糊不清。目前,可供使用的贫穷识别方法有许多种(如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对贫困等),不过,每一种方法中都还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另外,要从整体上描绘贫困,还必须超越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因为,要在贫困人口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关于贫困的整体画面,“加总”问题将无法回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很难回答的,贫困的直接原因往往比较清楚,无需做太多分析,但其最终原因却是模糊不清的,是一个还远远没有定论的问题。在近期关于饥饿现象原因的研究中,贫困的起因具有特殊重要性。
这本专著所关注的正是这些问题,本书的重点是关于饥饿的一般原因和饥荒的具体原因。第1章从一般意义上引入了基本方法,包括对“权利体系” 分析。之所以在详细论述贫穷概念之前就进行这一分析,是因为“权利方法”是这本著作的核心。第2章和第3章研究了关于贫困的概念和度量问题。第4章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饥饿这一特殊问题。第5章分析“权利方法”。随后几章分析了发生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一些案例: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第6章)、1973至 1975年的埃塞俄比亚饥荒(第7章)、70年代早期非洲萨赫勒地区的饥荒(第8章)以及1974年的孟加拉国饥荒(第9章);第10章是关于“权利方法”的总结,即在具体层面上分析了一般贫困与权利体系的联系。
本书有四个附录。附录A给出了权利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交换权利的公式化分析。附录B借助于一些模型说明了“交换权利失败” (failure of exchange entitlement)在饥荒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附录C研究了贫困的度量问题,详细阐明了已经得到应用和已经提出的各种度量方法。最后,附录D以 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为例,分析了饥荒死亡人口的分布问题。
本书原本是为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计划(World Employment Programme of ILO)准备的。我十分感谢他们的耐心,因为本书的完成比我原来的设想要迟得多。我也衷心感谢费利克斯·波克特(Felix Paukert)等人与我关于收入分配和就业计划的有益讨论。朱迪思·海尔(Judith Heyer)和乔斯莱恩·肯奇(Jocelyn Kynch)对本书初稿的评论也使我受益良多。很多学者都给我提出了非常有启发性的建议,他们是:莫胡狄恩·阿拉姆基尔(Mohuddin Alam-gir)、苏底尔·阿南德(Sudhir Anand)、阿塞特·布赫塔克基亚(Asit Bhattacharya)、罗伯特·卡森(Robert Cassen)、迪盘卡·查第尔基(Dipankar Chatterjee)、普拉米特·肖德赫利(Pramit Chaudhuri)、阿米亚·达斯哥普塔(Amiya Dasgupta)、梅纳德·德塞(Meghnad Desai)、约翰·弗莱明(John Flemming)、马戴恩古普尔·古什(Madangopal Ghosh)、大卫·格拉斯(David Glass)、卢斯·格拉斯(Ruth Glass)、泰仑斯·戈曼(Terence Gorman)、凯斯·戈利芬(Keith Griffin)、卡尔·哈米尔顿(Carl Hamilton)、鲁戈·哈弋(Roger Hay)、朱利斯·霍尔特(Julius Holt)、雷弗·约翰森(Leif Johansen)、J.克里西纳莫第(J.Krishnamurti)、穆库·马加姆达(Mukul Majumdar)、阿肖克·米特拉(Ashok Mitra)、约翰·缪尔鲍尔(John Muellbauer)、苏奇·佩恩(Suzy Paine)、戴比达斯·雷(Debidas Ray)、戴布拉·雷(Debrai Ray)、萨米尔·雷(Samir Ray)、塔班·雷坎德胡利(Tapan Raychaudhuri)、卡尔·里斯金(Carl Riskin)、乔恩·罗宾逊(Joan RobinSon)、苏曼·萨卡(Suman Sarkar)、约翰·希曼(John Seaman)、里翰·索布罕(Rehan Sobhan)、K.苏德拉姆(K.Sundaram)、加罗斯拉夫·瓦尼克(Jaroslav Vanek)和亨利·万(Henry Wan)等。
本书中还引用了我早期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在:《经济和政治周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973、1976)、《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1976、1977),《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6)、《剑桥经济学月刊》(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学月刊》(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经济学文献月刊》(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9)、《世界发展》(World Development,1980)和《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从附录A到附录C,都使用了一些数学概念和符号,但是,本书的分析基本上是非公式化的。对详细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附录,不过、即使不参阅附录,理解本书的主要论点(包括案例研究)也不会有任何困难。由于本书的主题非常重要,我将尽可能使其通俗一些。可以不谦虚地说,在这本专题著作中,我所作出的分析是相当有实际意义的。
Understanding Modern Sociology 豆瓣
作者: Sharrock, Wes; Hughes, John A.; Sharrock, W. W. 2003 - 4
From the team that brought you the bestselling Understanding Classical Sociology (SAGE Publications, 1995), we now have a companion volume dealing with the modern period of social theory.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situates the reader in the main changes in society and sociology following the classic period. This is then followed by separate chapters giving a detailed account of four perspectives that are regarded to be of seminal importance - Functionalism, Critical Theory, Structuralism and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ll of the popular features of Understanding Classical Sociology are reproduced in this book: * Clarity of exposition and criticism * A passion for the importance and relevance of sociological reasoning and explanation * A commitment to treat social theory as a living tradition of thought In addition, the volume comes with a variety of pedagogic aids including summary points and key definitions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study. This is a book that enhance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It draws on the authors deep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teaching the subject over many decades.It will be welcomed by lecturers as a vital new teaching and research aid, and students will be stimulated and enriched by the unfussy and reliable advice on doing sociology that it imparts.
