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豆瓣
作者: 乔晓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2
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从前无所谓科学,唯用哲学、以玄想独断推测事物。
近一百年来,这种情形不但没有得到改变,而且在目前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甚至更为普遍。
本书揭示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不科学”“非科学”乃至“伪科学”的现状,剖析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缺乏科学性的深层原因,阐述了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理念,并系统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Asylums 豆瓣
作者: Erving Goffman Anchor 1961 - 11
Asylums is an analysis of life in "total institutions"--closed worlds like prisons, army camps, boarding schools, nursing homes and mental hospitals. It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mate and the institution, how the setting affects the person and how the person can deal with life on the inside.
污名 豆瓣
作者: 姚星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6
污名是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系统中一种差异化的存在。本书追溯了污名研究的缘起、发展脉络和理论流派的形成,深入地分析了既有污名研究的问题及其理论困境;从主体建构视角对差异与污名问题进行了辨析和论述;梳理了污名的负面效应与社会危机,探讨了走出污名之可能与政治文明的社会之可能。
社会理论的诸理论 豆瓣
作者: 苏国勋 / 刘小枫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5 - 6
社会科学是现代以降才形成的,如今虽与所谓“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三分学术分天丰,在文教制度和政制层面所占据的实际位置要显赫得多。社会科学通常指关涉“社会”的各门具体学科的总称,社会理论不直接就等于社会科学,而是这些门类繁多的具体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社会理论家的身份有点像古希腊的“诗人”中古的“神学家”、近代的“形而上学家”,他们无不企图总揽全局地提供可施教化的“绝对知识”。认清西学面目乃晚清以来中国学人没法摆脱的历史任务,选编这个文选便是我们承继前贤未竟前业的一点努力。文选包含一些社会理论大家的作品,但主要是晚近欧美社会理论学学者陈述、分析、反思这一现代的“绝对知识”形态的文章,共分四大部分:卷一,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卷二,社会理论的诸理论卷三,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卷四,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
2020年3月12日 已读
选读布鲁默《论符号互动论》一文。布鲁默显得激进的、反科学化、流程化的方法论,令人着迷。虽然提出了exploration and inspection的两个研究的步骤/方法,但是问题是还是不知道怎么办。但原文69年出版,这么多年过去了,布鲁默的期望感觉多少有点落空?不过把他的这篇方法论的文章对着Gary Fine的《Kitchens》的经验研究一书,就会感觉布鲁默的方法论,是真的影响到了后面的微观社会学家。
(论文中布鲁默好像cue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喜欢文学家的社会学家,我吹爆。
社会 社会学 社会理论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豆瓣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作者: 默顿 译者: 唐少杰 / 齐心 译林出版社 2008 - 9
简介: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奠基人、结构功能主义流派代表人物罗伯特·默顿的代表作,自初版以来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著作和重要理论源头之一,被译成了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等十几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阅读,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社会学、甚至社会科学领域。本书收录了默顿从早期到20世纪6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探讨了理论社会学、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及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概念,并强调了在功能分析中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等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系统地奠定了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在默顿的所有著作中,被引证次数最多的就是这本《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导读:
默顿使社会学具有了神圣的感召力,一个人一旦受到默顿的感染,他将毕生为之奉献。
——詹姆斯·科尔曼
