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 豆瓣
Max Weber und die Deutsche Politik 1890—1920
9.5 (8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冈·J.蒙森 译者: 阎克文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0
【内容简介】
马克斯·韦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政治密切相关:他激烈批评俾斯麦和德皇保守的社会政策,却更失望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他在“一战”中出于德国利益稳步推动“体面和平”的实现,却被自私的政治领袖葬送;他在魏玛制宪中期盼卡理斯玛威权领袖重振大国荣耀,却未料到会是纳粹主义的兴起……
本书是德国历史学界的重要著作。作者蒙森向读者揭示了韦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热忱的自由主义者,却也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德国民族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厘清了韦伯这两个看似矛盾、相悖的立场之间的重要联系。
他们在20年代营造了一个神话,就是韦伯作为一个天然领袖被极度冷落了,但他们描绘的这幅伟人肖像是根本不恰当的……我的目标是根据对原始资料的谨慎分析刻画韦伯的政治人格,这不是一种片面的意识形态解释,而是力求描绘出韦伯的全部复杂性,包括他的内在矛盾与模棱两可。
——沃尔夫冈·J. 蒙森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沃尔夫冈·蒙森是20世纪闻名于世界的德国历史学家,在英国史和德国史研究领域名声斐然,在韦伯思想研究方面更是首屈一指。蒙森生于史学世家,其曾祖父特奥多尔·蒙森1902年因写作《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父威廉·蒙森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本书德文版甫一出版便在学界掀起巨大波澜,蒙森对韦伯极具争议性的解读,令这本书先是遭到尖锐抨击,之后逐渐获得普遍好评。许多学者赞誉蒙森“重新发现了许多重要事实”。
◆本书是最详实韦伯传记,是了解韦伯生平及其思想的必读书。在这本独一无二的韦伯传记中,读者将发现一个全新的在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徘徊的韦伯。
◆这是一本韦伯传记,同时也是一本史料详实、论述有力的德国政治史。其从经济崛起却政治保守的19世纪末德国讲起,一直叙述到民族复兴焦虑掩盖了魏玛宪制脆弱的“一战”后的德国,几十年间诸多重要的德国政治家如俾斯麦、威廉二世、胡戈·普罗伊斯等轮番上场。
◆本书译者阎克文是马克斯·韦伯著作中文本译介的专家,从事相关译介工作近二十年,目前市面上已有的韦伯著作中译本,半数以上出自阎克文的译笔。阎克文为本书撰写一篇译者序,详细阐释了本书的历史价值以及韦伯的政治使命。
◆特邀著名学者、韦伯研究专家钱永祥为中文版撰写导读。导读将韦伯所处的历史与政治环境及其思想对中国目前处境的借鉴意义一一详述,可谓情理兼备、发人深省。
···
【学者、媒体评价】
尽管由于命运和环境的作弄,(韦伯)没有在政治方面享有显赫的地位,但却毫不减损他杰出政治家的本色,他的伟大就像一个没有手的拉斐尔,没有功绩但却有无限的潜力。
——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
(韦伯是)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韦伯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之一。
——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A·科瑟尔( Lewis A. Coser)
沃尔夫冈·蒙森详细重建了马克斯·韦伯的政治观点……尽管蒙森打破常规的观点引起了巨大争议,但他在学术史料上全面彻底的挖掘不容置疑。
——《美国社会学期刊》
蒙森这本著作的价值不在于重新发现了许多重要事实,而在于对散落各处的文献的仔细校订,系统性的分析,以及从民主和反民族主义者的角度对韦伯突出敏锐批评。
——德国历史学家克洛泽·爱泼斯坦(Klaus Epstein)
在浩瀚的韦伯二手文献中,认真研究“政治人”韦伯因而具有里程碑意义者,首推蒙森這本经典。
——台湾著名学者钱永祥
国家与社会革命 豆瓣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西达·斯考切波 译者: 何俊志 / 王学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在本书中,斯考切波要揭示的是,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到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社会革命虽然很少发生,但却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革命》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框架,以分析这种革命的原因、冲突和后果。而且、该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革命。    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她主张进行结构性论而非意志论的分析,强调跨国性世界-历史背景对国内政治冲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坚持认为,国家应该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强制组织、在阶级控制和阶级利益面前具有潜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    为了解释法国、俄国、和中国旧制度的导向革命性政治危机的内在矛盾,斯考切波主要集中考察了国家在两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国际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支配阶级之间的关系。在解释革命的后果时,她着重关注的是,在阶级冲突和反革命军事威胁的背景下,革命领导集团建立新国家组织的方式。在革命政权得以巩固之后,她强调的是国家权力被用来改造社会的方式。在社会革命转型的模式方面,法国、俄国和中国被当成是基本类似的案例。对那些把法国革命当成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是把俄国革命基本上看成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家而言,作者的这种观点必然会引出激烈的争论。