2021年2月18日 已读
英国的教材,一板一眼但是详实,而且我读的还是Interactionism,非常美国的一章。比起之前读过的教材,它介绍得更细致,除了米德、布鲁默、戈夫曼那几位,还重点讲了Hughes,甚至把Becker, Strauss也专门提出来讲,收获很多将来读文献的方向。
社会学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8.6 (81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冯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倦怠社会 豆瓣 Goodreads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7.3 (192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王一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远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
1.这本书讲什么?
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韩炳哲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发掘一种可能,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征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这都指向一种过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过度狂热中燃尽了自身。
(2)功绩社会中的人,虽然摆脱了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却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规训社会,比起他人的剥削,自我剥削更加严重地导致了自我崩溃。
(3)“积极生活”的态度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人们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在其中人们相互关注,组成亲密的友邻社会。
(5)作者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在其中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在人人备感生存艰难和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韩炳哲提示我们,短视的和功利的思维方式,必须让位于全局性的和通向未来的智慧。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2021年2月4日 已读
虽然作者几乎没有直接用社会学的内容,但肉眼可见的存在许多对话点。比如关于节日时间、不同类型的疲劳,比如对鲍德里亚和福柯的讨论。韩炳哲指出近来的社会理论总还是有免疫学的色彩,而认为他们理论总在某些部分已经与当下这个有过量肯定性的社会有不吻合。21世纪的主流,已从规训和计算的社会过渡到功绩社会,禁令与限制不再是主要的,我们有了自由,但自我实现的魔咒也加诸于每个人,自己成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结尾一篇令人想起,E.P. 汤普森在《共有的习惯》里关于现代时间习惯形成的论述,尽管后者是以史料出发得出的,二者结论倒是有相似之处,都要从前现代学习一种容忍无聊、非计算的度过时间的态度。
哲学 德国 社会学
戰爭與社會 豆瓣 博客來
作者: 汪宏倫等 聯經 2014 - 6
戰爭如何創造歷史?戰爭如何孕生社會?戰爭如何形塑人們的主體經驗?
克勞塞維茲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由汪宏倫主編,朱元鴻、汪宏倫、姚人多、莊佳穎、彭仁郁、黃金麟、趙彥寧、鄭祖邦、藍適齊等專家學者所撰寫《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則是指出:「社會是戰爭的延續」
戰爭是形塑人類歷史的重要力量,也是探討現代性(modernity)不可或缺的一環。《戰爭與社會》共分十章,是台灣社會學界對這個新興研究領域的集體努力成果,十篇專文從理論、歷史、到主體經驗,次第開展,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思考圖像。
《戰爭與社會》結合台灣、東亞與世界的脈絡,為相關議題的探究,開啟新的方向。
民族国家间的和平与战争 豆瓣
Paix et guerre entre les nations
作者: [法]雷蒙·阿隆(Raymond Aron) 译者: 王甦 / 周玉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
本书系法国著名学者雷蒙 阿隆代表作品,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名著。全书包括四个部分:理论、社会学、历史和人类行为学。作者从承认国家间的部分自然状态开始,详尽论述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分析工具。在*部分,阿隆基于权力和体系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框架。在搭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后,阿隆转向社会学和历史的分析。在第二部分,阿隆对影响外交政策的形形色色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指出社会学原因一方面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有形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道义的或者社会的。在第三部分,阿隆详尽分析了自20世纪初至1960年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这一时期的权威性调查,深入体察了技术革命和外交全球化。在对理论、历史、社会学三个范畴的透彻思考的基础上,阿隆进入对人类行为学的分析。这是本书最深奥、最意味深长的一部分,阿隆在这部分探索了有关治国方略的两个持久问题,阐明了一个不同于马基雅维利“幽暗”观点的,也不同于理想主义者充满乐观情绪的规范的国际关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