译者的话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功能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默顿1910年7月4日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工人家庭。1931年获得坦普尔大学学士学位,1936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哈佛大学任讲师。1939年至1941年在新奥尔良的图兰大学社会学系执教。1957年担任过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自1941年起,默顿长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执教,先后担任过该系的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并被授予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和特殊贡献教授,1984年退休。默顿曾是美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为了表彰默顿对社会学所做的杰出贡献,美国总统向默顿颁发了国家科学奖章,他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社会学家。默顿还获得过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二十多所美国及国外大学的荣誉学衔,曾担任过若干学术团体的主席和数十家美国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的名誉成员。2003年2月23日,默顿因病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全书由四编二十一章近一百四十节构成,规模宏大,大致以“理论社会学——结构和功能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科学社会学”的线索展开。
从第一编“论理论社会学”中可以看出,默顿对美国社会学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验社会学”转向“理论”社会学,即由过去的局部社区、个案和事实的研究取向转向社会系统、抽象和复杂问题的研究取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换言之,默顿把以涂尔干、韦伯等人为代表的所谓欧洲社会学的思辨传统和理论取向,批判地、创造性地引入了崛起不久的美国社会学,这使他既不同于他的导师和同仁帕森斯那种过于宏大、抽象的理论风格,又对社会学理论发展与经验研究加以糅合,竭力摈弃过去那些理论与经验相分离且各执一端的倾向。这无疑也是默顿继帕森斯之后成为最富盛名的美国社会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默顿的重要贡献体现在这一编所阐述的三个主要方面:中层理论、功能分析方法(尤其是关于显功能和潜功能的论述)和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的相互影响。
第二编“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实际上是默顿全面展开他的中层理论和功能分析方法并使二者结为一体的范例。基于中层理论的原则,默顿不是去创立有关如何实现功能要求的高度整合的“总理论”,而是着力于功能分析,始终明确地强调分析不断出现的结构模式、功能模式和行动模式的经验后果。默顿没有使第一编所获得的三个方面的主要成果陷于抽象而空洞的窘境,而是继续把它们融入到第二编阐述的三个主要方面:社会结构和失范(又称“反常”)、科层结构与人格、参考群体理论。
默顿雄辩而深刻地表明,社会学以及社会学家应该依靠发展“中层理论”而不是泛泛的一般理论来促进自己的学术活动。在社会学中,在关于经验问题的具体而又必要的研究假设与统一的理论体系之间,中层理论充当着中介;因而,中层理论可以原则上应用于指导经验研究。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只有在关于社会系统诸多方面(如社会行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概括性理论与关于社会问题的具体、有条理和详细的经验描述之间架起“桥梁”,中层理论才能成立。中层理论本身也是一种功能分析方法,因为它不是综合的统一理论,而是社会学分析的战略。功能分析方法具有它依赖的经验材料所证实的优点,即:尽管多种不同的中层理论有可能被包括到更大的理论体系中,但真正予中层理论以检验的则是看它能否用于产生在一定背景中得到经验验证的预测性假设,以及看它能否充分解释在上述背景中所观察到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中层理论从一般理论逻辑地推导出来,它使对一般理论的决定性检验坐落于能否被用来产生经验的假设。一般理论只有经过中层理论而与获得的经验后果相符合,才不致过于苍白无力而成为多余的。
在第三编“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中,默顿注意的焦点是社会学关于知识以及知识的基础、类型、功能、组织、背景、媒介、传播等问题的研究,评价了曼海姆所开创的知识社会学的理论、特点、取向和状况。这里提出的问题是:所谓欧洲的知识社会学与所谓美国的大众传播研究能否进行比较或相互“补充”?二者如何从欧美不同文化的背景出发,在社会学意义上实现交叉或沟通?作为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大纛,默顿对这些问题给予了深入、有趣而又非常值得回味的解答。
第四编“科学社会学研究”是默顿在科学社会学发展史上独占鳌头的又一证明。1936年,年仅二十岁的默顿完成了其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年,这部现代社会学史上的经典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社会学的诞生。尽管默顿后来把研究重点转向发展社会理论,尽管科学社会学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初在美国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默顿作为科学社会学之父的地位已经确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高涨的科学社会学研究重新确认了默顿的贡献。这与以托马斯·库恩为代表的美国科学哲学的崛起遥相呼应,一时间,科学社会学与科学哲学彼此砥砺,相得益彰,蔚为壮观。