巨变 豆瓣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9.0 (8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卡尔·波兰尼 译者: 黄树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
20世纪思想巨匠卡尔·波兰尼代表作,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经典译本修订版。
《巨变》(又名《大转型》)一书最初于1944年出版。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 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 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的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世纪的经典之作。"——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社会学的邀请 豆瓣
The Big Picture: A Sociology Primer
8.7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威特(WittJ. ) 译者: 林聚任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我们为什么会按照我们想的那样去做呢?我们为什么会按照我们做的那样去做呢?社会学旨在对这两个问题提供答案。尽管其他学科也试图做出回答,但社会学提供的分析视角,既有更大的包容性,又有更大的密切性,它比我们在许多其他领域可能找到的观点更为基本、更为明确。社会学可使我们洞悉“全景”。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涵盖广泛、通俗生动的社会学入门书。
编辑推荐:
1. 这虽然是一本社会学入门读物,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学内涵和想象力。。
2. 作者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人们把握社会学的核心观点。通过此书,为读者认识和了解社会提供新的方式,从而使每个人获得更多的社会学知识。
3. 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阅读此书,不是仅仅记住那些现成的东西,而是去实践,去行动,即去做社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建立美好的社会。
4. 社会学同时在个体和集体两个层面上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现状,以便可以就我们人类将走向何处、我们应该如何实现目标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社会学的想像力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8.0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尔斯 译者: 陈强 / 张永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社会学的想像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
本书初版于1959年,现在已成为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1989年美国社会学界还就本书发表30周年召集学者进行回顾性的专题研讨。现在这个中译本据牛津大学出版社刊行的40周年纪念版译出。
科学革命的结构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9.0 (54 个评分) 作者: [美]托马斯·库恩 / [美]伊安·哈金 (导读) 译者: 金吾伦 / 胡新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 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 托马斯·库恩
2016年10月11日 想读 评分如此高……?迟早得看系列
社会学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豆瓣
作者: 罗伯特·F·里瓦斯 / 小格拉夫顿·H·赫尔 译者: 李江英 2006
本书是一本社会工作实务案例集,书中28个鲜活、真实、实用的案例几乎覆盖了社会工作实务的所有领域。这些简明、清晰、引人入胜的案例从社会工作的道德伦理出发,揭示了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族裔、年龄群体,在不同环境层次(微观、中观和宏观)中开展社会工作的实务技巧。本书出版后不久就成为社会工作相关人员,尤其是实务工作者,感受社会工作复杂性和多样/差异性,把握社会工作实务准则的重要参考,并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的好帮手。
性审判史 豆瓣 Goodreads
Sex and Punishment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伯科威茨 译者: 王一多 / 朱洪涛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本书以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性审判案件为引导,向读者展现了整个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最为真实的一面,同时亦清晰地呈现了西方法律的发展轨迹。
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审判结果,实则与当时的政治、文化乃至人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反映着西方各个国家在各个不同时期中的真实社会形态和人民生活现状,甚至对当今牵涉到性案件的审判,都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何为良好生活 豆瓣 Goodreads
8.8 (124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4
本书探讨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读过几本书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其中有些,我有自己的体会、思考,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有些,前人好像讲得不太对不太好,我尝试讲得更好些。也许没做到——我一直对自己期望不高,更希望的倒是有几个读者能与作者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这个“纯粹”或“纯洁”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