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social institution),科学对于整个社会的整合发挥着一种为其他社会建制所不及的独特功能,即科学保持着某种自主性。正如默顿所说,以往人们过多地注意社会对于科学的意义和影响,而他要研究科学对于社会的意义和影响。默顿在阐述了科学与社会秩序的互动、科学在民主社会结构中的特性等问题之后,凸显出其科学社会学最富有特色的方面:基于对近代科学史的考察,他指出,科学的兴起是早期新教的重大成果之一,而十七世纪新教的清教形式为近代经验科学的发展筑起了基地。另一方面,对于宗教,科学自身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功能自主性,这种功能自主性最终使科学彻底摆脱宗教的保守思想方式。因此,科学与宗教之间,具体来说,科学与新教、清教之间,存在着比人们所料想的更为重要、更为紧密的关系,这些关系被埋没或误解了数百年之久。如果说韦伯把资本主义精神的发端归于新教伦理,那么默顿则指出科学发祥于新教的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和合理性思想。对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的真谛,默顿心领神会,并使韦伯过于含蓄、笼统的思想“萌芽”长成活生生的科学社会学的“参天大树”。
默顿一生著述颇丰。他发表的大量学术著作和论文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默顿的理论及著作也大量被译介到国内。然不难发现,默顿的全部理论和观点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他的《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堪称默顿思想和学说的一个缩写本“大全”。
1968年增订版序言
本书这次重新印刷不是新的修订版,而只是增订版。1957年的修订版,除了简短的导论被大大地扩展成了本版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外,其他基本未变。仅有的变动都是技术性和无关紧要的,诸如校正印刷错误与增补主题索引和人名索引。
最初写作构成本书的诸篇论文时,并未打算写成一部有连贯章节的著作。因此,那种期望这些论文现在的排列会展现出一个由严谨的内部联系所主导的自然演进过程的想法是徒劳的。然而,我还是不愿相信这本书完全没有连贯、统一和重点突出等诸种优点。
为了做到尽可能的连贯,这本书被分为四编。第一编展现了一种理论取向,根据这种取向,随后讨论了三类社会学问题。后三编各有一简短的导论,目的是想使读者不必自己去寻找由前一编到后一编的逻辑路径。
为了全书的统一起见,这些论文是着眼于两种社会学关切的逐渐展开和发展而组合起来的,这两种关切贯穿于全书,是通过各个章节中的观点而不是在考察一个特定主题之中得到充分表述的。这两种关切就是对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研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切和对整理实质性理论与社会学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程序的关切。
可以认为,这两种目的并没有受到范围过于局限的损害。事实上,假若我暗示这些论文涉及了那些广大而模糊的领域,那么这一过分的论断只是强调了产出的微不足道。但是,既然理论与研究的结合、理论与方法的整理是贯穿于本书各章节的关切,那么就理论取向说几句,正如在第一编所提出的,就是适宜的。
第一章阐明这一情况: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与目前的应用理论的表述之间,虽然它们的功能是互动的,但却是不同的。我们几乎无需指明当前的理论社会学依赖于以往的理论社会学的遗产。然而,我相信,考察对于真正的社会学思想史而不是一系列按年代整理出的社会学学说概要的知识要求,还是有价值的。这就恰如考虑当前社会学理论如何吸取前人理论是有价值的一样。
由于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社会学中层理论予以很大关注,所以就有理由根据这一时期发展出来的对这种理论的应用和批评来考察一下这种理论的特性和作用。第二章承担的正是这一任务。
第三章为被描述为功能分析的社会理论提出了一个框架。它是以一种范式为中心的,这种范式整理了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人类学诸领域发展出来的功能阐释中一直隐含(偶尔也显见)的那些假设、概念和程序。如果放弃发现一词的广泛含义,那么就可以说这个范式的诸因素主要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发明的。它们部分是通过批判性地仔细考察那些把功能取向应用于社会研究的学者们所作的研究和理论讨论而得以认识的,部分地是通过重新检验我自己对社会结构的研究而得以认识的。
第一编的最后两章概括了现今在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公认的各类相互关系。
第四章区别了那些被社会学理论这一常常含糊应用的术语所包括的相关但又不同的研究:方法论或程序逻辑、一般取向、概念分析、事后解释、经验概括和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在考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时——它们联系的事实就包含了它们的区别——我要强调在理论中一般取向的局限和功能。社会学从这种一般取向中,要比从一系列由一般理论导出的、被经验证实的、具体的一致性中得到更多的充实。因此,我也要强调和试图描述经验概括的重要性和不完全性。在这一章中,所指出的是这种毫不相同的概括可以通过一个整理过程而得以核实和加强。因而,它们就成为一般规则的例子。
第五章考察了理论与研究之间这种相互关系的另一方面,即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经验研究所得出的各种各样的结论。只有那些仅仅是读过而并未从事过经验研究的人,才会一直相信研究的惟一的或更为主要的功能是为了检验先前建立的假设。该研究代表了一种基本的但却狭隘的、远不是惟一的功能。在理论发展中,(经验)研究起着比这种被动的确证作用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正如这一章所详细指出的,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理论也有引发、重新阐述、重新确立和澄清的作用。因而,经验研究促进了理论的成熟。很显然,那种远离所有经验研究而只凭道听途说的社会学家,会冒着同经验隔绝的危险,而经验研究很容易把他的注意力转到新的、富有成果的方向上去。他的思想里还没有经验准备。他还不会有常常被称为偶然发现的经验,即由对新发现(而不是按图索骥)有准备的头脑偶然作出的发现。由于注意到这一点,我把偶然发现作为经验调查的一个事实而不是一种哲学。
马克斯·韦伯赞成的观点是对的,即一个人不必为了了解恺撒而成为恺撒。但是,对于我们理论社会学家来说,有这么一种诱惑,常常好像为了解恺撒而不必研究恺撒。然而,我们知道,理论和研究的互动既有助于对特殊个案的理解,也有助于一般规则的形成。
我感激芭芭拉·本根精心编辑了前两章;感激哈里特·A.朱克曼博士对这两章初稿的批评;感激玛丽·迈尔斯女士把涂改不清的手稿变成了清晰的打字稿。在准备这些导论性的章节时,我还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
罗伯特·K.默顿
纽约哈得孙河畔黑斯廷斯
1968年3月
1957年修订版序言
在这一版中,大约三分之一多的内容是新的。这一主要的变化包括四个新的章节和两个文献附录,这些附录回顾了它们所属那些章节所涉及的问题的近来发展。通过改写那些应该很清楚却并不清楚的段落,我也试图改进书中各处的阐述,并且我已消除了几个绝不应犯的乏味的错误。
在这一版所加的四章中,有两章来自已出版的专题文集,其中一本已脱销了,另一本也同样近于见不到。“影响的模式:有地区性和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人物”一文首次出现在1948年至1949年的《传播研究》(P.F.拉扎斯费尔德和F.N.斯坦顿编)中,它是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处关于在社会中个人影响之作用的系列研究的一部分。这一章介绍了“影响”这一概念,区分了两类不同的影响,即“地区性”影响和“世界性”影响,而且把这两类影响与地方社区中的影响结构联系起来。“关于参考群体行为理论”是与艾丽斯·S.罗西夫人合作写成的,最初发表在《社会研究中的连续性》(R.K.默顿和P.F.拉扎斯费尔德编)中。它利用了《美国士兵》所提供的大量证据,来阐明在某些条件下,人们要使自己遵从不同群体的,特别是他们所不隶属的群体的规范。
在这一版中新加的其余两章从前未发表过。第一个是“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中的连续性”。这一章试图加强近来对被称为失范的社会规范解体的经验和理论分析。第二个是“参考群体和社会结构理论中的连续性”。这一章试图说明当前对参考群体行为的研究的一些特定社会学含义(不同于社会心理学含义)。目的则在于考察社会结构的某些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在对参考群体的社会学分析能够取得进一步发展之前必须解决。
文献附录主要涉及到社会学中的功能分析,还相当详细地涉及到近代科学发展中新教的作用。
我特别要感谢埃莉诺·巴伯博士和玛丽·克林克夫人所做的校对;感谢伯尼斯·泽尔迪齐夫人所做的索引准备工作。在修订本书时,我受惠于福特基金会为行为科学计划提供的一小笔资助,这笔资助是没有事先限于某个特定项目的资助表中的一部分。
罗伯特·K.默顿
纽约哈得孙河畔黑斯廷斯
1956年感恩节
2020年3月12日 已读
选读中层理论章节,中英文本对照阅读,Merton写作清晰流畅,介绍的几个社会机制也非常有启发:自我实现的预言、参照群体理论、相对剥夺理论。
方法论 社会学 社会理论
社会行动的结构 豆瓣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作者: [美国] 塔尔科特·帕森斯 译者: 张明德 / 夏遇南 译林出版社 2012 - 8
《人文与社会译丛:社会行动的结构(新版)》中,塔尔科特•帕森斯通过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帕雷托、涂尔干与韦伯的分析和吸收,重建了“一般社会行动理论”体系。《人文与社会译丛:社会行动的结构(新版)》把以目的—手段为成分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不仅确立了一门规范的社会学学科,而且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进行了经典的规定。
2020年3月12日 已读 Kindle电子版,旁听选读序言、第一二章。真的是难读啊,到头来还是没法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帕森斯在什么。所以大概还是不算读懂。
思想史 社会学 社会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
Kitchens 豆瓣
作者: Gary Alan Fi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Kitchens" takes us into the robust, overheated, backstage world of the contemporary restaurant. In this rich, often surprising portrait of the real lives of kitchen workers, Gary Alan Fine brings their experiences, challenges, and satisfactions to colorful life. A new preface updates this riveting exploration of how restaurants actually work, both individually and as part of a larger culinary culture.
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豆瓣
作者: Dingxin Zha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 11
In the 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Dingxin Zhao offers a radically new analysis of Chinese imperial history from the eleventh century BCE to the fall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study first uncovers the factors that explain how, and why, China developed into a bureaucratic empire under the Qin dynasty in 221 BCE. It then examines the political system that crystallized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 system that drew on China's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of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Despite great changes in China's demography, religion, technology, and socioeconomic structures, this Confucian-Legalist political system survived for over two millennia. Yet, it wa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system's resilience that China, for better or worse, did not develop industrial capitalism as Western Europe did, notwithstanding China's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beginning with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examining the nature of this political system, Zhao offers a new way of viewing Chinese history, one tha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forces and social mechanisms in shaping historical dynamics. As a work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aims to show how the patterns of Chinese history were not shaped by any single force, but instead by meaningful activities of social actors which were greatly constrained by, and at the same time reproduced and modified, the constella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ideological forces. This book thus offers a startling new understanding of long-term patterns of Chinese history, one that should trigger debates for years to come among historians, political scientists, and sociologists.
本书旨在对中国历史的范式进行社会学分析。我用“中国”一词来指代一个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汉字是书面交流的主要形式,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对尽管变动但可认知的文化复合体表现出认同。这也就是中华文明。本书由四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由简介和理论组成。第2章和第3章则构成了全书的第二部分,它详述了中华文明中形成阶段中的西周时期之政治、社会、知识和经济背景(大约1045-771BCE),并讨论了西周时期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第三部分(第4-8章)是本书的核心,涵盖了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王朝(206BCE-8CE)前期的历史。在时间段上,春秋战国时期与东周时期(770-249BCE)大体相当,周室的权力和影响力逐渐式微的这一时期便是东周时期,而后群雄并起的战国乱世最终为秦所统一。组成第三部分的章节审视了这一时期被激发起来或至少发挥了作用的力量:分别是随着秦统一中国和西汉儒法国家的奠基这一时期形成的中国哲学、市场关系和官僚制帝国。
同蒂利(Charles Tilly)一致,本书将“国家”定义为“一种与家庭和亲缘团体不同,且在某些方面明显强于其实际领土内所有其他组织的强制性组织”。本书对“帝国”定义的使用则更具限制,它指的是一种对许多都城中心和巨大内陆腹地实行统治的前现代农业国家,帝国有效的将其统治的法律适用于不同的族群,而且由于在前现代社会中,国家的基础能力有限,帝国仅能对地方群落和边境地区实施间接统治。
自中国西汉时期出现的儒法政治体系延续了两千年。这里的“延续”绝不是说这一政治体系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一成不变,而是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政治体系的特质对统治者和精英有着持续的吸引力,而且这一体系本身是足够灵活的,使得自汉代以降的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和精英可以对其加以改造而不是完全抛弃它。正是由于这一适应性的存在,且不论优劣,尽管中国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科技发端于北宋时期(960-1127),然而中国后来并没有发展出像西欧那样的工业资本主义。由于儒法政治体系的持续存在和中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可能性已经广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所详述,因此我决定在第四部分的四个简短章节(第10-13章)中探讨一个更有扩展性结论:儒法国家是如何从本书所述的理论框架中规范中国历史的?
我在本书的写作中,亦是为了通过在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的韦伯式理论中引入竞争和冲突的逻辑来发展一种解释历史变迁的理论:通过整合结构性分析和以机制为基础的解释,并且将历史时间性作为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引入本书的叙述、说明和解释当中,以此寻求建构出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豆瓣
作者: [美国] 赵鼎新 译者: 夏江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本书拣选春秋战国的历史,注目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性格和社会结构。推断儒法国家产生的渊源与性质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本书为修订版,增添了一篇关于历史社会学学术脉络的解读。
日本AV影像史 豆瓣 Eggplant.place
アダルトビデオ革命史
6.7 (33 个评分) 作者: [日] 藤木TDC 译者: 陈涤 新星出版社 2013 - 8
中国内地第一部有关AV发展历史的读物。以文化角度,系统全面地阐述AV的人和事。把AV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重新定义——不要觉得你懂AV,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
日本每年流通的成人视频超过一万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色情影像生产国。通过互联网,日本制的无码AV流向世界各地,其质量之高堪与动漫相比肩,是日本的代表性文化。可是另一方面,AV属于地下状态的边缘文化,至今未能有一部详尽的历史。本书通过熟知业界的作者之手,首次多方位地展现了AV的发展历程。
病毒来袭 豆瓣
The Viral Storm : the Dawn of a New Pandemic Age
7.7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内森•沃尔夫(Nathan Wolfe) 译者: 沈捷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4
从非洲丛林的黑猩猩,到婆罗洲雨林的猎人追踪,作者将自己研究的亲身体验写成文字,带领读者一起踏上科学探索之旅。途中充满生物学奥秘,又常常险象环生,不仅逐层揭开医学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面纱,而且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疾病社会史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医学史的另一个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本书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包括艾滋病的灵长类动物起源;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作者适时地提出公众对加强公共卫生能够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书中作者还指出媒体报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影响。媒体报道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能告知公众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
作者在本书最后乐观的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来。但是,鉴于人类与病毒的共存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病毒末日就永远不会来临。如同地球自然风暴永远存在,病毒风暴也将永远存在。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断增加,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应对病毒风暴的前景是乐观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邵一鸣指出,只要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和民间科学组织通力合作,尤其是得到公众的鼎力合作,人类完全有能力抵御各类病毒风暴的侵袭。
质化研究必备工具 豆瓣
作者: 刘世闵 / 李志伟 经济日报出版社
内容提要:近年来质性研究在各个领域(例如医、文、护理、管理、人类、心理、社会、教育及民族音乐)逐渐受到正视。数位时代的来临,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思维,也加深、挑战、改变与转换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透过计算机辅助质性资料分析软件(Computer Assisted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Software, CAQDAS)帮助组织和管理大量文字,运用多媒体素材处理资料,链接网络与整合研究,以增进资料分析的可靠度与真实性。
NVivo 10(N10)是国际最早也是目前最新的CAQDAS,延续N9音频、视频、图与文档资料分析的功能外,N10新增的NCapture,可以撷取网页、PDFs与Facebook,LinkedIn或Twitter等社交媒体,并提供英文、简体中文、法文、德文、巴西与墨西哥等六种界面语言,亦可利用云端,将N10项目储存于服务器,基于上述,它可以透过网络无远弗届的特性,协助研究者进行跨域、跨国或跨年度的整合研究,经过十多年的使用心得,N10已确定能协助质性研究者在分析历程中提升准确度和效率。
日常天才 豆瓣
Everyday Genius: Self-Taught Art and the Culture of Authenticity
作者: [美] 盖瑞·阿兰·法恩 译者: 卢文超 / 王夏歌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从亨利•达格尔的精致绘画到霍华德•芬斯特的神圣绘画,局外人艺术家的作品已经在艺术界中获得了独特的地位。尽管局外人艺术家以缺乏正式训练和位于社会边缘著称,但现如今,他们也参与进了传统的价值、地位和金钱的网络。数年来一直沉浸在自学艺术家世界的盖瑞•阿兰•法恩向我们呈现的这部《日常天才》,是对这个网络及其如何赋予艺术品价值的卓越洞见。
法恩考虑了民间艺术、局外人艺术和自学艺术之间的区别,然后探究了这个独特市场的经济学。法恩采访了策展人、批评家,并且深入到自学艺术家的家中,描绘了对这个系统而言,“本真性”是如何关键——在这个系统中,艺术家经常是那些贫穷、年老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他们具有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且备受尊崇。法恩揭示了这个世界的内部运作机制,在其中,金钱、个性和价值深深地交织在一起。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位于艺术界边缘的非主流艺术类型,这种艺术甚至连其命名都无法统一,有人称其为“民间艺术”,也有人称其为“局外人艺术”,而作者更倾向于用“自学艺术”来形容这个类型。这是一个由本真性所主导的领域,它有其独特的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完整的社会运作机制。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豆瓣
Pierre Bourdieu: Key Concepts 2e
8.3 (9 个评分) 作者: [英]迈克尔·格伦菲尔 译者: 林云柯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8
-编辑推荐-
★ 法国社会哲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被公认为是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在他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布迪厄研究了大量的主题:教育、文化、艺术、政治、经济、文学、法律和哲学。在这些研究中,布迪厄发展了一系列高度专业化的概念,这些被他称为“思想工具”的概念,被广泛用于揭示当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 本书以一种传记结合具体材料的视角,逐一探讨了布迪厄最重要的概念,并在每一章中对它们作了专题研究。这样的结构和行文风格尤为适合初学者使用。
★ 这些概念如何能被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这是本书编者修订此书所思考的问题,为此他在新版中加入了一个全新的部分——“应用”。在这里,作者不仅为我们总结了布迪厄的一些方法论原则,还从布迪厄的视角出发,给出了一个能够指导研究的实践框架,对于那些即将成为研究者的人来说,这为他们在研究中运用布迪厄的那些基本要素提供了依据。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生平,理论和实践”、“场域理论:超越主观性与客观性”、“场域机制”、“场域状况”和“应用”。这些部分中的各章都将探讨布迪厄最重要的一些关键概念,如习性、场域、资本等。这些关键概念不应被视为孤立的实体,它们都是彼此错综相联的,共同构成了布迪厄所研究的社会语境的结构和状况。
本书的每位撰稿者都将从自己的视角来思考并撰写一个特定的概念。整本书将包含如下内容:
• 讨论各个概念的定义:布迪厄是如何定义它们的。
• 各个概念的历史与背景。
• 与该概念相关的其他作家,以及他们对该概念的定义与布迪厄有何不同。
• 布迪厄在何时何处使用这些概念,以及为什么如此使用。
• 这些概念在他的著作中是如何发展的,同时是如何与其他学科,比如人类学和哲学等发生联系的。
• 这些概念如何适配和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主题,以及为什么能够这样运用,同时还包括如此操作所引发的其他问题。
每一章节既可以被视为对每个概念的阐释,同时也是对该概念的评估。通过这种方式来探讨这些概念,为思考和解释布迪厄提供了基于个人的视角和相应的契机。
2019年12月25日 已读
主要是让自己意识到了之前其实是在误用概念,如果使用“场域”“资本”“习性”这些概念却没有达至这些概念本意要超越的各种二元对立的分析效果,那么使用这些概念跟social context 又有多大区别? 不过反正我辅修论文就这么糊完了。对照中英文看的,感觉译者有时意译得有点过?【没有人提,悄咪咪提一句
布迪厄 社会学 社会理论
Sociology Beyond Societies 豆瓣
作者: John Urry Routledge 1999 - 11
In this contribution to social theory, John Urry argues that the traditional basis of sociology - the study of society - is outmoded in an increasingly borderless world. If sociology is to make a pertinent contribution to the post societal era it must forget the social rigidities of the pre-global order and, instead, switch its focus to the study of both physical and virtual movement. In considering this sociology of mobilities, the book concerns itself with the travels of people, ideas, images, messages, waste products and money across international borders, and the implications these mobilities have to our experiences of time, space, dwelling and citizenship. The book extends recent debate about globalization both by providing an analysis of how mobilities reconstitute social life in uneven and complex ways, and by arguing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objects, senses, and time and space in the theorizing of contemporary life.
桥村有道 豆瓣
作者: 谭同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本书基于丰富的田野材料,对湖南省一个汉族村落的历史及村民生命史予以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作者认为,与梁漱溟、费孝通所说的传统乡村社会的“伦理本位”与“差序格局”相比,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已经形成了“核心家庭本位”和“工具性圈层格局”的特征。主要如:乡村的纵向与横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共变;乡村社会不再是费孝通所描述的“熟人社会”,而是融入了大量陌生社会行为规则的社会(尽管村民间仍是熟人);村民以“己”为中心,一圈圈往外“推”展其关系时,“推”的核心依据不再是“伦常”,而是工具性的有用性,以致形成了“工具性圈层格局”;财产关系理性化说明村民不再如梁漱溟所说的依据“伦理本位”而有“共财之义”;向往不劳而获的劳动观和财富观说明村民人生观已转向“向外用力”。这些论断,都将前人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步。
针对中国乡村研究两种观点——“革命—再革命—告别革命”、当代乡村社会基础是“无公德的个人”及不管昨日和明天只顾今日的人,本书以大量的经验叙述为基础,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作者认为,乡村社会传统在革命中既未完全中断、也非完全延续,革命在纵向社会结构上改变了乡村社会(典型过程是“翻身”),但在横向社会结构上则延续了传统,村民并没有将“阶级认同”作为处理与其他村民关系的核心标准。该书还论证在当代乡村社会中,虽然个人主义确实开始急剧膨胀,但绝非毫无底线地变成了“无功德的个人”状态,而是在核心家庭内部仍然基本完整地保持着情感主义至上取向,在核心家庭以外则既有个人主义的一面,也有情感主义的一面。在社会心态上,虚无的一面开始困扰村民,但村民亦尚远非陷入深度虚无、只管今日不管昨天和明天,而是也有关注历史的、意义连续的一面。
思想产业 豆瓣
The Ideas Industry
作者: [美]丹尼尔·W.德雷兹内 译者: 李刚 / 邹婧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图书
★2019南大出版社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好书
★一本料多、劲爆、老练的美国思想产业实录。公共知识分子跌下神坛,思想领袖居于社科金字塔顶端。
“我们致敬《思想产业》……对美国思想市场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它揭示了传统权威公信力下降、政治极化和经济不平等加剧,是造成美国思想市场权势转移的深层动因,为我们观察当下的文化状况提供了有效入口。
我们也致敬作者德雷兹内,他从思想产业内部出发,颇具勇气地批判了思想领袖为得到富人赏识而丧失信仰和原则的犬儒行为,并重申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与道德底线。”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致敬词
内容简介
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总是在一些拥有极高话语权的政治评论杂志上,围绕各种类型的话题发表意见。但近年来,公共知识分子却被另一类思想家所取代,这一新晋群体被称为思想领袖。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思想领袖通常在那些与公众联系较为紧密的机构工作,而较少在高端杂志上进行辩论,他们的想法总是雄心勃勃且备受称赞。
当代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已经按照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模式来组织与运营。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丹尼尔•W.德雷兹内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向我们展现了当代美国乃至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德雷兹内认为,尽管当今的思想产业存在一些负面的内容,但它非常擅长广泛地传播思想,并吸引着大量渴望新想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